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巡山报告3 豆瓣
作者: 王立铭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力 2023 - 1
“巡山报告”是王立铭教授一个宏大的科学写作计划,他计划用30年的时间,持续观察和分析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和重大事件,按年度整理成书。2020年、2021年已经出版《基因编辑婴儿:历史与小丑》《我们如何理解一种全新疾病》。《现代中国人从哪里来》是本系列丛书的第三本。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抽丝剥茧地分析了两个重要问题:现代中国人从哪里来、AlphaFold2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大赛中取得的惊人突破。第二部分,王立铭教授对25项生命科学研究进行了解析,包括脑机接口新进展、抗衰药物NMN的人体临床试验、肥胖症新药、针灸抗炎的神经生物学基础、1型糖尿病的干细胞疗法等等。
王立铭教授用人们容易接受的生动语言和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能够跨越知识壁垒。得以一瞥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无限风光。他不仅把最新出现的重要科学发现或科学事件掰开揉碎讲给读者听,更重要的是他用兼具历史和未来的人文视角审视解读,能提高大众用科学的态度和眼光来分析各种问题的能力。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系列第三本。看到目录就有点失望,因为从篇幅上来看,正文篇幅缩减(1/3),原来仅仅是增补的大事件占绝大多数篇幅。
第一篇也是书名的主题,聚焦现代中国人的来源。主要是关联到发了几篇比较大的paper,而研究手段用到了提取DNA鉴定的生物学方法。并没有比历史学或者考古学视角的研究看到更多重要的结论。线粒体夏娃和Y染色体亚当比较有意思。
第二篇写人工智能进军蛋白质结构预测,最后作者呼吁掌握资源的互联网大佬们进军生物圈,为生物技术发展谋福利。别老尽搞社区买菜。比较重要的前景是,准确预测蛋白质结构对于药品研发、癌症治疗都非常有用。而现在已经到了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大突破的前夜。
大事件非常前沿,能看懂需要不低的门槛,至少是生物学或者医学的相关行业,举例科普已经很远了。关于新冠冰毒溯源新进展看完比较有收获,单纯科学的角度分析。肥胖症新药一篇也不错。总体来说全书创作性和思考的内容偏少,可能大部分是paper研究内容的复述。
2023 中国 科普 非虚构
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 豆瓣
7.0 (2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铃木凉美 译者: 蕾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4
“恶女斗士”、传奇作家铃木凉美的自传性随笔,
写于《始于极限》之前的叛逆书。
撕掉社会赋予女性的层层标签,真诚展现成长的一路挣扎与刺痛。
💐
★不了解铃木凉美,就不了解真正的叛逆!
新锐作家铃木凉美榨干18岁到32岁的生命历程,以真诚俏皮的笔触,亲手撕掉社会赋予女性的层层身份标签,审视投射在女性身上的千百种期待。
铃木凉美,一个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名字,日本名校毕业生、大报政经记者 、入围日本文坛至高荣誉的新锐作家,前夜场女郎与公关小姐,恶女,女斗士、教授与翻译家的女儿……
凉美以自身经验,用轻松自嘲的语气包裹对父权社会与道德秩序的质问。被赞美的清纯少女与被母性捆绑的成熟女性,她拒绝被这两个形象缠绕,也写下与她同样惹怒社会主流的女孩与女性们。
★身为女人、兼为女儿的矛盾自白,26篇边缘夜女郎的母女论——
“我们这些女人,无论年纪多大,都是背叛妈妈的人。”
女儿与母亲彼此相爱,又精准地互踩软肋。凉美赤裸地剖白不孝女儿的心迹,审视令人哭笑不得的母女关系,重新划定与母亲之间的界限。
26篇边缘夜女郎的母女论——有些事情想控制,却控制不了,从而心生恐惧;有些事情想去倾注爱意,却苦于无法理解。
“我们一边觉得为了母亲的幸福可以做任何事,一边只这么存在着,呼吸着,就深深地伤害了母亲。啊,女儿们多么不孝,不好对付,母亲们多么天真无辜。这真的是麻烦女儿和天真母亲的故事吗?不完全是这样。”
★同为女性,拧巴摇摆何尝不是我们自身的镜像?挣扎与不确定何尝不是我们的日常?
