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我的知识之路 豆瓣
The Autobiography of John Stuart Mill
作者: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译者: 郑加丽 / 于春晓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 5
这本自传是穆勒1868年在威斯敏斯特选举落选后撰写的。自传记录了穆勒童年时期接受的独特教育以及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形成过程,同时重点介绍了他自己的写作、社会活动和对他的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并对当时一些颇具争议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穆勒所生活的19世纪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而且他和很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有过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因此可以通过这本自传了解那个时代的英国社会、政治和历史情况。这本自传虽然没有引人人胜的情节和华丽的语言,基本上是对个人思想以及周围人物和事件的平实记录,但它不仅对于研究穆勒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一般读者也大有裨益。
2025年9月5日 已读
1、老James数十年的社会实验,却以Mill一生的时间改变了英国。2、功利主义者,彻底的经验主义者,却成为了所有知识分子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念。3、与女性选举权的关系毫无疑问与Harriet和Helen有关。
Mill 传记 哲学
哲学早餐俱乐部 豆瓣
The Philosophical Breakfast: Four remarkable Friends Who Transformed Science and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 〔美〕劳拉·J.斯奈德 译者: 熊亭玉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8
**入选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新知系列 top10
** “TED读书俱乐部”官方推荐;
2011年澳大利亚官方民意票选“最佳科学书”;
2015年佳士得最佳艺术书;
2015年《新科学家》杂志最佳阅读奖。
** 2016年Sally Hacker技术史学会奖获得者劳拉·J·斯奈德畅销作品
** “科学家”一词究竟 是怎么创造 出来了?自然科学又怎么会和哲学扯上关系?这些问题在书中都能够找到答案。
1833年,当剑桥大学认为一个整天挖化石或用电做实验的人不配“自然哲学家”的名号时,物理学家威廉·休厄尔创造了一个新词汇指称他们,这就是“scientist”(科学家)。
早在1812年,当威廉·休厄尔还是剑桥大学学生时,他便与三位同学(查尔斯·巴贝奇、约翰·赫歇尔、理查德·琼斯)组建了一个早餐俱乐部,讨论的话题是科学以及如何使科学造福社会。休厄尔研究潮汐规律,巴贝奇设计了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赫歇尔引领了照相技术的发展,琼斯则将数学引入经济学研究。
总之,他们可谓是英国科学文化生态的创建者,为达尔文和经典电磁理论奠基人麦克斯韦营造了良好的科学环境。
必要的张力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库恩 / 吕品田 译者: 范岱年 / 纪树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主要探讨的问题是科学史同哲学的关系。在这其中作者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基本观念的再调整要求历史学家再现过去,或者反过来说要求从过去发展到现在。作者通过对近代物理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能量守衡观念的发展、测量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的分析来证明 自己的观点;科学发展有其内部的动力,科学革命有内在的逻辑。而这一点正是科学史家和哲学家应该互得裨益的地方。
旧衣新裁 豆瓣
作者: [英] 托马斯·卡莱尔 译者: 孙胜忠 商务印书馆 2025 - 5
 一部灵魂的成长史诗
 以衣裳为隐喻的人生哲学
 映照当代人困境的神奇魔镜
【编辑推荐】
本书是19世纪英国文坛巨擘托马斯·卡莱尔的一部带有思想自传性质的哲学小说和讽刺作品。书中借叙述一位虚构的德国哲学家的生平故事及其有关衣服哲学的“奇谈怪论”,贯穿起卡莱尔丰富深邃的思想和奇崛超凡的想象。本书是一部充满惊人哲思和文学趣味的名著,对现代社会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积极探寻解决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思想资源和途径,对我们理解19世纪中晚期英国的社会与文化,理解卡莱尔自身思想的形成和演变,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孙胜忠老师的译文精当可靠,所做导读和注释为我们深入领会这部流行了两个世纪的经典提供了极大的助益。
【内容简介】
