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福柯 豆瓣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译者: 于奇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3
德勒兹与福柯彼此钦佩、欣赏和尊重,在哲学思想上互相依赖。德勒兹写《福柯》就是画福柯,画一幅因死亡而中断了哲学事业的福柯思想肖像。在德勒兹心目中,福柯无疑是同时代最伟大的一位哲学家。德勒兹在评论《知识考古学》时指出,福柯是一位新档案保管员,在评论《监视与惩罚》时说道,福柯是一位新地图绘制者。
《福柯》是德勒兹在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开设的“福柯专题”课程讲稿。德勒兹的《福柯》是一部没有生平的传记,也是我们最能接近福柯哲学思想的杰作。德勒兹以“陈述”概念为中心,用自己的思想实现了对福柯哲学的回响式重构,阐明了福柯对知识、权力、主体化、人之死的重新诠释,与福柯一起打开了生命和语言的未来之门。
2021年4月3日 想读
电影接近现实 豆瓣
作者: 范可乐 译者: 朱安博等 2021 - 2
在本书中,作者努力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在上海和香港的批判性辩论中演绎和重构一个理论空间,并通过四个相关的调查研究来揭示中国和欧美电影理论之间的比较体系。首先,从考证学上讲,作者从民国时期的电影开始,挖掘中国电影理论和批评的主要作品,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中国电影学者和电影领域的专家都能接触到这些作品。其次,作者把这些中国电影的概念与西方当代经典电影理论——尤其是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结合起来,但也会借鉴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苏联的其他观点。再次,回顾和追溯。重塑1949年之前中国电影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对电影理论的进一步理解。特别是,作者重新发展了像吉尔·德勒兹和乔治·阿加本这样的思想家所提出的电影潜力的概念,他们对欧美理论界近期的理论讨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从理论上讲,基于“接近现实”的概念,本书对数字影院的地位及其本体论的重要性展开批判性讨论。
2021年3月30日 想读
A Theory of the Drone 豆瓣
作者: Grégoire Chamayou The New Press 2015 - 1
Drone warfare has raised profound ethical and constitutional questions both in the halls of Congress and among the U.S. public. Not since debates over nuclear warfare has American military strategy been the subject of discussion in living rooms, classrooms, and houses of worship. Yet as this groundbreaking new work shows, the full implications of drones have barely been addressed in the recent media storm.
In a unique take on a subject that has grabbed headlines and is consuming billions of taxpayer dollars each year, philosopher Grégoire Chamayou applies the lens of philosoph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drones are changing our worl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a state has claimed the right to wage war across a mobile battlefield that potentially spans the globe. Remote-control flying weapons, he argues, take us well beyond even George W. Bush’s justification for the war on terror.
What we are seeing is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ws of war that have defined military conflict as between combatants. As more and more drones are launched into battle, war now has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into a realm of secretive, targeted assassinations of individuals—beyond the view and control not only of potential enemies but also of citizens of democracies themselves. Far more than a simple technology, Chamayou shows, drones are profoundly influencing what it means for a democracy to wage war. A Theory of the Drone 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for all who care about this important question.
