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學術人 豆瓣 谷歌图书
Homo Academicvs
8.3 (7 个评分) 作者: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译者: 李沅洳 譯 / 林錚 審閱 時報文化 2019 - 12 其它标题: 學術人
一本「要燒掉的書」?
一本震驚法國學界的書!
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嚴謹而銳利的自我審視,
具體分析出身背景與人脈資源對於學術地位的影響。
《學術人》(Homo Academicvs)是已故法國知名社會學者--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暢銷著作,震動當時的法國學界,在他寫作這本書之前,並沒有人勇於自我挑戰,具體檢視學界,也就是學者自身所處場域。
布赫迪厄透過分析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以及自然科學學院四大學術領域,其組成成員的社會背景及他們在人脈網絡中的角色,他們的實際活動情況與所能取得的權力地位,進而直剖法國高等教育長久以來的問題。藉由檢視法國數十年來的高等教育問題,看出一九六八年五月的高等教育危機如何發生,及其後學界如何變化。
布赫迪厄在書中所談的問題,雖然時空背景與今不同,但其中人的出身與隱形資源造就將來社會位置的差異,以及人們對於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以及自然科學學院四大領域所能帶來的身份地位象徵,這類的問題直到今日仍非常相似,也使《學術人》於今仍具有高度參考性,不僅是一本重要的社會學研究著作,更是理解當代社會階級問題與高等教育僵化情況不能錯過的重要著作。
2019年11月26日 想读
生产(第7辑)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郭晓彦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6
《生产(第7辑):生命政治:福柯、阿甘本与埃斯波西托》讲述了对于“生产”的关注,源自马克思主义传统,正是在生产环节,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马克思之后,“生产”获得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领域是知识生产,精神领域是欲望生产,政治领域是权力生产,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而所谓“消费社会”不过是它的一个反讽性注释。“生产”,成为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另一方面,“生产”这个词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似乎别具意味:我们曾经身陷“生产”之笼,如今,我们期待这个迷失在历史深处的词语重新获得活力。当然,词语自有其命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邀请。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的内在语义,就是生成,流变,活力,它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气质:永不停息地思考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是批判和思想的基本特征。
2019年11月18日 想读
恶的透明性 豆瓣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王晴 译 / 赵子龙 校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9 - 9
在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逝去十年多之后,人们仍在反思他的遗产。这本《恶的透明性》,基本补完了这位思想家的中文译作,成了这反思的一部分。它是鲍德里亚完成早期的理论奠基后的随笔作品,但比《冷记忆》系列更有组织。翻开这部书,读者首先注意到的还是作者从不缺少的话题性。以“恶”为题的本作,就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样无所忌惮,甚至将曾在68年风波后追逐各种意识形态的的法国一代人称作政治“易装癖”。如此比比皆是的惊世骇俗之论,却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首先关心的,是这个当代世界:上世纪80年代末,大的政治动荡已经过去,然而核事故与恐怖主义种种未有的极端现象屡屡发作。如果说鲍德里亚从早期的《消费社会》开始一直切中时代的脉搏,那就是因为他对世界的新变化始终保持着惊奇。诚然,他是后现代理论家,有多本专著集中探讨某个概念,但在这部随笔中,他更是易读的思想家。随笔,不意味着轻松随意,它首先摆脱了形式的束缚,也更加慷慨,给出作者在某个话题上所能思考的一切。我们看到,鲍德里亚是如何面对世界的新事态,运用、提炼他的概念。因此这本书不乏深刻性,也一直多被引用。其中对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的反思,还是能给我们启发。而且这些随笔,也不让我们迷失在“主体”、“他者”等概念的推演中,因为鲍德里亚作为理论家不仅言之有“理”,也一直做到了言之有“物”。同样思考着时代的读者,应该可以从本著得到许多线索。
