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秩序的沦陷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加] 卜正民 译者: 潘敏 商务印书馆 2015 - 10
《秩序的沦陷》为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近著,关注的是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作者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并分析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的关系交织。“这里有通敌,有抵抗,但两者之外的其他行为要多得多。”借助对这种模糊行为的分析,作者考察了战争时期城市秩序的维持,以及生活其间的个人的心态、处境与选择,以求揭示一个复杂的战时社会。
工开万物 豆瓣
The 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7.0 (6 个评分) 作者: [德] 薛凤 (Dagmar Schäfer) 译者: 吴秀杰 / 白岚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书中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对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National Polity and Local Power 豆瓣
作者: Min Tu-ki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90 - 1
Despite efforts to attain a more balanced approach, Western historians have largely interpreted China's modern period in terms of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This book, by a scholar who is neither Chinese nor Western, goes far to set the balance right. Min Tu-ki, Korea's leading Sinologist, shows how China's own internal agenda has conditioned Chinese political life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modernity.
大象的退却 豆瓣 Goodreads
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7.2 (8 个评分) 作者: [英]伊懋可 译者: 梅雪芹 / 毛利霞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伊懋可编著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分为模式、特例、观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概览、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汉人在贵州苗族家园的拓殖、遵化人长寿之谜、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等12章。
2015年9月24日 已读
惦记了好久,终于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看了两章,还没有什么感觉。终于看完了,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PS那个中国古代要种一棵树才能砍一棵树的梗,和德国二战时期即使严寒也只能砍死掉的树好像呢。果然全世界的鸡汤都是一个味的
2015A 历史
西方将主宰多久 豆瓣
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
作者: [美] 伊恩·莫里斯 译者: 钱峰 中信出版社 2011 - 6
大约在1750年左右,英国企业家率先使用蒸汽和煤炭,从此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铁路和炮艇的出现推动了西方国家在19世纪的崛起;20世纪,计算机和核武器的出现使其获得了全球霸权的地位。现在,在21世纪之初,很多人担心,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的经济强国,将会结束西方的领先地位。为了了解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回溯过去。为什么西方在过去的200年里得以统治全球,并且它的统治将持续多久?
在这本书中,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模式,为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了惊人的新答案。
作者认为,并不是由于种族或者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伟大人物的努力使得西方得以统治世界,而是因为地理因素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因素影响着他们处理资源、疾病、移民和气候危机。
在这本书中,作者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为5万年,几乎每一页都有新的观念。本书将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联系起来——包括古代历史和神经科学——不仅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也预示了在未来的几百年来,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一本重要的书——挑战、刺激并愉悦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有人认为我们不需要从历史吸取教训,不妨看看这本书。
——《经济学人》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得到的最能够解释历史的理论。伊恩·莫里斯用他的智慧,技巧地展现了他对古代历史的见解,从而解答了最大的历史问题,即西方究竟为何得以统治世界?我爱极了这本书。
——尼尔·弗格森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历史学家
这是融合三本书的内容为一体的著作:一个真实的而又令人激动的小说;对一万年前重要人物所发生的每一件重要事件的详细而又充满娱乐性的历史记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个有根据的推断。这是一个阅读,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贾里德·戴蒙德 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
