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方方武汉日记 谷歌图书
8.6 (9 个评分) 作者: 方方 著 开放出版社 2020 - 4
《方方武汉日记》是作家方方在武汉封城期间写下的纪实文字。 《方方武汉日记》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当代文学史最重要的现象。它之所以流传这么广,有几个原因。第一就是日记的真实,方方日记是不同于主媒的声音,大家能从方方日记里找到真实的记录和对个体的关怀,那些小人物的困境和痛楚,她记录了下来,用一个作家特有的悲悯和感怀。第二,日记无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宣泄的途径,许多篇日记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而那些在疫情中遭遇了不幸的家庭和无数个困守在家中的人们,他们的痛苦需要一个情绪出口,他们从方方日记里找到了慰藉和共情,也就是一位读者说的呼吸阀。第三就是日记间接起到了一种舆论监督的做用,做得不好的地方,说出来,才能改善这个机制,大家转发是觉得有必须要一起追责,一起深挖到底。第四就是方方日记是一个传声器,这个传声器在“感谢长江日报”和“汉语的次生灾难”等几篇中达到了高潮,对于“感恩”对象的倒置,对于删帖的愤怒,方方表述得淋漓尽致,说出了大家想说却没能说出来的话,大家读了都觉得痛快。                                                                              ----二湘    《方方武汉日记》编辑
2022年7月19日 已读
方方 2020丨那些以国家为荣,觉得方方日记让国家蒙羞的人,会不会永远意识不到自己随时可能变成像武汉疫情失去家庭的普通人。那些阻止国际记者关注国内人权事件的人和拉着英文条幅站在银行门口被殴打的人,会不会是同一个人的昨天和明天?“检验一个国家文明的尺度,是对弱势群体的态度。”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永远不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除了政治立场,对方方的攻击是不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厌女,本质就是看不起女人呗。武汉的封城也引起了不少次生灾害,很多人因为疫情防控的手续延续急性病的治疗,只是在武汉因为死于COVID-19的人远远多于其他而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到了上海病毒伤害力弱很多太多人因为医疗资源极度紧缺及无法等到核酸检测结果而死于其他本可以救治的病。武汉有方方傲骨,上海要不起。“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出自方方。
2022年7月19日 评论 《方方武汉日记》随感 - 1、对方方进行攻击的极左分子,那些以国家为荣,觉得方方日记让国家蒙羞的人,会不会永远意识不到自己随时可能变成像武汉疫情失去家庭的普通人。那些阻止国际记者关注国内人权事件的人和拉着英文条幅站在银行门口被殴打的人,会不会是同一个人的昨天和明天?<br> 2、除了政治立场,对方方的攻击是不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直男的厌女思维,这种看不起女人的思想在对方方的攻击中表达出来,可能会让他们有快感?<br> 3、方方一直紧抓着不放的是是对官员的追责问题。好好阐述了引咎辞职这一可供武汉为官者选择的下台方式。强调了在专家到访武汉后“人不传人”以及任由各种演出开会聚会进行造成了枉送了多少人命,直指武汉官方、主要是卫健委的失职。<br> 4、3.5 日的日记提到了周恩来、雷锋和遇罗克。遇罗克讲的是常识,“常识是深刻中的深刻,比如,人生而平等。”<br> 5、在刚封城不久就讲到了官场逆淘汰、空讲政治而不实事求是、不让人讲真话的恶果都会由老百姓一一尝到恶果,非常有预见性,或者这也可以说是常识?<br> 6、 讲到了两会传统。“不瞒说,我在湖北,从1993年开始参加两会。由省人大开到省政协,整整25年。我太知道两会前后各部门会处于什么状态。为保证两会顺利召开,所有负面信息媒体都不允许报道、而各部门到了那个时候,几乎也没什么人做事,因为领导都去开会了。这一次,同样如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市卫健委停报感染人数的时间,与省市两会时间几乎完全同步。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也不是故意而为,而是习惯性动作。这一习惯,甚至不是这几年养成,是多年就有。多少年来,各部门都会把相关事情压到两会之后再办,而媒体多少年来,为保证两会顺利召开,从来报喜不报忧。干部习惯了,记者习惯了,领导习惯了,百姓也习惯了。押后办理工作,压下负面消息,大多时间都没发生什么意外。”建议调整两会时间,错开传染病高发期。<br> 7、“检验一个国家文明的尺度,是对弱势群体的态度。”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对武汉上海疫区人民的关注,昨天可能是由于疫情受损害的群众,今天可能是 LGBT 群体,明天可能是被银行吞掉存款的户主,后天可能是被欠债无法获得报酬的民工,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永远不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才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br> 8、“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出自方方。<br> 9、武汉的封城也引起了不少次生灾害,很多人因为疫情防控的手续延续急性病的治疗,只是在武汉,因为死于 COVID-19 的人远远多于其他而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到了2022 上海,病毒伤害力弱很多,就倒了过来,太多人因为医疗资源极度紧缺及无法等到核酸检测结果而死于其他本可以救治的病。武汉有方方傲骨,上海要不起。 10、“若提及人民,人民在他们眼里是个零。他们只需对上司负责就可以了,因为他们的位置是上司决定的,跟人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当官的不管人民,因为人民并不能决定他能不能继续当官。<br> 11、“武汉的领导要求人民向党和国家感恩。真是奇怪的思路。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的存在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相反。不明白领导们天天学习,怎么学反了向?”绝了。
