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导读福柯《性史 (第一卷) : 认知意志》 豆瓣
Foucault’s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I, the Will to Knowledge: An Edinburgh Philosophical Guide
9.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马克·G.E.凯利 译者: 王佳鹏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7
《性史 (第一卷) : 认知意志》是一本激动人心的著作。它篇幅简短而又易于读懂。福柯在该书中所处理的主题:性和权力,跟所有读者都直接相关,这使该书因格外有趣而不断引人关注。对于这两个主题,福柯颠覆了此前的所有智慧。《认知意志》的出版是思想史领域中的一大重要事件,它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尽管如此,福柯的这本著作仍未得到全面而深入的挖掘。
《认知意志》的结构并不十分清晰,甚至使人困惑不解。它被分为五“部分”,而有些部分又再细分为多个“章节”。在这本导读书中,为了更方便地将本导读与原文对照起来,作者的论述遵循了福柯该书的结构安排,大致为:1 对压抑性假说的批判;2 性态的谱系学;3 权力的重新概念化;4 对生命权力的分析;5 对性本体论的批判。
2018年10月25日 想读
导读布朗肖 豆瓣
Maurice Blanchot
8.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乌尔里希·哈泽 / (英)威廉·拉奇 译者: 潘梦阳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如果没有莫里斯·布朗肖,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文学理论将是不可想象的。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吉尔·德勒兹:这些关键性的理论家都受到了布朗肖作品的深刻影响。
这本浅显易懂的导读:
1.“一个观念接一个观念”地介绍布朗肖的作品,并将它们锚定在具体的历史和知识语境之中;
2.考察布朗肖对文学、死亡、伦理学和政治的理解,考察这些主题之间的关系;
3.甚至把布朗肖最复杂的观点也清楚明白地阐释给初学者;
4.概述布朗肖的作品对批评理论所产生的持久影响。
对于那些想要把握当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法国思想的读者,最好的建议当然是从头开始:从布朗肖开始,从这本导读开始。
2018年10月25日 想读
导读齐泽克 豆瓣
Slavoj Zizek
8.4 (31 个评分) 作者: (英)托尼·迈尔斯 译者: 白轻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斯拉沃热·齐泽克不是一个普通的思想家。他把精神分析、哲学和政治引人注目地融为一体,他的方法总是新鲜而令人着迷的。他的话题范围同样令人振奋,从当代生活的政治冷漠,到一个认为自己会被鸡吃掉的疯子的笑话,从《生死时速》中基努·里维斯的道德英雄主义,到厕所设计对民族心理的揭示。
在这本书中,托尼·迈尔斯给出了齐泽克关键思想的一个清晰而迷人的指引,并解释了齐泽克思想的主要来源,包括他对拉康精神分析的重要参与。运用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例子,迈尔斯第一次概述了齐泽克作品所处理的主要问题,包括:
• 主体是什么并且它为何如此重要?
• 后现代性为何如此可怕?
• 我们如何区分现实和意识形态?
•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种族主义为何总是一种幻想?
《导读齐泽克》是任何一个想要理解这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近几十年来欧洲出现的在精神分析界,诚然也是一般文化理论界的最令人敬畏的杰出倡导者”——的思想的人的必要读物。
2018年10月25日 想读
导读拉康 豆瓣
Jacques Lacan
8.7 (47 个评分) 作者: (英)肖恩·霍默 译者: 李新雨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9
雅克·拉康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诊疗室的范围,从而波及到了诸如文学理论、电影理论、性别理论与社会理论等不同的学科。本书不但完整地涵盖了拉康的学术生涯,而且还针对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关于这些概念的作品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导读,这些概念包括:
• 想象界(Imaginary)与象征界(Symbolic)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阳具的意义(meaning of the phallus)
• 主体(subject)与无意识(unconscious)
• 实在界(Real)
• 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
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当代法国思想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语境之中,因而他的这本《导读拉康》是对于这位极具影响的理论家的一部理想的导读。
2018年10月25日 想读
烏暗暝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黃錦樹 麥田出版公司 2017 - 5
