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空共读
约翰·克里斯朵夫 豆瓣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译者: 许渊冲 2021 - 6
▷名家名译|经典插图版,充皮纸封面,精美函套,极具收藏价值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花费20年写就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一部气势磅礴的音乐史诗 |以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纽约时报》评为“世界经典长篇名著” |教育部推荐阅读书目 |央视《朗读者》首期开读书目
————————
【内容简介】
值许渊冲先生百岁诞辰之际,推出全新《法兰西三大文学经典》插图纪念珍藏版。
其中,《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罗曼·罗兰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书共十卷,分为四册。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音乐天才与自我,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位德国音乐家在艺术斗争过程中人生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离开小镇到巴黎闯荡,作品不被理解,爱情屡次受挫,生活日益拮据,但是凭借着对音乐的执着和对生活的乐观,他在磨难中找到了生命的宁静,犹如一条河流涌入了广阔深遂的汪洋大海。
————————
【名人及媒体推荐】
颂扬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以及他在描述不同类型的人物时表达出的同情心和对真理的热爱。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爱德蒙·高斯
诗歌、音乐、科学的三位一体与法、德、意文化三位一体的交融在罗兰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茨威格
人生是空的,但当然有救。因为在其开始之时并非完全空空如也。而是我们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无所不用其极地将其磨损以至彻底掏空。至于如何辛苦、磨损,请去阅读罗曼·罗兰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切都写在那里。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我们尤须牢记的是,切不可狭义的把《约翰·克里斯朵夫》单看作一个音乐家或艺术家的传记。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生酵素,只因为它含有丰满无比的生命力。
——傅雷
……《约翰·克里斯朵夫》等等,很多外国的经典名著是在部队站岗的三年间读的,这三年的阅读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也了解了更多世界文学知识。
——莫言
一旦我意志消沉的时候就会看《约翰·克里斯朵夫》,可以说是我的励志书。
——严歌苓
失利了,去看看《约翰·克里斯朵夫》,人这一辈子要经历多大的挫折和坎坷,才会有所成就?
——董卿
每次只要能在那小屋里读一会,我就觉得浑身是劲,天塌下来我都能把它顶住。这世上什么都阻碍不了我前进的步伐。这本书就是《约翰·克里斯朵夫》。
——毕飞宇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心灵《圣经》一样,它把我从一个灰暗的时期带出来。
——熊培云
我一翻开这套书,就再也放不下去了,心咚咚咚地跳个不停。那是上高中以后真正废寝忘食连续读完的一部书。
——王强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Romain Rolland 1902-1912 丨来这本写了有十年,并且不同的人物分别构思于不同时期。如果说《米德尔马契》是网状叙事,那这本就相对线性很多。书中出现的人物是在克里斯多夫成长和经历的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并且很多人人物并不仅限于三言两语介绍为何人,而是从配角的家庭出身详细介绍人物的性格/品格。此外则是作者通过对克里斯多夫在文艺圈/音乐圈/上流社交圈的经历,书写了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说好听是真实写照,说直白是吐槽(第二册开始有源源不断之感),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情节上最终塑造的是克里斯多夫的形象,用作者的原画说是:他死了一百次还会复活,他永远战斗,一直是“全世界英勇斗争,受苦受难取得胜利的自由男女”的兄弟。小说对爱情和友情的书写不是我以往理解的那种典型,很包容很多元。
2021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米德尔马契 豆瓣 Goodreads
Middlemarch
9.3 (29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爱略特 译者: 项星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9
★ BBC“最伟大的英国小说”榜首
★《时代周刊》“史上最伟大的100部长篇小说”第8名
------------------------------------------------------------------------
《米德尔马契》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乡村为背景,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并借此展现了一幅社会图景。本书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方面讲述了年轻女性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的破灭,另一方面讲述了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可悲的婚姻与事业的失败。作者运用对比、对称、平行和重复等手法,把这两条主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众多人物写了进去,成功地表现了“社会挫败人”这样一个幻灭主题。
------------------------------------------------------------------------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小说。”
