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人类知识原理 豆瓣
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9.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贝克莱 译者: 关文运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人类知识原理》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至2010年已先后分十一辑印行名著460种。现继续编印第十二辑。到2011年底出版至500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得更好。
功利主义 豆瓣
Utilitarianism
9.2 (8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穆勒 译者: 徐大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功利主义是一种在西方影响巨大的伦理学说,其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说,分绪论、何谓功利主义、论功利主义最后制裁力、功利主义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明、论公道与功利主义之关系。
解读后现代主义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英)巴特勒 译者: 朱刚 / 秦海花 外语教研 2010 - 10
《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围绕后现代主义的中心议题、关键例证和严重缺陷,展开极富调理、清晰易懂、简明扼要的论述。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如一缕清风吹散笼罩在这个话题上的乌烟浊气。 在过去的十年间,后现代主义一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时髦术语。但是如何来定义后现代主义呢?在《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中,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他认为艺术家、知识分子、批评家以及社会科学家们“就像是一个组织松散、喜好争辩的政治党派的成员”——这个政治党派的成员包括辛迪•舍曼、萨尔曼•拉什迪、雅克•德里达、沃尔特•阿比什、理查德•罗蒂等。该书搭建起一个极为有趣的框架,以揭开“后现代状况”的种种奥秘,所涉内容从博物馆文化的政治化,一直谈到崇尚政治正确的方方面面。克里斯托弗•巴特勒现为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述颇丰,其中包括《早期现代主义》、《阐释、解构和意识形态》等。
不可不看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叔本华 豆瓣
Schopenhaue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贾纳韦 译者: 龙江 译林出版社 2014 - 6
德国哲学家当中,叔本华是最有可读性的一位。本书对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进行了简洁的阐释,尤其聚焦于叔本华思想的原创性特征,这种原创性启发了包括尼采、瓦格纳、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作者将笔锋直接指向叔本华毫不妥协的悲观主义观点,即对人类个体来说,最好的境况是不曾出生,只有圣人般的自我否定(摒弃欲望)才能赋予生命价值。本书展示的叔本华,是一个具有战斗精神、气势咄咄逼人、影响力非凡的思想家。
科学哲学导论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R.卡尔纳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6
本书是逻辑经验语义的创始人之一R.卡尔纳普科学哲学方面的代表作,讨论了现代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对科学语言的性质、科学解释的结构、测量与定量语言在科学中的地位、因果性和决定性。非欧几何的哲学意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 豆瓣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historiographical inquiry
作者: [荷] H·弗洛里斯·科恩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10
本书是唯一一部关于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确立了其经典和权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系统地考察了自19世纪以来科学史家们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和原因的大约60种观点,并对其特点和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不仅涉及如何解释和看待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而且也涉及 科学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学、宗教、社会土壤,如何永远改变了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西欧而没有发生在古希腊、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等诸多议题,从而大大有助于我们对近代科学的思想、社会和文化起源的理解。本书是科学革命研究者的必读著作,也可供关心现代世界兴起的读者阅读。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豆瓣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9.5 (21 个评分) 作者: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1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是由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著,张卜天译,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它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通过深入探讨奥卡姆、彼特拉克、路德、笛卡儿、霍布斯等人的思想及其内部争论,《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表明,要想化解现代性危机,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是如何起源的,现代性并非如传统看法所说是用理性战胜了宗教迷信,而是源于提出一种新的融贯的形而上学或神学的一系列尝试。《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能够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文化处境。
形而上学导论 豆瓣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8.5 (6 个评分) 作者: 海德格尔 译者: 熊伟 / 王庆节 商务印书馆 1996 - 6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书源出于海德格尔1935年夏季学期的讲课,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型之作。作者在本书中试图跳出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开端的全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并对其渊源根基进行哲思与发问。具体来说,作者把“存在的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为此,他追溯了“在”的语法和语源,然后对“在”的本质,以及“在”的各种限制进行了讨论。
