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存在巨链 豆瓣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6.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O.洛夫乔伊 译者: 张传有 / 高秉江 商务印书馆 2015 - 4
《存在巨链》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诺夫乔伊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研究了“存在巨链”这一观念群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同时研究了这一观念群与它们赖以产生的充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充足理由原则等思维原则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其观念史比起哲学史来说,涉及的范围既特殊又宽泛。其特殊在于,观念史研究的是某些观念或观念群的发生与发展史,不涉及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发生与发展史,其宽泛在于,观念史的研究不限于哲学,而是涉及到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各种领域。因此,诺夫乔伊在这本书中通过旁征博引,对存在之链观念群的产生和发展给予了清楚的梳理。他在书中,追溯了“完满”、“连续”和“渐变”的观念,从这些观念的柏拉图起源,到它们在17世纪的“存在巨链”观念中的体现,直到这一观念中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想冲击下的衰落。关于所有生物在一个绝对结构中从最低级到最高级连接在一起的“链”的观念,由于进化论思想的兴起而被推翻。洛夫乔伊由此得出结论:任何关于绝对的、静止的宇宙的设想,都是不可理解的。
论世界灵魂 豆瓣
Von der Weltseele
作者: [德] 谢林 译者: 庄振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论世界灵魂》(1798)是谢林关于自然哲学研究的代表作品之一。从1796年起就致力于电学、磁学与化学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谢林,在借鉴同时代其他人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启了自然哲学研究的征程。谢林的自然哲学研究不止停留在对经验事实的描述,而是追问这些事实的根据。借用“以太”“生气”“本原”等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谢林对重力、物质、光、电、生命等现象给出了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体现出谢林对19世纪德国自然科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2021年11月4日 想读 其实不是很敢读谢林,希望稍微了解下形而上学体系
哲学
先验唯心论体系 豆瓣 谷歌图书
System des transzendentalen Idealismus
作者: (德)谢林 译者: 石泉 / 梁志学 商务印书馆 1997 - 8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这部德国古典唯心论代表作,既体现了谢林的进步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也包括了预示着他转向反动的保守方面。在译述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必要谈谈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演变过程,这对读者了解本书,或许有所帮助。
一个完全改充、甚至倒转了那种不仅支配普通生活、而且还支配绝大部分科学的世界观的体系,即使其原理经过了极其严重的证明,也会在那些能够感到或真正看出其证明的明晰性的人们当中不断遭到非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在于这个体系没有能力摆脱大堆具体问题。无谓忙碌的想象力直接根据那样一种已被改变的观点,从全部经验财富里引申出这些问题来,遂使判断发生的迷误和紊乱。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 豆瓣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ängenden Gegenstände
8.4 (5 个评分)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 译者: 先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1809)是谢林生前最后一部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也是“前期谢林”和“后期谢林”的决定性的分界点。此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尽管谢林从未停止紧张缜密的思考和创作,但他再也没有公开发表任何作品,而是仅仅在大学课堂上讲授自己的哲学思想。
本书曾经长期遭到忽视和轻视:黑格尔认为它仅仅是个别的、孤立的玄思,叔本华指责它是陈腐的神学教义的翻版。直到海德格尔1936年专门开课以之为诠释对象,并且誉之为“谢林最伟大的功绩”以及“德国哲学乃至西方哲学最深刻的著作之一”,它才激发起人们的强烈兴趣,成为谢林众多著作中最受关注的一部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谢林试图为人的自由提出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奠基。通过“存在-存在者-存在的根据”的区分,谢林复兴了柏拉图的二元本原学说,以此改造他一直坚持的“大全一体”学说。在这个过程中,谢林的关注点逐渐从“人的自由”转移到“上帝的自由”,由此开启了通向他的后期哲学的大门。
本卷收录的另外两部作品,《斯图加特私人讲授录》(1810)和《谢林和埃申迈耶尔的通信》(1810),相当于谢林本人为《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亲自撰写的阐释和说明,因此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许多细节问题上,对于我们理解这部著作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参考意义。
世界时代 豆瓣
Die Weltalter
作者: [德]谢林 译者: 先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3
从1810年开始构思写作的《世界时代》是谢林自许的其整个哲学的“代表作”(Magnum Opus),尽管这部著作在他活着的时候从未以完整成书的形式出版。在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谢林一直试图以“世界时代”的形式对自己的哲学体系作出最终的决定性的阐述,并为此创作了二十多份不同的书稿。这个计划最终搁浅,“世界时代哲学”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否定哲学-肯定哲学”或“神话哲学-天启哲学”的奠基性导论。谢林《世界时代》的二十多份书稿绝大多数已经遗失或毁于战火。本书收录了该书1811年和1813年的两部已正式排印的原稿、1814年的第81号手稿、以及1815年的残篇,这是国内外学界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世界时代》文本辑录。在《世界时代》这部著作里,谢林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框架,刻意地用一种夹杂着历史叙述与辩证法推演的语言阐述了上帝和人在永恒和时间之内的命运:从自身内部的不同本原之间的纠缠和斗争出发,通过斗争和分离,让一切各安其位,统一在唯一的绝对精神之下。在这个过程中,谢林几乎讨论了所有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关于“神性”、“存在者-存在”、“自由”、“恶”、“时间”的论述尤其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刻性和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就谢林的主观意愿而言,还是就客观影响而言,《世界时代》都是整个谢林哲学的核心枢纽,对于理解谢林的早期哲学和后期哲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数学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Selected Readings
