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生活的逻辑 豆瓣
作者: 胡悦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北京知识人主要供职于出版业与教育业;职业收入在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平,但个人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在居住、饮食、服饰与出行等日常消费层面也呈现出巨大差异。他们的日常交往主要在家庭、茶社、酒楼与咖啡馆等场所展开,交往方式主要有书信往来、沙龙聚餐、礼物馈赠等多种类型;知名作家及地方上流知识精英阶层拥有复杂的关系网络,其交往对象往往涉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他们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松散与不稳定的开放状。
此外,旧派文人群体及新派作家群体的交往对象多固定在同一阶层、相近职业之人,由此形成较为同质化与单一化的亚群体。但由于他们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学艺术审美取向的相近为原则,故其群体内部结构较为松散。其中,上海知识分子尽管较易萌生阶级/阶层意识,但不易就知识阶层的属性、特征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本书以1927至1937年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处的阶层位置,分析知识群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惯习策略发展出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论述话语,在竞争稀缺性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转换,催生知识群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在社会结构层面实现阶层再生产。
【编辑推荐】
一部关于民国读书人精神风貌、娱乐生活偏好的著作一部民国时期都市生活娱乐指南
●这是一部关于民国时期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取向的著作,作者从时人的日记、回忆录、传记中发掘出当时知识分子,如鲁迅、戴望舒等在图书馆与书摊,咖啡馆、酒吧与茶楼,四合院与洋楼,公园与影戏院,消费与收藏、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偏好,从侧面反映当时知识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与阶层意识。资料丰富,论题独特。
●本书考察民国时期上海与北京的都市生活情景,涵盖衣食消费与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堪称民国都市生活指南。
●本书从日常生活维度出发,呈现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知识群体的整体面貌,兼及与同一时期北京知识群体的比较。
三十二 (2014) 豆瓣 TMDB
三十二
9.0 (170 个评分) 导演: 郭柯 演员: 韦绍兰 / 罗善学
其它标题: 三十二:中国幸存“慰安妇”生存现状 / Thirty Two
《三十二》试图走进一个“慰安妇”的内心世界,是一部纪录片。“慰安妇”这三个字,曾经在多少中国人心里被披上“中国耻辱”的外衣。曾几何时,又是多么敏感的一个词。多少人想揭,却不敢活生生揭开;多少人想拍,又怕打扰到她们的生活。这是一段疼痛的历史,每个中国人心知肚明。
尘埃无足 轻重,所以无人留意,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飘落的尘埃,足足三十二秒,隐喻着我们的视角和态度,讲述这一段真实却“随风飘落”的故事……
荣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永久馆藏
2013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摄影(蔡涛)
2014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短片
2014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2014滨海国际微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2015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 展-特别奖
2015美国里士满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展映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
马尼亚人权国际电影节
英国梅德韦视野电影节
美国纪录片电影节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观看地址:

预告片:
负笈北京大学 豆瓣
作者: 白化文 2008
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先生追怀往事、回忆师友类文章的结集。作者中学就读于私立育英中学。在运动会上,育英与志成两校互争高下,不仅在赛前互派童子军打探,又在赛场上拉着慕贞女校以锣鼓和西洋乐器展开了如痴如狂的啦啦队大战。考入藏龙卧虎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作者先后师从俞平伯、周祖谟、吴组缃、王了一、浦江清、林静希、魏建功等各位大师。书中师友杂忆既有风流文采,款款深情又俱留笔端。
作者母亲家时称“外馆沈家”,是京剧富连成科班的东家;而他的祖父是人称“海洲王”的大军阀白宝山,书中对这些历史洪流中的涓滴往事都有详尽的叙述。
图书目录
就读育英中学
记1947年北平秋季运动会
负笈北京大学(1950~1955)
熏陶——从沙滩到未名湖
定位•从师•交流•考察
我所知的老北大出版组(部)
抗战时北大学生存在图书馆的书
我的笔名与姓名
我所了解的白宝山和陈调元
京剧富连成科班的东家——外馆沈家
普及佛法的大名家周叔迦先生
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两位先驱者——周绍良先生和关德栋先生
纪念周太初(一良)先生
师门仰望三题
想念阴少增(法鲁)先生
王有三(重民)先生百年祭
王了一(力)先生与《文史知识》
朱季黄(家晋)先生与《文史知识》
启先生是圣人
追忆褚斌杰学长二三事
恭祝秋浦周先生并沈夫人米寿暨结缡七十载寿序
秋浦周先生八十寿序
《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征稿小启
周绍良夫妇墓碑
临清季希浦先生九十寿序
临清季先生先生九十整寿征文小启
选堂先生米寿献辞
后记
近代中国的银行业 豆瓣
Banking in Modern China: Entrepreneurs, Professional Manag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nks, 1897-1937
作者: 程麟荪 译者: 徐昂 / 袁煦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
本书记录了从1897年仿照西方模式建立第一家中国近代银行,到1937年日本入侵造成中国银行业突然中断的历程。作者利用上海市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支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各大银行的原始档案,以几家重要华资银行和几位杰出的中国银行家为中心,展示近代中国银行业的演变,探讨这些银行在与国内外同行竞争时采用的商业做法,研究它们迅速增长的原因。这本书有丰富的历史细节,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早年留日者谈日本 豆瓣
作者: 钟少华 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6 - 8
