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仪式、政治与权力 豆瓣 谷歌图书
Ritual, Politics and Power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大卫·科泽 译者: 王海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1
作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政治仪式的专著,本书对仪式这一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解释了仪式为何一直都是政治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指出无论是保守还是革命的政治群体,其成功都与仪式的有效使用息息相关。本书探讨了潜藏在仪式的政治作用中的诸多普遍原则, 使用了古往今来、遍及全球的各种仪式资料,既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作者带领读者遍览各种时空中的政治仪式,它们来自于阿兹特克、苏联、法国大革命、非洲殖民地、意大利共产党和其他很多地方,都得到了深入而趣味盎然的分析……这是一项针对跨学科读者的政治人类学研究,它向非人类学家显现出,民族志分析与政治理论相比亦大有其用武之地。
——《美国人类学家》
本书是比较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扛鼎之作,应成为所有学习政治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必读之作。
——《选择》(美国面向图书馆的最有影响力的期刊)
这是一本引人注目的力作,阐明了仪式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政治生活的本质。该书语词洗练、文风优雅,谨推荐给普通读者、人类学家和政治学家。
——查尔斯·席博曼(《某些人:美国的犹太人及其目前的生活》和《刑事暴力、刑事司法》的作者)
2019年10月2日 想读
保卫马克思 豆瓣
Pour Marx
9.0 (1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路易·阿尔都塞 译者: 顾良 商务印书馆 2010 - 10
《保卫马克思》名是一声呼喊,几乎是一个口号般的呼喊,今天它仍然在回响着,或者说它又一次回响起来,其声音还如同三十年前一样响亮。不过,这种回响有另外的原因,并且是处于完全不同的境况中的。阿尔都塞这部著作现在面对着新老的读者,而老读者们再次阅读阿尔都塞的著作之前,自身却已经有深刻的改变了,其接受作品的方式也有巨大的改变了。
2019年10月1日 想读
爱因斯坦与柏格森之辩 豆瓣
The Physicist and The Philosopher: Einstein, Bergson, and the debate that cha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ime
作者: 吉梅纳·卡纳莱丝 译者: 孙增霖 漓江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对时间这一至关重要问题的几乎百科全书式的探究。 1922年4月6日,在法国哲学学会由知识分子促成了爱因斯坦与柏格森的一场会面,结果两人之间爆发了尖锐的争论。柏格森认为相对论更适用于认识论的范畴,时间必须以哲学的方式加以理解;他认为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种嫁接在科学上的形而上学,不是科学。爱因斯坦则针锋相对地回应说哲学家的时间并不存在,在物理学家的时间之外最多只有某种心理学意义上的时间。
争论过去几个月后,爱因斯斯坦因为发现光电效应法则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柏格森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写作了《绵延与同时性》,他的哲学生涯也因这场争论而焕发了第二春,并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哲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巅峰,然而他们对时间问题的看法从未达成和解,分歧贯穿余生,而且影响深远。
这场争论的背景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由来已久的分野与交锋。伴随着相对论的提出及其所引发的世界性影响,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让这种传统的争锋变得更加尖锐。本书就是对这场争论及其余波的精密梳理和精彩反思,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证明了关于时间之谜的争论是如何改变了精神的历史进程,堪称一部以时间为主题的思想认知简史。
柏格森在争论中的名言是:爱因斯坦先生,我们比你更像爱因斯坦。
相对论一出,爱因斯坦受到哲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广泛关注,他很多时候被视作一位思想家,而不仅仅是物理学家。但爱因斯坦并不领情,在时间问题上,当柏格森试图将相对论与哲学并轨的时候,爱因斯坦毫不客气地将哲学排除在外。
而时间向来是哲学家们热衷于攻陷的堡垒。没有了关于时间的话语权,他们该怎么办?
柏格森对时间的理解,毫无疑问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的重要推手之一。他怎会甘于被爱因斯坦逐出时间的论坛?