在文字里感知铃木凉美的骄傲与卑微,自信与慌张,真诚与伪装。
“我们总是想着要去正视,同时一次又一次往后拖延,这没什么不好的。”
她通过文字时而自救,时而自毁,以叛逆刺痛世界,也以勇敢原谅摇摆破碎的自己。
凉美的拧巴摇摆,何尝不是我们自身的镜像,我们有同样的迟疑与不确定,跟随凉美的回忆一起拥抱彼此的欠缺与挣扎。所有微小的挣扎都是真实且重要的。
★《老妓抄》译者蕾克倾心译注 × 设计师汐和担纲装帧设计
封面整体使用今年流行色——活力洋红色,展现女性的生机。而荆棘则是对女性的限制与禁忌,也是具象化的母女关系。
130*150mm正方形精装开本,封面镂空设计,印刷铃木凉美手写签名。
是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也献给身为女性的脆弱与坚韧。
💐
内容简介:
“我们长到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依旧无力,无论他人还是自己的幸福都那么复杂而难遇。”
《始于极限》作者铃木凉美在照护母亲期间写下这本自传性随笔,真诚、辛辣地剖露自己身为女儿几次关键的人生选择,分享经过她身边的女孩和女性们的故事。她由母女关系说起,轻松赤裸地谈起叛逆的少女时代,背负整个社会偏见的夜世界。凉美为我们展现了30+女性经历的挣扎破碎,重建新生。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低于预期。除去铃木凉美这个身份,也不过就是非常普通的随笔集。很多身在色情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个行业是吃青春饭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离开去做其他事,但仍然会有新的人进来。一部分内容体现了作者的清醒,也通过她的描述看到了行业内各种各样的人,但大多无法与家人直言这个行业的种种。铃木凉美与母亲的关系写得并不很深入,最后两篇还不错,她理解母亲的不理解,但仍然选择做自己。所以作者去这个行业走了一遭,这份工作改变了她什么?而她作为前记者又为这个行业和其他从业人员带来了什么改变?家里的卫生间变成验孕室还蛮搞笑的,以及堆堆袜的象征意义。
2023 日本 随笔 非虚构
他山的石头记 豆瓣
作者: [美]宇文所安 译者: 田晓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他山的石头记》是宇文所安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一直以来评价都很高,这不仅有赖于译者优质细腻的文笔,也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书中的文章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对具体文本、名篇的细读阐释——《诗经》、《左传》、司马迁、刘勰、李商隐、《桃花扇》等等——这其中蕴含了作者历史主义的解读理路。另一类则是宏观的思考,对文学史、文学史写作的重新考量,在《瓠落的文学史》等文章中,他对中国文学史的传统活力进行了整体思索,突破性地探讨着中国文学、文化传统在全球主义背景中的价值。
身为“他山之石”,宇文所安用世界性的文化视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新颖夺目的观点,冲击着我们惯有的文学史认知。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接《烽火与流星》,内容上没有太大关系,读个伉俪情深。虽然联系不大,但是第一篇《瓠落的文学史》就是《烽火》一部分的总结了,大意是说文本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改变,我们现在研究的内容是在发生-传播的过程中,经过选择被保留下来的。而“选择”的标准则出于不同的目的和需求,每朝每代都不一定相同。除此以外的这些论文,虽然我读不懂,然讨论的主题还是比较有趣的,特别是自残、苦吟、享乐几篇,切入也很精妙。“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理解对我来说有点颠覆性的...但是真的好难啊好多内容完全不能理解,一方面是文本细读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另一方面可能也和文学评论的研究方法比较陌生有关。有一点感悟,一个作者通过一首诗想表达的什么隐喻,特别是政治、权力、欲望方面的内容,可能真的要读全集和传记。以及:为什么外国人能写这么深刻的中国文学研究文章,汉学家汉语功底好离谱!ps目录的排版太随意了...
2022 文化研究 美国 非虚构
烽火与流星 豆瓣
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
9.2 (9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2022 - 3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最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最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内容4.5,封面质感加半星。
首章从梁武帝的统治开始介绍,提供一个理解粱文学和文化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二三章着重六世纪前期的社会和文化,从文本的生产传播和类书的编纂等,把文学放到一个社会语境去解析和理解。指出萧统和萧纲的派别之争是误解。四章给宫体诗“正名”,作为一种“无用和多余”的题材,受到后人解读的限制。五章的关照诗学,很多文本细读,从佛教教义的解读解读,对于“灯”“光”“影”形象总结了宫廷题材的共性。六章,萧纲作品的解读,也算是正名的一章,强调了他受到的误解和被低估的文学影响。七章六朝晚期的“南北”文化构建。八章侯景之乱后的南方诗人的个人记录(历史见证人的角度)。看到田晓菲提到可以说为了庾信生前最后一首诗写了本书,突然体会到了一种沉重。即使本书重点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但还是会因为这些人的际遇唏嘘感慨,历史就是这样残酷的。(全书佳句颇多)
2022 中国 历史 文化研究 非虚构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修订本)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2 - 2
北京大学罗新教授专业代表作修订再版
北魏皇帝,不仅是华夏帝制国家的皇帝,也是内亚游牧征服集团的可汗,他们的历史活动,是多种文化传统的碰撞、融合与新生。北魏的所谓“代都旧制”,分明就是内亚传统的一部分。以内亚视角重读历史,无疑具有巨大的空间。
本书从北魏皇帝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仪式、辽初的权力传承危机、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观察拓跋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些内徙内亚人群,一方面固然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继承和坚持某些内亚的文化传统。这些内亚传统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史书记录中或遗忘或变形,依稀仿佛,难以辨认,所以清理这些残存的线索就成为一个足以显示历史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工作。
2023年6月30日 已读
罗新 2014丨内亚视角的作品,还是挺开阔视野的。
从北魏孝武帝元脩的即位仪式中的“代都旧制”:七人承负的黑毡上西向拜天。就“七人”“黑毡”等细节通过内亚史料的结合,提出内亚传统的独立性和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比较震惊的有两个:1清河王绍的“我有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也”,其实是立汗仪式上的一句话。可以说是仪式上的固定话术。2另外就是阿保机之死的猜测,太大胆了,但结合可能存在的迷信传统,又觉得也不是不可能...总得来说内亚视角的研究,是更广阔的民族史观上的更前进一步。(果然要看完就写不要拖...知识点只能在我脑子里停留24h...