在他鄉日久,時常把舊家給忘了。只有在睡夢中,才會再度回到那多風多雨的膠林……
◆馬華作家黃錦樹早期小說代表作!◆《烏暗暝》、《夢與豬與黎明》全新結集,二十一篇重磅小說掀開綿亙多年的離散記憶!作者精鍊見血的筆觸饒富意象,挑動記憶中最痛、最深沉的原鄉形貌。
碟子中的泛黑剩菜、夢裡夢醒的狗吠燈黃、床邊的棍棒刀刃、火車轟隆隆輾過的鄉愁……膠林深處憂思懼怖,在馬來半島南方擴延開來,無邊黑暗中暗嵌一盞盞名為「家」的燈火。然而土油燈時現時滅,家的意象成為腦中泡沫似的幻影;那些故事多半在貧窮、失語、種族間的敵對與傷害中迸發,甚至橫越至祖父輩受創記憶,以血淚鑿石為碑,在離散中定影成像。
黃錦樹的文字迤邐出熱帶沼澤苦悶蒸騰氣味,隨著灶間柴薪烈烈焚燒,浮現作者與家人多年生活恐懼。書中大部分作品都有相當明顯的大馬膠林背景,包含作者家族於當地生根的華人,如何面對原始土地、種族傾軋,甚至宵小、賭徒、吸毒者的威脅。細節處隱喻政治符碼,黃錦樹以多重意象和繁複技巧書寫移民者外在顛簸、內在流離的艱辛處境,並一再深情回眸凝視,「車過密林,他那浸染著霧水的目光追逐著一盞盞,守夜的微明燈火。」原來心底往復剝離又重建的原鄉,一直藏匿在林蔭深處,未曾淡去。
【名家推薦】
〈大卷宗〉、〈死在南方〉、〈傷逝〉等好幾篇小說都各有所指,都如同一把把匕首,清晰亦犀利的指出問題的癥結。通過小說書寫,黃錦樹一直在為馬華文學與近現代文學、甚至是世界文學,細密地做一種內部的鉤連。例如其中幾篇明顯的散發馬奎斯味道的小說,失蹤、消散、夢境中故鄉的潮濕感、文稿上的螞蟻,這些熟悉的符號皆反覆出現。——張惠思(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出版社 麥田 (城邦)
2018年10月24日 想读
书写与差异(上下) 豆瓣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张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9
《书写与差异》为作者十一篇论文的结集,德里达运用解构的思想分析集中阐明了分延这一他自造的概念的内涵,它标志着一种奇特的运动,一种各自差异的运动—迂回、间隔、代表、分裂、失衡、距离—的纯粹统一。这些运动表达了一种共同的希求。即对文学书写与结构动机进行探索,并坚持一个基本特点,书写与差异之间的连接点。
2018年10月21日 想读
天空之蓝 豆瓣
Le Bleu du Ciel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赵天舒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 编辑推荐 -
★米歇尔·福柯:“乔治·巴塔耶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写作者之一。”
★萨德侯爵、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综合影响的结果,文学与思想交相辉映的呈现。这部探索文明表层下黑暗力量的作品被哈罗德·布鲁姆纳入混乱时代的经典书目。
★异质写作者巴塔耶自述:“我想用沉重而笨拙的文字表达自我。……《天空之蓝》当中那些恐怖而变态的失常之事,都源自一种一直折磨着我的痛苦。这些失常之事是《天空之蓝》的写作基础。”
★《天空之蓝》被认为“也许是巴塔耶唯一真正的小说”。大约在1926年写下“第一部分”初稿,直到1935年,巴塔耶终于完成这部反时代潮流的私密作品,但它尘封二十二年才得以出版。
★小说人物影射原型:托普曼→巴塔耶自己;伊迪丝→西尔维娅·马克莱斯(巴塔耶第一任妻子,后来成为拉康夫人);拉扎尔→西蒙娜•薇依;蒂尔媞+格耶妮→柯莱特·佩诺。
- 内容简介 -
经由这部20世纪的情爱经典,读者可以踏上战前法国知识分子心灵的黑暗之旅。
彼时,欧洲正疯狂滑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正值西班牙内战,亨利·托普曼离开巴黎的病床,前往巴塞罗那,在那里见证了加泰罗尼亚大罢工。让他进退维谷的三个女人这时也来到了巴塞罗那:拉扎尔,马克思主义犹太人和政治活动家,如果被捕,她可能被佛朗哥政权迫害;蒂尔媞(多萝西娅),无节制的酒精沉迷者,她是托普曼的性伴侣;格耶妮,一个年轻女子,在巴黎期间,她曾照料发高烧的托普曼。
作为巴塔耶公开的政治作品之一,它将暴力、权力和死亡结成可怖的一体,同时探索性作为一种颠覆力量的模棱两可。
2018年10月18日 想读
非人:漫谈时间 豆瓣
L’ Inhumain. Causeries sur le temps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译者: 夏小燕 拜德雅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2
- 编辑推荐 -
★ 法国著名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继《后现代状况》、《异识》后,最重要、讨论幅度最广的学术著作。“非人”、“崇高”等利奥塔最重要的观点,在这本文集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和阐释。
★ 在人类与机器意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兴趣的今天,众多关于人类在当代世界中的意义的讨论,皆不可避免地会回到利奥塔对“非人”的分析。
★ 崇高一直是批判研究的核心范畴,利奥塔在本书中对康德、黑格尔以及埃德蒙德•伯克的崇高概念的解读,对崇高理论在文学、绘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的分析,是他对美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 本书是利奥塔作品中写作相对明晰的著作,对于那些不熟悉他之前文本的读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重写现代性》、《崇高与先锋派》等文章亦是人文社科理论学习者和研究者反复研读的经典文本。
- 内容简介 -
人道主义意义上说的人是否在以窘迫的方式变成非人?×人之“本”是否就在于人身上住着非人?
