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 豆瓣
Heimliche Leser in der DDR
7.9 (12 个评分) 作者: 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 (Slegfried Lokatis) / 英格里德·宗塔格 (Ingrid Sonntag) 译者: 吴雪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0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介绍和还原了秘密阅读这一主题。这是一段有趣而惊险的东德社会史和文学史。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一书不仅仅是给图书收藏者的一份礼物,更是一份对民主德国社会史的贡献。……该书的独特魅力在于,时代见证者们发言分享自己曾经缄口不言的许多内容。(阅读时)人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在俯瞰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
——《德国档案》
该书不仅仅涉及文学,也描写了东德的反对派公众、反抗行为和媒体发展史。阅读后会觉得自己经历了一次探险之旅。
——《新莱茵报》
这本书中谈论了前海关官员、前国家安全部邮局审查员、反对者和书籍走私者,叙述了一个几乎不敢让人相信的德国-德语的文学关系。
——《文学世界》杂志(德国)
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World History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麦克尼尔 译者: 施诚 / 赵婧 中信出版社 2013 - 10
麦克尼尔《世界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
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自1967年问世至今,麦克尼尔《世界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真正开始。
麦克尼尔《世界史》中文版姗姗来迟,问世近50年后首次在中国出版。此次,中文版获麦克尼尔全球独家授权,依据第四次修订版翻译出版。
全书收录109张精彩图表,附标记人类文明历程的历史年表,特别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麦克尼尔《世界史》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政府官员,《世界史》都是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读物。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豆瓣
作者: 綦彦臣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 9
历史良籍必须以判断见长,因为这种著作的好处就在于方法、在于真实、在于所选事件最宜于为人所知。本书就秦桧、岳飞之仇、宋江投降、曹操、曾国藩、诸葛亮等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独辟蹊径,另有一番解读,让人读后不仅不禁换一种思维去重新审度历史……
历史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是一种为政治进行的教育和训练。……最有益的,或者说惟一的,学会在命运中保持尊严的方法,就是:回忆起他人的灾难。——古希腊《通史》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013年8月21日 已读
虽然说我们对历史约定俗成的观念未必是正确的,但本书的信息来源始终比较单一,也未必如何正确。而且把所有古文都翻译成白花,看上去很怪。但不作为严肃读物,随便看看,还挺有意思的
2013B 历史
晚清七十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9 (36 个评分) 作者: 唐德剛 遠流出版社 1998 - 6
《晚清七十年》是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走出区域研究 豆瓣
作者: 董玥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8
这是一部西方学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论文辑选,作者都是极具知名度的学者。大致可分四个方面:中国与世界、中国革命、日常生活、历史之传承与延续。
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通过“区域研究”而进入学术界,又通过内部的挑战和论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自觉地“走出区域研究”。对区域研究所带来的有意无意的惯性的批评今天仍然在持续。
本书收录了12篇过去20年里发表在重要英语出版物上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英国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学者。全书可分世界•区域•国家、革命作为历史变化的形式、城市与日常生活史、社会与历史之延续四个部分,大致反映了“走出区域研究”以后的学术关怀。
言论的边界 豆瓣 Goodreads
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
8.7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徐爽 法律出版社 2010 - 5
本书作者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美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可预计的将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2013年8月14日 已读
确实是“史”,基本上就是有关言论的案子的集合,非常符合美国案例法的,嗯,精神,或者传统
2013A 历史 法学 言论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豆瓣
作者: Immanuel C. Y. Hsu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Now in its sixth edition, this book has been updated to examine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in 1997 and the upcoming return of Macao in 1999. Hsü discusses the end of the last vestiges of foreign imperialism in China, as well as China's emergence as a regional and global superpower. U.S.-China rivalry and the prospect of unif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re also considered.