该书是卡莱尔最具创见的哲理小说,全书采用“书中书”结构:一位英国编辑在整理德国哲学家托伊费尔斯德吕克(意为“魔鬼的粪便”)遗稿时,发现其提出的"衣裳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所有建制(信仰、制度、阶级等)都像人穿的衣服一样,时间久了就会变得虚伪、僵化,需要不断重新审视和更新。
书中借哲学家之口,深刻揭露了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信仰危机、社会不公,猛烈抨击了空洞的形式主义、僵化的教条和盲目的功利主义,认为它们掩盖了真正重要的精神价值。
书中还呈现了哲学家从虚无绝望到精神觉醒的心路历程,在不屈的探索中领悟到:与其消极地自我否定,不如在积极的行动和担当中实现生命的意义。
该书以其创新的小说结构、激昂的散文风格、丰富的象征意象和对精神重生的执着探索,成为一部挑战传统、探讨存在本质的先锋之作。它既是时代的诊断书,也是一曲寻找超越性价值的灵魂史诗,对欧美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豆瓣
作者: Gary B.Ferngren / Edward J. Larson Routledge 2000 - 6
Reaching back to 5th century Greece and proceeding to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volume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throughout history. From ancient cosmology and medieval Occult sciences to modern physics and psychology, every major intellectual movement and discipline of study is covered. There is also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foundational aspects of the study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with, for example, detailed discussions of the demarcation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of epistemology and of causation. Also included here are biographical studies of major scientific figures - among them Galileo, Newton, and Darwin - who were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religious implications and dimensions of thei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新大西岛 豆瓣
The New Atlantis
作者: [英] 弗•培根 译者: 何新 商务印书馆 2012
本书是弗兰西斯•培根晚年未完成的一部著作,在他死后的翌年1627年出版。培根在本书中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图景,在早期的乌托邦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书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后附有苏联作者撰写的“关于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岛》”一文,供研究参考。
2025年11月14日 想读 我以前以为Bacon的实力与他那众所周知的格言,以及两个世纪前的“奇迹博士”Roger Bacon(现在仍无主要译作)相比,可能算是轻微地名不副实。不过逐渐了解他和他的作品在后世的极高地位之后,我必须承认,Bacon完全可以和他同时代的Shakespeare一齐算作英国数百年文化和智力传统的奠基性人物(是的,Newton是高峰,但是传统依然是由Bacon和Shakespeare开创的...)
哲学
世界是複數的 豆瓣
The Last Writings of Thomas S. Kuhn
作者: 湯瑪斯.孔恩 译者: 傅大為 / 王道還 商周 2024 - 9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孔恩的最後手稿
一部充滿野心的遺作,從科學史與科學社群,解答進步、存有與意義
《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曾被評為是每一位受良好教育的人的必讀之作。該書在二十世紀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所提出的洞見卻也曾受到不少挑戰。而本書的部分任務,即在於回到《結構》一書的核心主張,並處理前作有待解決的問題。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一是孔恩未完之作《世界是複數的:一個科學發展的演化理論》全文;以及孔恩曾公開發表但未出版的文章:〈科學知識作為歷史產物〉,以及在希爾曼紀念講座所發表的〈過去的科學風華〉。
在孔恩這本最後的手稿中,試圖發展一個以經驗為基礎的意義理論,使他能夠闡述過去和現在的科學之間的不可共量的必然性,以及歷史性理解的可能。在他看來,不可共量性完全可以和下列三者並行不悖——科學所探究的真實世界、科學變革的理性,以及「科學發展是進步的」觀念。
本書編者整理了孔恩的大量遺稿,忠實呈現孔恩的筆記、簡短的思緒、意圖,甚至是對孔恩本人的了解,為來者提供充分的研究與詮釋的空間,以及許多值得細品的內容。
新工具 豆瓣
Novum Organum
作者: [英国] 培根 译者: 许宝骙 商务印书馆 1984 - 10
新 工 具
序 言