2021年3月12日 想读
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 豆瓣
作者: 張歷君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 7
跨越二元对立的传统研究方法,看瞿秋白思想的复杂性。
本书将瞿秋白的思想、政治和文学实践,理解为二十世纪初中国「跨文化现代性」的重要案例。作者参考史华慈的「『双方面』的辩证法」,尝试为瞿秋白研究重启一个开放的批评空间。在这个新的空间里,本书把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考与有关政治事件的个人回忆和小说改编等不同领域的文本连接起来;同时将生命哲学、佛教唯识宗思想和无政府主义这些表面看来毫无关系、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脉络重新并置,展示它们之间诡异的历史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把同时活跃于国际政治和思想舞台上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放置在同一个研究平台上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唯有在这种广阔的跨文化现代性的阅读和论述视野里,瞿秋白多重复杂的思想世界才得以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
-----------------
「瞿秋白是中国追求左翼现代性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世界革命主义的绝佳案例。为革命而舍命,为慈悲而破坏。生命奔流,心法明灭,瞿秋白遭遇他的时代,如此惊心动魄。葛兰西还是柏格森,布哈林还是唯识宗,瞿秋白面对他的抉择,如此曲折幽深。张历君的新作是全面探讨瞿秋白生命图景的专著、也是中国左翼与世界研究最精彩的突破。」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 讲座教授
「张历君的这本书可谓出类拔萃,因为他把瞿秋白生命中的几个关键思绪放在一个『并置』的比较文化架构之中, 用『双方面的辩证法』来处理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这种方法,和庸俗的辩证法完全不同,也和一般瞿秋白研究的中文书籍的平铺直敍的风格大异其趣。」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以瞿秋白为中心,张历君疏理了生命哲学、唯识宗、历史唯物论等复杂纷繁相融相抗的思想脉络,贡献了一部曲折回环的现代思想史奏鸣曲,精彩绝伦。」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讲座教授
2021年3月10日 想读
杜琪峰与香港动作电影 豆瓣
作者: 张建德 译者: 黄渊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杜琪峰是当今香港最具创作力和最受影迷追捧的导演之一,拍摄了一系列富有实验性的动作片,包括《真心英雄》、《暗花》、《暗战》、《枪火》、《PTU》、《大事件》、《黑社会》系列等著名影片。本书考察了他的电影生涯,阐述导演与类型之间的共生关系,探讨杜琪峰被视作电影作者的原因,以及他对香港电影动作类型发展轨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本书认为,杜琪峰独特的作者风格改变了类型传统,他最杰出的作品充满了清晰可辨的实验主义元素。此外,他改造了黑色电影的形式,以适应本土语境、角色和场景,在后九七香港创造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黑色电影
2021年3月8日 想读
张枣诗文集 豆瓣
作者: 张枣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3
●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 梅花便落了下来”
● 张枣逝世十一周年后,迄今全部诗文首次结集
● 全新收录张枣书信、佚作等大量珍贵文字
● 附《张枣年谱简编》,可做张枣研究重要材料
——————————
诗人张枣迄今发现的全部诗文,共五卷:《诗歌卷》《诗论卷1·现代 性的追寻》《诗论卷2·讲稿随笔》《书信访谈卷》《译作卷》。
《诗歌卷》:迄今发现的张枣诗作全收录,包括近年新发现的《拉丁黑门》《北京城的碎片》等13首首版《张枣的诗》中未收录的新诗;
《诗论卷1·现代性的追寻》:张枣在留德期间的博士论文,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
《诗论卷2·讲稿随笔》:收录张枣的讲稿和文章,讲稿部分是极其精彩的现代诗歌课,其中新收入张枣关于卞之琳、闻一多的比较文学讲稿数万字,以及《雪花》等数篇短文;
《书信访谈卷》:张枣书信内容首次出版,萃集张枣写给友人、同行和学生的六十余通信件,收信人均为当年书信的背景和缘由作了笺释;
《译作卷》:张枣的译诗、译文合集,卷末附有编者颜炼军编纂的《张枣年谱简编》。
2021年3月3日 想读
Cannibal Metaphysic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 译者: Peter Skafish Univocal Publishing 2014 - 12
A groundbreaking vision of anthropology as the practice of the permanent decolonization of thought
The iconoclastic Brazilian anthropologist and theoretician 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 well known in his discipline for helping initiate its “ontological turn,” offers a vision of anthropology as “the practice of the permanent decolonization of thought.” Bold, unexpected, and profound, Cannibal Metaphysics is one of the chief works marking anthropology’s current return to the theoretical center stage.
2021年3月2日 想读
How Forests Think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Eduardo Koh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 8
Can forests think? Do dogs dream? In this astonishing book, Eduardo Kohn challenges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anthropology, calling into question our central assumptions about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and thus distinct from all other life forms. Based on four years of fieldwork among the Runa of Ecuador’s Upper Amazon, Eduardo Kohn draws on his rich ethnography to explore how Amazonians interact with the many creatures that inhabit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omplex ecosystems. Whether or not we recognize it, our anthropological tools hinge on those capacities that make us distinctly human. However, when we turn our ethnographic attention to how we relate to other kinds of beings, these tools (which have the effect of divorcing us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break down. How Forests Think seizes on this breakdown as an opportunity. Avoiding reductionistic solutions, and without losing sight of how our lives and those of others are caught up in the moral webs we humans spin, this book skillfully fashions new kinds of conceptual tools from the strange and unexpected properties of the living world itself. In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Kohn takes anthropology in a new and exciting direction–one that offers a more capacious way to think about the world we share with other kinds of beings.