1688年的全球史 豆瓣
作者: (英)小约翰・威尔斯 译者: 赵辉 海南出版社 2004 - 1
备受史景迁等多位史学家称颂的作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作序推荐。威尔斯教授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无疑是新鲜和纯净的,它暗示着一种自然的天真,让关爱历史艺术的学子们着迷。在这部激荡人心的著作里,作者对1688年的世界做了一个“横向”的比较,向我们了来自四海的回声,他给我们展示了那一年发生在中国,日本,俄国,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故事。一本令人屏息阅读的书,威尔斯的《1688年的全球史》迸发着想像力,展现了丰富学养,充满令人惊叹的偶然和巧合,以及睿智洞见的闪烁光芒。历史学家威尔斯融合了文化人类学和史学,透过单一年度的棱镜,映现出站在“现代”门槛的世界图像。
2013年7月31日 已读
拖了好久,终于读完了
2013A 历史
传统十论 豆瓣 Goodreads
9.1 (47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2013年7月31日 已读
这差不多是我读过的中国学者写的最好的学术书,里面的中国大共同体论对我而言非常有启发
2013A 历史 文化 社会学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豆瓣
8.2 (28 个评分) 作者: 陆键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寅恪的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寅恪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2013年7月27日 已读 很想看,可惜寻遍中国已经杳无踪迹
人文 历史 文明
现代世界的诞生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8.2 (9 个评分) 作者: [英] 艾伦·麦克法兰 主讲 /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主编 译者: 管可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人类学会院士麦克法兰
★四十年潜心欧美亚澳等文明间比较研究
★毕生索解现代世界起源之创获,敬献中国读者
本书是我毕生思考现代世界起源问题的集成。
我是有的放矢,专为中国读者而写作的。——艾伦•麦克法兰
——麦克法兰如何挑战马克思、韦伯 、涂尔干和彭慕兰的经典理论,将旧制度与现代世界的“大分流”,追溯至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勤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
——他又如何定义现代世界的本质和特征?这一标准是否适用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英格兰的奇迹诞生于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中。这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借鉴和反思?
——————————————————————————————————
本书内容简介
《现代世界的诞生》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麦克法兰以数十年来潜心欧美亚澳等文明间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将自己毕生索解现代世界起源问题的集成,敬献给中国读者。
延续早年《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部革命性著作中的观点,麦克法兰以翔实的史料,颠覆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彭慕兰等思想家和学者关于旧制度与现代世界“大分流”的经典理论,将现代世界的源头上溯至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勤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并对现代性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那就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或曰宗教)等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
麦克法兰以最古老的现代国家英格兰作例,通过描述英格兰社会方方面面的独特性,丝丝入扣地剖解开启现代性大门的每一把钥匙及其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幅关于“英格兰奇迹”的比较性画面,可以帮助中国读者理解西方的历史与中国的现状,思考如何在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解决最棘手的“社会凝聚”问题。
丛书简介
本书是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的“讲学社丛书”第一辑,内容脱胎于麦克法兰教授2011年受国学院之邀在清华园所作“王国维纪念讲座”。“王国维纪念讲座”是清华国学院创办的“三大纪念讲座”之一,还包括“梁启超纪念讲座”和“陈寅恪纪念奖座”,分别处理“美学、比较文学与汉学”、“思想与宗教”、“边疆民族史”等课题,以追念并继承民国时期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传统。讲座同时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对话和评议,以体现学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间性。其成果汇集成“讲学社丛书”,以期为社会提供一个文化交锋的鲜活案例。梁启超组织的“讲学社”曾促成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几次来华学术交流,先后邀请到杜威、罗素、杜里舒和泰戈尔,不仅轰动当时,而且影响深远。因此,“讲学社丛书”是接着讲学社的计划来讲的,是接着梁任公未竟的事业来讲的。
————————————————————————————————
没有人想要理解工业化世界的重大现代变革,却可以不去研究麦克法兰的卓越学术成果。——James Q. Wilson,《华尔街日报》
麦克法兰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具洞察力的作者之一。——Paul Barker,《标准晚报》
麦克法兰的著作探讨的是有关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课题,其研究路径也体现了某些新的学术潮流。此外,从考察日常事物切入,将重大的学术话题写得很有趣味,非有举重若轻的能力不可。
这部著作充满了精辟的创见,发人深省。尤其是,他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现代化过程中的英国形象,几乎处处都可以用来对照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刘北成
