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路邊野餐 豆瓣
8.5 (16 个评分) 作者: 毕赣 前景娱乐有限公司 2016 - 4
《路邊野餐》金馬獎新導演畢贛,為首部電影長片,限量推出的同名詩集。
電影中的主人翁陳升,住在貴州黔東南的凱里縣城,一座神秘潮濕的亞熱帶鄉土,身為小診所醫生,也是個業餘詩人,並出版了《路邊野餐》這本詩集。他為了母親的遺願,踏上火車尋找被弟弟拋棄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獨的老女人託他帶一張照片、一件襯衫、一盒磁帶給病重的舊情人。在前往鎮遠古城的路上,懷著自己心事的陳升來到一個叫蕩麥的地方,那裡的時間不是線性的,人們的生活相互補充和消解。陳升似乎經歷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分不清這個世界是我的記憶,還是我是這世界的一個浮想……。
畢贛:「電影是一種直接的幻覺體驗,我想用更高級的語言帶領它,這之間有種落差,非常的過癮,特別像幽默的東西,幽默就是落差帶來的。」以詩歌念白貫穿整部電影作品,宛如互文般運用光影寫詩歌、運用詩歌拍電影。此書集結畢贛24首從未出版過的詩歌創作,內容皆採集自他的生活經驗、電影幻夢,同時更收錄大量珍貴的《路邊野餐》電影劇照。台灣地區限量發行、值得收藏。
2018年10月10日 想读
切罗基 豆瓣
Cherokee
作者: [法] 让·艾什诺兹 译者: 车槿山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乔治•沙夫,三十多岁的巴黎人,生活散乱随便,却发现自己在各种情境的推动下,要为贝内德迪的侦探公司调查在十九世纪逃往墨西哥的移民的财富假定继承人的身份。他在巴黎的地理中游荡——从冬天马戏团,布拉迪走廊边缘一直到伊芙丽-塞纳河畔——寻找一位不忠的伴侣,一只稀有品种的鹦鹉,费罗家族的后人,在这些事情的进展中,他遇到了他的侦探同行,让人警醒的警察,给他制造麻烦的麻烦女人,还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位表兄第,弗雷德,十年未曾见面。在多多少少偶然的一连串巧合之下,所有这些调查的线索*后都串在了一起,而且乔治成了想要谋求遗产的无业游民的目标。在多次的追逐之后,当他*后淘到了阿尔卑斯地区,他却发现自己落入了由一个英国商人领导的社团社员手中,这位英国商人吉布斯,与弗雷德的生意有牵连,也正在寻找费罗家族的财富。
2018年10月10日 想读
善恶的彼岸 豆瓣
Jenseit von Gut und Böse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魏育青 / 黄一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善恶的彼岸》是《道德的谱系》的姊妹篇,本书由一个序言、九大章节和一个终曲组成,包括哲学论说、格言、短评、诗歌等多种话语风格,牵涉到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各个经典问题,比如: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知识?为何要求知?什么是宗教的本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为何?堪称尼采心目中的未来哲学之宏大序曲。尼采在本作中一如既往地“用锤子从事哲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柏拉图主义”进行猛烈敲打,而尼采晚期思想中最重要的“权力意志”,其地位也在本作得到突出,成为帮助破除人们头脑里种种偏见、站在“善恶彼岸”进行真诚思考的关键概念。
2018年10月9日 想读
论道德的谱系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赵千帆 商务印书馆 2016 - 7
本书与《善恶的彼岸》并称,为尼采晚期著作,是其思想发展至最成熟阶段的文字。为回应评论家对其作品《善恶的彼岸》的批评,尼采以15天时间起草了三篇文章,合集为《论道德的谱系》。尼采说此书是“一个心理学家为重估一切价值而做的三篇关键性的预备之作。
2018年10月9日 想读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 豆瓣
Picking Up : On the Streets and Behind the Trucks with the Sanitation Workers
6.3 (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宾·内葛 译者: 史云桐 / 张弼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如果你幸运,你可以一辈子不需要呼叫警察,你可以一辈子不呼叫消防员,但是你每一天都需要环卫工”。
==========================================================
美国最大的城市生产废物的速度真是飞快——每天平均11000吨。不过纽约人对此关注甚少。他们把垃圾丢在路边或扔进垃圾桶,之后马上忘记。为什么要记住呢?按照一个准得不能再准的时程表,总会有人来拿走它们的。不过,那些人到底是谁?为什么那些人那么默默无闻?
