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乔姆斯基、福柯论辩录 豆瓣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美] 诺姆·乔姆斯基 译者: 刘玉红 漓江出版社 2017
1971年,政治和经济都起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诺阿姆·乔姆斯基和米歇尔·福柯,两位在世界知识分子界处于顶尖地位的人,完成了一次堪称“世纪辩论”的交锋。这场辩论从“人的天性”出发,很快就拓展到了更宽泛的领域,涉及了历史、创造力、自由以及为政治正义所作的斗争。这本小书已经行销九个国家,也早已超出了学术图书的范畴,而这两位作者的知名度也超出了学术领域。
本书为“子午线译丛精选”之一,这套书从漓江社已出版的 “子午线译丛”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受哲学爱好者们欢迎的大师作品,以精装小开本的形式重新编排,并巧妙融入手账的设计元素。读者在亲近大师思想的同时,也能在书中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火花。
2018年6月29日 想读
激进意志的样式(全布面精装) 豆瓣
Styles of Radical Will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 何宁 王磊 顾真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4
本书为“苏珊•桑塔格全集”一种,是桑塔格一本重要的文论集,是对于《反对阐释》所研究的主题的一种延伸,内容涉及电影、文学、政治等各个领域,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她关于色情文学作品的分析。本书秉承了桑塔格一贯的风格,视角犀利敏锐、见解别具一格。
2018年6月29日 想读
走自己的路 豆瓣
作者: 巫鸿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8 - 5
《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是历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巫鸿先生第二部以中文出版的当代艺术论文集,这部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批评著作,展现了他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殊角度和全景视野。
《走自己的路》是艺术史家巫鸿先生第二部以中文出版的当代艺术论文集,它与《作品与展场》一起构成了他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殊角度和全景视野,与后者比较,这部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批评著作,由于他的史学眼光、态度和方法,似乎具备了更多的“史传”色彩,譬如,在“展望的艺术实验”中他有趣地提出了他的研究和研究对象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
2018年6月29日 想读
废墟的故事 豆瓣
A Story of Ruins: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译者: 肖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7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2018年6月29日 想读
寺内 豆瓣
7.5 (16 个评分) 作者: 刘以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6
十四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熔想象与诗意、古典与现代于一炉,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对倒》《链》《吵架》《赫尔滋夫妇》《龙须糖与热蔗》《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
这部结集于1977年的经典小说集,篇篇有创意,篇篇 是佳构,以“求新求异”的文体实验,彰显现代小说的新锐与性灵,至今令人惊艳而掩卷慨叹: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金句摘录】
 一个未完成的梦,必须用爱情、用封建时代的大胆、用一个少女的秘密去孕育。
等待开花原是一种痛苦。
并非花朵不迷人,而是等待太难忍。
 梦国的土壤里种着忧郁,而忧郁是快乐的种子。
 上帝创造生命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证明死亡?