这场交锋作为一个事件,显然是逻辑的必然;所有有趣的、令人意外的事情都随之发生了。打开这本书,这两位在不同领域先后获得诺贝尔奖,并以其头脑深远地影响了我们所生活其中的世界的人物,会竞相告诉你更多你之前所不了解的东西。
2019年9月30日 想读
技术与时间 3 豆瓣
La technique et le temps:3. Le temps du cinéma et la question du mal-être
作者: [法] 贝尔纳·斯蒂格勒 译者: 方尔平 译林出版社 2012 - 5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是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德里达指导下所写的博士论文的第三卷,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广义上的“存在”所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
作为德里达的继承人,斯蒂格勒在技术命运的哲学分析领域开启了一个转折。——格里高利·沙东斯基
为了摆脱技术霸权,斯蒂格勒认为除了公共权力的积极介入外别无他法。如果让数字技术与其强大的能力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与金融资本主义携手,那就意味着向政治妥协。——加布里埃尔·梅仑贝尔热
2019年9月30日 想读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全集 豆瓣
作者: [美]华莱士·史蒂文斯 译者: 陈东飚 作家出版社 2021 - 8
以时间为序,收录华莱士·史蒂文斯不同时期所有诗作,包括《簧风琴》《簧风琴·增补诗篇》《秩序的理念》《弹蓝色吉他的人》《一个世界的各部分》《运往夏天》《秋天的极光》《岩石》《晚期诗作》九个集子,并附上年表,是其一生诗歌写作的完整的结集。
这些诗关注想象的转换能力,显示出审美的、沉思的哲学倾向,并且有一种完全原始的风格和感觉:异乎寻常、虚幻迷离,浸透着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光亮。与诗人生活的平静安祥相比,他的诗集呈现饱满、绚烂的色彩,焕发出一股令人激动和兴奋的能量。
2019年9月30日 想读
埃利亚斯与现代社会理论 豆瓣
Norbert Elias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作者: 【英】丹尼斯·史密斯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埃利亚斯一生颠沛跌宕,晚年终获世界声誉,成为20世纪社会学大师之一,学界已广泛认可其文明化过程理论。评述埃利亚斯研究的作品已有不少,但出自其核心圈子之外人手的,本书尚属首例。史密斯在书中以引人入胜的笔调,考察了埃利亚斯其人其作,回溯了其声名的后来居上;从独特的角度将埃利亚斯的著述与帕森斯、阿伦特、福柯和鲍曼等彼此相异的学说逐一对论,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利用埃利亚斯的洞见,增进对西方现代性和社会政治变迁的理解;同时也点出了其研究思路的局限。
2019年9月30日 想读
被壓迫者劇場 豆瓣
Teatro do Oprimido
作者: Augusto Boal 译者: 赖淑雅 揚智 2000
本書作者以戲劇美學論述觀眾在劇場中的位置,積極鼓吹戲劇活動是每一個人(尤其是被壓迫的人)都可以掌握的表達工具,並藉由此書大力撻伐了影響當時主流戲劇理念甚鉅的亞里斯多德《詩學》,認為亞氏的戲劇觀念裡所提供的悲劇移情作用是服務於當時雅典政治的一套壓制系統,在戲劇活動與人民百姓之間築起一道阻絕的高牆……這是一本寫於1970年代的民眾戲劇經典,值得您細細閱讀。
2019年9月29日 想读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豆瓣
La Philosophie comme manière de vivre
作者: [法] 皮埃尔·阿多 译者: 姜丹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本书属于让人从书中走出来时会脱胎换骨的那一种。皮埃尔·阿多的所有作品皆属于这种类型,无论书里谈论的是马克·奥勒留或普罗提诺、斯多葛派或神秘主义,总是带着永远清澈的博学。这些著作表明,对古代人而言,哲学不是体系的建构,而是生活的选择,是在探寻智慧道路上的一种修炼。在这部对话录里,我们将发现一个令人钦佩的博学的学者,他的作品滋养了众多思想家,在他时而讽刺、时而如格言般的判断里我们将发现一个隐秘、腼腆、朴素的人。跟随皮埃尔·阿多,我们将领会到如何阅读和诠释古代的智慧,为什么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尤其是马克·奥勒留的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做哲学,即学习面向死亡”,要学会“活在此刻,犹如最后一次也是初次看到世界一样”。
2019年9月29日 想读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绘制了当代技术哲学的知识地图,按照“社会一政治批判传统”、“哲学一现象学批判传统”、“工程一分析传统”和“人类学一文化批判传统”四个谱系,选取技术哲学经典名作25篇。置于开头的长篇文字“技术哲学历史概述”,则是一篇全面系统的技术哲学学科导论。
2019年9月27日 想读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2nd edition)
9.7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2019年9月27日 想读
寻找亚洲 豆瓣 Goodreads
8.2 (8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一頁folio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2019年9月26日 想读
Laura Mulvey: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豆瓣
作者: Laura Mulvey / Rachel Rose KOENIG BOOKS 2016 - 7
Since it first appeared in Screen in 1975, Laura Mulvey’s essay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has been an enduring point of reference for artists, filmmakers, writers and theorists. Mulvey’s compelling polemical analysis of visual pleasure has provoked and encouraged others to take positions, challenge preconceived ideas and produce new works that owe their possibility to the generative qualities of this key essay.