2020 中国大陆 日记 非虚构
中国通史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吕思勉 群言出版社 2016 - 2
这部《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先生主张通史内容大体不离“理乱兴亡”与“典章制度”两大板块,于是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革命途中的中国”结尾,总计54章。
该版本为2016群言出版社出版,为更易于阅读,编者在章节内部加入小标题以间融提示。
2022年7月15日 已读 吕思勉 1940-1944 丨虽然先从政治史开始读,再倒回去读文化史,对我来说还是太难了……光看个流水账或者不用理解拣能看懂的部分看是不难,但要理解很多高度总结的内容,以及从史书中挑选出来的原文就不太行了。能看出来吕思勉这本通史还是有不少自己的料,认为不对的说法就提出来,并且用自己的理解和史书资料加以佐证。需要结合断代史理解,不太是很好通史导读(有文言文功底或许好一些),是不错的通史总结。八至十八章未读,约 200 页,打算用于工具书备查。
2016 中国大陆 历史学 非虚构
最后的讲义 豆瓣
最後の講義完全版·西原理惠子:女の子の人生で覚えていてほしいこと
6.9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西原理惠子 译者: 郭佳琪 2022 - 4
如果这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你会讲述什么?日本NHK电视台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最后的讲义》完全版。影响日本百万人的知名漫画家西原理惠子写给女性的生存哲学,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如何上位,而是防止下沉。比北野武更毒舌,比上野千鹤子更扎心的过来人忠言,人生有弯路,每个人都需要适时被打醒。只要付出努力几乎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也会有例外发生,人生总有一些不讲理的时候。
“作为一个从旁门左道走到今天的老太太,我今天想对你们说的不是勉励你们如何去成为一个认真优秀的人,更不是向你们灌输所谓人的理想状态云云。相反我想教你们一些避免危机的方法,例如什么时候可以选择逃避,什么情况下最好放弃。”
2022年7月12日 已读
西原理惠子 2020丨NHK公开课的讲稿,成书性质类似《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吧,同样是面向女性观众/
读者。西原理惠子通过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出了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在她的成长中,母亲经历了一段段不幸的婚姻,她坦言喜欢第二任父亲,但评价他早点死是好事。总结女人丈夫越换越次,自己年轻时也识人不清,但好在最终离开了待业男青年(人生成就之一)。此外是通过画漫画挣了好多钱,并且钱解决了很多问题,包括让希望去死的丈夫“体面”死去(侧面佐证希望丈夫去死的妻子真不少)。很多诙谐的表达,但也能看到文字背后妇女受到家暴,工作面临性别歧视仍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个小时就能读完!
2022 女性主义 日本 非虚构 鱼空共读
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 Goodreads 博客來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 and Mad: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of Women's Anger
8.7 (26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成思 新星出版社 2022 - 5
★内容介绍
破除偏见,去污名化,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
女性愤怒常常受到排斥、遮蔽和压制,愤怒的女性常被视为歇斯底里、“疯女人”,但是,丽贝卡断言,女性的公平之怒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强大力量之一。《好不愤怒》从愤怒的性别化谈起,重新审视了主流文化对男性愤怒与女性愤怒的双重标准,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MeToo运动以来美国乃至全世界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女性力量的崛起,探讨了各种各样的女性愤怒,考察了得到的各种回应并分析其背后折射的社会心理,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愤怒是真实的、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作者以精彩的文笔、犀利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适时呈现了一项意义非凡的调查研究,让我们得以一窥女性愤怒的历史与不可忽视的力量。
------------------------------------------------
★编辑推荐
女性发明了一百万种方式来改变世界,“阁楼上的疯女人”也有变革社会的力量!
