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Midnight in Chernobyl: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uclear
8.9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译者: 鲁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其它标题: 切爾諾貝利的午夜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艾普尔鲍姆等欧美一流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主创Craig Mazin: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过程:
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驾驭故事与挖掘运用材料的能力皆为一流。全书精注详解 ,仅注释就一百余页,使用材料扎实严谨堪比学术著作,可读性之强又堪比惊悚小说。
.
★在一个狂妄自大和注定要失败的故事中,捕捉到科学与人性;这里没有无名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孔:
书中有大量人物刻画,这是作者花费十几年时间走访灾难亲历者所得到的故事。这些人早已经被他们的国家和同胞所遗忘,其中,有苏联的各色高官,有“吹哨”人,有救援英雄,有医疗人员,有事故清理者,也有日后站在审判席上的人。
作者将焦点放在被卷入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面对突发灾难如何做出种种艰难抉择,它代表了苏联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暴露了人类个体的懦弱和勇敢,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
★比任何一部恐怖电影更令人痛心,比任何一本惊险小说更惊心动魄;
尽管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本书并不令人望而生畏,作者视野广阔,构思精巧,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使得故事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张力,如惊险小说般的叙事风格,使这本书可读性极强。
.
★包揽欧美多家一线媒体年度榜单:《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图书,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
.
【内容简介】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豆瓣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7.8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章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利玛窦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
利玛窦有八个记忆碎片奇迹般留传至今,四个汉字和四幅圣经故事画,正是通过这些偶然的遗存,史景迁巧妙地搭建起了两个伟大文明相互交汇的完整图景,我们也得以进入利玛窦营造的记忆宫殿,看他在未知的世界里,时而坚定,时而茫然。
气球 (2018) TMDB 豆瓣
Ballon
8.3 (213 个评分) 导演: 米夏埃尔·赫尔比希 演员: 弗莱德里奇·穆克 / 卡罗利妮·舒赫
其它标题: Ballon / 翻墙热气球(港)
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期间,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皮特(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身处东德统治者的铁腕政权之下,虽然被限制了行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利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策划了一起惊天大逃亡。
两人动用了手边一切能够得到的资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他们打算用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家人逃往西德。然而,就在一行人即将越过边境之际,热气球却因为意外而坠毁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秘密警察的注意,针对他们的追捕很快展开了。一边躲避追兵,冈特和皮特还要一边想方设法制作新的热气球,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开始了。
沃伦 (2016) 豆瓣 TMDB
Wołyń
8.1 (56 个评分) 导演: 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 演员: 米卡丽娜·拉巴克斯 / 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
其它标题: Wołyń / Hatred
生活在Volhynia的波兰女孩索菲亚爱上了一个乌克兰男孩,但父母还是决定让她嫁给了一个波兰鳏夫。不久,二战爆发,局势紧张,各方势力轮流登场,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无分老幼的种族屠杀。身处战乱中的索菲亚带着自己的孩子,拼尽一切都要活下去……
最后的帝国 豆瓣
The Last Empire: Nationality and the Soviet Future
作者: 罗伯特.康奎斯特 主編 译者: 刘靖兆 / 刘振前 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 7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odernity 豆瓣
作者: Edmund S. K. Fu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3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was on the brink of change. Different ideologies - those of radicalism, conservatism, liberalism, and social democracy - were much debated in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circles. Whereas previous works have analyzed these trends in isolation, Edmund S. K. Fung shows how the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and how intellectuals in China engaged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ersuasion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t is this interrelatedness and interplay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that are centr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odernity, for many of the debates that began in the Republican era still resonate in China today. The book char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ideologies and explores the work and influence of the intellectuals who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m. In its challenge to previous scholarship and the breadth of its approach, the book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非常时代 豆瓣
作者: [美] 史蒂文·迪纳 译者: 萧易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8
1890-1920年代,被称为美国的进步主义时代。新工业的发展、新发明的出现、大公司的兴起,改变着经济景观和社会图景,它们带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量消费品,数百万的额外工作以及比任何时候都多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激化的社会矛盾。利用近期社会史的丰富学识,斯蒂芬·J·戴勒展示了这些变革是怎样影响着各种背景和职业中的美国人,进步时代的美国人为经济保障、自主权以及社会地位而奋斗着,通过这种展示,他向我们提供了关于美国历史中这一关键时代的引人入胜的新诠释。
见证重大改革决策 豆瓣
作者: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本书的口述资料几乎涉及所有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诸如包产到户、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经济特区、证券市场、分税制等以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的制定。这些亲历者的口述,有对历史现场的生动描述,有对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有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为 深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提供了丰富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后记】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2006年,世界银行前官员林重庚先生为该项目介绍了口述历史的国际经验。
在他的资助下,中国改革资料库项目于同年8月正式启动。项目总顾问为安志文、杜润生、高尚全,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为刘鸿儒、吴敬琏、杨启先、许美征、林重庚,项目工作小组为杨启先、石小敏、鲁利玲、苏国利等。该项目执行至今,已经12年了。
