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西方思想的起源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聂敏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4
《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是一本从中国学者自己的思想视野出发对古希腊哲学的正本清源之作。它不重在知识的梳理与介绍,而重在思想的分析与检讨,上溯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下迄公元6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上下1200余年的古希腊哲学,深入其思想内部,探寻其内在的本体 论和认识论的思想根底与究竟,力求勾勒出西方思想最初的源流与脉络,指陈其思想深处的得失与转捩,阐明其对二千余年西方思想的奠基意义与形塑作用。
西学东渐近百年,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讲清楚。解决这个问题有许多途径,其中一条道路就是首先从文本事实说起,《西方思想的起源》的任务就在于此,在作者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学术之途。《西方思想的起源》的出版,将会为西方思想的起源的专门研究树立一个值得称道的标杆。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2019年9月16日 想读
當代社會中的理性 豆瓣
Reason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作者: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 译者: 蔣馥朵 聯經 2018 - 9
「鄧普頓獎」(Templeton Prize)、「京都獎」(Kyoto Prize),以及「克魯格獎」(John W. Kluge Prize)得主查爾斯‧泰勒,以政治哲學角度切入當代議題,並為其論述賦予歷史縱深與未來展望。
2016年「中央研究院講座」邀請到國際知名哲學家查爾斯‧泰勒來台演說。《當代社會中的理性》前兩講是其中央研究院講座稿的譯本,分別探討西方民主的危機以及現代社會中的世俗主義兩個重要議題。
泰勒教授主張唯有將民主重新理解為一種「目的式」過程,降低社會不平等,恢復全體人民自治的古典意涵,方能提升民主的正當性。而在多元分歧的現代社會中,宗教仍為追求超越性的重要管道,政府應該強調寬容,並公平而和諧地管理多元的宗教組織。
第三講為泰勒教授特別提供的手稿,討論西方近代理性以及道德秩序觀念的發展史,以作為其論述民主與世俗化問題時的哲學以及思想史基礎。
2019年9月16日 想读
斯坦利·库布里克 豆瓣
作者: [法] 米歇尔·希翁 译者: 李媛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3
 库布里克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如果选一个人作为电影导演的代表,很多人都会想到库布里克。他重新定义了电影以及导演,为电影赋予了第二次生命。
 关于库布里克的书很多,关于库布里克电影的书也不少,但将人与作品结合得环环相扣并堪称经典的就是这一本。它的经典性在于:作者的权威性,与历史、哲学、文学的有机结合,堪比显微镜式的细节描绘。
 一说起库布里克,很多人会因为他艺术电影的做派敬而远之,声称“看不懂”,但本书不但还原了一个读者看得懂且会喜欢上的库布里克,而且还对库布里克的电影做了深入浅出、细节致胜的精彩解析,不仅看得懂而且看得“爽”。
 封面选用《闪灵》中的迷宫元素,腰封选择《2001太空漫游》中的科幻元素,两厢结合给读者带来探索与窥秘的欲望。图文结合,超过四百幅的剧情截图,带给读者更深入的认知体验。
————————————————————————————————
本书系统讨论了库布里克执导的每一部影片。从不被库布里克认可的《恐惧与欲望》到去世后才上映的《大开眼戒》,以及巅峰之作《2001太空漫游》《巴里·林登》,本书试图通过对每部影片的具体分析来揭示库布里克电影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电影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的探索与承继价值。在深入分析影片的同时,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每部影片的拍摄背景、剧情走向,并在每章的末尾附有影片重要场景的截图。
2019年9月15日 想读
日常生活实践·2:居住与烹饪 豆瓣
作者: [法]米歇尔·德·塞托 译者: 冷碧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日常生活实践(2):居住与烹饪》中,米歇尔·德·塞托研究了消费社会中的生活艺术:巧妙的计谋和抵制的策略。在本册《日常生活实践2.居住与烹饪》中,吕斯·贾尔和皮埃尔·梅约尔从”微观历史”出发,提出了一种实践艺术的社会史,这些“微观历史”涵盖了私人领域(烹饪、饮食艺术)、公共领域(社区实践,这里指的是里昂的一个工人社区)以及居住者自身所处的空间。通过与对话者们《主要是妇女)的长时间访谈,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对惯习的严密组合,理解现实中的个体轨迹、因势而生的种种限制与富有创造性的计谋。
2019年9月15日 想读 想到了暑假写稿看城市文化读本被这位的文章支配的恐惧。。
艺术-政治的未来 豆瓣
5.2 (5 个评分) 作者: 陆兴华 商务印书馆 2017 - 4
本书为作者最近五年对于法国哲学家朗西埃的艺术哲学研究的结晶。朗西埃对于审美—政治或者说艺术—政治的研究,在国际上极有影响,在哲学和当代艺术两个领域,有广泛的读者群。 全书共22万字,从“艺术之政治”、“文学之政治”、“影像之政治”、“观众的解放”、“论正在到来的新审美共同体”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艺术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艺术之政治:本章主要从审美政治与政治审美这个传统话题切入,来探讨朗西埃关于艺术是元政治这一立场:艺术大于政治;政治是发生于艺术所活动的感性领域之内的。2.文学之政治 本章会围绕朗西埃就诗歌政治、小说现实主义和工人阶级文学意识等研究来展开讨论,探讨“文学”是如何与政治连成一体,并成为新政治的催化剂和母体的。3.影像之政治 本章集中讨论朗西埃的电影理论,从他对戈达尔的近期研究入手,来探讨电影如何格式化新政治这一主题,以如何在我们时代里去拍摄正在到来的新主体比如说民工形象这一点来结束。4.观众的解放 这一章将着手朗西埃的关于“平等”的政治哲学立场对于艺术的接受美学学的意义。5.论正在到来的新审美共同体 本章主要讨论朗西埃关于我们时代的审美政治的特殊性,主要会探讨他的“感性分配”、“异感”、“共同体的集体感性”、“艺术家在正在到来的新政治共同体里将需要做什么?”等主题。
