哲学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利维坦 豆瓣 Goodreads
Leviathan
8.8 (3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霍布斯 译者: 黎思复 / 黎廷弼 商务印书馆 1985 - 9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 ,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地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文艺复兴哲学中的个体和宇宙 豆瓣
Individuum und Kosmos in der Philosophic der Renaissance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李华 商务印书馆 2021 - 6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居于中世纪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问题的萌芽繁杂多样,而解决方案又各不相同。种种思想是否有一种完整的统一性,是否包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特征,这是恩斯特•卡西尔这部思想史经典著作的主题。卡西尔通过探讨库萨、达芬奇、蓬波纳齐、布鲁诺等人的思想与行动,总结自由与必然、主体与客体等论题,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艺术与科学的相互依存关系。此外,卡西尔为本书附译以的的著作《平信徒论精神》。
知识考古学 豆瓣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9.3 (6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董树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9
《知识考古学》此次推出的,是新的中译本。
《知识考古学》犹如思想的空中楼阁,以非连续性、断裂、差异的考古学反对连续性、起源、总体化的观念史,通过对话语形成与陈述进行分析,呈现作为主体的“人”和知识在话语实践中被建构的过程,深入剖析“人之死”的主题,最终建构一种基于“话语实践—知识—科学”的考古学。
符号学与语言哲学 豆瓣
作者: (意)翁贝尔托·埃科 译者: 王天清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1
这是符号学大师翁贝尔托·埃科的代表作之一。本书由作者于1976年至1980年间为《埃伊那乌迪百科全书》所撰写的关于符号学的五个条目组成,并结合本书出版时(1984年)的学术发展情况,对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全面整理和调整。全书共五章,每一章分别考察了当前西方关于符号学争论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符号,意义,隐喻,象征和代码,并以历史的观点对他们逐一予以再认识。这五个论题,过去是、现在也还是语言哲学的中心论题。本书充分利用了从亚里斯多德到罗兰·巴特的理论成就,同时也对后结构主义等理论的偏颇进行了批判,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思·史·诗(中国文库4) 豆瓣
作者: 叶秀山 人民 2010 - 3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2022年1月8日 想读 到底是谁还在看海德格尔(怀念叶秀山老先生
Heidegger 哲学
时间与永恒 豆瓣
作者: 黄裕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2
《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内容简介:时间问题既是物理学里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里的基本问题,同时又是最艰难的问题之一。时间观的每一次变革,不管是在物理学里的变革,还是在哲学领域中的变革,都会给本学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从时间这一艰深问题着手,对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阐释的专著。这部专著最具特色与价值的是,它在哲学层面上深入刻画了传统物理学时间观的形成与实质,以及物理时间观对塑造西方哲学的根本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时间问题的全新理解,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全新解答。
希腊科学 豆瓣
Greek Science
作者: [英]杰弗里·劳埃德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21 - 11
本书是剑桥大学著名科学史家杰弗里·劳埃德爵士讨论希腊科学的两部经典著作《早期希腊科学》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科学》的合订本。《早期希腊科学》通过毕达哥拉斯学派、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学派、柏拉图、公元前4世纪的天文学家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追溯了希腊科学的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科学》利用亚里士多德之后更为丰富的文学和考古资料,继续讨论希腊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豆瓣
Pour une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夏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鲍德里亚于1972年完成出版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他从后马克思语境中叛逆出来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通道。这本书是早期鲍德里亚学术理论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
其中,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全书共分11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等。
监狱的“替代方案” 豆瓣
« Alternatives » à la prison
8.5 (6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译者: 柏颖婷 / 吴樾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10
编辑推荐
★当监狱的高墙消失,监视开始向整个社会弥散
★当权力不再依赖监狱,定义犯法者的权力也从监狱走向外部社会
★在电子监控、数字追踪和算法无处不在的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福柯对于惩罚和权力的理论
内容简介
20世纪后半叶,监狱及其规则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不同的革新,培训机构、治疗中心、缓刑等各种新的治理机构和措施涌现,惩罚措施从封闭的监狱走向社会,它们甚至可以体现在强调罚金和吊销驾照等惩罚措施上。
在《监狱的“替代方案”》中,福柯担心的是,这种转变并不是监狱及惩罚机构的取消,而是监视及其权力向整个社会的扩散,种种新举措“作用的对象将不仅仅是被关在牢房里或被锁在监狱里的个人,而也将扩散到表面上看起来自由的个人生活”。
本书收录福柯《监狱的“替代方案”》的全文,辅以法国当代的哲学家、电子监控专家、犯罪学家等不同专业人士对福柯观点的总结与回应,通过电子监控、经济犯罪等话题,将福柯的思想引入我们当今的数字生活。
剑桥福柯研究指南 豆瓣
作者: (美) 盖瑞·古廷编 译者: 辛智慧 / 林建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福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深刻与多面的思想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与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凝聚了世界著名福柯研究专家,针对福柯思想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福柯研究具有很深入的引导作用。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豆瓣
Intellectual and manual labour : a critique of epistemology
作者: [德] 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 译者: 谢永康 / 侯振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是《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经典补遗系列》之一,是索恩雷特尔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书中凝聚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论的毕生探索的结晶。
