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有限性之后 豆瓣
Après la finitude : Essai sur la nécessité de la contingence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甘丹·梅亚苏 译者: 吴燕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3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唯一绝对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绝对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完全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超越”的区隔。
After Finitude 豆瓣
作者: Quentin Meillassoux / Alain Badiou 译者: Brassier, Ray Continuum 2010 - 1
This book is now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paperback, the remarkable debut of a former student of Alain Badiou. Quentin Meillassoux, a former student of Alain Badiou,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talented and exciting new voices in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y. Quentin Meillassoux's remarkable debut makes a strikingly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y and is set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y. Written in a style that marries great clarity of expression with argumentative rigour, "After Finitude" provides bold readings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sets out a devastating critique of the unavowed fideism at the heart of post-Kantian philosophy. Meillassoux introduces a startlingly novel philosophical alternative to the forced choice between dogmatism and critique. "After Finitude" proposes a new alliance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and calls for an unequivocal halt to the creeping return of religiosity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The exceptional lucidity and the centrality of argument in Meillassoux's writing should appeal to Analytic as well as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while his critique of fideism will be of interest to anyone preoccupi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theology and religion.
形而上学与科学外世界的虚构 豆瓣
7.4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甘丹·梅亚苏 译者: 马莎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3
《形而上学和科学外世界的虚构》中,甘丹•梅亚苏借解读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桌球》,完成了他对于形而上学的精彩讨论。他以文学为平台,通过对科学外虚构的小说的验证,具象地描述了科学外世界的虚构所构建的世界的样貌。更为核心的是,他提出了新的虚构小说的类型:科学外世界的虚构小说,即科外幻小说。从这本书开始,他对于自己的核心哲学命题的研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用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也让这部作品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
“他所心系的现实不在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而是它们永远能是别的什么的可能性。”
——哲学家彼得•霍尔沃德评论甘丹•梅亚苏
How to Read Kierkegaard 豆瓣
作者: John D. Caputo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 8
S ren Kierkegaard is one of the prophets of the contemporary age, a man whose acute observations on modern European life might have been written yesterday, whose work anticipated fundamental developments in psychoanalysis, philosophy, theology, and the critique of mass culture by more than a century. John D. Caputo offers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Kierkegaard as a thinker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in our postmodern times, who set off a revolution that counts Martin Heidegger and Jacques Derrida among its heirs. His conceptions of truth as a self-transforming deed and his haunting account of the single individual seem to have been written especially with us in mind. Extracts include Kierkegaard s classic reading of the story of Abraham and Isaac, the revolutionary theory that truth is subjectivity, and his groundbreaking analysis of modern bourgeois life.
如何阅读克尔凯郭尔 豆瓣
How to Read Kierkegaard
8.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D.卡普托 译者: 周荣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我们所害怕的,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孤独的哲人、存在主义之父 克尔凯郭尔 思想精华
◎十堂课读懂大师思想 让哲学不再令人生畏
