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西方文学之旅 豆瓣
作者: 徐葆耕 2022 - 2
《西方文学之旅》是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的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全书从远古时期的亚细亚文明讲起,带着读者扬帆起航一路跨越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一直到20 世纪后现代时期,给很多西方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瑰丽辉煌的文化航行。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却作为文学欣赏和文学史知识的经典,在清华、北大、武汉大学等全国诸多重点高校学生中风靡流传十余年。插图珍藏本,更展现了西方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阅读、收藏、欣赏的完美统一,构造了可以尽情遨游的多重审美空间。
此次再版,对旧版本中的一些引文进行了重新核对,修正了一些错误。对部分过于久远的引文,参照引文原版的修订情况进行了更新替换,对书中的一些词句进行了修改加工,使之更加符合现今的出版用词规范。
2022年12月17日 已读
徐葆耕 1990 丨一次美妙的旅行,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文学”原来距离“哲学”这么近,哲学用来解释文学作品的内涵,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的心理描写的变化过程等又能为哲学理论提供支撑。作者将西方文学分为“史诗时代”“戏剧时代”和“散文时代”,每一章小苗提开始前的总述都概括得很好,也可以看到作者分析文学作品可以直接把作品和作者的经历或者观点联系起来,也能点出作品存在的时代特点。西方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四个作品: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悲剧、歌德的《浮士德》。对我来说,在不了解西方文学史之前阅读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个孤立的小岛,虽然不知道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我的阅读可以保留文本给我的第一感觉。而在了解以后,那些读过的作品就像一块块拼图让一副时空地图变得完整。(恩格斯出现的频率比马克思高多了
2022 中国大陆 文学评论 非虚构
南京传 豆瓣
6.5 (10 个评分) 作者: 叶兆言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亦史学家,“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在这里,南京不仅是一个叙事空间,更是一个极目远方的平台,而《南京传》,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
2022年12月16日 已读
叶兆言 2019 丨不值一读(如果不是为了做题)。虽然写的是关于“南京”的传记,但是本质上是在看一个外行写历史,相当要命。对于引用的史料不作处理,堆砌严重。比如五代十国的历史,作者劝读者搞不清楚没关系,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也搞不清楚,不写就罢,写了还这种态度。叶兆言给南京的定位:从来都是一个能在乱世中获得机会的城市,它永远是某个王朝逝去的背影,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失败王朝的避难所。秦汉时期叫“秣陵”,孙权定都后改名“建业”,吴国被灭后复名“秣陵”。东晋司马睿在南京登基。后“建邺”避最后一任皇帝司马邺改为“建康”。南京成为南唐(后梁)的首都,此间文化繁荣发展。宋元时期人口剧增。明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大中国的首都,开始有了“南京”这个名称。“昭明太子夭折”感觉表述不妥。
2019 中国大陆 传记 非虚构
叫魂 豆瓣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4 (194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6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孔飞力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
2022年12月16日 已读
Philip A. Kuhn 1990 丨用民间的视角切入叫魂这一事件的发生,让人非常感兴趣。但是发现作者开始介绍弘历的考虑、当时社会发展下人口和生活的真实情况,从剪辫子的政治意义,以及“魂”的种种,逐渐发现作者试图去解释的内容我需要很努力去理解才能跟得上,现象背后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方面。作者最后一章和译者重版译后都作了很好的总结。
内页插图有一页复印了朱批内容,着实惊喜,但没想到这一页是初版的封面。1999 年那个书店店员说“真像”的新闻后来反应过来说的是法轮功。译者提得非常简单,但是联系叫魂的清缴,以及政治罪的“正确用途”,我突然醒悟当时还小学的我对这个事件所获得的信息也是“上面”想让大家接受的,但真的是他们宣传的那样吗?我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但我知道我原先的认知肯定不对。这是江逝世和阅读这本书起的奇妙连锁反应
2014 历史 美国 非虚构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豆瓣
