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电影中的表演 豆瓣
Acting in the Cinema
作者: [美] 詹姆斯·纳雷摩尔 译者: 徐展雄 / 木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纳雷摩尔是想告诉我们,电影中的表演只不过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呈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但究其根本,《电影中的表演》是一本关于我们作为人类如何生活的书……探讨电影表演就是探讨世间的一切,表演存在于电影之内,也存在于电影之外,写作表演便是写作我们的生活方式。
——乔纳森·罗森鲍姆
《电影中的表演》敏锐地分析了电影表演所涉及的诸多层面的问题,发展出一个在机械复制时代分析表演的有效方法,同时,作者纳雷摩尔还揭示了各种表演方法背景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说明银幕上的言行举止是用哪些方式同现实社会中自我的呈现联系起来。
作者还说明了传统舞台技巧是怎样经过改造而运用于主流电影的,他指出,在电影中,风格化的表演有助于打造“自然的”人物的幻象。作者具体分析了卓别林、白兰度、黛德丽、格兰特等多位银幕巨星的表演,洞悉明星形象与其银幕角色之间交互作用的微妙机制。本书堪称一部理论性和可读性兼具的佳构。
自首版以来,《电影中的表演》已成为明星研究领域中的经典著作,它是早期几本从“表演文本”这一向度来分析电影的著作之一,为解读电影提供了另类的可能性。
2018年2月9日 想读
希尼三十年文选 豆瓣
9.8 (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谢默斯·希尼 译者: 黄灿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希尼三十年文选》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已出版文论集《专心思考》《舌头的管辖》《诗歌的纠正》和《写作的地点》中的精华文章,以及此前从未正式出版过的经典作品,包括一些正式的文学演讲、对爱尔兰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极具启发性的文学评论,是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为爱尔兰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及著名的诗学专家,希尼在这里对众多欧美现当代杰出诗人作了非常深入透彻的分析。他们是叶芝、彭斯、华兹华斯、菲利普·拉金、伊丽莎白·毕晓普、奥登、米沃什、布罗茨基等等。
无论是自传性的、主题性的,还是批评性的文章,希尼这样描述:"这些文章结集在这里,都是为了寻找答案,以解决这些反复思考的中心问题:一个诗人应如何适当地生活和写作?他与他自己的声音、他的地方、他的文学传承和他的当代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2018年1月15日 想读
异端的影像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意)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 译者: 余艳 / 肖艳丽 新星出版社 2008 - 1
这本访谈录是帕索里尼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总体回顾,深入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和文化思想的嬗变。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时任意大利驻美国使馆的文化参赞朱塞佩•卡尔迪洛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后由纽约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美国意大利诗歌研究会主席、批评家路易吉•丰塔内拉整理而成。在整理这段访谈时,路易吉•丰塔内拉曾说:“听这份珍贵的录音,仿佛亲身感受到了60年代末的那些不平凡的岁月。”第二部分为著名文化记者奥斯瓦尔德•斯塔克1968年在罗马期间对帕索里尼进行的历时两周的采访,这份不可多得的访谈录从1969年出版以来,成为研究帕索里尼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文字之一。
2018年1月11日 想读
戈达尔访谈录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大卫·斯特里特 译者: 曲晓蕊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1
《戈达尔访谈录》主要内容简介:三十多年前让-吕克·戈达尔对吉恩·杨布拉德宣告:“我在试图改变世界。”从首部惊世之作《筋疲力尽》到寓意深长的《轻蔑》,直到引起多方争议的《向玛丽致敬》和后现代版《电影史》,戈达尔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始终不渝地推动着电影的革命,以电影和录像各个方面的不断大胆创新动摇着传统准则——也包括他早期在《电影手册》发表的宣言性的电影批评文章和众多访谈。
《戈达尔访谈录》中收录的访谈以阐明戈达尔思想的宽广和多样性为目标,涵盖了他事业的不同阶段,也使他富于创造性的性格从同执、暴躁及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过度批评等方面中突显出来。
