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张旭东 / 魏文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20世纪分析哲学史1 豆瓣
Philosohical analys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dawn of analysis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司各特·索姆斯 (Scott Soames) 译者: 张励耕 / 仲海霞 华夏出版社 2019 - 1
分析哲学是20世纪最主要的两大哲学流派之一,自摩尔、罗素以来,大师辈出,经典产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整个改变了西方哲学的面貌。本书是探讨20世纪分析哲学的一部巨著,作者是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在书中详尽地考察了从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到蒯因、克里普克等大师的哲学思想,对其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做了极其精彩的分析,对其论证中的不足同样做了犀利的批评。可以说,本书必将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史而流传后世。
分析传统的出现,部分源自对十九世纪形而上学观念论的回应,部分源自逻辑的新发展、逻辑与数学的关系以及逻辑在理解和阐释语言意义中的作用。最初,逻辑和语言中的新旨趣集中在对重要概念的分析上,以期找到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新方案。但不久之后,占据主导地位的分析哲学家开始相信,逻辑上的和语言上的新技术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在这种新观念中,那些在过去由不可解的、最终说来是误解性的问题所产生的无休止的辩论,将被富有成效的、系统性的哲学探究所取代,这些探究所针对的问题虽然具有挑战性,但完全是可理解的并最终可解决的。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这种宏大的转变不会成功,因为二十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的哲学家用他们精确的分析技术证明,哲学的这种转变将会面临无法修复的缺陷。第一卷讲述的正是上述故事。
20世纪分析哲学史2 豆瓣
Philosohical analys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age of meaning
作者: [美] 司各特·索姆斯 (Scott Soames) 译者: 张励耕 华夏出版社 2019 - 1
分析哲学是20世纪最主要的两大哲学流派之一,自摩尔、罗素以来,大师辈出,经典产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整个改变了西方哲学的面貌。本书是探讨20世纪分析哲学的一部巨著,作者是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在书中详尽地考察了从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到蒯因、克里普克等大师的哲学思想,对其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做了极其精彩的分析,对其论证中的不足同样做了犀利的批评。可以说,本书必将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史而流传后世。
第二卷通过如下哲学家或学派来解释分析传统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的演变:首先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和英国的日常语言学派,然后是威拉德·冯·奥曼·蒯因在科学启发下向自然主义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与唐纳德·戴维森的语言理论的融合,最后是索尔·克里普克对必然性和先天性的概念重构,这种重构改变了分析哲学的轨迹。正是这个时候,分析的传统背离了关于哲学的语言观念,并回归到把逻辑和语言作为哲学理论化的有力工具的早期视野中去。尽管关于哲学的语言视野失败了,但我们在理解哲学各个领域的核心问题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第二卷讲述了上述故事,而它的“尾声”部分勾勒了二十世纪结束之际哲学专业化的多元化新纪元。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豆瓣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II: Mille Plateaux
9.3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费利克斯·加塔利 /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姜宇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
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本书将前作《反—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超越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导读德勒兹 豆瓣
Gilles Deleuze
8.3 (27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 科勒布鲁克 译者: 廖鸿飞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这本书针对20世纪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德勒兹提供了一个总览性的导读。
德勒兹的写作涵盖了文学、艺术、精神分析、哲学、基因学、电影与社会理论。他也创造了思考和写作的全新风格,他坚称新的思想模式能够转变生命。
在本书中,克莱尔·科勒布鲁克通过德勒兹自身提 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
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因此,这本书对任何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读。
差异与重复 豆瓣
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
9.6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安靖 / 张子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差异与重复》既是德勒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非常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就以晦涩著称的德勒兹著作谱系中也显得尤为困难和特异。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豆瓣
Erlauterungen Zu Holderlins Dichtung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是海德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本书初版于1944年,而后多次再版,到1971年第四版时加以扩充、补收了正文中的第五与第六两篇文章。本书现已被列为《海德格尔全集》第四卷,附录有相关的三篇文章。中译本据全集版翻译。
