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Foucault's Archaeology 豆瓣
作者: Webb, David Th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
This title puts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t the Heart of Foucault's thought.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was a continental philosopher and critical theorist. His book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1969) was his main excursion into methodology, providing an anti-humanist account of the human sciences, particularly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David Webb reveals the extent to which Foucault's approach to language in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was influenced by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adopting a mode of thought indebted to thinkers in the scientific and epistemological traditions. By aligning his thought with the challenge to Kantian philosophy from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 the late-19th and early-20th centuries, he shows how Foucault established his own perspective on the future of critical philosophy. It sheds new light on a crucial period of Foucault's work. It highlights Foucault's relation to thinkers such as Cavailles and Serres. It has interdisciplinary appeal to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critical theorists, analytical philosophers and philosophers of mathematics.
2019年12月21日 想读
说不完的故事 豆瓣
作者: 万玛才旦译 译者: 万玛才旦 2009 - 5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雪域高原,有这样一具如意宝尸,它上半身由玉石组成,下半身由金子组成,脑袋由贝壳组成。如果把它背回人间,便可使大地铺满黄金,使世人增加寿命,还可以消除主人公德觉桑布犯下的杀人罪孽。
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背它回来的路上,德觉桑布必须缄口不语。
但是狡猾的如意宝尸,会讲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聆听这样的故事,无法不发出啧啧的感叹。
于是,一次又一次,尸体在精彩的故事后飞回尸林,一次又一次,德觉桑布重新背起尸体,听它讲起引人入胜的故事。
说不完的故事,由此而来,千百年来,传遍雪域大地,深入千家万户。
2019年12月21日 想读
正常与病态 豆瓣
Le normal et le pathologique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康吉莱姆 译者: 李春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一位哲学教授之所以对医学产生兴趣,并不一定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精神疾病,也更不必然是为了进行某项科学训练。我们明确地希望医学成为人类一些具体问题的导引。对我们来说,医学是且仍将是处于几种学科交界处的一种技术或者艺术,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在我们看来,为了精确定位和清楚阐发我们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标准与正常的关系问题,就必须从直接的医学文化那里得到帮助。
——康吉莱姆
这个人(他的著作是严肃的)刻意而精心地固守在科学史的一个特定领域(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混同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学科),却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出现在了自己一直留意着不要卷入的讨论中。然而,抛开康吉莱姆,你就无法更好地理解阿尔都塞、阿尔都塞主义,无法更好地理解在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讨论;你也不可能领会像布尔迪厄、卡斯特、帕斯隆的独特之处以及让他们在社会学中引人注目的东西;你也会错过精神分析家的理论著作的整个方面,尤其是拉康的追随者们的著作。更有甚者,在有关1968年运动前后的思想的整个讨论中,我们很容易找到那些或近或远地受过康吉莱姆训练的人的位置。
——福柯
2019年12月14日 想读
CINEMA IS A CAT 豆瓣
作者: Daisuke Miyao
Watching movies every night at home with his cats, film scholar and cat lover Daisuke Miyao noticed how frequently cats turned up on screen. They made brief appearances (think of Mafia boss Marlon Brando gently stroking a cat in a scene from The Godfather); their looks provided inspiration to film creators (Avatar); they even held major roles (The Lion King). In Cinema Is a Cat, Miyao uses the fascin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ats and cinema to offer a uniquely appealing introduction to film studies.
Cats are representational subjects in the nine films explored in this book, and each chapter juxtaposes a feline characteristic—their love of dark places, their “star” quality—with discussion of the theories and histories of cinema. The opening chapters explor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the language of cinema: framing, lighting, and editing. Subsequent chapters examine the contexts in which films are made, exhibited, and viewed. Miyao covers the major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cepts of film studies—auteurism, realism, genre, feminist film theory, stardom, national cinema, and modernity theory—exploring fundamental questions. Who is the author of a film? How does a film connect to reality? What connections does one film have to other films? Who is represented in a film and how? How is a film viewed differently by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s? How is a film located in history? His focus on the innate qualities of cats—acting like prima donnas, born of mixed blood, devoted to the chase—offers a memorable and appealing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film.