人类学家罗宾·内葛花了十年时间与纽约城市环卫部的各层级男女员工一起工作。从访谈者到局内人,她开着笨重的大卡车,看到含糊的规则,听到隐晦的行话和难忍的伤痛。继而,按时间顺序,记录了纽约与垃圾斗争的四百年历史,从曾经的污秽满街到现在的井然有条,追溯了纽约的废物管理历史,也改变了我们审视周遭城市的方式。
2018年10月9日 想读
无中生有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刘天昭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10
“她不过是想要知道人要如何生活才是正当的”
70万字自传体小说,从姥姥家的炕席缝说起,写出这整个世界。
狂妄、结实,精细、深邃,繁复、广阔,势大力沉、超越期待。
【编辑推荐】
1. 作家刘天昭70万字自传体小说,写出了这整个世界——主人公以过度燃烧的意识将日常生活中大片的、转瞬的灰暗无意识照亮,以浮动不确定的视角看到许多故事、许多人生的片段,这些故事在她以第一人称追述往事的章节中得到细密的展开,以隐秘的家族史折射出繁复的人性光谱、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时代变迁。
2. 这是一本云烟之书——这是一个人“寻找自我”的故事,讲述一个人在青春末期试图将人生与世界彻底想明白、并且以为非如此不能开始生活的努力。主人公持续地观察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剖析内心缠绕的情感、欲念和思想,绝望地想象一个坚实纯粹的自我。在书中,作者放纵过度醒觉的意识和永不止息的怀疑,复活那些精神上的具体,让语言不断重复、循环,像海浪推沙,撞击边界。
3. 这是一本具有冒险精神的先锋之作——作者以一种可怕的野心,试图突破文学对“真实”的修饰和遮掩。作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一边试图理解生活一边对自己的理解充满怀疑,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比书中的社会生活或者历史记忆都更具时代感,呈现出这个时代最深处最紧张的精神内核。
4. 这本书真实得令人震惊——它完全根植于此时此地,描写了70后和部分80后的人生经验——不仅是童年生活的集体记忆,还有成年之后的迷茫困惑。作者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许多同龄人不愿意面对、甚至不希望被写出来的东西。那些令人不安的经验,经由文学的处理和再次呈现,带给读者的却是深沉的平静和勇敢的力量。
5. 这本书并不难读——虽然作者经常会“想太多”,但是那些想法都是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的,没有任何故作高深的地方。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远,会发现“想更多”是对“想太多”的解决。书中有太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和人生的小片段,不计其数的小心得和小体会,像叶子上的露珠必须在那叶子上才闪闪发光不会枯竭。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线讲述的是一个本世纪初留学归来的女青年,带着想要把自己和世界彻底想明白的心情回到家乡,家中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被她当成“真实世界”的信息来处理,继而进入自己持续的内心疑问。一方面,作者将那些精神上思想上的具体复原到生发的现场,将那些抽象的命题重新植入到经验易感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作者以充沛的意识灯光将大片幽暗的无意识的生活流照亮,呈现出其中生动的细节,潜流的情感,若无其事又令人动容的虚幻与真实。
小说的另外一条故事线,是主人公第一人称自述,既有对家族史的追溯,也有对成长历程的整理。一方面自述故事独立成篇,以后知后觉的全景式叙述,描绘了人物命运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百态。另一方面,这些在绵长的时间线上从容展开的人物与故事,与主线空间中不时浮现的生活片段彼此回应。如果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表面化的生活现场提供了精神维度,那么这部分追忆则补充了它的历史维度,令“只有一个的世界”完整饱满地呈现出来。
2018年10月9日 想读
癫狂的纽约 豆瓣
Delirious New York
8.3 (7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雷姆·库哈斯 译者: 唐克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9
《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一书中,库哈斯认为“曼哈顿的建筑是一种拥塞的开拓之范型,曼哈顿已产生自己的大都会都市主义――拥塞文化”,并提出了拥塞文化的三个定理:格子(Grid)、脑前叶切开术(lobotomy)、分裂(schism)。 格子代表曼哈顿的都市规划,表现出一种不自由和自由间的辩证关系;脑前叶切开术代表摩天大楼内外关系的决裂;分裂则代表摩天大楼叠豆腐式的空间构成造成上下楼层关系分裂的状况。库哈斯认为拥塞文化“解决了形式(外)与机能(内)长久以来的冲突,使曼哈顿的的建筑物兼具建筑和高效能机械;现代的和永恒的。”
