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虚拟的寓言 豆瓣
Parables of the Virtual
作者: 布莱恩·马苏米(Brian Massumi) 译者: 严蓓雯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 - 2
《虚拟的寓言》是在众多讨论“身体”的当代文化研究著作中,带我们从运动与感觉的关联出发的,经过对情感与身体的富有洞见的探索,最终抵达对“自然文化统一连续体”的创造性的重新认识。充满了实验性质,不乏冒险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见,也将对文化研究产生长远的影响。
2021年5月31日 想读
定海桥:对历史的艺术实践 豆瓣
作者: 定海桥互助社 / 陈韵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定海桥坐落于上海当下,离散在上海之外。它在物质上的依然存在和在空间上的持续占据,不能阻止它走向时间的废墟。百年间不同时期的移民工在厂区的小河边、在殖民时期的宿舍和社会主义新村住宅中逐步栖息和搭建起的定海桥,是公认劳动和生活的聚居区,也是不断裂变的底层生命的幽暗丛林。对“工人历史和工人力量”最疯狂的想象都可以在这里被测试和验证,而底层内部和向外的联结与撕裂则镶嵌在凹凸的街巷和交错的因果中。成功的生产者用新旧交织的手段离开这里,留下同历史切割不成的生活者。
一百年后,这个尚未被消灭的幽灵的肉身,令几度尝试“尘埃落定”的叙述变得诡异。有产的无产者、劳动着的非工人、暂居的非移民、城市的非市民、自建的真假住宅、渴望被剥夺的伪主体、假戏真做的物权所有人、渴望离开的老住户……这个在几度反转的时代中屡出风云人物和更多、更长久、也更沉默的小人物的城市边陲,用自我叛变和互相支援的方式安生,在沉默与爆发、沉沦与暴力的交替中,更新身上的液体和记忆。
定海桥项目不以改变社区为目标,而是期待以自我理解和自我批评为前提,对已有“欲望-认知”结构的更新,反省艺术作为实践力量对(纠缠现在和未来的)历史的责任,并打开履行这一责任的通道和方法。
项目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作为正式启动。除九件作为“触发器”的先期作品外,四个坐落于定海桥时空环境和社区人群的工作坊将在展厅中演变。研究者将以定海港路252号为据点,携带自己的经验,用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发起和卷入有目的的社区工作、访问和串联,酝酿基于上述行动的创作、展示、讨论和写作——在这一社区流变的尾声,以“对历史的艺术实践”,给未来一份战栗的档案。
2021年5月31日 想读
弟弟的演奏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朱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9
本书为其1996年作品,问世以来首次发行单行本
2021年5月30日 想读
贴身的损友 豆瓣
The Intimate Enemy: Tales of Multiple Selves
作者: [印] 阿希斯·南地 人民出版社 2017 - 9
《贴身的损友:有关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殖民主义的心理学:不列颠印度中的性别、年龄与意识形态,第二部分是从殖民中解放的心智——对印度和西方的破殖民的看法。作者阿希斯·南地从殖民主义的社会、政治以及心理几方面的背景对其展开阐述,认为殖民主义的基本属性并不在于殖民者经济或者技术层次的统治,而在于原住民的文化屈从与殖民者的文化自我优越。
南地不仅从重要人物的心灵传记进行政治心理学与文化研究的解构与重构,更据以提出了多重自身的旨向与洞见,这个理述不但是反思祛殖、二次殖民与自我殖民的一锤定音之,更是针对在西方理论宰制及东方主义内卷下苦无出路的后殖民思想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呼声。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奶酪与蛆虫 豆瓣 Goodreads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8.0 (75 个评分)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 鲁伊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2021年5月23日 想读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豆瓣
La prohibition de l'inceste et ses origines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汲喆 / 付德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卷是《涂尔干文集》的第六卷,共包括六编。第一编为《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主题为“存在的社会起源”,它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文种包括其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一些关键概念;此外,本卷也编排了涂尔干有关宗教研究的其他重要文献,其中包括一些文章、笔记、书评和讨论。这些文献不仅有助于澄清涂尔干有关原始宗教的基本观点,也可以帮助我们依照上述线索来体会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本卷收录的第一篇文献,为《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篇文献为1898年发表在《社会学年鉴》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足见其在涂尔干本人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学年鉴”学派的思想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除形式上的重要性外,本文在内容上也可以说是涂尔干思想转向的一个标志,与《分类的几种原始形式》(即《原始分类》)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相比,本文发表得最早,而且论题专一,集中于“存在的社会起源”上。为何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涂尔干说得很清楚:正因为乱伦(inceste)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exogamie);换言之,道德的起点完全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制度,而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然而,涂尔干并未就此止步,他继承并修正了弗雷泽的研究路线,认为外婚制与图腾制度不仅彼此有所关联,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占据首要的地位,相比而言,外婚制与血亲之间的关系则是次要的;考察前一种关系的核心要素,就是原始的仪式和仪轨,而在有关仪式和仪轨的考察中,“集体表现”(representadon collective)不仅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学意涵也可以得到呈示。可以说,《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涂尔干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在本文中都已露出端倪了。