这里汇集的“漫谈”没有宣言或者专论的功能和价值,如利奥塔所言,它们都是一些应邀写的文章,大多数是针对非专业的读者,其余的则是私下的交流。在书里的一系列广泛讨论中,利奥塔研究了康德、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德里达的哲学,并着眼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如塞尚、德彪西和布列兹——的作品。他还探讨了时间与记忆、崇高与先锋派,以及美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在这些讨论中,他着重思考了现代性、进步与人之间密切但疑窦丛生的联系,以及向后现代性的过渡。利奥塔声称,文学、哲学和艺术的任务就是见证并解释这一艰难的过渡。
2018年10月18日 想读
旱魃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朱西甯 九州出版社 2018 - 10
莫言心中的文学先驱——朱西甯先生长篇小说经典大陆首次出版
“我庆幸现在才看到《旱魃》,否则我将失去写作《红高粱》的勇气。”
【编辑推荐】
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序——朱先生是我真正的先驱。我庆幸现在才看到《旱魃》,否则将失去写作《红高粱》的勇气。《旱魃》是一部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宝贵的白描传统的杰作。
2、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长篇经典大陆首次出版——永远超前一步的小说家,现代主义文学探索的“先行者”。对一个少小离家、浪迹天涯的小说家来说,他用语言寻找故乡,他用语言创造故乡,语言就是他的故乡。
【内容简介】
“这样的语言需要奔跑着阅读,这样的语言扔到水中会沉底。”
《旱魃》是朱西甯先生的长篇小说经典,以遥远世界里的华北老黄河为背景,讲述乡里闹旱灾,到处缺水,唯独唐家油坊的那口水井源源不绝地涌着清泉,村里传言出了旱魃怪物……作家从当地的古老传说取材,以杂耍班女子佟秋香和土匪头子唐铁脸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感情的热和天地的旱燥互为呼应,成就了这部悍厉的小说。《旱魃》是一部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宝贵的白描传统的杰作。人物的话语,都是闻其声如见其人,那个寄托了朱先生全部理想的金长老,那杀人如麻而又能迷途知返的土匪头子唐铁脸,那勇敢泼辣、有胆有识的佟秋香,那虽然穷困落魄、依然顽强保持着自己尊严的杂耍班主佟老爹,人物群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朱先生的语言强悍、饱满、意象丰富,像从李贺的诗里化出,犹如乱石砌成的墙壁,布满尖锐的锋芒。这部写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先行之作,是朱西甯先生现代主义文学探索的代表作。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建构艺术社会学 豆瓣
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he Arts
作者: [美]维拉·佐尔伯格 (Vera Zolberg) 译者: 原百玲 译林出版社 2018 - 8
当莫奈遇到涂尔干,当杜尚遇到布尔迪厄时,严谨的社会学家将如何观照天马行空的艺术作品?精确的实证科学与舞动的激情灵感又会起到怎样的化学反应?
