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The Japanese Cinema Book 豆瓣
作者: Hideaki Fujiki / Alastair Phillip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20 - 5
The Japanese Cinema Book provides a new and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one of the world's most fascinating and widely admired filmmaking regions. In terms of its historical coverage, broad thematic approach and the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 range of its authors, it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wide-ranging publication of its kind to date.
Ranging from renowned directors such as Akira Kurosawa to neglected popular genres such as the film musical and encompassing topics such as ecology, spectatorship, home-movies, colonial history and relations with Hollywood and Europe, The Japanese Cinema Book presents a set of new, and often surprising, perspectives on Japanese film.
With its plural range of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 expertise of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scholars and critics, The Japanese Cinema Book provides a groundbreaking picture of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Japanese cinema may be understood as a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transnational and global phenomenon.
The book's innovative structure combines general surveys of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topic or critical approach with various micro-level case studies. It argues there is no single fixed Japanese cinema, but instead a fluid and varied field of Japanese filmmaking cultures that continue to exist in a dynamic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cinemas, media and regions.
The Japanese Cinema Book is divided into seven inter-related sections:
·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 *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y
· * Film Style
· * Genre
· * Times and Spaces of Representation
· * Social Contexts
· * Flows and Interactions
2020年4月28日 想读
Foucault 豆瓣
作者: Gilles Deleuze Editions de Minuit 2004 - 4
Comment Foucault définit-il " voir " et " parler ", de manière à constituer une nouvelle compréhension du Savoir ? Qu'est-ce qu'un " énoncé ", à cet égard, dans sa différence avec les mots, les phrases et les propositions ? Comment Foucault détermine-t-il les rapports de forces, de manière à constituer une nouvelle conception du Pouvoir ? Pourquoi faut-il un troisième axe, qui permette de " franchir la ligne " ? Quelle est cette Ligne du Dehors toujours invoquée par Foucault ? Quel en est le sens politique, littéraire, philosophique ? En quoi la " mort de l'homme " est-elle un événement qui n'est ni triste ni catastrophique, mais une mutation dans les choses et la pensée ? Ce livre se propose d'analyser ces questions et réponses de Foucault, qui forment une des plus grandes philosophies du XXe siècle, ouvrant un avenir du langage et de la vie.
2020年4月28日 想读
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豆瓣
作者: Arif Dirli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5
Arif Dirlik's latest offering is a revisionist perspective on Chinese radica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 argues that the history of anarchism is indispensable to understanding crucial themes in Chinese radicalism. And anarchism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now as a source of democratic ideals within the history of the socialist movement in China.
Dirlik draws on the most recent scholarship and on materials available only in the last decade to compile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his subject available in a Western language. He emphasizes the anarchist contribution to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and elucidates this theme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both anarchist polemics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provide the immediate context, but throughout his writing the author views Chinese anarchism in relation to anarchism worldwide.