有些人自认把自然界的法则作为已被搜寻出来和已被了解明白的东西来加以规定,无论是出于简单化的保证的口吻,或者是出于职业化的矫饰的说法,都会给哲学以及各门科学带来很大的损害。因为,他们这样做固然能够成功地引得人们相信,却也同样有效地压熄了和停止了人们的探讨;而破坏和截断他人努力这一点的害处是多于他们自己努力所获得的好处的。另一方面,亦有些人采取了相反的途径,断言绝对没有任何事物是可解的——无论他们之得到这种见解是由于对古代诡辩家的憎恨,或者是由于心灵的游移无准,甚至是由于对学问的专心——他们这样无疑是推进了理性对知的要求,而这正是不可鄙薄之处;但是他们却既非从真的原则出发,也没有归到正确的结论,热情和骄气又把他们带领得过远了。较古的希腊人(他们的著作已轶)则本着较好的判断在这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对一切事物都擅敢论断,另一个极端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敢希望了解——之间采取了折中的立场。他们虽然经常痛苦地抱怨着探讨之不易,事物之难知,有如不耐性的马匹用力咬其衔铁,可是他们仍毫不放松尾追他们的对象,竭力与自然相搏;他们认为(似乎是这样)事物究竟是否可解这个问题不是辩论所能解决的,只有靠试验才能解决。可是他们,由于一味信赖自己理解的力量,也不曾应用什么规矩绳墨,而是把一切事物都诉诸艰苦的思维,诉诸心灵的不断动作和运用。
至于我的方法,做起来虽然困难,说明却很容易。它是这样的:我提议建立一列通到准确性的循序升进的阶梯。感官的证验,在某种校正过程的帮助和防护之下,我是要保留使用的。至于那继感官活动而起的心灵动作,大部分我都加以排斥;我要直接以简单的感官知觉为起点,另外开拓一条新的准确的通路,让心灵循以行进。这一点的必要性显然早被那些重视逻辑的人们所感到;他们之重视逻辑就表明他们是在为理解力寻求帮助,就表明他们对于心灵的那种自然的和自发的过程没有信心。但是,当心灵经过日常生活中的交接和行事已被一些不健全的学说所占据,已被一些虚妄的想象所围困的时候,这个药方就嫌来得太迟,不能有所补救了。因此,逻辑一术,既是(如我所说)来救已晚,既是已经无法把事情改正,就不但没有发现真理的效果,反而把一些错误固定起来。现在我们要想恢复一种健全和健康的情况,只剩有一条途径——这就是,把理解力的全部动作另作一番开始,对心灵本身从一起始就不任其自流,而要步步加以引导;而且这事还要做得像机器所做的一样。譬如,在机械力的事物方面,如果人们赤手从事而不借助于工具的力量,同样,在智力的事物方面,如果人们也一无凭借而仅靠赤裸裸的理解力去进行工作,那么,纵使他们联合起来尽其最大的努力,他们所能力试和所能成就的东西恐怕总是很有限的。现在(且在这个例子上稍停来深入透视一下)我们设想有一座巨大的方塔为了要表彰武功或其他伟绩而须移往他处,而人们竟赤手空拳来从事工作,试问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要不要认为他们是疯了呢?假如他们更去招请较多的人手,以为那样就能把事情办妥,试问这位旁观者岂不要认为他们是疯得更厉害了么?假如他们又进而有所挑选,屏去老弱而专用精壮有力的人手,试问这位旁观者能不认为他们更是疯到空前的程度了么?最后,假如他们还不满足于这种办法而决计求助于体育运动的方术,叫所有人手都按照运动方术的规则把手臂筋肉抹上油,搽上药,前来办事,试问这位旁观者岂不要喊叫出来,说他们只是在用尽苦心来表示自己疯得有方法、疯得有计划么?而人们在智力的事情方面亦正是这样来进行的——也正是同样作发疯的努力,也正是同样求无用的并力。他们也是希望从人数和合作中,或者从个人智慧的卓越和敏锐中,得出伟大的事物;是的,他们也还曾力图使用逻辑来加强理解力,正如用运动方术之加强筋肉。但是他们的一切这些勤苦和努力,在一个真正的判断说来,只不过是始终使用着赤裸裸的智力罢了。实则,每一巨大的工作,如果没有工具和机器而只用人的双手去做,无论是每人用力或者是大家合力,都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提出这些前提之后,我还有两件事情要提醒人们不要忽视。第一点,当我想到要减少反对和愤慨,我看到可幸的结果是,古人们所应有的荣誉和尊崇并未由我而有所触动或有所降减;而我是既能实现我的计划又能收到谦抑的效果的。假如我是宣称与古人走同一道路,而我却要产出较好的事物,那么,在我和古人之间就必然会在智慧的能力或卓越性方面发生一种比较和竞赛(无论用什么技巧的词令也是不可避免的)。虽说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合法或什么新奇之处(如果古人对于什么事物有了错误的了解和错误的论定,我又为什么不可使用大家所共有的自由来和它立异呢?)但是这一争论,不论怎样正当和可恕,以我的力量来自量,终将是一个不相匹敌的争论。但是,由于我的目的只是要为理解力开拓一条新路,而这条新路乃是古人所未曾试行、所未曾知道的,那么情事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门户派别的热气是没有了;我只是作为一个指路的向导而出现,而这又是一个权威很小的职务,依赖于某种幸运者多,依赖于能力和卓越性者少。这一点是仅关于人的方面的,就说到这里。至于我所要提醒人们的另一点,则是关于事情本身的。
希望大家记住,无论对于现在盛行的那种哲学,或者对于从前已经提出或今后可能提出的比较更为正确和更为完备的哲学,我都是绝不愿有所干涉的。因为我并不反对使用这种已被公认的哲学或其他类似的哲学来供争论的题材,来供谈话的装饰,来供教授讲学之用,以致来供生活职业之用。不仅如此,我还进一步公开宣布,我所要提出的哲学是无甚可用于那些用途的。它不是摆在途中的。它不是能够在过路时猝然拾起的。它不求合于先入的概念,以谄媚人们的理解。除了它的效用和效果可以共见外,它也不会降低到适于一般俗人的了解。
因此,就让知识中有双流两派吧(这会是对二者都有好处的);同样,也让哲学家中有两族或两支吧——二者不是敌对或相反的,而是借相互服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简言之,有一种培养知识的方法,另有一种发明知识的方法,我们就听其并存吧。