2018年1月9日 想读
好莱坞的叙事方法 豆瓣
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 Story and Style in Modern Movies
作者: [美]大卫·波德维尔 译者: 白可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7
好莱坞电影制作是美国生活中的恒量之一,但在大制片厂的光辉岁月之后它改变了多少?大卫·波德维尔认为,即使是在浮肿的卖座大片中,制片厂时代创造出的,用视觉来讲述故事的原则依然健康鲜活。从浪漫喜剧如《甜心先生》和《真爱至上》,到更加令人难忘的影片《美丽心灵》,他在1960年后拍摄的一系列电影中追索了一个世纪的传统。该书所涉及的范围跨越了整整四十年,既考察了如《美国风情画》和《教父》这样的经典,也包括近期的成功影片《指环王:双塔奇兵》。好莱坞的导演如何创造出了一个强健的、机智的、继续吸引着全世界观众的用影像来讲述故事的传统?该书提供了一个生动而迷人的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卫·波德维尔是我们关于电影的最好的作者。他对电影的了解深刻而广博,他爱电影,他写电影,他的明晰度和洞察力使得阅读他文章成为一种享受。因为他看电影的角度如此新颖,不会被通常的类别蒙骗,而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卓越与实验。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主流电影对独立电影的问题。他经常是用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的细节来展现电影如何既通过风格,也通过素材和故事来交流。他的著作具有解放意义,能使我们精确地了解电影如何以及为何如此。大卫·波德维尔的著作真的令人震惊。”
罗格·艾伯特(Roger Ebert)
“这无疑是迄今为止相同论题中最优秀的著作。对于新的技术如何既扩充也限制了当前电影故事讲述的表现范围,波德维尔尤其富有洞见。”
拉瑞·格罗斯(Larry Gross)
“关于近期美国电影艺术与商业的问题,没有能比这本著作更有启发的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读。”
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
“关于1960年代至今的美国电影,这将会是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专业教授:约翰·考德维尔(John Caldwell)
“关于当代好莱坞的学院派著述并不缺,但是没有一本能够达到波德维尔在此确立的标准。再无一人拥有这样的视野、深度、辩才和威信。”
肯特大学电影研究专业教授:穆雷·史密斯(Murray Smith)
2018年1月9日 想读
乔姆斯基、福柯论辩录 豆瓣
Human Nature: Justice versus Power: The Chomsky-Foucault Debate
7.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诺姆·乔姆斯基 /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玉红 漓江出版社 2012 - 3
1971年,那个政治和经济都起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诺阿姆•乔姆斯基和米歇尔•福柯,两位在世界知识分子界处于顶尖地位的人,完成了一次堪称“世纪辩论”的交锋。这场辩论从“人的天性”出发,很快就拓展到了更宽泛的领域,涉及了历史、创造力、自由以及为政治正义所作的斗争。这本小书已经行销九个国家,也早已超出了学术图书的范畴,而这两位作者的知名度也超出了学术领域。
2018年1月9日 想读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豆瓣
7.0 (5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万·德·贝克 译者: 方尔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将拍电影视为信仰,这是塔可夫斯基的雄心。他曾坦率地写道:“人哪怕只背叛自己的原则一次,他与生命的联系就不再纯粹。欺骗自己,便是放弃一切,放弃自己的电影,放弃自己的人生。”这一不妥协的姿态概述了导演的情操和美学观。
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代表了苏联电影的复兴,那么,真正的塔可夫斯基则诞生于《安德烈•卢布廖夫》。在这部电影中,他向上追溯,越过了一切“苏联艺术”,把根扎进了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之中。自此,塔可夫斯基逐渐成为当局眼中的一名“问题导演”,而对西方来说,他又代表了体现在作品《镜子》和《潜行者》中的深沉、痛苦的俄罗斯意识。最终,塔可夫斯基于1982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苏联。乡愁与信仰成为他在放逐生涯中挥之不去的两种激情,也贯穿了他的最后两部作品《乡愁》和《牺牲》。
本书围绕塔可夫斯基珍视的主题——大地的存在、人们的孤独、梦境、神秘主义——而展开,着重分析他独特的电影语言。最后两章以传记性内容为这一主题学研究画上句号。
2018年1月9日 想读
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CAHIERS DU CINÉMA
作者: 愛蜜莉.畢克頓(Emilie Bickerton) 译者: 黃政淵 漫遊者文化 2015 - 10
告別平庸的電影、謹慎的批評、與呆滯的大眾!