2021年3月2日 想读
画中影 豆瓣
作者: 朱利安 译者: 卓立 2017 - 8
《画中影》纵向橫向地探讨“恶”这个两千多年来缠绕欧洲思想与文化的坏形象,提出“反面性”的概念以化解神义论﹑哲学和道德上都无法脱困的症结。我们如果对“恶/反面性”具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就可以不仅拥有生活智慧,还可从生活过渡到“存在”。
2021年3月1日 想读
再见,西贡 豆瓣
Adieu Saigon
8.0 (8 个评分) 作者: [法] 雷蒙·德帕尔东 / Raymond Depardon 译者: 吕俊君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3
玛格南资深摄影师回忆到访西贡的三次经历
从战火纷飞中的异国风情到标准的全球化大都市
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越南1964—2014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推荐
◎ 战场内外的现实
德帕尔东用尊重且带有同情的镜头,力图贴近在越南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又不让他们变形失真。战场上神情紧绷的越南士兵,村庄里镇定自若的老太太,安静撤离基地的美军士兵,练习过马路的失明的战争受害者……他冷静地展示多年的战争给越南平民和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
◎ 越南城市面貌的变迁
与其说本书是一本战地摄影集,不如说是越南战时生活图景集。德帕尔东的图像印证了西方游客对许多热带殖民地的想象,西贡街头身穿传统白色长袄的年轻女性、东西方风格混杂的建筑、聚在一起闲聊的三轮车车夫等,被摄影师一一收入镜中。这些异域风情后来被摩天大楼、航空公司广告牌、连锁餐饮店稀释,西贡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
◎ 摄影师的难忘回忆
德帕尔东第一次到访西贡时年仅22岁,已经历过三场战事,呼啸的子弹声依然让他紧张,目睹士兵伤亡令他惘然。他在西贡与心仪的女孩去电影院约会,与同行的摄影师彻夜畅谈,享受战争边缘的悠闲。50年后当他旧地重游时,每一个熟悉的街口都有了新的面目。他用这本书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同行、朋友,也纪念自己曾经的岁月。
内容简介
雷蒙·德帕尔东在他的摄影师生涯中曾多次前往越南。他目睹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西贡经历了法国殖民时期、南越政府治理时期,再到被解放与更名,直到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本书按时间顺序呈现了在法越战争结束后的1964年、1972—1973年越战末期、2014年西贡解放40周年之际德帕尔东在越南拍摄的照片。这些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过去几十年里越南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年2月22日 想读
非政治的范畴 豆瓣
Categorie dell’impolitico
作者: [意]罗伯托·埃斯波西托 译者: 张凯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4
-编辑推荐-
○ 对于任何不满足于20世纪诸政治思想范畴,期待超越复杂的现代性政治哲学图景,渴望获得全新的理解视阈的读者而言,本书提出的“非政治”概念为其提供了批判性的视野。
● 本书写于1980年代,作为罗伯托•埃斯波西托的的早期作品,它是理解作者后期主张的“免疫范式”“共同体”之根源的必读之作。
○ 对于理解沿袭自福柯、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学的“意大利理论”而言,本书亦必不可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20世纪若干政治范畴之边界的创造性重释。在“非政治”的视野中,作者同汉娜•阿伦特、埃利亚斯•卡内蒂、西蒙娜•薇依、乔治•巴塔耶、恩斯特•云格尔等人展开了一系列思想交锋。他站在政治的边界,以消极的方式思考政治,解构并创造性地重释了20世纪若干重要政治范畴,进而提出了在政治神学和现代去政治化之外的另一政治维度“非政治”的可能性。非政治立场显示出诸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思考模式的模糊性和僵局,颠覆现代性的政治观念,展示出栖息在其中心的虚空。
“非政治”以驻足于诸政治边缘的方式进入政治的核心。它既非对政治抱有敌意、以否定姿态进行政治运作的“反政治”,亦非从政治中抽身、处于中立并对政治冷漠相待的“无政治”。“非政治”不摒弃政治,而是在诸政治范畴的边界之外思考政治;它不是同政治的分割,而是作为分享的政治;它警惕一切二元论倾向,试图在一个超越性的批判视阈中言说政治的不可能性:政治之“所非”和政治之“永不能”。
2021年2月18日 想读
自我坦白 谷歌图书 豆瓣
Dire vrai sur soi-même: Conférences prononcées à l’Université Victoria de Toronto, 1982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潘培庆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4
-编辑推荐-
☆福柯晚期讲座集第三本,拜德雅持续增量中!☆
○ 深化自我解释学研究——
接续1980年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达特茅斯学院所作演讲(收录于拜德雅出品《自我解释学的起源》一书),福柯在多伦多系列演讲中继续深化了对自我解释学的研究:对整个古代自我文化和在早期修道团体中出现的基督教自我解释学进行了透彻比较。
● 处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点——
主体谱系学、主体和真相的关系以及对古希腊—罗马的持续兴趣,贯穿于多伦多系列演讲始终。这次演讲介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处,这三次转变发生在1980年代初,至此他的研究被纳入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计划之中。
○ 自我坦白:说出自己的真相——
