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Vernacular Industrialism in China 豆瓣
作者: Eugenia Le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0 - 3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Chen Diexian (1879–1940) was a maverick entrepreneur—at once a prolific man of letters and captain of industry, a magazine editor and cosmetics magnate. He tinkered with chemistry in his private studio, used local cuttlefish to source magnesium carbonate, and published manufacturing tips in how-to columns. In a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 Chen copied foreign technologies and translate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rom abroad to produce adaptations of global commodities that outcompeted foreign brands. Engaging in the worlds of journalism, industry, and commerce, he drew on literati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late-imperial elites, but deployed them in novel ways within a culture of educated tinkering that generated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Chen’s career, Eugenia Lean explores how unlikely individuals devised unconventional, homegrown approaches to industry and scienc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he contends that Chen’s activities exemplify “vernacular industrialism,” the pursuit of industry and science outside of conventional venues, often involving ad hoc forms of knowledge and material work. Lean shows how vernacular industrialists accessed worldwide circuits of law and science and experimented with local and global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to navigate, innovate, and compete in global capitalism. In doing so, they presaged the approach that has helped fuel China’s economic asc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oving away from conventional narratives that depict China as belatedly borrowing from Western technology, Vernacular Industrialism in China offe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going beyond material factors to show the central role of culture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change.
2020年7月2日 想读
现代性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odernity
9.1 (27 个评分) 作者: [美]芮塔·菲尔斯基 (Rita Felski) 译者: 陈琳 / 但汉松(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传统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克-马索克、拉希尔德、玛丽•科雷利、王尔德和奥利芙•施赖纳等。
“得益于菲尔斯基开阔的批评视野和丰富的批评情感,该书提供了对性别和现代性的绝佳思考,而且菲尔斯基最终让我们相信,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书能具有这种兴趣的广度,以及对理论价值变化的警觉。可以说,菲尔斯基以出类拔萃的水准,用后结构主义的方法书写了一部翔实的历史唯物主义佳作。说这本书充满智慧毫不为过:它缜密公允,关注政治,兼收并蓄,又具有令人振奋的跨学科思维。”
——詹妮弗•维克(Jennifer Wicke), 纽约大学
“菲尔斯基向我们证明了性和性别对现代主义/现代性文化的核心意义,她的研究复杂而巧妙,既利用了当代理论,又借助了对手边材料的历史研究。与她先前的论著一样,菲尔斯基展现了扎实的、前沿的学者知识,同时对该领域一些过热的理论话语表现出了良好的冷静态度。她对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常见的理论观点的评论总是十分公正,她文笔清晰,论证中闪耀着洞见的火花。”
——安德烈亚斯•许森(Andreas Huyssen),哥伦比亚大学
2020年6月29日 想读
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 豆瓣
Time, Labor, and Social Domina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ritical Theory
作者: [加] 莫伊舍·普殊同 译者: 康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当代知名左翼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莫伊舍·普殊同 蜚声国际的代表作
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理论著作奖
推动20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型
拥有英、德、法、西、日等多个语言版本
【内容简介】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彻 底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起来。普殊同指出,这样一种重构将为一种更加适用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社会理论奠定基础。
【名人推荐】