此外,本卷也编排了涂尔干有关宗教研究的其他重要文献,其中包括一些文章、笔记、书评和讨论。这些文献不仅有助于澄清涂尔于有关原始宗教的基本观点,也可以帮助我们依照上述线索来体会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以“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英与民主”和“1789年的原则与社会学”为代表的诸多文献,以及涂尔干为《社会学年鉴》前两卷撰写的序言,迄今为止始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最能体现涂尔干理论倾向与现实关怀的理论文献。读者可以从中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怎样从学理上界清“道德个人主义”的基本观念,并在充分说明这种观念之限制的情况下,将其诉诸实践的。
本卷选编的第四部分文献,以“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为先导,引入了涂尔干有关社会学及其方法的讨论。在这篇文章中,涂尔干通过“人性的两重性”观念,向我们阐明了他是如何面对、处理和力求解决康德的难题的;因而,读者也可尝试从这篇文章中区辨涂尔干主义与康德主义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本部分收录的其他文献中,读者也可以通过涂尔干对同时代其他理论家的解析和批评,从更宽广的平面上,把握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观念,洞察涂尔干与其他理论流派之间相互影响、承续乃至对立的复杂局面。
在本卷的末尾,我们也选编了一些涂尔干关于家庭史和法制史研究的论文,倘若把这些文章与涂尔干很著名的一些著作配合来读,读者想必会得到很多的乐趣和发现。
2021年5月22日 想读
技术图像的宇宙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译者: 李一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 4
本书以当代技术图像为切入点,作者发现世界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个是走向由图像接收者和管理员组成的、程序化的极权社会;另一个是走向由图像制作者和图像收集者组成的、对话式的通信社会。基于此,作者对技术图像所构成的世界及其引发的问题展开观察、分析和批评。全书内容围绕十九个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技术图像的生产、表意、分布、运作、实质等问题,推断了对话式“通信社会”(Telematic society)的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对人类生活状态与生命意义的影响。
2021年5月21日 想读
「日本人」的界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 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
作者: 小熊英二 译者: 黃耀進 / 鄭天恩 聯經出版公司 2020 - 11 其它标题: 「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國家、民族的界限竟是如此模糊、飄忽,超乎想像的善變!
中央吞噬地方,還是地方反噬中央?
帝國擴張帶來的也許並非壯大國家的福音,而是對自身定義的挑戰。
日本知名學者小熊英二,透過「檢證近代日本對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為主的『政策論述』」,試圖探詢「『日本人』的界限如何被設定」,質問曖昧難釐清的民族與國家界限,直探文化最核心、地域最本質,擘劃出日本與其周邊地區近百年來若即若離、糾纏難解的歷史。
小熊英二表示,自19世紀中旬開始,日本帝國擴張的過程並非一以貫之,反而政策相對模糊,其統治下的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的定位和人民因而搖擺不定,中央和地方相互映照、拉扯,反覆辯論「何謂日本、何謂日本人」?指出了1879年以後,日本與周邊地區的辯證中,國家與人民的概念是如何複雜而多層次,並詳細分析各時期的政策、法律、教育方針,呈現出尚待我們明辨、釐清的幽微處,以及這些衝突與融合如何同時影響、挑戰了日本作為一個「國家」的定義。
《「日本人」的界限》梳理了以日本為中心,複雜多變的民族、國家面貌,探問日本百年來的殖民政策、國家與人民的本質,釐清近代東亞歷史最難辨難解的一面。
2021年5月16日 想读
小宇宙 豆瓣
Microcosmos: Four Billion Years of Microbial Evolution
作者: [美] 林恩•马古利斯 / [美] 多里昂•萨根 译者: 王文祥 漓江出版社 2017 - 1
提到“进化”,你的脑中是否浮现出猿猴转变成人,或是鱼长出脚爬上陆地的画面?其
实,我们都看错了演化舞台上的主角。细菌,才是主宰地球生命进化的关键。
马古利斯在本书中,将前所未有的演化思维呈现在我们面前:动植物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竟然曾经是独立生存的细菌?单细胞生物间互相捕食的过程,也许是多细胞结构的起源,甚至形成了复杂的动物,例如人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本书是回顾生命进化的时光机,带领我们回到创世之初,看充满岩浆的炙热的不毛大地,
如何冷却成浩瀚的原始海洋;而最早的无生命物质,又如何生成有秩序的生命结构?《小宇宙:细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让我们看见细菌如何引领地球的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微生物到我们。
我们是怎样的一种生灵?从细菌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我们会得到新的答案。
《小宇宙:细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不仅首次从细菌的角度描绘了波澜壮阔的进化历程,更以丰富的例证与有力的说明,继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后,进一步将自诩为万物主宰的人类拉下了进化的神坛。