2019年9月14日 想读
对民主之恨 豆瓣
La haine de la démocratie
8.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李磊 三辉图书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7
◆继福柯和德勒兹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之一雅克·朗西埃重新思考民主的颠覆性力量
◆一部深刻、尖锐的民主观念简史
◆特邀同济大学哲学系陆兴华教授撰写导读
【内容简介】
从柏拉图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再到20世纪的诸多理论家,雅克·朗西埃在《对民主之恨》中简述了民主观念史。在此 基础上,朗西埃为我们指出了民主的实质:民主不同于政治,它不是一种制度类型,也不是一种社会形式,而是那些既无权统治也无权服从的人们所特有的权力,其目的在于支持善的统治。他进而指出,民主通过全面打击一切建立在精英特权之上的权力形式来进行治理,由此对民主的恐惧乃至憎恨就植根于新的统治阶级之中。
【编辑推荐】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2、作者雅克·朗西埃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欧陆思想家之一。有评论将之誉为继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之后最引人瞩目的思想家之一。
3、在本书中,朗西埃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民主的观念史,不乏深刻、尖锐的观点以及对当下热门政治事件和政治生活的观照。本书从柏拉图时代谈起,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诸多理论家关于民主的思想和理念。
【学者及媒体推荐】
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与作者之一。
——汤姆·康尼(Tom Conley),哈佛大学
朗西埃在本书中批评了一种对人民做决定、为人民做决定,而非让人民做决定的政治形态;批评了一种为了维持自身的某种政治秩序而存在的政治,群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被安排在了“恰当”的位置上。
——卢卡·阿尔森加克(Luka Arsenjuk),马里兰大学
政治理论家们期待了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雅克·朗西埃的著作这儿索求/提取关于政治的更为直接的理论;而现在,轮到西方的电影理论家、文学理论家、艺术史学家和美学家们了。
——奥利弗·戴维斯(Oliver Davis),华威大学
在这个左派失去了方向的时代,朗西埃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少见的持续不断的关于如何继续抗争的概念。
——斯拉沃热·齐泽克
雅克·朗西埃将是我们当代中国理论知识分子们的一味苦药。朗老师是我们时代里一面活着的传统,对我们中国大陆师生,他是一面巨大的回音壁,还没怎么用过,用处可能就都留在今后了。如果有“毛泽东主义”者,有一个从1968年来不弯腰、不折的思想家,一个真正的不让步的选择派,他就是朗老师。理解他的困难,不在他的写作上的史诗式的横贯和修辞及辩证之精致稠密,而在于他的这种哲学、政治上的犟劲儿。
——陆兴华
这本机智而具讽刺性的论著有几分像是一场贯穿了政治哲学史的学术冲刺,又有几分像是对其思想上的竞争对手挥出的一连串极精彩的组合拳。
——《卫报》
朗西埃批评了西方国家对国内大众抗议与流行文化的蔑视姿态,以及用武力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民主的做法。……但朗西埃为了显示我们政治话语中的含混性而避开了争论。他挑战了在他看来是普遍持有的观点,即民主生活与“冷漠消费者的非政治生活”是一对同义词。
——《新政治家》
一篇关于“民主”概念的定义与重定义的激动人心的文章……正在伊拉克发生的大灾难为朗西埃大胆的假设提供了十分明晰的证据,他认为在以“自由”的名义进行更多战争之前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民主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2019年9月10日 想读
鲁迅与电影 豆瓣
作者: 李浩 / 丁佳园 编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 - 5
本书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科研项目“鲁迅在上海资料丛书”之一种。以《鲁迅日记》为主要线索、以《申报》电影广告为主要资料源,重新梳理了1927年9月鲁迅到上海后直至逝世前所看的电影,考证了其中一些之前不明的电影,首次罗列了这些电影中可查证的电影的导演、演员、梗概等基本信息资料(及部分剧照)。首次较全面地展现了鲁迅在上海所看电影的基本风貌。
2019年9月9日 想读
The Ignorant Schoolmaster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acques Rancière 译者: Kristin Ros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 7
Review
'An extremely provocative, original, and engaging book, it raises questions of great relevance and urgency about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selection and canonization.'Denis Hollier, Yale UniversityIgnorant Schoolmaster
In The Ignorant Schoolmaster, Rancière uses the historical figure of Joseph Jacotot as a way of discussing human nature, education, pedagogy, ignorance,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These ideas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on the nature of schooling and research, and the role that teachers and scholars play. Contents [hide]