5.9 (11 个评分) 作者: 郭敬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5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经典珍藏版)》是郭敬明的第二本书,一本有关校园与青春的散文集,是寻觅他的青春轨迹里不可错失的一环。作者用肆意挥洒、收放自如的文字筑成一条道路,让读者进入他清澈的内心生活,阅读一个敏感的少年的心路历程――对人生、社会、信念、情感和理想等诸多层面的深刻思考和价值界定,有痛楚,有迷惘,也有希望,显示出作者极富天分的才情、丰富的知识面和富有感染力的智性思考,投射出一种沉重的大责任感和纯净的童年精神。《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经典珍藏版)》文字时而轻盈,时而沉重,营造出一种令人伤感的狂放和凄美、让人心痛的诗意和孤独感以及引人深思的哲学情怀。
2022年11月29日 已读
郭敬明 2003 丨刷新今年阅读难看新高。高中随笔和短篇小说合集,敢写也敢拿出来给大家看。郭敬明高中偶像作家安妮宝贝和苏童,说自己是爱摇滚的青年,没看出来水平,感觉也就入门级。小说都是有限视角,和散文一样,从头到尾都是从“我”出发,着重写个人感受。但感觉和高中的我“为赋新词强说愁”挺像的。全书无佳章亦无佳句。惊了居然是上海译文社出版。
2007 中国大陆 散文 虚构 青春小说
始于极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3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2022年11月25日 已读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 2021丨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好,可能书信就是只需要佳句不用佳章就可以了。铃木凉美在上野千鹤子面前太弱了,对女性主义的认识、对问题的表述能力、抛出问题的逻辑关系、接住上野千鹤子的暗示,都不太行。可能就坦诚这一点两人都做得很好,不过偶也是上野更直接指出没有看到预想的内容。女性主义理论部分打散了,结合问题和现象分析,很多还是《厌女》的内容。并且在对于铃木凉美踏入 AV 届的目的和心态表示无语,在此基础上关于个人经历车轱辘话翻来覆去说也有点厌烦。就对谈集碰撞出火花的标准,这本只能算一般吧,对铃木凉美有很多启示吧。
2021 日本 社会科学 非虚构
塔鱼浜自然史 豆瓣
作者: 邹汉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7
塔鱼浜,自然村,生于不知何时,卒于2009年冬;
在浙江省桐乡县西北二十里许,向属炉镇,或属于任何一处僻静的旧江南。
本书记录了一种近乎失落的生活:
天光云影、四季流转、春耕秋收;
是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
逝去又永恒的故乡。
————————————————————— ———
内容简介
一部关于江南村庄塔鱼浜的文学传记。缘起于塔鱼浜拆迁之后,经由废墟上的一只供碗,作者以亲历的往事,以水汪汪的少年之眼,深情回望旧时光、旧江南、旧生活,举凡地理、岁时、动植物、农事等,构成一个村庄自然史的基本面相,尽显江南无名之地的普遍意义。
本书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却满目锦绣,日常事物中寄寓的深意与暗旧调子里透出的新意互为表里。文字清通,叙事简静,描写忠实于事物的纹理,众多零金碎玉的家常片段汇聚成儿时记忆的滚滚洪流,全面而形象地还原了江南乡村的肌理,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水乡生活全景图。
————————————————————————
编辑推荐
★《东京梦华录》《洛阳伽蓝记》式的记录:28处地理建筑,22个节日民俗,55种草木,48种鸟兽昆虫;
★以儿时记忆的滚滚洪流,还原一个江南乡村的基本面貌—— 一幅栩栩如生的江南水乡生活的全景图。
★“此时,远非塔鱼浜时光的尽头,而是另一种时间的开始,在云朵崩断的天象之下,塔鱼浜的泥土以及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汉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从此塔鱼浜藏身在过往细节的名词和动词中——但我要说它仍是及物的。
从此塔鱼浜的少年在有限的疆土里做着无限的漫游——但我必须说,这种漫游的脚尖固执地指向未来。”
——邹汉明
————————————————————— ———
他走进了南方的腹地,走进了人迹罕至的乡野之地,走进了寻常庭院,走进了一棵树的年轮,并将沿着一片树叶的茎脉,一直走进自己的掌纹:他把自身的微命揉入了整个南方乡村远为繁杂的历史与命运之中。
—— 东君(诗人、作家)
《塔鱼浜自然史》是一册用心的地方书写,它未把人与自然分割,而是把人写成了自然的一部分。真实的记忆,附着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细致入微,浩瀚辽远,把地方的小,转化成了历史的大。作者用地方史志文类的旧瓮,装入了当代的新鲜汉语,其自由无拘的写作被收纳在一个古典的形式中,如同塔鱼浜这寂廖村落的灵魂纪念塔,小而美,流动又凝固,走远又来近。
——欧宁(策展人、艺术家、《天南》文学期刊创办人)
《塔鱼浜自然史》是一部写“梦中之地”的书,有“梦中之地”的诗人,与没有“梦中之地”的诗人绝然不同,这是灵魂的不同。
——邹静之(作家、编剧)
邹汉明……从生活的日常性着眼,咖啡黄酒、生老病死、古今中外皆入笔端,看得出江南文人于世俗生存之中,对人与文化的理解,人的命运、人心的荒凉。作品写得松弛、开阔,但有节制,是在感性中有感悟,形体内有灵魂的诗作。
——韩作荣(诗人、原《人民文学》主编)
“塔鱼浜”是作家邹汉明的童年血地,也是他的精神简史,更是他谱出的一曲江南乡村挽歌。
童年决定着一个人的纵深和纬度。邹汉明以细淡笔融,诗性复活了一代人的江南与童年。
——钱红丽(作家)
现代中国乡村文学史是中国乡村被反复劫持和征用的历史,假文学之名,各种力量之手或暴力侵犯,或温柔抚摩着村庄,转而以不同话术和话语提取并歪曲着乡村,乡村奇观化、牧歌化和博物馆化,真正的乡村隐而不彰成为沉默者和幻象。《塔鱼浜自然史》的写作意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上呈现出来,写作者不居高临下,也不故作卑微,塔鱼浜之子邹汉明是他永逝故乡的万物生灵之一,他平等谦逊地生活在塔鱼浜,领受塔鱼浜的恩泽,也承担它的哀伤和疼痛,汉语的朴素之美在此焕发出它及物的魔力,缘此写作者以一己之身将我们引渡到母语和乡村的秘密内心。
——何平(评论家)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2022年11月25日 已读
