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逻辑研究 豆瓣
Logische Untersuchungen
作者: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15 - 3
本书为“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的一种,是著名哲学家和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发表的第二部著作。全书分两卷,第一卷“纯粹逻辑学导论”,主要意图有三个:其一,将一门纯粹逻辑学的观念分离于对逻辑学的这样一些理解:理解为工艺论;其二,拒绝对那些从意识本性中被构想出来的逻辑规律做心理学的论证,主张从逻辑基本概念的意义出发进行一种认识论的论证;其三,对纯粹逻辑学及其基本概念和任务领域做一个临时的勾画。第二卷“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对表达与含义、种类的观念统一与现代抽象理论、整体与部分的学说进行了论述。本书对于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豆瓣
Philosophie als strenge Wissenschaft
作者: (德) 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10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在当时思想界所产生的影响至少可以概括以下两个方面:
人批判的角度来看,在《逻辑研究》完成了对心理主义的有力抨击之后,《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仍需要在两条站线上作战:一方面是与自然主义,另一方面是与历史主义,前者主要表现在当时盛行的实验心理学的各种学说之中,后者则主要是指为狄尔泰等人所倡导的历史学派,胡塞尔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逻辑研究》中对心理主义批判的继续,他仍然在坚持不懈地提示这些学说的相对主义和主义之最终结局。
除此之外,由于胡塞尔在这篇文章中公开表露了他与狄尔泰思想的分歧,因而这篇文字对后人理解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无启迪作用。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豆瓣
Die Krisis der Europa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anomenologie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张庆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9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系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带有总结性的著作,是艰涩难懂的现象学中最为易懂的一部专著。胡塞尔在书中阐述了欧洲科学危机的现实表现及其历史根源;同时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批判了存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全新的、绝对真的严科学——现象学、为解决其他科学的危机提供坚实的基础。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豆瓣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 编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09 - 9
这里的首要问题是一门感知、想象、时间、事物的现象学的问题。
这个“加工”的结果应当就是1928年在胡塞尔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刊》(第9卷)中由马丁·海德格尔编辑、以《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为题发表的东西。这部1928年的著作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905年关于内时间意识的讲座”,“第二部分:1905—1910年对时间意识的分析的附加与增补”。关于这个由十三个附录组成的第二部分,可说的东西不多:一方面是因为,除了唯一的一个附录以外,所有其他附录的底本都无法找到;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这里看起来的确放弃了任何方式的处理:这些文字似乎只是被誊写了下来,并且被不连贯地排列在一起。与此相反,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则可以通过与全面保存下来的。
Principia Mathematica 3 Volume Set 豆瓣
作者: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Bertrand Russel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7 - 1
Principia Mathematica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10-13; this is the ninth impression of the second edition of 1925-7. The Principia has long been recognised as one of the intellectual landmarks of the century. It was the first book to show clearl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formal logic. Starting from a minimal number of axioms, Whitehead and Russell display the structure of both kinds of thought. No other book has had such an influence on the subsequent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时间与他者 豆瓣
Le temps et l’autre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嘉军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海德格尔
哲学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 豆瓣
Qu’est-ce que la critique? Suivi de La culture de soi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潘培庆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4
- 编辑推荐 -
·首次完整收录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以及演讲后精彩的问答和讨论环节,福柯的机敏和睿智在其中展现无余。
·本书编者参照福柯演讲手稿对两次演讲的文本进行了悉心校订,以期使福柯思想的面貌臻于完整。
·福柯的这两次演讲,时隔五年,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演变。此次同时发表这两次演讲不仅极富意味,也可为研究福柯晚期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 内容简介 -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
第一次演讲,名为“什么是批判?”,于1978年5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举行。福柯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由康德《什么是启蒙?》一文所开启的视角,把批判定义为一种伦理—政治态度,而此态度在于一种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
第二次演讲,名为“自我的文化”,于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作。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本体论,指出他对启蒙的看法和他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有关。随后,福柯在伯克利分校还参加了三次讨论会,回顾了他哲学进程中的若干方面。
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无论是质疑治理的批判,还是质疑自我的批判,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启蒙的精神。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编者把《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放在一起的用意。
Anti-Oedipus 豆瓣 Goodreads
L'Anti-Œdipe
作者: Gilles Deleuze / Felix Guattari 译者: Robert Hurley / Mark See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3 - 1
A major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eory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Anti-Oedipus is an essential text for feminists, literary theorists, social scientists, philosophers, and others interested in the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e.
In his preface, Michel Foucault calls Anti-Oedipus an introduction to non-fascist life, referring not just to political fascism but to the fascism within us--- the desire to be led. To address that problem, Deleuze and Guattari propose a political analysis of desire as it is expressed or repressed in Western culture. They find the seeds of society's sickness in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especially in the powerful figure of Oedipus.