谁认为前一种知识比较可取,不论是由于他们心情急躁,或者是由于他们萦心业务,或者是由于他们缺乏智力来收蓄那另一种知识(多数人的情况必然是这样),我都愿意他们能够满其所欲,得其所求。但是如果另外有人不满足于停留在和仅仅使用那已经发现的知识,而渴欲进一步有所钻掘;渴欲不是在辩论中征服论敌而是在行动中征服自然;渴欲寻求不是那美妙的、或然的揣测而是准确的、可以论证的知识;那么,我就要邀请他们全体都作为知识的真正的儿子来和我联合起来,使我们经过罪人所踏到的自然的外院,最后还能找到一条道路来进入它的内室。现在,为使我的意思更加清楚并以命名的办法来使事物变得熟习起见,我把上述两种方法或两条道路之一叫作人心的冒测,而另一个则叫作对自然的解释。
此外,我还有一项请求。在我自己这方面,我已决定小心和努力,不仅要使我所提出的东西是真实的,而且还要把它们表达得在不论具有怎样奇怪成见和奇怪障碍的人心之前都不粗硬,都不难受。但对另一方面,我也不能说没有理由(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学术和知识的复兴工作当中)要求人们给我一种优遇作为报答,而这就是:假如有人要对我的那些思考形成一种意见和判断,不论是出于他们自己的观察,或者是出于一大堆的权威,又或者是出于一些论证的形式(这些形式现在已经取得了像法律一样的强制力),我总请他不要希望能够于顺路一过之中来做这事;请他要把事情彻底考察一番;请他要把我所描写、所规划的道路亲身小试一下;请他要让自己的思想对经验所见证的自然的精微熟习起来;还请他要以适度的耐心和应有的迟缓把自己心上根深蒂固的腐坏习惯加以改正:当这一切都已做到而他开始成为他自己的主人时,那就请他(假如他愿意)使用他自己的判断吧。
长青哲学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尔道斯·赫胥黎 译者: 王子宁 /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8 - 1
《长青哲学》是一部神秘主义经典选集,融合了各家各派的观点,书中摘录有埃克哈特大师、鲁米、老子以及《薄伽梵歌》、《西藏度亡经》、《金刚经》、《奥义书》等选段,作者奥尔多斯•赫胥黎按照若干主题将这些经典选段串在一起。作者认为,“长青哲学”存在于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传统知识中,其成熟的形式则出现在每一种较为高级的宗教中。在这本《长青哲学》中,赫胥黎旨在揭示为一切信仰所共有的“神圣实在”,他以惊人的智慧和洞察力,考察了大量信仰形式,包括禅宗、印度教、道教、基督教神秘主义和伊斯兰教,研究了各种宗教传统中的精神信仰,并解释了这些信仰是如何统一在人类渴望体验神性这一共同的愿望之下的。 "
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 豆瓣
Operating Manual for Spaceship Earth
作者: [美]理查德 ·巴克敏斯特·富勒 译者: 陈霜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本书初版于1969年问世,是巴克敏斯特·富勒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个人世界观的精彩集成。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小书里,富勒深入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努力寻求为避免人类消亡而应该奉行的基本原则。人类如何才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繁衍下去?自动化生产对人类的个体化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如何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充分实现人类潜力,让全球贫困终结于今天这一代人?富勒对“专业化”提出质疑,他呼吁发动一场创新设计革命,并对人类如何驾驶“地球号太空船”飞向可持续未来,提出了建议。
进步及其问题 豆瓣
作者: 拉瑞・劳丹 译者: 刘新民 华夏出版社 1999 - 1
本书是“现代西方思想文库”的一种,收入70-80年代科学哲学的重要成果、拉瑞.劳丹的名著《进步及其问题》。本书第一部分阐明科学进步和合理学的一种新模型,并且表明,这一模型如何克服了卡尔.波普尔的“证伪论”、库恩的“科学革命”说等模型的荒谬之处,而将历史材料的某些意义显现出来。第二部分考察这一模型对从思想史直到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知识社会学这种智力探究事业所产生的结果。
改变秩序 豆瓣
作者: 哈里·柯林斯 2007
《改变秩序:科学实践中的复制与归纳》立足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探索了科学家得出实验结论的内在机制。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着手,分析了规则的社会基础:借助于隐喻方法,揭示了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把可复制性作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基础的不可能性:通过对复制TEA激光器等三个具体案例的跟踪考察,剖析了科学家在重复科学实验时潜存的实验者回归现象和相对主义经验纲领的三个阶段。并论证了科学家结束科学争论的社会机制和科学政治学的思想。
巴斯德的實驗室 豆瓣
Pasteur: guerre et paix des microbes
作者: Bruno Latour 译者: 伍啟鴻 / 陳榮泰 群學 2016 - 6