◎英国格兰塔出版社王牌书系
【编辑推荐】
※克尔凯郭尔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理解克尔凯郭尔是理解现代存在主义思想的关键。
※英国知名出版社格兰塔王牌书系之一,广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本书系由当代著名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主编,每本书均由各个领域的权威教授和专家撰写,内容深入浅出,是阅读这些大师级思想家的绝佳入门。
※装帧精美,小开本便于携带。
【内容简介】
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的索伦· 克尔凯郭尔是19 世纪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以诸多假名创造了数量庞大的著作,其中一些被誉为欧洲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影响了包括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一批后世著名的欧洲思想家。而在作品与思想之外,克尔凯郭尔孤独的生活、对婚姻的反对态度也让人对他的生平产生好奇。
在《如何阅读克尔凯郭尔》中,约翰·D. 卡普托从克尔凯郭尔卷帙浩繁的著作中选取了十段关键文本,将它们与克尔凯郭尔的生平事迹相结合,进行逐一解读和延伸,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信仰的骑士与孤独的哲人的生命与思想。
【名人推荐】
“‘如何阅读’系列通过对作品的文本细读,让我们可以和这些大师级思想家面对面相遇。”
——特里·伊格尔顿
“这套看上去薄薄的小册子是一堂真正教你‘如何阅读’的课程,而非‘如何假装阅读’。”
——约翰·班维尔
How to Read Foucault 豆瓣
作者: Johanna Oksala / Simon Critchle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 9
Michel Foucault was a philosopher of extraordinary talent, political activist, social theorist, cultural critic, and creative historian. He irreversibly shaped the way we think today about such controversial issues as power, sexuality, madness, and criminality. Johanna Oksala explores the conceptual tools that Foucault gave us for constructing new forms of thinking as well as for smashing old certainties. She offers a lucid account of him as a thinker whose persistent aim was to challenge the self-evidence and necessity of our current experiences,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s by showing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contingency. Extracts are taken from the whole range of Foucault s writings his books, essays, lectures, and interviews including the major works History of Madness, The Order of Things, Discipline and Punish, and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如何阅读福柯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Read Foucault
8.6 (38 个评分) 作者: [芬]约翰娜· 奥克萨拉 译者: 王佳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1
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富有创造性的历史学家。他不可逆转地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权力、性态、疯癫和犯罪等争议性问题的思考方式,奠定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其批判性研究持续启发着诸多学者、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如何阅读福柯》中,约翰娜·奥克萨拉围绕福柯思想的重要主题,精心挑取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一系列线索来帮助读者由此前行,对福柯的思想做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新科学(全两册) 豆瓣
作者: 维柯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89 - 2
《新科学(套装共2册)》其实是一幅伟大的幻景;前后文互相参照的线索所连接的其实是这幅幻景的各个组成部分,至于这部著作本身的各个部分,它们仅仅是作为次要成分被这条线索非常不完整地勉强连缀在一起;这幅幻景虽然在这里或那里和历史事实有松散的联系,其余的部分却都脱离了历史事实而飘浮在半空中,如果不说是完全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话;然而,纵使如此,就这幅幻景的整体格局而言,它却是符合于历史真实图景的。
铃与哨 豆瓣
Bells and Whistles: More Speculative Realism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格拉汉姆·哈曼 译者: 黄芙蓉 拜德雅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实在论在21世纪的“思辨转向”催生了当今哲学界炙手可热的思潮——思辨实在论。这一思潮针对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反实在论的哲学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
★格拉汉姆·哈曼——思辨实在论思潮的核心成员之一——早年怀着阐释海德格尔哲学的初衷,从《存在与时间》中的“工具-分析论”出发,发展出了思辨实在论的其中一条理论进路——对象引导哲学。
★作者哈曼作序为不甚熟悉这一学说的中国读者介绍了其理论背景和历史渊源。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格拉汉姆·哈曼于2010—2013年所作的16篇博文、采访与演讲。这些文章按时间顺序编排,每篇独立成章,这些章节虽不能构成一部结构完整著作的有机部分,但其中会反复论及以下内容:
• 胡塞尔的现象学
• 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论
• 麦克卢汉的“冷媒介”与“热媒介”学说
•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在本书中,哈曼用一种亲切的笔触和诙谐的文风,介绍了当今哲学界风头正盛的思潮——思辨实在论,及其亚种——对象引导本体论,这是他从1992年便投身其中的学术志业,那时,他第一次试图开创一种对海德格尔的新的解读方式。
迈向思辨实在论 豆瓣
Towards Speculative Realism: Essays and Lectures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格拉汉姆·哈曼 译者: 花超荣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编辑推荐-
★★在实在论的思辨转向中思考“物”★ ★