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基础文献包括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文件、法律法规和历史文献,口述历史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其中,口述历史部分,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
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我们本次从资料库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多为第一次发表。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这里,需要提请读者和研究者注意的是,由亲历者口述历史,可以使人们回到历史现场,深入了解改革措施出台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的具体过程,这无疑是对正式文献的诠释与补充。
然而,由于亲历者所处角度和地位不同,对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同一个历史事件常会有不同的描述和结论。对此,我们尊重亲历者本人的认知,留待读者进一步辨别。
本书的编纂工作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同志主持,鲁利玲、马役军、胡玉平、余希朝负责具体的编辑工作。在编辑本书时,我们努力做了大量的考证和修订工作,以求尽量展现给读者一个全方位、丰富多彩而又客观真实的历史画卷。
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在所难免。因此,研究者在使用这些资料时,需要谨慎对待,如有遗补修正意见,亦请见告,以备再版时补正。
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本书,献给中国改革事业的无数参与者和奉献者,对他们几十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深切的感谢与纪念。
本书对当前和未来的改革者们也寄予着历史的厚望和企盼,祝愿他们高举旗帜,不忘初心,勇破改革征程上的艰难险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Revolutionizing the Family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Neil J. Diama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 1
In 1950, China's new Communist government enacted a Marriage Law to allow free choice in marriage and easier access to divorce. Prohibiting arranged marriages, concubinage, and bigamy, it was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efforts ever by a state to change marital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at law, Neil J. Diamant draws on newly opened urban and rural archival sources to off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how the law was interpreted and implement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sharp contrast to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Marriage Law, which have argued that it had little effect in rural areas, Diamant argues that the law reshaped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significant--but often unintended--ways throughout the Maoist period. His evidence reveals a confused and often conflicted state apparatus, as well as cases of Chinese men and women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law to justify multiple sexual encounters, to marry for beauty, to demand expensive gifts for engagement, and to divorce on multiple occasions. Moreover, he finds, those who were best placed to use the law's more liberal provisions were not well-educated urbanites but rather illiterate peasant women who had never heard of sexual equality; and it was poor men, not women, who were those most betrayed by the peasant-based revolution.
作为方法的中国 豆瓣 Goodreads
方法としての中国
8.5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孙军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大动乱的年代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王年一 人民出版社 2009 - 5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悲剧,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 “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逃?煊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
该书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揭示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它对“文化大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读性很强的专著。
霓虹灯外 豆瓣 Goodreads
Beyond the Neon Lights :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卢汉超 译者: 段炼 / 吴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危机中的选择 豆瓣
作者: 皇甫秋实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2015 - 10
本书作者:
皇甫秋实,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曾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政治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交流访学。学术兴趣集中于探索中国近代市场的发展动力、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企业治理方式的转变,以及消费行为与观念的变迁。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学术月刊》、《史林》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丛书主编:吴景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著作有:《宋子文评传》、《宋子文思想研究》、《宋子文政治生涯编年》、《宋子文与他的时代》、《中华民国史(1937-1941)》、《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国外交》、《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等,发表《近代中国金融中心的区域变迁》等数十篇论文。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上卷 豆瓣
作者: 薄一波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 5
作者把个人的回忆和对历史档案、党的文献、中央领导同志的选集、文选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关于重大问题的总结和根据新情况作出的新的重大决策的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如实地反映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
Red Famine 豆瓣
作者: Anne Applebaum Doubleday 2017 - 10
In 1929 Stalin launched his policy of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in effect a second Russian revolution—which forced millions of peasants off their land and onto collective farms. The result was a catastrophic famine, the most lethal in European history. At least 5 million people died between 1931 and 1933 in the USSR. But instead of sending relief the Soviet state made use of the catastrophe to rid itself of a political problem. In Red Famine, Anne Applebaum argues that more than 3 million of those dead were Ukrainians who perished not because they were accidental victims of a bad policy but because the state deliberately set out to kill them.
