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接管杭州 豆瓣 谷歌图书
6.5 (8 个评分) 作者: 高崢(James Z. Gao) 译者: 李國芳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 4
當中共接管城市,傳統的城市精英遇到農民出身的新統治者,他們如何看待彼此?
隨着1949年軍事勝利,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城市的接管。中共離開熟悉的農村根據地,進入城市陌生的政治文化生態,逐步鞏固政權、恢復經濟、改造機構。而由此啓動的文化轉型,與其政治變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本書以杭州為中心,詳細分析1949至1954年間中共對接管幹部的準備和訓練,城市政策的制定與對話,以及接管後城市與鄉村、南方與北方、革命與傳統等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互動。在此過程中,革命者改造了傳統城市,城市也改造了農村革命者。革命者這種新的文化認同,對其樹立新政權的合法性、穩定性和現代性,同時保持革命理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
「這本書將成為解釋共產黨接管中國城市的一個標本著作。」
─鮑德威(David D. Buck,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歷史系榮休教授)
2018年9月24日 想读
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 豆瓣
7.1 (34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奥拉西奥·基罗加 译者: 林光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拉丁美洲短篇小说之王,深刻影响马尔克斯
波拉尼奥曾说:“必须阅读基罗加。”
西语文学翻译家林光先生代表译作
不断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
编辑推荐
◎影响众多拉美文学大师的“拉丁美洲短篇小说之王”
基罗加的作品,对马尔克斯、科塔萨尔、波拉尼奥等拉美文学大师的写作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他的小说技巧娴熟,常被大师引作给年轻作家的小说写作范例。
◎命运的无常与自然的残酷向来没有道理可寻,死亡是作品也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同本书的主题一样,作者的生活一直被疯狂、意外和死亡包围。父亲、继父、朋友、女儿、儿子先后因意外去世或自杀,作者本人,也在得知自己患癌后自杀身亡。死亡在作者笔下如吃饭一般平常,入睡一样平静。
◎如果你喜欢爱伦·坡,那你一定不能错过基罗加
惊悚、诡异、恐怖、暗黑,同爱伦·坡一样,基罗加的小说有一种魔力,人们即使能够猜到结局,却依然能随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不断被震撼。
◎拉美现代文学奠基人,魔幻现实主义先行者
基罗加是拉美文学现代性过程中的关键人物,虚幻与真实的交叠在他的小说中随处可寻,书中选录的短篇小说《死去的人》,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湿热潮闷的南美丛林里,与命运和死亡的对抗从未停止。这是发生在拉美大地上的荒蛮故事,有关爱情、疯狂和死亡的事件,正在这里不受控制、野蛮地发生。
内容简介
《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是乌拉圭作家奥拉西奥·基罗加的短篇小说集,选录了作者的成名作《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作者为自己儿女创作的童话《大森林的故事》以及作者其他的寓言故事如《阿纳孔达》《胡安·达里恩》等,共28篇作品。基罗加善于从拉丁美洲独特的社会生活和神秘的大自然景物中汲取题材,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营造背景气氛,使他的作品里呈现出全然不同于前人的浓烈色彩和个性。
媒体推荐
作为一个以死亡和大自然为创作主题的作家,基罗加重新定义了想象的边界,揭示了纯粹的现实主义是要为不寻常的、可怕的拉美丛林现实所嫌恶的。
——《拉丁美洲文学艺术》
名人推荐
每篇小说都有它自己的世界,就像基罗加在他的《完美短篇小说家十诫》中指出的那样:讲述时,要好像故事只对人物的小环境有意义,你可以成为其中一个人物,只有这样,小说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胡里奥·科塔萨尔(阿根廷作家,《南方高速》作者)
必须阅读基罗加,必须阅读菲利斯贝尔多·埃尔南德斯,必须阅读博尔赫斯。必须阅读鲁尔福、蒙特罗索、加西亚·马尔克斯。
——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作家,《2666》作者)
年轻的短篇小说家应该仔细研究大师们是怎样开始他们的故事的,应该一个个地阅读莫泊桑、吉卜林、舍伍德·安德森、基罗加最好的作品的开头几段,特别是基罗加,他或许是他们之中最有小说技巧意识的。
——胡安·博什(多米尼加作家,该国前总统)
在我们的语言里,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很少有人能像基罗加那样娴熟地驾驭短篇小说。
——奥古斯托·蒙特罗索(危地马拉作家,《黑羊》作者)
2018年9月20日 想读
全球化时代 豆瓣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archists and the Anticolonial Imagination
作者: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董子云 商务印书馆 2018 - 10
◆一项连接菲律宾、古巴、中国、日本、美国的广阔研究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深度论述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
....