口述史学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国内的口述史学的范本。这本书的起因是钟少华1993年在日本客座研究时,深感中日间理解之困难。回国后即向早年留日前辈18人请教,将其中14人的录音整理出来成为此书。这本书是田野作业和书斋作业相结合的产物,采用的是国际通用规范程序。
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Erika Lee Simon & Schuster 2015 - 9 其它标题: 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A History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by one of the nation’s preeminent scholars on the subject.
In the past fifty years, Asian Americans have helped change the face of America and are now the fastest growing group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as award-winning historian Erika Lee reminds us, Asian Americans also have deep roots in the country. 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tells the little-known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and their role in American life, from the arrival of the first Asians in the Americas to the present-day.
An epic history of global journeys and new beginnings, this book shows how generations of Asian immigrants and their American-born descendants have made and remade Asian American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sailors who came on the first trans-Pacific ships in the 1500s; indentured “coolies” who worked alongside African slaves in the Caribbean; and Chinese, Japanese, Filipino, Korean, and South Asian immigrants who were recruited to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only to face massiv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sian exclusion laws, and for Japanese Americans, incarc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a new Asian America has emerged out of community activism and the arrival of new immigrants and refugees. No longer a “despised minority,” Asian Americans are now held up as America’s “model minorities” in ways that reveal the complicated role that race still plays in the United States.
Published to commemorate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pass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 that has remade our “nation of immigrants,” this is a new and definitive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But more than that, it is a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America itself, its complicated histories of race and immigration, and its place in the world today.
此时怀抱向谁开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袁一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此时怀抱向谁开”,取自顾随之词,作于北平沦陷时期。借为书题,因此集所录之文,多探求明暗之间的历史,微婉隐曲的表达,及历史中人欲言还止的心事。
文史互通,通向何处?其交汇处或许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身上。对人——特别是历史中人的理解,不该被学科、家法所拘囿。本书侧重于 1937 至 1945 年间,沦陷下的人事与风景。第一辑以人物为中心,探究沦陷下知识阶层的伦理境遇与修辞策略;第二辑以空间为单位,考察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氛围。第三辑为学术书评,不限于自家的专业背景,意在展现个人的读书趣味,力图探索书评作为一种述学文体的多样性。
The Other Milk 豆瓣
作者: Jia-Chen Fu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8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was stigmatized as the Land of Famine. Meanwhil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scientists and industrialists seized upon the soybean as a miracle plant that could help build modern economies and healthy nations. Soybeans, protein-packed and domestically grown, were a common food in China, and soybean milk (doujiang) was poised for reinvention for the modern age. Scientific soybean milk became a symbol of nat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n Chinese terms, and its competition with cow s milk reflected China s relationship to global modernity and imperialism.
The Other Milk explores the curious paths that led to the notion of the deficient Chinese diet and to soybean milk as the way to guarantee food security for the masses. Jia-Chen Fu s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et, health, and nation illuminates the multiple forces that have been essential in the formation of nutrition science in China.