邹汉明 2021 丨方言亲切。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自然史”不过是尾缀,也因此舍弃了原来有的器物和人物部分,要我说更确切的书名应该是《关于塔鱼浜的记忆》,因为从“地理志”到“草木列传“所有的书写都无法脱离人物和作者的记忆以及来自个体的视野,并没有记录塔鱼浜完整的一生,因为局限于作者的出生和离开。从作者文字可以看到,桐乡的农民收入还是比较可以的,经济作物杭白菊,桑蚕也是高收益的养殖业,当然最最基础的还是水稻种植,历来是政治任务。特别喜欢一直以来说的方言跃然纸上的新奇感,只是对于一些“据发音”的字有更高的期待,如果能写出正字多好!唯一让我有点不喜欢的是,作者文中多次提到四类分子,不是同情的感情,而是嫌弃瞧不起的感觉。都是历史的受害者罢了。帮岸、一塔刮之、戳那个娘、羊眼豆、裙带豆等能写出来我笑死。
2021 中国大陆 散文 非虚构
浮木 豆瓣 Goodreads
7.9 (108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7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2022年11月21日 已读
杨本芬 2021 丨《浮木》是《秋园》以后的故事,作为内容的补充。题解在《秋园》的开头“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沉载浮,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岸。”查了作者感谢的虫虫,03 年就在天涯社区读到,09 年做图书策划就四处问,但是到 20 年才由乐府文化出版,不容易!《浮木》最打动我的是写“逝去”,在母亲的遗像前大哭一场,在家庭群里让大家不要再提大舅舅,母亲为溺死的四子算卦,失去最小的弟弟时的麻木……“我要时时警醒自己,我们曾经有过怎样相濡以沫的岁月。我是穷人的孩子。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普通人的历史更可贵、更真实。”学到了“毛竹造纸”。
2021 中国大陆 随笔 非虚构
暮色将尽 豆瓣
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
7.7 (71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 译者: 曾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 7
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
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
独身女性的坦率心声ⅹ老年生活的全新收获;
妥协与自由反复掣肘的女性一生
——为生存与世界周旋,为自我守精神世界。

编辑推荐:
◎科斯塔传记奖得主、发掘了V.S.奈保尔的杰出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76岁退休后开创写作事业,年近90回首传奇一生,写下一份诙谐坦荡的老年手记。
她是作家们心中无比信赖的编辑:
◆在那些早年的岁月里,我有时会一边写作一边在内心对弗朗西斯·温德汉和戴安娜·阿西尔说话。——V.S.奈保尔
◆戴安娜是我的第一位英国编辑……所有认识她以及读过她回忆录的人,都会对她产生钦佩,因为她诚实、朴素而优雅的风格,她从不伪饰的个性,以及在面对生活不断缩小的可能性时的坚忍态度。她是如何变老的典范,虽然变老并非我们自愿。我很幸运在我的生活中遇见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却也常忍不住对作家辛辣吐槽:
◆有时她(简·里斯,《藻海无边》作者)会很挑衅地宣称要把自己几近灰白的头发染成鲜红,但从未实施,而没这么做的原因,我想倒不是因为她没有精力去做,而应该归功于她依然还有那么点理性。
◆生于保加利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是我看到的另一个反面教材,他挑战死亡的方式与简的惶恐不安相比显得更加愚蠢。……他宣称自己“拒绝死亡”,终于让我忍无可忍。
◎“不被看见”的老年生活,却是我们终会抵达的未来;
长寿老人阿西尔写下这份真挚记录,将衰老中的自己“剥”给你看:
◆从化妆到服装,“老女人”更注重外表 ◆想看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好难 ◆开车代步是“最后的倔强”
但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
“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荷尔蒙退潮让思考更清晰 ◆恋爱依旧“正在发生中” ◆害羞窘迫的社恐症消失了 ◆真幸运,我居然能写作
◎89岁“不婚族”女前辈坦率开麦,击碎传统婚恋观念中的女性枷锁:
◆潇洒享受每一段恋爱——
这些关系令人兴致勃勃,但没有一次足以伤害我;
女人也能不谈爱,仅仅因性就可以燃烧。
◆将“自我感受”置于首位的生育观念——
(流产后苏醒的第一反应)我还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
(最终没成为母亲的坦然态度)没能做母亲,我真的不介意。

◎精装小开本设计,方便手持随身携带;
封面黑+金配色,厚重而不失明媚:书名烫金,封面印水墨画风作者侧影——暮色虽已至,光景仍壮美。

媒体推荐:
★一部堪称完美的老年回忆录——坦率,细腻,迷人,毫不自怜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笔相当优美。
——科斯塔奖评委
★戴安娜·阿西尔已经90岁了,尽管以她身处时代和阶级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的人生应该充满遗憾,但她却觉得,人生无憾。
——《卫报》
★尽管《暮色将尽》的主题(老年生活)原本不怎么令人愉快,但戴安娜·阿西尔拒绝粉饰、承诺坦诚以及迷人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趣味盎然,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
★她的视角既冷酷又温柔,她谈到自己性欲的衰退、无神论信仰的决心、对非虚构作品的日益偏爱,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她已经年纪很大了,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还要花在照顾比她更年长的人上面。阿西尔作品的成就在于,她没有将自己迷人的生活细节简化为关于人生智慧的说教。