以为凭借高度的智能与堪比造物主的创造能力称霸了地球的人类,或许不过是小小细菌的殖民地。本书通过对生物进化史的全新解读,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人类在进化历程中地位的新视角。
2021年5月15日 想读
阿迪欧小说集 豆瓣
作者: 阿迪欧 阵地LeFront 2022
包含阿迪欧在【阵地LeFront】发表的四篇短篇小说,以及一篇未发表的新作,暂名为《离开上海》。
“我望着卫生间里的镜子,但没有灯光。我隔着门听到她念起了诗歌,是茨维塔耶娃的诗歌。我喜欢你黄昏时的样子,我喜欢我喜欢你的样子,我喜欢我们别无所求的样子......沉重的地球未曾从我们脚下漂离......镜子里黑洞洞的,我害怕极了,却看见了那个长头发的女孩子坐在摩托车后座上戴着黑色的头盔离我而去。我想起来,我曾试着问过她那会是哪里。北方。”《哈扎尔》
“菜场上的青椒和茄子贼眉鼠眼地看着我;一个雨夜里有个叫做火人的影子进入了我的生活,甚至和我抢夺对于电视机遥控板的使用权;猫王的经纪人声称要把他的歌声以最高科技的方式发送到外太空去,让他成为第一个宇宙巨星。”《破冰船》
“斯蒂格勒先生感到放松极了,越走越快。他想起了自己今年计划要写完的书,他认为这书的终章已经写在了虹桥火车站的大理石墙面上,写在了崭新的铁轨上,写在了中国大地芸芸众生的脸上和手里:这世界只有最近的几十年留给我们反应了,之后就是万劫不复。哪怕自己能救活它,这个世界也注定没意义了。这世界是不可活的!斯蒂格勒先生一阵颤抖,为自己的思考感到害怕,这种想法太阴暗了:这笑意盈盈、婀娜多姿的世界正被万箭穿心。也许,我们都疯了,斯蒂格勒恐惧地想到,但他心里在笑,他的心脏向着宇宙打开了:只有比这世界更疯狂才能对付这世界的疯狂。”《神消失在虹桥》
“2004年,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在伊比利亚半岛捧起了欧洲杯,前锋查理斯特亚斯在新世代转播镜头前用头一次次地将足球砸进令人迷惘的球门。同年,在初代互联网上被称赞为垃圾派诗人先驱之一的佘毒,像不倒翁一样,和严强一起滚动在晋西北各地的酒桌,又把酒桌滚动成一块块山区,最后又把这些灰色的山区滚动成自己酒后的诗句。于是,他就这样不断喝酒、吟诵、写作、滚动,畅想自己带着和热爱失忆的姑娘生下的几打私生子,超载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垃圾派诗人佘毒》
“她穿着色彩柔和的衣服,在城市里穿梭,我们在咖啡馆、餐厅、酒吧见面,我说。那是在湖南路、安福路、富民路,夏天的晚上,吃本帮菜的餐厅,没点什么复杂的菜,天略微阴沉,很快就狂风大作,你们被雨水吞噬,她说。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和她已经结束了,尽管我们未曾开始,因为从她的眼神里我知道,相比于她过去的情人,我已经赢了,我们不再需要用做爱来证明什么了,我说。你的胆小和谨慎一如过往,你表面木讷,其实颇有算计,不想冒险,但又想获得,虽然,你的故事,还是阿迪欧的故事,我分不清,也不感兴趣,虽然它们大胆、悲伤、愤怒、激进,可我明白这是只属于你的那部分东西,她说。”《离开上海》
2021年5月9日 想读
迈尔斯·戴维斯:即兴精酿 豆瓣
Miles Davis:Bitches Brew
作者: (美)乔治·格雷拉 译者: 桂传俍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1
迈尔斯•戴维斯的专辑《即兴精酿》仅仅凭借开篇的短短几秒钟,就从流行文化所造就的一切消费体验中脱颖而出,散发出独特的不祥气息。《即兴精酿》是在商业化音乐的音调、节拍、复奏等等套路的大环境下完成的伟大的抽象作品,也是录音时代开启以来最为与众不同的几份宝贵档案之一。这一专辑无论对于爵士乐还是摇滚乐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正如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都是“砰”地一声给旧时代盖上棺材板并在美学与技术层面上打开了全新空间的神作——有着灵歌味和节奏感的先锋音乐,可以让人随之起舞的具体音乐,它用摇滚的方式摆脱了传统爵士乐的固步自封,又以爵士乐的手法似乎嘲弄了摇滚乐的固有界限;为挚爱它的人所憎恶,又为憎恶他的人所钟爱;既包罗万象,又仿佛空无一物,也总是显得比你所理解的更为丰盈。想象一枚由层层叠叠外壳包裹着的牡蛎,最闪耀的珍珠只藏身于其核心。二十五年中迈尔斯•戴维斯一个接一个地打破外壳,而《即兴精酿》正是在最后等待着他到来的那颗珍宝。
2021年5月7日 想读
A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豆瓣
作者: Felix Wemheu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 4
Whe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ame to power in 1949, they promised to 'turn society upside down'. Efforts to build a communist society created hopes and dreams, coupled with fear and disillusionment. The Chinese people made great efforts towards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this period of transition, but they also experienced traumatic setbacks. Covering the period 1949 to 1976 and then tracing the legacy of the Mao era through the 1980s, Felix Wemheuer focuses on questions of class, gender, ethnicity, and the urban-rural divide in this new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He analyzes the experiences of a range of social groups under Communist rule - workers, peasants, local cadres, intellectuals, 'ethnic minorities', the old elites, men and women. To understand this tumultuous period, he argues, we must recognize the many complex challenges fac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But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human suffering and political terror that, for many now ageing quietly across China, remain the period's abiding memory.
2021年4月30日 想读
“绝对”的制图学:图绘资本主义 豆瓣
Cartographies of the Absolute