2021 中国史 历史 非虚构 魏晋南北朝史
永日集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译者: 锺叔河 编订 岳麓书社 2019 - 1
周作人,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影响深远,风行海内外。其随笔散文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胡适赞叹“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周作人倾心翻译的《枕草子》,尽显原作的灵性与机趣,是经典译本。
2023年6月26日 已读
周作人 1929 丨一小半是译文,周二不遗余力译介希腊古典文学,对我来说最读不惯的是人名的不同译法,知识储备不足以让我的大脑完成新旧译名的同步工作。
《谈虎集》最后连续很多篇写(怼)《顺天时报》(日本帝国主义的机关,日本人写的中国文),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周二的立场,连续开怼,最后说自己不想找茬了,这个报纸不值得看,大家都别看了。延续到这一集的文章立场也是一致的,并没有看到政治立场的亲日,有的是对日本文化,主要是翻译上的绍介。
“东方是奉行老人政治的。”(P162)
“中国现在到底不知道还是什么时代,至少总还不像民国,连人权都没有,何论女权?”(P169)
要不是引用,这些话我都不敢编辑。
2019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周作人 非虚构
谈虎集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译者: 锺叔河 编订 岳麓书社 2019 - 1
《谈虎集》上下两卷本,收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七年间文,北新书局于一九二八年一月二月分别出版。上册有序一篇,收文从《祖先崇拜》至《怎么说才好》,计七十六篇;下册后记一篇,收文从《双十节的感想》至《剪发之一考察》,计五十六篇;上下卷共收文一百三十二篇。
《谈虎集》是和《谈龙集》一同收集、一同整理、一同编辑,然后再按内容“分家”,各自成书的。序文也是同一篇,《苦雨斋序跋文》中便叫《谈龙谈虎集序》。序文说道:“……‘分家’,将其中略略关涉文艺的四十四篇挑出,另编一集,叫作《谈龙集》,其馀的一百十几篇留下,还是称作《谈虎集》。……《谈虎集》里所收的是关于一切人事的评论。”
集中《夏夜梦》中《初恋》曾收入《雨天的书》,《碰伤》曾收入《泽泻集》,《寻路的人》后来又收入《过去的生命》。
本社一九八九年一月据北新本将上下卷合为一册校订印行,此次仍据该版加校重版。
2023年6月26日 已读
周作人 1928 丨《谈龙集》《谈虎集》的序文收录在《永日集》,抽出略关文艺的44篇收入《谈龙集》,其余110+篇收入《谈虎集》。本集“所收的是一切人事的评论”,所以读起来比较枯燥,没有注解,总感觉很突然抓不住重点。而且第一辑读至此是收录篇目最多最厚的一册。“谈虎”有“得罪人得罪社会”的意思,作者说“不免惴惴”。
“中国多数的读书人几乎都是色情狂,差不多看见女字便会眼角挂落,现出兽相...”(P260)
《风纪之柔脆》周二写的还没很毒辣,仅仅是感叹中国人的道德堕落到需要禁止十岁左右女孩进浴堂洗澡才能维持风纪,而没提到男人的不能自控需要规范女人行为这一点。
《剪发之一考察》引《发爪须》头发是主君对臣仆、男子对女子主权的象征(P444)
《工人与白手的人》非常好,现实生活中很多“白手的人”消失了,连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不能提:“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Martin Neimöller)”
2019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周作人 非虚构
北野武的小酒馆 豆瓣 Goodreads
7.7 (24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北野武 译者: 姜向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那场车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为了成就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人倒了下去”。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2023年6月23日 已读
可以说也是影迷向的册子。更加确定北野武这个人是有趣的,但是他输出的观点和经历,不管是在点评还是在回忆上都显得比较琐碎。书的编写上又尽量把相关内容集合到一起,但事实上并不都很相关,个人认为写成单篇的小随笔会更有意思。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北野武对于网络、流量、现代商业模式的警惕,对于男女性事的描述也非常坦承,但是结合个人经历对于教育的一些见解有其局限性。总体来说导演北野武的部分偏少。
“食品也好,书籍也好,电影也好,弄得越肤浅越轻薄,就越能赚钱。”下沉市场的商业潜力。
2019 日本 随笔 非虚构
晋武帝司马炎 豆瓣
西晉の武帝 司馬炎
7.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福原启郎 译者: 陆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本书以司马炎为基点,上溯其祖、父两代,下延其子、孙两代,以河内司马氏五代人的事迹为主轴,生动描述了曹魏、西晋时代的政治变迁与社会风貌。前半部分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活动为中心,叙述了汉末群雄割据、三国鼎立、司马氏篡魏、西晋统一、司马攸出镇等主要政治事件及其意义。后半部分,以发生于晋惠帝、怀帝、愍帝时代的贾后专政、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事件为线索,叙述了西晋王朝逐渐崩溃的过程。最后,本书考察了西晋王朝统一、灭亡过程中的内在动因,揭示了西晋王朝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位置。
2023年4月23日 已读
福原启郎 1995 丨简明西晋史,差点被书名骗了。应该放在仇鹿鸣博士论文之前看,因为反过来读得索然无味,也太浅了太流水了吧。当然能看到仇鹿鸣从这本书中借鉴的一些观点,但更多的是在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分析还有一些论点的破立。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是 1 司马炎后宫充实了 5 千人,可能并不是荒淫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引入外戚第三股力量平衡宗室和功臣;2 司马炎放弃废黜资质平平的太子司马衷,福原启郎认为是皇后劝谏的力量,并在最后将之一起总结为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即私权化,但显然是仇的论点更具有说服力,即司马炎对于太子的废立与他自己即位的正统性相关联;3将西晋的覆灭总结到权力结构的失衡和人才上升渠道拥堵是一致的。一个疑问,本书将魏晋政权的更迭称为“禅让革命”或者“魏晋革命”,虽然也指出是“事实上的王朝篡夺”,但是仇称之为“魏晋嬗代”,这个表达上有不同?羊献容的经历印象深刻,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