如果你准备在今年,甚至是在10年内阅读一本有关历史方面的书,那么本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佛罗里达联合时报》
历史之源-牛津通识读本 豆瓣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8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H·阿诺德 译者: 李里峰 译林出版社 2013 - 1
历史学家是在重建真相,还是在讲述故事?从古希腊历史学家的奇闻逸事到现代历史学家的各种研究方法,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我们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演变的。通过一系列史例,作者阿诺德为我们揭示了研究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方法。我们读完后定会无比兴奋,因为我们不仅能从中发掘过去,还能发掘自己。
2015年3月22日 已读
除了非常好看,竟然想不到其他的词来。用简短的一本小书将历史学的脉络穿起来,这才真的见功力啊
2015A 历史 牛津通识读本
人文通识课1:古典时代 豆瓣
The Western Humanities,7e
作者: [美]罗伊·T·马修斯 / 德维特·普拉特 译者: 卢明华 / 计秋枫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6
从蒙昧洪荒到罗马帝国崩溃
古代文明兴衰启示录
阿卡得帝国的开创者与犹太先知摩西拥有相似的生平,这是文明的巧合
史诗中特洛伊战争的起因由贸易纠纷变为海伦的美貌,这是文明的巧饰
民主雅典与帝制波斯之间的战争对世界历史影响至深,这是文明的冲突
焚平底比斯的亚历山大大帝只留下了诗人品达的房子,这是文明的力量
坚守马萨达要塞的犹太狂热党宁愿自杀不向罗马投降,这是文明的悲壮
手无寸铁的基督徒征服了仰仗暴力的罗马帝国统治者,这是文明的较量
这不是一座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音乐的陈列馆
它让你看清文明的纹理,触摸文明的质地,把握文明的脉动
本书自1992年第1版出版以来,获得了多项图书大奖,以其材料丰富、观点鲜明、结构编排合理成为流行至今的人文通识标准教材。本书的编写始终秉承一个宗旨,即在历史解读的框架内为读者提供一种有关文化表达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这一宗旨将帮助读者运用不断提高的历史眼光来丰富和加深 他们自己对当今世界的最新见解,以鼓励他们投入到对未来的积极建设之中。
本册共6讲,主要范围是从史前到罗马帝国晚期的古代世界。按照时间顺序,本册首先介绍了近东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及尼罗河文明,然后讲述了希腊文明从萌芽到巅峰再到衰落,被后继崛起的罗马征服并吸纳,而罗马帝国文明又是如何被脱胎于犹太教的基督教所征服。作者为我们展演了人类从洪荒时代到希腊-罗马与犹太-基督教这两大西方文明传统汇流的气势磅礴,让我们回顾了古代世界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检视了西方人文传统的根源。
地北天南叙古今 豆瓣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
作者悠悠然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值得再三阅读与深思。
书中收录了作者从1944起在各处发表过的26篇文章,包括《拉班追击战》、《8月14日》、《新腊戍之役》、《忆田汉》、《阙汉骞和他的部下》、《摩天楼下的刍议》、《怎样读历史》、《从绿眼睛的女人说起》、《重游剑桥》、《沙卡洛夫》、《萨达姆》等。
Thread Of The Silkworm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Iris Chang Basic Books 1996 - 11 其它标题: Thread of the Silkworm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Tsien Hsue-Shen, the pioneer of the American space age who was mysteriously accused of being a communist, deported, and becameto America’s continuing chagrinthe father of the Chinese missile program.
Narrating Media History 豆瓣
作者: Bailey, Michael 编 2008 - 7
Based on the work of media historian, James Curran, "Narrating Media History" explores British media history as a series of competing narratives. This unique and timely collection brings together leading international media history scholars, not only to identify and contrast the various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media histories, but also to encourage dialogue between different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cluding: liberalism; feminism; populism; nationalism; libertarianism; radicalism; and,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Essays by distinguished academics cover television, radio, newspaper press and advertising (among others) and illustrate the particularities, affinitie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ithin media history. Each section inclu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by the editor, with discussion topic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making this an invaluable guide for students of media history.