在薇拉•佐尔伯格看来,无论艺术家具有怎样的个性特征,他们的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社会结构,因此她建立了一套评估制度、经济、政治是如何影响艺术创造的社会学方法。本书考察了艺术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他们所面对的支持和压力,他们需要取悦的公众以及他们必须抗争的社会力量,对高雅与低俗艺术的区分、艺术流派演变的原因以及艺术品价值波动的历史过程等问题做出了细致分析。作者以社会学的独到视角,理性地解答了那些关于艺术的问题。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脸的历史 豆瓣
作者: [德] 汉斯·贝尔廷 译者: 史竞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脸总是成为图像的中心。而与此同时,脸却仍以其特有的鲜活和生动,与一切将其固化为图像的尝试相对抗。在这部前所未有的《脸的历史》中,作者汉斯·贝尔廷探讨了脸和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
本书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第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本书充满了打破流行观点的真知灼见,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画像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2018年10月15日 想读
德勒兹: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豆瓣
Gilles Deleuze: Key Concepts 2e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查尔斯·J. 斯蒂瓦尔 译者: 田延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 编辑推荐 -
吉尔•德勒兹所“发明”的诸多概念——装置、褶子、差异与重复、电影与欲望——是理解他的哲学方法的关键:它们致力于扰乱特定的知识体系,使之敞开并将其与知识体系内部和外部的其他概念联系起来。本书中简短易懂的各章都将聚焦于德勒兹的某个概念,阐释它们的含义并展示这些概念的用途。各篇文章的作者也会探究这些概念如何相互衔接、交叉和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偏离后现代思想的其他领域。
- 内容简介 -
在第1部分“哲学”中,每位作者都对概念进行了定位,它们和启发了德勒兹思考的哲学家们息息相关。
第1章“力”的作者提出,这个术语的重要性涉及德勒兹对斯宾诺莎和尼采的重新理解;
第2章处理“表现”这个概念,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个概念如何能够一如既往地扩展到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千高原》里就力的“口令”和阐释的集体装置展开的一连串思考;
第3章通过把德勒兹的思想视为他超越康德之运动的表征,向读者讲述了那个重要的对子,即“差异—重复”;
第4章研究了德勒兹和加塔利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术语,即“欲望”。
第2部分,即“相遇”中的文章,允许作者们把特定概念作为手段,显示它们在其他领域中的活动、效用和生产力。
第5章处理的是“意义—级数”这个对子;
第6章论述了“事件”这个重要概念,并强调了《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还把这个概念和德勒兹最后的课程联系了起来;
第7章探究了“装置”这个概念,首先探究了它在德勒兹和加塔利作品中的政治意义,然后探究了一个装置在技术领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方式;
第8章经由“微观政治”这个概念,解释了德勒兹和加塔利如何为理解并反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宏观政治力量提供了可能的手段;
第9章思考了“生成-女人”这个颇受争议的术语;
第10章涉及另一个频繁与德勒兹和加塔利联系在一起的术语——“少数”,该章展示了他们与卡夫卡作品的密切联系如何超越了文学而进入少数人在政治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与实验;
第11章论述了在政治和艺术上仍然可能引起强烈反应的一对术语,即“风格与口吃 ”;
第12章处理的是“感觉的逻辑”,解释了德勒兹对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的评论如何为他提供了另一种“做”哲学的方式;
第13章论述了德勒兹在两本论电影的书中提出的相互联系的几个关键概念,以此揭示了德勒兹提出一门电影哲学时所采用的方法。
第3部分“褶子”起到了一个总系索词的作用。
第14章不仅探究了“情动”和“情状”的不同意义,而且探究了这些术语在德勒兹同代人的著作中如何聚集在一起,又是如何地彼此不同;
第15章讨论的是德勒兹论述过的“褶子”和“折叠”的诸般过程;
第16章论述的是德勒兹终身的计划,以便阐明一种既具批评性又具临床性的症状学;
“哲学”构成了第17章的主体,并讨论了这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的哲学可能性。
2018年10月13日 想读
中國鄉村 豆瓣 Goodreads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作者: 蕭公權 译者: 張皓 / 張升 聯經出版公司 2014 - 1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的學術代表作
本書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
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
