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恐惧的规则 豆瓣
Laws of Fear: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作者:
凯斯·R.桑斯坦
北京大学
2011
- 1
工业化进程在为人类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新的问题。对危险的担忧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并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是由剑桥大学设立的具有国际声望的著名学者参与的“社会与政治科学双年度系列讲座——约翰·罗伯特·希利讲座”之一,桑斯坦教授在《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中分析了恐惧与法律的关系,其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如自由主义家长式作风理论,视角独特,具有启发性。
《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批评预防原则,分析恐惧的形成机制;第二部分探讨恐惧的控制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桑斯坦教授认为,预防作为环境、安全与健康立法的原则,在国际组织的法律文件和一些国家的法律中得到确认。但是,这一原则是瘫痪性的。风险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不可能预防全部的风险。预防原则应当进行重构,代之以灾难预防原则,即对重大危险进行预防,并在政策和法律制定过程中注意相关法律措施的成本。恐惧与法律的关系这一课题具有全新的意义,桑斯坦教授运用心理学和经济行为学理论研究恐惧心理的形成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书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将为国内法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批评预防原则,分析恐惧的形成机制;第二部分探讨恐惧的控制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桑斯坦教授认为,预防作为环境、安全与健康立法的原则,在国际组织的法律文件和一些国家的法律中得到确认。但是,这一原则是瘫痪性的。风险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不可能预防全部的风险。预防原则应当进行重构,代之以灾难预防原则,即对重大危险进行预防,并在政策和法律制定过程中注意相关法律措施的成本。恐惧与法律的关系这一课题具有全新的意义,桑斯坦教授运用心理学和经济行为学理论研究恐惧心理的形成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书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将为国内法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评注(修订第二版) 豆瓣
作者:
[奥]曼弗雷德·诺瓦克著
译者:
孙世彦
/
毕小青
2008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一起,构成“国际人权宪章”,是在世界范围内保障人权所遵行的准则,自生效以来已有超过160个国家批准或加入,对国际人权保护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我国已于1988年签署该公约,现正积极准备批准和实施。本书是在联合国长期担任专家的曼弗雷德·诺瓦克教授所著,根据历史背景、学术理论和人权事务委员会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实践,对《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的内容逐条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评注,是迄今世界上最为重要、最具权威性的关于该公约的学术著作之一。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10
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藉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能够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正如英国历史 学家Ian Kershaw所说,“通往奥兹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我们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
原则与妥协(修订本) 豆瓣
作者:
王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
美国宪法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美国宪法是美国社会某一阶级的工具还是所有阶级的工具?美国宪法的至高无上性表现在何处?美国宪政机制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美国宪法会在“自由”和“平等”的旗帜下容忍类似奴隶制这样不可思议的邪恶?权力制衡到底是促进美国发展的动力,还是阻力,还是两者兼而有之?1990年代的美国联邦制与1790年代的联邦制有何不同?美国内战是为了废除奴隶制和是为了保存联邦的统一?两者的关联何在?弱势群体(包括黑人、印第安人、其他少数族裔、妇女等)是如何被纳入到宪政体制内的?为什么这种纳入进行得如此缓慢?为什么联邦最高法院在19世纪容忍助长种族隔离的政策而在20世纪中叶却带头宣布种族隔离违背了美国宪法的精神?为什么如日中天的尼克松必须因水门事件而辞职、而他的辞职竟对美国体制的稳定丝毫无损?为什么60年代的“权利革命”发生之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定义却反而陷入困境?美国在国际上的势力扩张与其在国内进行的宪政改革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本书是关于美国宪法发展历程的问题史著作,对于美国宪法进行了认真和深刻的研究。
论自由 豆瓣
On Liberty
9.0 (31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密尔
译者:
许宝骙
商务印书馆
2005
- 1
《论自由》是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
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通往奴役之路 豆瓣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Road to Serfdom
8.4 (131 个评分)
作者:
哈耶克
译者:
王明毅
/
冯兴元 等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 8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漠、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br />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我们知道,哈耶克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它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社会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这些论点的非理性特征与其高度理性的几近乌托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所存在的这种缺陷,日后也为作者本人意识到,他在后来出版的《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三部曲中,多处涉及这个难题,试图将古典自由主义与“进代”的主题结合起来。至于这一尝试成功与否,尚有待评说,但哈耶克及其著作无疑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政治思想领域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豆瓣
作者:
(法)邦雅曼・贡斯当
译者:
阎克文 刘满贵
商务印书馆
1999
从法国大革命的实践来看,人民主权的原则也有可能被误用来论证某种前所未有的暴政。贡斯当是在对卢梭著作的不断评注和反思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的。贡斯当指出,主权在本质上必须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个人的独立与存在。不论是民主的政府还是少数人控制的政府,都不应企图跨越个人权力所要求的界限。我们必须记得一个真理:任何主权都必须由具体个人行使。企图通过民主方式来保证主权的绝对权力不侵害个人利益,其结果只能是一种幻想。现代人应该享有比古代人更多的个人权利――首先表现为现代人享有一系列受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个人权利,其次表现在公民权的淡化。个人自由是真正的现代人的自由。
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 豆瓣
作者:
(美)R.H.奇尔科特
译者:
高铦
/
潘世强
1998
- 1
《比较政治学理论》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奇尔科特为美国大学生编写的政治学教科书。该书在美国一版再版,此译本根据最新修订的版本译出。作者从“范式转换”的角度,详细评述了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政治理论今后的发展趋势。该书最可称道之处,是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详实的文献背景。书中不仅开列出大量的政治理论文献,而且对每一部文献都作出了简要的评价。这对于初学者和专业人员都是大有裨益的。
这是政治科学领域最为细致,最富挑战性的著作之一,它将会被广泛地阅读和引用。――米歇尔・哈斯(《政治学杂志》)
这是政治科学领域最为细致,最富挑战性的著作之一,它将会被广泛地阅读和引用。――米歇尔・哈斯(《政治学杂志》)
历史主义贫困论 豆瓣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作者:
卡尔·波普尔
译者:
何林
/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 1
《历史主义贫困论》一书对历史主义这种贫乏的方法作出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即用历史学的哲学来取代以往的历史哲学,其中心问题是历史学的成立其本身的哲学基础。
作者简介 · · · · · ·
卡尔·波普尔(1902-1994)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继承德国爱因斯坦的批判精神和康德的唯理主义思想,形成“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建立同逻辑实证主义相对的科学知识观,提出反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知识理论。主要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
作者简介 · · · · · ·
卡尔·波普尔(1902-1994)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继承德国爱因斯坦的批判精神和康德的唯理主义思想,形成“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建立同逻辑实证主义相对的科学知识观,提出反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知识理论。主要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豆瓣
作者:
[美国]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李盛平等译
华夏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