Applebaum proves what has long been suspected: after a series of rebellions unsettled the province, Stalin set out to destroy the Ukrainian peasantry. The state sealed the republic’s borders and seized all available food. Starvation set in rapidly, and people ate anything: grass, tree bark, dogs, corpses. In some cases, they killed one another for food. Devastating and definitive, Red Famine captures the horror of ordinary people struggling to survive extraordinary evil.
跨出封闭的世界 豆瓣
Breaking up a Closed Worl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Upper Yangzi Region, 1644-1911
作者: 王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从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农村经济发展、区域贸易与市场网络、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统治结构与地方秩序、教育、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及传统文化等多个角度,对1644—1911年间以四川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区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全书综合运用社会学、计量学、都市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对广大区域进行长时段、整体性的研究,被学术界视为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经典著作。本次再版,作者根据近年来历史学研究的进展,删繁就简,使全书内容更加凝练、清晰。
中国人必须走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Chinese Must Go: Violence, Exclus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lien in America
作者: [美]贝丝·廖-威廉姆斯 译者: 张畅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6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 -威廉姆斯最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外国人”的概念。
.
《中国人必须离开》的时间线起始于19世纪50年代,适逢联邦边境控制严格区分美国公民与外国人的前夕。在美国西部,华工数十年来砍树、铺路,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种族冲突和动乱侵扰。为应对骚乱,国会通过了1882年《排华法案》,首次尝试以种族和阶层为标准禁止外国移民。由于这一史无前例的联邦边境管控试验并未成功减缓华人移民入境,民团介入,试图亲自掌控事态。又因担心群众暴动进一步扩散,美国政策制定者变本加厉,试着将中国人拒之门外。他们不仅全面改革了移民法,还从此改写了美国同中国的外交关系。
.
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外国人”,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中国人必须离开》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如今,仇外心理在美国重新抬头,其源头或可追溯至过去对于“异教徒中国佬”的巨大恐惧心理。
.
【本书获誉】
“《中国人必须离开》展现了一个曾不断拓展被奴役者和印第安人公民身份的国家,是如何以一种细碎、断续的方式,否定其他阶层的群体被纳入国籍的权利……种族暴力和社区的回避读起来相当残忍。廖-威廉姆斯尤其擅长调用驱逐法案通过之后,对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心理上的影响。”——Rebecca Onion, 美国Slate杂志
.
“本书重述了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白人工人针对华人移民的暴力,以及开始限制、后来驱逐华工这一系列法律的制定。贝丝•廖-威廉姆斯以她颇具技巧性的叙事,编织出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的历史故事,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Andrea Worden,《南华早报》
.
“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大胆运用概念,廖-威廉姆斯利用‘规模’透镜焦距的微妙变化,从地方、区域和国家等不同层面比照了反华运动。这段社会史通过强调反华暴力和地方自治的目标变化(从限制到驱逐),及两者在推进华人移民管制方面的作用,极大地重塑了既有的排华编年史。”——Madeline Y. Hsu,《亚裔美国人历史:一段非常简短的介绍》作者
.
“《中国人必须离开》所呈现的关于种族暴力的有力论证再及时不过。它说明了为什么19世纪美国西部针对华人的大屠杀在今天仍能引起共鸣。白人民族主义者将华人移民视作他们家园和工作的威胁,并指责美国政府未能成功封锁边界。”——Richard White,《其所代表的共和国:重建和镀金时代(1865-1896)的美国》作者
.
“《中国人必须离开》从地方层面无缝过渡到国际层面,提供了一个关于排华的引人入胜、文笔优美的新叙事,这种叙事铺陈了中国人的声音和经历,为我们理解移民和边界做出了重要贡献。”——Karl Jacoby,哥伦比亚大学
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 豆瓣
作者: 西嶋定生 译者: 武尚清 中华书局 2004 - 10
本书作者通过对二十等爵制的研究,论述了秦汉政制的一个重要部分,探考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一封建国家社会政治结构的历史奥秘,开拓了中国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国际影响。作者根据史籍记载和出土汉简,对二十等爵制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对它在秦汉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全面、深入、严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阐明二十等爵制是封建大一统帝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盘和框架,是中央皇帝与广大庶民间的政治维系与精神纽带,是当时中国社会上层建筑中特色的事物.