 生命就是那样脆弱的,脆得如同玻璃片。就在那一刹那,也许是千分之一秒,也许是万分之一秒,也许是十万分之一秒,总之,是很短很短的一瞬,生与死的界限就清清楚楚地划开了。
 他想起了T.S.艾略特的诗句。他已记不起哪一首诗了,但是他记得艾略特曾经在诗篇中透露过:世界并不是砰的一声就结束的,它将在抽抽噎噎的呜咽中结束。
2018年6月15日 想读 激動
社会学的想像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斯 译者: 陈强 / 张永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30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现在这个中译本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刊行的40周年纪念版译出。
2018年6月15日 想读
反现代派 豆瓣
Les antimodernes
作者: 安托瓦纳·贡巴尼翁 译者: 郭宏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3
《反现代派:从约瑟夫·德·迈斯特到罗兰·巴特》从反现代派的第一批奠基者约瑟夫·德·迈斯特、夏多布里昂和波德莱尔开始,论述了反现代派的几个强有力的观念:反革命、反启蒙、悲观主义、原罪、崇高、抨击;并对19世纪和20世纪几位被忽视的著名的反现代派加以详尽论述,试图藉此对反现代派,或曰现代性中的反现代派传统做一梳理。反现代派不是指守旧者、保守派和反革命分子,也不是指对其时代感到忧郁的失望者、牢骚鬼和愤怒者,而是指与“现代主义”或“现代性”关系微妙的人。其实他们是不合时宜的现代派,他们在文学上和政治上既非右派,亦非左派,他们是现代派的精华。
2018年6月15日 想读
上海的狐步舞 豆瓣
作者: 穆时英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 10
吴义勤主编的《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经典必读》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系列之一。
在《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经典必读》中,穆时英把他的眼光聚集“十里洋场”的夜总会、咖啡馆、酒吧、电影院、跑马厅等娱乐场所,追踪狐步舞、爵士乐、模特儿、霓虹灯的节奏,捕捉都市人敏感、纤细、复杂的心理感觉。他以圆熟的蒙太奇、意识流、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表现手法,反映上个世纪30年代大上海的纸醉金迷生活。
2018年6月14日 想读
共同体与社会 豆瓣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Grundbegriffe der reinen Soziologie
作者: (德) 滕尼斯 译者: 林荣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在社会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发现并深刻阐明人类的群体生活中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且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与此相反,社会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一起共同行动。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社会也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像在共同体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共同体的类型。”“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在农业宗法社会濒临瓦解、大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欧洲,滕尼斯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见和预见性,由此也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初版于1881年,至今在德国已有十多个版本问世,并被译成英、法、意、日、匈等多种文字。中译本根据1979年德文版译出,此次再版译者又重新进行了校订。
2018年6月14日 想读
自我解释学的起源 Eggplant.place 豆瓣
L’origine de l’herméneutique de soi: Conférences prononcées à Dartmouth College, 1980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潘培庆 拜德雅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福柯晚期讲座集第二本,拜德雅持续增量中!☆
• 从古希腊时期德尔斐“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到基督教于4-5世纪所发展出的一种新的自我技术——“述说自己”,再到现代科学对自我的探查,西方文明对于自我本质的追究从未间断。
• 福柯注意到自我的形成和演变史中所蕴含的中断,而这正是福柯在这两次演讲中试图揭示的由基督教的诞生而导致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甚至决定了后来西方自我文化的发展方向,影响所及,直至当下。至此现代自我、现代主体得以诞生。
• 关于自我和主体的思想是福柯理论中一以贯之的内容。自我如何形成,使用了什么技术是他一直追问的议题。福柯在达特茅斯学院的这两次讲演,简明扼要,不失为进入其主体理论的一篇导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0年11月17日和24日在达特茅斯学院所作的两次演讲:“真相和主体性”与“基督教和坦白”。
此外,两篇与这些演讲同时的文字也收录其中。
第一篇根据同年10月23日在伯克利分校所举行的公开讨论会整理而成,福柯在讨论会上谈及了坦白、自我技术等话题,并回答了相关提问。
第二篇来自迈克尔·贝斯于同年11月3日对福柯的采访。