2019年11月18日 想读
大象席地而坐 豆瓣
8.8 (47 个评分) 作者: 胡迁 译林出版社 2019 - 11
拍电影时,他叫胡波;写小说时,他叫胡迁。这两个身份如同两条平行线,一直贯穿其创作生涯,构置了两条独具魅力的创作轨迹,直到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中交叠重合。本书完整收录了这部非凡遗作的三万字电影拍摄剧本,从中可以看到胡迁对文学语言和影像语言敏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书中还收录 了 胡迁完成于2011年却从未发表的长篇处女作《小区》:小区的下水道污水横流,住在三单元的女人赵湘被杀,车棚管理员黄枪被当成了替罪羊,他不得不开始关注小区的变化,并慢慢发现了藏在每个住户身上的秘密……正是这部小说开启了胡迁的文学创作之路,犀利的社会洞察、别具匠心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手法都呈现出高度浓缩的戏剧张力,而压抑的基调也铺垫出胡迁在其后小说写作中不断强化的主题:世界是一片荒原。
阅读本书犹如观看一场无声电影,他的才华他的锐利他的锋芒,字字句句都是绽爆在白纸上的生命能量。虽然距离胡迁离开已经两年过去,但他仍在以他的缺席、对我们和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为了向这部非凡杰作表达敬意,随书还特别制作了36页电影纪念别册,收集了百余幅《大象席地而坐》电影幕后花絮照片,供喜爱这部电影的读者珍藏。
————————————
我们常拼命做电影,燃烧自己,把整个生命投到电影里,不敢说点亮世界,可是想把我们的心分享给观众,《大象席地而坐》就是最好的说明,创作者把生命放在电影里,非常动人。
——李安,著名导演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迁留下的非凡遗作,故事的严肃性和悲剧性融 于利落而不矫情的对白中。近四小时的时间超过了传统的影院格式,但没有一分钟厌倦。
——特蕾莎·韦纳 Teresa Vena,柏林电影节评审
胡迁非常珍视那个陷在苦难里的自己,他非常珍视那个苦难,那是他创作的土壤。他让我看到一种存在,原来现实生活中,就有那么高纯度的生命状态,一个人真的可以这样活着,也真的可以这样死去。他以他的缺席对世界(我们)造成影响。无论如何,《大象席地而坐》已经是无法磨灭的存在。
——章宇,《大象席地而坐》主演
一个心灵如精密仪器的青年,多半会因人世各种避无可避的粗暴的碰撞而时时震动,为了不被损毁,难免必须长久出力压抑着位移,那压抑的能量终要在他的写作中,如棉花一般,雪白地爆绽了。
——黄丽群,作家
我们找着了黄玲家的拍摄场景。他骑摩托车载我往回开,正很高兴,远远看见一只狗躺在马路正中。然后他停车,从路边捡了一块废弃的泡泡纸开过去,我去把狗包起来。那是只泰迪,还有呼吸。我们又捡了一只残破的纸箱,把泰迪放进去,我坐在后座一手抱着箱子另一只手抓着摩托后座。路边大爷领路把我们带到胡同里小诊所给它打抗生素。胡波接着勘景,我把它带回剧组观察。那天晚一点跟副导演讲这事。副导演说这太神了,这是老天知道我们剧本里有狗狗的戏,才让你这么捡着一条,要是开机前治好了就演戏吧!胡波说,这么想就太功利了。
——瑶瑶,《大象席地而坐》导演助理,字幕译者
2019年10月31日 想读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 豆瓣 Goodreads
全日記 小津安二郎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 [日] 田中真澄 译者: 周以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无数大导演、艺术家和影评人推崇他
却极少 有机会 看到他的日记
华语世界首次翻译出版
最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大师之私人物语
文本唯一,内容珍贵,体例周详,附录丰富
揭密独一无二的小津安二郎
-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是日本世界级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现存个人日记的集大成之作, 全书四十余万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导演多达32册、时间跨度从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记。