In this book, the celebrated New York-based video artist Rachel Rose (born 1986) has produced an innovative work that extends and adds to the essay’s frame of reference. Drawing on 18th- and 19th-century fairy tales, and observing how their flat narratives matched the flatness of their depictions, Rose created collages that connect these pre-cinematic illustrations to what Mulvey describes in her essay-cinema flattening sexuality into visuality.
2019年9月25日 想读
動物化的後現代 豆瓣
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 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
6.8 (44 个评分) 作者: 東浩紀 译者: 褚炫初 大鴻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6
次文化研究的根基經典名著
你真的理解「御宅族」是什麼意思嗎?
從「理想的時代」到「虛構的時代」,人類將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為日本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欲了解當代日本社會,必先了解御宅族系文化的來龍去脈!
御宅系文化研究第一把交椅──東浩紀,帶你一探究竟。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不只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國家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御宅族一向被賦予負面的意義,但是當這個族群所形成的影響力已經不只限於一個小圈圈內時,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族群對於動漫甚至當代文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而且這些被誤解的族群,其行為模式是文化的脈絡之一,也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整個歷史文化。
作者以其豐富的文化論述內涵,概要而精闢的分析御宅族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社會和日本思想,並從中理出御宅族文化的形成與未來的可能性。
2019年9月21日 想读
以火攻火 豆瓣
Contre-feux 2:Pour un mouvement social européen
作者: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译者: 孫智綺 麥田 2017 - 9
法國社會學大師布赫迪厄著名評論小冊《防火牆》續篇
-------------------------------------------------------------
「以火攻火」的意思是指一種撲滅森林大火的方法,放火以緩止原本延燒的火勢。布赫迪厄以其火力強大的批判姿態,正面迎向由政客、學者、媒體所延燒出的野火。本書由數篇社會評論集結而成,針對議題包括:新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責任,媒體如何與政客學者相結合,以操控輿論並遂行其政策,及當時的社會事件和勞工運動等。作者在這本關鍵作品中,強烈批判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危害,特別是強行置入行銷「全球化」此兼具描述性及規範性的字眼。他更撻伐歐洲某些左派社會黨政府,毫不思索便呼應美國政府這種新帝國主義主張,其結果只加劇了自身社會的離析,令弱勢團體永無寧日,引爆社會緊張情勢,進而破壞各國經濟乃至文化,使人類文明蒙難。本書可讓讀者一窺這位學術泰斗對社會課題的熱情,以及對歐洲政經情勢之殷殷關切。
2019年9月21日 想读
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史 豆瓣
作者: [法]奥古斯丁·梯叶里 译者: 祝安利 / 文琳 2019 - 8
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主英格兰,拉开了诺曼王朝的序幕。但这场诺曼人的征服战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持久。因为征服战争意味着一个民族完全闯入另一个民族并将其分解,所以,这并不是一场黑斯廷斯战役的胜仗之后,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加冕为王后就终止的速战速决,而是两个民族间绵延了近百年的战争。我们重回诺曼王朝治下的英格兰,从威廉踏上英格兰的土地开始,随着四任君主一起步步为营,到最后,当英格兰人终于彻底接受了诺曼人的统治,而诺曼人也已经融合进了英格兰文化中时,这场横亘近百年的征服战争,到底谁是胜者?
2019年9月20日 想读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豆瓣
9.4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柄谷行人 译者: 赵京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9
后现代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作,已有英、德、韩、法等数个译本,影响广被东亚与欧美。
作者主要以日本明治中期(1880—1900)前后的文学为对象,抓住“言文一致”这一语言变革运动与明治国家体制——议会、法制、医疗、教育、征兵制度的建立之同步关系,考察了文学在语言形式、思维方式、文体表现等方面全新的观念之生成过程。全书以知识考古的方式探讨了“风景的发现”“内面的发现”“儿童的发现”“病的意义”“自白制度”等,考察它们如何以“颠倒”的方式与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一系列制度一起诞生。作者的批评范式以及对核心观念的提炼与表述影响深远,自三联2003年出版中译本以来,已成为国内批评理论领域的必读书目。
本次翻译以2004年作者对讲谈社初版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删和修订后推出的“岩波定本”为底本,相对于初版,这个全新译本“几乎成了一本新著”
2019年9月20日 想读
逃避统治的艺术(修订译本)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9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 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推荐】
