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跨國灰姑娘 豆瓣 博客來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5 (17 个评分) 作者: 藍佩嘉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08 - 12
◎聯合推薦
作家/吳音寧
台大社會系主任/林鶴玲
作家/胡淑雯
作家/柯裕棻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鵑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張茂桂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謝國雄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顧玉玲
你所見到的這本書,是台灣近年來最好看的報導文學,也是一本討論外籍幫傭在台情況的學術鉅作。它獲得多項首次頒給台灣人的重要國際學術榮耀,更受到國內中研院與國科會的肯定。之所以說它是本學術論文,是因為它的下筆嚴謹;說它不單純是一本學術論文,因為它真的如同小說一樣好看。翻開它,藏匿在台灣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就會如同電影般在你眼前展開。
這本書說的是女性外籍幫傭來到台灣的故事。自1992年起,一批批的家務移工憑著勇氣,飄洋過海來到全然陌生的島嶼,僅僅計算登記有案的家務移工,就已經超過16萬人。她們以短期契約的過客身分,在台灣社會的邊緣角落裡默默工作,維持著台灣社會的「現代生活」,但是,一般雇主只把她們當成「用玩即丟」的勞動力,無法享有公民權,甚至基本人權。
在這些隻身來台的家務移工眼中,我們熟悉的場景與畫面,都轉變成另外一種面貌:對於剛到台灣Vanessa來說,中正機場是一個通往未知的起點,高速公路邊的叢叢樹林,隱藏了無法想像的恐懼。對於Tiwi來說,Qoo果汁是她照顧的台灣小孩最愛的飲料,也是她用來寄往國外、向女兒表達母愛的補償工具。每一個家庭屋簷下,都有一則從未被說出的故事,連接著台灣新富雇主和來自東南亞的家務移工。
從馬尼拉到台灣,走過台北火車站、中山北路,一直到家中的廚房與臥室,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訪談了58位菲律賓、35位印尼女性幫傭,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她們的命運與想法,是第一本完整介紹外傭生活的報導著作。作者也採訪了51位僱有外籍幫傭的男、女主人,讓我們得以省思,自身家中的的親子與夫妻關係,其實如此脆弱。
本書最初於2006年在評選嚴格聞名的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以英文出版,獲得美國社會學會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國際亞洲學者會議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等獎項。經過三年之後,藍佩嘉以反璞歸真的母語,重新改寫《跨國灰姑娘》,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故事,呈現給台灣的讀者。如作者自言,這本書希望不只是以理論語言說服他們,更希望以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讓讀者感動。
2022年6月19日 已读
十佳备选。作者对书名的注释很好地概括了这个群体,跨国女性移工的迁移之旅饱含复杂和两难,对于母国来说她们逃离了家乡的贫穷和压力,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需要远程承担作为母亲或儿女的责任;对于客国来说他们需要扮演卑微的女佣角色。她们的付出为雇主扮演代理家人的角色,地主国却只把他们当用完即弃的劳动力,她们能实现阶级向上流动的方式十分有限,即使嫁给雇主,也不过是把有偿家务劳动变成了无偿的而已。
作者拥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力,并把种种现象和本质条分缕析地呈现给读者。对政策的解析其实涉及人权问题,而“与父权讨价还价”是性别问题,我们需要正视“家务劳动”“母职”作为“妇职”的核心。
所谓污染是移工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对雇主来说难以拿捏。信息闭塞新闻看不懂没有朋友没有行动自由,就是好就是乖。这一点的本质真是到哪都一样。(看看人家的博论
2008 中国台湾 社会科学 非虚构 鱼空共读
茶叶与帝国 豆瓣
A Thirst for Empire: How Tea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美] 埃丽卡·拉帕波特 译者: 宋世锋 2022 - 1