本书是自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1982)以来,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政治经济理论所展开的最佳分析。它显然是普殊同经年研究与长期思考的成果,也是那种值得人们等待的著作。
——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伦敦大学政治学客座讲授)
普殊同是当代为数不多的真正尝试对政治经济学予以批判的理论家之一。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人文研究所所长)
普殊同雄心勃勃地试图复活马克思理念的生机。在分析这些理念时,他以马克思所嘱意的那种历史特殊性为门径,而非依从后来那些引人误解的、超历史的、普遍化了的理解。这部精深的阐释之作将为试图理解其雄辩论述的读者带来丰富的教益。
——罗伯特·海尔布伦(Robert Heilbroner,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
在这部复杂、精深、论述详瞻、极富教益的著作中,普殊同对《资本论》的核心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重构和再阐释。该书论述严格、周备,即便对那些对资本主义动力怀有其他看法的人而言,也是一部核心读物。
——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
普殊同的论述既重要又富于挑衅性。
——西蒙·克拉克(Simon Clarke,沃里克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
在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著作中,普殊同为资本主义危机之所以无法在不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结束,提供了新的、富有想象力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他为弥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常常为人所遗憾的“经济学缺漏”做出了长足的贡献。
——马丁·杰伊(Martin Ja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
普殊同的这部著作是至今为止以拓展法兰克福学派视野的方式最为彻底、最为严格地重新阐释马克思成熟社会理论的著作之一。
——慕唯仁(Viren Murthy,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副教授)
在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批判理论这一成果迭出的当代领域中,这部书是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
——托马斯·麦卡锡(Thomas McCarthy,西北大学哲学教授)
他的研究丝毫没有那种“回到基本问题”的著作所特有的枯燥,他所揭示的范畴——商品、劳动、价值、时间——和这个世纪中被分析的所有范畴一样迷人。当马克思的方案和源自《大纲》的后资本主义生活远景结合起来时,这一方案突然变得比晚近的某些辩论更富生机,而那些辩论的主题正是如何将这一理论所预示的东西束之高阁。
——珍妮·舒勒(Jeanne Schuler,克瑞顿大学哲学副教授)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A Theory of Fields 豆瓣
作者: Neil Fligstein / Doug McAd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 5
Finding way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order-from political movements to market meltdowns-is one of the enduring problems of social science. A Theory of Fields draws together far-ranging insights from social movement theory,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ociology to construct a 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trategic action. In a work of remarkable synthesis, imagination, and analysis, Neil Fligstein and Doug McAdam propose that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order can be understood through what they call strategic action fields. They posit that these fields are the general building block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ife,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and the fundamental form of order in our world today. Similar to Russian dolls, they are nested and connected in a broader environment of almost countless proximate and overlapping fields. Fields are mutually dependent; change in one often triggers change in another. At the core of the theory is an account of how social actors fashion and maintain order in a given field. This sociological theory of action, what they call "social skill," helps explain what individuals do in strategic action fields to gain cooperation or engage in competition. To demonstrate the breadth of the theory, Fligstein and McAdam make its abstract principles concrete through extended case studies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arket for mortgages in the U.S. since the 1960s. The book also provides a "how-to" guide to help others implement the approach and discusses methodological issues. With a bold new approach, A Theory of Fields offers both a rigorous and practically applicable way of thinking through and making sense of social order and change-and how one emerges from the other-in modern, complex societies. 