福柯在此次多伦多的研讨班上,重拾其在《主体解释学》讲课中对“说真话”的探讨,详细分析了“说真话”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这与他在性史研究中注意到在西方社会里性方面的禁忌和坦白自己真相的义务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是密切相关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阐明自我解释学的历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苦行”“修行”实践中所特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的特殊类型,即主体必须与自己建立一种占有和主权的关系之后,福柯研究了基督教发展的前几个世纪中,在修道院团体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自我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自身内在性的探索和解读。至此,自我解释学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断裂,为了界定这种断裂,福柯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分,即两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一种面向真理,另一种面向实在。
在演讲之余,福柯还在多伦多大学举办了系列研讨班,专门对古代作家的文本进行详细研究,他对古代自我文化的分析正是基于此。在这些研讨班上,他还提到了古代“说真话”概念的不同含义,而这正是他后来作品的重要主题。
2021年2月17日 想读
Chinese Grammatology 豆瓣
作者: Yurou Zho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9 - 11
Today, Chinese characters are described as a national treasure, the core of the nation’s civilizational identity. Yet for nearly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formers waged war on the Chinese script. They declared it an archaic hindrance to modernization, portraying the ancient system of writing as a roadblock to literacy and therefore science and democracy. Movements spanning the political spectrum proposed abandonment of characters and alphabetization of Chinese writing, although in the end the Communist Party opted for character simplification.
Chinese Grammatology traces the origins, transmutations, and containment of this script revolution to provide a groundbreaking account of its formative effects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last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encounter between the alphabetic and nonalphabet worlds. Yurou Zhong explores the growth of competing Romanization and Latinization movements aligned with the clashing Nationalists and Communists. She finds surprising affinities between alphabetic reform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movements and examines the politics of literacy programs and mass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war and revolution. Zhong places the Chinese script revolu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 of a phonocentric dominance that privileges phonetic writing, contending that the eventual retention of characters constituted an anti-ethnocentric, anti-imperial critique that coincided with postwar decolonization movements and predated the emergence of Deconstructionism. By revealing the consequences of one of the biggest linguistic experiments in history, Chinese Grammatology provides an ambitious rethinking o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science of writing.
2021年2月16日 想读
The Politics of Dating Apps 豆瓣
作者: Lik Sam Chan MIT Press 2021 - 3
An examination of dating app culture in China, across user demographics—straight women, straight men, queer women, and queer men.