2020 中国史 历史 日本 非虚构
东京绮梦 豆瓣 Goodreads
A Tokyo Romance: A Memoir
7.0 (41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何雨珈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8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2023年4月21日 已读
Ian Buruma 2018 丨伊恩布鲁玛通过回忆写下的东京岁月,好读得出乎意料。主要包括求学的时侯在东京混迹文艺圈的经历,敲门砖是约翰施莱辛格外甥这一身份,与作家、导演等交往事迹的记录是不错的一手素材。其次是对于书名“romance”的阐释,中文翻译成了“绮梦”,感觉还是比较隐晦的,文章很多篇幅对日本情色文化现状,表现形式,人们参与的方式都有描写,当时这种宽松的环境,蓬勃发展的剧作、电影等等,也是“前卫”的表现。再有一点就是作者从憧憬日本文化,到最后认识到“不管你的行为举止多么像日本人,你都永远不可能真的成为日本人”而离开日本,这和日本人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有某种相似之处。李香兰的身份,让日本人有干中国人的感觉,让美国人有干日本人的感觉,也非常微妙。
2021 历史 日本史 荷兰 非虚构
泽泻集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译者: 锺叔河 编订 2019 - 1
《泽泻集》,一九二七年九月上海"北新书局"初版,为周氏《苦雨斋小书》之三(《苦雨斋小书》出版过五种,即《冥土旅行》《玛加尔的梦》《泽泻集》《永日集》和《过去的生命》),有序一篇,收文二十一篇。
在《泽泻集》中,《爱罗先珂君》曾收入晨报本《自己的园地》,《(镜花缘)》《心中》曾收入北新本《自己的园地》,《苍蝇》《(雨天的书)序》《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吃茶》《苦雨》《死之默想》《唁辞》则见于《雨天的书》。二十一篇中,与前出文集重复的超过了半数。
文集本不当篇目重复,但如果是选本,则重复乃是当然。《泽泻集》便是一本作者的自选集,序文中道:"自己觉得比较地中意,能够表出一点当时的情思与趣味的,也还有三五篇,现在便把他搜集起来,作为《苦雨斋小书》之一。"话说得十分明白了。
本社一九八七年七月据北新本校订印行,此次仍据该版加校重版。
2023年4月21日 已读
周作人 1927 丨虽然有一半以上的篇目与《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重复了,但只《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和《新中国的女子》还是值得狠狠夸一下周二的性别观。现在回忆起来周大的《记念刘和珍君》对我来说并未深刻意识到主角是女性所表现出来革命中女性的参与度。文中引用明观生的一节话提到:“凡有示威运动等,女学生大抵在前,其行动很是机敏大胆,非男生所能及”。后面更是指出女性在革命事业中的觉悟和进行比男性早而热烈,原因是女性历来受到更大的压迫。最后更是提到战乱年代被强奸还活下来的女性是可哀而可敬的,点明中国吃人的是礼教。里面一句话也很适合送给天门山跳崖事件:人功的毁坏青春并不一定是最可叹惜,只要是主者自己愿意抛弃,而且去用以求得更大的东西,无论是恋爱或是自由。P69
2019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周作人 非虚构
豆瓣
보다
作者: [韩] 金英夏 译者: 胡椒筒 漫遊者文化 2020 - 1
書評家譽為「韓國的卡夫卡」
韓國王牌製作人羅PD《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詞典》節目固定嘉賓
李箱文學獎、東仁文學獎、黃順元文學獎、萬海文學獎、現代文學獎、文學村作家獎得主
◎這是一個你不知道的金英夏(他不喜歡搭飛機、當兵時負責編輯犯人日記、大四去算命被預言靠講話和寫字為生、預測電影票房老是成為反指標……)
◎這是一本你可以窺見其小說幕後、一探作家腦迴路的散文集
「我們生活在信息、影片泛濫的世界,很多人相信他們「見」到的。但我們相信的東西卻像洪水沖來的櫃子門板,很快又會順水漂走,很多時候在我們的腦中沒有留下任何東西。為了看清什麼,我們需要拿出時間坐在書桌前思考。以我至今為止的經驗來看,思考最佳的工具就是把想法寫下來。」
․․․
★他大學時打工推銷英語學習卡帶的經驗,讓他體會到《猜謎秀》裡被迫競爭的現實世界
★大四去算命時,算命師說:「命運是前方飛來的石頭」,這句話後來出現在《光之帝國》中
★28歲壯遊歐洲,萍水相逢的韓國女孩旅伴,彷彿是《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的角色原型
★短篇得獎名作〈哥哥回來了〉中對父親角色的探討,原來一直是他關心的主題
★關於故事該怎麼說才能顯得真實?他從《奧德賽》談到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從伍迪.艾倫《愛上羅馬》電影裡的浴室歌手,他想到藝術美學的標準
․․․
如果小說呈現的是作家的精神世界,那麼散文呈現的就是作家的日常生活。本書是金英夏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將之化為文字的26篇記錄。他發揮自己博雜的學識,旁涉電影、書籍、時事,從心理學、哲學談到社會學等等,第一部集中在時間、自由和貧富差異的主題上;第二部和第三部則是他在電影雜誌《Cine21》連載的關於電影和文學的內容;第四部描寫了韓國現今社會的面貌和存在的問題。
本書是他以敏銳的小說家之眼,分享他對社會和世界的所思所感和疑問,幽默而獨具洞見,可說是紙上版的「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辭典」。
2023年4月21日 已读
金英夏 2014丨出版于2014年的散文集,读来也能感觉到有一点年头,作者让读者用宽容的心来阅读小说家的散文,如果抛开是为了赚钱,仅以“见”为主题来评判,很多篇目并没有紧扣社会见闻、立足生活。反而让我误以为是一本伪装成散文的影评合集。记录一些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观察:智能手机对于时间的“偷取”,富有的表现是对“富有”的无知,火车(雪国列车)的毁灭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某国走的其实是资本主义道路,韩国书价便宜是因为书是必需品,问作者为什么住釜山就像问女性为什么不结婚原因是无法简单理解...作者对电影的评析出了复述情节,还有以小说家视角的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解构,以及横向比较其他作品或者结合生活经验。
2020 非虚构 韩国 韩国文学 鱼空共读
30天学会绘画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马克·凯斯特勒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 1
30天学会绘画,ISBN:9787532280964,作者:(美)马克·凯斯特勒 著 管锡培 译
2023年4月21日 已读