乱七八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豆瓣
作者: 泰瑞·狄利 译者: 朱小丽 2007 - 1
《黑暗历史现场6:乱七八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系列丛书之一。《黑暗历史现场》以图文穿插说明的趣味形式,涵容政经、文化、风俗等各个面向,试图颠覆既有的简单解释,呈现出历史黑幕下无比真实却不可不知的一面。历史,是人类事迹、思想与生活形态共同熔铸而成的复合体。在光辉灿烂的历史表相下,往往充满了鲜为人知的诡异情景、怪诞无比的另类风俗,以及难以启齿的骇人密谋。它们在大多数教科书中被刻意忽略不提,却是更全面了解历史真相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The Lost World of British Communism 豆瓣
The Lost World of British Communism
作者: Raphael Samuel Verso 2006 - 11
《英国共产主义的失去的世界》是战后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作出了政治纪念——同时又没有泛滥的怀旧之情——的一次罕见的行动。这一写作一部新的英国共产党史——部分是社会史,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思想史——的不同寻常的尝试参引了小说和作者本人对东部伦敦的儿时记忆,以及各种会议录和党的文献档案。在书中,塞缪尔唤出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共产主义的世界,那时这场运动正处于其政治和理论力量的高峰,把著名的马克思历史学家们带到了一起。本书最初于1985年至1987年间刊载于《新左派评论》。《英国共产主义的失去的世界》在提出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动员和集体认同问题,以及警示一种对共产主义的过去的记忆缺失的投降的危险上极富先见之明。(Levis编译)
Materiality (Politics, History, and Culture) 豆瓣
作者: Miller, Daniel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8
Throughout history and across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most systems of belief - whether religious or secular - have ascribed wisdom to those who see reality as that which transcends the merely material. Yet, as the studies collected here show, the immaterial is not easily separated from the material. Humans are defined, to an extraordinary degree, by their expressions of immaterial ideals through material forms. The essays in "Materiality" explore varied manifestations of materiality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In assessing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materiality in shaping humanity, they signal the need to de-center the social within social anthropology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the material. Considering topics as seemingly diverse as theology, technology, finance, and art, the contributors - most of whom are anthropologists - examine the many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materiality has been understood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differences. Their case-studies show that the latest forms of financial trading instruments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oldest ideals of ancient Egypt, that the promise of software can be compared with an age-old desire for an unmediated relationship to divinity. Whether focusing on the theology of Islamic banking; Australian Aboriginal art; derivatives trading in Japan; or textiles which respond directly to their environment, each essay adds depth and nuance to the project that Materiality advances: a profound acknowledgment and rethinking of one of the most basic properties of being human. Contributors include Matthew Engelke, Webb Keane, Susanne Kuchler, Bill Maurer, Lynn Meskell, Daniel Miller, Hirokazu Miyazaki, Fred Myers, Christopher Pinney, Michael Rowlands, and Nigel Thrift. Daniel Miller is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e is the author of many books including "The Sari" (with Mukulika Banerjee); "Capitalism: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A Theory of Shopping"; and "The Internet: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with Don Slater). He is the editor, most recently, of "Home Possessions: Material Culture behind Closed Doors and Car Cultures".