从来不会有人告诉我们,不肯顺从、顽固执拗、狂烈暴怒的女性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历史,塑造了我们的当下,引领了我们的行动,也推动了我们的艺术。我们应当了解这些。
◎破除主流偏见,去污名化,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历数女性,尤其是女性愤怒在社会变革中的推动力量,堪称一部“女性愤怒小史”,以愤怒为切口,辐射整个美国乃至全球女性的生存境遇。
◎振聋发聩的当代女性宣言,男性也应该读读的行动指南。丽贝卡告诉人们,愤怒的女性并不孤单,愤怒是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她让女性有机会听到别人说出,她们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她们也同样感到愤怒,从而知道自己也可以大声说出来。
◎看见女性的力量,为女性愤怒谱写的一曲颂歌。本书从韦恩斯坦性侵事件谈起,揭示了MeToo运动前后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生存困境,也历数了史上每一次变革背后的不应被忽视的女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视愤怒而不是压抑和禁锢它们。
◎获奖无数,《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1 Best Seller,《华盛顿邮报》年度十佳,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盘踞美国《人物》、国家公共电台、ESQUIRE、ELLE、WIRED年度榜单,《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周刊》《出版人周刊》《书单》等好评如潮,Goodreads高分图书。
------------------------------------------------
★名人推荐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几乎每隔五十年就会掀起一波女权运动浪潮,每波浪潮中都会涌现出新的声音,以更为雄辩有力的言辞提出同样的正当诉求,追求社会公正和政治平等。我们如今身处新一波的女权主义浪潮之中,其中最响亮的一个声音就来自丽贝卡·特雷斯特。她在新书《好不愤怒》中基于女性的深刻感受,结合翔实的文献调查,讲述了一直以来女性蓄积的愤怒如何遭到压制与禁锢,是我读过类似话题中最棒的一本。向各位力荐!
——维维安·戈尔尼克(Vivian Gornick)
丽贝卡·特雷斯特文思敏捷、论证有力,读完此书,我确信女性必须重新掌控愤怒的力量,方能发起21世纪的变革。说实话,我们都厌倦了感到厌倦。是时候让我们好不愤怒了。
——布里特尼·库珀(Brittney Cooper,《怒于言表》作者)
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女权主义声音。
——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作者)
------------------------------------------------
★媒体评价
这一年里,性别及相关话题成为全国性的议题,而丽贝卡·特雷斯特给这次国民大讨论带来的影响最为关键。她以充满睿智、触动人心的文字,帮助读者理解这一文化转型。
——美国国家杂志奖授奖词,2018年
探讨了这种不被社会认可的女性情绪在政治上的用途,令人振奋……文笔激昂,信念坚定……激励人心的阅读体验。——《纽约时报书评》
正合时宜,发人深省……适合当下,却又超越当下,这些讲述和探讨通常来自女性,但男性也都有必要读读……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特雷斯特以雄辩有力的论证强调指出,这一现状不应只归咎于某些势力与体制,个体也应当为此负责。——《华盛顿邮报》
特雷斯特专攻女性主义和政治方面的写作,对此她尤为擅长……特雷斯特敏锐地指出,黑人女性是如何为这个国家的妇女运动奠定了基石……女性主义向我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了一些复杂因素,而特雷斯特则巧妙地将这些复杂因素理清道明。——《时代周刊》
汪洋恣肆……《好不愤怒》是对女性愤怒,这种今日烧得愈旺的催化力量的庆祝和宣泄。
——《奥普拉杂志》
从妇女参政者到“#MeToo运动”,特雷斯特的书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令人发狂的女性正义之怒的纲要,书中同时还向我们展示了有效和集体运用愤怒带来的好处。——《名利场》
