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 豆瓣
The Territorie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9.8 (12 个评分) 作者: [澳] 彼得·哈里森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何为宗教?何为科学?宗教阻碍了科学发展吗?科学与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吗?“科学”和“宗教”是否适用于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讨论所有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学”与“宗教”概念的含义演变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关系的前提。作者彼得·哈里森以令人惊叹的渊博学识和清晰思路, 极富原创性地分 析了科学与宗教这两大领地漫长的形成过程,绘制出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图景,颠覆了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许多简单化理解。本书代表着科学与宗教领域最新的国际研究成果。
对世界的科学解释根本上是无神论的,但科学为什么偏偏从基督教笼罩的欧洲诞生?科学发展与宗教和道德原来千丝万缕地编织在一起。哈里森的这一部最新研究引领读者深入这些问题和联系。张卜天的译文可靠、流畅。强力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通过严格的历史考证,表明 “科学”与“宗教”概念是晚近三百年的发明,今日关于科学与宗教之关系的论说多数是时代误置,振聋发聩、引人深省!
——吴国盛,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无限与视角 豆瓣
Infinity and Perspective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斯滕·哈里斯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1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灵魂论及其他 豆瓣
De Anima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吴寿彭 商务印书馆 1999 - 1
《论灵魂》分3卷。在第1卷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说法,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灵魂的定义,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是肉体的动因,是实体;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3个部分。
在后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觉的问题,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提出五种感觉。他认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的、外在的,视觉的对象是颜色;听觉的对象是声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味觉是本身有味的事物作用的结果;触觉的对象是元素的性质,即冷热与干湿。他还认为感觉的产生一定要通过某种中介物,如视觉是颜色通过透明体光作用于眼睛产生的;听觉是声音通过水或空气等媒介物传到耳朵,引起耳室内的空气活动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医学、解剖学知识,断言每种感官的结构是同它们的对象相适应的。他确信感觉依赖于感官:眼睛坏了视觉就停止了,耳膜坏了,听觉也就没有了。
他在总结五种感觉的共同点时认为,感觉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人的心灵犹如蜡块,感觉则是事物在这个蜡块上留下的印痕。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最高成就,比恩培多克勒的“流溢与孔道”、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精密得多。
《论灵魂》第 3卷主要是探讨理性灵魂及理性认识问题。他探索了理性与感觉的区别、思维的作用、理性认识的任务等。这些思想中尽管有不少唯心主义成分,但对后来认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空间生产的知识 豆瓣
作者: 鲁宝 2021 - 8
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除了绪论与结论之外,一共六章。绪论作为篇首主要是选题原因、国内外研究列斐伏尔晚期思想的文献综述,同时又包括列斐伏尔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便于我们在总体上把握其思想史的脉络和地位;此部分还包括对本文的核心关键词“空间生产的知识”的含义以及框架与旨趣的解释,这一部分算是本文的核心框架的提示;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结构安排等等。
第一章主要是为了阐明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思想并非是其早期思想研究的改弦易辙,而是其乡村社会学与都市社会学实践研究的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的最高成果。早期的乡村社会学研究与对新兴城镇建设的考察为其后面的城市空间生产思想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方法论基础与问题式构架,同时也说明其后面的空间思想研究也不能脱离开其早期的社会学研究经历。正是在新兴工业城镇与郊区的开发建设的刺激之下,列斐伏尔在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看到了现代性的生长、发展与矛盾所在,才开始将其视野从乡村社会学与乡村的日常生活批判转向了资本主义大城市与都市的空间政治研究。同时,通过重新审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城市思想,列斐伏尔重新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其理解从乡村到都市的巨大转变提供了方法论工具。
第二章,主要是从1968年五月风暴造成的革命形势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危机来审视列斐伏尔的城市权利、都市革命以及都市社会的未来规划思想。列斐伏尔对萨特、马尔库塞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他们之所以没有看到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仍旧停留于意识的呼唤,或者结构的多元决定上,没有看到当代城市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的地坪耸立在广大无产阶级身边,并将他们包围、隔离,以阻止他们起来革命,要么将它们死死地禁锢在城市的消费主义的牢笼之中,要么就把它们赶进荒芜的郊区隔离开来。结构主义与存在主义都无法解释1968年发生的事件,更无法明白资本主义的新的时代特征。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面对新的时代问题,列斐伏尔重新图绘了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并且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思想进行重新挖掘和阐释,对城市的地理形态史进行重新考察,对资本的城市化与空间化生产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再一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议程的激进化,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左派的理论前提、社会想象与革命策略,即城市与空间的生产成为资本主义延续的新的阵地,新的都市社会有可能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空间批判的基础上得以显现。