2018年6月14日 想读
流水 豆瓣
作者: 陈东东 2018 - 5
1997至1998年,诗人陈东东完成了一部名为《流水》的长篇作品。它以中国名曲《流水》作为创作原点,围绕人们所熟知的伯牙与子期间的故事,展开了关于知音主题的种种想象与抒写。2000年,《流水》曾收入一本诗文集面世,但早已绝版而难于读到。现在,其单行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并收入“六点诗丛”。
“陈东东的这部《流水》,融汇传说、故事、寓言、科幻、文论、笔记、絮语等诸多笔调,既创建了一种新诗歌类型,也在发现一种新型小说。”——金宇澄(小说家)
“繁富、精细,一万道褶皱的深渊,陈东东的文本是当代写作的圣景。”——江弱水(评论家)
“陈东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位代表性诗人,其诗歌优美、繁丽、新奇,曾被誉为‘汉语的钻石‘。’”——《晶报•深港书评》
2018年6月13日 想读
故事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Story
8.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莉迪亚·戴维斯 译者: 小二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编辑推荐】
★一生中总有些人转身只要一瞬,忘记却要一辈子;打开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一封写给错位前任,最真挚、坦率的情书;
★作家们的偶像,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美国当代最著名女作家之一莉迪亚·戴维斯唯一长篇力作,孤独者的共鸣之歌,敏感还原我们在爱情中的嗔痴怨怼;
★失恋者的自愈手册,夜深人静,用故事为潮涌往复的回忆画上完整的句点;
★作为戴维斯最优秀的作品,这部小说,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如此精确,每一个句子也如此完美,音韵、句法和谐统一,为未来探讨记忆的虚构写作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创见的尝试;——美国书评人 哈尔•哈拉维卡;
★戴维斯和保罗·奥斯特是少年夫妻,青春时,他们曾一起为艺术忍饥挨饿,苦心求索,如今彼此功成名就,却互不往来,对过去讳莫如深。痴念与真实,孰是孰非,都只能喑哑地散落在记忆的虚构中。
【名人推荐】
“在世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写下的东西比她的更有意义。”——乔纳森·弗兰岑
“她全凭一己之力发明了一个写作流派。”——戴夫·艾格斯
“她像卡夫卡那样有力,像福楼拜那样敏感,像普鲁斯特那样划世纪。”——英国《卫报》
“她是作家们的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和扎迪·史密斯等都是她的粉丝。”——btr
【内容简介】
没有预兆
就像旋风
袭击一棵栎树那样
爱撼动着我的心
——萨福
她是老师,他是学生。二人相差12 岁。
故事从记忆中的怦然心动开始,到相互折磨结束。仅仅维持了一年。
为了终结思念,她试图写下他们的故事。她不得不一次次回忆——他的皮肤、头发和衣服,他的魅力和缺陷,他的沉默与谎言。
她在旋涡中找不到出口,挣扎在回忆和忘却之中。旧日时光潮涌往复,她能做到真正的终结吗?或者,她想要忘却的,只是自己重新编织的虚构和想象?
2018年6月12日 想读
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9.2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 李钧鹏 闻翔 主编 译者: 李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2018年6月7日 想读
时间―影像 豆瓣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2018年5月31日 想读 終於要再版了……雖然運動影像還沒看完……主要是看不懂
写作与救赎 豆瓣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茂增 / 苏仲乐 东方出版中心 2009 - 9
《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内容简介:书名之所以定为《写作与救赎》,是考虑到救赎思想乃是本雅明纷繁奇诡、变幻莫测的思想中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即使到后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日深,试图借鉴犹太教救赎思想以拯救现代性危机的努力也未曾稍减,而本雅明对文学形式、现代作家作品的论析,大都与其救赎思想有着或隐或显的关联。循此思路,将译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试图概略地展示本雅明的救赎思想,而第二、三部分则是本雅明救赎思想在文学批评领域里的展开。要说明的是,或由于力有不逮,或由于篇幅限制,或由于国内已有多个译本,因而与此主题相关的某些重要篇什没有收录翻译。
2018年5月30日 想读
歩く、見る、待つ ペドロ・コスタ映画論講義 豆瓣
作者: Pedro Costa 译者: 土田環 ソリレス書店 2018 - 5
ペドロ・コスタ監督が語る、いまある映画を乗り越えるための言葉。
「映画を作るとき、してはならないことを知っておくべきです。それは芸術作品を作ろうとすることです」
諏訪敦彦監督に招聘されペドロ・コスタが東京造形大学で行った3回の特別講義と、映画美学校で催された最初期の講義を収録。映画作りの<姿勢>、ショットの捉え方、フィクションと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の区別を超えて考察される撮影法。21世紀の映画を問い直すための、実践的な映画論。
「すべての偉大な映画は“さようなら”という言葉を身につけるためにあるのです」
2018年5月23日 想读
我可以触摸的事物 豆瓣
作者: [美] 华莱士·史蒂文斯 译者: 马永波 商务印书馆 2018 - 8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史蒂文斯最全面的诗文集,
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马永波十年精心译作。