激动人心的故事,令人钦佩。——《大西洋月刊》
一场针对美国政治、文化和个体不公的响亮辩论。……一次对女性愤怒的深入研究……诸多个体的声音与故事合力赋予了本书巨大的吸引力……也是一拨追求更大的自由和正义的行动号召。——《科克斯书评》
直击要害……特雷斯特在结语中提醒女性,不要将她们的愤怒一笔勾销——即使未来有所好转,即使“你自己没有遭遇不公……紧迫感会淡去”,也不要把注意力移开。
——《出版人周刊》
男性表达愤怒,会被视为“激动人心、直截了当”“是我们国家的摇篮曲”,女性表达愤怒,则被当成“指甲划过我们国家的黑板时发出的刺耳声”——特雷斯特如此断言。在这本令人振奋的新书里,她探讨了从卡丽·内申到碧昂丝、再到帕克兰高中的女生等不同时期的愤怒女性取得的成就。她从女性愤怒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黑人权力运动以及“#MeToo”运动(包括她自己遭遇韦恩斯坦的故事),并且引用研究指出,咒骂能让人更持久地忍受痛苦。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出现得正是时候。
——《人物》
应景,引人入胜,特雷斯特的一腔怒火之作必将引发关注和讨论。作者结合当下思潮,深入考察了古今女性与愤怒的关系,以及表达和抑制女性愤怒的后果,揭示了人们往往将负面因素加诸女性愤怒之上的双重标准,这种双标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用作使她们缄默和压制她们。
——BOOKLIST
《好不愤怒》是特雷斯特为女性愤怒谱写的一曲颂歌……深思熟虑、细致入微。作者发现,人们对这种愤怒的感知(和容忍度)会根据女性生气的内容和对准对象而发生变化,并指出,即便是出于正义、属于正当情绪的一种,女性仍然会为自己的愤怒感到羞耻或被这种羞耻本身所激怒。鉴于此,她有力证明了为何女性拥有和驾驭自己的愤怒如此重要——任何成功的变革都有赖于它。
——BUZZFEED
女性很生气,而特雷斯特正是描绘她们愤怒的样貌、成因和影响的人……是对正义之怒研究的应景之作。——ELLE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愤怒的来源、女性愤怒面临的挑战以及女性愤怒对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的深入研究著作。——ESQUIRE
才华横溢,振奋人心。——THE NATION
特雷斯特的女权主义宣言……女性在公共领域的愤怒往往被扭曲、污名化,并以男性想象不到的方式遭到抹黑,本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有力盘点。——BOOKFORUM
(本书)讨论了女性愤怒的变革力量及其远超于此的非凡意义。——PUREWOW
美国最聪明的性别和政治写作之一。——《波特兰月刊》
2022年7月10日 已读
Rebecca Traister 2018 丨这本书诞生于 2016 年大选后,或者直接说是希拉里的败选。这本书剖析了女性愤怒和美国政治之间的关系,指出美国女性愤怒如何引发和推动社会变革;不同群体受到区别对待的愤怒;对国家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的愤怒不被主流文化关注;介绍了经历了 2016 大选后女性的觉醒;最终呼吁更多女性行动起来。阅读中比较深刻的感受是,改变现状需要一种从下而上的力量,需要足够多的人去关注到性别平等问题,光靠少数几个女性去努力改变力量太过于微弱,而且她们也可能会“叛变”为去维护当前对她们有利的体制。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的不仅仅是性别问题还有种族问题,但他们比我们好在可以发声,有选票,甚至自己投身政治运动,每一个人都有创造历史的可能,哪怕是很微弱的力量。比如写下这样一本书,启发后世。笔记太多,值得。
2022 女性主义 政治学 美国 非虚构
致生为女人的我们 豆瓣
6.1 (10 个评分) 作者: [韩] 慎秀珍 [韩] 林庆璇 译者: 高文丽 卢珍 中信出版社 2021 - 1
从上班族转换为专职作家的林庆璇,偶尔出出专辑唱唱歌的艺人兼作家慎秀珍。她们就像“骆驼与企鹅”一样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位既坦率又“豪迈”,而另一位则自认为与外界交流时会比较“虚伪”。但是,她们却像年少时期互相分享心事的少女一样,交换日记近半年。 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她们围绕着“生为女人的我们”这样一个主题展开了如此之久的深入交流呢?她们时而笑着哭着,她们一起聊工作与爱情、人生、两性、旅行、金钱、自由,以及为了获得这一切而必须付出的日复一日的艰辛与挣扎。两个女人毫不设防的交换日记,就这样诞生了。