1 Joseph Jacotot (1770-1840)
2 Explication
3 Emancipation
4 Ignorance
5 Intelligence
6 Will
7 Language
[edit]
Joseph Jacotot (1770-1840)
Jacotot was a French instructor who taught subjects as far-ranging as French, literature, mathematics, ideology and law (p. 1). He had a profound realization one time when he had to teach a group of Flemish students French. Since he didn’t know Flemish himself, he had the challenge of teaching these students French.
[edit]
Explication
The conventional view of the teacher’s (or master’s, as Rancière calls it), is to “explicate”. But Jacotot noticed that his Flemish students were able to learn French without any explication from him. He had given them a bilingual text of Télémaque; using that, his students were able to eventually under French grammar and spelling, using a text that was aimed for adults, and not “simplified” for school children. Jacotot (or maybe Rancière?) was inspired to ask: Were schoolmaster’s explications superfluous? (p. 4) Rancière believes that explication stultifies learning by short-circuiting the journey that the student is able to make. Teachers who rely on explication inadvertently creates a “veil of ignorance” (p. 6) what the student is expected to learn, thus creating a world of superior (i.e. the master, the explicator) and inferior (i.e. the student, the ignorant). But Rancière believes that all people are capable of learning without explication because they have all acquired their mother tongues without explication (p. 5, 10). They learn, imitate, and correct themselves, and universally, all children will grow up to understand their parents without every spent one day in school. Why do we presume this intelligence goes away?
[edit]
Emancipation
Rancière distinguishes between two human traits: intelligence and will. In Jacotot’s classroom, there are two wills (the students’ and Jacotot’s) and two intelligences (the students’ and the book’s). Students may need to follow the teacher’s will, who guides them towards the subject. But stultification occurs when the students’ intelligences are linked with the teacher’s, when they have to rely on the schoolmaster to explain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he opposite of stultification is, therefore, emancipation. But who emancipates? Once again, conventionally, it is the scholar, the philosopher, the wise, the learned, the Teachers College doctoral student. But Rancière believes that the only way to emancipate is when an intelligence obeys only itself even if its will obeys another’s will (p. 13). In reality, universal teaching has exist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alongside all the explicative methods...Everyone has done this experiment a thousand times in life, and yet it has never occurred to someone to say to someone else: I’ve learned many things without explanations, I think that you can too... (p. 16)In Jacotot’s class, the students learned using their own methods, not his. And in the end, they learned French, and they have done so using the oldest method in the world: universal teaching.