How to read audio-visual materials aesthetically and culturally is of limitless value in a world where we are constantly surrounded by moving images—television, video, YouTube, streaming, GPS, and virtual reality. Cinema Is a Cat offers an accessible, user-friendly approach that will deepen viewers’ appreciation of movies, from Hollywood classics like 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o Catch a Thief, to Japanese period dramas like Samurai Cat. The book will be attractive to a wide audience of students and scholars, movie devotees, and cat lovers.
2019年12月12日 想读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和艺术 豆瓣
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作者: [美] 罗纳德·博格 译者: 刘慧宁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为美国知名德勒兹专家罗纳德·博格关于德勒兹的系列专著之一。全书分为音乐、绘画和艺术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三章先是概述德勒兹与瓜塔里有关宇宙音乐的论述;接着重点分析了法国音乐家梅西安等人的作品, 以此阐释德勒兹有关解域叠歌的思想;最后从音乐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考察音乐和艺术的关系。第二部分转而探讨绘画艺术的问题和母题,指认德勒兹将绘画的问题建构为解域面孔-风景。作者重点阐释了面孔-风景这一概念,并以弗兰西斯·培根、塞尚、凡·高等著名画家的画作为例,指出画家的任务是打破面孔性的模式,脱离现行符号的控制,捕捉贯穿面孔、身体和风景的不可见的变形力量。第三部分即第七章对德勒兹《什么是哲学?》一书中的艰涩段落进行了推测性的解读。
2019年12月12日 想读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8.5 (43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2019年12月10日 想读
阅读理论 豆瓣
Reading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Lacan, Derrida, and Kristeva
作者: 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 译者: 李奭学 联经 2005 - 5
精神分析、解構主義與符號學早已變成當代西方文化語言的一部分,拉康、德希達和克麗絲蒂娃正是這些語言的推動者。本書細味他們理論的主要文本,希望大眾藉此對當代理論文化有更深一層的體會。本書又以細針密縷的方式從事「批評式的閱讀」,觸角由文字文本延伸到繪畫文本,期能在閱讀上述三大思想家的同時,另行提出或示範某種「理論的閱讀理論」。
2019年12月10日 想读
上海地理注疏 豆瓣
作者: Ag 景云里7号 2018 - 6
一本过时的、私人的上海口袋本梦游记。
2019年12月7日 想读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豆瓣
7.3 (13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3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将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 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
洞穿多民族统一国家构造的深层历史,
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变
九州四海、内服外服、华夏四夷,探寻“多重型天下”的思想起源
羁縻州府、藩部体制、改土归流,把脉“多元型帝国”的利弊得失
新疆建省、五族共和、民族自治,理解民族国家建设的困境与成就
王柯此书清晰梳理了中国统一多族群国家的历史脉络,指出了“天下”观和“夷夏之辨”的文化内涵,分析了历朝“因俗而治”多元化行政体制的利弊,认为清王朝在新疆实行的“分治”政策是近代民族问题的直接成因。此书对我们认识今天的民族关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马戎
这本著作自2001年问世至今已近20年﹐它仍吸引众多读者而再版,自然由于论述精辟,也因其主题仍与读者所处现实密切相关。对中国及海外华人读者而言,这现实便是今日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本书完整而连贯地说明由夏商周三代到当代中华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非常值得一读及深切关注。
——王明珂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重治理的帝国,王柯教授的这本书,对中国多元一体的国家特性有非常全面和清晰的展示,他启示我们,即使在民族国家的今天,古代的帝国传统也并非完全过时。
——许纪霖
“何谓中国”,是近年来大热的话题。“中国”概念在古代是文明的意涵,近代转为国家的意涵,这是古今之变的转换。古代的文明意涵下,在长城南北分属两个政权或同属一个政权的不同时代中,还有农牧之变的转换。这双重转换,关键而又复杂,但在讨论问题时又常不自觉地为人忽略。王柯老师的这本书,对于厘清相关的问题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施展