【内容简介】
19世纪晚期,电报、万国邮政联盟、铁路与蒸汽船使得跨国连接成为可能,早期全球化已然开端。人口迁移与观念传播同时进行,无政府主义与民族主义相遇,其信奉者实施了目标和次数都引人注目的暗杀行动,引发了早期的“反恐怖主义”立法;古巴与菲律宾作为西班牙帝国仅存的两处重要殖民地,几乎同时爆发民族主义起义,其间革命者互通有无、协调行动,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合作。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从菲律宾下笔,逐渐向欧洲、美洲和亚洲发散,聚焦于以菲律宾国父、小说家何塞·黎萨尔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主义者,再现了“一战”前的世界政治与文化图景。在此基础上,他试图阐明早期全球化时代无政府主义如何影响了民族主义,而全球组织网络又如何塑造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运动。
....
【媒体推荐】
本书的焦点集中在一批杰出的人们和那段意义重大的岁月,非常本土化,同时又具备全球视野。
——T·J·克拉克《伦敦书评》
一段不同寻常又引人入胜的历史。
——《卫报》
本书为无政府主义和反殖民思潮的全球性传播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出版社人周刊》
这份研究文字优美,异常博学。
-—-英国《独立报》
···
【编辑推荐】
◆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国际知名的历史政治学家,曾获2011年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赫希曼研究奖、2000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其早年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已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并成为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
◆安德森早年师从康奈尔大学东南亚研究专家乔治·卡欣。在卡欣的影响下,安德森在东南亚、美洲研究方向成果斐然。本书汇集了安德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以流畅优美的文字重现了当时的伦敦、巴黎、香港、马尼拉、新加坡等截然不同的情景。本书从文学和政治双重维度,探索世界各地的激进民族主义之间蕴藏的无政府主义力量,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如何利用包括小说、杂志文章等在内的文化途经扩散其政治理念。
◆本书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亮点是安德森对“早期全球化时代”(指19世纪晚期)的观察和研究,他认为电报、邮政和铁路系统的完善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科学发现、文化传播甚至军事斗争的相互影响也变得更加明显。这种比较历史研究视角包含更大信息量,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趣味。
2018年9月20日 想读
电影与新心理学 豆瓣
Le cinéma et la nouvelle psychologie
8.2 (9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方尔平 商务印书馆 2019 - 4
1945年莫里斯•梅洛-庞蒂在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演讲《电影与新心理学》,代表了他有关电影美学的基本思想,即一种在新心理学目光审视下的电影美学。本书完整收录《电影与新心理学》,并补充了 “从摄影到文本”与“文本解析”等相关资料,尽可能地展现出这本经典之作的魅力。
2018年9月18日 想读 😨
少数派报告 豆瓣 Goodreads
The Minority Report
8.7 (89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迪克 译者: 周昭蓉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成长于西方科技文明创造出的崭新辉煌的时代。彼时,人类进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的无比自信,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撑起了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可是,迪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挣扎于文明的陷落中,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
