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社会思想名家 豆瓣
Masters of Sociological Thought
作者: [美]刘易斯·A.科塞 译者: 石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7
本书在美国是一部被广泛使用的教科书典范,书中分别介绍了15位早期社会学理论家:孔德、马克思、斯宾塞、涂尔干、西美尔、韦伯、凡勃伦、库利、米德等的学说、生平、思想背景和社会背景。内容详尽,评论中肯,对学者的介绍简明扼要,自80年代在中国推出中译本一来,一直是大学里社会学系和相关社会科学各院系的指定参考书。本次再版,以最新版为基础对译文作了相应的修订,并配合15位社会学家的介绍,插入了作者画像,是不可多得得优秀大学读物。
2019年8月29日 想读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豆瓣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9.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 译者: 郭忠华 / 潘华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
2019年8月29日 想读
Black Skin, White Mask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Frantz Fanon 译者: Constance Farrington Grove Press 1994 - 1
Few modern voices have had as profound an impact on the black identity and critical race theory as Frantz Fanon, and Black Skin, White Masks represents some of his most important work. Fanon's masterwork is now available in a new translation that updates its language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readers. A major influence on civil rights, anti-colonial, and black consciousness movements around the world, Black Skin, White Masks is the unsurpassed study of the black psyche in a white world. Hailed for its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poetic grace whe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52, the book remains a vital force today fro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sts of revolutionary struggle, colonialism, and racial difference in history.
2019年8月29日 想读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豆瓣
作者: Laura Mulvey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 4
A new edition of Laura Mulvey's groundbreaking collection of essay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9. in an ext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is second edition, Mulvey looks back at the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contests for her famous article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and reassesses her theories in the light of new technologies.
2019年8月29日 想读
春申旧闻 豆瓣
作者: 陈定山 世界文物出版社 1978 - 6
陈定山旧著《春申旧闻、续闻》一书,是世界文物出版社1978年的初版本,收入掌故随笔有九十余则。春申旧闻》和《续集》,都是陈先生在台湾报刊上专栏连载的掌故随笔结集。上海在战国时代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所以上海又称“春申”,《春申旧闻》即是“上海旧闻”。文人逸事、艺坛杂俎、风俗市情、社会秘辛、菊坛掌故、勾栏风月、黑道传说等等,一应俱全,引人入胜。那种对往昔繁华岁月的追忆和回想,犹如明末张岱的《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一般的沧桑之感,又有一丝好梦沉醉难醒的隐约之痛。白头商女话当年,往事怎堪回首?
2019年8月28日 想读
寂静的深度 豆瓣
Hopper
8.2 (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克·斯特兰德 译者: 光哲 全本书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在大画家霍珀那里看到一个他似曾相识的世界:“ 常常感到霍珀绘画中的那些场景,是我自己过去经历过的”,总是被“抛置于一个完全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被一股莫名的张力所引导,在画作面前神游,最后却只见“自己与自己相遇” 。为寻求这迷魅所在,他选取霍珀的三十幅画作,从内容叙述和形式几何学上,以诗人的语言进行解读。
“所有那些因霍珀而激发的书写中,没有一部能比马克.斯特兰德这本小书更冷静、更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我们是如何为画作中的形式元素而感动、而惶然的。” 约翰.厄普代克说。
此译本由全本书店提供翻译校对,有别于先前的杂志版。
2019年8月28日 想读
Sketch for a Self-Analysis 豆瓣
作者: Pierre Bourdieu 译者: Richard Ni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 8
"Sketch for a Self-Analysis" is the ultimate outcome of Pierre Bourdieu's lifelong preoccupation with reflexivity. Vehemently not an autobiography, this unique book is instead an application of Bourdieu's theories to his own life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along the way it offers compelling and intimate insights into the most important French intellectuals of the time - including Foucault, Sartre, Aron, Althusser, and de Beauvoir - as well as Bourdieu's own formative experiences at boarding school and his moral outrage at the colonial war in Algeria.