2019年12月7日 想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 豆瓣
作者: [美] 黄卫总 译者: 张蕴爽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在这第一本以明清时期欲文化为研究重点的学术书中,作者认为只有全面探索那个时期有关欲望的种种新观念的情况下,才能就明清小说作出深入的探讨。《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将这一重要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与那一时期有关欲望日益复杂的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书的前三章是有关欲望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背景性历史和理论的勾略。后七章则是一系列明清小说具体作品的细读,试图描绘出“欲”到“情”这一在明清小说中极其复杂的发展轨迹。《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不仅从全新的角度对诸如《金瓶梅》、《红楼梦》等名著加以重读,而且还详细讨论了许多至今尚未引起学界注意的“二、三流”作品(如《痴婆子传》、《姑妄言》、《灯草和尚》等)。
2019年12月7日 想读
作为隐喻的建筑 豆瓣
作者: [日本] 柄谷行人 译者: 应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1
《作为隐喻的建筑》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方法的独特思考。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形式化”的倾向,但这种“形式主义”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结构”的深渊。而出路则在于通过“世俗批评”,在马克思“社会性外部”和维特根斯坦“绝对他者”的概念之上重建作为批判理论的“解构主义”方法。
2019年12月5日 想读
建筑与虚无主义 豆瓣
Architecture and Nihilism: On 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作者: [意]马西莫·卡奇亚里 译者: 杨文默 拜德雅丨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1
- 编辑推荐 -
★经由此书,真正理解建筑这门艰深技艺
★超越一切时髦的思潮,超越一切僵死的学院教条
★当今意大利思想界独当一面的哲学家——马西莫·卡奇亚里
★重申海德格尔关于栖居的追问
★挖开建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审视大都市条件下的现代生存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马西莫·卡奇亚里的建筑哲学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贯彻并发展了自己最重要的哲学主题——否定性思想,围绕大都市、工业化、现代建筑和先锋派艺术等关键问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精彩阐释,充分批判了建筑学的意识形态。
本书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以齐美尔、本雅明和卢卡奇等人的研究为基础,着重探讨了“否定”与“大都市”的关系,并指出现代建筑所固守的传统综合与人文主义理想为何必然失败;
在第二部分,作者以世纪之交的维也纳知识界为背景,详细分析了路斯的文字和建筑作品,并阐发了包含在这些作品当中的启蒙与“否定”;
在第三部分,基于对大都市和路斯的研究,作者充分揭示了现代生存的基本情势,并批判了以先锋派为代表的乌托邦主义,“路斯所寻求的现代性是作品的完全实际性”,先锋派企图粉碎这种实际性,以一种伪激进的姿态把目标指向了“永恒的图像”,而后现代的、疗愈性的怀旧乡愁只不过是这种伪激进姿态的颓废补充物。
后记《论虚无主义的建筑》对以上全部研究给出了最深刻的总结与发展:现代建筑被规定为一种建成的虚无主义,对它的克服不是返回到传统文化中的某个美好形式,而是推动它走向自身的终结,即完满。
收入附录的《欧帕里诺斯或建筑》一文清算了当代建筑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滥用和误用,并“为本书所发展的基本主题提供了一般的参照框架,即作为一个整体的现代建筑史”;而在重申海德格尔关于栖居之追问的同时,当代哲学也开创性地首次挖开了建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提供了让建筑学重新审视自身传统的全新机遇和可能。
2019年12月4日 想读
透明与障碍 豆瓣 Goodreads
Jean-Jacques Rousseau : la transparence et l'obstacle
作者: 让·斯塔罗宾斯基 译者: 汪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为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让•斯塔罗宾斯基的博士论文和成名作,1957年一经出版旋即成为卢梭研究、观念史研究、文艺批评和理论等领域的经典之作,深刻影响了包括德里达、福柯等人在内的众多杰出的卢梭读者。
斯塔罗宾斯基细读卢梭,从中倾听卢梭至今依旧跳动的思想脉搏,写下了关于他思想的一份全新诊断书:透明与障碍。他尝试把卢梭的个体精气与几个世纪的政治想象和对峙加以重塑。
斯塔罗宾斯基始终将卢梭的个人命运与其思想脉络紧扣在一起,以其独到而精深的阐发,将卢梭的哲思与疯狂、政治与想象统一起来,字里行间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诗人气质,其对卢梭极具创造性的解读和批评,堪称空前绝后。