《少数派报告》荟萃菲利普•迪克最具代表性的九个短篇:《第二代》《冒名顶替》《规划小组》《少数派报告》《战争游戏》《啊,当个布洛贝尔人!》《死者的话》《全面回忆》《电子蚂蚁》,其中有数篇都曾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好莱坞大片,如《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命运规划局》《冒名顶替》等。
《少数派报告》结集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最具代表性的九个短篇:《第二代》《冒名顶替》《规划小组》《少数派报告》《战争游戏》《啊,当个布洛贝尔人!》《死者的话》《全面回忆》和《电子蚂蚁》。菲利普•迪克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光怪陆离的想象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独树一帜。他的短篇小说情节跌宕,很多故事的架构都堪称一绝。
2018年9月13日 想读
恋人絮语 豆瓣
8.8 (74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和青年学子们探讨恋爱百态。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被罗兰·巴特拆解成各种情境:嫉妒、疯狂、困惑、焦灼、无解、绝望、相思难耐、旧病复发、轻生之念…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诉方式和喃喃自语。两年后,巴特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融入到这种分析里,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1977年付梓成书随即风靡西方,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一代思想家罗兰·巴特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知的著作。
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融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构成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出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多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而以往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反思”却显得迂腐、浅陋,这正是结构主义要证实的。
2018年9月11日 想读 法語課右邊一位小姐姐在讀…
劇本結構論 豆瓣
作者: 野田高梧 译者: 吳季倫 馬可孛羅 2018 - 9
傳奇劇作家野田高梧在日長銷60年名著,
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晚春》、《麥秋》、《秋刀魚之味》、《東京物語》等賣座電影……
與名導演小津安二郎聯手打造日本電影黃金盛世
援引大量經典電影,解析電影本質與劇本結構,傾囊相授畢生經驗
最具代表性的劇本創作入門教科書!
繪畫的語言是色彩和線條,音樂的語言是音符,而電影也同樣有屬於電影的語言。電影的結構,就該使用電影本身的語言來完成。
——野田高梧
野田高梧,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長年的編劇夥伴,自193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曾執筆創作出《晚春》、《麥秋》、《秋刀魚之味》以及《東京物語》等賣座電影,對於小津的戰後作品影響深遠。他擅長把生活瑣事處理得深入,劇本嚴謹而不做作,本書是他傾囊相授的實踐性教程,可以說其一生編劇經驗盡在這本書中,堪稱是一本劃時代的作品。
作者認為,劇本雖然是為電影而寫,但應賦予其獨立地位,有不同於文學、戲曲的審美與創作準則。一部好的電影劇本,實際上是由許多零件以精準的角度組合而成。本書歸納出電影劇本的基本結構:開端、衝突、危機、高潮、結局,並進一步闡述如何運用這五個基本結構,創作出具有獨樹一幟的「可看性」、能讓一般人充分理解,又能牽動觀眾情緒的好劇本。
透過本書,掌握劇本五大結構——
開端:在這個部分介紹主要人物、事件場所、時代背景、衝突前兆、暗示主題方向等等,也就是為接下來發生爭鬥的相關事項預作提示。
衝突:引發觀眾興趣的最大因素,正是對立物之間所醞釀而成的衝突矛盾。常見的戲劇形態是由幾起事件(小故事)產生關連,彼此糾葛,以逐漸上升的波浪形曲線來闡明主題。
危機:設定幾次危機的層疊發生,衝突呈現加速度增大,節奏急遽竄升,所有的事情變得緊迫,終於迎接最大危機的到來。
高潮:事件最為緊張的瞬間,戲劇高潮真正重要的部分在於人物要素的動態,而非突如其來的外在因素來塑造徒具形式的高潮。唯有如此,戲劇高潮才能充實電影內容的品質與拓展深度。
結局:結局不僅是主題的結論,也必須是戲劇事件的合理歸結。亦即戲劇高潮部分過後,就不該再讓事件延宕下去,要用最簡潔的方法一口氣奔向結局。
雖然「劇本寫作絕不能套用同一個公式」,但藉由前人走過不斷探究、創新、失敗、調整的辛苦歷程,野田高梧試圖在當今建構出的公約數中,分析、拆解並歸納出劇本結構的原則,讀者只要了解創作劇本的「基礎」和「根基」,就離打造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不遠了!