作者: [美] 保罗·贝纳塞拉夫 希拉里·普特南 编 译者: 朱水林 商务印书馆 2003 - 2
《数学哲学》内容简介:只要将《数学哲学》第二版与第一版的目录随便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既有重大差异,又有许多重复之处。总的说来,这一选本是由两种力量促成的。(1)第一版的使用者(以及第二版的可能使用者)的评论;(2)我们自己对这门学科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的进展方向的认识。
我们感谢许多朋友和同事。他们指出了自己所认为的第一版中哪些内容有用,哪些内容不大有用,并指出他们觉得哪些内容可以加进书中。由于人数众多,恕不一一道谢。他们的意见非常宝贵,虽然选择内容的任务主要仍在我们身上。
2021年11月6日 想读 感觉很有可能看不懂(先标记再说吧
哲学 数学
数学基础研究 豆瓣
Bemerkungen ueber die Philosophie tier Mathematik
作者: [奥] 维特根斯坦 译者: 韩林合 商务印书馆 2016
《数学基础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有关数学哲学的研究结晶。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其后期的新的哲学理解对当时流行的数学基础研究中的形式主义思潮、逻辑主义思潮、直觉主义思潮进行分析和批评。数学的本性问題(特别是数学与逻辑的关系、数学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维特根斯坦一生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维特根斯坦所留下的2万多页手稿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内容均与此问题有关。在《战时笔记》和《逻辑哲学论》等前期著述中,他深入地反思和批评了弗雷格和罗素的相关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胡塞尔现象学 豆瓣
Husserl's Phenomenology
9.5 (23 个评分) 作者: D·扎哈维 译者: 李忠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8
本书作者陈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系统的和编年的视角。这个陈述大概遵循了胡塞尔思想的发展秩序,从早期对逻辑和意向性的分析开始,经过其成熟时期对还原和构成的先验哲学分析,到晚期对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分析。
第一部分集中关注胡塞尔早期的意向性理论。
第二部分,说明了胡塞尔先验哲学里的主要元素。
最后也是最长的部分,转向一些胡塞尔更加具体的现象学分析。
诠释学Ⅰ、Ⅱ 豆瓣
作者: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商务印书馆 2010 - 9
诠释学Ⅰ、Ⅱ:真理与方法(修订本),ISBN:9787100069250,作者:(德)伽达默尔 著,洪汉鼎 译
总体与无限 豆瓣
Totalité et infini: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
10.0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朱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Knowledge? 豆瓣
作者: Duncan Pritchard Routledge 2009 - 9
What is Knowledge? Where does it come from? Can we know anything at all? This lucid and engaging introduction grapples with these central questions i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offering a clear, non-partisan view of the main themes of epistemology including recent developments such as virtue epistemology and contextualism. Duncan Pritchard discusses traditional issues and contemporary ideas in thirteen easily digestible sections, including: the value of knowledge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virtues and faculties perception testimony and memory induction scepticism.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Knowledge? contains many helpful student-friendly features including study questions, annotated further reading, a glossary and a guide to web resources. Clear and interesting examples are used throughout. This is an ideal first textbook i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for undergraduates taking a first course in philosophy.
Metaphysics 豆瓣
作者: Michael J. Loux Routledge 2006 - 6
Metaphys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is for students who have already done an introductory philosophy course. Michael J. Loux provides a fresh look at the central topics in metaphysics, making th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 student of the subject. This third edition is revised and updated and includes two new chapters on Time and Causation.
Topics addressed include:
· the problem of universals
· the nature of abstract entities
· the problem of individuation
· the nature of modality
· identity through time
· the nature of time
· the Realism/anti-Realism debate
Wherever possible, Michael J. Loux relates contemporary views to their classical 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s an experienced teacher of philosophy and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recent debates, Loux is uniquely qualified to write this book.