2020年4月19日 想读
阿尔都塞的教训 豆瓣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张翼
本书旨在评论路易·阿尔都塞写给约翰·路易斯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训。本书反思了这个教训试图教给我们和实际教给我们的内容。反思的对象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现状,换言之,1973年一位知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话语到底由什么构成。本书也反思了阿尔都塞的教训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以及在知识分子、政治家、“共产主义者”和“左派分子”中产生影响的条件。
2020年4月15日 想读
吾思鱼所思 豆瓣
作者: 莫里斯·E.F.布洛克 (Block M.E.F.) 译者: 周雷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3
本书是人类学界最有原创力的理论家布洛克的论文集。在本书中,布洛克多次援引他对马达加斯加的扎弗曼尼瑞人做所的田野研究,并以此为例,讨论了诸多认知人类学的基本问题,如:认知人类学的基础是什么;在探究人类的记忆时,他们的自述有多可靠;是什么连接了人类学家所研究
2020年3月28日 想读
民歌40 豆瓣
民歌四十
作者: 陶晓清 | 统筹 / 杨嘉 | 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没有歌的时代,是寂寞的,
只有噪音的时代,更寂寞。
要压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
——余光中
🎵
一部台湾民歌百科全书式珍藏档案
记录传奇音乐人的辉煌岁月:李宗盛、蔡琴、齐豫、胡德夫……
揭秘全民传唱金曲的幕后故事:《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被遗忘的时光》……
直溯影响王力宏、方文山、陈绮贞的华语流行音乐兴盛源头
100张经典唱片,500张老照片、手稿、剪报,360度还原一个时代的记忆
以余光中为序幕,回望陪伴几个世代成长的民谣,重拾青春纪念册中“我们的诗与歌”
🎵 编辑推荐
🎤 “台湾民歌之母”陶晓清领衔策划,耗时一年搜集整理,成就民歌40年最详尽完整的典藏记录
五百余份珍贵历史资料,老照片、演唱会海报、专辑封面、报道文件、书信手稿,全方位还原民歌时代的记忆;百余张经典民歌唱片详尽记录,细心搜集寻访,让幕后人的故事也得以重现,呈现民歌时代的辉煌样貌;还有精心绘制的20世纪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细心梳理出69场重要民歌音乐会全记录,带你重走民歌的“来时路”。
🎤 时代亲历者现身讲述,深度揭秘经典老歌、传奇音乐人背后连圈内人也不一定知晓的秘辛
《橄榄树》的来龙去脉;《龙的传人》的改词始末;《告别》与《不要告别》两首歌背后的曲折故事;藏在《阿里山的姑娘》里的感人爱情;李宗盛生平创作的第1首歌;齐豫天籁之音的培养过程;蔡琴校园歌手时期的青葱往事;陈小霞音乐创作的起点。
🎤 高品质典藏精装,精心的复古怀旧设计
12开大尺寸开本,复古质感封面设计,内文全彩细腻印刷,展现历史动人细节;精致的排版设计,图文完美交织,带来流畅阅读体验,让故事更“好看”;民歌餐厅地图、重要演唱会记录,2张特制拉页地图,带你穿梭时光长廊。
🎵 内容简介
1975年6月6日,一个雨夜,年轻的学生杨弦举办了一场作品发表会,以诗人余光中的八首诗作入歌,台湾民歌时代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短暂而辉煌的民歌时代,涌现了一批现代华语乐坛的重要人物,留下了无数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影响了台湾、大陆校园民谣的发展历程,推动之后的华语流行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时代会落幕,人会老去,还好歌会留下来,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
这是一部完整辑录民歌40年发展流变的百科全书式完全档案,全书由被誉为“民歌之母”的陶晓清统筹制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场深刻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未来走向的民歌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既再现了一代年轻人创作“自己的歌”的青春现场,又承载着历代民歌迷关于民歌记忆的珍贵符号,像一个可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值得典藏。
书中囊括了近百张经典唱片的详细介绍与逾百位音乐人的幕后起底,讲述了很多熟悉的歌曲背后的隐秘故事,如李宗盛创作的第一首歌是什么?《橄榄树》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龙的传人》歌词有哪些改动?等等。更有20世纪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与40年来69场重要演唱会的全记录。另附有近500张复古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史料与45首经典歌曲,全方位还原民歌运动40年来的发展图景。
如果你是民歌时期的资深歌迷,这本书会是唤醒你青春记忆的钥匙,带你回到曾经的“诗和远方”,治愈此刻的浮躁与不安。如果你错过了那个民歌时代,这本书就是你发掘音乐宝藏的时光地图,值得回味的好歌好声音,在这里等待与你相遇。
🎵 作者自述
只要唱歌的人是发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台的歌者又能和台下的人坐在一起享受音乐,他们唱的就是民歌。
——陶晓清
🎵 名人推荐
我是听着这些歌长大的一代人。它们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是开启过去的钥匙。长大以后,我写的那些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很多都是受这些民歌的影响。
——方文山
民歌运动中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风气,直到现在都深深影响着我。
——王力宏
回头看民歌,我觉得民歌是一种信心的表现,年轻人借由自己去写歌,确定自己可以做这件事情,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肯定。
——李宗盛
民歌是陪伴我成长的声音,民歌是情书。……我从这些民歌里得到的最大养分就是歌手投入的情感。那时的民歌常采用简单吉他伴奏,或者很简单的钢琴跟弦乐,没有后来这么多电子合成器,所以我们可以很轻易听到歌手在表达旋律时的情感。当乐器比较少的时候,堆叠的情绪就多,就更能听得出歌手在表达这首歌的时候每一个字,很细腻地在述说他心里面的话。
——陈绮贞
我是听着民歌手的歌曲长大的。
——万芳
在现代社会,只要你的歌能够唱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你就可以称得上是民歌手。
——马世芳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小津安二郎的軌跡 豆瓣
映画監督小津安二郎の軌跡
作者: 竹林出 译者: 詹慕如 / 周若珍 馬可孛羅 2019 - 5
小津迷必收作品!