一群為現代電影戰鬥的先鋒,與一本開創電影史的影癡雜誌之故事
《電影筆記》——史上最具前瞻性的電影書寫與行動,更是孕育與啟發歷代電影大師的搖籃。
《四百擊》裡,年輕的尚—皮耶˙李奧桀驁不馴地凝視攝影機;《斷了氣》中,楊—波‧貝蒙與珍˙茜寶走在巴黎香榭大道的跳接剪接;《死刑台與電梯》中,邁爾士.戴維斯的爵士樂敘說電梯裡的戲劇……這些經典畫面的出現,都要追溯至《電影筆記》這本電影雜誌的誕生與美學主張!
一九五一年創刊的《電影筆記》,是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全球影癡奉為聖經的電影雜誌。《電影筆記》打造電影「第七藝術」的美學基礎,率先提出「攝影機鋼筆論」、「作者論」、「場面調度」等今日朗朗上口的批評概念;首批編輯團隊更一手寫影評一手拍電影,孕育出電影大師楚浮、高達、侯麥、夏布洛等,寫下二十世紀電影史最輝煌的「新浪潮」。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細節,鮮明的觀點,清晰地呈現《電影筆記》六十多年來走過的破壞與重生。以黃色封面登場的《電影筆記》,曾是真正的「戰鬥刊物」,編輯團隊高舉推翻舊品味霸權、攻擊主流的好戰精神,交出有想像力且犀利的電影書寫,改變了全世界製作電影的方向與觀看電影的方法。
在不同階段裡,《電影筆記》深入思考電影產製的本質,並以獨特的觀點與品味拓展電影的全球地景,一度還投身政治活動。《電影筆記》全力追尋新電影,探索美國文化的影響,大眾喜好與菁英主義之間的平衡,影評人與電影工作者的關係等議題。《電影筆記》所採取的批評工具,都構成了我們認識電影文化與理論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識。
如果有電影值得熱愛與推崇,如果有電影讓你相信,並教你認識人生,或教你如何拍攝人生,你就該拿起你的攝影機鋼筆寫這些電影的事——這就是《電影筆記》的先鋒大師,用滿腔熱血為我們做的見證。
本書特色
※首度完整呈現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雜誌,六十年來的大破大立
一本30頁的月刊能有如何的爆炸力?在歷史上,《電影筆記》既代表了其時代,也是時代中的麻煩製造者……
※認識新浪潮大師創作面的新角度,探究現代電影美學內涵的絕佳參考書
楚浮、高達、侯麥、夏布洛等人一手寫影評,一手拍電影;巴贊、希維特等人引入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等理論賦與電影美學;新寫實主義、民族誌電影如何成為新經典……
※搭配十八張經典黑白劇照,包括:
高達《斷了氣》《賴活》、比利懷德《日落大道》、約翰˙卡薩維蒂《面孔》、法斯賓達《瘟疫之神》、侯麥《春天的故事》、約翰˙休士頓,《亂點鴛鴦譜》等……
名人推薦
除了專家之外,我們誰都不尊敬、不跟隨、不閱讀、不感興趣、不喜歡。——楚浮
我們已經勝利,因為以下原則已經被大眾接受:希區考克的電影就跟阿拉貢的書一樣重要。因為我們,電影的作者已經確定進入了藝術史。——高達。
我們都是黑格爾派。我們相信我們對電影的評斷具有歷史性——侯麥
黃建業(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孫松榮(台南藝術大學副教授)專文導讀
焦雄屏(電影監製)、鴻鴻(導演)、譚家明(導演) 聯合推薦
媒體評論
• 電影在書頁間誕生與死亡,這本充滿智慧、聚焦清晰的小書,在這麼短的篇幅內帶我們認識《電影筆記》這本雜誌的地位和困境,十分出色。——麥克.伍德(Michael Wood)
• 一部極具價值,資料精彩豐富的作品。 ——Philip French,《觀察家報》
• 法國新浪潮導演都出自《電影筆記》編輯團隊。這本電影雜誌在一九五○年代翻轉了電影評論的面貌。這本書細膩地描繪《電影筆記》眾多睿智的主張,也感嘆近年這本雜誌內容趨於平庸的發展。——Nigel Andrews,《金融時報》年度之書
• 畢克頓書寫時的肯定與大膽令人激賞……畢克頓做了徹底研究、並交出這部優秀的作品。——Nick James,《視與聽》
• 令人注目之作……這本書提醒我們,當代電影評論應當能如此肆意地聰慧,而且可以更獨創、論辯、更法國精神一點。——Jonathan Romney,《倫敦書評》
• 這本書有不少驚悚小說會出現的元素……畢克頓充滿警示的書寫,企圖傳達《電影筆記》的戲劇性發展,充滿熱情的內部理念衝突。畢克頓在文字之間,敏銳地以各種細節來傳達。——《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2018年1月9日 想读
侯麥 豆瓣
Éric Rohmer biographie
作者: 安東.德貝格 / 諾爾.艾柏 译者: 范兆延 蔚藍文化 2016 - 4
艾力克.侯麥,一名神秘男子
一位擁有複雜人格的全方位藝術家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
首部傳記繁體中文版 全球首譯
在《解放報》的專訪中,當被問道「您為什麼拍電影?」,
侯麥說:「我確信自己在拍電影的時候,能夠捕捉到從事其他藝術創作所無法呈現出來的幸福。」
兩位傑出電影學者描述了他精采的一生,
關於電影,關於法式品味,關於人生,