· the third edition retains the student -friendly features of previous editions:
· chapter overviews summarizing the main topics of study
· examples to clarify difficult concepts annotated further reading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 endnotes and a full bibliography
解释的冲突 豆瓣
作者: [法] 保罗·利科 译者: 莫伟民 商务印书馆 2017
本书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重要著作,涉及解释学、现象学、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宗教现象学、符号学等。上述思想流派对各种社会和思想现象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解释。利科认为这些相互竞争的解释同等有效,它们之间的冲突恰恰说明了解释具有不可化约的多元性,因而,利科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反思解释。这种解释不是要取消解释的冲突,不是要把各种相近的或冲突的解释整合在唯一的解释之中,而是要让它们相互对话、沟通,并希冀通过对既显又隐的多重语义学意义进行解释,且以反思为中介来超越现象学与心理分析、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之间的对立和背反。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 豆瓣
作者: [法] 保罗·利科 译者: 王文融 商务印书馆 2018 - 3
《时间与叙事》三卷集是保罗·利科继《活的隐喻》之后又一部探讨语义创新现象的力作。本书是《时间与叙事》的第三篇(第二卷)《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它对应于第二篇《历史叙事中时间的塑形》,皆在扩展、深化、充实和开放亚里士多德的情节安排概念;在模仿活动Ⅱ的范围内,探讨在虚构叙事(此处专指文学作品)中时间塑形的特征和手段。
伦理与无限 豆瓣
Éthique et Infini: Dialogues avec Philippe Nemo
9.8 (20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士盛 译 / 王恒 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本书收录了列维纳斯思想成熟时期的十次访谈,它们于1981年由法国文化广播电台播出。在这里,列维纳斯亲口讲述其现象学致思之路,由《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时间与他者》,到《总体与无限》,再到《异于存在或本质之外》,并梳理了其伦理现象学的核心概念:“il y a”、实显、秘密、自由、脸、责任、替代、见证、荣耀……这些访谈也被认为是对列维纳斯思想的忠实导读。
===============
֎☆一本列维纳斯自述!₱★
★☆成熟时期列维纳斯思想的忠实导读₱★
֎₱致思之路的自我陈述:《从存在到存在者》&《时间与他者》&《总体与无限》&《异于存在或在本质之外》₱★
֎☆核心概念的自我梳理:“il y a”、秘密、自由、脸、责任、替代、见证、荣耀……₾★
★₾注释翔实,串连列维纳斯著作֎★
===============
这本书很好读。不光因为简短,更因为其中的论证都很容易理解、很具体。
——列维纳斯
列维纳斯……以口头的方式捍卫一个被挑战和被误解的书面话语,让它重新运作起来,并让其经历当下的考验,经历他人的考验——毕竟,它最终就是要说给那当下实际在场的他人的。
——菲利普•尼莫
论来到观念的上帝 豆瓣
作者: [法]列维纳斯 译者: 王恒 / 王士盛 商务印书馆 2019 - 7
《论来到观念中的上帝》是勒维纳斯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列维纳斯借助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讨论了上帝,邻人,存在,意义,自身意识等问题,从中推出了他的关于他人,对他人的无可告免的无限责任等问题的伦理学。
从存在到存在者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吴蕙仪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从本质上说,存在是奇特的,它撞击着我们,如黑夜一般,将我们紧紧地裹挟,令我们窒息,痛苦万分,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它就是存在之恶。如果说,哲学就是存在之诘问,那它就已经意味着对存在的担承。如果说,哲学不仅仅是这个诘问,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个诘问,而不是去回答它。超越存在之诘问,所得到的并非一个真理,而是善。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 从1947年至今,书中那些由中心主题il y a衍生而来的叙述,甚至完成这些叙述的结论,都一直在各自层面上保有其意义。然而,某些言说可能过早地阐发了il y a概念可能的拓展。因此,请允许我们指明那些经过拓展至今都还能引起我们重视的要素,如作品第一章中作者对其尝试着进行了现象学分析的懒惰、疲惫、努力。它们都被il y a形式的存在(etre)打上了冷漠、恐怖而又挥之不去的烙印。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il y a本身的描述,以及对其非人的中性(neutralite)的反复强调。克服这种中性的途径就是实显(hypostase),可以说它令比否定更强大的存在(etre)臣服于诸存在者(etres),令实存(existence)屈服于实存者(existant)。《从存在到存在者》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在试图趋近这种实显,这种“置放”(position)。
还原与给予 豆瓣
Réduction et donation:recherches sur husserl, heidegger et la phénménologie
作者: [法] 让-吕克·马里翁 译者: 方向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学,以意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则让存在论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豆瓣
Schelling: Vom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1809)
作者: [德] 海德格尔 译者: 王丁 / 李阳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海德格尔历来看重谢林的哲学思想,认其为德国唯心论的巅峰。谢林的“自由论文”(全称为《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探究》)是其一部简短而极其重要的作品,在哲学史上以其重要性和晦涩程度为人所知。海德格尔此作品是对谢林“自由论文”的系统阐释,将自己的思想与谢林的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出色的相互阐释关系,是最能见证海德格尔文本阐释与哲学史功力的作品之一,一直被视为海氏哲学史作品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