從生平、性格、人際往來,到電影作品之內涵與特色
最全面的小津安二郎解析之作
日本導演大師小津安二郎──
一位優異的電影藝術家,深刻的思想體悟者
備受山田洋次、李安、侯孝賢、文‧溫德斯等名導演尊崇的影壇傳奇巨匠
「小津終其一生不斷充實自己的哲學知識,讓我們看見世上也存在著不以劇情或動作取勝的電影,構築了宛如私小說一般豐富的小津電影。」──竹林出
自出道作《懺悔之刃》,到知名的紀子三部曲──《晚春》、《麥秋》、《東京物語》,最終抵達顛峰之作《秋刀魚之味》,小津安二郎拍攝電影長達四十年,擅長運用仰角鏡頭、靜緩步調與空鏡頭等導演技巧,展現其獨一無二的個性,至今仍留給影壇深刻的影響,也累積許多相關評論與著述。
本書將小津定位為藝術家,更是深刻的思想體悟者,可說是近年探討小津安二郎個人、電影及歷史背景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企圖重構小津的思想體系,為其電影風格具體溯源。書中從小津電影概論談起,論及小津的生平、性格與時代背景,以及小津和當代作家的關係、與知名導演的淵源。此外,本書以二戰作為時間定位,分析「戰前期」、「戰爭期」、「戰後期」的小津電影,詳述各部電影的大綱與主要結構,具體指出當代作家與導演如何影響小津的電影風格。例如《東京暮色》受到志賀直哉影響,里見弴則影響了《秋日和》等;小津也學習劉別謙的風格,而後整合到電影作品當中,成為屬於他自己的「小津調」。
「無謂的事追隨流行、重大的事遵從道德,藝術則聽從自己的聲音。」
小津安二郎曾這樣定位自我生活準則,如此執著,造就了他在電影史上的偉大功績。本書便帶領讀者回到小津所處時代的脈絡,重新認識一代名導演──小津安二郎。
2020年3月9日 想读
论中国的技术问题 豆瓣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
6.4 (5 个评分) 作者: 许煜 译者: 苏子滢 / 卢睿洋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20 - 1
许煜借鉴了东方和西方的主要思想家,对技术的本质进行了独创的反思。 他扩大了人类世时代的哲学视野。
— 安德鲁·芬伯格 (Andrew Feenberg)
许煜大胆地尝试重新审视李约瑟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任何一个有兴趣 去了解西方科学技术的种种哲学挑战和当代中国在世界历 史舞台的崛起的 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了。
— 卡尔·米切姆 (Carl Mitcham)
在这本关于中西技术理解的书中,哲学家许煜发展了一种生态替代模型。
— 德国《法兰克福导报》
本书是从哲学角度思考技术的最原创和最有力的观点之一。
— 巴西《圣保罗页报》
2020年3月5日 想读
哲学与权力的谈判 豆瓣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刘汉全 译林出版社 2012 - 1
《哲学与权力的谈判》为德勒兹的访谈录,主要是运用法国现代的哲学理论来阐述从《反俄狄浦斯》到《一千个平台》、电影、米歇尔·福柯等方面的话题。作者认为,哲学并不是一种权力,所以不能与电影、法律、舆论和科学等权力形式作战,但哲学可以凭借自身的逻辑与这些权力谈判。因为这些权力并不仅仅满足于停留在外部世界,还渗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故,我们每个人都在通过哲学不断地同自我进行谈判从而构建自身。
2020年2月25日 想读
民主的本性 豆瓣
Tocqueville et la nature de la démocratie
作者: (法)皮埃尔·马南 译者: 崇明 / 倪玉珍 华夏出版社 2011 - 8
本书是法国政治哲学学者皮埃尔·马南对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名著《论美国的民主》的解读。托克维尔指出,七百年来在基督教世界发生的事件无一不有助于民主的到来,民主乃是出乎天意,不可阻挡,试图遏制民主则无异于与上帝搏斗。百年来,托克维尔的判断和预言早已跃出基督教世界,民主成为任何文明和民族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如果民主是我们的命运,那么理解民主就是理解我们自己。通过对托克维尔思想的深入解读,马南告诉我们,只有洞察民主的本性,掌握民主的政治艺术,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找到自由和德性之路。