沒有什麼比這本書更能讓我們恍然大悟,
原來,那個世界的能量是如此巨大。
透過許多首度公諸於世的文獻,本書刻畫出一位偉大電影人的肖像:
侯麥是導演,也是作家、畫家、作曲家、製作人,偶爾還客串演員,
他探索美學形式,介入社會議題,勇於自我反思,
是名副其實的一人樂隊。
想了解法國文化,想深入電影的靈魂,這本傑出的傳記無法略過。
侯麥說:「人生就是電影」
這個小圈子在巴黎過著追逐電影的人生,不過卻有許多人現身說法指出那段口袋空空的日子其實非常黯淡、辛苦。影癡們把時間用在戲院裡看電影、在酒館裡討論電影、在編輯台上寫稿、在小房間裡剪片,工作讓他們毫不得閒,被迫禁絕一切社交活動及咖啡館讀書會,外出只是為了維繫工作上的關係。後來艾力克.侯麥也表示:「對我們來說,沒有所謂的『美好歲月』、『美好時代』,如果有什麼值得說嘴的東西,應該就是尼贊所說的那句:『我絕對不許任何人說我們人生最美好的時候是二十歲。』那些年並沒有什麼不愉快,但的確挺黯淡的:我們只仰賴希望而活,那甚至不能算是活著。只要有人問我們:『那你們靠什麼過活?』我們總愛回答:『我們不過活。』人生就是大銀幕,就是電影。」
除了他十足法式、精緻的電影拍攝手法之外。
我們對艾力克.侯麥了解多少?
《圓月映花都》、《綠光》、《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他拍出了幾部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我們也知道這位電影人十分熱衷拍攝年輕、美麗的女子,也就是所謂的「侯麥女子」(rohmériennes);當然也不會忘記幾位他提攜過的幾位演員,例如法畢斯.盧奇尼、帕斯卡.葛雷果利……如今他們都在影壇上獨當一面。
但你可曾知道他生前拍攝的二十五部長片,在法國共吸引超過八百萬人次觀影,在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捧場?你是否知道在艾力克.侯麥這個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利斯.謝赫的男子?他熱衷自創分身,而且總是藏匿在電影作品背後。據說他母親到死前都還以為兒子是個中學老師。
這是一本首次問世的侯麥傳記,描述一位生活嚴謹的唯美主義者、虔誠的天主教徒並愛好各種美的形式、《電影筆記》總編輯與電視人、不參與的公民、法國大革命前舊制度的緬懷者,但最終卻把選票投給了綠黨。侯麥是個充滿矛盾的男子,對藝術的好奇成就他無以倫比的多樣性。
他是艾力克.侯麥 (Eric Rohmer, 1920-2010)
小說家、影評人、國際電影大師、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在校主修古典文學,一九四二年起擔任文學教授,一九五○年在曇花一現的電影雜誌《Gazette du Cinema》擔任編輯,一九五七─六三年(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堀起的年代)在影響力深遠的《電影筆記》雜誌擔任主編。
侯麥拍攝的電影由於製作經費都不高,且從第一部作品開始即是自己作品的編劇、導演和剪接,可說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論」的導演,法國電影界稱為「最自由的導演」。作品總是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氣味,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劇與箴言》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等。
侯麥曾形容自己的電影在於「思想而非動作」,處理的「不是人們做些什麼,而是他們在做這些事時心中的想法」,一九八三年他以《沙灘上的寶琳》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一九八六年以《綠光》一片獲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大獎。二○○一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頒予侯麥「終身成就金獅獎」。
2018年1月7日 想读
战争与电影 豆瓣
7.1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摄影机早早就在美式战斗机的机枪枪管上方安扎下来,用于捕捉目标,用于正式确认敌人被击败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一情况,原因乃在于,从一开始,在瞄准行为中,在步枪的窥测式瞄准具中,在远射火炮的平行瞄准镜中,武器的功能就与瞳眸的功能相混淆在一起。另外,1858年纳达尔首度发明从热气球上拍摄照片,1882年马雷发明连续摄影枪,“一战”期间对于航空拍摄及其译读的系统性工业化,这种种都显示出,以整个地区为范围而实施的摧毁战具有着电影的维度,也就是说,一片风景处于不断震荡之中,必须通过连续的摄影定格来随时加以重建,以电影的方式对各个不确定地带进行跟踪,在此,胶片取代了战区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舞台的改换。伴随着夜间空袭,探照灯与照明弹的使用,袭击忽然间变成了一整场的特技效果,变成了投放在大气层中的映射,旨在混乱一群受惊民众的心灵。在这种投映中,音声与光亮都带有惊人的强度,随之,便是原子之光将两座城市的影像加以过度曝光。自从这昏蒙的一天之后,战斗中的照明便转化为间接式的,从此,一切都在阴极显像屏的弱光中游戏。这是影像的战争,系列的镜头画面涌现于屏幕之上,是末日威胁的信号,是热核弹头导弹的警世兆示。