德勒兹论福柯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杨凯麟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3
时至今日,德勒兹与福柯已成为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的两则传奇。不读德勒兹的《德勒兹论福柯》,便不能说了解福柯。因为在德勒兹之后,福柯已不是原来的福柯,就如弗洛伊德在拉康之后,不再是原来的弗洛伊德一样。德勒兹与福柯这两颗法国思想界的熠熠红星在本书中一起迸放光芒,使福柯成为理解德勒兹的一扇重要窗口,使德勒兹成为透视福柯的不二法门。由福柯到德勒兹,再由德勒兹到福柯,两股思想之流不断地牵引、碰撞、发光与褶皱,本书所呈现的正是这般奇诡景致。
分析哲学的起源 豆瓣
作者: (英)迈克尔・达米特 译者: 王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分析哲学的起源》阐述了逻辑学和现象学的互相影响,即弗雷格和胡赛而等人思想间的互相作用,从而论证了德语世界对语言转向的影响,并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探讨了思维、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本书对分析哲学的起源提出了读到的见解,认为分析哲学主要来自德语国家,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英美的产物。同时,该书还从逻辑的角度提出了对哲学和哲学研究的看法。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 豆瓣
作者: 达米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果之一。
精神现象学 豆瓣 豆瓣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译者: 先刚 人民出版社 2013 - 10
《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是黑格尔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巨著,被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语),亦是当代最受关注、最有影响力的黑格尔著作。
《精神现象学》新译本首次完全基于黑格尔德语原文,积八年之功而完成。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 哲学 学士、硕士)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 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不仅精通德语,对于黑格尔哲学更有深厚的理解把握。相比之前流行的产生于50多年前的旧译本,新译本准确可靠,文字平实通达而不失深邃,忠实地还原了黑格尔思想的原貌。
运动-影像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谢强 / 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4
《运动-影像》是经典学术系列“实验艺术丛书”的最新产品。这本书研究的不是电影史,它是分类学,一种对影像和符号的分类尝试。我们在此讨论第一种影像类型,运动-影像及其主要变型:知觉-影像、情感-影像、动作-影像、符号(非语言学范畴),它们构成了影像的特点。明与暗斗争,明与白色产生关系。质-力量通过面孔表现,它呈现在“任意空间”中,揭示出原初世界,有时在假定为真实的世界现实化。电影大师用各自独一无二的方式创造、创作影像和符号。它们对画家、建筑家、音乐家来说充满对抗性,对思想家亦然。不应抱怨视觉和听觉侵犯了思想,也不应对这种侵犯持乐观态 度;而应当展现出思想如何对既属于运动-影像又属于更深层次的时间-影像的视听符号发生了作用,这样,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实用主义 豆瓣
作者: [美] 威廉·詹姆士 译者: 李步楼 商务印书馆 2012 - 10
本书为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1842—1910)所著,收集了作者1906年在美国波士顿罗威尔学院和1907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演的讲稿。在这部著作中,詹姆士把实际结果作为判断真理的工具,而且把它推广到道德和宗教领域中。詹姆士认为,判定真理的标准不是原则、范畴和必需的假定,而是收获、效果和事实。
2021年9月4日 想读 断断续续看完。结论偏向于方法论,并且是一种宇宙观,由此对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进行分析。真理观还是挺不错的。
哲学
导读德勒兹《差异与重复》 豆瓣
Deleuze's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A Reader's Guide
8.0 (5 个评分) 作者: [澳]乔·休斯 译者: 廖鸿飞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 9
- 编辑推荐 -
◆假如你第一遍阅读《差异与重复》所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对再现的批判”,那么你就已经理解了一切。前提是你懂得两样东西:“再现”这个词语的意义,以及“批判”这个词语的意义。这就是困难的部分。因为德勒兹是一个不将术语转化并常常重新发明其意义,就不会使用该术语的哲学家。
◆如果一部导读试图把《差异与重复》的振荡、环流、旋转变成日常语言那可疑的清晰性,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对德勒兹的美学工程的彻底背叛。或许在避免这种产生意义的过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错失了该书的整体观点。
- 内容简介 -
毫无疑问,吉尔·德勒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差异与重复》则是他的杰作。这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再现的精彩批判,也是对其起源的精妙阐述。后者使德勒兹早期的哲学史研究得以系统化,并为他后期与加塔利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本书为这部极为重要又极难读解的经典之作提供了一份深入浅出的导读。它尤其适合首次接触德勒兹及其《差异与重复》的读者,为此,本书主要提供四个方面的导读:1.哲学背景和历史背景;2.主题概述;3.文本阅读;4.接受与影响。
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豆瓣
How to Read Foucault’s Discipline and Punish
9.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安妮·施沃恩 / [英]史蒂芬·夏皮罗 译者: 庞弘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规训与惩罚》——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者永远无法绕开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获得了无数的讨论和引用,相关的二手文献层出不穷。那么,时至今日,为什么还需要一本关于这部被频繁征引的作品的导读书呢?