2011 丨学画画工具书,涉及到基本功方面最重要的练习。算是比较简明的教程。曾经想学习画画,后来发现确实不感兴趣(买过的热情
2013 绘画教学 美国 非虚构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杨苡/口述 / 余斌/撰写 译林出版社 2023 - 1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唯一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最是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江上》,文明之火光焰不熄;从西南联大到中央大学,记忆里依旧是年轻的身影——初见“文学偶像”巴金,大轰炸后满头灰土的闻一多,手杖点在石板路上嘀嘀笃笃的吴宓,“夸我们是勇敢少女”的恩师沈从文,还有滇水之边的月下谈心,嘉陵江畔的重逢与告别……
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真实。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我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先生和读者的中间人,它应该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读者的口述史。”
【编辑推荐】
1.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唯一口述自传。
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到《红与黑》《呼啸山庄》,杨苡先生与兄长杨宪益、爱人赵瑞蕻共同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就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一个又一个高峰。
2.一个世纪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1919年至今,百年中国经历沧桑巨变,家与国、个人与社会载沉载浮,她为历史提供的是一份特殊的见证,传递出“普遍的人生回声”。
3.一代知识女性的浪漫人生:岁月呼啸,美无倦意。
“我出生在五四,成长的时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但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年青一代的朝气、热情和责任感一点都没有丢。”爱国、进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血液般融入杨苡先生的人生选择,明亮的人格让世人看见: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与光洁,优雅而坚韧,乐观而从容。
4.观人观世的乐观豁达: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然而在波澜不惊的叙述后面,我们仍能不期然而然地感受到“命运”二字的分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
5.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口述史: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温度与真实。附万字《书成漫记》。
家族记忆的吉光片羽、念念不忘的故人陈迹、私藏心底的少女心事、亲身经历的时代洪流……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一场以倾听抵抗遗忘的谈话持续了十余年,终于成书。“我想达到的,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而通向这真实的,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细节,第三还是细节。”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汇集与交响,见证个体命运,也是在“见证历史”。
6.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张,全书彩印;锁线裸脊,尽显岁月沉淀之美;精美拉页,定格10个10年。
由于出身世家的缘故,杨先生留存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大量照片,本书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余张,全书彩印,辅以详实图注作为口述的延伸和补充。由“中国最美的书”奖得主周伟伟担纲设计统筹,苍青配色寓意生命常青。正文采用纯木浆纸印刷,藏读两宜;图片采用古典艺术纸印刷,还原真挚本色。锁线裸脊,装帧典雅,尽显岁月沉淀之美。附精美拉页,10个10年,眉眼间定格百年历史。
【评论&声音】
毕飞宇 | 张立宪 | 鲁豫 | 徐蓓 倾情推荐
杨苡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是自西南联大迈向广阔生活的进步学子,是首创“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并使该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翻译家,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山河沦落时,杨苡先生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杨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依然满怀蓬勃意气。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宏森
每次去看望杨苡先生,都能感受到她的安静,同时也能感受到她的冲击。她能够安安静静地激励别人、鼓舞别人。她是批判的,更是令人尊敬的,在她的家里,我无数次体会到那种来自杨苡的幸福。我相信,体会到这种幸福的绝不可能只有我一个。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 毕飞宇
本文属口述实录体,传主是已经百岁高龄的翻译家杨苡,文章的价值并不在于年龄、身份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其精神内核:这是一篇“祛魅”的好文,它破除了我们对所谓“最后贵族”“簪缨之家”司空见惯的膜拜和讴歌。
——《读库》主编 张立宪
杨苡先生不是一般的百岁老人。她的家族和师友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星光闪耀的人物;她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的同学们——那些不同信仰、不同家世、不同性情的青春生命,各自有着令人唏嘘的命运——这注定了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同时也是过去一百年间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西南联大》《九零后》导演 徐蓓