《视觉机器》(La Machine de vision)一书的作者保罗•维利里奥,在这部新著中,提出了战争的感知领域这一问题,探讨军人们以何种方式掌握了对于电影技术的运用,凭之而无休无止地组织与重新组织那致命之对决。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让过去作为现在的遗产和教训而存在;另一类哲学家则紧紧地盯住现在,并将现在作为预言未来的种子而对待。保罗•维利里奥显然是属于后一类哲学家。在他看来,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机器——而不是制度和观念——的变革上面。这使他完全偏离了观念史的路径。显然,这是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式的传统——尽管他和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战争与电影》,这部维利里奥的代表之作,足以表明这个时代最重要预言家的不凡洞见。
——汪民安
2018年1月2日 想读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 豆瓣
Hong Kong Cinema: The Extra Dimensions
作者: 张建德 译者: 苏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有着“东方好莱坞”之誉的香港电影,走过了不同寻常的百年历史。与一般的香港电影史著作全面介绍香港电影的百年发展不同,《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侧重关注香港电影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为世界影坛所瞩目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南北方的交流、特殊的电影类型、杰出的电影作者、边缘的电影风格),重点探讨了使香港电影那些电影类型(武侠片、动作片、喜剧片、剧情片等),并对香港电影工业中的重要导演进行了作者论分析(从早期的胡金铨和李翰祥,到新浪潮时期的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第二次新浪潮的王家卫、罗卓瑶,以及吴宇森、杜琪峰、陈果和陈可辛等),呈现出非同一般的香港电影景观。
2017年12月23日 想读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2017年11月27日 想读
记忆的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周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 11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2017年11月27日 想读
时间的噪音 豆瓣 Goodreads
The Noise of Time
7.7 (44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严蓓雯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1937年5月,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一位三十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在电梯门前等待着,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他宁愿收拾妥当,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等着被捕。
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他把怯懦给了权力,把勇气给了音乐。本书是朱利安·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
这也是巴恩斯继《终结的感觉》后首部长篇小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入选《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观察家》年度好书!