第三章,通过考察列斐伏尔提出的一种新的问题式即都市社会的基础上,考察列斐伏尔逐渐走向更加一般的空间问题的分析,同时列斐伏尔也逐渐发现必须扭转马克思主义重视历史忽视空间维度的趋势,从而提出要从元理论上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空间化的改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辩证法,被列斐伏尔改造成为都市化的、身体化的社会空间辩证法。辩证法的空间化,不仅仅使地理学进入当代批判理论的中心,把历史性和空间性结合在一起;更加重要的是,空间化——这种开放的辩证法为把各种进步的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第四章讨论的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知识的得以建立起来的核心支撑,通过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空间化重构,列斐伏尔提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设想,那就是:随着资本主义都市化、全球化的急剧扩张,马克思的革命语言需要重新审视,资本主义通过占有空间生产空间而重新实现了幸存与发展,这是20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之所以出现快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所以务必更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将之升级到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维度。而所有这些理论尝试核心是围绕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尤其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以及“三位一体公式”来展开的,这是列斐伏尔空间思想中被误解最多,也常常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维度。同时也考察了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空间矛盾的揭示与批判。
第五章是第四章的自然延续与重要发展补充,不过列斐伏尔有关全球化世界化与国家空间理论相关主题,在国内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列斐伏尔在写完《空间的生产》一书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对国家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系统考察,尤其是对国家的空间性构成、国家生产方式以及全球化、国家与都市地方之三位一体的空间政治学的集中阐述,补充了其《空间生产》尚未系统阐述的国家、全球化在缓解资本主义灭亡、进行空间生产的具体统治与空间修复机制。同时列斐伏尔的国家生产方式理论在回应新自由主义的空间问题时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六章通过对列斐伏尔的空间政治解放议程,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差异性空间、自治、新公民权与国家逐渐消亡的相关思想的考察,揭示了列斐伏尔的晚期思想仍旧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旨趣。将城市权、差异权、自治权与公民权统一起来,提出了一种后社会主义式的大众民主社会理想。不过,列斐伏尔的思想已经溢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其革命理想已经脱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轨道,而走向了尼采化的、身体化的极乐的建筑乌托邦。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中我们试图对列斐伏尔晚期思想,尤其是空间思想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和审视,发扬其对马克思主义以及更加宽泛意义上而言,对人文社会科学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其存在的理论局限。同时此部分还试图将视野延伸到当下的现实社会语境,展望列斐伏尔在21世纪的万花筒式的、丰富多彩的理论潜能及其影响。研究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的知识并非是要为他人做嫁衣,而是为了借鉴其相关思想,立足本土关怀与当代中国的城市空间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复兴以及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豆瓣
作者: Antonio Gramsci 译者: Quintin Hoare / Geoffrey Nowell Smith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Co 1971 - 11
This is an edited edition of Gramsci's notebooks and appears to be complete, finished, and organized. In fact, however, Gramsci did not organize his notebooks as they appear here. Hoare and Smith organized these notes around particular topics, whereas Gramsci originally wrote his notes in 29 separate notebooks, which he wrote at different times and never had the chance to systematically organize.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利维坦 豆瓣 Goodreads
Leviathan
8.8 (4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霍布斯 译者: 黎思复 / 黎廷弼 商务印书馆 1985 - 9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 ,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地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文艺复兴哲学中的个体和宇宙 豆瓣
Individuum und Kosmos in der Philosophic der Renaissance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李华 商务印书馆 2021 - 6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居于中世纪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问题的萌芽繁杂多样,而解决方案又各不相同。种种思想是否有一种完整的统一性,是否包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特征,这是恩斯特•卡西尔这部思想史经典著作的主题。卡西尔通过探讨库萨、达芬奇、蓬波纳齐、布鲁诺等人的思想与行动,总结自由与必然、主体与客体等论题,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艺术与科学的相互依存关系。此外,卡西尔为本书附译以的的著作《平信徒论精神》。