琉璃厂杂记 豆瓣
作者: 周肇祥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9
《琉璃厂杂记》是原北平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于民国年间在北京琉璃厂购买文物图书的见闻与经历,又有大量篇幅描写老北京的名胜古迹,以及作者的旅游见闻,旁及世态与朋辈。原作楷书部分(1912—1916)曾出版。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撰写时间迄于1928年,内容增加近两倍。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阅读变迁与知识转型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曹南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其它标题: 阅读变迁与知识转型:晚清科举考试用书研究
本书以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用书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近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如何应对知识上同样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时期,西学的传入与冲击促使科举制度必须对其有所回应,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与流通,既受到读书人精英知识取向调整与科举制度变革的影响,同时也深度介入了科举考试的实践。以科举考试用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加深对晚清中国读书人群体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理解。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上下) 豆瓣
7.9 (11 个评分) 作者: 赵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 11
◆ 研究西学40载,10次亲临希腊考察访问,用最真实的一手资料,讲述古希腊上下2000年的文明发展全景
本书以希腊诞生、崛起、衰落为主线,将人口迁徙、地理、文明、战争作为线索,从希腊神话、城邦制度、宗教哲学、悲喜剧等众多维度一层层拨开古希腊的迷雾,照见上下2000年的文明发展全景,为你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古希腊历史画卷,带你轻松俯瞰古希腊文明之光。
◆ 走近西方文明的源头,开阔自己的眼界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根源皆在希腊。——雪莱
古希腊的荣光照耀了人类的整个历史——吟游诗人荷马、希腊神话、斯巴达;苏格拉底、欧几里德、雅典公民;奥林匹亚竞技会、卫城神殿、柏拉图;落日余晖下的奥林匹亚古运动场、魅力无边的帕特农神庙……
本书带你行走在断壁残垣中看遍希腊今日新貌,体会异域遗韵,品读古希腊文明之美。
◆ 50多位时代巨擘的人生故事,有趣有料有知识
荷马、梭伦、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带你了解时代巨擘的人生故事,以人为镜,有趣有料有知识
权利的游戏、天才的出现;
思想的脉动、艺术的薄发;
神话与战争、权谋与八卦;
这本书将让你犹如小说一般有趣有味,犹如看了一场电影那样历历在目。
◆ 200余张精美插图,带你看遍古希腊如梦似幻的艺术
世界名画、人物雕塑、历史遗迹……雅典卫城、德尔菲遗址、希腊各个博物馆……两百余张名景名画,像一场浪漫的视觉享受;
裸书脊设计,给你舒适流畅的阅读体验;
附赠古希腊《神谱》图,经典珍藏。
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从0到1创造出惊艳后世的制度和文明?
为什么只要读懂了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解读西方大部分经典和隐喻便一马平川?
希腊神话、城邦制度、雕塑建筑、悲剧哲学……古希腊的荣光照耀着整个人类历史,堪称西方文明之源头和典范。
照见古希腊文明的上下2000年,领略古典之美,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赵林教授研究西学40载,10次实地考察访问,用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带你走近雅典卫城、德尔菲遗址、希腊各个博物馆,重新认识荷马、梭伦、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
神话的感召、艺术的薄发、思想的脉动、天才的涌现。让我们相约在晨曦里的帕特农神庙、晚照下的奥林匹亚古运动场,与美之故乡的古希腊文明,于书中相见。
◆ 名人推荐 ◆
十次踏访古希腊文明遗址、四十年探讨西方文化渊源的赵林教授出版了新书《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从神话、城邦、文艺、宗教、哲学诸维度,展示波澜壮阔的古希腊文明的历史画卷。爱琴海的蔚蓝、荷马的众神、特洛伊的争战,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思,亚历山大的远征,一一迎面而来。
丰富的感性直观、深邃的理性思辨,汇成精彩纷呈的交响乐章,我们从中可获欣赏之乐,以期研习之得。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教授 冯天瑜
如果你让我推荐古希腊文明的最好讲解者,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非赵林教授莫属!史学出身,又专研哲学,兼有史学的细腻和哲学的宏大。他的讲解魅力无限,多少学员被他感染,被带入欧洲文明的情境并深深陶醉其中。听我的,没错!就是赵林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古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古罗马文明,堪称西方文化的三大思想源头。古希腊文明给世界带来了理性的光明,诞生了深邃的哲学与独特的艺术。而科学这门当今主流学科,就脱胎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可以说,今天的人类依然荫蔽于古希腊文明之下。夸张地讲,不懂古希腊就是没文化。
赵林教授是国内高校中研究西方文明的翘楚,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此将他的新书《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不遗余力地推荐给大家。
——佛教文化研究专家 于晓非
下沉年代 豆瓣 Goodreads
The Unwinding: An Inner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8.5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帕克 (George Packer) 译者: 刘冉 文汇出版社 2021 - 1
阅读《下沉年代》,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
“这是一个时代苍凉的侧影:受挫的努力,被辜负的信任,凋零的生机,以及日渐黯淡的希望。力透纸背的书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了美国三十多年的沧桑巨变,也为当下社会撕裂的悲剧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前传。”——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 延续《光荣与梦想》时间线的美国社会内层新史,一部定义我们时代的史诗
☆ 一本书写尽美国梦碎三十年:四个人的一生,四个阶层的剧痛,一代人的失败挽歌
☆ 许倬云、刘擎、周濂、欧逸文推荐,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超20家机构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年度关注作品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年度最佳好书 | 《金融时报》年度最佳好书 | 《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政治作品 | 《新共和》年度好书 | 《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好书 | 《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 | 苹果iBooks年度最佳好书 |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好书 | 《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好书......