2019年8月25日 想读
韦伯与马克思 豆瓣 Goodreads
Max Weber und Karl Marx
作者: 【德】卡尔·洛维特 译者: 刘心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9
◆ 深度比较韦伯与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犀利批评 重新检视黑格尔以降的诸种思想道路
···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比较韦伯与马克思,并展开讨论韦伯的思想及其影响,第二部分探讨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
在洛维特看来,正如我们的现实社会不止一种,关于它的科学也有两种:市民社会的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而这两种研究倾向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他们都从黑格尔关于客观精神的哲学中走出来,进入了一种关于人类社会的分析中,对现代生活方式之整体提出了质疑,而整个质疑的总标题就是:“资本主义”。在本书第一部分洛维特对韦伯与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比较研究,展开论述他们分别以“理性化过程”和“自我异化”为线索对市民-资本主义所做的阐释,探究了他们对于作为经济和社会之基础的人的理念的不同看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两者对市民社会中的现代人所做的批判性分析,本书第二部分重新检视了现代世界的诸种重要论题在黑格尔那里是如何展开的,以及在作为黑格尔主义者的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等人那里又经历了怎样的分裂和演化,对洛维特在《从黑格尔到尼采》中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专题式展开和进一步深化。洛维特认为,黑格尔是“19世纪思维中的革命性决裂”的标志,也是为决裂之后的世界进行思想奠基的人,因此无论我们想追溯现代性的根源,理解它的本质,还是对它进行批判,都需要回到黑格尔。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洛维特的《韦伯与马克思》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英译本我们整整等了半个世纪!
——《英国社会学杂志》(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韦伯与马克思》英译本的出版是一个大事件,对那些试图理解我们所存在的这个现实的独特性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社会学评论》(Sociological Review)
洛维特关于韦伯和马克思的研究至关重要,具有高度的原创性。
——布莱恩·S. 特纳(Bryan S.Turner,著名社会学家)
···
【编辑推荐】
◆ 洛维特代表作《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首次中文译介。洛维特用近百页篇幅对韦伯和马克思进行了深入比较和阐释,在英美社会学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本书第二部分对《从黑格尔到尼采》中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专题式展开和进一步深化,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现代世界的诸种论题在黑格尔那里如何展开,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黑格尔死后的思想世界所分裂出的种种道路。
◆本书译自德语版《卡尔·洛维特全集》第五卷,收录了洛维特关于韦伯和黑格尔的所有重要论文。
2019年8月23日 想读
Learning to Live Finally 豆瓣
作者: Jacques Derrida 译者: Michael Naas Melville House 2011
With death looming, Jacques Derrida,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hilosopher, known as the father of "deconstruction," sat down with journalist Jean Birnbaum of the French daily Le Monde . They revisited his life's work and his impending death in a long, surprisingly accessible, and moving final interview.

Sometimes called "obscure" and branded "abstruse" by his critics, the Derrida found in this book is open and engaging, reflecting on a long career challenging important tenets of European philosophy from Plato to Marx.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 of Derrida's work is also examined, including a discussion of his many political activities. But, as Derrida says, "To philosophize is to learn to die"; as such, this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turns to the realities of his imminent death--including life with a fatal cancer. In the end, this interview remains a touching final look at a long and distinguished career.
2019年8月22日 想读
Fiery Cinema 豆瓣
作者: Weihong Bao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5 - 3
What was cinema in modern China? It was, this book tells us, a dynamic entity, not strictly tied to one media technology, one mode of operation, or one system of aesthetic code. It was, in Weihong Bao’s term, an affective medium, a distinct notion of the medium as mediating environment with the power to stir passions, frame perception, and mold experience. In Fiery Cinema, Bao traces the permutations of this affective medium from the early through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exploring its role in aesthetics, politic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Mapping the changing identity of cinema in China in relation to Republican-era print media, theatrical performance, radio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and architecture, Bao has created an archaeology of Chinese media culture. Within this context, she grounds the question of spectatorial affect and media technology in China’s experience of mechanized warfare, colonial modernit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public into consumers, national citizens, and a revolutionary collective subject. Carrying on a close conversation with transnational media theory and history, she teases out the tension and affinity between vernacular, political modernist, and propagandistic articulations of mass culture in China’s varied participation in modernity.
Fiery Cinema advance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affect and medium as a key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cinema to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asses. By centering media politics in her inquiry of the forgotten future of cinema, Bao makes a major intervention into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media.