——《纽约客》
★读来有一种坦率而真诚的乐趣。
——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获奖记录:
获2008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传记奖、2008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22年11月15日 已读
Diana Athill 2008 丨高龄独身编辑的回忆录。用译者的话归纳“探讨了变老与死亡、爱情与性、宗教、和年轻人相处、兴趣爱好、阅读和写作、后悔和遗憾等等话题”,除了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态度,还有爱情和性的豁达、真诚和坦然,其他并没有什么,但这些已经超出常人很多。书最前面对于阿西尔经济状况的介绍,直言虽然是编辑但是收入低于创业搭档,导致买不起房。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高龄出书一部分也是为了赚钱,好在她回顾这一辈子出的几本回忆录还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原以为能看到一些和知名作者之间私交的趣事,或者吐槽合作作者的怪癖之类,可能主要不在这一册。更多的还是回归到阿西尔自己的生活。书的内容其实不同的章节针对不同的话题,彼此之前并没有太紧密的联系,而用章数来拟章节名,属于偷懒了。“忠诚不是我的美德。”
2022 回忆录 英国 非虚构
秦崩 豆瓣
7.4 (11 个评分) 作者: 李开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4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像是隔代的两位开国君主,其实仅相差三岁,他们都是从战国衰世走出来的同一代人。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本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最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崛起的历程。
对于秦,近五十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和大批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秦帝国和秦始皇的认识。本书是第一部叙述体的史学作品,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全新讲述秦帝国的始末。
2022年11月15日 已读
李开元 2007 丨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本书是历史叙事而不是论文和研究著作”,本质还是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整理历史”,所谓整理就是他按照时间线并没有什么总结归纳地把史书记载曾经发生的事又复述了一遍,顺便更正了一些(他认为)一直以来被错误解读的细节,比如“子婴”名字的正确翻译,赵高的宦籍的正确理解。但对于“戏水之战”通过间接史料黄合理推想还原有点离谱,突然从非虚构变成了虚构,为了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也就论坛或者专栏普及历史的程度吧,并不想知道作者“重视地理空间,亲临实地考察”的过程和照片,那些个游后感毫无用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去看田余庆拓展一下。整编降军在战争中的战略意义,妥善处置降民,得民心得天下。还有那个自焚保民的魏王魏咎。P40 是“首鼠两端”不是“鼠首两端”。
2015 中国大陆 历史 秦汉史 非虚构
无敌蝇家 豆瓣
Super Fly: The Unexpected Lives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Insects
8.9 (8 个评分) 作者: 乔纳森·巴尔科姆 译者: 左安浦 2022 - 8
果蝇、蚊子、食虫虻……面对嗡嗡飞舞的双翅目昆虫,我们往往会不耐烦地试图杀死它们。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一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局限,他沿着万千双翅目昆虫隐秘的生活轨迹,揭开这些进化历程中终极机会主义者的传奇身份:它们是破坏农作物的害虫,也是精于传粉的植物学家;是带来恼人瘙痒的吸血恶魔,也是破译遗传密码的幕后英雄;是狂热的污秽爱好者,也是高明的废物处理大师。
双翅目昆虫的命运与人类彼此交织,这些无名的千千万万构成了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石,它们的成功秘籍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自然的方式。
2022年11月11日 已读
Balcombe 2021 丨第三部分值得加半星,对于一些比较新的科学进展的介绍有一点枯燥,虽然整本书的大框架比较清晰,但是在章节内展开的时候缺乏一定的逻辑或连贯,作为普及读物的趣味性我认为稍差一点,但是能看出来作者还是挺幽默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点是作者反复提到自己认为双翅目昆虫是有意识的,还有一点就是希望读者认识到双翅目昆虫在生态、医学等等方面的作用,不要鄙视它们喜欢粪便和分解物。双翅目昆虫的法医学发展和分解物质等生态学作用让我比较感兴趣,因为果蝇在遗传学上的作用已经是常识了,但是作为分解者在食物链中的重要作用是之前没有认识到的,甚至还有作为环保主义者让开发商远离这样的作用。书的质感差点。 科学家的“⼈肤蝇观察”项⽬,人肤蝇长在皮肤里还不情愿让医生拿走,反而是要观察生长过程,罗伯特:我最接近怀孕的时候了……
2022 科普 美国 非虚构
世界在书店中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英]亨利•希金斯 编 译者: 彭伦 2022 - 3
☆十三位作家写给书店的“温暖情书”!
☆从这里开始,让你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爱书人!