2020年2月24日 想读
导读德勒兹《差异与重复》 豆瓣
Deleuze's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作者: [英]亨利·萨默斯-霍尔 译者: 郑旭东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7
- 编辑推荐 -
毫无疑问,《差异与重复》是德勒兹的哲学扛鼎之作。在该书中,德勒兹对先前的哲学传统提出了缜密的批判,试图构想一种差异的形而上学。但对读者而言,阅读《差异与重复》不会是一趟轻松愉悦的哲学之旅,稍不留神,便会迷失在断裂、曲折、晦涩、旁征博引的行文之中。作为一 本忠实原著的导读书,本书以原著的文本结构为线索,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语境,梳理、剖析了德勒兹的论述思路。如果把《差异与重复》视作一道谜题,那么比起揭晓谜底,本书更希望能和读者一同靠近这道引人入胜的谜题本身。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对德勒兹的哲学名著《差异与重复》的导读。本书紧跟《差异与重复》原著文本,详细阐释了其每一章节的核心主旨。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德勒兹本人的论证思路,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哲学探询,作者不仅大量引述了原著文段,而且还列举了德勒兹对其他哲学家的征引,在哲学史层面上剖析了他的思想历程。除此之外,在本书结尾处,作者还为读者撰写了一份研究德勒兹思想的进阶指南,包括术语表、拓展阅读书目和写作技巧三个小节。
2020年2月21日 想读
映画术 豆瓣
映画術 その演出はなぜ心をつかむのか
8.0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田明彦 译者: 伯劳 / 伍楚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2
「日本电影学院」金牌大师课
《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电影书
作品当选2019年旬报十佳的现役导演
带你重新认识电影
打通经脉的观影功法秘籍
趣味横生的脑内冒险之旅
长居日本亚马逊电影类畅销书榜
名场面拉片×电影史漫游×作者论辣评×东西方观照
点亮宫崎葵、苍井优、小松菜奈早期演艺路的导演,
解答什么是天生电影脸?
「电影导演这一行可真是造孽的营生啊!(笑)」
📖 编辑推荐
电影中人物的动线,竟能概括过往人生、预示命运走向?
《惊魂记》的精髓,在于希区柯克找到了命中注定的那张脸?
小津安二郎为什么要让演员显得面无表情?
日本剑戟片和香港动作片如何制造杀气?
喜剧明星寅次郎的表演,其实是一种“歌唱”?
…… ……
让学生选课挤破头的“日本电影学院”头号热门老师盐田明彦
“以表演和导演的相遇为出发点,对电影进行再考察”
精选名场面拉片讲解,以奇妙独到的思路打通感官,抵达更高的美学境界
颠覆你的电影认知,增加观片乐趣,提升创作功力
◎看脸有门道
日本导演盐田明彦,是“立教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曾多次入选《电影旬报》年度十佳,职业生涯中曾挖掘、合作过宫崎葵、苍井优、柴崎幸、竹内结子、小松菜奈等诸多女星,她们在盐田的电影中都发挥出了别样的魅力。这样一位挑脸、拍脸眼光极准的导演有着怎样的“看脸”说?作者漫游影史细数“颜控”大师,亦结合自身创作经验进行论述,从希区柯克对脸的物化迷恋,到布莱松的视线调度,再到小津安二郎让脸抽离表情……电影以演员的面部作为舞台,挑选、塑造一张有故事的脸,正是在大银幕上吸引观众目光的强有力手段。
◎动作藏奥妙
盐田明彦认为,所谓电影,就是发现和组合动作,并创造出一个整体的事件;所谓镜头,则是对被拍摄对象及其动作的一种发现。动线设计和动作安排,可谓一个导演在制作电影时所涉及的根本性工作。影史上的名导演们往往在其中暗藏玄机——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仅用动线就预示了角色的命运?日本剑戟片和香港动作片如何编排动作来酝酿杀气?盐田和程小东合作动作片《多罗罗》时偷学到了什么技巧?……本书将为你一一道来。
◎辣评名导演
杜琪峰——即便是拍低预算的枪战,也要凭借创意取胜,让香港黑色电影复活
程小东——“在拍摄前什么也没想”,这就是他的诀窍