※ “卢梭的每位读者在今天都尤其受到斯塔罗宾斯基的杰出研究的指引……我当然重点参考了斯塔罗宾斯基的卢梭研究,特别是《透明与障碍》”
——德里达(J. Derrida)
※ “《透明与障碍》一书的独创价值和精彩程度至今仍未被超越。”
——施克莱(J. N. Shklar)
※ “唯有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解读堪与此书媲美。”
——施蒂尔勒(K. Stierle)
※ “《透明与障碍》是法语世界中文艺批评巅峰的无可取代的明证。”
——博纳富瓦(Y. Bonnefoy)
2019年12月4日 想读 轻与重快与慢。。。开车吗
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陈雪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本书是米歇尔•福柯在法兰西学院讲授的第二门课程。本课程延续了对知识意志的探讨,仍以法律和司法制度为基础作研究。继“尺度”之后,福柯以对于整个中世纪的制度的研究为基础,引入“讯问”的主题。该课程的目标在于:司法作为国家镇压机器产生,确立镇压体系,它的作用不再是像在中世纪一样保障财富的流通,而是通过对人民的隔离来达到制度的目的。惩罚变为监禁。在司法经济学中发生了改变,即从对财产的征收过渡到对人的隔离,同时指出知识—权力关系的模式,该模式构成中世纪司法制度的特点。《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是福柯隔离“权力”问题之地,一方面是通过大法官塞吉埃对赤脚汉骚乱的镇压的戏剧化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对从日耳曼法到现代性的开端之间的法律和司法制度的经济与认识论功能的分析。本课程对于司法制度作为权力行使之地提出了惊人的观点:镇压中的权力、权力与战争、权力与财产流通、权力—知识。这与法律的问题完全不同。司法处于权力分析的核心:权力关系在司法实践的核心相互联结、互相衔接:一方面是关于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是关于知识的形成。
2019年12月3日 想读
乌暗暝 豆瓣 Goodreads
烏暗暝
8.6 (38 个评分) 作者: 黄锦树 后浪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
调度不同的时间刻度,重新把灰烬还原为火
北京大学“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雨》作者
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黄锦树 早期代表作品全收录
※内容简介※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早期短篇小说集的合集。故事多发生在南洋的胶林小镇:移居南洋的华人处在野兽环伺、种族压迫、殖民侵略、认同焦虑的环境中,面临各种形式的离散、失踪,及死亡。黄锦树积极运用后设(元小说)、嘲讽、拼贴等手法与历史的沉疴对话,将马华文学、大马华人的处境以“附魔”的方式展演。在一篇篇黑色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族群记忆缺失的修补、重构,也是对南洋华人集体命运的反省、思索。
※编辑推荐※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出道作品的短篇小说合集,为黄锦树早期作品首次完整引进大陆。其中收录《落雨的小镇》《说故事者》《M的失踪》《鱼骸》等多篇得奖作品。
☆在这二十一篇重量级作品中,读者可以读到充满热带原乡风情的景物描摹、一触即发犹如惊悚电影的悬疑氛围,黏腻溽热雨声不间断的边远小镇印象。人对于家、对于故乡最深层的复杂情感,在黄锦树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将南洋沉重的历史串在多篇小说里,不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设定,而是要借着这种书写方式,重新诠释一些逐渐遭人遗忘的历史,反抗主流的解释,反抗人们对某些故事的刻意遗忘。黄锦树用的不是传统的写实笔法正经地写某个事件:他笔下的场景四分五裂、人物的情绪和记忆分崩离析。正如马华文学研究者张景云所指出:“他通过一种新的叙事艺术,一种不像小说的小说,来建构一个霸权毫无专制话语权的‘虚构的真实’”。
☆在黄锦树小说中,对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如何成立?”“马华文学经典缺席”的叩问作为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主题不时浮现。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针对当时马来西亚华文文坛的腐朽做出尖锐批判,著名文学学者王德威曾评论他是中文学界的“坏孩子”、南洋的摩罗(鲁迅语,摩罗精神指勇于反抗传统压迫的叛逆精神)。这样关于华文文学的大哉问,作为一面镜子,很能引发人们对于本地文学现状的思想激荡,从而反思过去、追寻未来。
☆特别收录2017年新序、两篇初版自序,以及张惠思、杨照、张锦忠、张贵兴的评论文章。
※名人推荐※
黄锦树回首家乡人事,爬梳历史伤痕,前辈的垦殖经验,日军蹂躏马华村庄的血泪(《色魇》《说故事者》),马共兴衰始末(《鱼骸》),以及八十年代印尼非法移民所造成的治安恐怖(《非法移民》),都是笔下素材。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我们”即使不懂“马华”内心那伤害史时钟、层层累聚之离散者考古地层学的,那么艰难晦涩的整幅二十世纪“史的现场”,也能“魂兮归来”,将之“聊斋化”、福克纳“南方化”、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化”的阅读:一种异史与无河之流、鬼影幢幢,符号大矩阵快闪纷繁的神话学式挤压与狂欢。
——作家 骆以军
台湾读者很难理解一个从小受华语教育的大马华人的尴尬矛盾乃至维系甚或扯断这条来自华语母体供给自己养分的脐带时的柔肠寸断和鲜血淋漓。如果说锦树的作品仅仅提供了这种经验显然过度单纯。锦树最大的优点就在陷阱处处,容易误读,如步入一座处女森林。