2019年8月22日 想读
什麼是社會學 豆瓣
作者: 愛里亞斯 译者: 鄭義愷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什麼是社會學》,大哉問也,絕非簡單的事。美國社會學大師帕深思的門徒流傳一則傳奇故事或可說明一二:再怎麼忙,帕深思每年一定找出時間,重讀涂爾幹名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思索「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帕深思為何要從涂爾幹著作裡尋找靈感,是另一個問題,在此重要的是,許多大師為何多在他們學術已有相當成就以後,重回這種看似入門教科書的問題?
或許,本質性的問題總是最耐人尋味。
本書也是Elias 在實際研究過許多具體問題,如文明過程,晚年才發表的一個反省,以及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一個總結。Elias許多著名的概念,如形構、對自我的控制 ﹝文明化﹞、權力、發展等,在本書中都有更進一步的深入衍析。從本書開始,你可以融貫瞭解Elias的理論對未來社會學的啟示。
2019年8月21日 想读
Ornamentalism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Anne Anlin Cheng OUP USA 2019 - 2
Ornamentalism offers one of the first sustained and original theories of Asiatic femininity. Examining ornamentality, in lieu of Orientalism, as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representation, circulation, and ontology of Asiatic femininity, this study extends our vocabulary about the woman of color beyond the usual platitudes about objectification. By offering us a conceptual frame through which to focus on race without being solely beholden to flesh or skin, this study alters the foundational terms of feminism and places Asian femininity at the center of an entire epistemology of race. By tracing a direct link between the making of artificial Asiatic femininity and a seemingly much more technological history of synthetic personhood in the West from the nineteent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rnamentalism shows how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ersonhood in the multiple realms of law, culture, and art has been surprisingly indebted to this very marginal figure.
Drawing from and speaking to the multiple fields of feminism, critical race theory, visual culture, performance studies, legal studies, Modernism, Orientalism, Object Studies and New Materialism, Ornamentalism will leave reader wi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is to be in American culture.
2019年8月14日 想读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豆瓣
Deleuze and Guattari’s What is Philosophy: A Reader’s Guide
作者: 雷克斯·巴特勒(Rex Butler) 译者: 郑旭东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编辑推荐-
★在《千高原》和《什么是哲学?》之间相隔了大约十一年。如何解释这个延迟呢?
★是什么让德勒兹决定用《什么是哲学?》这本书来总结他和加塔利的合作的?
★什么能把《 什么是哲学?》一书从德勒兹那时写作的其他作品中区分出来?
★这本书是否有某种特质,让德勒兹觉得他需要加塔利,或者我们能从中看出加塔利的贡献?
在很多方面,《什么是哲学?》的作用就类似于康德的第三批判。如果说德勒兹的第一批判是《差异与重复》,第二批判是《反俄狄浦斯》,那么《什么是哲学?》就是他的第三批判。
《什么是哲学?》弥漫着告别的气息。从某种目的论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对于德勒兹和加塔利的生活和事业来说都体现为一个适恰的结论。1992年,在此书出版一年后,加塔利就去世了。大约三年后,由于长期以来健康不断恶化,德勒兹放弃了他最后尝试写作的一本关于“马克思之伟大”的作品,在1995年与世长辞。这样来看,《什么是哲学?》几乎是预见性的,它总结了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思想,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总结了“我这一生到底做的是什么”。
-内容简介-
《什么是哲学?》在法国一出版,几乎立刻就登上了各大书单的榜首。但是,在1980年代这“寒冬”的十年中,1960年代蕴育了《反俄狄浦斯》的那些解放希望已经渐渐消散,1970年代中加塔利对替代性政治的实验也慢慢走到尽头。确切地说,它是德勒兹诸多作品中,被讨论最少的那些书之一。如何解释《什么是哲学?》这种相对被忽视的状态?
