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豆瓣
作者: [法] 史蒂芬·德洛姆 译者: 王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电影小子”一代中最年长的一位,他与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人,于1970年代为好莱坞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气象,引领新时代。科波拉以传奇般的《教父》“三部曲”(1972—1990)重振了片厂时代的辉煌,用《现代启示录》(1979)探索了越战中迷失的美国灵魂,并指导了美国电影史上十分杰出的一些演员,包括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他早已不再是听命于好莱坞大片厂的导演,而成为一位独立电影制片人。本书以创作折射人生,以人生透视创作,全面探讨了科波拉的电影成长之路——初创期、高峰期、成熟期、平稳期与逆生长期,以线性叙述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导演宗师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那些经典之作背后发生的精彩故事。由此,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电影大师的艺术世界,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本身。
2020年11月29日 想读
现代性的隐忧 豆瓣
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8.0 (7 个评分) 作者: [加] 查尔斯·泰勒 译者: 程炼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成为你自己!”——用个人主义的本真性追求,对抗现代社会的忧虑
···
【内容简介】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现代性可以用高贵,也可以用可悲来刻画。只有怀抱本真理想才能给予我们未加歪曲的洞察力,去透视我们需要奋起应付其最伟大的挑战的时代。
···
面对现代个人主义的困境,西方思想界的争论由来已久,也从未停息。但泰勒试图在这场“口齿不清”的混战中另辟蹊径。他通过分析批判两种流行的误解——貌似深刻的文化悲观论与肤浅乐观的放任主义,探讨如何才能恰当地理解和维护个人自主性的理想,致力于从幻觉与误会中拯救这一现代性的伟大成就。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系列是著名的公民知识普及小书,体量、开本小,所涉及的论题经典、深刻,但内容并不艰涩,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形式上,该系列的书稿都是由演讲稿转变、修改而来,文字上保留了口语的一些特征,读来亲切、不艰涩;内容上,该系列囿于篇幅,没有在某一领域内深究,而是通过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方式,精辟地点出问题所在,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其中多伴随有丰富的事例与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作者查尔斯·泰勒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在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曾担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与政治理论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文理学院外籍名誉院士,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另有《行为的解释》《黑格尔》《黑格尔与现代社会》《自我的根源》《哲学论证》《今日宗教种种》《现代社会想象》《世俗时代》等。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擎倾情做序。
2020年11月28日 想读
伦理与无限 豆瓣
Éthique et Infini: Dialogues avec Philippe Nemo
9.8 (20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士盛 译 / 王恒 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本书收录了列维纳斯思想成熟时期的十次访谈,它们于1981年由法国文化广播电台播出。在这里,列维纳斯亲口讲述其现象学致思之路,由《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时间与他者》,到《总体与无限》,再到《异于存在或本质之外》,并梳理了其伦理现象学的核心概念:“il y a”、实显、秘密、自由、脸、责任、替代、见证、荣耀……这些访谈也被认为是对列维纳斯思想的忠实导读。
===============
֎☆一本列维纳斯自述!₱★
★☆成熟时期列维纳斯思想的忠实导读₱★
֎₱致思之路的自我陈述:《从存在到存在者》&《时间与他者》&《总体与无限》&《异于存在或在本质之外》₱★
֎☆核心概念的自我梳理:“il y a”、秘密、自由、脸、责任、替代、见证、荣耀……₾★
★₾注释翔实,串连列维纳斯著作֎★
===============
这本书很好读。不光因为简短,更因为其中的论证都很容易理解、很具体。
——列维纳斯
列维纳斯……以口头的方式捍卫一个被挑战和被误解的书面话语,让它重新运作起来,并让其经历当下的考验,经历他人的考验——毕竟,它最终就是要说给那当下实际在场的他人的。
——菲利普•尼莫
2020年11月26日 想读
受壓迫者教育學-卅周年版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 译者: 方永泉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7
本書是弗雷勒最為著名的一本書,已被翻譯成好幾十國語言,雖然已出版超過三十年,還一直在世界上被廣泛閱讀,單單在美國已銷售超過75萬冊。這是他在台灣第一本被翻譯出來的書,同時,本書也是台灣教育社會學會與巨流圖書公司合作出版的「教育社會學叢書」系列的第一本。
在本書中,弗雷勒轉換了教育學的關注焦點,教育的重心從壓迫者轉至受壓迫者身上,而且這種教育學不只是「為了」受壓迫者的教育學,它更是「和」受壓迫者一同進行的教育學。他還比較了囤積式教育與提問式教育之間的不同。在討論提問式教育的同時,他也提到了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不僅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同時也成了學生;學生不僅是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同時也成了老師。
弗雷勒將教育重心的轉移賦予攻治與社會的意涵,這使得他的教育目標也發生了轉變。在弗雷勒的看法中,民眾的識讀能力與批判意識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教學行動因而是一種政治性的文化行動。弗雷勒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探討的當然遠遠超過前面所提及的,而某些更深入的分析與敘述還有待讀者去發掘。