'In this bold and sweeping new work, Fligstein and McAdam make the first global contribution to sociological field theory since Bourdieu's Distinction. Finding order and turbulence not only in the semi-autonomous fields that others have investigated, but also in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state, Fligstein and McAdam produce a vision that is theoretically insightful, empirically generative and will re-energize the quest for a fundamental grasp of the dynamics of large-scale social interaction.' -John Levi Mart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this much-anticipated book, Neil Fligstein and Doug McAdam bring their rich and influential strands of scholarly work together to develop a provocative account of how skilled individuals upset established routines and build new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fields. The core of their argument emphasizes on how people deploy resources, build connections, and forge new practices. In so doing, they place agency in a new and analytically tractable light. This signal accomplishment 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to all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scholars.' -Walter W. Powell, Stanford University 'In A Theory of Fields, Neil Fligstein and Doug McAdam provide a powerful synthetic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interconnected "strategic action fields" that anchor interaction and meaningful membership. This conceptual language breaches distinctions amo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ther sociologies to advance a compelling general approach to the most basic sociological questions of order and change. Fligstein and McAdam have accomplished the difficult task of grappling with fundamental issues of social theory while advancing a program of social research that should both engage advanced scholars and inspire those earlier in their careers.' -Elisabeth S. Cleme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权力的文化逻辑 豆瓣
作者: 朱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1
全书旨在对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批判性阐释和研究。除了序跋之外,全书共分七部分。导论“文化与权力”勾勒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主要特征,认为可分为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旨在考察艺术消费的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现代性视野中的、旨在考察文学生产的文学社会学两部分。第一编“实践与反思:布迪厄社会学要旨”,侧重于从宏观层次描述布迪厄思想大系,主要是讨论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布迪厄。第二编“文化再生产与符号暴力”简述了布迪厄若干重要社会理论,包括他的教育社会学、语言理论、性别支配理论、知识分子理论和阶级理论。第三编“趣味:区隔的逻辑”和第四编“文学现代性的别种解读:文化生产场理论”均为本书重点。前者探讨了布迪厄的社会学美学,后者论述了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结论部分批判性质疑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有效性限度。附录部分收录了一篇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代表性译文。
本书是对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文化理论的介绍与研究,并对于中国语境中的历史文化实践进行了理论的运用与分析。布迪厄社会学文化学理论的精髓在于反对一切形式的符号控制,反对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为了实现这一实践目的,他一方面借助于独特的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考察了人类行动的逻辑,从而 获得了他作为一个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甚至哲学家的崇高声誉;另一方面,他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统治阶层是如何在获得被统治者共识的条件下,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法性治理的。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与技巧 豆瓣
作者: Howard S.Becker / Pamela Richards 译者: 吴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 1