2023年4月1日 已读
杨苡 2023 丨虽说是“一百年”,但其实也只是“杨静如的前半生”而已。作者自己有很深刻的名门之后的物质以及地位的优越感,当然还有婚姻应当门当户对的阶级观念。就其本人的婚姻来说,确实是非常坦诚,但是还差一点的是不肯面对自己婚姻是“自己”错误选择的后果。因为赌气谈恋爱,发生关系,怀孕,碍于面子必须结婚,因为孩子不能离婚,种种都是自己的选择,最后几十年后的回忆,丈夫成了背锅人。很多人说大李先生是美好的回忆,从大李先生的角度来说真的美好吗?或者应该说是爱错了人,明明很残忍。大户人家的正妻生活只有打牌,小妾让孩子好好读书出发点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给自己挣面子。配了一门不门当户对的婚事,想到的是丢面子。动荡年代有钱可以避开很多祸事,虽然家道中落了,受了教育的子辈孙辈也出人头地了。
2023 大陆 自传 非虚构 鱼空共读
公主之死 豆瓣
7.9 (12 个评分) 作者: 李贞德 重庆出版社 2023 - 1
《公主之死》是一部法律史作品。作者爬梳史料,详细讲述了北魏兰陵长公主被驸马殴打流产致死这一经典案例的来龙去脉,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写作方式探讨了婚姻暴力、性犯罪、亲属容隐、连坐、夫家认同、男尊女卑等重要而深刻的法律及婚姻伦理议题。
通过零星残存的条文、案例和判决,作者分析了儒家官僚集团与皇权在确定涉案人员罪名及刑罚轻重方面的共识和分歧,深刻揭示了汉唐之间几百年里女性的法律地位情况、法学和司法的传承状况,显示出虽然从汉朝开始婚姻和家庭伦理已被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但儒家伦理法制化的进程是曲折的,在胡汉交融的北朝时期,夫尊妻卑的伦理并未完全进入法律体系之中。读懂这一案件,对于中国法律“儒家化”或“父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2023年4月1日 已读
李贞德 2001 丨作者从《妒妇记》中谢安妻子答“何不让周婆制礼”切入,展现不同性别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再以一个北魏时代的法律案件作为引子,即殴主伤胎案,发问“母权”是不是“女权”,以及两者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北魏政权一定程度继承了魏晋以来思想法律和政治上的传统。但是当专制皇权和如家伦理思想相抵触的时候,会选择维护前者。法律制度化在北朝的道路崎岖,“父至尊”和“夫尊妻卑”之类父系伦理法制化在性犯罪和婚姻暴力中遵循不明显。补充了胡灵太后和武则天在女性某些权利争取上的作为。整体是一本好读,内容简单的小书。
20223 历史 台湾 非虚构 魏晋南北朝史
如朕亲临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黄博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2 - 11 其它标题: 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
皇帝的颜值真的会影响国运吗?
帝王肖像与王朝政治有着怎样的关联?
帝王的“角色扮演”如何深刻地影响皇权运作?
----------------------
* 编辑推荐 *
凝视帝王肖像,寻找背后的故事与意义
剖析御容故事,再现两宋的政治与外交
王瑞来、包伟民 倾情作序
虞云国、仲伟民、段玉明、王东杰、鲁明军 联袂推荐
#独辟蹊径:一部别致的宋代历史
通过帝王肖像,绘制出一幅有趣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
原来,“看脸”竟如此密切地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兴亡。
#看图说话:艺术史与政治史的互动
艺术史中的帝王肖像画,被重新放回到波澜壮阔的宋代政治史中。
为政治赋予了艺术的表现力,给艺术提供了政治的现场感。
#肖像故事:仪式背后的权力博弈
帝王肖像具有无可替代的政治意义与社会影响。御容肖像的绘制与安放、御容殿的创建与迁转,无不透射出皇权运作对于稳定政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角色扮演:宋代皇帝的Cosplay
处于权力之巅的帝王,也有诸多困扰无奈,尤其是两宋的帝王。他们渴望位列仙班、渴望成为先贤圣人。若现实不允许,那就在宫廷画师的笔下“过把瘾”。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一部有关宋代政治史和艺术史的通识读物。作者黄博围绕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与逸事,看图说话,分析考辨,绘制出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全书以轻快的文笔驾驭严谨的学术主题,拥有象征意义的宋代帝王肖像,在两宋的外交往还、军事对峙中发挥了“如朕亲临”的神奇效果,更在北宋的败亡离散中,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卫御容”的动人故事,体现出帝王肖像的视觉展示对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同时,透过御容殿的迁转与重建,以及皇帝肖像对神仙与先贤圣人的“角色扮演”,揭示了仪式背后皇权与士大夫、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为宋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
-----------------------
* 名家推荐 *
这是一部别致的著作,一部用帝王的肖像记载串联起来的宋代政治生活史。构思新奇,出人意表。大量围绕着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逸事乃至传说,都被黄博融为一炉,打破历时与共时,不限地域与疆界,叙事时空交错,如同一个个蒙太奇画面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学术话语可以写得这样秀色鲜活,直让人亲近。
——王瑞来(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黄博的这本《如朕亲临》,我喜欢。本书挖掘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生活侧面,条析宋人关于“御容”的各种制度,梳理两宋帝王的“御容”绘制,从试图装扮神仙,到努力出演先贤圣人“哲人王”的角色转变,黄博用轻快的笔调,在横与纵两个维度上绘制出了一幅前人不太关注的历史场景,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我们对它的理解。
——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在帝制时代,君主肖像画具有无可替代的政治意义、文化内涵与社会影响。著者开拓性地融汇政治史、美术史与社会史的视野与方法,以貌似庄严的帝王像为绾结的线索,以生动有趣的故实为镶缀的璎珞,独运机杼地编织出天水朝别具一格的政治生活图卷。叙事于史有征,章法错落有致,文笔飞扬流宕,洵为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史学佳构。令人披阅之下,不禁击节而赞:帝王像也有如此出彩的对照记!