“物”及其本体存在方式已经成为近10年的学术热点。作为思辨实在论运动的重要发起者之一,格拉汉姆•哈曼提出了“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旨在阐明物的不可穷尽性: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根本无法穷尽物本身。
★★对海德格尔哲学的反叛性解读★★
哈曼将《存在与时间》中的“工具-分析论”放在他对海德格尔哲学阐释的核心位置,以期发展出一个可能的关于用具的具体理论,重新点燃对物自体研究的兴趣。
★★《铃与哨:更思辨的实在论》姊妹篇★★
本书可被看作《铃与哨》的前作,两本书具有完全一致的框架结构,所收录文章的写作时间具有连续性,呈现出哈曼学术思考的完整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成书于2010年,收录了当代著名哲学家格拉汉姆•哈曼在1997—2009年的11篇论文和讲座稿,每章独立成篇。这11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当今哲学界风头正盛的思辨实在论思潮。
本书可以被看作是哈曼学术思考的起点,作者从对海德格尔哲学的反叛性解读开始,展示了由他所提出的“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逐步发展的思想历程。在本书中,作者呼吁我们重新思考“物”及其多种存在方式。哈曼指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论,以及列维纳斯的差异哲学为超越关系主义对物的狭隘理解创造了条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物具有绝对的不可消逝性,它永远不会被任何关系所穷尽。在他看来,虽然诸物可以在人类主体的主观意图下联结起来相互作用,但是,在诸物之间发挥作用的存在方式远远多于人类的主观意图所明确呈现的。物的存在方式与互动方式虽然带有人类主体的烙印,但这些主观烙印无法彻底穷尽物的诸多种类与存在方式。
Object-Oriented Ontology 豆瓣
作者: Graham Harman Pelican 2018 - 3
What is reality, really?
Are humans more special or important than the non-human objects we perceive?
How does this change the way we understand the world?
We humans tend to believe that things are only real in as much as we perceive them, an idea reinforced by modern philosophy, which privileges us as special, radically different in kind from all other objects. But as Graham Harman, one of the theory's leading exponents, shows, Object-Oriented Ontology rejects the idea of human specialness: the world, he states, is clearly not the world as manifest to humans. At the heart of this philosophy is the idea that objects - whether real, fictional, natural, artificial, human or non-human - are mutually autonomous. In this brilliant new introduction, Graham Harman lays out the history, ideas and impact of Object-Oriented Ontology, taking in everything from art and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natural science along the way.
Elements of Mind 豆瓣
作者: Tim Cra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1 - 10
This accessible and lively introduction considers the main problems and debate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book is that intentionality, or the mind's direction upon its objects - sometimes described as the mind's power to represent or be 'about' things - is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all mental phenomena. Crane engages in a subsidiary theme, the mind-body problem, asking to what extent a physicalist reductive account of mental phenomena is possible, or even necessary. Proposing an original and unified theory of all the phenomena of mind, Crane opposes those currently popular conceptions of the mind which divide mental phenomena into two very different kinds, the intentional and the qualitative. In the light of his theory, Crane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philosophy of mind: the mind-body problem, the problem of intentionality (or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e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oblem of perception. He also attempts to giv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This book provides an fresh and engaging exploration of those questions at the centre of the philosophy of mind in an accessible and lucid style which will appeal to all students, including those new to the subject.
至高的清贫 豆瓣
作者: [意]乔吉奥·阿甘本 译者: 邱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5
◎ 内容简介
阿甘本在本书中试图通过研究修道院制度的典型案例,来考察一种与形式紧密相关的生活,重新构建“形式—生命”(forma-di-vita)这一重要概念。作者首先面对的是规则和生活的关系问题。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所指向的,是在教会史上长期占核心地位的仪式,“礼仪与规则”便成为本书第二部分的主题。而以圣方济各为代表人物的12—13世纪的宗教运动,则对中世纪以来的教会传统提出新的挑战;方济各派不再从教义和教规的角度,而是在生活层面上来界定他们的经验。由此,对“至高的清贫”和“使用”概念的重新发现与探讨,构成本书的精彩终章,也开启了新的论题。本书由意大利语资深译者邱捷从意大利文原著译出,并做了必要的注释。
◎ 编辑推荐
如何构想一种形式—生命,一种永远不会沦为占有的对身体和世界的使用?如何才能把生命当作一种永远没有所有权而只是共同使用的东西?