豆瓣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周锡瑞 译者: 史金金 / 孟繁之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 7
(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两个最高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获得者周锡瑞代表作)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 柯文 罗威廉 裴宜理联合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倾情作序并推荐)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代洪流中的家族命运沉浮)
《叶》主要讲述了中国百年历史中一个家庭的变迁,从晚清到“文革”结束,把整个国家史诗般的记述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叶家人的生活显示了决定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的人性化的一面:19世纪大规模的破坏性叛乱,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
安庆叶家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的钱塘教谕叶盛二,这就决定其后代多数走的是“学而优而仕”的传统道路。第四世叶华高中进士,此乃安庆叶氏成为显赫世家的起点。早期的文字记载很少,作者主要是借助于后世的追忆与传说,着重介绍了谱牒的纂辑与祠堂的修建,从总体上描述了古老宗法社会的根基。
安庆叶家比较完整的历史,似乎是从1802 年县衙以西叶家老宅一个婴儿的诞生开始,他的名字是坤厚。他和他的儿子伯英在道、咸年间的国内战乱中,如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组织地方团练,为扶持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未能擢升为封疆大吏,但毕竟已从道台攀登到省一级政府中的藩臬要职。父子二人都在大清河的水利工程中有所建树,并且顺应同光新政的潮流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所革新。他们不仅为安徽叶家奠定了更为辉煌而又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成为以后北迁天津的后世子孙心目中的创业先驱。
光辉岁月 豆瓣
作者: 陈国平 东方出版社 2014 - 7
自美国建国之日起就已留下的种族伤口,是怎么愈合的?不同种族之间纷争冲突的引信,又是如何拔除的?跨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是一场壮怀激烈的公民行动,不仅要求解种族歧视和种族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也在拷问美国能否成为一个更正义的国家。
引领这场行动的英雄们登上历史舞 台,绝非凭空显现的神迹。为什么一个倔强的女裁缝,能够感召五万同胞拒乘公交巴士?为什么一个年轻的牧师,能够鼓动追随者“把监狱填满”?为什么一个街头怒汉能够感动整个国家?为什么一个律师能够掀起体制革命?为什么一个坐牢超过三十次的学生会被选入联邦国会?其实,他们拥有的巨大行动能量,一直深蕴于美国普通民众之中;其道德勇气,则源自内心力量。直至今天,世人仍难以忘怀英雄们的行迹与心路故事,并继续从中汲取力量——这也是本书的主题。
本书讲述的故事足以说明,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自由从来都是争取来的,无分东西。——刘军宁
这本书是评传体,素材取舍之间,思想脉络隐然。五个人物成长背景不同、性格各异,思路并不一致甚至对立,却因同样的理想和目标,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创造了历史!——鄢烈山
建国时还是奴隶,半个多世纪前还没有投票权且被种族政策隔离的美国黑人,怎么会突然走出了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通向白宫的路是如何铺成的?陈国平先生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们身临其境,英雄心路触动我们的神经。——杨恒均
为什么在一个以宪政立国的国家,“人人平等”提出一百多年后才基本实现权利的平等?陈国平的书表明了一个事实: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东西——大概除了天灾与暴政——都没什么能从天上掉下来,民权更是如此。——五岳散人
平生六记 豆瓣
作者: 曾彦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4 - 6
1981年,他和范用拍板,出版《干校六记》,
2011年,他大热天伏案,写就《平生六记》。
一位九十五岁的人道主义者、终身的鲁迅先生信徒,
在革命洪流过后,念念不忘几件“小”事。
是妇人之仁,还是良知未泯?
本书是曾彦修先生最近完成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他一生中记忆深刻的几件事,都和普通人的命运相关。曾老是高级干部中少数头脑清楚、没有被革命锻造为工具的幸存者之一。他晚年常自庆幸的,是平生未整人。这在不断革命的过程中,是凤毛麟角的个案。这本篇幅短小,意义却很大的书稿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名家推荐:
良知未泯。
——周有光
曾彦修老人《九十自励》诗中说:“夜半扪心曾问否,微觉此生未整人。”
这本书里讲的是,作者亲历的真实的历史,贯彻了作者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处事精神,值得一读。
——吴道弘
六十年前,我就在彦修同志麾下当小兵。从那时开始,我已深深感到这位老领导敢于坚持真理,绝不退让、动摇。1957年他成为当年出版界最大的“右派分子”,我对他的信赖并未动摇。老人现在年过九十,依然写作不辍,为文充满朝气,诚为文坛奇迹。渴望看到这位在任何荒唐面前永不退让的老领导更多的作品。
——沈昌文
精彩文摘:
在我一生经过的一些大事中,我的原则是:一切按具体情况处理。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我无条件地承担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常常都会有例外的,唯独有一件事情,我以为绝不能有例外,那就是:良心。(《前记》)