本书是国内迄今关于华莱士•史蒂文斯的最为全面的诗文集。本书由诗歌、文论、随笔、笔记、日记与书信五部分,以及作者年表组成。第一辑“诗歌”富于形而上的思考,力求以审美代替信仰缺失留下的巨大空白。第二辑“文论”犀利深刻,且充满诗人天然的敏感性,往往于不经意处透出智慧的洞见。第三辑“随笔”包括作者答媒体问和受奖词等来自第一历史现场的资料,阐释了关于“现代性”等重要诗学问题的观点。第四辑“笔记”是艺术性极强的一个部分,作者绮丽宏大的想象世界在这一辑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第五辑“书信”则主要收录了作者写给妻子艾尔西和卡洛斯•威廉斯等诗人的重要信件,给读者提供了另一条了解史蒂文斯的途径。
编辑推荐: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有“诗人中的诗人”“批评家的诗人”之誉。史蒂文斯的诗歌多以探讨想象与诗歌的关系为主题,具有深沉的哲思;而史蒂文斯对诗论更有独到的见解。本书收录史蒂文斯80余首诗歌、7篇诗论、40篇随笔、10余篇日记与书信。让我们在史蒂文斯畅论诗歌与绘画、哲学的关系中,在史蒂文斯写给同时代诗人的日记和书信中,领略这位大诗人的连珠妙语,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媒体评论:
史蒂文斯是美国现代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哈罗德•布鲁姆 美国著名文学教授,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
史蒂文斯在保罗•克利和塞尚的作品中,看到了他如何成为现代主义诗人。
——海伦•文德勒 哈佛大学金斯利•伯特讲座教授,美国政府人文领域最高奖国家人文基金奖得主
追寻史蒂文斯诗里的蜕变,可以发现史蒂文斯是显著的“没有信仰的诗人”,他大部分的诗,都是一种有关信仰的冥想和新的存在的理由的寻索,仿佛是一首庞大的“论诗艺”的诗,寻索和肯定地面上的世界,肯定物之为物自身具足这个事实。
——叶维廉 中西比较诗学泰斗级学者
2018年5月21日 想读
Styles of Radical Will 豆瓣
作者: Susan Sontag 2009 - 7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contains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ieces of criticism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cluding the classics "The Aesthetics of Silence", a brilliant account of language, thought and consciousness, and "Trip to Hanoi", written during the Vietnam War. Here too is an excoriating account of America's identity and future, a robust and surprising discussion of pornography and other richly rewarding writings on art, film,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2018年5月3日 想读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豆瓣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贝尔 译者: 蒲隆 / 赵一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 5
本书论述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它在稍广的意义上涉及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商人和制造业主创建了这一新世界。十六世纪后,中产或资产阶级又对社会加以现代化革命,他们扭转了人们对军事或宗教的关切,把经济活动变成了社会的中心任务。
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它同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挂钩,依靠资本的持续积累来扩大再投资。然而,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characterstructure]。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以便他按照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构造上,它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和延期报偿原则[delayedgratification〕,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文化、品格构造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而分解这一结合体及其内在意义,正是贯穿本书的主题线索。
2018年5月3日 想读
乌托邦年代 豆瓣
8.6 (4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译者: 胡纾 新星出版社 2018 - 4
1968年早春。所有人都信了:无须更多努力,世界即将改变。
花儿。铺路石。坦克。
1968至1969年间,让-克劳德·卡里耶尔作为剧作家的工作恰巧令他近距离接触到三座处于时代旋涡中的城市:纽约、巴黎、布拉格——接着又是纽约。
他与工作伙伴游荡在不同国家,亲眼见证了 乌托 邦之风如何刮起。他们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被大故事撵着走。
“这两年光阴不同凡响,如今或被人鄙弃或被人捧上神坛,而我则尽量编织自己的记忆。透过回忆的迷雾,我想起许多东西:呼喊、拒绝、逃避、毒品、梦想,还有据说是自由的性,以及宣称近在眼前的新世界。”
2018年5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