☆《纽约客》资深作家操刀,新世纪非虚构顶峰之作,入选 Slate 25年来最佳50本非虚构
————
仿佛在一夜之间,世界轰然倒塌。所有老派的行事规矩和道德准则被抛在一旁,华盛顿的说客比政客还多,纽约交易部门不再有禁忌,佛罗里达州的楼价跌到谷底,铁锈地带的钢铁工厂相继关门,南方的农场不再耕种烟草。富者更富,穷人更穷。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乔治·帕克跟踪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展现四段沉浮人生,揭开四种阶层剧痛,写出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
这是唯一一代生活不断下沉的美国人:他们生在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摸爬滚打半生后,却迎来传统社会结构的轰然倒塌。
在主角的故事之外,此书如电影镜头般扫视美国近三十余年的社会变迁,绘成一幅文化、经济、政治交织的全景流动长卷。作者为政客纽特·金里奇、作家雷蒙德·卡佛、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唱歌手Jay-Z等人立传,以十位时代偶像映射出十种或回响、或沉沦的时代精神;也记下成千上万迷失在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者,成千上万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成千上万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沉默者,写尽美国梦碎三十年。
阅读《下沉年代》,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这是献给每一个美国人的安魂曲,也是一本关于时代转折及世界剧变的当下启示录。
————
乔治·帕克指出今天的美国正在解体,旧日熟悉的机构,如地方小银行、工会会所、工厂厂房、教堂,以及地方活动主体的各种从事社会服务的“俱乐部”,正在逐渐消失殆尽。美国国内不仅有阶级的区别,还有人群之间的区别,个体也在寻找自己的属性和类别。各个群体,也都在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地位。社会成员中弱势者,又在争取个人完全的自由和平等。如此横切、竖切的后果,是美国最后会被切割成为许多孤立、离散的个人。——许倬云,历史学家
这是一个时代苍凉的侧影:受挫的努力,被辜负的信任,凋零的生机,以及日渐黯淡的希望。力透纸背的书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了美国30多年的沧桑巨变,也为当下社会撕裂的悲剧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前传。——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下沉年代》有点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试图通过一个年代,书写更为漫长的社会变迁。《纽约客》资深作家帕克巧妙地将大人物和小人物交错着写,兼顾造就时代的人和被时代造就(或毁灭)的人。——方柏林,旅美学者
如同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乔治·帕克的写作带着一股道义之力。《下沉年代》,一本横扫一切、铿锵有力、以至于每个人都应该阅读的作品。——大卫·格雷恩,著有《花月杀手》
《下沉年代》是我们国家过去三十年来发生的非凡故事。乔治·帕克写就了一部定义我们时代的史诗,读起来奇妙、亲切和真实。——戴斯特·费尔金斯,著有《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
乔治·帕克呈现了我们生活和时代的历史,以洞察的眼光捕捉到我们失去的美国。——劳伦斯·赖特,著有《末日巨塔》
现在,那些在第二次经济大萧条中破碎的心灵和生命,为自己找到了雄辩的代言人和狂热的捍卫者:乔治·帕克。《下沉年代》是美国的悲剧,亦是文学的胜利。——大卫·弗鲁姆,美国知名时评人