《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与技巧:如何撰写论文和著作(第2版)》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学者都会有一种向读者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与他们进行交流的压力,从而使写作者走进写作误区。因此,社会学家Howard S.Becker出版了《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与技巧:如何撰写论文和著作(第2版)》,告诉人们怎样克服这种压力,使写作论文的过程变得更简单易行。从20多年前第一版出版至今,成为所有研究领域从事学术研究和进行论文写作的人的指南。在新版中,作者除了保留第一版的许多有益內容之外,增加了电脑技术給写作著者带來的变化和挑战等內容。
2020年6月20日 想读
理性化与官僚化 豆瓣
作者: (德)施路赫特 译者: 顾忠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韦伯是西方20世纪人文及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而丰沛的资源,近来在欧美、日本及国内均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十余年来德国学者尤其用力于韦伯研究,新观点与新诠释层出不穷,施路赫特正是这股韦伯研究热潮中的代表人物。他关于韦伯的许多著作,早已具有经典地位,被译成数国文字出版。施路赫特现执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除了许多关于韦伯著作之外,他并且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韦伯全集》的主编之一。本书抓住韦伯思想体系中“理性化”与“官僚化”这两个核心观念做精细的爬梳,整理出这两个观念在韦伯思想中的内容与地位。“理性化”是贯穿韦伯思想与学术工作的总主题。他对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历史性研究,以及对中国、印度、古犹太、欧洲等大文明的比较性研究,皆透过这个主题而串联成一个壮观丰富的整体。“官僚化”则是理性化过程在政治及其他人类组织中的表现,构成了韦伯政治社会学的基本观念。本书中译本的问世,对于国内读者从最关键处把握、理解韦伯学说的整体具有很大启发性。
2020年6月12日 想读
大同世界 豆瓣
作者: [美] 迈克尔·哈特 / [意] 安东尼奥·奈格里 译者: 王行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7
本书是“帝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论述从“财产共和国”(republic of property)走向“大同世界”的历史趋势。作者将当今的全球体系称为“帝国”,指出帝国已成为一种新的主权形式,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现代共和国归根结底是财产和资本施行统治的共和国,因此必然会滑向寡头统治,并与“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理念渐行渐远。全球化并非只是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历史的最新阶段,而是某种崭新之物。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趋向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世界最终越来越趋向于“大同”。
2020年6月11日 想读
后马克思主义的抉择 豆瓣
作者: 尼科斯·P.穆泽利斯 译者: 王平
本书是尼科斯•P.穆泽利斯有关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在书中,穆泽利斯试图将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引入社会学与政治学,提出用理论化实用主义的方法来重新诠释社会的形成、构造和转变,为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维度上的拓展开辟了新的视野,也为我们了解后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学和政治学上的思想踪迹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本书的核心工作是要克服政治或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经济还原论,也就是说,如何摆脱用经济的观点和范畴来解读政治或文化现象。穆泽利斯认为,在对政治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后马克思主义完全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范畴和概念,这些概念既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维度,又可以摆脱经济还原论的路数。与传统的、在社会构成问题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分模式有别,穆泽利斯尝试从技术、占有、意识形态等维度对社会构成进行解释,这种努力就是他所谓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抉择。
2020年5月30日 想读
想像城市的方法 豆瓣
作者: 徐剛 新銳文創 2013 - 2
本書以「文學中的城市」為方法,探討大陸十七年文學的城市表述問題,並借此展開對「革命之後」社會主義文化危機的探索。論文不僅探討了「從鄉村到城市」這個中國革命的基本命題,以及社會主義遭遇城市「市民社會」的理論難題,還著重論述了解放的敍述中,中共城市改造及其文學表述的現代意義。其中尤為重要的討論在於呈現了城市的空間變革中,消費主義與革命宏大話語之間的矛盾與裂隙,以及這種墮落的“消費城市”不得不通過“生產城市”的文學建構而得以救贖的現實。總之,通過考察「社會主義文學」與「城市」這個資本主義「場域」之間衝突、順應、分野的意識形態聚合過程,剖析了「革命之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在矛盾和焦慮。
2020年5月25日 想读
存在、异在与他者 豆瓣
作者: 王嘉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存在”、“异在”和“他者”三个关键词为入口,切入列维纳斯的哲学体系,尤其是其文论思想。并以这三个关键词为线索,梳理列维纳斯在三个不同的面向上与法国当代文论的代表人物布朗肖、德里达、福柯、罗兰 · 巴特、利奥塔、朗西埃等人的复杂关联。近年来,国内的列维纳斯研究正渐入佳境,但对于其文论和诗学的研究,还亟待拓展。与此同时,对于法国当代文论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多见,本书试图以列维纳斯为核心,揭示其在法国当代文论发展脉络中隐秘而重要的位置,并以“存在”、“异在”和“他者”为抓手,来呈现法国当代文论的发展流变及其内部张力。
2020年5月25日 想读
帝国游戏 豆瓣
El Tercer Reich
7.6 (3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汪天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波拉尼奥备受瞩目的早期杰作,《2666》创作主题的先声
☆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正在这场游戏里变得迷糊,而欲望与恐惧却愈见清晰可触
---------------