作者: [英]阿尔伯特·托斯卡诺 / [美]杰夫·金科 译者: 张艳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6
-编辑推荐-
资本是否可以被看见?
我们从月球上能看到多少资本主义的影子?
一次对西方认知图绘力量的大型巡礼
一次对理论、媒体和艺术的反资本主义面向的探索
重温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认知图绘方面的里程碑式工作
聚焦一直伴随资本主义持续性危机的表征危机
看电视编剧、好莱坞导演和魅力四射或处于挣扎中的艺术家们如何演绎出资本主义剥削体系中复杂、混乱和邪恶的东西
呈现那些与主宰我们生活的广阔、不可见且复杂的抽象性作斗争的全新视界与全新的艺术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研究的基础上,对表征和图绘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体系这一重大议题做了详尽的研究。书名中的“制图学”这一术语来自詹姆逊著名的、讨论后现代主义时所使用的“认知图绘”一词,它试图突破“整体性不可被表征”的后现代困境,是一种力图去“表征”整体性的政治策略。
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包括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这一系列在最近几十年产生的艺术作品都回应了詹姆逊所提出的如何表征全球体系的问题。詹姆逊的“认知图绘”很大程度上将空间问题变成了“表征”全球化、后现代状况的核心问题。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各种空间,不仅有地形学空间,还有社会空间、经济空间和文化空间等;他还比詹姆逊更加具体而微地处理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些新状况,比如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导航系统、定位系统等代表科技精确性的一些“图绘”技术,而书名中的“绝对”一词指示的就是这种“绝对精确”。
本书具有极大的理论潜力,特别是让我认识到了当代艺术家在表征世界体系时的可能性以及重要性,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探索表征问题提供了足够的启发。
-媒体/名人评论-
本书是一次大型的博物馆展览,展出了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人工制品,并有意无意地传达出晚期资本主义中随处可见的残忍的极权主义;它同时也是一项深刻的理论工作:事实上,它呼吁我们去思考这个资本主义系统以及如何使其可见的全新的哲学思想,它要求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看待批评的任务和艺术本身的生产。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本书带领我们超越了如今流行的透视主义和平面本体论,也带领我们超越了陈旧的(通常是寂静主义的)公式,它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复杂性永远不可能为人类所把握。作者为一系列美学实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并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要刺破我们面前的物化社会形式所必需的扭曲、折射和狡计,他们阐述了一种“非正统”的总体主义实践,以此来对抗资本的有限视界。
——盖尔•戴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的文化只有一个简单的职责:成为萧条时期的梦想生活。它用各种参差不齐、庸俗、混乱、美好等方式回应了这一呼吁,但它最终还是对这场可恶的灾难进行了一种隐晦的解读。我们要如何才能从流动的图像中醒来,如何才能从梦中跳到现今的地图上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一群阅读文化的理想读者,本书的作者就最接近于这种理想读者。他们对宏大景观和全球资本转变的大胆呈现成为一种新知识,这是一种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方向和可能性的精神寄托。
——约书亚•克洛弗
关于我们如何看见、表征和理解塑造我们历史时刻的最伟大力量这一最棘手也最紧迫的问题,本书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指南。
——特雷弗•帕格伦
2021年4月29日 想读
什么是社会学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赵鼎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5
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两类最为基本的叙事形式。如果说历史学是一门以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学科,社会学则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科,历史学和社会学也就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两个最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或者说它们是其它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宗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应该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母学科。
2021年4月29日 想读
铁道之旅 豆瓣 Goodreads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9.2 (3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译者: 金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2021年4月25日 想读
和辻哲郎与日本哲学 豆瓣
作者: [日] 熊野纯彦 译者: 龚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1
和辻哲郎与日本哲学
[日]熊野纯彦 著 龚颖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1
ISBN:9787108063182 定价:48.00 元
日本的“哲学”如同中国的哲学一样,都是近现代以来在西学影响下建构的产物。,本书既是日本现代哲学的精要小史,又是同时代知识人的代表、“文人哲学家”和辻哲郎的人生和思想素描。
17岁的青年和辻,怀揣浪漫文学梦,从古老乡村来到大城市,又从大城市去往异国他乡,开始追寻那些源自西欧的哲学、伦理学的真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东瀛与西欧、文学与哲学,穿越这些交汇点,和辻哲郎走过了困惑与清醒、徘徊不前与积极作为相互交织的艰难历程。