是誰創造「巴斯德」並且站上歷史的舞台?誰又在這洪流中逐漸隱沒?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細菌學之父,醫學邁入新時代的象徵,法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如今以巴斯德為名的街道遍布法國大小城鎮,他的成就無可質疑,然而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卻向這公認的事實提出疑問:為什麼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全數歸功於巴斯德的天才?
本書是世界重量級思想家拉圖的經典著作,不以偉人當作一個時代的答案,他將巴斯德放回在普法戰爭中落敗的法國。戰後法國政府力圖振作,而改造國民體質是走向富強的必要項目,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法國十九世紀公共衛生運動的序幕。與此同時,巴斯德在實驗室與細菌交戰,最終掌握細菌的特性,並提出細菌傳染導致疾病的理論,然而這一時一地一個團隊的研究成果竟透過新聞媒體迅速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可,讓他成為細菌的代言人。這時衛生專家接手把實驗室的成果導向法國再生的關鍵,將巴斯德高舉為科學精神的象徵,而細菌則是全法國都應該齊心對抗的敵人,使得公衛運動的推展逐步取得正當性,深入各個層面,上至城市下水道開鑿的施政績效,下至不可隨意吐痰的個人道德要求。
有別於偉人獨自改變世界的線性敘事,拉圖呈現一幅紛亂的景像,其中的人物懷抱各自的企圖,彼此結盟、互相利用,為了說服對方而四處奔走,在不斷的角力當中界定社會、創造歷史。
本書特色
◎認識法國公共衛生的歷史,衛生清潔如何轉變為施政績效與個人的道德約束。
◎解構偉人敘事,指出時代的變革是眾人為實現各自的目標與利益而持續角力的過程。
◎拋開抽象的理論語言,學習以一種更深刻的方式來描述這個世界。
The Opus Majus of Roger Bacon 豆瓣
作者: Roger Bacon / 罗杰·培根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7
Roger Bacon, the medieval natural philosopher who broke new ground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method, produced the encyclopedic Opus Majus or 'Greater Work' in the mid-thirteenth century. This 1897 publication in two volumes was the first complete edition of the work to appear in print. Written at the request of Pope Clement IV, the Opus Majus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most influential of Bacon's works, containing his observation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ories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Bacon's text appears in the original Latin, and Bridges includes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and brief analysis of each chapter in English, as well as extensive footnotes and an analytical table to aid the reader. Volume 1 contains the first four parts of Bacon's treatise with sections on 'Wisdom and Truth', 'The connection of Philosophy with Theology',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
The Dark Enlightenment 豆瓣
作者: Nick Land / [英国] 尼克·兰德 Imperium Press 2022 - 11
Neoreaction is not your grandfather's conservatism, but the web 2.0 era marriage between modern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classical anti-democratic thought. Its central tenet is that the Enlightenment was a mistake, and in The Dark Enlightenment, Nick Land burns progressivism to the ground, salts the earth around its ashes, and raises an altar to anti-humanism in its place.
Land explicates the main ideas of neoreaction-the Cathedral, neocameralism, formalism, etc.-always viewing democracy, liberalism, and politics in general through the lens of Darwinism. The result is something like Thomas Hobbes as ghostwritten by H. P. Lovecraft. Included in this volume is an unreleased essay by Land on the writing and impact of The Dark Enlightenment.