乌多·贝尔格,雄心勃勃的兵棋游戏爱好者。这年夏天,他和女友一同前往儿时常去的西班牙海滨小镇度假。他们在这里结识了汉娜和查理——一对同样来自德国的情侣,以及三个当地人狼沃、羔尔德罗、住在沙滩上的看船人克疤多。然而没过多久,查理在一次出海冲浪后失踪。明媚的假期渐渐被一种阴郁的气息所笼罩。
查理生死未卜,汉娜决定返回德国,英格褒也认为他们应该尽早启程回国,但乌多却似乎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绊住了脚,他决心要等到查理的尸体出现才回国。与此同时,乌多发现克疤多似乎对兵棋有着浓厚的兴趣,便邀请他一起来玩”二战“题材的兵棋游戏《第三帝国》。假期将尽,游客们渐渐离去,小镇越来越冷清,而查理仍旧毫无音讯。乌多与克疤多之间的游戏还在继续,此前对兵棋一无所知的克疤多竟渐渐扭转战局。怪异的梦境、不安的臆想纠缠着乌多,《第三帝国》中真的有什么未知的力量吗?
----------------
有一种彻底又怪异的吸引力。……《第三帝国》仅仅是一盘兵棋游戏,就像主人公乌多和其他角色反复强调的那样,但随着情节推进,它不再仅仅是游戏而已。我们不由自主地被乌多的句子吸引,这场虚构的纸上战争在无意间确证了真实存在的创伤。——《纽约时报》
那些被《2666》的门槛吓到的新读者会在这本书里找到波拉尼奥的迷人之处。——《经济学人》
从第一句开始,《帝国游戏》就呈现出波拉尼奥的特色。讽刺意味、性焦虑的氛围、噩梦的阴影、怯懦、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些都出现在了他日后的作品中。年轻的小说家发现自己有如此成熟的写作才能一定很兴奋,或许也会有点吃惊。——《巴黎评论》
《帝国游戏》应该被放在贴着“仅限完美主义者”标签的书架上。……小说带着一种眩晕的、轻微恐惧的情绪基调,是类似宿醉的感觉。
——《纽约客》
2020年5月21日 想读
从那霸到上海 豆瓣
8.4 (14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5
灾难,是人类社会省察自身的残酷机会
在联结的世界里,没有一个国家是座孤岛
观察灾难中日本的临界状态 ;从冲绳出发,透视东亚
——————
【编辑推荐】
★ 享誉东亚的“坡州奖”得主孙歌教授长期关注中日问题,本书是她对冲绳的多年思考笔记,首次结集成书。
★记录福岛核泄漏事故后日本社会 的心 理样貌。从政府的试图建立新秩序,民众为了回归常态生活的自我麻痹,到日本知识人的短暂“失语”,作者抓住危机的瞬间,观察和思考“正常社会”在不得已撕去外包装时的真实运作机制。
★近距离观察冲绳民众的日常与思想生活,解读冲绳的个性:小小的冲绳何以产生超越国家和主权意识的另类视角。
★冲绳是东北亚国际政治的结节点,以冲绳为引,重新开掘中日关系、东北亚政治秩序乃至世界文明格局的思考。
——————
【内容介绍】
本书以2011年日本核泄漏作为引子,观察和分析了日本社会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中呈现的种种真实机制,并提出在充满危机的现代社会,保持临界状态思考的意义。而与美军基地共生的冲绳,则长期生活在临界状态中,正因如此,小小的冲绳在不自由的历史处境里,冲破国家和主权的逻辑,迸发出自由的政治想象力。孙歌教授关注冲绳的思想力量,以此出发,进而重新开掘中日关系、东亚政治秩序乃至世界文明格局的思考。
——————
【精彩书摘】
★灾难是人类唯恐避之不及的可怕事件。但是,在灾难中付出昂贵代价的人类,同时也获得了一个残酷的机会,得以省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那些平时被有意或者无意地遮蔽起来的真实状况,只有在灾难突然降临时,才会突然展示它的样态。
★人们多么渴望回归正常的生活,哪怕是避重就轻,甚至是自我欺骗,也是支撑人们活下去的动力。我和日本人一样,在网上查阅农林水产省每天发布的污染信息,购买看上去安全些的食品。在那段日子里,我真实地体会到了鲁迅在《我要骗人》里描绘的那种沉重的无奈——除了这样做,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2020年5月21日 想读
文本盗猎者 豆瓣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8.8 (53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郑熙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2020年5月20日 想读
Difference and Givenness 豆瓣
作者: Levi Brya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8 - 5
From one end of his philosophical work to the other, Gilles Deleuze consistently described his position as a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But just what is transcendental about Deleuze ' s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And how does his position fit with the traditional empiricism articulated by Hume? In Difference and Givenness, Levi Bryant addresses these long-neglected questions so critical to an understanding of Deleuze ' s thinking. Through a close examination of Deleuze ' s independent work--focusing especially on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as well as his engagement with thinkers such as Kant, Ma i mon, Bergson, and Simondon, Bryant sets out to unearth Deleuze ' s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and to show how it differs from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bsolute idealism, and traditional empiricism.and nbsp; What emerges from these efforts is a metaphysics that strives to articulate the conditions for real existence, capable of accounting for the individual itself without falling into conceptual or essentialist abstraction. In Bryant ' s analysis, Deleuze ' s metaphysics articulates an account of being as process or creative individuation based on difference, as well as a challenging critique--and explanation--of essentialist substance ontologies. A clear and powerful discussion of how Deleuze ' s project relates to two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train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is book will prove essential to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Deleuze ' s thought and its specific contribution to metaphysics and epistemology.and nbsp;
