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空间的生产 豆瓣
作者: [法]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刘怀玉等 商务印书馆 2021 - 10
《空间的生产》是亨利﹒列斐伏尔具影响的代表作,也是城市研究领域引用率高的著作之一。本书同时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奠基性文献。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生产出来。(3)空间通过知识与理论的诠释而被建构出来。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列菲伏尔尝试重建关于空间的元理论;同时又从空间实践的层面提出:空间不是既定的,而是具有建构性的力量,是生成的,具有实践的反思性。本书主体分为七章:一、当前工作的计划; 二、社会空间;三、空间的构型; 四、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五、矛盾的空间;六、空间:从矛盾到异化;七、开放性与结论。
都市革命 豆瓣
作者: [法]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刘怀玉 / 张笑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亨利·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1970)是与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以及曼纽·卡斯特的《都市问题》(1972)齐名的三大城市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都市革命》初版于1970年,它是一部超出了时代与专业、预言了都市社会的到来的哲学著作,它凭借1968年“五月风暴”的余火曾经风靡一时,在英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理论研究的革命,列斐伏尔因此也被卡斯特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在时隔40年之后,面对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哈维重新赋予了《城市革命》以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当下的都市化运动也迫切需要我们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豆瓣
作者: Henri Lefebvre Verso 2014 - 5
Lefebvre's classic analysis of daily life under capitalism in one complete volume
The three-volume text by Henri Lefebvre is perhaps the richest, most prescient work about modern capitalism to emerge from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greatest philosophers and is now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one complete volume. Written at the birth of post-war consumerism, Critique was an inspiration for the 1968 student revolution in France. It is a founding text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field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geography, sociology, architecture, political theory and urbanism. Lefebvre takes as his starting point and guide the "trivial" details of quotidian experience: an experience colonized by the commodity, shadowed by inauthenticity, yet remaining the only source of resistance and change. This is an enduringly radical text, untimely today only in its intransigence and optimism.
褶子 豆瓣
7.8 (6 个评分)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Gilles Deteuze) 译者: 杨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9
树叶、褶裙、皱纹、纸团、土地……小到微粒,大到宇宙,到处都有褶子。与莱布尼茨的单子不同,德勒兹的褶子是物质与灵魂的结合,是世界的最小单元。通过不断的弯曲、折叠、展开,褶子创生了世界。注重流变、运动的巴洛克风格与不断折叠、展开的褶子不谋而合。通过分析巴洛克风格的油画、服装、雕塑、建筑、音乐,德勒兹为褶子概念注入了一股艺术气息;通过分析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德勒兹创造了融合艺术、哲学、数学的褶子哲学。
数理哲学导论 豆瓣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作者: 罗素(Russell B.) 译者: 晏成书 商务印书馆 1982 - 5
作者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本书是罗素继1903年问世的《数学原则》和1910—1913年出版的三大卷《数学原理》之后所写的数理哲学通俗著作。在这本书中罗素以他明白晓畅的文笔陈述了数学原理研究中确定的科学结果,特别包括数理逻辑方面的结果。罗素认为,数理逻辑作为一种方法,有助于传统哲学问题,特别是数理哲学问题的解决。在这本书中他将数理逻辑的主要结果以一种既不需要数学知识,也不需要运用数学符号能力的形式陈述出来。本书清楚明确地陈述了罗素的数理哲学观点,即人们通常所称的逻辑主义。
纯粹现象学通论 豆瓣
作者: 胡塞尔 译者: 李幼蒸 商务印书馆 2012 - 11
《纯粹现象学通论》,本书简介: 《纯粹现象学通论》(作者胡塞尔)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书中分为事实和本质;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自然态度的设定及其排除;现象学还原;纯粹意识的一般结构;关于理性理论问题系列的一般性层级等数章内容。
客观知识 豆瓣
Objective Knowled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作者: [英] 卡尔·波普尔 译者: 舒炜光 / 卓如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精)是卡尔·波普尔后期重要论著。这一时期,作者的研究重心从方法沦扩展到知识的本体论地位问题,因而转到对世界的性质和结构以及整个宇宙进化的阐释。在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进化沦”和“三个世界”的理论,引起了世界范嘲的哲学家、科学家的浓厚兴趣和热烈争论,对我们研究西方科学哲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逻辑学(上卷) 豆瓣
Wissenschaft der Logik
7.8 (5 个评分) 作者: 黑格尔 译者: 杨一之 商务印书馆 2001 - 1
黑格尔(1770—1831),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分为“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为“客观逻辑”,第三编称为“主观逻辑”。这三个部分在黑格尔哲学中,通过他著名的辩证法而构成了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体现了黑格尔认为逻辑学应当展开思维的客观结构和客观真理的思想。《逻辑学》是黑格尔最重要的代表作,影响了后世数种哲学潮流,例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等。
黑格尔导读 豆瓣
Introduction à la lecture de Hegel
作者: [法国] 亚历山大·科耶夫 译者: 姜志辉 译林出版社 2005
《黑格尔导读》是亚历山大·科耶夫1933年到1939年间在巴黎高等学校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程,它并不是纯粹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导读。在这部由他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中,科耶夫融入了他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