目錄
第一章 受壓迫者教育學辨正;壓迫者與受壓迫者間的矛盾,以及這種矛盾是如何克服的;壓迫與壓迫者;壓迫與受壓迫者;解放:不是一種恩賜,也不是自我的成就,而是一種共同相互的過程
第二章 作為壓迫工具的教育「囤積」概念──它的預設──一個批判;作為解放工具的教育「提問」概念──它的預設;「囤積」概念與師生矛盾;「提問」概念與師生矛盾的超越;教育:一個相互的過程,是以世界為其媒介;人們即未完成的存在,他們覺察到本身的不完美,而試圖變得更為完整與人性化。
第三章 對話學──教育的本質即自由的實踐;對話學與對話;對話與計畫內容的尋索;人與世界的關係,「衍生課題」,與教育計畫的內容即自由之實踐;「衍生課題」的探索及其方法;藉由「衍生課題」達到批判意識的甦醒;探究的不同階段。
第四章 反對話學與對話學構成了文化行動理論中的對立理論:前者即壓迫的工具,後者即解放的工具;反對話行動理論及其特徵:征服、分而治之、操控與文化侵略;對話行動理論及其特徵:合作、聯合、組織與文化統合
2020年11月20日 想读
规训革命 豆瓣
The Disciplinary Revolution: Calvinism and the Growth of State Pow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S. 戈尔斯基 译者: 李钧鹏 / 李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2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本书入选美国社会学会前会长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评选的2000—2012年十大社会学理论著作。
2020年11月17日 想读
有声的左翼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康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一个社团——中国诗歌会
一种诗歌实践方式——诗朗诵
一次文学运动——新诗歌谣化
一个知识谱系——节奏学
一批诗歌文本
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考察梳理,本书完成了对1930年代左翼诗歌的某种理论“理想型”的建构和分析:从当时留下的诗论文章和作品书写中,作者试图抽绎出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动力及其在实践中的展开。左翼诗歌对诗歌语言的音响形式的经营,内含着一种身体感官的动员技术,并由此关联着革命主体的肉身经验和情感兴动。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为左翼文学打开了更多的话题空间。
从诗的本质上说来,诗并不是为了眼睛,而是为了耳朵而创作的。
经由对诗歌音响节奏的打造,左翼诗歌文本不仅在主题和内容上反映劳苦大众的日常经验,更为根本的是,其诗歌节奏本身就是集体的、劳动的身体节奏,因而召唤着集体的、政治的身体共鸣及其感官形式。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大型当代文学批评丛书。丛书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遴选当代文学批评界的“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希冀通过他们的专著,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及批评在新世纪的生长脉络,并藉此途径,呈现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图景。丛书名“微光”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步。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
Porn Archives 豆瓣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4
While sexually explicit writing and art have been around for millennia, pornography—as an aesthetic, moral, and juridical category—is a modern invention. The contributors to Porn Archives explore how the produc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pornography has been intertwin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archive as a conceptual and physical site for preserving, cataloguing, and transmitting documents and artifacts. By segregating and regulating access to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archives have helped constitute pornography as a distinct genre. As a result, porn has become a site for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production of pleasure.
The essays in this collection address the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varied interactions between porn and the archive. Topics range from library policies governing access to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to the growing digital archive of "war porn," or eroticized combat imagery; and from same-sex amputee porn to gay black comic book superhero porn. Together the pieces trace pornography as it crosses borders, transforms technologies, consolidates sexual identities, and challenges notions of what counts as legitimate forms of knowledge. The collection concludes with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scholars: a list of pornography archives held by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world.