2018年9月10日 想读
进化、革命与复仇 豆瓣
作者: 钟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7
鲁学界一直有从“文学鲁迅”到“政治鲁迅”的研究呼吁,但目前“政治鲁迅”研究多是基于文化政治的视野而展开,缺少比较系统的、有深度的政治哲学的分析路径。林毓生教授2006年来北大访问时我曾去拜访他,他提及鲁迅政治观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值得深入研究,这也是促成我后来的博士论文《鲁迅政治观研究》(北京大学,2010年)产生的一个契机。这次对原来的博士论文做了系统的修改。 专家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的黄朴民教授认为论文从政治学视角研究鲁迅思想比较有新意,尤其是对鲁迅政治观的反思不同于常见的文化政治视野;论文答辩时,专攻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萧延中教授对论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论文中对鲁迅思想与尼采思想关系的讨论,对“竹内鲁迅”传统的反思,对鲁迅寻求政治道德基础的努力及其困境的分析都有新意,且论证较为充分。 主要创新之处:运用政治哲学的视野对鲁迅的思想尤其是政治观展开了较系统的分析和反思。其中尤其关注人性问题、正义问题、政治的道德基础等问题。
2018年9月2日 想读
邻人之妻 豆瓣
Thy Neighbor's Wife
8.3 (117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木风 / 许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不可贪图邻人的房产。不可贪爱邻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他的任何东西。(《旧约·出埃及记》)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惊世骇俗之作 九年性爱之旅,终朝袒裎相见
☆以性爱视角窥见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变迁
--------------------
1925年,纽约的落魄地下书商塞缪尔·罗思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最早连 载了《尤利西斯》,此后他还出版售卖了《欢场女子回忆录》《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爱经》等书籍,频繁被定罪判刑。1956年,“罗思诉美利坚合众国案”罗思败诉,入狱五年,但该案判决书中对淫秽作品的定义解放了大批步罗思后尘的出版商、制作人。
1953年,退伍军人休·海夫纳在芝加哥自己的厨房桌上组稿、编辑,推出了《花花公子》创刊号,后来迅速成为美国销量增长最快的杂志;1957年,威廉·马斯特斯和弗吉尼亚·约翰逊开始用自制的“性交机器”来研究性满足的秘密;1968年,约翰·威廉森和他的妻子芭芭拉·克拉默创办了自由性爱的砂岩俱乐部;1973年,一位计划描绘美国性开放和中产阶级色情消费主义盛行的作家盖伊·特立斯走入了纽约住所附近的一家按摩院,花15美元“享受”了一次服务,并这样开启了自己的性爱奥德赛……
1981年首次出版,《邻人之妻》就以其对美国性行为和性癖好写实的描写而震慑了美国社会。特立斯以奇迹般的新闻勇气和技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建基在新的道德基础上的新世界,带领我们领略了花花公子宅邸、最高法院、按摩院的后院与温床,展现了色情产业、群交文化的兴起,相应的对抗淫秽色情的法律努力,以及普通人的性心理和性观念。虽然话题涉及下半身,但特立斯的写法并不轻佻,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
一部有关性的“天路历程”……几乎不会有人比特立斯在性革命的最前线走得更远。——《大西洋月刊》
一流的作品,内容相当精彩,其中的社会信息不断累积:美国人的性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写的是当代生活最有爆炸性的话题,性和道德,同时还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斯蒂芬·巴赫,美国作家