—————————————————————————————————
编辑推荐:
活着,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有答案,或许没有,但我们能通过这本书看到两位作者努力寻求答案的过程,也能看到她们始终不放弃寻找生活意义的决心。
当两个有趣的灵魂碰撞在一起,便是友谊开始的瞬间。她们大胆洒脱、毫不扭捏做作,她们堂堂正正地谈论恋爱、谈论爱情中的性、说自己讨厌生理期、讨厌什么样的人,甚至说到接工作的时候会把报酬的高低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她们不断挖掘、剖析自我,思索着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成年人。在每周一次的交换日记中,作为女性,站在自身的视角探讨工作、人际、友情、爱情等等一切该说的、不该说的东西,试图对我们进行一场深情、动人的侵犯。正如作者秀珍所说“或许你会这样想,别人甜蜜的友谊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但人们有必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因为在读到这些故事以后,我们可以调节生活之舟的航向,比如我也要像这样生活,或者我不要像那样生活。”
最后通过本书,真希望我们能不被按部就班的岁月磨灭光彩,做彼此眼中帅气的女人。
2022年7月4日 已读
2019 丨两个女人的交换日记,以这种形式写是就是为了出版,也就快餐书的水平吧。不知道是不是我偏见,除了特别大牌的作家,一般畅销书作家以出版为目的的日记,就没个日记的样子了,就是写给读者看的。不解的是这样一本连平平无奇都称不上的对谈录,是怎么能引进,还包装成了女性主题书籍,其实根本和性别没多大关系嘛。不管是写人际交往、对待年华老去的态度以及性爱、传统家庭的看法,都没有什么新意,甚至有很多令我产生无数个问号的言论。年长的把赚钱看得太重要,年轻的认为穿的好才会性感,甚至以“我们”的角度阐述羞于谈性,以取得读者的共鸣。讲性爱重要性,让读者不要发到网上去,然后自己写到书里,意思是流量只能自己赚?
2021 日记 非虚构 韩国 鱼空共读
永久檔案 Goodreads Goodreads
Permanent Record
8.7 (6 个评分) 作者: Edward Snowden 译者: 鄭勝得 / 蕭美惠 時報出版 2019 - 9
「我寧願失去國家,也不願意噤聲!」
――愛德華•史諾登

勇於揭發美國國家濫權監控的網路吹哨人

史諾登曾為美國國安局與中情局承包商僱員。二○一三年,時年二十九歲的史諾登,揭發了美國政府濫權監聽全球每日超過十七億筆通訊資料、窺探地球上每個人私生活的駭人真相。然而選擇說出真相的下場,便是遭到美國與英國政府通緝,流亡至今。

透過這本自傳,史諾登介紹了自己的一生,在大華府郊區的童年,以及在中情局與國安局承包商任職的過程。本書公開了他參與協助建立監控系統的始末,也寫下了當時勇於揭發國家機密的原因與初衷。這些價值觀與行動準則,亦決定了史諾登的一生。

現今已進入「監視資本主義」,很少人能在當下就明白,我們在網路上所分享的一切,不論知情或不知情,全都遭受監控、蒐集,並被暗中出賣。而這每一筆你以為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資料,不論自願或非自願,都已成為永久保存的檔案,早已溢出自由與道德倫理的認知,毫無隱私可言……

網路世代造就了他,也摧毀了他。史諾登是一名駭客、一名吹哨人,以及流亡中的網路良知。本書是這個數位時代的關鍵回憶錄。而史諾登讓出自己全部的一生,要你相信一件事:

唯有對於人民權利的尊重才能衡量一個國家的自由。
2022年7月3日 已读
Edward Snowden 2019丨第一部分写成长,从小就是骇客,指出骇客不仅仅存在于电脑领域,骇客是协助暴露系统缺点。在这个阶段中美国 911 事件对他的人生选择造成了较大影响,包括参军。第二部分写工作,提到国安科技业务是如何通过承包给小公司,让作者这些技术人员名义上受雇于公司,实际是为政府机关工作。一直以来美国的宣传是防御性质地收集信息,而在作者读到中国光明正大对人民监控的资料时,才怀疑美国也可能背地里对其他国家这么做,直到一份机密等级非常高的材料被作者偶然间读到,才发现到美国政府一直滥用监控特权收集信息。最后一部分主要是揭露真相前后的思想斗争和准备,这部分是作者正义勇敢品质的集中体现。补充《第四公民》的拍摄背景。读这本书期间正好遇到国内某数据库泄露,而我们能做的除了谨防诈骗还有什么?