小津安二郎——消灭表情就能树立“场”
沟口健二、特吕弗、卡萨维茨——刻画“昏厥女性”的世界三大导演
希区柯克——被“拍摄脸本身”的这份毛骨悚然所吸引
布莱松——视线才是主角,演员们几乎被刻画成了拥有视线的机械人偶
弗里茨·朗——不断重复的主题是,以“正义”为挡箭牌,化身愚民的人们是何等的恐怖
* * *
盐田明彦抓住人心の金句赏
「电影导演这一行可真是造孽的营生啊!(笑)」
「对电影演员来说,头号重要的事,就是你本人得有趣。」
「“表演”这一工作,极其考验一个人的智力。」
「电影抓住人心的奥秘,在于电影导演的想象力和演员的存在感这两者间决定性的相遇。」
「动线,简单说来就是“让人物如何运动”这件事。我认为,仅仅是知道“动线”这个概念,独立电影的水平就能提升三倍(笑)。」
「一位美丽女演员那被战场化了的面孔,和投入巨额制作费完成的壮观的战斗场面是同等级的,甚至是更高一级的戏剧化的瞬间,会牢牢抓住观众的内心。」
「“电影里面是脸在发生战争”。演员的脸就是一座巴尔干半岛的火药库,总是呈现着一种对抗,哪怕面无表情也是在对抗着。」
「布莱松明明一脸严肃地说着什么“商业演员的表演和真实相距甚远”,然而每次他电影里的女主人公,总是有着让人觉得脱离现实的美貌。」
「在把人脸当作物品看待这件事当中,隐隐包含着某种不祥之气。当人脸被展露出来时,没有把脸作为拥有表情的“和他人沟通的装置”来发挥它的功能,而是超越了这一点,只把脸作为脸本身来看待,这是何等的恐怖……」
「胡金铨导演是早期将纵向动作带入香港电影界的人物,他被称为“香港的黑泽明”。李小龙无法舍弃对高处的向往,他被香港电影中独特的那种“向上,再向上”的咒语束缚住了。成龙则试图运用“从更高的地方落下”这一反向思维而超越李小龙。」
📖 媒体推荐
令人豁然开朗、改变你观影方式的一本书。
——《朝日新闻》
影人必读的名著。
——《电影旬报》
这本书,从大银幕上演员们的具体动作、表情和道白中,读取“导演”的效果和意图,是一本难能可贵的电影评论著作。作者不愧是一位实际创作者,所拥有的视角的确不同!
——宇多丸,RHYMESTER宇多丸的weekend shuffle推荐图书
将被视为名作的电影进行一帧帧的比较,仔细考察导演的意图、演员的表情和视线……特别是把一个场景分解,选出十几张图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分析其调度思路的时候,让人觉得是只有现役导演才有的眼光。
——日本亚马逊读者
作为电影讲义书,只能选用静帧图片来示例说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限制,我才觉得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凝聚在其中。那是一幕一幕的震撼力。我变得更想看电影了。
——日本亚马逊读者
📖 内容简介
令观众着迷的人物如何从外在塑造?
名导演与演员打交道有何独门高招?
如何深度欣赏一部电影的调度设计?
…… ……
北京电影学院有门超人气的王牌课程,多年来一座难求,课堂笔记在影迷中广为传播,那就是徐浩峰老师的视听语言课。在日本的映画美学校(即东京电影学院),盐田明彦开设的“电影表现论之表演和导演”也是这般火爆的课程,他试图解答如上问题,授课讲义整理汇编后即为《映画术》。
盐田老师精选了欧美中日多部经典影片的华彩段落,截取名作名场面的静帧画面,用类似拉片的方式,从演员的脸、视线和表情、动线和动作安排等方面进行评述,读取导演的调度意图,破解场景背后人物关系、情感逻辑的“暗码”,将导演和演员之间互相依赖、彼此成就的关系一一道来,进而揭开影史杰作抓住人心的奥妙所在。
充满魔力和趣味的映画术在此展开,相信本书将刷新你对电影的认知,增加观赏电影的乐趣,对创作亦会大有启发。
2020年2月21日 想读
#Accelerate 豆瓣
作者: Robin Mackay Urbanomic 2014 - 5
And of course we suffer, we the capitalized,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we do not enjoy, nor that what you think you can offer us as a remedy - for what? - does not disgust us, even more. We abhor therapeutics and its vaseline, we prefer to burst under the quantitative excesses that you judge the most stupid.