——文学评论家F. R. 利维斯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George Eliot 1872 丨多萝西娅爱情和婚姻的破灭、利德盖特事业的挫折,起初这两位都是投入十足的热情来经营婚姻或者事业,但是他们都在挫折中成长了起来。特别喜欢笔墨不多的玛丽,她的选择和威尔有相似之处,即心中有所爱,也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再做出奔赴的选择。小说网状叙事,令我惊讶的是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原本是两个故事,但作者通过处理写成了一个故事。我的关注点一直停留在叙述和议论的交换进行,不仅用场景和细节表现人物,还用议论和背景交待辅以加深理解。艾略特研究者对于首卷语格言警句的解读(构建超文本和互文)完全读不出来,导读都被我直接跳过。结合现实面对战争和无法解救的女人摘录一句话:我们活在世上,想到别人的痛苦,那种心如刀割的痛苦,只要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2022-03-03
2018 英国 英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丰乳肥臀 豆瓣 Goodreads
丰乳肥臀
8.7 (29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他的想象力丰富,又扎根于中国传统的说书艺术,这是他超过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地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
*任何人要是想谈论中国,都应该先去读莫言的书,我认为他可以和福克纳平起平*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评委会
*莫言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写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莫言先生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评委会
*《丰乳肥臀》描写的世界,是从抗日战争开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性”和“生”剧烈冲突的世界,同时又是联系着无数“死”的世界。与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相比,这部小说更关注以往被人忽视的民众世界。——日本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
*《丰乳肥臀》是这些年所读之书中最具压倒性印象的一本。故事与《铁皮鼓》相似,意境与《恶童日记》相似,那种中国式的无政府状态在日本文学中是没法相比较的。——日本著名评论家鹿岛茂
*这是一部严肃的、诚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对中国的百年历史具有很大的概括性。这是莫言小说的突破,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次突破。——著名作家汪曾祺
*我欣赏此作所保持的莫言一贯的泥沙俱下的激情,这种激情中有金子的闪光,有对民族、人类、社会的宽阔的审视角度,尤其众多的女性形象所投注的母子之爱,这种爱经过变形、夸张,但仍然是有深度的,富有诗意的。——著名作家苏童
《丰乳肥臀》是莫言1995年创作的一部波澜壮阔的民间“史诗性”大书。它记录了一位饱经苦难的母亲和她的八个子女构成的庞大家族:母亲用奶水喂养女儿和女儿们的子女,在战乱中保护孩子们避难、逃荒。女儿们跟着她们爱上的男人加入不同的政治势力,于是20世纪中国的疯癫岁月便在这个庞大 家族的内部投射出角逐与厮杀、亲情与背叛、牺牲与冷漠、荣耀与耻辱。大起大落之下,母亲始终如坚硬的河床承受着一切,保护着一切,见证了战争与饥饿,也见证了荒唐与挥霍……
莫言以一贯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东方超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又涂满神秘色彩的乡村图景。在这里,爱与欲、生与死、鲜血与肉体、饥渴与奢侈,都以超自然的能量爆发出来。而位于图画中心的,却是那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也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母亲。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莫言 1996 丨含乳量太高,非常不适:上官金童的“我”令我作呕。 故事放在中国历史上大概还是看到主要的运动,无非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波人来了又被另一波人打到,受苦受难的始终是老百姓。但还是有一些人因为一些幸运的因素,被权利宠幸一时,遂忘却自己的根底。 莫言的写作手法和对母亲这个角色的刻画很难不把其与《百年孤独》联系起来,魔幻现实的成分有之,但本土化得有点怪异,个人不太喜欢。其次结合历史现实反复太多,过于波折,后阶段读得有点乏味。虽然众女出自不同的根源,女大不中留,但个人命运上,姐妹亲情完全被抹去。连接这个大家庭的是上官鲁氏的存在,这种连接是建立在不断吸食她付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她的一生就是在带孩子,养育子辈和孙辈。“乳”和“臀”在此是一种生命延续的条件,大概就是指这个家族容易发(P365)2022-06-05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红树林 豆瓣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取材真实发生的案例;书写检察官的社会生活。
全知全能的神秘叙述;爱恨情仇的欲望描写。
当代人在权、钱、情、色等欲望深渊的纠结与挣扎。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畅销“莫言长篇小说全编”系列,全新修订升级
---------
《红树林》创作于1998年,初版于1999年,是莫言唯一一部将故事背景从高密东北乡转向南海之滨的现代都市和淳朴渔村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林岚是南江市副市长,在她光鲜亮丽的身份背后却是挣扎于金钱、权力与错乱情欲之间的扭曲人生。而另外一位美丽淳朴的渔家姑娘珍珠,从红树林边来到都市,在与林岚及其儿子的纠葛中饱尝人生的苦楚,却最终在痛苦中成长起来。作者以“珍珠”隐喻人生,通过书写乡村人物走入城市所带来的冲击与异化,迷失与成长,为读者建构了一个纷繁错杂的欲望迷宫。
“我到了检察院之后写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叫《红树林》,后来把它改成了一部书,也叫《红树林》,写的是检察院生活,但实际上写的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检察官在社会当中的一些普遍联系。”——莫言
-----------------
编辑推荐
• 全新修订版本。内容精审细校;纸张、配色、装帧设计全新升级。