[edit]
Ignorance
Rancière argues that the “Socratic Method” is a perfected form of stultification, where the role of the Master is to interrogate (demand speech) and verify that intelligence is done with attention (p. 29). Even if these pedagogies are aimed at “empowering” the student, it is still done so after the master has verified it. Thus, it is still the master’s method, not the student’s.
The ignorant schoolmaster does not verify what the student has found, only that the student has searched (p. 31). This means that anyone, including illiterate parents, can teach their children how to read and write. For example, they can question whether they pronounce the same word each time in the same way, or hide it under their hand and ask the student what is under it. This is true not only for re
[edit]
Intelligence
Most people become stultified because they believe in their inferiority (p. 39). And superior minds can only be superior if they can make everyone else inferior. Thus we never break out of that circle, not matter how generous our intentions may be. The word intelligence is often understood as a number, or variable, that describes different people’s capacities to comprehend complex ideas or solve logic problems. But Rancière believes that everyone has the same intelligence (p. 50). He argues that a statement like “Bob is smarter because he produces better work” is a tautological statement that explains nothing. It’s true that people will produce different types of work, but he doesn’t see this as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intelligence, but as a result of not bringing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work.
[edit]
Will
Intelligence has to do with attention while will has to do with the “power to be moved” (p. 54). Rancière argues that each of us represents a will that is served by an intelligence. We see, analyze, compare, reason, correct, reconsider, on an everyday basis. We do not always learn the same things because we do not pay the same amount of attention to the situation. Furthermore, he suggests that “[m]eaning is the work of the will” (p. 56). He calls “secret” of universal teaching, something that geniuses all know. All humans are capable of anything they want.
[edit]
Language
Jacotot/Rancière believed that truth cannot be told. When it is expressed in language it becomes fragmented (p. 60). Hence, he goes into the arbitrariness of language to suggest that there is no language that is superior than others because they are equally arbitrary. Intelligence does not have a language. As Jacotot argued, we are not intelligent because we speak; we are intelligent because we exist. But this is not a problem.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all languages are arbitrary that we employ all we have access to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language) in expressing truth. (p. 62) Rancière calls our expression through language as a form of art, like improvisation. He calls “telling the story” and “figuring things out” the two master operations of intelligence (p. 64). He believes that the artist is the exact opposite of the professor. He argues: “Each one of us is an artist to the extent that he carries out a double process; he is not content to be a mere journeyman but wants to make all work a means of expression, and he is not content to feel something but tries to impart it to others” (p. 70).
2019年9月9日 想读
电影或想象的人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德加·莫兰 译者: 马胜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电影,或者说,通过电影研究来探索人类的精神和社会,这种研究思路最终将电影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人类的精神和外部客观现实的问题,从而使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电影领域,为人类学的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方向。
题解:
“只有电影艺术出现后,想象过程才得以原原本本和完全彻底地显露出来。我们终于能用形象表现我们的梦幻了,因为这些梦幻已附着在实际的材料之上。这种梦幻还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清醒状态的生活,它们教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拒绝生活。”
“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只是浮现在我们意识中的局部现象,而我们的责任是要把握这一现象的全部。然而,这一现象既显著又晦涩的潜在部分与我们自身的本质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本质同样既显著又晦涩,例如我们心脏的跳动和我们心灵的激荡。深入探讨电影,从其全部人类性去思考电影,这便是本书的目的。”
——埃德加•莫兰
2019年9月7日 想读
美学中的不满 豆瓣
Malaise dans l’esthétique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 蓝江 / 李三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5
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2019年9月7日 想读
Cinema and Experience 豆瓣
作者: Miriam Bratu Hans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 10
Siegfried Kracauer, Walter Benjamin, and Theodor W. Adorno - affiliated through friendship, professional ties, and argument - developed an astute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modernity in which technological media played a key role. This book explores in depth their reflections on cinema and photography from the Weimar period up to the 1960s. Miriam Bratu Hansen brings to life an impressive archive of known and, in the case of Kracauer, less known materials and reveals surprising perspectives on canonic texts, including Benjamin's artwork essay. Her lucid analysis extrapolates from these writings the contours of a theory of cinema and experience that speaks to questions being posed anew as moving image culture evolves in response to digital technology.