沉疴遍地 豆瓣
Ill Fares the Land
7.7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杜先菊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托尼·朱特在本书中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这种危险境地,指引我们直面社会弊病,并为所在的世界承担责任。朱特重新激活了我们的政治对话,使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新的统治方式和更好的生活。
这部精练的作品凝结了托尼·朱特一生的思索,将他对历史和现在的洞悉嘱托给后世。
我们知道各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但对它们的价值几何却一无所知。我们不再质疑一项司法判决或立法行为:它善吗?公平吗?正确吗?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或更好的世界吗?这些问题曾经是根本的政治问题,尽管它们不能轻易回答。我们必须再次学习提出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 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必须根据这个知识行动起来。众所周知,哲学家迄今为止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是改变世界。
——托尼·朱特
大西洋的跨越 豆瓣 Goodreads
Atlantic Crossings:Social Politics in Progressive Age
作者: [美] 丹尼尔·T. 罗杰斯 译者: 吴万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大西洋的跨越:进步时代的社会政治》讲述了大西洋两岸在社会政策方面的相互联系、交流和竞争,反映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如何努力弥补过度放任的资本主义带来的破坏。从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到1942年伦敦《贝弗里奇报告》,从两次世界大战到罗斯福新政,生动描写各种关系民生的社会政策尝试,包括社会保险,城市规划、市政服务、农村合作社和住房改革等方面。视野不仅跨越大西洋,而且涉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始终把握国家间交流互动的脉络,打破了思想上固有边界的限制。
A Newspaper for China? 豆瓣
作者: Barbara Mittler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 5
In 1872 in the treaty port of Shanghai, British merchant Ernest Major founded one of the longest-lived and most successful of modern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the Shenbao. His publication quickly became a leading newspaper in China and won praise as a "department store of news," a "forum for intellectual discussion and moral challenge," and an "independent mouthpiece of the public voice." Loc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 it was fre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Paradoxically, in a country where the government monopolized the public sphere, it becam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dependent newspapers.
As a private venture, the Shenbao was free of the ideologies that constrained missionary papers published in China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ut it also lacked the subsidies that allowed these papers to survive without a large readership. As a purely commercial venture, the foreign-managed Shenbao depended on the acceptance of educated Chinese, who would write for it, read it, and buy it. This book sets out to analyze how the managers of the Shenbao made their alien product acceptable to Chinese readers and how foreign-style newspapers became alternative modes of communication acknowledged as a powerful part of the Chinese public sphere within a few years. In short, it describes how the foreign Shenbao became a "newspaper for China."
哈钦斯的大学 豆瓣
Hutchins' University
7.2 (5 个评分) 作者: 威廉•H.麦克尼尔 译者: 肖明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4
哈钦斯1929年至1950年主政的芝加哥大学鹤立鸡群,与其他美国高等学府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鲜明对比。哈钦斯,以及对他进行响应的那些教授和学生们,在努力对高等教育的目标进行明确化方面,就这些问题所开展的严肃辩论,在其他地方既微弱又缺乏活力,而在芝加哥大学,几乎所有的教职工和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团体——特别是本科生团体——都参与其中。
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地方,度过自己的年轻岁月,真是太美妙了。早在大一和大二时,学生们就开始大胆地探索人类生活与社会的大问题,在课堂内外辩论不休。哈钦斯很快就让芝加哥大学大多数的本科生确信:他们确实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因为他们受了如此良好的教育。因此,青春期的叛逆从来没有让这所大学的学生跟他们的校长分离。毕竟,哈钦斯本人也一直顽固地保持着大二学生那种状态——寻求真理,嘲讽妥协,不时还用他那独具特色的带刺的妙语,冲击已确立的权威。诙谐的自贬也是哈钦斯修辞武器库中的一件兵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那些觉得他的大学计划骇人听闻,或与自己的职业毫无干系的人缴械投降。
本书作者,是当时学生中一员,后来又成为芝大的教授,他想通过本书阐明:正是体制与社会学环境,跟学术与个人抱负两相结合,才使得芝加哥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成了如此特别的一个地方。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陈怀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3
陈寅恪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传奇。本书主要研究陈寅恪学术研究的世界学术背景,特别关注陈寅恪时代国际东方学与西学对其学术之养成、发展、变化的影响。作者运用不同语言的文献材料等多重证据来进行辨析,结合前人未加注意的一些西文文献,考察了陈寅恪在哈佛、德国的留学历程及其所处的欧美学术界,以及他和欧美学者兰曼、白璧德、吕德斯以及其他同辈学者交往的经历,提示了陈寅恪东方学与史学发展的国际学术背景,重点分析了陈寅恪在思想和学术上受到的欧美人文主义、东方主义、文献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 豆瓣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梁禾 东方出版社 2008 - 6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的价值不言自明。它的诞生,是世界各地学者、翻译人才、出版等各界人士共同艰苦卓绝努力的成果。治学为人,先生均被视为楷模。多有学人屡用大写的“人”来概括先生的一生。在治学上,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与投入,激情洋溢且经久不衰。我曾问他“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