2018年10月8日 想读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豆瓣
Pulcinella ovvero Divertimento per li regazzi
8.0 (6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陨落,生命来到暮年的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决定画一部以喜剧角色普尔奇内拉为主角的画集,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该画集共展示了一百零四个场景,这些场景连串起来便是普尔奇内拉的一生,也是詹多梅尼科的一生。正是回顾着自己的一生,七十岁高龄的画家才意识到他已活过,并且想要像普尔奇内拉一样活过,不问其意义,不问其结果,不问其成败。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镜像呢?但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自然生命的对位解读。而这恰是阿甘本想要为我们呈现的一个进入自己生命的视角:生命的喜剧里,没有什么秘密,而只有一条出路,无时不在。
★生命形式,本然地人性的生命,事实上,是这样的生命:通过让生存的特殊工作(opere)和功能(funzioni)变得无作(inoperose),它,可以说,使这些工作和功能转向了空虚,并因此向可能性敞开。
★本书图文结合,彩色印刷,文笔是作为散文短章行家的阿甘本所一贯使用的,可读性强又不乏学理深度。
- 内容简介 -
普尔奇内拉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地方戏剧中的一个喜剧角色。18世纪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曾以其为主角画过一部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的画集。本书即是阿甘本对这些画作的研究。在本书中,阿甘本不仅从艺术史的角度进入,更从古典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该喜剧角色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个角色在西方文化中所赋生的重要意涵。但阿甘本的落脚点却在哲学上,他将普尔奇内拉的生命历程视为人之生命形态的象征,并融入了他自己的“赤裸生命”等观念。很大程度上,此书是其“神圣人”系列研究的一次具体展演,可作为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也可作为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2018年10月8日 想读
译边草 豆瓣
作者: 周克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本书分“译余偶拾”、“译书故事”、“走近普鲁斯特”三部分,是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周克希先生记录其翻译生涯种种感受、体验、了悟、探讨的随笔集。其中“翻译要靠感觉”、“好译文是改出来的”、“查词典这道坎儿”具见其心得,“折衷的译法”、“译应像写”、“用心灵去感受”、“追寻普鲁斯 特之旅”谈翻译《基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小王子》、《追寻逝去的时光》的体会,均深耐玩味。
2018年10月8日 想读
国王的两个身体 豆瓣 Goodreads
The King’s Two Bodies: A Study in Mediaeval Political Theology
8.8 (14 个评分) 作者: 恩斯特·H·康托洛维茨 译者: 徐震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对嗣后的思考是人类最基本的思考,政治体亦然。
“国王的两个身体”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法学家创制的概念:国王有一个“自然之体”,他个体的肉身,可生病、会疲弱、可朽坏;同时,国王另有一个“政治之体”,永远存续、不可朽坏。然而,政治体世俗化的下发展历史塑造了超越时间的“祖国 ”和“人民”这样的观念,并自然地引向这个身体的“头”,即国王的永久性问题。这个问题是古今政治体的根本问题。
康托洛维茨耗时十年,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的研究,深入探索了“两个身体”的中世纪渊源,从浩瀚的史料中清理出各种与“二体”有关联的思想谱系——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政治体永久性,即人民政体的“头”的永久性问题。他精心雕琢自己一生的巅峰之作,试图用历史材料本身散发出的魅力,抵御激进主义的思潮,揭示现代国家的生成问题。
必须指出:英国剑桥史学派和法国年鉴史学派所建构的西方史学强大话语权,让《国王的两个身体》作为政治思想史经典的谱系,被某些意识形态的蜘蛛网所遮蔽。《国王的两个身体》会让今天的读者想到这样的道理:斩首作为政治体的人民身体的“头”,无异于斩除一个人民国家应该景仰的高贵精神——这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传统的珍珠彻底破碎。