2019年9月7日 想读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豆瓣 Goodreads
8.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2019年9月5日 想读
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 豆瓣
作者: 克內爾(Georg Kneer) / 納塞希(Armin Nassehi) 译者: 魯貴顯 巨流圖書公司 1998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卢曼已经使“系统理论”成为德国社会学理论的新典范。但是其影响范围是跨学科的,哲学、心理学、 心理治疗、政治学、艺术、教育、法学、新闻传播等学科不断地引用他的作品。其理论魅力就在于,透过更抽象的、精简的进路来翻写其它的理论及经验研究的成果。封一般学者或学术工作者来说, 要达到这样的理论运用,是要付出相当的心力,因局卢曼使用了极为复杂的专业术语来控制住理论的抽象度。为了减轻入门的困难, 能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对系统理洽有一各概略的掌握,作者出版了这本导读。本书主要分成四大部份:1.一般的系统理论,2.关于社会系统的理论,3.关于全社会的理论,4.对于今日社会的诊断。
2019年9月5日 想读
批评的解剖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加)诺思罗普·弗莱 译者: 陈慧 / 袁宪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1
《批评的解剖》以相当开阔的眼界剖析和总结了西方现存各种批评流派的是非得失,既是50年代以前西方文艺批评的系统总结,又是50年代以后西方文学批评新动向的明确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批评专著。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但是在西方,真正把文学批评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自身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的,应当说是从《批评的解剖》开始。
2019年9月4日 想读
马可瓦尔多 豆瓣 Goodreads
Marcovaldo
8.9 (137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马小漠 译林出版社 2020 - 1
一年四季轮回 一季一个故事
在沟渠里仰望星星 一个小工眼中城市的奇趣与窃喜
马可瓦尔多是位城市小工。在充满着水泥和沥青的城市森林里,他却试图寻找大自然。春天花坛里冒出来的蘑菇,秋天城市上空的候鸟,都能让他那灰色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彩肥沃。他有一双敏锐善感的眼睛,时刻捕捉着四季的变化和都市的隐秘。对他来说,“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
读者期盼已久、简体中文版首度问世的《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卡尔维诺在这一系列故事中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其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马可瓦尔多式的那些小不幸和小欢喜,卡尔维诺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以此作为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2019年9月3日 想读
自我的根源 豆瓣
Sources of the Self
作者: 查尔斯•泰勒 译者: 韩震 / 王成兵 译林出版社 2008 - 5
本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社群主义健将查尔斯•泰勒的代表作,被誉为“近二十五年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全书讨论了整个西方思想关于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表达的作用等方面的观念史,勾画出现代性自我形成的过程。作者认为,现代人继承的本互(相互)冲突的道德观,是现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义“善”的结果。
2019年9月3日 想读
为什么? 豆瓣 Goodreads
Why?
8.3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蒂利 译者: 李钧鹏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5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19年9月3日 想读
阅读 豆瓣
Façons de lire, manières d'être
作者: [法]玛丽埃尔·马瑟 译者: 张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文学如何影响存在,阅读如何影响我们的存在风格?玛丽埃尔•马瑟带领我们穿越法国文学的长廊,遍览普鲁斯特、萨特、罗兰·巴特等作家兼读者的叙事风格和阅读体验。文学的风格就是栖居于世界的方式,它给予生活真正的形式建议:“风格的选择,永远是价值的选择,是个人所持有的对某个世界的选择。”玛丽埃尔•马瑟如是说。
阅读是一种风格化行为,孕育着主体自由存在的可能。开放的要求是阅读的真正动力,追随新的作者即追随新的可能,激发着读者那找寻的快乐或被俘获的愉悦。阅读中自我与自我形式的对抗产生出新的塑形,自我风格与其他风格的碰撞促成了精神生活的风格化:在文学风格的力量面前,个体回到他自身,既有力地自我证实,又重度地自我迷失,并因此而开启自我的改变。赋予存在以风格,是属于人类的特性。对文学的风格施以真实的注意,可以让我们在自我身上尝试,甚而实现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
2019年9月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