2020年5月19日 想读
是枝裕和: 再一次,從這裡開始 豆瓣
是枝裕和
作者: 是枝裕和 译者: 涂紋凰 時報 2020 - 2
是枝裕和從電影創作中叩問,
「真正的真實,究竟是什麼」?
「對我來說虛構內容也是描繪一個人的人生,在作品中呈現充滿皺褶的真實感。」──是枝裕和
一本是枝裕和完全解析手冊!
▸ 為求演員的真實表現,拍攝電影時,導演不給劇本!?
▸ 追求真實的演技,究竟是專業演員好?還是素人演員好?
▸ 電影裡頭的各式料理,原來是導演年少時期的真實經歷!
是枝裕和從拍電視紀錄片開始他的電影之路,憑藉著《小偷家族》獲得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被尊稱為日本國民導演的他,在這本《是枝裕和:再一次,從這裡開始》當中,談及他對「電影」、「家庭」、「思考媒體」等議題的思考,以及影響他生命的66部電影,當中不僅回顧是枝裕和的個人歷史,也呈現他的創作靈光與世界觀。
本書特別收錄他從未面世的隨筆、與演員蒔田彩珠的書簡往返,以及主演《小偷家族》的樹木希林、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電影評論家蓮實重彥等人的專文,寫下他們眼中既沉靜也熱烈的是枝裕和。書中同時附有六十餘幅珍貴照片、是枝裕和年表與作品解說。
名家推薦
馬欣 作家、影評人
詹正德 資深影評人
鄧小樺 作家、文化評論人
鄭秉泓 影評人
龍貓大王通信
推薦語
「本書以各種方式蒐集來自各方的觀點,帶領讀者及影迷們鉅細靡遺地認識是枝裕和與他的電影,既有深度訪談及評論,也有豐富的人情及花絮,以及拍片時的場外故事。唯一的缺憾是缺乏臺灣觀點,而是枝裕和的拍片起點跟臺灣有很大關係,如果你喜歡是枝裕和,並且對他的電影有自己的觀點,這本書是個很好的印證。」──詹正德,資深影評人
「這本書是觀賞是枝裕和電影、理解他的創作脈絡,非常好的一個入口。我們從書中不只認識拍電影的是枝裕和,還窺看了現實的是枝裕和,一個既霸氣又謙卑、說故事和講述個人經歷同等精彩、永遠帶著批判角度的創作者,而且他絕對是不折不扣的影迷。要理解是枝裕和的電影宇宙,且讓我們一起從這裡開始吧!」──鄭秉泓,影評人
「《是枝裕和:再一次,從這裡開始》要你忘記國際影展給他的那些榮耀,剖開是枝裕和導演的經歷與作品,讓我們看到這位自稱「不是電影狂」的導演的創作理路。他電影裡那些大片空白,原來來自維克多‧艾里斯與侯麥的不言自喻;他下次想拍家庭裡的性愛關係;而得到影壇最高榮譽的他,甚至至今還不覺得有成為電影人的實感。不同於是枝那些沉默是金的電影,這本書豐富喧鬧地像場以是枝裕和為名的祭典。」──龍貓大王通信
2020年5月13日 想读
导读维利里奥 豆瓣
Paul Virilio
作者: [英]伊恩·詹姆斯 译者: 清宁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 3
- 编辑推荐 -
保罗·维利里奥是一位富有挑战性与原创性的思想家,其在技术、国家权力与战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今天显得愈加重要。伊恩·詹姆斯把维利里奥的主要文本置于它们的政治历史语境下,而且从当代文化与媒介中供应了易懂的案例研究,以便解释其哲学概念。
以《否定视限》为出发点,伊恩·詹姆斯介绍了维利里奥研究工作的关键主题,其中包括:
★速度
★虚拟化
★战争
★政治
★艺术
随着技术科学创新继续为文化、通信、国际经济、军事干预与相异形式的政治组织化的当下将来发展制定纲领,维利里奥独特的理论批评性见解对任何一位想要了解现代文化与社会的本性的读者都深具价值与重要性。
- 内容简介 -
本书将会详细介绍预示维利里奥写作的诸多哲学视角以及他在诸多理论分析中制造的那些关键概念创新,也会介绍他那些有关现代媒介文化内的经验的“合身虚拟”的关键论证,还将概述他对战争、政治与艺术的思考。
在每一章中,本书都将仔细注意这些论证是如何一致地植根于他对知觉以及对空间时间经验之组织化更基础的专注中的。本书不仅会向读者们介绍维利里奥就技术现代性思考和写作了什么,还将显示他如何思考与写作。
阅读维利里奥,会让人感到惊奇,富于挑战性或煽动性。如果我们已经准备好感到惊奇,并接受他研究工作的挑战或煽动,那么,维利里奥会据理认为,我们可能已经准备好以种种新异的方式来看待世界。
2020年5月3日 想读
实在的回归 豆瓣
The Return of the Real - The Avant-Gard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作者: [美]哈尔·福斯特 译者: 杨娟娟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5 - 8
《实在的回归:世纪末的前卫艺术》是美国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家哈尔·福斯特的批评论文集,广泛而深刻地探究了多种艺术现象和理论模型。作为后现代批评家的代表人物,福斯特认为,新前卫艺术不是对历史前卫艺术的简单模仿或重复,后现代主义也绝非对现代主义的简单突破或决裂。相反,在过去和当下之间有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一种延迟效应(精神分析中的后遗效应)。
本书的第一章论证了新前卫艺术对于历史前卫的延迟效应,在这一铺垫之后,第二章立即提出了一种以极简主义与波普为核心的当代艺术谱系,之后的章节则讨论了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语言学转向、犬儒理性、对“实在”的表现和人类学转向等。本书运用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的前沿理论来解读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艺术现象,展现了20世纪的创新艺术和理论之间的复杂纠葛。尤其是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五章,从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延迟效应理论,到拉康的三界理论,再到克里斯蒂娃的卑贱理论,层层深入,洞隐烛微,是运用精神分析模型解读艺术现象的经典文本。
2020年5月2日 想读
鲁迅的都市漫游 豆瓣
魯迅: 東アジアを生きる文学
6.2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藤井省三 译者: 潘世圣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鲁迅评传和研究著作。作者将鲁迅放在绍兴、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这些都市空间中,刻画了一个沉浸于都市文化的刺激体验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他一生都在城市文化空间中辗转、移动——为何鲁迅从故乡绍兴出走,前往南京乃至赴日留学?为何鲁迅没能在仙台修完学业而去了东京?为何鲁迅在厦门、广州待的时间都很短,反而去了“魔都”上海并且在此定居直到去世?这些选择与他对大都市的向往和青睐紧密相关。所以鲁迅终生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情有独钟,致力于版画、美术的译介,同时用作品与国民党审查展开博弈,推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和深入。
2020年5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