为什么说科耶夫的黑格尔解读在20世纪的作品里可以为那么多人称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示了黑格尔思想的当代意义,并且明确告诉人们,我们正在按照黑格尔的理念,走向历史的终结。科耶夫的一些话,说得十分精辟,比如他在冷战时期就断言"苏联人和中国人只是目前还贫穷的美国人而已"。这一席话,直到今天,依然警诫我们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豆瓣 Goodreads
Between Kant and Hegel: Lectures on German Idealism
作者: [德]迪特·亨利希 译者: 乐小军 商务印书馆 2020 - 7 其它标题: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精)/当代德国哲学前沿丛书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是著名学者迪特·亨利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讨论了德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康德、雅各比、赖因霍尔德、舒尔策、费希特、荷尔德林、黑格尔等。作者关注的主题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转变过程,准确地说,是关注那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主体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传承、批判关系。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豆瓣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卢梭 译者: 李常山 商务印书馆 1997 - 2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是1755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的绪论。当卢梭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把人类的进步设想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时,卢梭却已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类不平等的产
存在与虚无 豆瓣 谷歌图书
L'Etre et le Néant
7.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 校注 杜小真 译者: 陈宣良 等译 / 杜小真 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1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法] 亚历山大·柯瓦雷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名著,作者为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柯瓦雷。本书认为,人类的思想在16、17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个秩序井然、有限封闭的世界(cosmos)最终变成了均一无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价值世界同事实世界完全分离开来。近代科学和哲学既是这场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学史和哲学史必须相互参照来研究。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 豆瓣
The Territorie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9.8 (12 个评分) 作者: [澳] 彼得·哈里森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何为宗教?何为科学?宗教阻碍了科学发展吗?科学与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吗?“科学”和“宗教”是否适用于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讨论所有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学”与“宗教”概念的含义演变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关系的前提。作者彼得·哈里森以令人惊叹的渊博学识和清晰思路, 极富原创性地分 析了科学与宗教这两大领地漫长的形成过程,绘制出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图景,颠覆了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许多简单化理解。本书代表着科学与宗教领域最新的国际研究成果。
对世界的科学解释根本上是无神论的,但科学为什么偏偏从基督教笼罩的欧洲诞生?科学发展与宗教和道德原来千丝万缕地编织在一起。哈里森的这一部最新研究引领读者深入这些问题和联系。张卜天的译文可靠、流畅。强力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通过严格的历史考证,表明 “科学”与“宗教”概念是晚近三百年的发明,今日关于科学与宗教之关系的论说多数是时代误置,振聋发聩、引人深省!
——吴国盛,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无限与视角 豆瓣
Infinity and Perspective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斯滕·哈里斯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1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灵魂论及其他 豆瓣
De Anima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吴寿彭 商务印书馆 1999 - 1
《论灵魂》分3卷。在第1卷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说法,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灵魂的定义,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是肉体的动因,是实体;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3个部分。
在后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觉的问题,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提出五种感觉。他认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的、外在的,视觉的对象是颜色;听觉的对象是声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味觉是本身有味的事物作用的结果;触觉的对象是元素的性质,即冷热与干湿。他还认为感觉的产生一定要通过某种中介物,如视觉是颜色通过透明体光作用于眼睛产生的;听觉是声音通过水或空气等媒介物传到耳朵,引起耳室内的空气活动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医学、解剖学知识,断言每种感官的结构是同它们的对象相适应的。他确信感觉依赖于感官:眼睛坏了视觉就停止了,耳膜坏了,听觉也就没有了。
他在总结五种感觉的共同点时认为,感觉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人的心灵犹如蜡块,感觉则是事物在这个蜡块上留下的印痕。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最高成就,比恩培多克勒的“流溢与孔道”、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精密得多。
《论灵魂》第 3卷主要是探讨理性灵魂及理性认识问题。他探索了理性与感觉的区别、思维的作用、理性认识的任务等。这些思想中尽管有不少唯心主义成分,但对后来认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空间生产的知识 豆瓣
作者: 鲁宝 2021 - 8
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除了绪论与结论之外,一共六章。绪论作为篇首主要是选题原因、国内外研究列斐伏尔晚期思想的文献综述,同时又包括列斐伏尔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便于我们在总体上把握其思想史的脉络和地位;此部分还包括对本文的核心关键词“空间生产的知识”的含义以及框架与旨趣的解释,这一部分算是本文的核心框架的提示;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结构安排等等。