Absolutely none of this incendiary work has been proven wrong in the ten years since it was written. No doubt it will remain relevant for many years to come.
Fanged Noumena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Nick Land Urbanomic 2011 - 3
Fanged Noumena brings together the writings of Nick Land for the first time. During the 1990s Land's unique philosophical work, variously described as 'rabid nihilism', 'mad black deleuzianism' and 'cybergothic', developed perhaps the only rigorous and culturally-engaged escape route out of the malaise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y' - a route which was implacably blocked by the academy. However, Land's work has continued to exert an influence, both through the British 'speculative realist' philosophers who studied with him, and through the many cultural producers - artists, musicians, filmmakers, bloggers - who have been invigorated by his uncompromising and abrasive philosophical vision.
Beginning with Land's early radical rereadings of Heidegger, Nietzsche, Kant and Bataille, the volume then collects together the papers, talks and articles of the mid-90s - long the subject of rumour and vague legend (including some work which has never previously appeared in print) - in which Land developed his futuristic theory-fiction of cybercapitalism gone amok; and ends with his enigmatic later writings in which Ballardian fictions, poetics, cryptography, anthropology, grammatology and the occult are smeared into unrecognisable hybrids.
Fanged Noumena allows a dizzying perspective on the entire trajectory of this provocative and influential thinker's work, and will introduce his unique voice to a new generation of readers.
Pseudoscience 豆瓣
作者: Michael D. Gord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 4
Everyone has heard of the term "pseudoscience," typically used to describe something that looks like science, but is somehow false, misleading, or unproven. Many would be able to agree on a list of things that fall under its umbrella - astrology, phrenology, UFOlogy, creationism, and eugenics might come to mind. But defining what makes these fields “pseudo” is a far more complex issue. It has proved impossible to come up with a simple criterion that enables us to differentiate pseudoscience from genuine science. Given the virulence of contemporary disputes over the denial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ti-vaccination movements - both of which display allegations of “pseudoscience” on all sides - there is a clear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issues of scientific demarcation.
Pseudo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explores the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attempts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of demarcation. This book argues that by understanding doctrines that are often seen as antithetical to science, we can learn a great deal about how science operated in the past and does today. This exploration raises several questions: How does a doctrine become demonized as pseudoscientific? Who has the authority to make these pronouncements? How is the status of science shaped by political or cultural contexts? How does pseudoscience differ from scientific fraud?
Michael D. Gordin both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and guides readers along a bewildering array of marginalized doctrines, looking at parapsychology (ESP), Lysenkoism, scientific racism, and alchemy, among oth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o define what science is and is not, and how the controversies have shifted over the centuries. Pseudo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provides a historical tour through many of these fringe fields in order to provide tools to think deeply about scientific controversies both in the past and in our present.
Complexity 豆瓣
作者: John H. Hol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7
Focuses on the scientific and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science of complexity
Shows how many processes in nature can be understood using complexity
Explores a series of examples to highlight and explain the various types of complex systems
Includes examples from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art of the bestselling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 - over six million copies sold worldwide
The importance of complexity is well-captured by Hawking's comment: "Complexity is the science of the 21st century". From the movement of flocks of birds to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market regulation, the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non-linear systems has become highly influential over the last 30 years.
In this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the field, John Holland, introduces the key elements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complexity. From complex physical systems such as fluid flow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predicting weather, to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such as the highly diverse and interdependent ecosystems of rainforests, he combines simple, well-known examples — Adam Smith's pin factory, Darwin's comet orchid, and Simon's 'watchmaker' — with an account of the approaches, involving agents and urn models, taken by complexity theory.
科学革命 豆瓣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8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普林西比 译者: 张卜天 译林出版社 2013
16和17世纪,人们对自然世界展开狂热探索,是为“科学革命”时期。或是出于宗教热情,或是出于实际需求,或是出于名与利的前景,或是仅仅出于求知的欲望,各色思想者和实干家探究并重新审视着身边的世界。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这些人类整个科学史上*为耀眼的星辰,以及其他许多虽无盛名却同样重要的名字,不停地给出、抛弃、再给出各种解释体系。
在这本极简介绍中,劳伦斯•普林西比探索了科学革命时期天体科学、地球科学、物质与运动科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激动人心的革新与发展。在叙述中,作者采用了历史人物本身的视角,突出强调了他们的背景、环境、推理与动机,破除了科学史上的种种陈腐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