- Jean-François Lyotard, Libidinal Economy
We believe the most important division in today's left is between those that hold to a folk politics of localism, direct action, and relentless horizontalism, and those that outline what must become called an accelerationist politics at ease with a modernity of abstraction, complexity, globality, and technology.
- Alex Williams and Nick Srnicek, #Accelerate
Accelerationism is the name of 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heresy: the insistence that the only radical political response to capitalism is not to protest, disrupt, critique, or détourne it, but to accelerate and exacerbate its uprooting, alienating, decoding, abstractive tendencies.
The term was coined to designate a certain nihilistic alignment of theory with the excess and abandon of capitalist culture, and the associated performative aesthetic of texts that seek to become immanent to the very process of alienation. Developing at the dawn of contemporary neoliberal consensus, the uneasy status of this impulse, between subversion and acquiescence, between theoretical purchase and aesthetic enjoyment, constitutes the core problematic of accelerationism.
Since the 2013 publication of Williams's and Srnicek's #Accelerate: Manifesto for an Accelerationist Politics, the term has been adopted to name a set of new theoretical enterprises that aim to conceptualise non-capitalist futures outside of traditional marxist critiques and regressive, decelerative or restorative solutions.
#ACCELERATE presents a genealogy of accelerationism, tracking the impulse through 90s UK darkside cyberculture and the theory-fictions of Nick Land, Sadie Plant, Iain Grant, and anonymous units like CCRU and SWITCH, across the cultural underground of the 80s (rave, acid house, Terminator and Bladerunner) and back to its sources in delirious post-68 ferment, in texts whose searing nihilistic jouissance would later be disavowed by their authors and the marxist and academic establishment alike.
On either side of this largely unexplored central sequence, the book includes texts by Marx that call attention to his own 'Prometheanism' and key works from recent years document the recent extraordinary emergence of new accelerationisms steeled against the onslaughts of neoliberal capitalist realism, and retoole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energetic contemporary debate around this disputed, problematic term, #ACCELERATE activates a historical conversation about futurality, technology, politics, enjoyment and Kapital. This is a legacy shot through with contradictions, yet urgently galvanized today by the poverty of 'reasonabl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lternatives.
2020年2月19日 想读
科技渴望社會 豆瓣
作者: 吳嘉苓 群學 2004 - 11
本書與《科技渴望性別》為台灣第一套 STS讀本。 台灣 STS 研究者群策群力, 透過 精選、譯介西方 STS 文獻的菁華,引領台灣讀者進入 科技與社會這個活力十足的新興研究領域。 每篇選文都附有台灣 STS 學者所撰寫的導讀,提綱挈領,同時也點出在台灣閱讀這些 STS 經典譯文的意義。
STS經典譯叢作者群
Londa Schiebinger,Michel Foucault,Ruth Schwartz Cowan,David Edgerton, Sandra Harding,Emily Martin , Steven Epstein,Thomas P. Hughes, Bruno Latour, Langdon Winner ,N. J. Jewson ,David Arnold,Karin Garrety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
吳嘉苓、成令方、傅大為、雷祥麟、吳泉源、陳恆安、李尚仁、王秀雲、蔡麗玲、林崇熙、劉士永、林宜平、林宗德、楊佳羚、 周任芸、傅憲豪、方俊育、曾凡慈、蔣竹山、余曉嵐、周雅淳、顧彩璇、程雅欣透過這些 STS 研究的洞察,科技不僅不再是隔離於社會之外的象牙塔,反而成為現代社會中型塑性別、國族、階級、民主、日常生活、親密關係與自我認同的權力中心,而且也經常反為這些社會力量所導引與型塑。這一點可能是 STS 觀點中,最違反常識而令人費解之處:正是在深入最「純粹技術性」的實驗室與科學實作之後,我們才明白科技是如何地充滿著「社會與政治」意涵,而且何以我們對這些意涵往往視而不見。由此看來, STS 使科技的歷史不再只是科技英雄的光榮史詩,而是與所有活在科技社會中的人們切身相關的動人故事。
2020年1月28日 想读
Being and Time 豆瓣
作者: Martin Heidegger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8 - 7
"What is the meaning of being?" This is the central question of Martin Heidegger's profoundly important work, in which the great philosopher seeks to explain the basic problems of existence. A central influence on later philosophy, literature, art, and criticism—as well as existentialism and much of postmodern thought— Being and Time forever changed the intellectual map of the modern world. As Richard Rorty wrote in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You cannot read most of the important thinkers of recent times without taking Heidegger's thought into account." This first paperback edition of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s definitive translation also features a new foreword by Heidegger scholar Taylor Carman.