★ 因为本书作者感到,现今有关《规训与惩罚》的论述已经尤为明显地被三个重要缺失所损害,它们在福柯的叙述中常常是沉默的,然而如果没有它们的话,对于《规训与惩罚》的清楚明了、令人满意的解读便不可能出现。这些缺失正是作者在这本导读书中致力于修复的。
★ 福柯是一位如此复杂的思想家,而《规训与惩罚》的丰富性也只有通过多次的阅读才能够发现。本书的目标仅仅是通过忠实于福柯的实际文本而“推陈出新”。
-内容简介-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呈现了一段刑法和刑罚的变迁史,以此探究西方社会为何从一种酷刑所带来的躯体惩罚转向了一种判处监禁的“温和”惩罚,并最终揭示了知识、权力和主体性这些常常不为人觉察的规划。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使读者在第一次同这本充满挑战且令人激动的著作相遇时便倾注心力。本书将遵循《规训与惩罚》的章节结构,并时常引用福柯本人的话语,以便读者在原著中读到这些话语时,不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从理论上说,本书将有助于为那些《规训与惩罚》的未来读者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阐明这部著作的总体架构及其段落含义,它将帮助读者迈出第一步。简而言之,这本指南应当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尼采与哲学 豆瓣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9.7 (23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周颖 / 刘玉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8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知识界正在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争论不休的时候,德勒兹却为尼采的思想所痴迷。他在1962年发表的专著《尼采与哲学》突然搅乱法国知识界的神经,开启了法国的后现代主义之路。这部专著可以与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三卷本巨著《尼采》相媲美,成为20世纪尼采研究的巅峰之作。
面对尼采这样一位满怀激情、思想深邃而且最终疯狂的哲学家,要理解他到底说了什么,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诠释尼采,取决于如何阅读他的作品。德勒兹为诠释尼采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彩的范例,《尼采与哲学》不单有对尼采的严谨系统的阐述,同时还糅入了作者富含创见和想象力的解释。解释,对于德勒兹,就是重复,以重复出新,以重复创造——重复是形成差异的唯一通道。他后来的许多创见,包括事件、差异、重复、生成、时间性在内的核心概念,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最初的萌芽。故而,此书不但可以作为窥尼采思想精髓的透镜,亦是深入了解德勒兹乃至后现代哲学的桥梁。
道德的谱系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梁锡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最难懂也最具独创性的。
《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单向街 豆瓣
9.0 (2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陶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2
本雅明,作为极富洞见的思想者,是二十世纪罕见的天才,被称为“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其独一无二的文本形式,既承接欧洲格言哲学的传统,又启发了后来者絮语式的文本,虽无体系之严整与统一,却有击中人心的力量。本雅明的作品就像一个投影仪,把他思想深处方方面面的小收藏展示出来,介 绍给众人听:断想、纲领、启发、洞见、哲悟、随感… 与个人际遇、情感、生命和灵魂紧紧贴在一起。本书收录了本雅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单向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评弗兰茨·卡夫卡》《摄影的简史》,分别涉及个人随想、艺术环境评论、叙事学研究、文学个体评述、影像艺术批评等,展示了作者广阔的批评视野和极富穿透力的洞见。
普鲁斯特与符号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姜宇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作者一反传统的现象学式解读把《追忆》视为一种“反逻各斯”,其中不再存在一个超越一切认知经验的主体自我,而是一个被动接收世界之符号客体,从而对西方哲学的经峻阐释体系提出挑战。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书中具体包括了:符号的类型、符号系统中的多元化、《追忆》的层次、三种机器等内容。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象征交换与死亡 豆瓣 Goodreads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波德里亚 / Jean Baudrillard 译者: 车槿山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人文与社会译丛:象征交换与死亡》讲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仿造”、“生产”和“仿真”这三种不同的仿象,它们分别对应于价值的自然规律、商品规律和结构规律。作者通过分析劳动、时尚、身体、死亡、诗歌语言等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指出仿真原则现在已经替代过去的现实原则支配着一切,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精神分析学,在今天都已成为守法的革命,丧失了有效性和激进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反馈赠中的馈赠可逆性、牺牲中的交换可逆性、循环中的时间可逆性、摧毁中的生产可逆性、死亡中的生命可逆性、易位书写中韵语言单位和价值的可逆性。这一巨大而同一的形式是毁灭与死亡的形式,它可以在仿真的极限,终结线性的时间、语言、经济和权力,这就是象征交换。这是唯一与代码结构暴力等值的象征暴力,只有这种悖论的理论和实践才能触及今天的超级现实并给予它致命的打击。
编辑推荐
《人文与社会译丛:象征交换与死亡(新版)》是让•波德里亚最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阐述之一。
名人推荐
《象征交换与死亡》无疑是波德里亚最重要的著作,对于现代与后现代争论具有关键意义,也标志着他本人的后现代转向。要理解波德里亚在其思想最丰产时期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激发力,就不能错过本书。
——道格拉斯•凯尔纳
众多后现代文化的绘图者都不敢贸然离开20世纪话语中熟悉的浅水区,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筛选出一些基本的变化,波德里亚却向着未标明的当代深水区做最精妙的“虚拟”潜入,他为我们提供了满怀热情地探索后现代状况中最重要的新事物的模式。
——尼古拉斯•楚尔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