规则,如果完全混同于生活,那么,什么是规则? 生活如果无法区别于规则,那么,什么是人的生活?
这就是从帕科缪到圣方济各的西方修道主义令人着迷却已绝迹的现象,而阿甘本的这本书正是通过对它热忱的重新解读,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说这本书在计时与规则、苦行技巧与礼拜仪式等细节中重塑了修道士的生活,阿甘本的论点则重在说明,修道主义的真正创新并不是混淆生活与规则,而是发现了一个新维度,在这个维度中,也许是第一次,那样的“生活”自主地肯定了自己,“绝对清贫”与“使用”的主张已经向“法律”发起了挑战。
当西方历史上所有的生命形式纷纷式微,是“至高的清贫”的“形式—生命”,连同物的使用,揭开了新篇章。
◎ 推荐语
阿甘本展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在西方传统的角落发现持久的意义,同时公正地对待它们的历史性。
——布莱恩•汉密尔顿,《现代神学》
阿甘本知道文学、语言和任何深度理解所需的细微差别。这本书不是为修道院和修士精神或神学滋养而写的,它是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而写的,关注当前规则的消耗性以及规则对生活的影响。
——尤金•亨塞尔,《美国本笃会评论》
《至高的清贫》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视角,通过它来审视现代性、其前身及其在全球重新想象的未来。对人类学家来说,特别突出的是这本书对实践理论的关注,以及关于生命不完全由资本和制度的逻辑所定义的重要理论。
——Kerry Chance,《人类学•南部非洲》
阿甘本的这部作品是一本发人深省、文笔严谨的著作。对于修道院制度方面的学者来说,《至高的清贫》以富有成效的新视角呈现旧文本;对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学者来说,它将提出新的方法和工具,并可以运用到不同的研究领域。
——约书亚•坎贝尔,《中世纪君主研究杂志》
就像阿甘本的许多作品一样,《至高的清贫》将历史、哲学和文学论述与令人印象深刻的技巧相结合。阿甘本的书通过并置、类比和理论想象的行为激发了人们的洞察力。
——布莱恩•布里特,《宗教杂志》
◎ 精彩书摘
前 言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厘清修道主义的典型案例,尝试构建一种“形式—生命”,这种“生命”与它的“形式”是如此休戚相关,以至于两者密不可分。正因为从这样的角度切入,研究工作首先面对的就是规则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定义了修道士们为了实现理想即共同的生命形式所依赖的机制。严格繁复的戒律和苦行技巧,回廊、计时学、孤独中的诱惑、合唱礼、同修兄弟的劝诫或上司的严惩酷罚,为了从罪恶与尘世中获得救赎,修道院用它们构成自己“有规律的生活”;而我们要探究的,并非或并不仅仅是这些,我们首先必须弄明白的,是由此而生成在“规则”和“生活”两个术语之间的辩证法。事实上,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此紧密又盘根错节地生长在两者之间,以至于有时候它在现代学者的眼中融化为一种完美的同一性:“生活即规则”(vita vel regula),这是《教父规则》(Regola dei Padri)绪论中的说法;又比如,方济会在他们的《无戳规则》中说:“这就是小兄弟会修士的规则和生命……”(haec est regula et vita fratrum minorum...)在这里,人们不必纠结连词“即”(vel)与“和”(et)是否造成了语义上的含糊不清,倒是可以把修道院视为力场,看着它被两股相逆又相交缠的力量贯穿,而在这对力量的相互张力作用中,某种闻所未闻的新生事物,一种“形式—生命”,固执地靠近了它的实现,却又以同样的固执而落空。修道主义所创新的,既不是生活与规范的混淆,也不是事实与权利关系的新蜕变,而是对某种生命境界的识别,它不曾被人思考,在今天它或许令人不可想象,然而,它就是“生活即规则”(vita vel regula)、“规则和生命”(regula et vita)、“生活的方式”(forma vivendi)、“生命的格式”(format vitae)等词组为了它的命名而绞尽脑汁的东西。在这些词组的表达中,为了成为导向第三含义的信号,“规则”和“生活”丧失了它们原本为人们所熟悉的意义,而那第三含义,恰恰是有待我们揭晓的谜底。