以茶叶为核心书写全球史,凸显茶叶帝国缔造者的恐惧、幻想和渴望。
茶叶构建了日不落帝国,承载了数百年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宏大叙事。
★所获奖项
2018年食品与社会研究协会图书奖联合获奖作品
2018年美食家世界食谱大奖获奖作品
2018年杰里•本特利奖世界史类图书奖获奖作品
2018年太平洋海岸英国研究会议图书奖获奖作品
★内容简介
茶叶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几个世纪以来,种植、销售茶叶所带来的收益为战争提供了资金,推动了殖民活动,而茶叶的栽种也在土地使用、劳动力制度、市场运作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至今尚存。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审视了男男女女是如何通过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的茶产业来改变全球的口味和习惯的。
作者埃丽卡•拉帕波特在本书中指出,17—20世纪,茶产业与大英帝国的边界是重叠的,但从未完全一致。她还强调了使大英帝国能够主导但从未完全控制全球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她还深入研究了欧洲人是如何接受、挪用和改变中国茶文化,以在英国及其他全球市场建立广泛的茶叶需求,并在南亚和非洲建立种植园经济的。茶产业是最早的殖民产业之一,商人、种植者、推广者和零售商利用帝国资源为全球广告和政治游说买单。茶叶激发出的商业模式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对理解政治和宣传如何影响国际经济至关重要。
★编辑推荐
◎生动描述了中英两国围绕茶叶贸易而导致的紧张关系,甚而爆发了鸦片战争,之后又详细讲述了中国茶叶是如何被吸收并同化到英帝国的文化和经济中。
◎运用丰富的档案资料,深入探索了阿萨姆和锡兰的茶叶生产商如何克服困难去寻找和维护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一批专业宣传家是如何推广茶叶的。
英国人喝茶加糖和牛奶的习惯从哪来的?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大西洋两岸的消费者为何开始厌倦绿茶而青睐红茶?为何茶叶成为南非人心目中的历史版图的一部分?为何美国人最喜欢的茶饮料是冰茶?
◎考查了“解殖民化”对于茶产业和茶叶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茶叶帝国走向衰落,茶叶不再被定义为一种帝国商品,而是一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全球性产业。
★媒体推荐
本书从伦敦的咖啡馆写到阿萨姆闷热的种植园,再写到麦迪逊大街的广告公司……研究得透彻,叙述得迷人。
——《出版人周刊》
本书做了细致的研究,展示了散落在全球各地的档案资料,用以说明早在“全球化”一词出现之前,产品的跨境流通如何将世界编织到一起……拉帕波特的作品对我们所有人都有意义。
——华志坚(Jeffrey Wasserstrom),《华尔街日报》
拉帕波特权威地讲述了茶叶和饮茶文化如何影响了大英帝国及受英国影响的世界的宏大历史……她对这些年来茶叶的推销方法的描述极为引人入胜。
——文思淼(Simon Winchester),《纽约时报书评》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Erika Rappaport 2017 丨看完了但又什么都没记住又一本,不知道是我对茶的发展史不了解所致,还是确实写的太细碎。每一章总结认真看看也可以了。 茶叶、酒、咖啡、可口可乐互为竞品,茶叶帝国形成之前一波人要禁酒,解殖民化过程中,浪潮退去,青年人都去喝咖啡可乐了,茶叶产业逐渐衰弱。 茶叶产业的形成是一个被引导的过程,因为茶能提神,替代酒,能让工人更好被管理。喝茶的人多了但又不想进口受制于人(中国),于是要发展自己的茶园(殖民地),同时还要污名化中国茶。 看看百年前的人喝茶也是被操纵的嘛,国家想让你喝茶了就宣传它好,不想让你喝就加税,想让你喝这个国家的茶就做宣传,围绕茶产业,种植园主、经销商、零售店主、政府都盯着消费者的钱包。 比较了原著,删了好几个图,原汁原味不好吗?译注太少了,应该是没什么专业背景。
2022 世界史 美国 非虚构 鱼空共读
一個大童話:我在中國的四十年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博客來
作者: 遇羅錦 晨鐘書局 2009 - 1