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中,作者力图将康德的认识论批判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起来。
历史与阶级意识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格奥尔格·卢卡奇 译者: 杜章智 / 任立 商务印书馆 1992 - 10
本书贯穿了必须恢复被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所遗忘和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哲学意义的思想。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表述并使“阶级意识问题”在本书中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
斯宾诺莎书信集 豆瓣
作者: 斯宾诺莎 译者: 洪汉鼎 商务印书馆 1997 - 6
《斯宾诺莎书信集》在消除一些对斯宾诺莎哲学观点过分夸大的理解方面也起了明显的纠正作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对其“规定就是否定”的理解。众所周知,黑格尔对斯宾诺莎这一命题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个伟大的命题:一切规定都是否定。规定的东西就是有限的东西:对于任何东西,包括思想(与广延相对立)在内,都可以说,这是一个规定的东西,所以自身中包含着否定,它的本质是建立在否定上的。
知性改进论 豆瓣
Tractatus de Intellectus Emendatione: Et de via, Qua Optime in Veram Rerum Cognitionem Dirigitur
8.0 (10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巴鲁赫·斯宾诺莎 译者: 贺麟 商务印书馆 1960 - 2
斯宾诺莎(1632—1677)是荷兰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理性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知性改进论》是斯宾诺莎最早的一部著作,篇幅不大,副标题为“并论最足以指导人达到对事物的真知识的途径”。斯宾诺莎在书中探讨了寻求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指出真理和实在的系统一贯性,并力图把十七世纪发展起来的新的力学和数学的精神推广应用到研究存在的认识的整个领域。
物体系 豆瓣
Le Système des objets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法]让·鲍德里亚 译者: 林志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物品的身影。可以说,我们的所有活动都跟物品有关。鲍德里亚试图对种类繁多的物品加以区分,并勾勒出一个物品的层级与体系。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家具代表一种系列,而古旧物品或者极其昂贵的奢侈品则代表模范。普通人因为居住空间有限,只能选择可随意折叠、拆卸的现代系列家具,而只有少数富人才能负担得起笨重、华丽的实木古典家具。
系列与模范的区分实际上是人的阶层的区分,是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分,也是一种符号和语言。对于那些资金有限又想占有奢侈品的人来说,分期付款或者信用贷款则是一种福音。过去先积攒财富,再购买奢侈品的模式被抛弃了,靠预期收入先行占有奢侈品的做法广为流行。当下,无所不在的广告依靠关心人的情怀推销各种模范、品牌。物品变成了一种消费能力的符号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出于自由选择的购买因为消耗了未来预期的收入和生命而使人变得不自由。于是,人们生产物品、消费物品,最终却被物品所奴役,被物品背后的资本所奴役。
日常生活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法] 鲁尔·瓦纳格姆 译者: 张新木 戴秋霞 / 王也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境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瓦纳格姆论日常生活的一部名著。“日常生活的革命”绝对超越了词语本身,因为这一绝对免疫于同化的理由。它抓住了我们所有人(甚至是我们中最愚蠢的人)都意识到但却无能为力的生活的主要问题:一种挥之不去的空虚感,一个应该是“有”的“无”。这是瓦纳格姆的魔力所在。他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他正当地指控我们长时间地忽略了社会秩序及其所引起的疏离,他鼓动我们猛烈地反叛,快乐地自杀;首先是要集体革命,来终结所有的孤独与倦怠。瓦纳格姆不仅是一位政治革命者,他也是一位社会学家,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投身于词语与行动的人。根本说来,他是他自己,对我们来说,这足以完全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瓦纳格姆不需要跟随者,不需要偶像崇拜,他希望每个人真正去要他们想要的东西,在这本热情洋溢的著作中,他引用了大段大段的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主将的言论。
审美特性 豆瓣
Die Eigenart Des Asthetischen
作者: [匈牙利] 格奥尔格·卢卡奇 译者: 徐恒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4
《审美特性(套装上下册)》是卢卡奇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以日常生活作为美学的本体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实践论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审美和艺术做了系统的考察,成为国外阐释性美学的一种范本。书中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对艺术和审美的起源、审美的目标和结构本质、艺术创作和接受的心理学及美学原理以及艺术的社会效应做了独到的剖析,并且指出,艺术具有反拜物化的使命,它要在他律与自律的博弈中,发挥人类自我意识的功能。
On the Mode of Existence of Technical Objects 豆瓣
Gilbert Simondon
作者: Gilbert Simondon 译者: John Rogove Univocal Publishing 2017 - 4
Few thinkers have been as influential upon current discussions and theoretical practices in the age of media archaeolog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digital humanities as the French thinker Gilbert Simondon. Simondon’s prolific intellectual curiosity led his philosophical and scientific reflections to traverse a variety of areas of research, including philosophy, psychology, the beginnings of cybernetics, and the foundations of religion. For Simondon, the human/machine distinction is perhaps not a simple dichotomy. There is much we can learn from our technical objects, and while it has been said that humans have an alienating rapport with technical objects, Simondon takes up the task of a true thinker who sees the potential for humanity to uncover life-affirming modes of technical objects whereby we can discover potentiality for novel, healthful, and dis-alienating rapports with them. For Simondon, by way of studying its genesis, one must grant to the technical object the same ontological status as that of the aesthetic object or even a living being. His work thus opens up exciting new entry points into studying the human’s rapport with its continually changing technical reality. This first complete English-language translation of Gilbert Simondon’s groundbreaking and influential work finally presents to Anglophone readers one of the pinnacle works of France’s most unique thinkers of tech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