和辻哲郎是日本近现代哲学和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著名的“京都学派”中的一员,与西田几多郎一起被称为京都学派的“双壁”。本书作者为东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致力于西方哲学与日本近现代哲学史的研究。他将和辻哲郎的学术思想置于以京都学派为代表的日本近现代思想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通过细笔勾勒日本现代哲学的发展简史,不仅呈现了在东西文化的折冲交错中和辻哲郎的人生路途及其思想图景,同时也直面他在日本迈向军国主义的历史关节中的与世浮沉和所思所想。
————
编辑推荐
日本的“哲学”如同中国的哲学一样,都是近现代以来在西学影响下建构的产物。因此,说到日本的哲学,多是指明治维新以来一百多年中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想、流派等等。
本书由东京大学著名学者熊野纯彦为普通读者写的两本小书合并而成。一本是短小精悍的哲学通史,一本是现代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辻哲郎的专论,两本小书互相配合和补充,非常适合中国读者了解我们东邻现代思想发展的轮廓和脉络。日本学者均擅长撰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学术普及类读物,本书是为典范。
本书的两部分,日文原书名一为《和辻哲郎——文人哲学家的人生历程》(岩波书店,2009年初版);一为《日本哲学简史》 (日本“中央公论新社”,2009年初版)。
《和辻哲郎——文人哲学家的人生轨迹》(作者在本书中将标题改为“文人哲学家和辻哲郎”),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哲学家论”,全面介绍了日本近代哲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人学者和辻哲郎(1889—1960)一生的思考和行动。和辻哲郎既以《古寺巡礼》、《风土》等语言优美的文化史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同时他也是日本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著述《伦理学》的作者。他经历了自甲午战争至“二战”结束后的风云变幻,记述他的一生就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录。这一部分可看成是对于第二部分的通史性著述《日本哲学简史》的最佳“举例说明”。
《日本哲学简史》(作者在本书中将标题改为“近现代日本的哲学与思想——以京都学派为中心”),是有关日本近代哲学的通史性学术文化读物,读者对象不限于哲学专业,而是面向广大的哲学史、思想史爱好者。本书是著名丛书“中公新书”中的一册,该系列的特色定位即是有一定学术性的大众文化读物,为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指南。
这本《简史》有重点地概述了自明治初年传入日本的“哲学”在近百年中连续上演的多幕精彩活剧,在选取介绍福泽渝吉、井上哲次郎、西田几多郎等哲学史上著名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同时,还介绍了夏目漱石、森鸥外等明治时期文学家们的哲学表达,展现了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一书在当时的青年人中获得的巨大反响,以及哲学家广松涉在“二战“后的思考与表达等。作者在文中穿插了一些既有说服力又有一定趣味性的细节描述,可读性很强。
2021年4月25日 想读
Reinventing Licentiousness 豆瓣
作者: Yvon Y. Wang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1 - 3
"Uses Beijing police archives to present a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markets for and regulation of sexual depictions in today's China, focusing on media markets from c. 1880 to 1940 as a motor for cultural change and linking the Chinese case to global trends"--
2021年4月23日 想读
港影魔方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张春晓 / 刘金平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不同于以往的电影史、电影理论或影评,本书试图结合香港的文化知识对香港电影作出阐释,或者说通过电影的载体去认识现实相应的基础和背景,又可以视为电影这一中介如何表征着社会历史问题。
“前史”主要是对于80年代黄金时代之前的香港电影史的简要梳理,旨在破除“港味”的迷思,为“香港电影”增加更丰富的维度和思考的进路。
“时间”既考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回归祖国等香港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包括香港独特的“时间感”及其与身份意识相关的问题。
“空间”介绍香港电影中的经典地标,居民住宅、九龙城寨、重庆大厦等典型空间,这些空间既在电影中以特定的方式被再现,也影响着香港电影特定的表达方式与风格。
“黑社会”关注香港最有代表性的电影类型,从吴宇森到古惑仔到银河,既有电影史发展的前后承继,也对应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心转移,越发凸显出深沉的政治隐喻和现实批判。
“性别”讨论女性主义以及和各种少数群体有关的影片,除了重点介绍的许鞍华的电影创作,还有关于性工作者、同性恋以及易装表演的探讨。
“左派”特指香港左派,包括电影中呈现的左派形象与左派运动,也包括电影工作者——从冷战时期的左右对立,到商业大潮下仍具有现实主义立场、底层关怀和国族表述的电影作者。
“移民”介绍逃港历史,香港电影中的内地移民形象,香港与上海的双城映像,以及香港电影涉及越南、纽约等特定海外地区的部分。
2021年4月18日 想读
Communication Power 豆瓣
作者: Manuel Castel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8