Contributors. Jennifer Burns Bright, Eugenie Brinkema, Joseph Bristow, Robert Caserio, Ronan Crowley, Tim Dean, Robert Dewhurst, Lisa Downing, Frances Ferguson, Loren Glass, Harri Kahla, Marcia Klotz, Prabha Manuratne, Mireille Miller-Young, Nguyen Tan Hoang, John Paul Ricco, Steven Ruszczycky, Melissa Schindler, Darieck Scott, Caitlin Shanley, Ramon Soto-Crespo, David Squires, Linda Williams
2020年11月12日 想读
解讀革命《反伊底帕斯》 豆瓣
Deleuze and Guattari's Anti-Oedipus: A Reader's Guide
作者: 伊恩.布凱能(Ian Buchanan) 译者: 蔡淑惠 黑眼睛文化 2016 - 1
「如果我們可以適度地瞭解慾望,並且有效地將之與利益做區別,那麼革命就已經發生了。」
1972年德勒茲與瓜塔里合著的《反伊底帕斯》是一本烏托邦之書:它設計了一個不同世界的藍圖,並不只是描述這世界有多美好,而是呈現如何走出舊的世界。
伊恩.布凱能教授是澳洲臥龍崗大學社會轉型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德勒茲國際學術期刊、研習營、國際年度學術會議的創辦人,這是他暢銷國際的《反伊底帕斯》導讀專書,共分四章︰第一章,綜觀德勒茲與瓜塔里,討論這兩位思想家的相遇及其時代脈絡、1968年法國五月革命、與其遍及阿爾及利亞、越南、義大利等國家的深遠影響;第二章,綜觀主題意義,處理《反伊底帕斯》的理論與實踐、及用分裂分析方式去修正精神分析理論;第三章,討論《反伊底帕斯》的核心價值精神,關注幾個議題:慾望機器、精神分析及家庭主義:神聖家庭、及區分原始人、野蠻人、文明人,並簡介分裂分析;第四章是有關《反伊底帕斯》這本書的接受度與影響。
《反伊底帕斯》副標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是這兩位法國思想家質問資本主義剝削的社會制度改造人困於倍受壓抑的慾望,也因此,在五月革命之後,西方馬克思主義面對的挑戰並不是提供某種依附理論的政治策略,而是運用理論來清除這種無實踐意義且有致命污點的策略應用。《反伊底帕斯》正是回應這一挑戰的名作,談的就是我們可以改善並擁有我們認為值得的社會。
2020年11月12日 想读
被治理者的政治 豆瓣
作者: [印度] 帕萨·查特杰 译者: 田立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大众政治经常被轻蔑地称为“街头骚乱”,但在查特杰看来,它却是今天的政治现代性在其中正在不断被打造出来的地方。群众政治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导致了治理人口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大众主权观念获得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安全和福利技术的增生造就了对人口进行行政管理而不是提供公民以民主磋商舞台的现代政府机构。...
2020年11月10日 想读
从文学到影片 豆瓣
Du littéraire au filmique. Système du récit
作者: [加拿大] 安德烈·戈德罗 译者: 刘云舟 商务印书馆 2010 - 9
《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1988年巴黎初版,1999年巴黎和魁北克新版,法语版由法国著名哲学家保尔•利科作序,中文版有法国资深教授皮埃尔•索尔兰作的新序。
本书从重新阅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论点出发,将叙事分为舞台叙事、书写叙事和影片叙事,并结合早期电影叙事的形成和现代电影叙事的相关问题,阐述了两种基本的叙事(传播)模式,即“演示”和“叙述”,从而提出了作者独创的一种电影叙事体系。
2020年11月10日 想读
奇妙的生命 豆瓣
作者: [美] 斯蒂芬·杰·古尔德 译者: 郑浩 海南出版社 2019 - 6
《奇妙的生命》这个书名表达了作者的双重惊奇——生物自身的美丽和因它们而起的新生命观。伯吉斯页岩里软体动物化石那奇异而美妙的生命群像揭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的全新世界,是对整个地球生命演化史的重新解读,同时还将历史的偶然性这一重大主题与科学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证明了历史上明显微不足道的事情具有可怕的力量。它最终向我们揭示:生命的历史只是偶然性的产物。作为一名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作者展示了达尔文演化论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对它进行了理性、辩证的解释和批判。古尔德幽默的文风与严密的科学逻辑相得益彰。本书英文版刚出版即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和英国隆普兰克奖,在自然科学类图上排行榜位居首位,成为全球销量超过一百万册的五星级畅销书。
2020年11月10日 想读
媒介生态学 : 艺术与技术文化中的物质能量 豆瓣
Media Ecologies : Materialist Energies in Art and Technoculture
作者: (英)马修•富勒 译者: 麦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9
本书一方面分析了电台、电话、摄像机、监控、计算机媒体以及网络的确定形态。另一方面,精确地说,则是解读“标准物件文化”——一种基于对被抽象和铺层、可无限客体化媒体物件的重组式生产进行全面吸纳的文化。
2020年11月3日 想读
Extraterritoriality 豆瓣
作者: Victor Fa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9 - 7
Actively rewrites and reconfigures how Hong Kong cinema and media are to be defined and located
Examining how Hong Kong filmmakers, spectators and critics wrestled with this perturbation between the Leftist Riots (1967) and the aftermath of the Umbrella Movement (2014), this book traces how Hong Kong’s extraterritoriality has been framed: in its position of being doubly occupied and doubly abandoned by contesting juridical, political,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orces.