我写此书,有一个微小的希望,即:对任何人的生命和声誉,均应该予以无比尊重,这是人与非人的界线,千万不要去做相反的事,或颂扬相反的东西。(《前记》)
像1957年那样九十级地震式的反右派运动,没有被打成“右派”的人固然是大幸,像我这样被提前一点反了右从而免掉了我去发号施令去打他人为“右派”,其实也是大幸。在我尤其是大幸。再不去打他人了,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
身而为一个负责人,在 1957年能够免于去打他人为“右派”,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在“打人”与“被打”之间,无意中得到了后者,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
(《反右记幸》)
对全社的“反右”是另外的战场,据说是由文化部某个副部长来主持的。这时,一切政治运动似均已大获全胜了。于是号召全国上阵,翻墙倒屋。爬上屋顶,手执长杆,挂一破布,不断挥舞,口中“喔喔”不停,用以驱赶麻雀。有人发现,黄昏以后,麻雀还远未死尽,又昏昏沉沉地掉到屋顶上了。聪明人又生一计:三班倒,反正人力是使不完的,比麻雀好办得多。使各种飞鸟在天空飞翔二十四时,不让休息,不能进水和食物,那是非力竭坠地身亡不可的。这时,对我的专门批斗似已告结束,我就说,我到屋顶上打麻雀去吧。批准后,我就天天爬上屋顶,大打其麻雀。其实哪里还有麻雀可打。但我在屋顶上自由极了,那时北京还没有一座高楼,在屋顶上四面一望,北京市都到了眼底,真是一大奇观。我这一打,就什么都忘了。别人则以为这是对我的处分,也不敢管。于是三天的任务,我就打了七八天,甚至十来天。单位忙于斗“右派”,哪还注意到我。有谁一想,怎么好久不见这个人了,是不是出问题了。于是派人立即骑车找我。时我正在屋上“喔喔”地赶麻雀。找到我的人怪我为何早不下来,任务只有三天,你怎么一直打呢?我说,我不知道呀!我以为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呢,就一直打下来了。(《反右记幸》)
我们应该使人人有很高的自尊心,而决不能几十年天天叫人检讨自辱,放弃任何自尊心。真正到了人民都必须放弃自尊心的时候,这个民族恐怕也就难于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一个民族的自我削弱,几全来自内部因素,而非外力。
我写此时已进入九十五岁了,不知怎么的,这个想法突然冒升起来: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必须检讨一辈子,受辱一辈子,这算什么生活?但那个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的梁漱溟不管有多少“唯心主义”,却令人永志不忘。
记住:人不能永远生活在饥饿中,也不能永远生活在屈辱中。此而不改,一个民族的尊严何在?
要记住:没有个人尊严,就不可能有民族尊严。
(《反右记幸》)
顺便说一句,大约1984、1985年,承新闻出版署人事司多次打来电话,要我去领回我的“材料”。我未去领。那时,从我的住处上无轨电车,五分钱,就可从我的门口到他们的门口。有一次,我说:“我不领了,下次运动时我可少写点。”我那上面没有伤及别人的一个字。我可以一百次骂我自己是乌龟王八蛋,但我决不会说一次别人是小狗、小猫。这条界限,我一生未逾越过。我有此把握就不去领了。(《反右记幸》)
光荣与梦想 豆瓣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 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郑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气候改变历史 豆瓣
作者: [美]狄·约翰 / 王笑然 主编 译者: 王笑然 金城出版社 2014 - 3
★ 全球著名史学家亨廷顿、许倬云等关于气候改变历史的代表作,首次结集,独家引进出版。
★ 成吉思汗征服了欧洲,最终却被气候征服;17世纪中国(明朝)和世界的普遍危机,气候居然是罪魁祸首……大师条分缕析,讲述气候角度的世界史。
★ 雾霾等恶劣天气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历史?本书将给予现代人以历史学家的思考与启迪。
★ 历史研究者、历史院系学生、历史爱好者,了解世界环境历史最新成果的必读书。
环境历史学突破了传统史学的地域界限,让人回归到自然中,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由此产生的人类历史。《气候改变历史》一书遴选了气候影响历史的代表性文章,话题涉及全球范围。以环境历史的开山人埃尔斯沃斯•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为起点,分别介绍世界气候的历史变化、气候对世界格局和文明形成的影响、气候对西方殖民历史的影响、中亚少数民族的大举迁移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气候在复杂性社会瞬间崩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等。本书入选作者,除人们耳熟能详的史学大师亨廷顿、汤因比,其他人亦称当代重量级的环境历史学家,特别是约翰•F•理查兹(John F. Richards)、阿尔弗烈德•克罗斯比(Alfred Crosby)、马立博(Robert Marks)几位,还有中国读者熟悉的台湾学者许倬云,都在环境历史上富有建树,他们叙述历史的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这本书的选译宗旨在,向读者展现一个更为新颖、更为宽广的史学天地,让历史爱好者可以通过环境历史这一全新角度,去重新认识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极端的年代 豆瓣 Goodreads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郑明萱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 1
《极端的年代》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霍布斯鲍姆的新著。该书于1994年推出,两年间便再版12次,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作者以其专业史家的精辟洞见,深入考察了本世纪从1914-1991年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局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40年“冷战”造成的不安,科技进步的利和弊,社会文化变革的长与短,资本主义发展的荣与衰,社会主义进程的得与失……