——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对历史进行抽象或粗线条的论述容易,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和研究最难,还原历史的真实更难。历史去我们愈远,我们对历史真实细节的了解愈少。正是因为历代史学家对历史真实细节的不懈追求,才使古老的历史学常写常新。本书以宋代皇帝的御容画像为切入点,讲述宋代历史及宋辽金之复杂关系。选题之巧妙,文笔之细腻,对历史人物解剖之准确,对历史细节还原之真实,实远胜于一般的通论性著作,也比专深的研究论著更具吸引力,可谓慧眼独具。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帝王肖像与王朝政治既是一个很新的学术课题,也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课题。如何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上将史学著述写得并不面目可憎,且又不至落入戏说,则是史学书写方式长期的难题。该书以丰富的材料占有为基础,以坚实的学术研究为依托,并以富有趣味的书写方式娓娓道来,极富阅读快感,在学术与书写两方面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史学著述的另类书写带来了一种新的范式。
——段玉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除了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因素似乎很少激起足够的关注。黄博此书从人们忽焉未察的历史细节入手,雄辩地证明了视觉展示之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令读者惊讶地意识到,“看脸”竟如此密切地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兴亡。全书学术价值极高,而文笔晓畅,事例鲜活,读来妙趣横生,而又启人深省。法国史家保罗·韦纳曾以艳羡地口吻提到有一种社会喜欢“把学问弄得人人都爱看”,我想,黄博这本书就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通向这种社会的桥梁。
——王东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半个多世纪前,法国作家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无墙的博物馆》一书中已敏锐地指出,博物馆体制及与之相应的艺术史论述是如何抽离了历史上肖像的功能,将其变成“绘画”的。黄博这本书与一般的艺术史研究和艺术史叙事的区别正在于,他将原本存在于博物馆和艺术史著述中的帝王肖像画重新放回了波澜壮阔的宋代政治文化史当中,从而以更加立体和能动的方式展现了这些肖像画的生成、风格及历史角色等。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图像证史”的写作实验,同时也不忘提醒我们,到底什么是肖像,什么是肖像画。
——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
2023年4月1日 已读
黄博 2023丨总体感觉作品的完成度配不上题材的严肃性和研究内容的新颖性。开头很有意思,越看越提不起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开头这个辽史求赠仁宗画像这一事件很有意思,也解释了书名“如朕亲临”的含义,即两国君主常理来说无法见面,通过画像代替亲临;另一方面,从作者开始用肖像画来整理宋史,从开国到北宋亡国,高宗逃亡等历史,慢慢就写得比较松散,岔出去并没有很好地收回来,有一些看不明白为什么要写(可能仅仅是作者自己兴趣想提一下)。作为科普向的历史书,行文用词也比较潮流,但很多互联网用于类的表述最终会被忘记和取代不太合适。对于帝王肖像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微观角度写帝王,连高宗都感觉没那么昏庸了,作者讽刺那段还挺好笑的,杀人就要杀全家……
2023 历史 唐宋史 大陆 非虚构
春之祭 豆瓣
Rites of Spring: The Great War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Age
8.7 (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译者: 李晓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环球邮报》《纽约时报》优秀图书
☆延龄草图书奖获奖作品
☆华莱士•K. 弗格森奖获奖作品
☆著名历史学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力作,反思自由与反叛、艺术与战争,重新理解社会思潮与世界大战的关联。
☆揭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叩问深陷焦虑与动荡的今日世界。
《纽约时报》 《环球邮报》 《出版人周刊》……全球顶尖媒体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春之祭》匠心独运,用诙谐而敏锐的手法发掘已被历史抹去的图案,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在这本极为出色的书中,作者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借助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第一部畅销书《西线无战事》出版等事件,记叙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
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一部文化史,它重新定义了我们看待我们过去和未来的方式。
【本书获誉】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的《春之祭》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抓住了那场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战争与当时的社会、智识及文化诸运动之间令人痛苦的相互影响。它既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这是我多年来读过的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引人入胜的解读,这样一本书应该可以修正我们一直抱有的有关现代的最主要的创伤的认识。我觉得它已经改变了我的认识。
——罗伯特•考利(Robert Cowley),《军事史季刊》
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在许多问题上都极具启发性,而且它读起来非常有趣,令人钦佩。作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埃克斯坦斯就和他作为学者一样才华横溢。
——艾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一部非常令人兴奋的书,它对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纪中的许多混乱和矛盾做出了解释,值得人们广为阅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春之祭》带给我们的不是对我们整个世纪的追溯……而是一段新的历史的开端。
——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roll)
埃克斯坦斯对自己渴望理解的事情充满了激情;他的写作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对智慧的爱。
——《多伦多星报》
应当和保罗•福塞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现代记忆》以及约翰•基根的《战斗的面貌》一同摆在书架上。
——《纽约时报》
构思奇妙,写作精彩……任何想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的人,都必须读一读。
——《图书馆杂志》
2023年4月1日 已读