2021年2月16日 想读
永夜微光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8.8 (5 个评分) 作者: 沈志中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 - 01
佛洛伊德留給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遺產,是對於精神的提問方式能夠不斷翻新的知識力量。拉岡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原因,在於他肯定精神分析是具有前瞻視野的理論,但這個應當對人類知識與實踐帶來革命的理論,本身卻建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因此,拉岡的理論工作可喻為是對佛洛伊德這棟百年建築的二次施工。只是原本應是美化、修補的二次施工,卻變成了地基的全面翻新。本書的目的不僅是闡釋拉岡的理論觀點,更希望洞察拉岡如何重新賦予精神分析這棟百年建築新的生命。
本書為「拉岡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基礎,提取拉岡從1950年代起,橫跨二十多年系列講座(Séminaires)的核心概念,試圖以拉岡橫跨時代的講座論述,提出拉岡研究的主體性。作者以永夜微光的比喻,顯示拉岡的未竟革命大業,嘗試點出拉岡是在思考時代的暗影。閱讀拉岡,不是去追逐真理,而是如何在搜尋暗影中,生成人文思想和臨床實踐。只有透過此種策略,以一個綜觀式方法來閱讀拉岡,儘管可能只是微光,都可帶來深切的學術價值與影響力。
2021年2月10日 想读
象征的贫困 豆瓣
De la misère symbolique. Tome 1. L'époque hyperindustrielle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贝尔纳·斯蒂格勒 译者: 张新木 / 庞茂森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本书获傅雷出版资助计划资助出版。
**文化理论家斯蒂格勒对我们时代中政治与美学关系的重新审视。
**直面哲学家所不得不面临的耻辱:“象征的贫困”,也是“生为人的耻辱”。
**深入个体化丧失的问题——西方精神和集体个体化的小史。
**深入分析阿兰•雷乃等人电影、录音歌曲,揭露电影在时间之战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美学☆市场营销☆控制社会☆象征☆时间之战☆友爱
=====================
内容简介
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象征的贫困”,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控制社会”(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武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绝大多数人现在完全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的制约条件。
本书是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的第一部,它将引起电影研究、媒体和文化研究、文学和哲学界读者的特别兴趣,并将巩固斯蒂格勒作为当代别具只眼的文化理论家之声誉。
======================
“人类是求助于代理方法和义肢命运的盗贼。”
“市场营销现在成了控制社会的工具。……控制社会首先被设计为情感的控制。”
“我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公众生活的条件是友爱。”
2021年2月1日 想读
盧米埃星系 豆瓣
The Lumière Galaxy: Seven Key Words for the Cinema to Come
作者: 法蘭西斯科・卡塞提 译者: 陳儒修 一人 2021 - 1
IMAX、3D、4DX、Blu-ray、DVD、Youtube、Netflix……
是電影?不是電影?不再是電影?依然是電影?
究竟何謂電影?
《盧米埃星系》乃是向麥克魯漢的經典著作《古騰堡星系》致敬。如同古騰堡印刷機帶來文字書寫的革命,盧米埃兄弟也為人類帶來影像創作的革命。
在二十世紀的長流裡,電影一直是顆閃亮且極易辨識的星星,高掛在天空上。但是今天已不再如此。宇宙大爆炸已然發生,電影這顆星星化成上千個太陽,各自吸引天體物質,形成新的星系。原先形成電影的元素仍然在這些天體裡,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有著更大範圍與更多樣結構組合的天文星系。在星系的中心和宇宙的邊緣都有光,有些如同紫外線般閃耀,有些則幾乎消耗殆盡。有新的星座與新的軌道,還有一條燦爛的銀河跨過整個天空,白天也一樣清晰可見。
對我們這些新世紀的居民,或說是新千禧年的居民而言,電影就是:盧米埃星系。
本書特色
當電影離開電影院之後,電影還是電影嗎?
線上串流平台強勢崛起,Netflix製作橫掃國際影展
又逢大疫封鎖電影院,電影製作與映演陷入空前危機
百年來歷經規格、技術、環境、媒介、觀眾種種變遷
電影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電影的未來又將如何?
七個關鍵詞,邀你直面電影的死亡、存活、以及(可能的)再生
名人推薦
電影研究者/影評人
黃以曦、黃建業、詹正德、鄭秉泓、盧非易、藍祖蔚──齊聲推薦
2021年1月28日 想读
Not Like a Native Speaker 豆瓣
作者: Rey Cho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Although the era of European colonialism has long passed, misgivings about the inequality of the encounters between European and non-European languages persist in many parts of the postcolonial world. This unfinished state of affairs, this linger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eing caught among unequal languages, is the subject of Rey Chow's book. A diverse group of personae, never before assembled in a similar manner, make their appearances in the various chapters: the young mulatto happening upon a photograph about skin color in a popular magazine; the man from Martinique hearing himself named "Negro" in public in France; call center agents in India trained to Americanize their accents while speaking with customers; the Algerian Jewish philosopher reflecting on his relation to the French language; African intellectuals debat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using English for purposes of creative writing; the translator acting by turns as a traitor and as a mourner in the course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 Cantonese-speaking writers of Chinese contemplating the politics of food consumption; radio drama workers straddling the forms of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and mediatized sound broadcast.