知识考古学 豆瓣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9.3 (6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董树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9
《知识考古学》此次推出的,是新的中译本。
《知识考古学》犹如思想的空中楼阁,以非连续性、断裂、差异的考古学反对连续性、起源、总体化的观念史,通过对话语形成与陈述进行分析,呈现作为主体的“人”和知识在话语实践中被建构的过程,深入剖析“人之死”的主题,最终建构一种基于“话语实践—知识—科学”的考古学。
符号学与语言哲学 豆瓣
作者: (意)翁贝尔托·埃科 译者: 王天清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1
这是符号学大师翁贝尔托·埃科的代表作之一。本书由作者于1976年至1980年间为《埃伊那乌迪百科全书》所撰写的关于符号学的五个条目组成,并结合本书出版时(1984年)的学术发展情况,对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全面整理和调整。全书共五章,每一章分别考察了当前西方关于符号学争论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符号,意义,隐喻,象征和代码,并以历史的观点对他们逐一予以再认识。这五个论题,过去是、现在也还是语言哲学的中心论题。本书充分利用了从亚里斯多德到罗兰·巴特的理论成就,同时也对后结构主义等理论的偏颇进行了批判,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思·史·诗(中国文库4) 豆瓣
作者: 叶秀山 人民 2010 - 3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2022年1月8日 想读 到底是谁还在看海德格尔(怀念叶秀山老先生
Heidegger 哲学
时间与永恒 豆瓣
作者: 黄裕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2
《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内容简介:时间问题既是物理学里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里的基本问题,同时又是最艰难的问题之一。时间观的每一次变革,不管是在物理学里的变革,还是在哲学领域中的变革,都会给本学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从时间这一艰深问题着手,对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阐释的专著。这部专著最具特色与价值的是,它在哲学层面上深入刻画了传统物理学时间观的形成与实质,以及物理时间观对塑造西方哲学的根本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时间问题的全新理解,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全新解答。
希腊科学 豆瓣
Greek Science
作者: [英]杰弗里·劳埃德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21 - 11
本书是剑桥大学著名科学史家杰弗里·劳埃德爵士讨论希腊科学的两部经典著作《早期希腊科学》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科学》的合订本。《早期希腊科学》通过毕达哥拉斯学派、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学派、柏拉图、公元前4世纪的天文学家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追溯了希腊科学的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科学》利用亚里士多德之后更为丰富的文学和考古资料,继续讨论希腊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豆瓣
Pour une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夏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鲍德里亚于1972年完成出版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他从后马克思语境中叛逆出来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通道。这本书是早期鲍德里亚学术理论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
其中,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全书共分11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等。
监狱的“替代方案” 豆瓣
« Alternatives » à la prison
8.5 (6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译者: 柏颖婷 / 吴樾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10
编辑推荐
★当监狱的高墙消失,监视开始向整个社会弥散
★当权力不再依赖监狱,定义犯法者的权力也从监狱走向外部社会
★在电子监控、数字追踪和算法无处不在的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福柯对于惩罚和权力的理论
内容简介
20世纪后半叶,监狱及其规则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不同的革新,培训机构、治疗中心、缓刑等各种新的治理机构和措施涌现,惩罚措施从封闭的监狱走向社会,它们甚至可以体现在强调罚金和吊销驾照等惩罚措施上。
在《监狱的“替代方案”》中,福柯担心的是,这种转变并不是监狱及惩罚机构的取消,而是监视及其权力向整个社会的扩散,种种新举措“作用的对象将不仅仅是被关在牢房里或被锁在监狱里的个人,而也将扩散到表面上看起来自由的个人生活”。
本书收录福柯《监狱的“替代方案”》的全文,辅以法国当代的哲学家、电子监控专家、犯罪学家等不同专业人士对福柯观点的总结与回应,通过电子监控、经济犯罪等话题,将福柯的思想引入我们当今的数字生活。
剑桥福柯研究指南 豆瓣
作者: (美) 盖瑞·古廷编 译者: 辛智慧 / 林建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福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深刻与多面的思想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与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凝聚了世界著名福柯研究专家,针对福柯思想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福柯研究具有很深入的引导作用。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豆瓣
Intellectual and manual labour : a critique of epistemology
作者: [德] 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 译者: 谢永康 / 侯振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是《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经典补遗系列》之一,是索恩雷特尔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书中凝聚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论的毕生探索的结晶。
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中,作者力图将康德的认识论批判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