导读德勒兹《差异与重复》 豆瓣
Deleuze's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作者: [英]亨利·萨默斯-霍尔 译者: 郑旭东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7
- 编辑推荐 -
毫无疑问,《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的哲学扛鼎之作。在该书中,德勒兹对先前的哲学传统提出了缜密的批判,试图构想一种差异的形而上学。但对读者而言,阅读《差异与重复》不会是一趟轻松愉悦的哲学之旅,稍不留神,便会迷失在断裂、曲折、晦涩、旁征博引的行文之中。作为一 本忠实原著的导读书,本书以原著的文本结构为线索,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语境,梳理、剖析了德勒兹的论述思路。如果把《差异与重复》视作一道谜题,那么比起揭晓谜底,本书更希望能和读者一同靠近这道引人入胜的谜题本身。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对德勒兹的哲学名著《差异与重复》的导读。本书紧跟《差异与重复》原著文本,详细阐释了其每一章节的核心主旨。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德勒兹本人的论证思路,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哲学探询,作者不仅大量引述了原著文段,而且还列举了德勒兹对其他哲学家的征引,在哲学史层面上剖析了他的思想历程。除此之外,在本书结尾处,作者还为读者撰写了一份研究德勒兹思想的进阶指南,包括术语表、拓展阅读书目和写作技巧三个小节。
对话 豆瓣
Dialogues
9.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 [法]克莱尔·帕尔奈 译者: 董树宝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对话》是德勒兹与克莱尔·帕尔奈之间进行的哲学探讨,主要围绕着德勒兹哲学探索的主线展开了一系列“对话”,可以看作一部精简版的德勒兹哲学指南,也可以说是德勒兹(与加塔利)哲学的最佳“导读本”,是《千高原》的基本纲要。
2021年11月16日 想读 这书居然挺小的,还那么贵
Deleuze 哲学
时间―影像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勒兹 译者: 谢强/蔡若明/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 8
几乎可以这样说,德勒兹谈电影的两卷本著作也许是你这辈子所能读到的最深刻的电影论著了。为何如此绝对?因为跟你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未必有希望超越德勒兹。
德勒兹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跟他不相上下的哲学家尚有几位,可惜他们都没有写过电影方面的论著。《电影2:时间-影像》是两卷本著作的第二卷,第一卷的题目是《电影1:运动-影像》。现在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中译本先推出第二卷,而不是先推出第一卷,或者同时推出。热爱电影的读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书店把它抢购到手,因为该书只印了3000册,而中国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会跟你竞争啊!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董强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1981年在法国首次出版到现在,《弗兰西斯·培根》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最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这本著作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对培根的绘画、感觉的非理性逻辑和绘画行为本身做出说明的时候,这本著作也同样指出了绘画与诸如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类目之间的关联性。《弗兰西斯·培根》是了解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概念增殖所不可或缺的切入点。
批评与临床 豆瓣
Critique et clinique
8.9 (1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刘云虹 / 曹丹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语言中是如何诞生了另一种新的语言,致使整个语言向其极限或自身的“外在”倾斜。
精神病的可能性和谵妄的现实是如何介入这一过程的。
言语活动的外在是如何由非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构成,然而只有言语活动本身才能令这些视觉或听觉成为可能。
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都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
身体、空间与科学 豆瓣
作者: 刘胜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
《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空间现象学专著。全书以“空间”这个核心哲学问题为线索,利用身体、空间、科学这三个关键词,讨论了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在牛顿的绝对空间与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之外开辟出的理解空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还尝试利用“现象科学”的新概念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百年学术难题:中医科学性难题,为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
西方神秘学指津 豆瓣
8.6 (40 个评分) 作者: 乌特•哈内赫拉夫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8 - 1
《西方神秘学指津》是一部导论性的著作,本书将西方神秘学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着重考察了神秘学领域中的定义和划界问题,梳理了该领域主要的历史潮流、关于神秘学的重要争论、神秘学的世界观、神秘学关于知识的观点、神秘学实践,神秘学对现代化的影响以及这一领域的跨学科性。
黑格尔 豆瓣
Hegel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拜塞尔 译者: 王志宏 / 姜佑福 华夏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当代黑格尔哲学权弗雷德里克·拜塞尔全面阐述黑格尔思想的一部力作,是作者三十年来反思黑格尔及其同时代人的产物。作者首先探讨了黑格尔思想产生的语境,即德国启蒙运动的危机。接下来对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宗教思想、辩证法、社会和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以及美学做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黑格尔的思想以深刻晦涩著称,而作为西方古典哲学研究大家的拜塞尔,却能以非常清晰和精炼的方式,展现黑格尔思想的魅力。本书可说是介绍黑格尔思想的最佳著作之一。
世界的逻辑构造 豆瓣
作者: [德]鲁道夫·卡尔纳普 译者: 陈启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卡尔纳普是20世纪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领袖之一。《世界的逻辑构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本书运用弗雷格、罗素肇始的逻辑分析方法,将一切科学领域的概念都分析、还原到直接经验的基础,用“原初经验的相似性记忆”这个基本关系的概念,逐步地给所有其他概念以定义,有层次、有等级地把各个科学领域的概念重新构造出来,即所谓“理性的重构”。卡尔那普认为,这样一个概念的构造系统不仅揭示了概念的逻辑次序,而且体现了认识的次序;同时这种构造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可以将不能还原到经验基础亦即不能加以构造的一切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命题从哲学中驱逐出去。
社会契约论 豆瓣
Du Contrat Social
8.9 (83 个评分) 作者: 卢梭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03 - 2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它的问世,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产物;它正确回答了历史进程提出的问题:法国命运的航船驶向何方。人类是幸运的,人民是伟大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总有人指引前进的道路,人民总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在18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着三种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学说:孟德斯鸠主张立宪君主制,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时间与自由意志 豆瓣
9.0 (14 个评分) 作者: 柏格森 译者: 吴士栋 商务印书馆 1958 - 8
《时间与自由意志》内容简介:亨利·路易·柏格森于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1878年他进师范学校,1881年得哲学学士学位,1889年得文学博士学位。他在法国各省立中学和巴黎各公立中学主持各种讲座之后,于1897年担任高等师范学院的主任讲师;自1900年起一直在法兰西大学当教授。1901年他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因而荣任法国科学院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