  時值海內外華人及各界人士對中共建政60年歷史的質對、審視、批判漸趨全面展開之際,獨立中文筆會 自由寫作委員會於3月8日與《北京之春》雜誌社、晨鐘書局在美國紐約連袂舉行「遇羅錦《一個大童話》新書首發暨遇羅克蒙難39週年紀念座談會」,向讀者及文革受害者、見證者,介紹遇羅錦的新書 ,一起共同緬懷在中共政權暴力統治下犧牲受難的遇羅克烈士。
  1966年文革紅八月,25歲的北京徒工遇羅克寫下長文《出身論》,一個"黑五類"家庭出身的青年,用自己的思想和文字, 竟然在當時就造成了震動全國的效應。1968年1月,遇羅克被捕入獄。1970年3月5日,遇羅克被中共當局以"現行反革命"的罪名殺害,年僅27歲。
  二十年後,遇羅克的妹妹遇羅錦完成了這部傳記小說《一個大童話》。可以這一本書寫盡了她在中國度過的前半生。遇羅錦說:"我畢生只寫這一本書。殘酷的專制暴政無情地擊碎了他們原有的人生理想,給他們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巨大苦難與傷痛。這就刺激那顆不甘屈服的心靈涌起一種強烈的衝動:寫下來,把自己經歷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寫下來,讓自己的苦難生涯成為一本書,所以他們畢生只有一本書。  
  據該書封底的醒目介紹:「全書重點只寫兩個人:哥哥,在政治上被判了死刑;妹妹,在道德上被判了 死刑。」這一對兄妹、一個家庭的命運悲劇,將近30年前曾經轟動中國,隨之也在整個大陸被強令沉默 ,如今在中文世界重新浮出水面,成為當下共和國60年祭(1949-2009)繞不開的話題!  作者簡介 
遇羅錦
  消失公眾視野已久的作家遇羅錦,隱居德國小鎮,20年磨一劍,重出江湖--《一個大童話》是她 一年多來修刪、增補、編訂、數易其稿而成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傳記作品把讀者帶回1949年後中國人 經受的銘心刻骨的坎坷歷程:從一個家庭的苦難命運伸展開去,親情與愛情,忠誠與背叛,良知與慾望 ,理想與追求,由一個女性自幼及長的成長史,一個女性對親人和家庭、對離奇社會的目擊、體驗與反 思中,得到洞察和見證;洋洋六十萬言的自述與吐露真相,勇敢張揚個性和自由,繼續重申自我價值確 立的普世意義,終也還作者因其數次結婚、離婚遭遇而被當局誣為「墮落的女人」以一個公道和清白。
  作者昭告讀者: 「這是一本人人都罵的書--中共罵、家人罵、朋友罵、漢學家罵……中共罵它揭陰私 ,家人罵它不公平,朋友罵它太無情,漢學家罵它『怎能那樣寫你父母』 」「如今,這沉寂了20年之後 ,是想招來更多的罵聲。罵,是最動聽的音樂。」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看完这本书发现之前看的《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的回忆部分大部分出自遇罗锦这本自传,不仅仅是书中选摘自本书的遇罗锦的《乾坤特重我头轻》,其他人的回忆也是作者为了写这本纪念哥哥的书去联系的。写这本书也是她绝望想自杀时支撑她活下来的最大动力。 读这本书最初当然是因为她是遇罗克的妹妹,但读下来令我难过的不仅仅是她文字中呈现出来的遇罗克可贵的品质,还有遇罗锦面临不得不随便找个人结婚落户和内心始终想要追求爱情之间的冲突,为此每一次她都很勇敢。她在书中说“不少人写了自己的受难史,却不在性生活上触及。彷彿,书中的生活一切都不正常,唯独性生活上永远正常。”做个正直的人是哥哥留给她美好的品质之一,所以她不屑于偷情,既然过不下去了就应该离婚,既然相爱就应该追求合法的关系,这是她的逻辑。 原来遇罗克是被摘除了眼角膜的,为此抵了枪毙的子弹费
2009 中国香港 传记 非虚构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1997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027丨第一章结束作者用两页篇幅概括了整本书的结构框架和每个章节着重讲述的内容,是比较好的导读。读下来觉得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是嫖娼部分,而不是禁娼。换句话说,作者通过指南书对妓院规制的介绍,可以作为清代狭邪小说的阅读基础。作者也提出了史料中对于妓女避孕、生育等缺少记录,做娼妓确实是一种劳动。官方提出禁娼,把妓女当做受害者位置,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妓女都是被迫卖淫,特别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来钱快成了卖淫的很大一个原因。
记录:P441 卖淫女在社会上永远被当做卖淫女,而且只当做卖淫女,而嫖客一旦结束商品性交易,就回到了别的社会位置上。P420 王安忆说妓女中的很多人是女人里最有野心的人。P409 卖淫女对作家陆星儿说,不得已同自己不爱的丈夫睡觉——所以这样又有什么不同。(有点难
2010 历史社会学 美国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