快乐的科学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黄明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采用哲学的叙述方式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的尼采与科学对立,又以哲学家的身份抗拒艺术,同时也抗拒哲学家的语言。尼采处在艺术和科学的彼岸,为这个主题倾注了持续不断的热情,这部作品正是这种热情的成果。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类精神中关于科学和艺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尼采并不是要压抑和抑制科学和艺术,而是将二者置于一个美化的领域使之共存。
权力意志 豆瓣
9.1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07 - 2
该书根据科利和蒙提那里考订研究版《尼采全集》第12卷和第13卷译出,并根据第14卷补译了相应的编者注释。第12卷和第13卷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收录尼采作于1885年秋至1889年初之间的全部残篇遗稿,包括了后人编辑的所谓尼采“主要著作”即《权力意志》诸版本的内容。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豆瓣
Die beiden grundprobleme der ethik
作者: 叔本华(德) 译者: 任立 / 孟庆时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本书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伦理学代表作。全书由《论意志自由》和《道德的基础》两篇应征论文组成。前者是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内容的补充,发展了作者的唯意志论,为其伦理学说奠定了形上基础;后者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道德学说,认为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和手段,并指出同情才是道德的基础。二者共同构成了叔本华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此著由分析人性出发,赋予“同情”以道德根基的地位,对将理性作为道德根源的观念构成了挑战,进一步发展了休谟、亚当·斯密等人的同情理论,标志着西方伦理学史上同情学派的形成。
宗教的本质 豆瓣 Goodreads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费尔巴哈 译者: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2010 - 10
《宗教的本质》是费尔巴哈的一本重要书籍,作者在《宗教的本质》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基督教认为宗教是人生下来就有,自然而然地具有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从根本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猜想与反驳 豆瓣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作者: [英国] 卡尔·波普尔 译者: 傅季重 / 纪树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10
《猜想与反驳》围绕着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广泛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
爱弥儿 豆瓣
Émile,ou De l'éducation
8.9 (2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1978 - 6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神、人及其幸福简论 豆瓣
Spinoza's Short Treatise on God,Man and His Well-Being
作者: [荷兰] 巴鲁赫·斯宾诺莎 译者: 洪汉鼎 / 孙祖培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神、人及其幸福简论》使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语言风格具有很强的逻辑论证性。全书分两篇:Ⅰ.论神的存在和属性。详细阐述了一种由无限多属性所构成的存在或者说实体,即神。神是万物的固有因,其本质,或者叫第一性是决定一切的必然性;第二性是一种“每个事物都力求去保存自身存在的冲力”;第三性是预定性,或预先规定性。至于神的其他特性,作者都将其解释为相对的、非本质的。Ⅱ.论人及其所有物。本部分阐述了人的认知、激情、喜怒哀乐、理性以及用来指导人达到其幸福和最高自由的方法。斯宾诺莎寻求的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把两部分结合起来,可得出一个简单的公式:对神的信仰+理性制服情感=自由和幸福。
此外,书后还有一篇附录,简略说明实体的本性——以及人的心灵的本性和心灵与身体的统一。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全二卷) 豆瓣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卡尔·波普尔 译者: 陆衡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8
正如哲学家德特马・马林所说话的那样,几乎不曾有过任何一部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更为宏大的,反对那些二十世纪暴行之基础的思想作品。《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初版为1945年,其后马上成为哲学类图书中的畅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深远。在这部巨著中,波卡尔把笔墨集中于对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三个思想家的社会政治哲学的批判上,认为正是他们的思想构成现代极权主义的来源,但对于“开放社会”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正面提及更没有加以系统说明。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豆瓣 Goodreads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8.6 (2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卡尔·波普尔 译者: 杜汝楫 / 邱仁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7
本书是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科学名著。全书以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对所谓的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规律来达到这个目的——进行了介绍和批驳。作者的结论是: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是不能成立的。
科学发现的逻辑 豆瓣 Goodreads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作者: 卡尔·波普尔 译者: 查汝强 / 邱仁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 - 1
《科学发现的逻辑》主要讨论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划界和归纳问题。作者论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书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的性质和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增长的独创性论点,对科学哲学、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史、自然科学、医学、设计理论、社会科学均有影响。一些著名科学家都认为他的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