可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有一样东西似乎阻碍了第三含义的浮现,也阻碍了大家对它的理解,这个障碍并不在于坚持了什么环节,比如誓愿、宣告等现代人心目中具备司法意义的部署,而是教会史上的一种绝对核心现象——圣餐礼仪,它对现代人来说是隐晦难懂的。至于修道士面对的巨大诱惑,不是15世纪的绘画惯于表达在半裸女性形象中的东西,也不是在画中纠缠隐修圣人安东尼的奇形怪状的妖魔;那是一种渴望,渴望将自己的生活打造成礼拜仪式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不可间断。于是,这项最初提出通过分析修道制度来定义“形式—生命”的研究,不得不为一份无法预见的、至少表面误导和不相干的功课而努力,它是一种针对礼仪职务的考古,相关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单本书另行出版,题为《上帝的工作:礼仪职责考古学》(Opus Dei. Archeologia dell’ufficio)。
这种范式,既是本体论的又是实践的,它交织了存在与行动、神性与人性,也是教会在它的历史进程中从未停止塑造和表达的,从早期没有太多确切规定的《使徒宪章》(Costituzioni apostoliche),到13世纪的纪尧姆•杜兰德精心构思下的《礼仪原理论》(Rationale divinorum officiorum),到1947年措辞严谨的教皇通谕《上帝的调解人》(Mediator Dei)。然而,只有对这种范式完成初步的定义,我们才有可能实际地理解“形式—生命”所涉及的咫尺而又遥远的经验。
对于修道士的生活方式,如果只能从刻苦比对礼仪范式中获取理解,那么,研究工作中的关键实验就不能不投入对12、13世纪的宗教运动的分析中,而方济各主义正是这些运动走向登峰造极的代表。宗教运动的主要实践不再停留在教义和法律的层面,而是走进了生活本身,从这个角度看,宗教运动在任何意义上都代表修道制度已经来到决定性的历史节点,修道主义的长、短、胜、负,都在这一刻达到了张力的极限。
为此,本书将针对方济各和方济各派理论家们有关“清贫”以及“使用”的启示作出诠释,并且以此作为行文的收尾。关于诠释,一类是早期的传说和大量的圣徒文学,经它们粉饰出来的,不是过于人性的疯子、傻子的面具,就是非人性的新基督的面具,它们共同掩盖了“清贫”以及“使用”的理论;另一类则如《圣经》或法律文本的注释,关注事实而非事实附带或包含的理论意义,它们将方济会的信息局限在法律史和教会史的学科范畴。无论在哪一类诠释中,至今尚未触及的东西或许才是方济会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如同无法拖延的任务,西方世界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回过头来与它对峙:如何思考一种“形式—生命”,一种完全脱离了法律掌控的人类生活,一种永远不会成为占有的对身体和世界的使用。也就是说:想一想生命,它永远不是所有权的受让,而是一种共同的使用。
至于这样的任务,需要详细制作一套“使用”的理论,它缺失于西方哲学体系,连最基本的原理都不存在,而从这一理论出发,还需要对那个“操作”和“政府”的本体进行批判,这样的本体,在各种伪装之下,还在继续决定着人类的命运。这份功课,就让我们留给《牲人》的最后一卷去展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