衰世与西法 豆瓣
作者: 杨国强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编辑推荐
★ 着意的是近世中国的历史变迁;立足和放眼的,是一个两千年的中国
从1860年庚申事变(火烧圆明园)到甲午战争清朝一败涂地,短短数十年,关联着千百万人的死亡,几亿人生活方式和心灵秩序的变化,而这一切有着何种内在的因果?本书从“外患”入手,着重的却是解释“内变”:中国由“变局”,进于“危局”,至于“残局”; 由“衰世”而入“乱世”,以“百年”改变了“二千多年”——在更长程的历史脉络与士林精神中,讲述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
★ 断代而有通识,真正的“中国式”历史写作
余英时说: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的著作,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中国的史学,强调的,是叙事,以及在叙事中解释历史。这不同于西方那个“讲故事”的传统,更不同于社科化、理论化之后的史学。它着重于在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中,找出历史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因缘际会,起承转合。《衰世与西法》所提出的问题,无一本于外来理论,皆从历史本身中来,而解释,亦皆持议于“国家盛衰”、“生民休戚”。
★ 史学大家杨国强积数十年之功,增补三十万字,洋洋六十万言,勾勒一幅晚清中国的高清图
晚清呈现"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景象;开明士大夫援引西法以自强,在"旧邦新造"的努力中却处处是蹇窒困窘。史学大家杨国强细心体察晚清变局中的史事、人物、因果,从多个面向剖析晚清中国动荡不安的历史剧变。
★ 史识与史观,见于提问,形于文字,力透纸背
作者的文字皆植根于历史事实和对这些历史事实进行解释基础之上的周密。因周密,则对历史的解释更加深刻。
内容简介:
从1860年庚申事变(火烧圆明园)到甲午战争清朝一败涂地,短短数十年,关联着千百万人的死亡,几亿人生活方式和心灵秩序的变化,而这一切有着何种内在的因果?
史学大家杨国强细心体察晚清变局中的史事、人物、因果,从“外患”入手,着重的却是解释“内变”:吏治失范,绅权扩张,灾荒饥馑,教案四起,晚清呈现"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景象;开明士大夫援引西法以自强,在"旧邦新造"的努力中却处处是蹇窒困窘。
十九世纪的数十年,中国由“变局”进于“危局”,至于“残局”;由“衰世”而入“乱世”,以“百年”改变了“二千多年”。本书在更长程的历史脉络与士林精神中,讲述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拣选的是近世中国五十年,立足和放眼的,是一个两千年的中国。
古代日本的战争与阴谋 豆瓣 Goodreads
陰謀の日本中世史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吴座勇一 译者: 姬晓鹏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0 - 10
以阴谋串联起的日本中世史,再现一个阴谋丛生的古代日本
揭开本能寺之变等重大事件背后的真相
◎ 编辑推荐
☆中央公论新社2019年新书大奖第3位
☆《应仁之乱》作者又一力作,构思三年而成,再度火爆日本。出版4日销量突破40,000册,3个月销量突破110,000册。《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周刊朝日》《周刊文春》《周刊现代》《京都新闻朝刊》《日刊工业新闻》《书的旅人》等各大报刊竞相报道
☆人人都爱阴谋论,将阴谋的来龙去脉剖析得异彩纷呈的书,更是被誉为“如同优秀的推理小说一般”。但这些阴谋真的发生过吗?看似合理的阴谋论真的解开了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历史谜题吗?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逐一分析了与日本中世史上的著名事件,包括保元之乱、平治之乱、源平合战、建武新政、观应扰乱、应仁之乱、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相关的阴谋与阴谋论,道出阴谋背后的隐情与真相
☆如何有理有据地反驳阴谋论?本书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归纳出“阴谋论法则”,帮助信息化时代的读者避坑防骗
◎ 内容简介
本能寺之变有幕后黑手?关原合战是德川家康精心策划的阴谋?室町幕府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是阴谋家?有“战神”美誉的源义经是阴谋的牺牲者?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从史料出发,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日本中世史上最精彩、最重要的事件,如源平合战、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的来龙去脉,并利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抽丝剥茧,正本清源,深入批判了与这些事件相关的种种阴谋论。本书既可以被当作日本中世史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思维训练书,帮助读者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 媒体推荐
历史铭刻于过去与现在的复杂运作之中,从不简单。文献作为“胜利者的书写”,虚构之处甚多。不过,借助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增强对阴谋论的抵抗力,便可整理、分析中世的历史,从而戳破种种阴谋论。这对当今的信息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众议院议员、前国土交通大臣 太田昭宏
阅读此书,能够体会到在法庭上揭开真相过程中的爽快感。—— 社会学家 大泽真幸
本书试图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批驳流行的阴谋论。作者强调了用阴谋论解释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的危险。但是,这种危险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都有人在不经查证的情况下相信阴谋论。—— 历史学家 矶田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