这本书不是地名索引,不是世界书店指南,
而是十三位作家对书店这种特殊空间的私人回忆。
对他们而言,书店是一种药或一帖处方,是一座秘密花园,
是抗议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 台,
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
是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
◆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播种渴望。这种渴望会休眠很长一段时间,然后突然破土发芽。这就是它们的魔力:灵感在我们心中激荡,偶遇唤醒陌生的热望,梦想越来越大,顿悟照亮了心灵。——亨利•希金斯
◆四十年中一直跟我彬彬有礼地点头示意、但仅限于说“你好”“谢谢”“再见”之类客套话的利基先生,从他的书店,从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书店,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书店,给我回了这封邮件。“几十年的时间在我们周围堆叠起来,”他写道,“这本品相很好。它得归到那种如果你有幸碰到、你会读一遍、但不会再读的书里去,这类书令人沮丧,数量众多。”祝愿我们在书店里都有这样的幸运。
——阿莉•史密斯
◆我爱二手书店。我爱旧书,爱它们的霉味,爱卖旧书的人们。我爱寻找我从没打算找到的东西。
——安德烈•克考夫
◆“这里就是一切开始的地方。”我们经过福伊尔书店旧址时,我说,尽管我也不确定究竟什么是在那里开始的——也许根本不是开始。也许它就是终点。
——伊恩•桑瑟姆
◆一家好书店是这样一个地方: 你为了找一本书进去, 出来时却买了你原本不知道存在的书。 文学的对话就这样得以拓宽, 我们体验的疆界就这样在反抗局限中向外推进。
——胡安• 加夫列尔• 巴斯克斯
◆在这个多变的城市里, 我能找回这样一个空间, 让我感觉它是不变的“家”。
——伊冯娜• 阿迪亚博• 奥沃尔
◆绿棕榈书店已不复存在,但它的书,它的言辞,它的经验, 仍在这个世间, 在我的心中。
——斯特凡诺• 本尼
◆“爱书人驻足”书店是一个变化世界中固定不变的点, 哪怕它内部几经变动。
——伊恩• 辛克莱
◆伊斯坦布尔的书店和它们的杂乱与多元,一直与我同在。我到哪里都带着它们,就在我的头脑中,在我的灵魂里……
——艾丽芙•沙法克
2022年11月4日 已读
2016丨13位作家写与书店有关的回忆。书名“世界”确实也尽量做到了,涵盖英美乌克兰丹麦哥伦比亚土耳其印度意大利德国等世界各地,从各种语言译介到英文收录。罗列是因为很多国家的文字确实尚未涉猎,比如乌克兰、土耳其文学。这些作家貌似还没有引进多少:Elif Skafak《爱的四十条法则》《名誉》,Daniel Kehlmann《丈量世界》《名声》,Juan Gabriel Vasquez 《坠物之声》《名誉》,其中Elif被帕慕克赞为近十年土耳其好作家,她的这篇文章有很强烈的女权意识,写了个人的家庭背景,可以作为资料补充。
《某个》写苏联时代藏书的价值是用来传代的,苏联解体后在危机期,书籍并不是首先被变卖的。《两家》“最好的书店就是偶然性法则大放异彩的地方:你会邂逅你日后才会知道其价值的书。”
2022 英国 随笔 非虚构
中国通史(上下册)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傅乐成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9 - 7
本书为我国历史事实与演进过程的一个简要叙述,意在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比较清楚而客观的概念。重心有四:政治社会的变迁;对外关系;各种制度的演进;学术思想的渊流。所据资料有三:历朝旧史;1960年代前二三十年学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读史心得。对所据资料的整理及叙述,力求忠实谨慎,缺乏实证的见解和过分主观的议论,虽新颖动人,也不予采用。
本书所述,上探旧石器时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余万言。文字浅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叙说清晰,见解持正,数千年中国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节点,前因后果,俱在目前。本社此次引进出版,配有适量插图,重点在于战争地图,对每副战争地图皆有数百字详尽说明,以方便读者对史事有更为感性、系统的认识。
2022年11月1日 已读
傅乐成 1960 丨找到了网上最后被删减两章的 PDF 但是这遍没有看。比起吕思勉版,确实是门槛低很多的通史,适合我比较粗线条地捋一遍,因为很多细节看了也没太懂什么意思,也记不住。政治史部分,通史读来还是几句几行概括几朝几代的盛衰,其实大江山也不容易,但这一遍会更加觉得朝代的更替需要枭雄但也真的非常需要时机。打下来的江山,守江山不易,其实前面如果是盛世,能力差点的领导人还是可以混一混的,但是基础不好就非常难了。喜欢傅乐成的一些总结性的点评,甚至是没有结论、存疑的判断。总体来说很不喜欢看打仗,特别是某某朝的武功,但在作者的评价里,对外能不能行,和老百姓过得好不好,都是很重要的评价标准。作战图好评。
2019 中国台湾 历史 非虚构 鱼空共读
食物探险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Food Explorer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斯通 译者: 张建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19世纪的美国,食物品种单一,人们吃饭只是为了果腹,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没人会想到在新世纪来临前,一位植物学家会给美国人的餐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大利的无籽葡萄、克罗地亚的甘蓝、巴伐利亚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枣、中国的桃子、智利的鳄梨……这些都是“食物间谍”戴维·费尔柴 尔德带回美国的“战利品”。当然,他发现的不只是食物,也将埃及品种丰富的棉花引入美国,从而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他从日本引进樱花树,粉嫩的花朵至今装点着华盛顿的街区。
戴维·费尔柴尔德一生到过50多个国家,为美国引进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他的环球旅行经历不仅满足了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选择,使美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他见证了美国“镀金时代”和19至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他传奇的一生是那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的缩影。
2022年10月19日 已读
Daniel Stone 2019丨4.5。出乎我意料的好看,一部分原因是费尔柴尔德的经历有趣,另一部分是作者丹尼尔斯通的科学散文写得好,不管是从文章的谋篇布局,还是站在当下的角度点评历史的发展,都有很独到的见解。不亲自读一读可能理解不了这种“写得好”的妙处。费尔柴尔德植物/引进这个工作,在现在看来胜在“早”和“需要”,在全球化开始之初,有这样一些人通过个人的力量,改变整个国家的农业种植业的品类和人们可供选择的农产品,当然从异国的一个果实、一粒种子或一根枝条,到占领美国市场的产品,需要经过很多努力,费尔柴尔德的工作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而他与莱思罗普之间的交往,也被描述的令人神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非常看重种质资源,这种引进别人现成的优良品种,获得种子可以即刻繁殖的行为,与偷无异,是不被允许的。可惜是轻型纸。