2018年10月7日 想读
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 豆瓣
作者: 欧阳江河 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9
本书为访谈录,由九篇对话、三篇评论组成,为诗人欧阳江河所编。
本书收录了中国第六代导演特别是独立电影导演对自己电影的剖析、对社会与人的价值观的畅谈,以及对自己从事导演生涯的回顾等等。所谈之电影,虽然多为小众、小投资电影,少有上映之作,但坚持独立电影的理念、不为票房所主导、反映时代特色、个人精神和底层人物生活的观念,传达了中国独立电影独立之精神。在电影产业欣欣向荣,却又唯票房、过度商业化的今天,这部书中所访谈的上世纪90年代涌现的这批年轻导演的独立思考和执着精神尤其让人钦佩。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这些“小众”的电影了,书中访谈的年轻导演也不再年轻,正因为如此,记录下他们的思考、他们的电影理念、他们的电影创作,更加必要。这一批独立电影人不该被遗忘,他们是中国电影史不可忽略的一笔,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访谈对话的形式,既介绍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同时也涉及对具体电影的解读。一部电影,带给我我们的,不只是娱乐,甚或更是为我们提供一种乃至多种的视角,使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思考人性的张力与局限、无奈,以及认知社会变迁的发展。
2018年10月7日 想读
Dystopia 豆瓣
作者: Gregory Claeys OUP Oxford 2016
Dystopia: A Natural History is the first monograph devoted to the concept of dystopia. Taking the term to encompass both a literary tradition of satirical works, mostly on totalitarianism, as well as real despotisms and societies in a state of disastrous collapse, this volume redefines the central concepts and the chronology of the genre and offers a paradigm-shift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2018年10月7日 想读
思想絮语 豆瓣
Pieces of My Mind: Essays and Criticism 1958-2002
作者: [英]弗兰克·克默德 译者: 樊淑英 / 金宝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弗兰克•克默德被誉为当代最博学、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其观点和评介在当代英语文学界举足轻重。
这本自选集收录了他1958年到2002年间的19篇长论文和7篇短评。长论文以《佳吉列夫之前的诗人与舞者》开篇,包含谈霍桑、华莱士•史蒂文斯、有关文学理论与分析的问题、奥登及“ 秘密与叙事顺序”等的重要论文,终篇是关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与威尔第和博伊托的《奥赛罗》的精彩解读;短评包括论述唐•德里罗、雷蒙德•卡佛、汤姆•波林、伊恩•麦克尤恩等当代作家的文章。书中所收评论探讨了现代小说、诗歌、舞蹈、艺术、哲学、戏剧、歌剧、文学批评风格等各种话题,涉及心理学、哲学、叙事学、宗教、后现代理论、语言学、修辞学等学科的关键词语。本书也是《纽约时报》年度优秀图书。
媒体推荐
“这本书提醒我们,为什么英国文学批评巨擘克默德值得密切关注……他对文学的感受比我们更深刻,可以让文学向他倾吐秘密。”——詹姆斯•夏皮罗,《纽约时报书评》
“英国文学界一个明智而沉稳的声音……克默德的出众之处,在于兴趣极其广泛,并不专门研究某一时期,而是在整个文学天地中自由驰骋,对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喧嚣和现代作家同样关注……他读书非常细致,堪称治学典范,能梳理出作品最微妙的含义。” ——马修•赖斯,《波士顿环球报》
“英国最优秀的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他是我们文学界最健谈的学者之一……他演讲中关于写作的智慧和学识,我永远铭记。”——艾伦•西蒙(弗兰克•克默德出版人)
2018年10月3日 想读
有人在周围走动 豆瓣
8.3 (2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陶玉平 / 林叶青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9
★在他之前的人很遗憾无缘读到他,在他之后的几乎所有作家都热爱他
★马尔克斯、聂鲁达、萨拉马戈、略萨、莫言 5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致推崇
★科塔萨尔短篇小说杰作首次面世
★故事确实是这样开始的。现在所不知道的是,它将如何继续下去。
.