第一章主要是为了阐明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思想并非是其早期思想研究的改弦易辙,而是其乡村社会学与都市社会学实践研究的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的最高成果。早期的乡村社会学研究与对新兴城镇建设的考察为其后面的城市空间生产思想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方法论基础与问题式构架,同时也说明其后面的空间思想研究也不能脱离开其早期的社会学研究经历。正是在新兴工业城镇与郊区的开发建设的刺激之下,列斐伏尔在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看到了现代性的生长、发展与矛盾所在,才开始将其视野从乡村社会学与乡村的日常生活批判转向了资本主义大城市与都市的空间政治研究。同时,通过重新审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城市思想,列斐伏尔重新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其理解从乡村到都市的巨大转变提供了方法论工具。
第二章,主要是从1968年五月风暴造成的革命形势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危机来审视列斐伏尔的城市权利、都市革命以及都市社会的未来规划思想。列斐伏尔对萨特、马尔库塞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他们之所以没有看到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仍旧停留于意识的呼唤,或者结构的多元决定上,没有看到当代城市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的地坪耸立在广大无产阶级身边,并将他们包围、隔离,以阻止他们起来革命,要么将它们死死地禁锢在城市的消费主义的牢笼之中,要么就把它们赶进荒芜的郊区隔离开来。结构主义与存在主义都无法解释1968年发生的事件,更无法明白资本主义的新的时代特征。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面对新的时代问题,列斐伏尔重新图绘了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并且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思想进行重新挖掘和阐释,对城市的地理形态史进行重新考察,对资本的城市化与空间化生产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再一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议程的激进化,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左派的理论前提、社会想象与革命策略,即城市与空间的生产成为资本主义延续的新的阵地,新的都市社会有可能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空间批判的基础上得以显现。
第三章,通过考察列斐伏尔提出的一种新的问题式即都市社会的基础上,考察列斐伏尔逐渐走向更加一般的空间问题的分析,同时列斐伏尔也逐渐发现必须扭转马克思主义重视历史忽视空间维度的趋势,从而提出要从元理论上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空间化的改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辩证法,被列斐伏尔改造成为都市化的、身体化的社会空间辩证法。辩证法的空间化,不仅仅使地理学进入当代批判理论的中心,把历史性和空间性结合在一起;更加重要的是,空间化——这种开放的辩证法为把各种进步的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第四章讨论的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知识的得以建立起来的核心支撑,通过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空间化重构,列斐伏尔提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设想,那就是:随着资本主义都市化、全球化的急剧扩张,马克思的革命语言需要重新审视,资本主义通过占有空间生产空间而重新实现了幸存与发展,这是20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之所以出现快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所以务必更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将之升级到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维度。而所有这些理论尝试核心是围绕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尤其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以及“三位一体公式”来展开的,这是列斐伏尔空间思想中被误解最多,也常常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维度。同时也考察了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空间矛盾的揭示与批判。
第五章是第四章的自然延续与重要发展补充,不过列斐伏尔有关全球化世界化与国家空间理论相关主题,在国内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列斐伏尔在写完《空间的生产》一书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对国家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系统考察,尤其是对国家的空间性构成、国家生产方式以及全球化、国家与都市地方之三位一体的空间政治学的集中阐述,补充了其《空间生产》尚未系统阐述的国家、全球化在缓解资本主义灭亡、进行空间生产的具体统治与空间修复机制。同时列斐伏尔的国家生产方式理论在回应新自由主义的空间问题时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六章通过对列斐伏尔的空间政治解放议程,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差异性空间、自治、新公民权与国家逐渐消亡的相关思想的考察,揭示了列斐伏尔的晚期思想仍旧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旨趣。将城市权、差异权、自治权与公民权统一起来,提出了一种后社会主义式的大众民主社会理想。不过,列斐伏尔的思想已经溢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其革命理想已经脱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轨道,而走向了尼采化的、身体化的极乐的建筑乌托邦。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中我们试图对列斐伏尔晚期思想,尤其是空间思想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和审视,发扬其对马克思主义以及更加宽泛意义上而言,对人文社会科学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其存在的理论局限。同时此部分还试图将视野延伸到当下的现实社会语境,展望列斐伏尔在21世纪的万花筒式的、丰富多彩的理论潜能及其影响。研究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的知识并非是要为他人做嫁衣,而是为了借鉴其相关思想,立足本土关怀与当代中国的城市空间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复兴以及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豆瓣
作者: Antonio Gramsci 译者: Quintin Hoare / Geoffrey Nowell Smith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Co 1971 - 11
This is an edited edition of Gramsci's notebooks and appears to be complete, finished, and organized. In fact, however, Gramsci did not organize his notebooks as they appear here. Hoare and Smith organized these notes around particular topics, whereas Gramsci originally wrote his notes in 29 separate notebooks, which he wrote at different times and never had the chance to systematically organ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