在这本解释《什么是哲学?》的导读中,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者重新安排了其章节的顺序,首先从艺术开始(“感知物,情动和概念”一章),然后进入哲学的部分(“什么是概念?”、“内在性平面”和“概念性人物”这三章),最终到达科学和逻辑(“函项与概念”和“预期与概念”这两章),之后我们将以论大脑的章节(“从混沌到大脑”)以及涉及历史和地理哲学的章节(“地理哲学”)来结束。
2019年8月13日 想读
概念的历史分量 豆瓣
作者: 方维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4
与所有史论一样,概念史也需要假设,没有假设便无论点可言。真正的概念史从来不只是概念的历史。根究概念嬗变而外,更在于提炼历史语义的内在结构;除了透过语境来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考证和解析那些富有“整合力”的特定概念。这就是本书取名《概念的历史分量》的用意所在。概念史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挖掘那些弃之则无法经验的概念,或曰不可替代的基本概念(科塞雷克语)。
近代以降,中国不断努力翻译介绍一种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知识文化体系,并试图把西方的科学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现代汉语的很多重要词汇和概念,均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本书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即“大概念”的探究,例如对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探讨,对“民族”及相关核心概念的通考,对“经济”译名的溯源,对“知识分子”概念的辨析……都试图用“概念史”方法进行详实的知识考古,以结构性的目光来理解近代历史演进的内在脉络。
2019年8月12日 想读
黑夜白昼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日)柴崎友香 现代出版社 2019 - 4
因为错过而引发的一场跨越10年的绝美恋情。相识是因为你像他,相爱是因为你就是你。本书是野间文艺新人奖获奖作品、芥川奖获奖作家柴崎友香的早期作品。作者以其精致细密的手法描写人物心理及生活情怀,在平静地叙述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结局,共鸣感十足。本书于2018年改编成电影。
2019年8月11日 想读
台灣理論關鍵詞 豆瓣
作者: 王驥懋 等著 / 史書美 等編 聯經 2019 - 3
台灣有沒有理論?只有西方引進的才能算是理論嗎?
在全球知識分工下,以32則關鍵詞
推動台灣超脫依賴者和模仿者,讓台灣理論與世界展開對話
我們如何界定理論?只有西方引進的才能算是理論嗎?台灣有沒有理論?如果有,那它的內容、範疇、系譜為何?如果沒有,台灣在全球的知識分工制度下,是否無法超脫依賴者和模仿者的角色?那又應該如何抵制這個被分配的角色,轉而變成理論生產者?米蘭‧昆德拉曾經指出,大國有大國的狹隘觀,過度自信不理別人,小國有小國的狹隘觀,認為自己沒有東西可以貢獻給世界,他說這兩種都是需要克服的謬論。如此看來,台灣對世界的理論場域,是否可以有所貢獻?或者,台灣本有理論,但看理論怎樣定義,只是因為「認可機制」的桎梏,而沒有被看到,甚或自己也看不到?那要怎樣才能看到自己,也被別人看到?特殊化和普遍化之間台灣理論的位置在哪裡?台灣在地經驗的概念化可以提升為普遍的理論嗎?
由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主編的《台灣理論關鍵詞》,試圖發掘「理論」與「台灣」之間的可能關係,以作為台灣知識學的一個方法。本書從台灣經驗出發,以創造為訴求,擺脫陳舊的術語、慣用語以及外來的理論概念,發明新的詞彙──關鍵詞──來探討台灣本身的獨特性。依據在地就是全球的主張,本書除了探討台灣的特殊性,也希望提供從特殊性跨越到一般性的途徑,以期對世界情境下更廣闊的理論對話有所貢獻。
2019年8月6日 想读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 豆瓣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龚重林 商务印书馆 2019 - 5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为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的代表著作之一。在书中,德勒兹从表现概念入手,探讨斯宾诺莎哲学的意义,并从这种探讨中引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在他看来,表现的概念凸现了斯宾诺莎哲学的三个维度:一,作为存在学的实体理论;第二,作为知识论的理念理论;第三,作为人类学、政治学的样式理论。在对表现概念的解释中,德勒兹认为表现者、被表现者和表现自身三者不可分离,从而为自己的实在和思想的关系理论奠定基础。
2019年8月5日 想读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豆瓣
作者: Tim May / Zygmunt Bauman Wiley-Blackwell 2018 - 11
Widely acclaimed insight on the human condition, updated to view modern issues through a sociological lens
Now in its third edition,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continues to offer a stimulating exploration of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nd tacit expectations which structure our view of the world. This best-seller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12 languages to bring key sociological concepts to students and general readers around the globe. The authors review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ociety and examine the applicability of sociology to everyday life.