——作家 张贵兴
黄锦树的小说里多次出现“附魔”的情节,作者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支使,写作出似熟悉却又陌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把他自己的小说看成是在文学史沉重魅影附魔下的产物。强烈的文学史意识使他的作品具有异于其他新人习作的熟练技巧、明确的创意动机以及可供多方解读的文本厚度。
——作家 杨照
他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宗法马华文学现实主义老前辈们的努力,提供族人或读者一盏指路明灯。书中诸篇小说着重的,毋宁是如《血崩》中做“马来西亚史”田野调查的叙述者召唤逝者亡魂般,重新召唤被抑制的族群记忆或失忆,彰显再现的不可能及其政治意义
——文学研究者 张锦忠
通过小说书写,黄锦树一直在为马华文学与近现代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细密地做一种内部的勾连。例如其中几篇明显地散发马尔克斯味道的小说,失踪、消散、梦境中故乡的潮湿感、文稿上的蚂蚁,这些熟悉的符号皆反复出现。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张惠思
※获奖记录※
☆第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落雨的小镇》)
☆第二届客联小说奖第一名(《郑增寿》)
☆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佳作(《说故事者》)
☆台大文学奖小说次奖(《伤逝》)
☆第三届乡青小说奖特优奖(《M的失踪》)
☆第六届大马旅台文学奖小说主奖(《大卷宗》)
☆第一届《幼狮文艺》 “世界华文成长小说奖”首奖(《貘》)
☆第十八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鱼骸》)
☆第十四届洪醒夫小说奖(《鱼骸》)
2019年12月2日 想读
南京课程 豆瓣
Nanjing Course: Reading Marx and Engels in the Age of the Anthropocene— From German Ideology to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作者: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译者: 张福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著名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在南大哲学系的课程讲义汇编。
★中英对照,完整保留讲稿格式与符号,真实再现写作过程与思想构境。
★以技术问题为指引,对马克思、海德格尔、西蒙栋、德里达等思想家的重新阐释与激活。
★重思政治经济学,剖析人类纪时代中人的历史性生存困境,探索走向负人类纪的方案。
★“我将尝试说明,这个新纪元为什么和怎样能够被克服而且必须被克服。”
本书是对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短期研究生课程“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的八篇课程讲义的汇编。本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编排形式,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在电子讲稿中所使用的符号和不同字体格式,以求客观地展现作者的真实写作过程和微观思想构境。
在本书中,斯蒂格勒致力于借助现象学、后现象学、人类学、热力学、生物学等所提供的问题域和思想资源,从技术哲学的角度重新激活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西蒙栋等一批重要思想家的理论生长点,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和哲学精髓,以深入剖析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纪时代中人的历史性生存所遭遇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以数字第三持存为载体的自动化社会中以无产阶级化、系统性愚昧为表征的人类生存困境,并积极探索一种通过依托现代技术的药理学双面性来逃离人类纪、走向负人类纪的替代性方案和可能。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管窥斯蒂格勒在当代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中所做的种种理论努力,捕捉到他当下正在从事的激进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线索。
2019年12月1日 想读
本雅明论媒介 豆瓣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Media: The Spectacle of Modernity
作者: [韩]康在鎬(Jaeho Kang) 译者: 孙一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旨在提供对本雅明媒介批判的详细重构和分析。它显示了本雅明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通信技术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媒介如何塑造人类经验、商品文化、都市空间和政治。有四个关键主题构成了主要章节:传播的危机、媒介化的讲故事;技术上的可复制性;媒介城市。每一章都试图阐明本雅明对特定传播媒介(书籍、报纸、广播、摄影和电影)与相应形式的经验之间关系的描述。