Eksteins 1999 丨一战前的巴黎,介绍了佳吉列夫俄罗斯歌舞团,艺术创作和道德之间存在矛盾,《祭》是对抗的表现对自由的追求;德国方面的文化背景是现代性比英法迟,德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渴望摆脱英法影响力的包围圈;以1914年圣诞节休战为代表写了一战前期的士兵状态,对英国人来说这是一场维护英国人在国内外秩序体系的战争;以凡尔登、索姆河和伊普尔三次战役为代表,写了战争中期1916-1917年的消耗战。接着对士兵心理进行研究,英法人的信仰有理性的基础,德国人建立在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之上;到了战争后期士兵从自己的想象中获得的养分,战争对道德的冲击表现在卖淫现象剧增:战后以林德伯格切入,战争贯穿了整个文化景观;文学作品方面雷马克《西线无战事》描述战争对于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那代人的可怕影响;结尾呼应开头,希特勒走向历史
2018 一战史 世界史 加拿大 历史
人为什么会生病 豆瓣
作者: [美]本杰明·比克曼 译者: 黄山 2022 - 5
慢性病种类虽然繁多,但这些病症并非完全相互独立、互不关联。著名科学家比克曼教授通过多年研究揭示, 众多慢性病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原因— 胰岛素抵抗。这种人体代谢紊乱在许多慢性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医生和研究人员将胰岛素抵抗视为 “众病之源”。这本书系统剖析了胰岛素抵抗对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了简明有效的系统方案来预防和逆转它。
2023年4月1日 已读
Bikman 2020 丨有用四星,趣味三星。个人阅读主要关注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关系。介绍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和其他疾病的关联性,以及如何应对。 自测:腹部赘肉、心脏病家史、家庭成员糖尿病等。 含义:“指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当细胞不再对胰岛素做出有效反应时就会产生胰岛素抵抗。” 肥胖形成:“胰岛素可强力促进脂肪细胞生长:它一方面阻止脂肪细胞将脂肪分享给身体使用,另一方面刺激脂肪细胞继续生长。” 根源:基因、错误的生活方式。 成因:“如果一个细胞(如肌肉细胞和肝细胞)持续浸润在胰岛素中,……,但它可以自我改变,从而减轻胰岛素对自身的影响,……产生胰岛素抵抗。” 抵抗策略:“运动和饮食是影响胰岛素抵抗发生风险的两大基本因素。”饮食方案:限制热量的摄入或限制碳水化合物的类型。运动方案: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兼
2022 科普 美国 非虚构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Goodreads
9.6 (75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3年4月1日 已读
田余庆 1989 丨东晋门阀士族中的当权门户按时间先后分别为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五族,即发端于琅琊王氏、巩固于颍川庾氏,终结于太原王氏。“共天下”受到门阀之间互相牵制和南北民族矛盾共同影响。王导和王敦兄弟共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郗鉴在协调当权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杜绝觊觎,稳定抗胡政权,使江左相对安定起到很大的作用;颍川庾氏巩固了门阀政治,为桓温崛起创造了条件;推测求证桓温先世第六世是曹爽之狱被诛的桓范,桓温的北伐活动受限于其政治野心;谢氏在东晋“不凭挟主之威谢不以外戚苟进,不借强枝压干”,从淝水之战/隋灭陈分析成败是取决于北方民族融合的水平和南北政权民族界限的泯灭;到太原王氏已经没有兵权和重心人物只能依附皇权和相权。入魏晋为士族的必要条件是意识形态由儒入玄。
2012 历史 大陆 非虚构 魏晋南北朝史
雨啊,请你到非洲 豆瓣
8.7 (7 个评分) 作者: 金惠子 译者: 薛舟 / 徐丽红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8
一本感动,即将感动亚洲30亿人的血泪见闻手记
——海岩、二月河、楼云、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建业住宅集团董事长胡葆森、中国残联华夏文化集团副总裁郭宏强力推荐的一本撼动人心的佳作
全韩热销36个月 感动再版180次 雄踞韩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两年
本书的作者金惠子(主演《宫—野蛮王妃》)10余年来放下大牌名星的身架,投身于拯救亚、非大陆和中东地区的难民贫民。悲惨故事让你不忍卒读,掩卷深思:地球上60亿人口,尽管每天同顶着一个天空,共有着同一轮明月,何以景况差别如此之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惠子前往非洲的塞拉里昂旅行,亲眼目睹了非洲妇女儿童的惨况。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先后走访了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肯尼亚、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数十个战乱贫穷的国家。她把双眼借给世人,让我们彻底了解到:全球有1.5亿名儿童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在肯尼亚,淘砂金一天只能赚5~10先令,等于当地一杯水的价钱;在孟加拉国,5个幼儿只能存活1个,所以到10岁才办理出生登记;过去20年间,有100万阿富汗人饿死了,平均每5分钟就有1个人死亡,每1分钟有1个人沦为难民;而与此同时,人类一年的化妆品消费达180亿美元,饲养宠物花费达170亿美元,但只要1万美元,就能给埃塞俄比亚一个中等城市内的所有孩子注射接种疫苗……我们的一个汉堡,等于他们一天的生活费;只要省下一件T恤的花费,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吃饱一个月;我们只要停住脚步,睁开双眼,就能看见自己该为受苦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你也许觉得自己不够幸福。要知道,世界上还有5亿人面临战争的危险,监牢的孤寂,酷刑的折磨,饥饿的煎熬;你也许觉得自己不够富足。要知道,全球60亿人口中,有过半数的人每天收入不超过2美元。你比全世界75%的人还要富裕;你也许抱怨学历不够高。要知道,世界上有20亿人根本不识字;你也许觉得心灵不自由。要知道,世界有30亿人无法参加宗教活动,遭受逼迫、逮捕、凌虐,甚至杀害。
金惠子的经历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幽灵似的生命在受着不知尽头的煎熬,自己还有什么理由无病呻吟?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她也使我们明白了生命的良知和责任:尽微薄之力,给困苦中的人们一些帮助。兔死尚且狐悲,何况我们是同为人类?
2023年4月1日 已读
金惠子 2005 丨其实也算一个人十几年的游记见闻了,只不过是出于救济的目的。纪实的部分写得非常一般,但是意义比较重要。到过的地方,基本上会简单介绍一下当地的情况,可能稍带一些国情和历史,但是非常有限。大部分是现状记录,还有遇到的人和事,但哪怕是当事人简单的描述,都是电影都拍不出来的恐怖故事。 难民营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原来很多时候是因为妇女面对强奸毫无抵抗力,但是她们要负责将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像塞拉利昂这种有战争的国家,真是毫无人权可言,在很多士兵眼里人和动物没有任何区别,可以随意残害。 唉真是太沉重了。不知道非洲现在怎么样了,但是即使是知道十多年前他们还是过着这样的日子也很令我难过。 人类一部分人的苦难是另一部分人造成的,确实是。 “雨”其实是希望啊,非洲人民过得那么苦,但往往他们又那么乐观。
2008 纪实 非虚构 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