2019 传记 英国 非虚构
跨國灰姑娘 豆瓣 博客來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5 (17 个评分) 作者: 藍佩嘉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08 - 12
◎聯合推薦
作家/吳音寧
台大社會系主任/林鶴玲
作家/胡淑雯
作家/柯裕棻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鵑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張茂桂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謝國雄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顧玉玲
你所見到的這本書,是台灣近年來最好看的報導文學,也是一本討論外籍幫傭在台情況的學術鉅作。它獲得多項首次頒給台灣人的重要國際學術榮耀,更受到國內中研院與國科會的肯定。之所以說它是本學術論文,是因為它的下筆嚴謹;說它不單純是一本學術論文,因為它真的如同小說一樣好看。翻開它,藏匿在台灣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就會如同電影般在你眼前展開。
這本書說的是女性外籍幫傭來到台灣的故事。自1992年起,一批批的家務移工憑著勇氣,飄洋過海來到全然陌生的島嶼,僅僅計算登記有案的家務移工,就已經超過16萬人。她們以短期契約的過客身分,在台灣社會的邊緣角落裡默默工作,維持著台灣社會的「現代生活」,但是,一般雇主只把她們當成「用玩即丟」的勞動力,無法享有公民權,甚至基本人權。
在這些隻身來台的家務移工眼中,我們熟悉的場景與畫面,都轉變成另外一種面貌:對於剛到台灣Vanessa來說,中正機場是一個通往未知的起點,高速公路邊的叢叢樹林,隱藏了無法想像的恐懼。對於Tiwi來說,Qoo果汁是她照顧的台灣小孩最愛的飲料,也是她用來寄往國外、向女兒表達母愛的補償工具。每一個家庭屋簷下,都有一則從未被說出的故事,連接著台灣新富雇主和來自東南亞的家務移工。
從馬尼拉到台灣,走過台北火車站、中山北路,一直到家中的廚房與臥室,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訪談了58位菲律賓、35位印尼女性幫傭,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她們的命運與想法,是第一本完整介紹外傭生活的報導著作。作者也採訪了51位僱有外籍幫傭的男、女主人,讓我們得以省思,自身家中的的親子與夫妻關係,其實如此脆弱。
本書最初於2006年在評選嚴格聞名的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以英文出版,獲得美國社會學會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國際亞洲學者會議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等獎項。經過三年之後,藍佩嘉以反璞歸真的母語,重新改寫《跨國灰姑娘》,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故事,呈現給台灣的讀者。如作者自言,這本書希望不只是以理論語言說服他們,更希望以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讓讀者感動。
2022年6月19日 已读
十佳备选。作者对书名的注释很好地概括了这个群体,跨国女性移工的迁移之旅饱含复杂和两难,对于母国来说她们逃离了家乡的贫穷和压力,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需要远程承担作为母亲或儿女的责任;对于客国来说他们需要扮演卑微的女佣角色。她们的付出为雇主扮演代理家人的角色,地主国却只把他们当用完即弃的劳动力,她们能实现阶级向上流动的方式十分有限,即使嫁给雇主,也不过是把有偿家务劳动变成了无偿的而已。
作者拥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力,并把种种现象和本质条分缕析地呈现给读者。对政策的解析其实涉及人权问题,而“与父权讨价还价”是性别问题,我们需要正视“家务劳动”“母职”作为“妇职”的核心。
所谓污染是移工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对雇主来说难以拿捏。信息闭塞新闻看不懂没有朋友没有行动自由,就是好就是乖。这一点的本质真是到哪都一样。(看看人家的博论
2008 中国台湾 社会科学 非虚构 鱼空共读
茶叶与帝国 豆瓣
A Thirst for Empire: How Tea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美] 埃丽卡·拉帕波特 译者: 宋世锋 2022 - 1