在淡淡的日常记录中,他的生涯与作品重合,成为一幕独特的人生剧。从三十岁到六十岁生命的尽头,小津安二郎的日记记录了他生活与艺术的真实侧影,在大历史的变迁下,一位真挚而有个性的艺术家,如何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深,最终成就作为世界级电影艺术家的小津安二郎,这部《全日记》向所有读者揭示了其中秘密。
除了日记正文外,信息量充沛的附录也是本书的特色和优异之处,包含了三部分:校异、电影列表、相关人名,资料前所未有地充足与完备,填补了小津安二郎研究和出版的空白。本书可谓小津电影爱好者和导演研究的必收宝典。
-
过去了解的小津实际是一个“美学化了的小津”,阅读《小津安二郎全日记》使我从小津的美学世界进入其私人的世俗世界和日常世界,体会到一种“矛盾的统一”。就好像一体两面一样,电影作品呈现出来的小津和日记里所描写的小津之间有时候分裂,有时候一致,有很多电影创作上的蛛丝马迹,也可以透过日记了解到。
——电影导演贾樟柯
纵观小津一生的电影创作,其作品以一以贯之的美学趣味及风格、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和巨大的视觉魅力,即便普通影迷也不难辨认。但是如果我们想在总体上把握小津的思想意识与社会现实以及世界图景的关系,如果我们试图捕捉小津在电影中必然有所反映的世界观、政治立场和人生经验,其特殊的美学风格反而会成为一个理解的屏障。《小津安二郎全日记》的出版为我们探讨上述问题更加深入地认识小津的电影提供了一个契机。
——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作家格非
小津电影中有大量空白大量悬置,通过这些空白和悬置,小津成了影史上最语焉不详的一位导演。他用“无”总结了他的一生。在小津看来,不出问题的家庭状态是所有人都“匿名”,没有人需要扮演自己。用空白,小津彻底反击了蒙太奇语法,实现了影像的反独裁反侵略反扩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毛尖
小津对于“物”的感受异常敏锐:有的是审美对象、有的是食物、有些是词语、有的是印象深刻之物。总之,这些事物在小津看来,都是可以被艺术转化的,他的电影,整体在哲学意义上甚至具有一种把“物”当作本体的实在论色彩。
作为一个事实上对政治意识比较淡薄的人,他试图在这种历史的“例外”时刻用一种冷静、漠然而常态的眼光来构建他的“物”叙事。他在字面或形式上关心的,仍然是食物、风景、及其他可能被电影镜头吸纳的细节。小津用回环往复的家庭主题作为帷幕,模糊地遮掩了那些在日本战后精神史上更为重要而残酷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张芬
2019年10月30日 想读
神学与科学的想象 豆瓣
Theology and the Scientific Imagination
作者: [美]阿摩斯·冯肯斯坦 译者: 毛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9
“神学”发端于12—13世纪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乐趣,本是为超自然知识领域保留的术语。但在16—17世纪,大量自然哲学家和世俗人对神学经典论题的讨论,使得科学与神学以全新的方式结合在一种话语模式中,“神学关切以世俗化的术语表达,而科学的关切则以神学术语表达。神学与其他科学几乎成为同一个领域”。由此形成了一种看待神圣事物的独特方式,即“世俗神学”。后者虽然只短暂存在了一个世纪,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学与科学的想象》是犹太思想史家阿摩斯·冯肯斯坦一生阅读与思考的结晶。全书细致考察了早期现代科学理念在中世纪的形而上学基础,讨论16—17世纪的“世俗神学”对后世科学、社会学与历史观念的影响。作者以独到的问题意识和视角,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各个思想史片段整合为一幅全面的思想史图景。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低俗电影 豆瓣
Down and Dirty Pictures: Miramax, Sundance, and the Rise of Independent Film
作者: [美] 彼得·毕斯肯德 译者: 杨向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及其背后两个助力引擎——米拉麦克斯公司和圣丹斯电影节——兴起的编年史。彼得·毕斯肯德勾勒出那些让独立电影运动从边缘走向奥斯卡领奖台的人物的群像.这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圣丹斯电影节创始人罗伯特·雷德福以及与其兄弟鲍勃一起让米拉麦克斯变成独立电影大本营的哈维·温斯坦。作者深刻犀利的叙述建立在大量生动的轶事趣闻之上,形成了紧凑而扣人心弦的行文风格。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电影与伦理:被取消的冲突 豆瓣
Film and Ethics: Foreclosed encounters
作者: [英]丽莎·唐宁 / [英]莉比·萨克斯顿 译者: 刘宇清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编辑推荐-
★ 希区柯克与精神分析?