2018年8月30日 想读
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 豆瓣
作者: 让·斯塔罗宾斯基 译者: 张亘 / 夏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9
在《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中,读者将会读到瑞士著名观念史家斯塔罗宾斯基对弗拉戈纳尔、戈雅、路易•大卫等著名画家及其画作的精彩阐释与分析,配以130多幅插图,对于我们理解18世纪欧洲的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法国大革命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斯塔罗宾斯基亦有精到的分析,因此《自由的创造与理想的象征》不仅是一部欧洲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思想史。
本书由斯塔罗宾斯基的两部著作《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组成。作者致力于在艺术与欧洲启蒙时代的哲学思潮之间建立关联,试图分析和展现18世纪以及大革命风暴中成形的美学与思想体验之独特性。
在《自由的创造》中,作者力图说明拒绝神学所提倡的原罪意识、重建对人性的信任的启蒙思想是如何首先关注感性生活与情感世界,同时引入启蒙的光芒以作为奥援的。法语标题中的“创造”(invention)来自该词的两个主要语义——找回与创造——从而指代启蒙思想的双重意旨:一方面,重建原初的自由,这种自由已经被现代国家的民众主体所遗忘或丢失;另一方面,为一个重生的时代奠基,这个时代将会是公民幸福的保证。
《理性的象征》在欧洲新古典主义的背景下,审视法国大革命文化的几个典型画面,研究这些画面得以被理解和传播的形式。革命宗旨往往被表现为一束曙光,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来,这种试图驱除阴影的艺术,仅仅是在这样的一些艺术家那里才能达到它的巅峰:这些艺术家在内心和身外,为阴影复来的威胁而感到担忧。
2018年8月28日 想读
歷史與怪獸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麥田 2011 - 10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名叫「檮杌」。這種怪獸外表怪誕,好鬥不懈,且有預知吉凶的能力。隨著時間流變,檮杌的形象逐漸由怪獸轉為有魔性的惡人。更耐人尋思的是,檮杌也被視為歷史的代稱,擔負「紀惡以為戒」的功能。到了晚明,檮杌又被援引為小說,以其幻魅多變的特質,評述古今、敷衍正邪。檮杌由怪獸、到魔頭、惡人、史書到小說的轉變,足以說明中國文明對歷史、暴力、敘事想像的一端。
.
有鑑於歷史中的暴力層出不窮,我們必須尋思:歷史是對怪獸也似的暴力的記錄,或者竟是其體現?我們對歷史與怪獸的關聯,是戒慎恐懼,還是視而不見?這些問題到了二十世紀變得更為迫切。因為在一個嚮往啟蒙革命的世紀裡,暴力的怪獸早以更細膩的方式,深入我們生活的肌理間,而我們卻可能居之不疑。環顧此時此地,我們有可能已經成為一種龐大的,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怪獸的一部分了麼?藉著這一論式,本書觸及歷史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如國家神話的生成,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重組,「史學正義」與「詩學正義」的糾結,群體與個體的互動,還有更重要的,現代性(modernity)和怪獸性(monstrosity)的辯證,歷史和「再現歷史」的兩難。
.
本書以「檮杌」的怪獸意象串連全書,透過對近現代中國文學作品的剖析,隱喻歷史中無所不在的暴力與創傷,如何有形無形地侵犯宰制我們;人生儘管槁木死灰,在歷史與文學中,暴力與惡卻成為主調,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否已淪為怪獸的一環而不自知?!
.
.
獲獎紀錄
.
2004聯合報最佳書獎文學類
.
文學的記憶,歷史的迷魅──
.
華文文學權威研究第一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
.