2014年5月30日 已读
断断续续看了太久,最后的印象就只剩下,好长.......好长.......好长。但各种史料很充实,逻辑很严谨,很多干货
2014A 历史
趣味生活简史 豆瓣
At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严维明 接力出版社 2011 - 7
本书是《万物简史》作者最新扛鼎之作,其创作灵感源自于作者一次石破天惊的发现:房屋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而是历史的最终归宿。
在作者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或激烈争夺了什么,最终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投射到你的家里。战争、饥荒、工业革命、启蒙运动……这些看似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历史或许就隐藏在你的沙发里和五斗橱里、在你窗帘的皱褶里、在你松软的枕头里、在你家墙上的油漆里、在你家的自来水管道乃至抽水马桶里。于是,作者决定探究每间屋子在居家生活的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调的历史,卧室则成了性爱、死亡和睡觉的历史。作者还梳理了从建筑学到电力学,从考古学到园艺学,从食物贮藏到流行病,从香料贸易到艾菲尔铁塔,从女性时装到室内装潢等方面的演变脉络,撰写了一部包罗万象的人类居家生活简史。
一部居家生活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舒适的历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为了过得舒适和快乐而无休止地索取,我们最终会制造出一个既不舒适又无快乐可言的世界。作者以强烈的好奇心、超人的智慧、独具一格的文笔和娴熟的叙事方式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到字里行间,成就了这部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大作。
假使说《万物简史》如一幅通过望远镜勾勒宇宙万物的全景图,那么本书则如一幅通过显微镜呈现日常生活的缩微景观。布莱森以饱满的好奇心、绝妙的智慧心、独具一格叙事腔调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至本书的字里行间,使万千读者有缘再次领略一部最具娱乐精神且最为发人深省的神奇之书。
2014年4月5日 已读
涨姿势了,其实没有读完,忘了当时为什么会标成读过的,现在还在读ing。这回终于读完了,现代以前的欧洲人(包括北美)好丧失!!!我们还能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2013B 2014NF 历史 文化 生活
历史的底稿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张鸣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 - 5
作者张鸣写“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继《历史的坏脾气》之后,推出了第二本《历史的底稿》。两本书的观察怎样另类,有何特别,用张鸣的话概括,可以是四个字“不合时宜”。《历史的底稿》的序言里,他说出了“不合时宜”的原因:在社会生活里,一个稍有个性的人,常常会感到窒息。打破这种窒息,对我来说,就是时不时地发一点不合时宜的怪论。其实也不怪,都是些用常识的理性判断出来的常识而已。
张鸣写晚近中国的两本书,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历史的底稿》里,牙刷、辫子、人头像章文人的舌头以及义和团的药方都被作者拿来当题目,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
2014年4月1日 已读
让我想起高中时候很喜欢的‘非常道’,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的收获在于,让我意识到了历史的不确定性,比如当年戊戌变法的时候,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其实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很多东西不是历史课本上那样理所当然的发生。同时让我意识到高考果然是最厉害的洗脑。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我们曾经被悄悄的洗脑,但事实上,我确实是在不经意间就把一些事情当成真相,然而事实可能并不是如此。就冲这一点,可以给五颗星
2014NF 历史 随笔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豆瓣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作者: [美] 林·亨特 译者: 汪珍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是作者对过去简单的政治史研究,转而探讨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因为在政治文化中,我们可以知晓在革命中政治行动的内在逻辑,理解革命者的价值、期望,以及固有的规则如何被表达并形成集体的意愿与行动。通过研究革命中的象征实践即特定的象征和仪式,亨特认为,革命者的政治实践并不是简单地表达着他们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事实上,通过他们的语言、象征、仪式和每天的政治行为,革命者重构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社会关系。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被评为最出色的介绍新社会文化史的著作。作者从政治、文化和阶级的角度论述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复杂关系,从而了解法国大革命史如何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易读、激动人心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