以茶叶为核心书写全球史,凸显茶叶帝国缔造者的恐惧、幻想和渴望。
茶叶构建了日不落帝国,承载了数百年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宏大叙事。
★所获奖项
2018年食品与社会研究协会图书奖联合获奖作品
2018年美食家世界食谱大奖获奖作品
2018年杰里•本特利奖世界史类图书奖获奖作品
2018年太平洋海岸英国研究会议图书奖获奖作品
★内容简介
茶叶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几个世纪以来,种植、销售茶叶所带来的收益为战争提供了资金,推动了殖民活动,而茶叶的栽种也在土地使用、劳动力制度、市场运作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至今尚存。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审视了男男女女是如何通过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的茶产业来改变全球的口味和习惯的。
作者埃丽卡•拉帕波特在本书中指出,17—20世纪,茶产业与大英帝国的边界是重叠的,但从未完全一致。她还强调了使大英帝国能够主导但从未完全控制全球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她还深入研究了欧洲人是如何接受、挪用和改变中国茶文化,以在英国及其他全球市场建立广泛的茶叶需求,并在南亚和非洲建立种植园经济的。茶产业是最早的殖民产业之一,商人、种植者、推广者和零售商利用帝国资源为全球广告和政治游说买单。茶叶激发出的商业模式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对理解政治和宣传如何影响国际经济至关重要。
★编辑推荐
◎生动描述了中英两国围绕茶叶贸易而导致的紧张关系,甚而爆发了鸦片战争,之后又详细讲述了中国茶叶是如何被吸收并同化到英帝国的文化和经济中。
◎运用丰富的档案资料,深入探索了阿萨姆和锡兰的茶叶生产商如何克服困难去寻找和维护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一批专业宣传家是如何推广茶叶的。
英国人喝茶加糖和牛奶的习惯从哪来的?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大西洋两岸的消费者为何开始厌倦绿茶而青睐红茶?为何茶叶成为南非人心目中的历史版图的一部分?为何美国人最喜欢的茶饮料是冰茶?
◎考查了“解殖民化”对于茶产业和茶叶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茶叶帝国走向衰落,茶叶不再被定义为一种帝国商品,而是一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全球性产业。
★媒体推荐
本书从伦敦的咖啡馆写到阿萨姆闷热的种植园,再写到麦迪逊大街的广告公司……研究得透彻,叙述得迷人。
——《出版人周刊》
本书做了细致的研究,展示了散落在全球各地的档案资料,用以说明早在“全球化”一词出现之前,产品的跨境流通如何将世界编织到一起……拉帕波特的作品对我们所有人都有意义。
——华志坚(Jeffrey Wasserstrom),《华尔街日报》
拉帕波特权威地讲述了茶叶和饮茶文化如何影响了大英帝国及受英国影响的世界的宏大历史……她对这些年来茶叶的推销方法的描述极为引人入胜。
——文思淼(Simon Winchester),《纽约时报书评》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Erika Rappaport 2017 丨看完了但又什么都没记住又一本,不知道是我对茶的发展史不了解所致,还是确实写的太细碎。每一章总结认真看看也可以了。 茶叶、酒、咖啡、可口可乐互为竞品,茶叶帝国形成之前一波人要禁酒,解殖民化过程中,浪潮退去,青年人都去喝咖啡可乐了,茶叶产业逐渐衰弱。 茶叶产业的形成是一个被引导的过程,因为茶能提神,替代酒,能让工人更好被管理。喝茶的人多了但又不想进口受制于人(中国),于是要发展自己的茶园(殖民地),同时还要污名化中国茶。 看看百年前的人喝茶也是被操纵的嘛,国家想让你喝茶了就宣传它好,不想让你喝就加税,想让你喝这个国家的茶就做宣传,围绕茶产业,种植园主、经销商、零售店主、政府都盯着消费者的钱包。 比较了原著,删了好几个图,原汁原味不好吗?译注太少了,应该是没什么专业背景。
2022 世界史 美国 非虚构 鱼空共读
一個大童話:我在中國的四十年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博客來
作者: 遇羅錦 晨鐘書局 2009 - 1