★《末路狂花》与女性主义?
★《杀死比尔》与后现代主义?
★《异形》与后人类主义?
从电影诞生时起,围绕电影的伦理争论就没有停息过。从是否应该在电影中展现接吻,到如何正确地表达暴力;从电影分级的标准,到私人生活的呈现方式,伦理问题伴随着世界电影每个历史时期。
然而,电影研究却迟迟不愿明确采用伦理学来观照电影。本书打算改变这种状况,展现当前电影批评中这种“被取消的冲突”。本书致力于填补这个空白,既要描述这个领域的关键议题,也要为将来的研究建议方向。
-内容简介-
近年来,国际电影学界出现了重申伦理学的研究趋势,相关成果不断出版。本书就是其中最早的一项重要研究。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影响下,本书呈现了电影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其一,电影学术研究日渐被伦理问题抢先占据,电影人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回应了挑战——充分地表现同一性、差异性以及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其二,随着电影实践的发展,观看行为本身也被含蓄地设定在各种理论线索中。
同时,本书又是由两位学者共同创作的。在各个章节中,读者可能会看到截然不同的观点。关于他者性和责任的伦理深刻地影响了萨克斯顿的理论思考,而唐宁却常常在深受精神分析和酷儿理论影响的激进哲学的反社会的和自我导向的能量中探索伦理问题。因此,本书不仅对伦理思想与电影的关系提供介绍和反思,而且呈现明显相反的观点之间的一系列冲突,拒绝抹平在处理差异和歧见时必然面临的伦理难题。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電影的七段航程 豆瓣
作者: Jean-Luc Godard 译者: 郭昭澄 遠流出版社 1993
本書是法國導演高達於1978年在加拿大蒙特婁電影藝術學院所作的演講紀錄,他的演講內容深具當代西方知識分子的特色,包含大量的文化關懷和時事常識,在這本書中他探討了電影創作,製作與種種電影理念,且融合了他個人的心路歷程、挫折情結與反省檢討,在他奇異而特殊的思維之中,把電影鋪展成一個有機的宇宙,牽絲扯蔓縱橫無際,而高達在片中表現出的機智、風趣、坦誠和親切的態度、與他在電影中予人一貫的艱澀乖離有天壤之別,可幫助讀者對他的電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進而啟發對電影本身拮取新的賞析角度。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对话博尔赫斯 豆瓣
Diálogo con Borges
2.5 (3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维多利亚·奥坎波 译者: 韩烨 漓江出版社 2019
维多利亚·奥坎波因创办传奇性文学杂志《南方》(Sur)而闻名于世,也创作出版过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无疑是她所在的时代拉美文坛中最重要的女性。《对话博尔赫斯》精心记录了维多利亚·奥坎波与博尔赫斯之间的谈话历史,包括珍贵的历史照片与二人来往的书信手稿。本书首次引进中国,由博尔赫斯的妻子玛利亚·儿玉作序,弥足珍贵。
这场对话,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维多利亚· 奥坎波,两位都以各自的方式成就非凡。
——玛利亚·儿玉
本书选用的文本,往往令人感动,可以衡量这段关系的浓度,以及他们二人的亲近程度。从未发表过的珍贵文章,两人之间的通信,这些相对罕见的文本,很好地印证了这种相互尊重又不失谨慎的亲密。
——奥蒂勒·菲尔吉内
《南方》对几乎所有西班牙语美洲的作家来说,都曾是一座神庙,一个家,一个自然亲切的相遇之地。
——奥克塔维奥·帕斯
2019年10月23日 想读
学做视觉民族志(原书第3版) 豆瓣
Doing Visual Ethnography 3e
作者: [澳]莎拉·平克 译者: 邝明艳 / 唐晓莉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编辑推荐-
★ 为何读?