華文世界探討「文學.歷史與暴力」最完整、最權威的第一手論述──
2018年8月24日 想读
十年再见 杨德昌 豆瓣
作者: 李焯桃 / 张伟雄 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 2017 - 4
2007年夏天,传来杨德昌逝世的消息。唏嘘的是,他的代表作及其精神,也将随他远去。
那是一个华语电影全面革新的年代,香港新浪潮、台湾新电影、中国第五代一浪接一浪,教人目不暇给又兴奋雀跃,两岸三地的电影面貌从此不再一样。三者共通的是背后的创作者属于全新的一代,从电影观念、世界观到电影语言皆与传统的一套大相径庭,破旧立新得来完全义无反顾。那份开天辟地的豪情和勇气,随着商业大潮涌至,不久便几成绝响。台湾由于主流电影工业式微,反而令新电影多名主将无后顾之忧,创造上择善固执的结果,是总体的艺术成就为三地之冠。而杨德昌正是固中出类拔萃的表表者。
他在芸芸台湾新电影代表人物中,与香港的渊源最为深厚。在离美回台发展前,甚至在新艺城工作过一段日子。香港也是最早每年定期举办台湾(新)电影展的地方(多由《电影双周刊》与香港艺术中心合办),这份海外的肯定不无雪中送炭的意味。还记得有一年台湾导演和编剧一行,在港同事看到大陆第四代导演新作大受冲击的反应(三十多年前两岸文化咨询隔绝)。到了1987年,台湾片首次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展出,杨德昌携《恐怖分子》与侯孝贤携《恋恋风尘》联袂赴会,与随《大阅兵》而来的陈凯歌、张艺谋等在港喜相逢,酒店房内聊至通宵达旦的情景,真是恍如隔世。
他其后的四部作品,除了《独立时代》一早公映外,皆在电影节中作香港首映,《麻将》和《一一》更是闭幕电影。他每次皆随片前来与观众和媒体会面,相信对本地影迷对他的尊重和爱戴,一定了然于心。九年前我们策划《一一重现 杨德昌》专题,从放映节目、展览、座谈会到出版特刊,无不务求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才不负他一生至诚创作的精神,聊表我们对一位难得忠于自己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敬意。
在他逝世十周年的今日,我们再以放映加座谈和分享的形式纪念,同时把绝版多年的《一一重现 杨德昌》专题特刊出一个增订版,加添内容重新排版后,易名《十年再见 杨德昌》,以兹识别。
谨对所有鼎力支持这个致敬专题的朋友,特别是彭凯立女士,以及一众因敬仰杨德昌而义务帮忙的友好,致衷心的谢意。
2018年8月24日 想读
某晚当我外出散步 豆瓣
7.8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W·H·奥登 译者: 马鸣谦 / 蔡海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0
近半个世纪里,奥登不断给英语诗歌注入新的气象。他的作品从政治写到宗教,从城市写到乡村,华美词章俯拾皆是,街谈巷议亦可入诗。
之前出版的译文版两卷本《奥登诗选》是作者自愿保留的诗歌全集,文本获得过他本人的首肯。内容基本包括了此前各版奥登诗集的全部内容,并且涵盖诗人后期的所有短诗集,可以说,奥登诗歌的精华已尽数裒辑于此。纵览书中篇什,令人不禁赞叹奥登诗艺之精巧,情怀之广博,而古老的西方文学传统,更是在他笔下,一次又一次重现往日的荣光。
此书是《奥登诗选》的精华版本,选取奥登最为脍炙人口的抒情诗,篇篇可颂。
2018年8月23日 想读
椰壳碗外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2018年8月23日 想读
色情 豆瓣
L'érotisme
7.4 (24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张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编辑推荐】
★比《色情史》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色情研究著作。
★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张璐翻译。
★色情,可以说是对生的赞许,至死为止。
【内容简介】
1957年,乔治•巴塔耶出版《色情》一书,相比其1950—1951年撰写,但并未完成的草稿《色情史》,这本《色情》展开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色情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理论作品。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禁忌与僭越,从内在体验、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等多方面分析了色情作为人类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方面中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结合金赛、萨德、列维-斯特劳斯及巴塔耶本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巴塔耶循序渐进地分析多种形式的色情,让色情这一庞大的主题从深陷的黑暗中脱身而出,从而揭开色情的秘密。
2018年8月22日 想读
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 豆瓣
作者: 莊萬壽 允晨文化 2011
本書是台灣第一本具有學術性、通俗性的破解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的專著。