这部著作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士·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它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创造性和同情心。很少有学者具有更敏锐的能力可以洞察那些没有历史、居于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实践和形式的人群的能动性。事实上,这已经使他非常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就是人们不仅可以逃避国家 ,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形式本身。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这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富有人文和文化的洞察力,这部著作将改变读者对人类历史,以及对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所阅读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理论中最具吸引力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罗伯特·郝夫纳 (Robert Hefner)
2019年9月20日 想读
西北雨 豆瓣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联合报文学大奖得主童伟格代表作
一个关于离开或留下,逝去或复活,失落或寻找,溯想或遗忘……微苦、无伤的“说不完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一个家族的命运难测不可解,四代人逃离流散,死亡却始终存在。这部长篇小说被倾诉出口,却只见童伟格使用诗意轻盈的语言与多重变换的人称,让所有人 回忆、想象、造梦、书写。在种种近似呓语的碎片化叙事中,亡灵复活行走,地景流转于山村、孤岛,静谧的时光迂回周折,字里行间弥漫着恍惚停滞的气息。全书仿佛一幅卷轴,或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故事永不止息;所有的记忆、伤害,甚至连命运与死亡,都在小说中无尽循环。
✨ 编辑推荐
●童伟格是台湾七零后小说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文学金典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认可。我们能从其书写中看见魔幻写实、现代主义、内向世代等诸多风格,却无法用单一特定的词概括他,骆以军便曾言:“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2004年夏天,童伟格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定名“西北雨”;历经五年书写、删减约五万字后正式出版,并表明:“初次见‘西北雨’这三个字,是在小说家袁哲生的《天顶的父》里。”一种联系由此而生,我们可能在本书窥见两位重要台湾小说家相互对照的隐秘痕迹。
●在2010年“台湾文学金典奖”长篇小说决选会议上,《西北雨》不仅得到所有票数而荣获这项年度大奖,更让在场评审吴达芸盛赞:“读《西北雨》,可以说整个颠覆我原先对小说的训练或是阅读习惯。”
●随着小说家操练出更繁复的时间折叠术,本书形成一个永远说不完的故事,作者长期关注的“死亡”“命运”“对乡土的困惑”等命题也都折叠其中,《西北雨》更因此被视为童伟格总结前两本小说的代表作。
✨ 名人推荐
我读童伟格,视觉上那翻动着空旷的场景如此像年轻时看的塔可夫斯基。但流动的诗意却让我想到以色列小说家奥兹,或较好时的石黑一雄……倒带、透明,那时间与命运的畸人之“我”背着快乐无害的他们在这片梦中荒原跑,从葬礼出逃,拉出这样一幅浩瀚如星河,让我们喟叹、悲不能抑、灵魂被塞满巨大风景的“赎回最初依偎时光”的梦的卷轴。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童伟格从容谨守他在“小说的边界”的信念,不理会乡土写实,遑论家族史写作。那芜杂不文的山村、浪打菜渣坑的孤绝海港、畸零人寄居的卫星城镇,是诗的存在,抒情的存有,也是灵光的存有。米兰·昆德拉在《相遇》赞誉某书从书写形式到美学都具深刻原创力,是为“原小说”;《西北雨》同样值得如此赞美。
——台湾小说家 林俊颖
你得要够辽阔才能够深邃,《西北雨》就是这样。像大地吸收了泪水,以一种“将死之人”特有的辽阔,穿入地心,抵达文学的心脏:一种复杂无比的善良。
——台湾小说家 胡淑雯
一整座清酽悠长的宇宙:记忆中的事物在此散放着透亮光泽,并因此乾淨与确实存在着。这是一本关于阳光、微风、空气与雨雾的信仰之书,生命的永恆哀痛被安静与饱满的文字所护卫与洗涤。我们因此懂得孤身一人却盈溢各种细致的身体感受,在童伟格所许诺的魔幻乡土中,沉静等待重生,并因生命的这个恩赐而深情地微笑。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杨凯麟
✨ 获奖记录
《西北雨》荣获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
作者荣获“台北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省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2019年9月19日 想读
邊緣上的香港 豆瓣
作者: 駱穎佳 译者: 黃大業 印象文字 2016 - 10
本書以五四運動為起點,貫穿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年代、鄧小平的後社會主義年代,而至香港九七回歸後當下的處境,嘗試勾勒出香港被中國國族論述書寫的來龍去脈。
廁身於後殖或再殖的曖昧與含混中,本書在開拓國族論述以外的自身想像之餘,也幫助我們思考當下香港人在身分認同上的諸種困境。
2019年9月17日 想读
逃避统治的艺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8.7 (31 个评分) 作者: 詹姆士·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其它标题: 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推荐】
这部著作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士·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它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创造性和同情心。很少有学者具有更敏锐的能力可以洞察那些没有历史、居于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实践和形式的人群的能动性。事实上,这已经使他非常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就是人们不仅可以逃避国家 ,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形式本身。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这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富有人文和文化的洞察力,这部著作将改变读者对人类历史,以及对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所阅读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理论中最具吸引力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罗伯特·郝夫纳 (Robert Hefner)
2019年9月1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