影像“无处不在”,它们渗透进我们的学术工作和日常生活,成为民族志学者工作中不可分割的元素。当代的民族志研究已然卷入了视觉技术、影像、隐喻和观看方式等的旋涡中。本书是一次邀请,它希望引起大家对民族志研究过程中的影像、技术以及观看和体验方式的关注。
★ 如何读?
“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而非研究为方法服务。”本书不是一个提供方法的文本,而是一本方法论的书籍:它旨在提出方法上的建议,邀请读者参与到这种方法中,对其进行评估,看是否能以及如何运用到他们的课题中,如果读者愿意的话也可以对这种方法进行调试和改造。
-内容简介-
近年来,视觉研究和民族志相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本书是这两者融合而产生的一本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历经3版,足以看出它在这一领域的经典性。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10章:
★ 第1章将视觉民族志置于广阔的历史和学科背景中,将为后面的章节所讨论的视觉民族志方法提供历史和学科的描述。
★ 第2章概括了一种方法,它将视觉影像和技术与反身性民族志相关联,聚焦于主观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 它将社会个体的人类学思想与视觉理论及对消费和物质文化的探索相结合,意在思考视觉影像和技术是怎样与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是民族志学者研究的文化,另一种是学者们置身其中的学术文化。
★ 第3章延续了第2章的讨论,关注视觉田野调查准备工作的实践。在此,作者通过田野调查中的性别关系的例子,反思了项目设计、伦理考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
★ 由4-7章组成的第二部分通过聚焦在实践中一直被使用的各种视觉和数字技术来考察视觉民族志方法论和方法。第4章集中探讨摄影在民族志研究实践中的使用。植根于视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摄影还能以各种方式被运用于众多领域。
★ 第5章将讨论视频在视觉民族志研究中的运用。在此,作者将不再以统治了视觉人类学实践和文献的民族志电影为中心,而是考虑了不同的方式,其中视频录像可以成为民族志情境中的一种。
★ 第6章是专为第3版而写的,作者将重点讨论网络媒体在视觉民族志中的应用,探讨融入这一情境中的新的视觉民族志研究实践如何显现。
★ 第7章继续前面三章的话题,着重探讨在民族志进程中对视觉材料的组织和阐释。
★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致力于分析作为民族志学者如何利用数字和视觉影像传播我们的研究。第8章和第9章讨论不同类型文本的产生,视觉的、书面的和其他材料怎样在不同的表征中结合并互联,尤其是摄影和视频。
★ 数字媒体已经为视觉影像的使用打开了新的令人激动的可能性。然而,这些可能性也带来了一系列表征、 阐释和知识产权等问题,第10章将就此进行探讨。
2019年10月22日 想读
这世上的偶然 豆瓣
なぜ僕は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を撮るのか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日] 想田和弘 译者: 尹芷汐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8
金棕榈导演是枝裕和、奉俊昊柔情推荐
凭生活流影像揽获多个国际电影节大奖
东大宗教学毕业、纽约深造
抛下NHK铁饭碗的纪录片诗人
细腻赤诚的创作物语
捕捉偶然、留住时间
用“观察”抵抗按部就班的凡庸日常
「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所知觉
这本身就能改变我们的态度和视野」
📖 编辑 推荐
想田和弘,日本极具影响力的新生代纪录片导演,“观察电影”的提倡和践行者,以极简的自然主义表现方式切入日本社会的重要公共议题,凭生活流影像揽获多个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大奖,被称为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接班人,有“日本怀斯曼”之誉。
从一名东大宗教学专业的高材生,到去纽约学电影,给NHK做了八年“定制”纪录片,最后选择了以较为极端的“一个人的剧组”方式独立创作,去拍摄具有作者色彩、“不接受投资”的纪录片,想田和弘的创作轨迹十分有趣,也有人称他是“纪录片界的是枝裕和”。他们确实是多年好友,更有着志同道合的影像观念和生活哲学。是枝裕和在伦理的拷问前止步,将前期纪录片生涯的所思所悟转至故事片中,而后享誉世界;想田和弘怀着对社会同样的关怀、发问,踏入纪录片领域,“代替”是枝裕和过着他的B面创作人生。两人交叉并行,在纪录与虚构的边界并肩探索。
本书中,想田和弘回顾创作生涯,用温柔赤诚又不失力度的文字记录他独一无二的奇遇人生。
◎“随便做做”就斩获国际大奖?