2020 传记 美国 非虚构
让“死”活下去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陈希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1
这是史铁生夫人陈希米所著的一部感人至深的怀念散文集。《让"死:活下去》以独特的书写方式,感人的心灵絮语抒发出陈希米发自内心的私语,史铁生的离去,给陈希米留下了无边的虚空。孤独中的她开始种种感人的努力,通过阅读、思考、行走与书写,她和那些思想史上的伟大哲人交谈,向虚空发问。于是,她的思考不断深入,渐趋深沉、阔大,逐渐走过幽深绝境,跨越无际绝顶,重新寻获生命的意义。在她真挚优美的文字中,关于生死、爱情、诚实、孤独、时间、永恒、生存意义等追思时时闪烁在字里行间,散发出炫目的智慧之光。
2022年10月13日 已读
陈希米 2013 丨是史铁生去世后,陈希米用文字让自己坚持下去的记录,也是非常私人的情感宣泄,但未必人人都能共情这样的表达方式。在片段化的记录中,她不断思考死亡这个命题,不断回忆和爱人过去的生活片段。她说“不能写出来,就坚持不下去”,所以不是在史铁生身后需要文字去纪念他,而成他的妻子需要这些文字让自己接受爱人的离去和一个人生活这件事。从文字中可以看到,夫妻二人对于哲学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确实是在灵魂上可以结论的伴侣。
2013 中国大陆 随笔 非虚构
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 豆瓣
I Feel Bad about My Neck: And Other Thoughts on Being a Woman
7.4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诺拉·艾芙隆 译者: 李亚萍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4
◆ 美国最著名的女人之一、三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提名、《西雅图不眠夜》等经典电影编剧兼导演的诺拉·艾芙隆代表作。
◆ 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第1名,连续50周占据亚马逊畅销榜,38次登上《出版商务周刊》畅销榜。本书出过几十个版本,美国亚马逊好评近千条。
◆ 一个骨灰级文艺女青年大半生生活经验的精华,内容涉及一个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疯狂厨师、浪漫热情的房客和运气欠佳的母亲——的趣事,以坦诚、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成熟女人的生活。不论你处于哪个年龄段,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
◆ 许多作家的私藏经典。作家毕淑敏最喜爱的书之一、作家沈睿表示本书为枕边书,“已读过三十多遍”。
◆ 坦荡无忌、顽皮狡黠、智慧深刻,女友般附耳细说成熟女性面临的经典问题。这是一本实话实说的书,令你在领略智慧、吸取建议之余开怀大笑,堪称一场美味诱人的人生盛宴,是你我孤独时刻的最佳陪伴。
◆诺拉女士的写作风格是如此独具风采,她幽默诙谐地表达着一系列成熟女性面临的经典问题,例如爱情和死亡,例如美丽和衰老,例如离异和友情……她把缜密的思绪,像宝石的切片一样徐徐展开,每一道思维的纹路都优雅风趣。——毕淑敏
在《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这本书中,诺拉·艾芙隆用她不温不火、亲切贴心的笔调和意味深长的幽默为我们展现了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读者可从中窥见女人年华老去后在保养、更年期、空巢期等问题上遇到的种种烦恼以及其他生活难题,她的率真和风趣也许会让你为之莞尔。
这位写过电影剧本《当哈利遇到莎莉》《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和《家有仙妻》,出版过畅销书《心火》《潦草数笔》和《疯狂沙拉》的才女无话不谈——从她如何痛恨手袋到如何费尽心思挽留青春:染发、健身、使用无数宣称能够延缓衰老但毫无用处的瓶瓶罐罐。对了,她还认为自己的脖子惨不忍睹。她的皮肤医生认为已回天乏术。
诺拉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自己在生活中担任多面角色——疯狂厨师、浪漫热情的房客和运气欠佳的母亲——的趣事,以坦诚、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成熟女人的生活。《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是一本实话实说的书,它坦荡无忌、顽皮狡黠,却又能在无意间直指人心,可令你在领略智慧、吸取建议之余开怀大笑,堪称一场美味诱人的人生盛宴,是你我孤独时刻的最佳陪伴。
2022年10月8日 已读
Nora Ephron 2006 丨重读才发现作者是《西雅图夜未眠》和《当哈利遇见莎莉》的编剧。作者出生于 1941 年,本书出版于 2006 年,也就是作者刚过花甲之年。所以很多内容关于衰老的事实以及面临衰老的应对措施,如保养、佩戴老花眼镜等等,最终还是回到直面死亡。虽然作者风趣幽默,读来让人时不时忍俊不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章处处都是作者精致的中产生活。而其对于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者的提法,有些许嘲讽,是否印证了《好不愤怒》中提及的白人女性其实是这个体制的受益者——“某种程度上,白人女性的特权甚至建立在父权主义对所有女性的压制之上,建立在父权主义造成的女性的从属地位之上。”——一个联动。避孕药发明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床上颠鸾倒凤,女权运动高潮的时候每个人都在离婚,哈哈哈……
2015 美国 随笔 非虚构
食物语言学 豆瓣
The Language of Food: A Linguist Reads the Menu
7.4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任韶堂 译者: 王琳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2
《食物语言学》是一部妙趣横生,从冰激凌开始,到薯片、番茄酱,横跨欧亚,探讨食物、语言、文化传播间关系的作品。一些日常生活的食材,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奇异身世,如西方普遍使用的番茄酱(ketchup),这个怪异的英文单词,其实来源于闽南语的“鱼露”“chup”是闽南语中“酱”的音,而“ket”是“腌鱼”的意思。材料虽完全不同,语言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为什么原产于墨西哥,感恩节常吃的火鸡(turkey),会是土耳其(Turkey)这个国家的名字?又是谁想到把鲜奶或果汁放进加了冰和盐的木头搅拌,发明雪酪,而雪酪又是如何演变为糖浆?后来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又为何与此不无关系?