正在阅读的人,你身上就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它从一个梦境开始,又在许多梦境中一再出现,最终却不仅仅是一个梦;地铁是适合游戏的场所,目光在车窗里交汇,双手在扶手上相遇,游戏者与操纵游戏的力量无声地抗争;当一成不变的生活被打破,意外以夜色中的白马的形象降临……科塔萨尔将他对体裁和语言的探索发挥到了极致,关于爱、疾病、死亡、童年,关于幻想与现实的交汇,他捕获现实因恐惧或期望而偏离的微妙瞬间,构筑现实彼端的广袤世界,邀请读者共度一场奇异的、崭新的文学冒险。
本卷收录《最后一回合》《八面体》《有人在周围走动》三部短篇集,均为中文首次出版。
.
由于缺乏更确切的名称,我的短篇作品几乎全部都归入幻想小说,实际上它们反对的是那种虚假的现实主义:在一个由规律、原则、因果、精确的心理学和地图册所支配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可以描述和解释。然而就我而言,对现实的真正研究并非针对规律,而是针对那些规律之外的东西。
——胡里奥·科塔萨尔
2018年9月30日 想读
无身体的器官 豆瓣
Organs Without Bodies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吴静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这一回,知名段子王、炫酷哲学家齐泽克诞生出了德勒兹的孩子。
☆☆齐泽克与德勒兹之间的“相遇,而非对话”。
☆☆对一些德勒兹主义的概念的颠覆,对一些“特别时髦”的德勒兹主义者的抨击。
☆☆“本书献给那些假想的自由的神奇时刻,也献给那些被回到‘正常’现实所困扰的希望。”
☆☆关键词:齐泽克☆德勒兹☆黑格尔☆俄狄浦斯☆精神分析☆希区柯克
==============
在这部极具争议的作品中,一位文化理论巨人沉浸在一位法国思想巨人的思想中。
在他的尖锐的风格中,齐泽克将德勒兹的作品与俄狄浦斯和黑格尔连接在一起。这二者,正是这位法国哲学家试图远离的。
齐泽克颠覆了一些德勒兹主义的概念,其目的是探索电影《搏击俱乐部》和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的“无身体的器官”。
最后,他抨击了他所认为的“特别时髦”的德勒兹主义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会把德勒兹变为当今“数字资本主义”的理论家。
齐泽克用他超凡的能力和无所畏惧的论证,致力于重建一个比我们所知所想的更为真实,也更激进的德勒兹。
2018年9月30日 想读
身体图景 豆瓣
Bodyscape: Art. Modernity and the Ideal Figure
作者: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 译者: 萧易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你的身体不是它自己。而且,我的也不是。它正处在医药、运动、营养、减脂、卡路里计算这些后现代控制论力量的围攻之下。
★一旦身体发生变化,一切都会随之转型。身体既是抵抗后现代主义种种全球性趋势的最后据点,也是首先受到它们影响的前哨。
★从大卫的油画到“越战”纪念碑,对国族、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从安格尔到毕加索和麦当娜,理想形体何以实现?从比属刚果的纪实摄影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涂鸦,种族化实践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抵制,如何得到深刻体现?