  時值海內外華人及各界人士對中共建政60年歷史的質對、審視、批判漸趨全面展開之際,獨立中文筆會 自由寫作委員會於3月8日與《北京之春》雜誌社、晨鐘書局在美國紐約連袂舉行「遇羅錦《一個大童話》新書首發暨遇羅克蒙難39週年紀念座談會」,向讀者及文革受害者、見證者,介紹遇羅錦的新書 ,一起共同緬懷在中共政權暴力統治下犧牲受難的遇羅克烈士。
  1966年文革紅八月,25歲的北京徒工遇羅克寫下長文《出身論》,一個"黑五類"家庭出身的青年,用自己的思想和文字, 竟然在當時就造成了震動全國的效應。1968年1月,遇羅克被捕入獄。1970年3月5日,遇羅克被中共當局以"現行反革命"的罪名殺害,年僅27歲。
  二十年後,遇羅克的妹妹遇羅錦完成了這部傳記小說《一個大童話》。可以這一本書寫盡了她在中國度過的前半生。遇羅錦說:"我畢生只寫這一本書。殘酷的專制暴政無情地擊碎了他們原有的人生理想,給他們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巨大苦難與傷痛。這就刺激那顆不甘屈服的心靈涌起一種強烈的衝動:寫下來,把自己經歷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寫下來,讓自己的苦難生涯成為一本書,所以他們畢生只有一本書。  
  據該書封底的醒目介紹:「全書重點只寫兩個人:哥哥,在政治上被判了死刑;妹妹,在道德上被判了 死刑。」這一對兄妹、一個家庭的命運悲劇,將近30年前曾經轟動中國,隨之也在整個大陸被強令沉默 ,如今在中文世界重新浮出水面,成為當下共和國60年祭(1949-2009)繞不開的話題!  作者簡介 
遇羅錦
  消失公眾視野已久的作家遇羅錦,隱居德國小鎮,20年磨一劍,重出江湖--《一個大童話》是她 一年多來修刪、增補、編訂、數易其稿而成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傳記作品把讀者帶回1949年後中國人 經受的銘心刻骨的坎坷歷程:從一個家庭的苦難命運伸展開去,親情與愛情,忠誠與背叛,良知與慾望 ,理想與追求,由一個女性自幼及長的成長史,一個女性對親人和家庭、對離奇社會的目擊、體驗與反 思中,得到洞察和見證;洋洋六十萬言的自述與吐露真相,勇敢張揚個性和自由,繼續重申自我價值確 立的普世意義,終也還作者因其數次結婚、離婚遭遇而被當局誣為「墮落的女人」以一個公道和清白。
  作者昭告讀者: 「這是一本人人都罵的書--中共罵、家人罵、朋友罵、漢學家罵……中共罵它揭陰私 ,家人罵它不公平,朋友罵它太無情,漢學家罵它『怎能那樣寫你父母』 」「如今,這沉寂了20年之後 ,是想招來更多的罵聲。罵,是最動聽的音樂。」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看完这本书发现之前看的《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的回忆部分大部分出自遇罗锦这本自传,不仅仅是书中选摘自本书的遇罗锦的《乾坤特重我头轻》,其他人的回忆也是作者为了写这本纪念哥哥的书去联系的。写这本书也是她绝望想自杀时支撑她活下来的最大动力。 读这本书最初当然是因为她是遇罗克的妹妹,但读下来令我难过的不仅仅是她文字中呈现出来的遇罗克可贵的品质,还有遇罗锦面临不得不随便找个人结婚落户和内心始终想要追求爱情之间的冲突,为此每一次她都很勇敢。她在书中说“不少人写了自己的受难史,却不在性生活上触及。彷彿,书中的生活一切都不正常,唯独性生活上永远正常。”做个正直的人是哥哥留给她美好的品质之一,所以她不屑于偷情,既然过不下去了就应该离婚,既然相爱就应该追求合法的关系,这是她的逻辑。 原来遇罗克是被摘除了眼角膜的,为此抵了枪毙的子弹费
2009 中国香港 传记 非虚构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1997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027丨第一章结束作者用两页篇幅概括了整本书的结构框架和每个章节着重讲述的内容,是比较好的导读。读下来觉得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是嫖娼部分,而不是禁娼。换句话说,作者通过指南书对妓院规制的介绍,可以作为清代狭邪小说的阅读基础。作者也提出了史料中对于妓女避孕、生育等缺少记录,做娼妓确实是一种劳动。官方提出禁娼,把妓女当做受害者位置,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妓女都是被迫卖淫,特别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来钱快成了卖淫的很大一个原因。
记录:P441 卖淫女在社会上永远被当做卖淫女,而且只当做卖淫女,而嫖客一旦结束商品性交易,就回到了别的社会位置上。P420 王安忆说妓女中的很多人是女人里最有野心的人。P409 卖淫女对作家陆星儿说,不得已同自己不爱的丈夫睡觉——所以这样又有什么不同。(有点难
2010 历史社会学 美国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