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結晶,專門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特色在於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分別探討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稅收性的里甲制度、饑荒控制性的糧倉體系和思想統治體系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分析了家族同這個統治體系的關係,以及鄉村對它的行為反映。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傳統的國對地方控制的經典著作。
2018年10月10日 想读
惡之華 豆瓣
Les Fleur du mal
作者: 夏爾.皮埃爾.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译者: 郭宏安 新雨出版社 2014 - 4
「我們迷上波特萊爾,就像罹患了一場瘋病。」——瘂弦
惡名昭彰的詩集,顫慄了現代詩篇的第一束神經
1857年6月25日,經過多年蓄積與磨礪,《惡之華》如「一道新的顫慄」,出現在巴黎的書店。當時只收錄百首詩作,由波特萊爾的友人慕尼葉手工製作的精裝本,限量二十部,封皮呈現多色的雕紋皮革質感。
《惡之華》一度被認定為淫亂讀物,當局禁止其中六首詩刊印,波特萊爾與出版商遭到罰款。經過一百五十五年,它仍舊是現代詩歌不可逾越的地平線。
稀世之花開枝散葉,連結為不斷延伸蔓衍的地下莖;樹立的典範,雨露均霑地澤披不同世代、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詩人。
本書特色
★收錄跨世代詩人瘂弦、陳克華、孫梓評、楊佳嫻、印卡、鄒佑昇交輝撰文,恣意綻放花般罪惡,佈署多重的詩意窗格。
★楊照、李智良、鯨向海等與波特萊爾遙相對話,一展極限詩情。
名人推薦
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芥川龍之介
詩人中的國王,真真切切的神!——韓波
現代及所有國家最偉大的詩人楷模。──艾略特
法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孤星。──雨果
他的詩在第二帝國的天空上閃耀,像一顆沒有氛圍的星星。──班雅明
你的詩句塞滿了思緒,以致都要爆裂開來。──福婁拜
他生活於邪惡之中,卻熱愛著善良。──高爾基
我們是有所揚棄並發揚光大地包含了自波特萊爾以降
一切新興詩派之精神與要素的現代派的一群。──紀弦
當我們面對了可怖之美,重新體驗了人性之惡,才真正發現:
以往我們所目睹的只是生命容易理解的那小部份。
……《惡之華》,當花朵這個經常與少女、春天、歡樂、幸福等價的意象,
在乞丐、妓女、屍體、垃圾堆上盛開的時候,
傳統的審美意識便受到了難以承受的挑戰。──楊照
我知道的波特萊爾,似乎更像個原地流放的的零餘者、前朝遺孤。
回憶讓詩人無論身處那裡都被一種隔世感、錯置感所折磨,
正因為回憶無所憑證,光亮的新城與廢墟無異。──李智良
橫越了兩百年的阻隔,發現波特萊爾的幽靈仍在他的詩行間遊蕩,
邪惡且盛放,等著再次顯示給我們無窮魅力。──鯨向海
2018年10月10日 想读
德勒兹论福柯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杨凯麟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3
时至今日,德勒兹与福柯已成为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的两则传奇。不读德勒兹的《德勒兹论福柯》,便不能说了解福柯。因为在德勒兹之后,福柯已不是原来的福柯,就如弗洛伊德在拉康之后,不再是原来的弗洛伊德一样。德勒兹与福柯这两颗法国思想界的熠熠红星在本书中一起迸放光芒,使福柯成为理解德勒兹的一扇重要窗口,使德勒兹成为透视福柯的不二法门。由福柯到德勒兹,再由德勒兹到福柯,两股思想之流不断地牵引、碰撞、发光与褶皱,本书所呈现的正是这般奇诡景致。
2018年10月10日 想读
尼采与哲学 豆瓣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周颖 / 刘玉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10
《尼采与哲学》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了尼采的哲学思想,清晰地再现了尼采哲学形成的线条、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等,是研究尼采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目。全书分为“悲剧”、“能动与反动”、“反叛”、“从怨恨到内疚”、“超人:反辩证法”五部分。
2018年10月10日 想读
批评与临床 豆瓣
Critique et clinique
8.9 (1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刘云虹 / 曹丹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语言中是如何诞生了另一种新的语言,致使整个语言向其极限或自身的“外在”倾斜。
精神病的可能性和谵妄的现实是如何介入这一过程的。
言语活动的外在是如何由非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构成,然而只有言语活动本身才能令这些视觉或听觉成为可能。
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都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
2018年10月10日 想读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豆瓣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II: Mille Plateaux
9.3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费利克斯·加塔利 /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姜宇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
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本书将前作《反—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超越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2018年10月1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