• 从1997年到2007年,莫言在《检察日报》当了整整十年的记者,亲自到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采访和体验生活,根据真实案例写就了《红树林》。
• 莫言第一次走进了城市,在艺术风格上渐渐从传说、神话、虚幻中走出,将眼光投向身边喧闹真切的现实生活,稳重、理智了许多,少了一点激情,多了一些从容不迫的平静。
• 当乡村人物走入都市,他们遭遇的权、钱、情、色的多层面欲望,他们的迷失与成长,在今天读来依然真实而丰富。
• 作者细述珍珠的培育过程,也书写了同样脱胎于苦难的两位女性,面对人生的诱惑与迷惘,她们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 如果万物有灵,红树林又会给这个瞬息万变、纸醉金迷的都市社会带来怎样的坚守力量?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莫言 1999 丨最后拨开往事的真相居然是一个扒灰故事……感觉写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写。林岚的父辈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他们这一辈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十年浩劫,故事叙述的现在是三虎和珍珠这一辈。林岚作为强权的牺牲品,终于也站到了权利的巅峰,她为了儿子终究也成了当年的秦书记。不管是过去的林岚还是现在的珍珠,女人的贞操始终是男人的春药,为了这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第一次最值钱。最不能忍受的是用第二人称叙述林岚的部分,“我”始终隐藏于故事背后,也许是个死人的鬼魂,以及第十章完完全全惊呆我的翻翻翻还没完的故事大纲。一万个问号都不足以形容我的震惊。写珍珠生产的产业比较真实,但其实也很残酷。ps.林岚这名字莫名有一种郭敬明的熟悉感,查了一下原来是《梦里花落知多少》。2022-05-03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酒国 豆瓣
7.5 (19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用侦探小说方式创作的反腐败题材力作;
超出阅读经验的讽刺小说代表作,魔幻戏剧与悬疑电影式的盗梦空间。
————————————————————————
莫言重要作品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可的莫言代表作。
莫言坦言,这部长篇,我为它感到骄傲!
————————————————————————
《酒国》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反腐败题材长篇小说代表作,创作于1989年至1992年。因为“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法国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酒国》法语版荣获2001年法国Laure Bataillon外国文学奖;2004年,意大利语版荣获Nonino国际文学奖。
本书有三层叙述结构,第一层是书中角色中年作家“莫言”所著检察院特级侦查员丁钩儿进酒国调查地方官员烹食男婴一案,却无法逃离酒色陷阱,最终跌进茅坑淹死的中篇小说;第二层是与“莫言”信件来往的酒国博士李一斗创作的九篇短篇小说,从李一斗的角度讲述了酒国中一系列荒诞故事;最后一层是“莫言”与李一斗往来的信件,最终“莫言”亲临酒国与李一斗等人见面,并与自己笔下的“丁钩儿”一样不可抑制地接触酒色、开始堕落的故事。
“《酒国》表现了我对人类堕落的惋惜和对腐败官僚的痛恨。”——莫言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莫言 1993 丨以“酒”为题材的反腐作品,但看上去反得并不彻底。丁钩儿并没有侦查出来酒国市的食婴真相,反而经历了一系列离奇古怪的事,确实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反而是小说的结构令我咋舌,莫言写的小说,与酿酒学院勾兑学博士李一斗希望莫言推荐去投稿的几篇小说,交织着把酒国奇事一一到来。莫言在后记中写道:官员的腐败,是所有社会丑恶现象的根本原因。小说正文写道:当然,有条件吃奇食异味的人,大多数不必掏自己的腰包,至于绝大多数老百姓,也不过是胡乱塞饱肚子罢了。虽然公款吃喝已经不易,但在“酒”上面能做的文章还有很多。虽然结构很好,但总体读感是情节推进慢,很多描写真的太细致了,当然这也是见莫言功底的地方...比如余一尺太有画面感引起不适。2022-04-05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豆瓣
8.9 (45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本书为莫言于2002年动笔,又于2007年重起炉灶,完成于2009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主要以在高密东北乡从事了一生妇科医生的“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叙述了新中国几十年来波澜壮阔的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
莫言自谓,《蛙》这部小说是对自己人生几十年的回顾,在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掩藏着很多个人的私念和私心。《蛙》有一个重要的意义,这个重要的意义是面对自我,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挖掘,是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
“写完这部书后,有八个大字沉重地压着我的心头,那就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本书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第八届)。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莫言 2009 丨小说也从某方面书写了社会对女性的剥削。流产和生育对女性的伤害会直接导致死亡,对男性毫无影响,丢饭碗是基于政策的社会属性,女干部职工超生同样需要付出社会代价。其次对于陈眉的代孕行为,莫言借小说人物的口直言女人是生育工具,拿来用一下而已。所以陈眉的疯不是自己疯的,是社会给的“女性大礼包”让她不得不疯。莫言说就像鲁迅书中的祥林嫂,清醒的人不点破她的虚妄,给她点希望,让她能够解脱。放在今天几乎不可能不与八孩女联系起来,或许疯了能够更好过一点。小说中很多没有文化甚至有文化的人都以生儿子继承家伙为己任。王仁美、王胆、小狮子这些女人都认为自己有责任为自己的男人生个儿子,豁出去自己的命都值得。说明受到重男轻女思想教育的这些女人意识并没有觉醒,仍然是愚昧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传递者。2022-02-23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