2022年10月8日 已读
Dan Jurafsky 2014 丨朋友赠书,对方作为吃货介绍说很有趣,但是我读下来觉得非常枯燥,一方面是对西方饮食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另一方面是对于吃没有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兴趣。八个章节可以看成八篇有趣且资料详实的科普文章,作者不仅是美食爱好者,更是语言学专家,在文章书写过程中涉及心理学(消极差别化研究等)、历史学(全球化发展)、营销和广告学等。值得肯定的是每个章节结尾都有适度提升和拔高,总结到文化这个层面上。“我们都是移民,没有一种文化是一座孤岛。”语言和文化在总结宗教和国家上有差异,但也有共性,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学到了感恩节食物的意义,是非洲人和英国人受到奴役历史和流放的艰苦,最终把自己家乡的食物带到美国,为新国家发展自己的菜。 P35P130 均有错字。翻译很一般,译者的知识储备在译介过程中没有帮助理解
2017 文化研究 美国 非虚构
现代性 豆瓣
8.9 (47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汪民安先生的《现代性》一书完成于2004年,最初收录在一本现代性选编文集和一套关键词丛书中,后于201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自出版以来,这本小书深受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获得了诸多好评,因而在旧版售罄之际,南大出版社推出了这一新版本。
-----------------------------------------
★ 汪民安教授阐释“现代性”的经典小册子,“一本书的意义不取决于它的篇幅,也就是说不取决于在这本书中写出了多少句子,而是写出了怎样的句子”(汪民安)。
★ 一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认识现代性的入门读物,向读者揭开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
★ 多年来深受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喜爱,为诸多高校文学、美学等专业推荐阅读图书。
=======================
【内容简介】
“现代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本书从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性的冲突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从各个层面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做了简要、精辟的论述。作者从现代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入手,描述了现代生活的种种特征,透过具体现象深入现代生活的本质,分析时间断裂意义上的现代性,又将现代性置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的背景下,综述了韦伯、马克思、桑巴特、福柯等人的观点并回顾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特征,梳理了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洛克等的现代观念的发展历程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脉络。随后作者结合吉登斯、盖尔纳等人的观点探讨了现代性社会的特征。最后作者综合前几章的论述,分析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经济基础、以法国大革命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的现代性的冲突所在。
汪民安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眼光独到,以清晰的逻辑和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揭开了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这本《现代性》堪称认识现代性的极佳入门读本。
2022年8月31日 已读 汪民安 2005丨以为是本小书就好读,但发现不行。好像不仅仅是门槛高,而是我对文化研究的这个方向不感兴趣。看了80页,希望以后还会翻开,把书留下了。
题外话:文献和文献综述的关系,文献综述是更好地梳理和补充文献,通过综述对重点文献有贡献上的认识,前提是有一定的文献基础。在综述之后,重读会有新的收获。
2020 中国大陆 文化研究 非虚构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豆瓣 谷歌图书
우리가 빛의 속도로 갈 수 없다면
8.3 (82 个评分) 作者: 金草葉 译者: 胡椒筒 聯經 2022 - 3
你能想像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嗎?
韓國最受關注的新世代小說家金草葉,以七篇短篇小說,創造了一個能以光速前進的烏托邦,在那個世界,人類可以在太空旅行,科技構築出完美的環境,與外星生物的接觸不再是想像,甚至能將死後的靈魂上傳至雲端。
但在那樣高度進步的宇宙裡,我們依舊,還是會孤獨……
▎為何朝聖者去而不返
「如果每個人都是完美的『新人類』,我們真的就能從此幸福嗎?」
▎光譜
「與外星生物溝通,情感是否能夠超越語言?」
▎共生假設
「這個世界的集體記憶,其實都來自對外星故鄉的永恆思念?」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超越時間的思念,如何跨越空間傳遞給對方?」
▎情感的物質性
「你願意購買凝聚成實體的憂鬱嗎?」
▎館內遺失
「死後上傳的靈魂,還有機會被活著的人理解或原諒嗎?」
▎關於我的宇宙英雄
「為了見到宇宙另一端的風景,所有的犧牲都是值得的嗎?」
面有殘缺的少女、被外星人綁架的生物學家、在廢棄太空站等待多年的老人,找不到母親心智的女兒,以及經歷重重訓練的太空人,透過他們的故事,金草葉寫出了這世代最溫柔的科幻小說,像個暖心的擁抱般,帶我們穿越時間與空間、完美與缺陷,找到人與人之間,從溝通、理解到包容甚至於愛的可能。
2022年8月22日 已读
金草叶 2019 丨看第一篇的性质最高也最喜欢,后面随着描述科学世界的内容不知所云而渐渐感到乏味。解读中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排挤弱势群体和少数人,而是在告诉我们可以憧憬共同生活的世界。”金草叶的小说所关注的女性、身心障碍者、移民和未婚妈妈等弱势群体,还是在解读点出来才恍然大悟。阅读过程中我过于把关注点放在科幻这方面的虚构上,而忽视了选择的人群和小说传达的旨意,甚至好几个结尾都觉得没把力用在点上,等待反转,意犹未尽。Anyway,作者和我同年,但人家从工科出发把科幻小说写成这样,非常优秀了!