We live in the midst of a revolution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at affects the way in which people feel, think, and behave. The media have become the space where power strategies are played out. In the current technological context mass communication goes beyond traditional media and includes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this wide-ranging and powerful book, Manuel Castells analy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media industry by this revolution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e argues that a new communication system, mass self-communication, has emerged, and power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profoundly modified by the emergence of this 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reated in the commons of the Internet this communication can be locally based, but globally connected. It is built through messaging, social networks sites, and blogging, and is now being used by the millions around the world who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Drawing on a wide range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theories, Castells presents original research on political processes and social movements, including the misin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public on the Iraq War,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 to prevent climate change, the control of information in China and Russia, and Internet-based political campaigns, such as the Obama campaign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basis of these case studies he proposes a new theory of power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ustly celebrated for his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society, Castells here builds on that work, offering a well grounded and immensely challenging picture of communication and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is a book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and character of the modern world.
2021年4月16日 想读
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豆瓣
作者: David Der-Wei Wang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2020 - 10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f China tend to focus on politics and economics, giving Chinese culture little if any attention. 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offers a corrective, revealing the crucial role that fiction plays in help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zen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heir nation. Where history fails to address the consequences of man-made and natural atrocities, David Der-Wei Wang argues, fiction arises to bear witness to the immemorial and unforeseeable.
Beginning by examining call in 2013 to “tell the good China story,” Wang illuminates how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politics have taken a “fictional turn,” which can trace its genealogy to early modern times. He does so by addressing a series of discourses by critics within China, including Liang Qichao, Lu Xun, and Shen Congwen, as well as critics from the West such as Arendt, Benjamin, and Deleuze. Wang highlights the variety and vitality of fictional works from China as well as the larger Sinophone world, ranging from science fiction to political allegory, erotic escapade to utopia and dystopia. The result is an insightful accou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one that affords countless new insights and avenues for understanding.
2021年4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