Extraterritoriality scrutinises creative works in mainstream cinema, independent films, television, video artworks and documentaries – especially those by marginalised artists – actively rewriting and reconfiguring how Hong Kong cinema and media are to be defined and located.
Key features
Proposes extraterritoriality as a key theoretical concept
Forms a dialogue with Postcolonial Studies and Sinophone Studies
Offers in-depth archival studies of the Hong Kong film industry, television and video arts, as well as major political crises in Hong Kong, including the 1967 Riots, the Sino-British negotiation of Hong Kong’s ‘future’, the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and the Umbrella Movement
2020年10月28日 想读
图像的来世 豆瓣
The Afterlife of Images: Translating the Pathological Bod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7.8 (6 个评分) 作者: [美]韩瑞 译者: 栾志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8
作者试图就一个抽象的问题做出切实的回答,即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一刻板印象是如何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成型的。全书重点考察了在华医学传教士早期的医学话语和图像,正是这些话语和图像将罹患疾病的、恶疾缠身的中国人的形象——“东亚病夫”——带到了西方。同时,通过对不同案例的研究,全书还描绘了这样一个历程,即经由传教士的活动,又经由早期译介至中国的西方医学文本,最后再经由中国民族主义的文学书写本身,这些观念又最终回流至中国,同时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作者调动文学研究、医学史、艺术史、批判理论和科学史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视觉文化材料来建构叙事,阐述了19 世纪为现代中国自我身份认知所用的医学表述、概念和意象带给后世的影响,并试图挖掘、激活医学绘图在医学史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020年10月26日 想读
千年终结 豆瓣
作者: 曼纽尔·卡斯特 社科文献 2006 - 9
不管我们度量时间的方式如何,这的确是一个变动的时刻。在20世纪后四分之一期间,一场以信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改变了我们思考、生产、消费、贸易、管理、沟通、生活、死亡、战争,以及做爱的方式。一个动态的全球经济已经在地球各处建构起来,将全世界有价格或价值的人及活动联结在一起,但那些与支配利益者无关的人与地,它们与权力和财富的联结网络却被关闭了。一个真实虚拟的文化,围绕着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的视听宇宙被建构起来,渗透到每一处精神表征和沟通传播中,以电子超文本整合文化的丰富性。空间与时间,做为人类经验的物质基础,已经被转化了,流动空间支配了地方空间,无时间性的时间废除了工业年代的时钟时间。对抗信息化与全球化逻辑的社会的表达,围绕着原初的认同而建构起来,形成以上帝、地域、种族或家庭之名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性社区。在此同时,要建立父权家长制和民族国家等如此位高权重的社会制度将会在信息和财富的全球化以及认同与合法性的地方化相互结合形成的压力之下引起质疑。
在前两卷分析了这些结构变动的过程及其引发的宏观的政治与社会脉络的基本转化,所塑造与决定的全世界人类经验与社会行动。本卷将继续探索此一宏观转化,试着将它们解释为几种具有信息时代特性的过程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结果:如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认同的建构、父权家长制与民族国家的危机等。虽然并不是所有历史变动的重要向度都包含在本卷的论述中,但作者认为在以下各章中所罗列与分析的趋势的确建构了一种新的历史图景,它的动力很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与我们后代子孙的生活造成持续性影响。
本卷以苏联的解体为分析的起点并非偶然。1917年俄国革命及其点燃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是20世纪重要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现象。共产主义与苏联,与对抗性的回应,曾触动整个世界,并深深地影响整个世纪的社会与人民。然而,此巨大的帝国与其强大的神话,却在短短几年中崩溃了,成为全无预料的历史变动中的最离奇例子。作者认为此过程的根源,显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表现出国家主义无能处理向信息时代的过渡。第一章将试提供这个陈述的经验性基础。
2020年10月23日 想读
文化系のためのヒップホップ入門2 豆瓣
作者: 長谷川町蔵 / 大和田俊之 アルテスパブリッシング 2018 - 9
あの名コンビが帰ってきた!!