2022 科幻小说 非虚构 韩国 韩国文学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In Order to Live: A North Korean Girl’s Journey to Freedom
8.4 (17 个评分) 作者: 朴研美 译者: 謝佩妏 大塊文化 2016 - 8 其它标题: 為了活下去
上學途中看見屍體躺在路邊、肚子餓到只能吃野生植物果腹、鄰居莫名其妙「消失」等等,這些都是朴研美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事。她相信「敬愛的領袖」可以看穿她的心,甚至因為她心裡的「壞念頭」而懲罰她。

十三歲那年,飢荒再加上父親入獄,迫使研美一家人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橫越結冰的鴨綠江,從北韓逃到中國。然而,到了中國之後,她才發現自己已經落入中國人口販子的手中。

她在人口販子的掌控下度過兩年生不如死的歲月,在一個甚至比她逃離的家鄉更殘酷、更危險的地方掙扎求生。後來,研美與母親再一次冒著生命危險想辦法逃亡。她們在漆黑的寒夜橫越戈壁沙漠,跟隨著星星的指引邁向自由。

這是朴研美第一次以無比的勇氣、尊嚴和幽默的語調,完整道出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這本書證明了人類精神的強大韌性,以及不計代價追求自由的強烈決心。
2022年7月30日 已读
朴研美 2015丨读完全书后我才从封面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自信、勇敢和坚定,很难想象这双微笑的眼睛经历了这么多。作者和我同年,她母亲和我母亲同年,而她写这本回忆录的时候才 21 岁,却已经经历了家庭条件由富转贫,父亲因走私被抓,因病拖延治疗而癌症去世,亲见母亲像动物一样被奸污,以及自己 13 岁被强奸继而成为人贩子的助手……太多苦难被她描写得过于轻描淡写而让人产生“不过如此”的错觉,不过也从另一面体现她本人已经将这些经历消化成为未来更努力的动力,而不是一直沉浸在过去的伤害和伤痛之中。对于中国东北人口买卖的记录无疑是本书在简中遭到封杀的主要原因,令我惊讶的是人口买卖猖獗的年代是北京奥运会前,表面看国家发展到了承办世界比赛的水平,遥远的东北却尽是人贩子以报警遣送脱北者回国为要挟进行的人口买卖,或者更确切说是妇女买卖。
2016 回忆录 朝鲜 非虚构 韩国
我們最幸福(增訂版) 豆瓣 谷歌图书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9.3 (24 个评分) 作者: 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译者: 黃煜文 / 祁怡瑋 麥田 2015 - 5
☆亞馬遜讀者五星書評,授權多國語言出版,中文版銷售突破10萬冊!
☆增訂版收錄芭芭拉‧德米克新寫的長篇後記:金正日辭世後,北韓依舊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牢籠,近萬字的內容解析金正恩如何以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元首之姿,鞏固看似垂危的政權,並補述六名脫北者的生活現況。
=極權主義文獻開創之作=
榮獲「2010年英國年度圖書獎」
入選「201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決選作品」
《我們最幸福》是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一部作品!──英國圖書獎評委
芭芭拉‧德米克用一種引人注目,而又讓人難忘的方式為人們展示出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的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次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次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電力、自來水和食物短缺之苦,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脫北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是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我們最幸福》追溯六名北韓人超過十五年來的生活──在這長達十五年以上的混亂時代裡,他們遭遇金日成去世,他的兒子金正日在無人挑戰下接掌大權,以及蔓延全國的大饑荒,這場災難奪去全國五分之一人口的性命。
獲獎新聞工作者芭芭拉‧德米克帶領我們進入一個過去從未見過的國度,她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今日最壓迫的極權主義政權下會是什麼感受──這是個歐威爾筆下的世界,沒有網路,廣播與電視選臺鈕全固定在政府頻道上,就連表露情感也會遭到懲罰;在這個警察國家裡,告密者受到獎賞,而無心的言論很可能讓人終生監禁於古拉格。
德米克帶領我們穿過政府的重重檢查,進入到北韓深處。從謹慎而敏銳的報導中,我們看到她的六名主角──他們全是尋常的北韓平民──戀愛、養家活口、懷抱野心,以及努力求生。然後,一個接一個,他們終於發現自己被政府背叛,而我們全程參與了他們的心路歷程。
《我們最幸福》是極權主義文獻的開創之作,它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個逐漸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封閉國度。
2022年7月25日 已读
Barbara 2009丨国家不致力于发展经济,而是控制民众,通过意识形态教育来进行全面、深度的控制。普通人通过告密来证明自己对国家更忠诚,需要在领导人去世的时候用眼泪来证明自己的伤心难过,被关起来做苦力和执行死刑的规则太多尺度太小,给人的感觉是国家并不希望自己的民族壮大,而是找各种理由把老百姓干掉,因为没有人就没有反抗,也不需要粮食来供给,因为多活一个人并不会对国家发展有什么贡献,客观条件限制了人可以做得事情太少,比如工业生产上没有电,农业上没有肥料等等。人权问题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是生存问题,还有尊严、自由等多方面,基于国家核战略,外界能给予的支持非常限制。这本书中我非常喜欢的片段主要是每一个人顿悟的时刻,观念的崩塌和重建可能在片刻之间,但对一个人来说宛如重生。希望每个脱北者都能在其他地方实现个人价值。
2015 朝鲜 纪实 美国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