In these riveting scenes of speaking and writing imbricated with race, pigmentation, and class demarcations, Chow suggests, postcolonial languaging becomes, de facto, an order of biopolitics. The native speaker, the fulcrum figure often accorded a transcendent status, is realigned here as the repository of illusory linguistic origins and unities. By inserting British and post-British Hong Kong (the city where she grew up) into the languaging controversies that tend to be pursued in Francophone (and occasionally Anglophone) deliberations, and by sketching the fraught situations faced by those coping with the specifics of using Chinese while negotiating with English, Chow not only redefines the geopolitical boundaries of postcolonial inquiry but also demonstrates how such inquiry must articulat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the habits, practices, affects, and imaginaries based in sounds and scripts.
2021年1月22日 想读
我們從未現代過 豆瓣
Nous n'avons jamais été modernes
作者: 布魯諾.拉圖 / Bruno Latour 译者: 余曉嵐 / 林文源 群學 2012 - 10
本書展現宏大的企圖心,以科學為切入點,
進而企求全面檢討「現代性」這個核心問題
拉圖重新審視現代性論述中一系列的「大分裂」(自然 vs. 文化、主體 vs. 客體、事實 vs. 價值、現代的我們 vs. 傳統的他者),從而得出「我們從未現代過」這個聳人聽聞,卻又全然不同於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結論。在孔恩的鉅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週年的今天,閱讀拉圖的《我們從未現代過》,更可以深切感受到「科技研究」(STS)所走過一段漫長而引人入勝的思想旅程。
《我們從未現代過》的重要性,在於提出理解自然與社會存在關係的新本體論架構,這提供了人們另一種理解歷史與世界的方法。本書法文版自1991年問世以來,迄今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在二十年後終於來到中文世界。所謂的經典,是能讓不同世代的人在閱讀後都得到激盪與啟發,而《我們從未現代過》就是這樣一部遲來的經典。
2021年1月16日 想读
动物与人二讲 豆瓣
Deux leçons sur l’animal et l’homme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吉尔伯特·西蒙东 译者: 宋德超 拜德雅丨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3
- 编辑推荐 -
★深受吉尔·德勒兹、菲利克斯·加塔利、贝尔纳·斯蒂格勒、布鲁诺·拉图尔推崇的哲学家——吉尔伯特·西蒙东首部正式出版的中译本。
★在其哲学名著《个体及其物理—生物起源》中,西蒙东自问:“心理与生命是如何彼此相互区分的呢?”为求其解,他感到有必要首先回顾动物与人的生命观念。在本书中,西蒙东就生命、动物与人的生命之间的统一性,还有生命与智性、习惯、本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问题,为我们呈现了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如何对此展开思考。
★动物与人的关系是什么?苏格拉底会说:人类理性与动物本能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柏拉图会说:人是一切动物的原型,动物是低等级的人。笛卡尔会说:动物既无智性亦无本能,它是一台机器、一种自动之物。西蒙东则会回答:动物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一切都是存在,我们每一次都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思考存在的意义。
- 内容简介 -
本书脱胎于吉尔伯特·西蒙东两次课程的讲稿,主要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这虽然算不上哲学的根本问题,却一再闪现于古往今来诸多哲学巨擘的思想图景之中。在书中,西蒙东为我们梳理了该问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7世纪的简明历史。他不仅论及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等哲学史上最重要人物的相关思想,还谈到了许多不常被哲学家们触探的作者,如亚西西的圣方济各、蒙田、博须埃和拉封丹等人的相关著述。西蒙东没有执着于将诸学说的论述推至艰深晦涩的抽象层面,而是从观念的历史维度切入,清晰地为我们呈现了不同流派的学说对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而做的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不仅牵涉认识论的维度,还广泛地包括了伦理,甚至宗教,以及最终的形而上学的维度。
2021年1月1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