2020年1月2日 想读
朴赞郁的蒙太奇 豆瓣
박찬욱의 몽타주
7.6 (31 个评分) 作者: [韩]朴赞郁 译者: 杨帆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1
★个性高于一切!
★韩国国宝级导演朴赞郁首部个人随笔集。
★昆汀、徐克、高晓松盛赞的鬼才导演!
★开创韩国电影新类型,带领韩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大师
★“复仇三部曲”创作首谈/视听语言的秘密/导演内心潜藏的电影世界
★“在Action和Cut之间,当整个宇宙都集中在演员脸上 的那一瞬间,关乎在场所有人的生死。”
***
本书收录了朴赞郁1997年到2005年间的文章及电影札记,记录了《共同警备区》《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等重要电影的诞生过程及创作理念,导演对世界的看法,对习以为常现象的思考,对经典电影的剖析都闪烁着独特的智慧。
18篇专栏随笔记录了导演日常的所思所想,从文学到音乐再到电影,轻松幽默的散文中显露出导演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一角。
12篇专访实录及创作访谈,并收录130张照片,图文并茂,讲述“复仇三部曲”等经典电影诞生过程,记录拍摄过程中波折不断的糗事。
13篇深度影评解析,看导演剖析导演,大师解读大师。看既是导演又是影评人朴赞郁是如何评论《教父》《银翼杀手》《西北偏北》等经典电影的。
2020年1月1日 想读
历史 记忆 生产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刘岩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6 - 6
东北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为独立、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此为前提,它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基地。历经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的文化生产及其之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意义都发生了深刻的重构。本书着重从历史再现和记忆再生产的角度来描述这种重构,广泛考察了春节晚会东北小品、二人转、评书、小说、电视剧、电影、先锋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改造等领域的相关文化现象,透过地方性表象深入分析与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相伴随的意识形态实践,并在对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的发掘中尝试探寻其未来可能性。
2019年12月26日 想读
来临中的共同体 豆瓣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相明 / 赵文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9
本书通过对共同体概念的深入阐发,创造性地延续了思想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神学家、斯宾诺莎直到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论题,也回应了同时代人南希、布朗肖等人关于“共同体”观念的激烈争论,探寻了正在从现实世界中来临并塑造未来世界的人的“独特性”,以及由此构成的一个“无本质的共同体”的特征。本书作为著名的“牲人”系列研究的起点、阿甘本哲学的宣言性著作,几乎涉及了作者后来通过具体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所有母题,是理解和进入阿甘本思想的一个不可越过和忽视的文本。本书采用了跨学科的视野,超越了传统的学科、民族、性别、种族等身份认同的界限,对文化理论、文学理论和哲学研究者均有启发。
2019年12月24日 想读
殖民地的法學者 豆瓣
臺灣研究先行者叢書 4
作者: 吳豪人 臺大出版中心
本書從日本殖民地法學者五十年來的質變與量變,探索他們如何使台灣法體系由前近代法走向近代法體系,並透過幾個有意篩選的事件,分析此時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反抗與合作、相剋與共生的辯證性關係。第一章〈岡松參太郎的法學烏托邦〉,分析及評價殖民統治初期日本法學者岡松參太郎如何嘗試將台灣的慣習法體系,改造成近代德國法體系的事蹟及其法思想。第二章〈帝國的絕緣體──祭祀公業〉,檢討台灣的慣習法中與台灣人自我認同關係最深的「祭祀公業」制度及其沒落,如何改變了台灣人民族認同的形式與内涵。第三章〈大正民主與治警事件〉,以治警事件的裁判過程為背景,探討當時台灣知識分子如何運用法庭抗爭與殖民者進行對抗的戰術及其極限,進而解析參與本案的日本法曹的政治思想及法思想。第四章〈敗者的精神史──「凡庸之善」姉齒松平與「凡庸之惡」增田福太郎〉,則透過顯密二教兩種類型的法學家的介紹與比較,說明兩者在知識與意識形態成反比例消長的歷史情境下如何自處,從而改變了殖民地台灣對於近代法的信念。
2019年12月2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