ヒップホップの聴き方がわかる画期的な入門書として
絶賛されたベストセラー、待望の第2弾登場!
「ヒップホップは音楽ではない」「ヒップホップは『少年ジャンプ』である」をはじめとする
キラーフレーズ満載の前作『文化系のためのヒップホップ入門』は、
ライムスター宇多丸さんや山下達郎さんが絶賛。
刊行から7年経った今年10刷出来というベストセラーとなっています。
その続編『2』は、ケンドリック・ラマーやチャンス・ザ・ラッパーが登場し、
ニッキー・ミナージュら女性ラッパーが活躍、
ファレル・ウィリアムズ〈ハッピー〉が大ヒットした、
2012年から14年まで3年間のヒップホップ・シーンを総括します。
さらに、ムック『Jazz The New Chapter』シリーズの
編著者・柳樂光隆さんをゲストにお迎えして、
「ループ感覚」「Jディラ」「YouTube」などをキーワードに
ジャズとヒップホップの影響関係を探る鼎談を収録。
続けて2015年から17年までのシーンを取り上げる『3』も
年内刊行を目指して着々と準備中ですので、どうぞご期待ください!
2020年10月20日 想读
The Chinese Typewriter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Thomas S. Mullaney The MIT Press 2017 - 8
Chinese writing is character based, the one major world script that is neither alphabetic nor syllabic. Through the years, the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encountered presumed alphabetic universalism in the form of Morse Code, Braille, stenography, Linotype, punch cards, word processing, and other systems developed with the Latin alphabet in mind. This book is about those encounters -- in particular thousan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versus the typewriter and its QWERTY keyboard. Thomas Mullaney describes a fascinating series of experiments, prototypes, failures, and successes in the century-long quest for a workable Chinese typewriter.
The earliest Chinese typewriters, Mullaney tells us, were figments of popular imagination, sensational accounts of twelve-foot keyboards with 5,000 keys. One of the first Chinese typewriters actually constructed was invented by a Christian missionary, who organized characters by common usage (but promoted the less-common characters for "Jesus" to the common usage level). Later came typewriters manufactured for use in Chinese offices, and typewriting schools that turned out trained "typewriter girls" and "typewriter boys." Still later was the "Double Pigeon" typewriter produced by the Shanghai Calculator and Typewriter Factory, the typewriter of choice under Mao. Clerks and secretaries in this era experimented with alternative ways of organizing characters on their tray beds, inventing an arrangement method that was the first instance of "predictive text."
Today,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alphabetic, not only have Chinese characters prevailed, they form the linguistic substrate of the vibrant world of Chine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hinese Typewriter, not just an "object history" but grappling with broad question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shows how this happened.
2020年10月19日 想读
消解性别 豆瓣
Undoing Gender
7.9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郭劼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1
继《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之后,巴特勒的这部论文集对她自己提出的性别操演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她针对身体解剖学、美学以及社会与政治等领域对性与性别的各种限定和标准,提出了消解性别这一应对策略。在本书中,她考察了乱伦禁忌的意义和目的、新型亲属关系、性别跨越、双性、性别诊断和变性手术等问题,将对性别规范的批判置于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框架之内。巴特勒的论述涉及近年来出现的“新性别政治”的各个方面。
2020年10月16日 想读
用电影燃尽欲望 豆瓣
非道に生きる
8.6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园子温 译者: 余梦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0
作品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首部随笔集
“摧毁形式、任性玩乐的态度,对创作者来说才是最有趣的。”
1.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
2. 本书是园子温首部随笔集,导演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哪怕是最劣质*低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2020年10月14日 想读
The Freudian Robot 豆瓣
作者: Lydia H. Liu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 2
The identity and role of writing has evolved in the age of digital media. But how did writing itself make digital media possible in the first place? Lydia H. Liu offers here the first rigorous study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digital writing and its fateful entanglement with the Freudian unconscious.
Liu’s innovative analysis brings the work of theorists and writers back into conversation with one another to document significant meetings of minds and disciplines. She shows how the earlier avant-garde literary experiments with alphabetical writing and the word-association games of psychoanalysis contributed to the mathematical making of digital media. Such intellectual convergence, she argues,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phabetical writing into the postphonetic, ideographic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which not only altered the threshold of sense and nonsense in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but also compell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human-machine interplay at the level of the unconscious.
Ranging across information theory, cybernetics, modernism, literary theory, neurotic machines, and psychoanalysis, The Freudian Robot rewrites the history of digital media and the literary the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20年10月1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