★在这复杂多变的身体图景之中,我们是谁?我们的身体如何被塑造?认知你自己,从认知你的身体图景开始。
★艺术中并不存在视觉的中立性,如果存在,那么艺术就不再能够给予我们任何东西。现代的旁观者应当让位于后现代的见证者。欢迎来到身体图景的见证席。
- 内容简介 -
西方艺术长期追求对完美身体的视觉化。如今,碎片组构而成的或单一模型衍生的理想化白人异性恋身体已陷入危机。但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样的身体呢?我们困惑于从革命时期法国到当代纽约的各种身体图像。而在本书中,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他讨论到,身体再现总是受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塑,远非成为一成不变的圣像那么简单。
本书所涉艺术家众多,包括达·芬奇、普桑和马奈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和保罗·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还有辛迪·舍曼、奇奇·史密斯和南希·斯佩罗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米尔佐夫这一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展现了他们作品中身体的核心地位。
从大卫的油画到“越战”纪念碑,米尔佐夫探讨了对种族、国族、性别、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进一步,从安格尔到毕加索和麦当娜,米尔佐夫考量了圣母的理想形体。加诸他者身体的种族视觉烙印,使理想的西方身体成为可能。从比属刚果的纪实摄影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艺术创作,这种种族化实践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抵制,得到了深刻体现。
2018年9月29日 想读
王家衛 豆瓣
WKW
作者: 王家衛 / 約翰.鮑爾斯 译者: 陳佳琳 / 非爾 新經典 2020
2018年9月27日 想读 繁體版出了嗎
巴黎城记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哈维 译者: 黄煜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本书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2018年9月25日 想读
新自由主义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8.3 (3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大卫·哈维 译者: 王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2
1978年,中国经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向自由化的转变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下令限制工会力量并终止国家持续十年之久的滞胀惨状。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为金融和产业松绑,将美国带上了一条复苏经济的道路。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以及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2018年9月25日 想读
欢迎来到猴子馆 豆瓣
Welcome to the Monkey House
7.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王宇光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7 - 7
【编辑推荐】
★冯内古特重要短篇小说集之一,问世50年首次引进中文版;楚尘文化“冯内古特黑色幽默作品系列”2017年重磅推出。
★ 村上春树、多丽丝·莱辛、格雷厄姆·格林、诺曼·梅勒等重量级文学大师推荐。冯内古特影响多位当代重要作家,开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小说的风气之先,堪称大师们的偶像。
★ 冯内古特是美国反主流文化大师和年轻人的偶像,在1960年代美国大学校园里,他的小说人手一册。
★本书中《欢迎来到猴子馆》《哈里森•伯杰龙》和《电欢喜》等经典篇目诞生了一系列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典故,并被多部电影、漫画和音乐作品改编和致敬。
★ 冯内古特被许多作家公认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但他的书写的深刻性却从未受限于这一门类,是一位带着幽默面具的悲观主义者,被誉为怀有悲悯情操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战文学家。
★ 本书集科幻、幽默、寓言、反乌托邦等风格于一身,具有独特的冯内古特式笑中带泪,谐趣中传达深刻省思的风格,“冯内古特风格”已成为文学领域中的经典标签。
★ 冯内古特是当代的乔治·奥威尔和马克·吐温,他们都是深刻的怀疑主义者,半个世纪前就对当下这个时代做出了惊人的预言。
★本书是《X档案》《黑镜》等科幻作品的鼻祖,想象力惊人,表现对被科技、药物和战争所统治的、非人性的未来世界的讽刺,半个世纪前的洞见至今仍给我们巨大的启迪。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猴子馆》是冯内古特于196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中文版首次引入。
小说囊括了从战争史诗到未来主义、惊悚小说等多个类型,想象奇崛,震撼人心。 本书是一部“后人类”的末世寓言:
——未来人人平等了,但你得带上“助残器”:让你不能比别人更聪明、更漂亮;
——人口爆炸了,要么接受伦理自杀服务,要么吞下“除欲”药丸,你只能二选一;
——只要身体通电就能方便地获得极乐,想要吗?拿钱来电;
......
这是冯内古特创作力最为旺盛的作品集,将人类在当今社会中变成了战争机器、科技产品、金融产品的傀儡的悲剧命运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9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