本書從四個系統去解構中國民族主義:1.空間:中國在天下中心,而又不斷膨脹,天下一統屬於中國。2.民族:中國華夏族是最優秀的人四方夷狄,如禽獸,必須接受教化。華夏是「黃帝」的家族形成的。3.政治:是中央集權的王朝是天朝,四夷晏朝貢,天朝有征伐的權力。4.思想:是用孔子儒家及其典籍以親疏階級倫理來鞏固王權。孔子神格化不能批評。
本書有許多精闢或前人未見的論述。都是依據古典漢籍原原本本探究出來的,包括找出古代塑造的「聖」人、「凶」人,早就是華夷的種族主義,搜尋「黃帝」神話「中華民族」「黃帝子孫」都是二十世紀排滿才出現的源頭。
口號,並成為今日中國鞏固專制、擴張領土的工具。破解《公羊傳》「大一統」「專討」的帝國主義霸權。尤其學術上首次提出王陽明征打中國南方原住民族與其殺人有理的屠殺哲學。並批判文化霸權的儒教思想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反儒學派,指責帝王多妻制以及台灣平埔族如何被同化而消失,台灣民間信仰為何是台灣的命題文化。
2018年8月21日 想读
自然社会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李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3
《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研究的中心议题自然法问题。作者将之作为西方现代思想的原点,聚焦于现代自然法学派的第一代人物,以此来论述西方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现代自然法学派,对于理解塑造现代世界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学说和道德思想具有关键意义,这一点早已为学界所知。无论是政府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和授权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还是经济生活中的财产与所有权的学说,大到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概念,小到自主的道德个体形象,以及个人的自然权利和自由平等的概念,所有这些现代人在公共生活和私人领域中经常遭遇的观念和制度,其根源都是现代自然法学派的著作。然而,对现代自然法学派的广泛研究,却很少深入触及到这些常见理论背后隐含的现代政治道德思想对人性的真正理解。本书基于晚近国际学界对有关问题的最新文献,通过系统考察现代自然法学派的第一代人物(格老秀斯、霍布斯、普芬多夫和洛克)的主要著作,深入分析现代自然法学派讨论的基本主题,最终希望能够展现现代自然法学派构建的现代人性论的核心主张。
2018年8月21日 想读
安提戈涅的诉求 豆瓣
Antigone's Claim: Ki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
7.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王楠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朱迪斯·巴特勒在《安提戈涅的诉求》中又一次制造了亲缘关系的‘麻烦’,并提出美国21世纪性别研究的伦理学转向。巴特勒通过对黑格尔、拉康、伊利格瑞等思想家语境中《安提戈涅》的创造性解读,从伦理意识、血亲关系和欲望主体三个概念出发,阐明了一种新的性别政治伦理。这本批评论著延续并丰富了关于安提戈涅的批评传统,是批评史上‘复杂且至今仍充满活力’的解读之一。
2018年8月21日 想读
智利之夜 豆瓣
Nocturno de Chile
8.8 (8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徐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主人公塞巴斯蒂安·乌鲁提亚·拉克鲁瓦,是一位神甫兼文学批评家,天主教主业会的成员,同时还是一位平庸的诗人。因为坚信自己即将死去,发着高烧的他在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对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时光一一进行了回顾,尽管事实上,随着夜晚的加深,他的热度降了下来,而他那一连串的胡言乱语也随着一些冷冰冰的人物的登场而得到了缓解。
2018年8月17日 想读
傻瓜的投资组合 豆瓣
Sucker's Portfolio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王青松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8
冯内古特未曾面世的遗作,本书基本搜刮殆尽,六个短篇小说、一篇非虚构散文和一篇未完成的科幻小说,首次以简体中文版面世。冯内古特于2007年在纽约去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充满人道主义热血和悲伤时代的结束,是作家灯枯油尽前的叹息。冯内古特一生用辛辣的讽刺表达他的热血和悲伤,在他面前和笔下始终呈现着希望和暗淡的前景,尽管无疑更偏向于后者。这本遗作是最后的思绪碎片搜集,一张作家后期的拼图,如同他伟大的小说一样,把人们带到灵魂黑暗的角落,用智慧和幽默提醒我们有更大的潜力去迎接。
本书包括了:一个深陷丧妻之痛而深陷死亡幻觉的男子;一位被误读的女天使(演员);一位被误读的女天使(白领);一对生涩少年的暧昧经历;三对相处生涩的伴侣的一段旅行;永远自命不凡而被不凡少年雇主感动的理财经理;拒绝做爱而种族灭绝的塔斯玛尼亚人;以及发生在未来又过去的一段科幻又真实的未完成故事。
2018年8月1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