The world has changed a great deal since the second edition’s publication. Issues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ility, inequality, social justice, inclusion and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have risen to prominence, and we are collectively challenging our ways of thinking about intimacy, community, consumption, ethics, social identity, and more. This new third edition has been revised to reflect these and other transformations in our lives, helping us to think sociologically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burgeoning issues, how we organize our societies, understand ourselves and lead our lives. This dynamic book:
Applies sociology to everyday life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issues
Contains contributions from major theorists that introduce central sociological concepts with modern relevance
Features a highly engaging and stimulating style that promotes critical thought and independent study
Written for undergraduates, postgraduates, practicing sociologists and social scientists, this book also holds a broad appeal to a general audience. The third edition of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offers a compelling survey of sociological issues, recent changes in societ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our day-to-day lives and identities.
Learn more about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in co-author Tim May's recent piece for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19年8月4日 想读
美好生活:现代住宅导览 豆瓣
作者: 伊纳吉·阿巴罗斯(Iñaki Ábalos) 译者: 苏畅 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 2019 - 6
忘记现代性丨七栋理想住宅,带你重温20世纪美好生活容器的演进历程
在当代所有的建筑类型中,住宅或许是最私人的一种,同时也是花费建筑师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一种。从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运动兴起至今,各种生活方式、思想潮流与住宅形式之间,蕴含着紧密的联系。如何理解不同思想方法、世界观、生活方式与设计策略之间的联系,是伊纳吉·阿巴罗斯创作《美好生活:现代住宅导览》初衷。
在伊纳吉·阿巴罗斯看来,当下许多建筑师们思考与规划居住空间最普遍的形式,不过是众多思潮中的一种——即实证主义下住宅原型的物化。换句话说,当今掌握住宅设计话语权的所谓权威们已然过时。伊纳吉·阿巴罗斯认为,20世纪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些不同的居住空间使我们确信,应把实证主义重新归作众多意识形态中的普通一员——它虽在正统现代观念中最富有影响力,却也最快地消散开去。
在《美好生活》中,伊纳吉·阿巴罗斯为读者充当向导,一同去寻访二十世纪的七座代表不同生活理念的标志性住宅。它们有的早已建成,有的则只存在于规划、画作或电影场景之中。这趟探索之旅将到访密斯·凡·德·罗的三庭院住宅、马丁·海德格尔位于黑森林的陋舍、毕加索的戛纳别墅,以及安迪·沃霍尔自称“工厂”的纽约阁楼。从雅克·塔蒂《我的叔叔》里超现代的几何住宅与花园出发,前往巴斯特·基顿自导自演的《一周》中那座著名的自制小屋,最后来到大卫·霍克尼画作《更大水花》里充盈着阳光的泳池。
这些住宅是为谁而造的?它们服务的主体是谁?我们建造的工具是什么?这些问题使所谓的现代性退居幕后,而它们相关的“家庭类型”则随着建筑师对其存在架构的设想走向幕前。也就是说,不同的哲学将塑造不同的主体形象。那么,这些哲学和主体暗示了怎样的时空观念呢?
查拉图斯特拉之宅