在第二章中,作者将从资产阶级文学文化的消亡和公共领域的角度来考察传播的危机。我探讨了本雅明如何将讲故事的衰落与十九世纪欧洲信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三章侧重于本雅明的媒体实践,涉及他对无线电广播的参与。这将展示他在自己的儿童和其他节目中如何试验当代理论问题(例如教育、娱乐和一种电子大众媒介化讲故事的新形式)。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本雅明最著名的文章《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文密切关注影像体验的关键主题,比如光晕的消亡、摄影图像的光学无意识以及震惊、分心和触觉。本雅明对艺术和政治的分析将阐明政治景观的复杂维度以及现代媒介时代新公众的形成。
第五章追溯了本雅明的巨著《拱廊街计划》的理论意义,以便我们理解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相关的现代媒介。本章还圈定了一些本雅明为媒介研究而分析通信技术和都市空间的方法论含义。
在结论中,本书希望通过与最近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进行简要比较来评价本雅明的媒介批判。借此,作者希望澄清本雅明之于当代媒介研究的独特贡献,并帮助读者进一步提出他们自己的批判性探究。
2019年11月30日 想读
新感觉派小说选 豆瓣
作者: 严家炎 2009 - 4
《新感觉派小说选(修订版)》是修订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成分的流派是创造社。它的成员接受德国表现派的影响,强调“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①,并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来写潜意识、性心理和变态心理,创作了《Lobenicht的塔》《叶罗提之墓》《喀尔美萝姑娘》《青烟》《木犀》等短篇小说。在一部分作品(如《残春》《阳春别》)中,还片断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②。虽然如此,创造社主要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流派,它的现代主义成分仍然依附于浪漫主义而存在。真正在小说创作领域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的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这就是当时所称的“新感觉派”。
2019年11月27日 想读
被统治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7 (53 个评分) 作者: [加] 宋怡明 译者: 钟逸明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全新力作
从明清日常政治入手,深入剖析中国文化肌理,透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深植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 编辑推荐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 杰出学术著作奖”
☆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 由小历史见大历史,由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从明代军役制度及军户的因应策略入手,再现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反思明朝治国得失,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好制度。
☆ 宋怡明教授普通话流利,熟知福建风土人情,有近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收集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等第一手民间资料。他作为以历史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华南学派”第三代学者之翘楚,经常引用他口中的“祖师爷”傅衣凌先生的话:历史研究不可以在图书馆做,要去跑田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媒体推荐
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中,民间社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被统治的艺术》论述明代军户群体的生存策略,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富有启迪意义。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运用了大量史料,创造性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是近年来出版的对明清中国社会关系最复杂、最生动的描写之一。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睿智而有力地将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融为一炉,在长时段中探索人们如何在表面的顺从下进行抵抗。作者通过历史的放大镜审视明代的征兵制度,意在展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操纵策略。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系教授
◎ 获奖情况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2019年11月2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