东大宗教学毕业、纽约深造,抛下NHK铁饭碗的纪录片诗人想田和弘,出道以来就凭生活流作品屡次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他的独门诀窍竟是不做计划、随心观察?
《选举》(2007)——大学同学街头摆摊竞选无人问津
获皮博迪奖(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
《精神》(2008)——全球自杀率第1的社会里一间精神科诊疗所的故事
获釜山国际电影节、迪拜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和平》(2010)——退休老人投喂流浪猫与独居老人的日常
获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观众奖、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港町》(2018)——偏僻小渔港,老人与海与流浪猫
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
◎一个人的剧组,“碰运气”的影像?
采访、摄影、录音、剪辑……一人包揽、灵活机动,漫漫创作路,虐并快乐着。一边观察眼前的事实,一边独自漫无目的地拍摄,摆脱约定俗成的安全手法,踏上无法预见未来的“冒险”,不期而遇的时空巧合亦纷至沓来。
◎纪录片创作者,是恶人?还是正义的伙伴?
摄影机是类似凶器的暴力装置?导演是给被拍摄对象带来伤痕的加害者?面对影像伦理的拷问,是枝裕和转投故事片来规避不安不忍,而想田和弘如何迈过这道坎,继续在纪录片领域“汲取人心柔软部分”呢?
◎纪录片中“活生生的人”
跟随想田导演的“镜头”,众多鲜活人物一一呈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豪杰”外婆,因为一钱五厘的征兵令就上了战场的老兵,腿脚残疾却有少年般笑容的大叔……生活艰难但豁达,想田和弘用影像和文字带给世界触碰心灵的纯然幸福。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一次创作总结和生活体悟的记录。想田和弘以创作“观察电影”著称,深度介入了日本社会的诸多公共议题,在国际纪录片界屡获好评。本书从其代表作《和平》《选举》《精神》的创作过程出发,呈现了前期构思、实际拍摄、后期制作及放映参展的流程全貌,通过讲述涌现其间的种种困难挑战、应对经验、巧合机缘和感悟思辨,详细地解析了拍摄“观察电影”的具体方法和创作理念。书中探讨的内容包括:纪录片的伦理与禁忌、纪录片的美学与技术发展、电视纪录片的思维陷阱、客观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独立电影导演的制作费和著作权等重要话题。
想田和弘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坦率诚挚,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又充满人文关怀。他认为纪录片是“捕捉偶然事件的连续性,令作品升华的艺术”,这一观念投射到生活中则为“人生也是由偶然和碰运气组成的”。导演进入电影行业、与妻子相识、获得创作契机和灵感等经历都有着偶然的色彩,可以说对“偶然”的捕捉和珍视正是作者的处世哲学。
📖 名人推荐
在想田和弘的“观察”中,想要去发现的眼睛、想要去聆听的耳朵、想要去等待的态度,都是他自觉的选择。在观察的过程中,通过自觉的选择,发现并呈现偶然事件的某种必然性,便是纪录片中高超的“导演”。
——是枝裕和
想田和弘的《港町》是一部给观众以静谧与感动、美丽到令人屏息的纪录片。小岛很美,大海很美,猫咪也很美。然而更美的还是在那里生活的人们。那平静但又极具冲击力、震撼人心的场面,就那么无比自然地走进了电影之中。这正是属于纪录片的“艺术”。
——奉俊昊
在本书中,想田和弘主要以他的作品《和平》(Peace)为例,讲述这部作品拍摄的来龙去脉、幕后花絮、创作心路等等,同时也谈到了一些纪录片的历史演变、技术革新等问题,同时穿插讲述他的“观察电影”方法体系。对于对纪录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可读性很不错,他的语言平实,而且有很多实例、秘料,看着有趣,也颇有些启发。
——感恩而死,影评人、策展人、日本电影研究者
📖 媒体推荐
想田和弘的《和平》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却具有撼动人心的巨大力量。摄影机跟拍人和猫的日常生活……通过拍摄一些平凡无奇的事物,达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颁奖评语
其他一些纪录片制作者可能有着与想田和弘不相上下的敏锐和智慧,然而很少有人能够优雅迷人地从观察者转变为安抚者,表现出如此真诚的关怀和善意。
——《宽银幕》杂志
2019年10月22日 想读