密斯的三庭院住宅绝不可能是都市郊外的乡野住宅 。密斯想象的主体很可能是一位擅长运动 、 穿着优雅手工皮鞋的绅士 。 他习惯在人行道上漫步 , 并从他的房子走到咖啡馆 、 剧院 、 商店或城市的林荫大道上和朋友见面 。 这位心怀世界的男士像波德莱尔笔下的漫游者(flâneur)或格奥尔格 · 齐美尔笔下的绅士(blasé)那样有着许多社交爱好 。 这正是尼采在谈论超人查拉图斯特拉时最喜欢的主题之一: 他并不像隐士一样远离尘世 , 而是将自我建设时的压抑化成一种巨大的喜悦 , 一种挣脱了道德束缚的喜悦 。 这种极具感染力的喜悦将给他带来对世界的强烈满足感以及超越他人的创造思维。
避世的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之宅
“黑森林南部广阔山谷里一处海拔1150米的陡坡上 , 坐落着一处滑雪小屋 。 小屋的平面约六米见宽 , 七米见长 。 低矮的屋顶下分出三个房间:厨房兼客厅 、 卧室 、 书房 。 对面同样陡峭的斜坡和两坡间狭窄的山谷里 , 稀稀拉拉地散落着屋檐出挑的农舍 。 高山草甸和牧场向山坡上延伸到远处高耸的杉木林中 。 澄澈的夏日晴空中 ,两只苍鹰在明媚的阳光下大回转地翱翔 。”
雅克 · 塔蒂的居住机器:实证主义之宅
电影的剧情真实地重现了20世纪两种影响深远的思想之间的辩斗 。 一方面 , 将实证主义范式 、 将进步和秩序作为救赎的工具的信念持续应用于私人生活领域 , 这两者被人类用以发展科技 , 哲学与科学被同等起来 , 而后者更被视作思想的制高点;另一方面 , 为了抵抗实证主义 , 胡塞尔和伯格森乃至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都试图重建一种新的主观主义或活力论 , 以摆脱科学概念的框架 , 从而揭示实证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以及其技术官僚式的社会表现。
度假的毕加索:现象学之宅
一种神秘而迷人的理解和使用空间的方式 , 一种绝对属于20世纪的居住形式 , 当中居住自由而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可以与传统建立起不受拘束的对话 。 黄昏时分 , 凌乱的房子 , 全神贯注工作的毕加索 , 偶尔穿着内裤踱步 , 或是与女儿一起嬉耍 :这些照片表现出一种一致的居住形式 。 在我们印象中 , 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而无秩序的住宅 , 充满了孩童般的混乱和随意性——这正是阿尔贝勒家的儿子在那洁净的实证主义住宅中所渴望的混乱和自由 。
“工厂”中的安迪 · 沃霍尔:
从弗洛伊德 -马克思主义公社到纽约工业阁楼住宅
“工厂”是一个创意公社 , 其灵魂人物安迪•沃霍尔其实从不在里面过夜(他睡在附近他母亲的公寓里), 而且对马克思 、 弗洛伊德 、 赖希和整个当代共产运动都毫无兴趣 。 但尽管如此 ,“工厂”依旧凭其巨大的魅惑光环 , 为这种生活方式赋予了魅力 , 并“塑造”了其建构上的形式 。 事实上 , 它是20世纪最广为人知 、(至少在文化上)最有影响力的公社生活的尝试 。 沃霍尔本人的魅力赋予了阁楼住宅一种独特的诱惑力 , 当中既结合了公社传统的进步和竞争魅力 , 又富有60年代的地下氛围 。
原始小屋 、 寄生与游牧:住宅的解构
1920年拍摄的《一周》是巴斯特•基顿开始担当主角的短剧之一 , 在其中基顿需要费尽苦力来搭建他妻子过往的爱慕者送来的一栋预制住宅 .......许多趟上上下下之后 , 房子被将它运来的同一列火车撞毁 , 一并被摧毁的还有这对夫妇一度在它身上寄予的对美满家庭生活的期望 。 它揭示了我们抵抗另一种物质实践的无能 , 建立在这种物质实践之上的体制(在此也即家庭和夫妻)的危机 , 以及这种无能与危机之间的紧密联系 。
更大水花:实用主义之宅
当大卫•霍克尼在1967年绘制《更大水花》时 , 他应未料到这幅画竟会被理解为一则绝对的建筑宣言 ......其唤醒了我们记忆中 1950年代洛杉矶的许多尝试 , 尝试去定义那些可以建造得现代 、 经济和简单的住宅 。 霍克尼的这幢住宅 ,以及它对“存在”的理解中体现出的愉悦与轻松 , 与实证主义参考体系和价值观相去甚远 , 它将使我们通过一种绝对的自治性重新确认一种当代文化中尚未消散的居住传统 , 并展示出一种能够改变与适应的活力 。 这种活力恰是实用主义思想的根基 。
阿巴罗斯在《美好生活》一书里为读者指出这些住宅创作背后关键的哲学准则,并对现代生活方式与建筑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提出深刻见解。他认为,即使最平常的住宅亦可承载一个完整的世界 。如果我们由宏观向微观转换,探寻这些住宅的物质文化 、 材料性和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进而关注它们周围物质和装饰的形成以及与私密感和舒适感的关系,也将会得出类似的结论。我们需要反思这些价值观念和思想所带来的技术手法,理解不同的空间范式需要建筑师针对其对象及设计过程采用何种技术和立场 。
2019年8月3日 想读
跨越边界的社区 豆瓣 谷歌图书
9.3 (25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8
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的互动,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方方面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
本书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涉及的问题既深且广,堪称有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触及社会和人民心理深层变革的佳作。
2019年7月3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