2017年11月6日 想读
论美术的现状 豆瓣
作者: [法]让•克莱尔 译者: 河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本书开始于当今绘画的各种糟糕病态,论及的不仅是美术的“现状”,还有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衡量它的尺度。克莱尔批判了各种“先锋”和“现代”:它们筑基于怎样的理论和臆想,又呈现出并终结于怎样的悖谬?面对博物馆里那些如同超级市场的食品一样整齐一致的作品,克莱尔提出了他的解决之道:回归个体和地域的特殊性,回归具体和幽僻的范畴,一如全书末尾埃贡•席勒在狱中的喃喃自语:“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
2017年10月8日 想读
马奈的绘画 豆瓣
La Peinture De Manet:Suivi De Michel Foucault,Un Regard Michel Foucault
7.7 (7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谢强 / 马月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8
1971年,米歇尔·福柯在突尼斯做了一场关于马奈的重要讲座,对其十三幅绘画作品加以评论。此次讲座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十分重要。2001年,马里沃尼·塞宗汇集了一批福柯研究专家和艺术史专家,借助自1971年以来有关马奈的研究,回顾并重新思考福柯的这篇文章。本卷同时包含了福柯的讲座文章和2001年部分与会者的文章。
2017年9月7日 想读
理解戈达尔 豆瓣
作者: [法] 米歇尔·玛利 译者: 胡敌 / 龚金丹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戈达尔之后,电影被永久地改变了。这位法国-瑞士籍导演的影片从不会让人无动于衷,无论在影评界还是普通观众之中,他的顶礼膜拜者与极尽讥讽者总是旗鼓相当。
本书选取两部最佳入门影片:作为新浪潮“宣言”的《筋疲力尽》,和标志着戈达尔作品及1960年代法国电影巅峰的《轻蔑》。详尽分析导演在技术和风格上的选择的同时,关注其电影叙事、段落衔接、演员拍摄及台词引导上的独特方式。对于如何理解戈达尔,给予了极为有力的回答。
对于电影及其在艺术、政治和社会上的可能性感兴趣的读者,也将在本书中发现大量的宝贵信息和思路。
2017年8月30日 想读
游隼 豆瓣 Goodreads
The Peregrine
9.3 (39 个评分) 作者: [英] J.A.贝克 译者: 李斯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 - 8
达夫·库珀奖获奖作品
纽约书评图书“经典重现”书系选书
赫尔佐格“无赖电影学校”必读书目
影响持续半个世纪的经典首次引进中国
“猎人必须成为他所追捕的猎物。”
内容简介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 平坦的湿地上,J. A. 贝克追逐着一对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他描述这些活动,语言精确,且带有非同寻常的诗意。
他保持这项神秘的个人追求,同时他作为人类自身的意识逐渐消融,转而被一种异己的、无法排遣的鹰的意识所取代。这种不同寻常的蜕变,不可思议又隐隐令人生畏,使得这迷人的篇章成为经典。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名家推荐
厌倦人类世界的人,跟游隼一起飞吧。
——小说家,朱岳
20世纪自然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诗人,特德·休斯
(在书里)你不时能看出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只游隼。而这也正是我在拍电影时所做的,步出自身,神游其外——也就是说走出自己的身体,去到外界的某一点。
——电影导演,赫尔佐格
我拿起它(《游隼》)随手翻开一页。那一页绝妙描绘了一只鸮无声寻猎的画面。我被它的细节击中,震惊于他的文字唤起的听觉上的感受。似乎我正在当时当地,通过作者的耳朵体验那一刻。我翻到下一页,一章没读完我知道我已经被俘获了。
——作曲家,劳伦斯·英格里斯
现在,我不再认为《游隼》是一本关于“成为鸟”的书。更准确的说,这本书是在写“想成为一只鸟而不得”。
——自然文学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
2017年8月14日 想读
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 豆瓣
Un été avec Proust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劳拉·马基 等 译者: 徐和瑾 译林出版社 2017 - 3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划时代巨著,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尤利西斯》并称意识流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以清新灵动的独特艺术风格,借助超越时空的潜在意识,使逝去的时光在他笔下重现,从中抒发对故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
安德烈·莫洛亚曾说过:“普鲁斯特简单的、个别的和地区性的叙述引起全世界的热情,这既是人间最美的事情,也是最公平的现象。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是八位学者阅读普鲁斯特小说的心得体会,分为“时间”“人物”“社交界”“爱情”“想象的事物”“地方”“普鲁斯特和哲学家”“艺术”八个章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并附有《追忆似水年华》梗概和精彩片段,绝对是送给普鲁斯特爱好者的一道大餐。
2017年8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