历史的天使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摩西 译者: 梁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的历史观以黑格尔的历史观为代表,历史乐观地被视为一条线形的、不断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历史的每一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服务。
直到1920年代,罗森茨维格、本雅明、肖勒姆三人共同以弥赛亚乌托邦为理念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对立于将历史视为一条永远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的乐观主义观念,他们提出了一种断裂的历史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在三位思想家那里,上述另类的历史出自于他们对20世纪巨大变革的直接经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在历史理性解体的基础上,希望的火花再次燃起。透过救赎的范畴,乌托邦再次闪现在三位作者那里。在向新事物的突现敞开的这一时间模式当中,理想的迅速实现变成了可以被设想的事情。
在《历史的天使》中,作者斯台凡·摩西以天使报喜作比喻,来回顾这套历史救世说,从而以一个特别的视角生动地展现出20世纪初的德国犹太思想。这三位思想家共同想象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2019年10月15日 想读
现代的诱惑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史书美 著 译者: 何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2019年10月12日 想读
斜目而视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2019年10月5日 想读
渎神 豆瓣 Goodreads
Profanazioni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王立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2
在本书收录的10篇论文中,阿甘本思考了一系列文学与哲学问题:守护神、自我与各种主体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影像与生活经验中得到阐明的弥赛亚时间的问题;作为文学范式的滑稽模仿;以及魔法在提供伦理准则上的潜能。
本书论及的话题与主题的范围之广,证明了阿甘本的独特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和他对见证行为的——有时徒劳、有时丰产的——持续关注。
2019年10月4日 想读
西游补校注 豆瓣
作者: 李前程 校著 昆仑出版社 2011 - 1
《〈西游补〉校注》内容涉及校勘说明、崇祯本插图、崇祯本序、《西游补》答问、空青室本序、读《西游补》杂记、《西游补》总释、西游补等。《〈西游补〉校注》内容涉及校勘说明、崇祯本插图、崇祯本序、《西游补》答问、空青室本序、读《西游补》杂记、《西游补》总释、西游补等。
2019年10月2日 想读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豆瓣
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
9.3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柄谷行人 译者: 赵京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并非学院派式的文学史专著,而是理论批评随笔的结集。1980年出版之后,至今已再版25次,成为后现代批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文学现代性的批判来剖解现性,分别探讨“风景”、“内心”“自白”、“病态”、“儿童”及“叙述方法”等日本现代文学独有特性的形成过程,挖掘文学现代性的起源提示现代文学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共生关系。
现代文学一旦确立了自身,其起源便被忘却。忘却的结果就使得人们相信这一文学的基本观念具有历史普遍性,这一普遍性也就获得了不证自明的霸权地位,由此排斥任何“非现代性”的事物,对任何前现代的事物进行肆意的分割、颠倒和重组。
2019年10月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