独创,锋利,勇敢,至关重要。我这么多年来读到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凯瑟琳·布,著有《地下城》
乔治·帕克为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契约写出一曲忧伤但又如爵士乐般轻快的安魂曲。在这片越来越吵、难以抑制的土地上,你会为那些活在越来越沉默的绝望生活中的人们发笑和落泪。——大卫·M. 肯尼迪,普利策奖得主
————
结合小说般的叙事和严谨的纪实报道,乔治·帕克撕开美国表面下的破碎裂痕。通过贯穿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经济衰退,他以敏锐的眼光审视银行家和华尔街,同时追踪我们诸多经济基础设施的痛苦解体。他精准描绘了奋斗者和普通工人的肖像,对富人、野心家、乃至恶臭的名流进行了快照般的捕捉,生动展现了富层阶级与平民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美国国家图书奖授奖辞
从现在开始的一百年里,第一本能让人理解这个时代的书,可能是乔治·帕克的《下沉年代》,一部既详尽又意义深远的里程碑作品。——《西雅图时报》
一本兼具野心和慈意之书,以多重角度看待当下的美国。书中充满蜂鸣般的悲情和愤怒,对那些困在校准不当的金融机械齿轮的人们传达了特别的同情。——《纽约时报》
从沃尔特·惠特曼到约翰·多斯·帕索斯,从诺曼·梅勒和厄普代克到汤姆·沃尔夫和亨特·汤普森,小说家和记者总能在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中发现顽强且机敏的个人主义,对机遇的坚硬信念,以及走出黑暗时代的道路。当下,帕克对国家现状进行了灰暗的描写,令人痛心,却也真实准确。他没有提供虚假希望,亦不给出好莱坞式结局,但是在另一种美国创造力中,在雷蒙德·卡佛式故事和爱德华·霍珀式画像中,在人的尊严和心灵中,他找到了一种力量——当人们因生活崩溃而深感孤独时,这种埋藏在肌肉记忆中的力量会爬升上来。——《华盛顿邮报》
《下沉年代》是一部将叙事推向极限的非虚构作品,直抵通常只有虚构作品才能达到的罕见层级。它写了一部伟大小说所能写尽的一切,但更为特别的是,它也完成了小说似乎不再愿意做的事——更为有趣,更愿意做实验。作者帕克迅速转换视角,打乱叙事,相信读者会在令人震惊的平行叙事中做出自己的判断。——《Esquire》
《下沉年代》是一段献给迷失时光的抒情安魂曲,为了那些被裁减的梦想和屈服的希望。这本书让人着迷,也令人心碎,它是一部丰盈的艺术之作,展示了所有失去希望和允诺的美国人如何受苦。——《每日科斯》
作为《纽约客》特约作家,乔治·帕克是美国最好的非虚构作家之一。就其敏锐性而言,《下沉年代》更像是一本小说,而不是非虚构作品。此书更有感染力。——《金融时报》
一本庞大、高度原创的纪实作品,证明了在这个世界上,新闻报道的未来并不黯淡。帕克的写作是一场险峻的冒险,让人为之侧目。——《纽约书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帕克出色的叙事如同狄更斯本人第一次将所有这些历史都融入一本书中。这本书事关各种各样的人,无论贫富,他们都陷入经济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持续风暴中。人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珍爱之物尽被销毁。帕克以绝对专业的纪实手法讲述了人们的故事,却比大多数美国当代小说敢于做到的要更加详尽,更有质感,当然,也更具野心。——《洛杉矶时报》
帕克发出一种异常清晰、充满人道的美国之声,它继承了纪实文学的传统,让常人生活超越日常。当我们的后代审视这个现代帝国的遗迹,并从中筛选出文化残骸,这样的美国之声便是延续久远的微小宝藏。——《独立报》
除了本身题材外,《下沉年代》更像是一本实验小说,以其书写的范围、对当代生活质感的体现及包容不同思想的方式,从扬斯敦的社区组织者写到自由主义互联网大亨,它会让读者们联想到“美国三部曲”和《无尽的玩笑》。诸如书写鲍威尔的传记体文章,发在《巴黎评论》中也并不违和,因为这本书不只是关于真相,更是充满智慧、讽刺和惊人的想象力。——《巴黎评论》
帕克的叙事是文学性的,而非规范性的:他不提供政策建议,也不谋求崇高。如同一本伟大的政治小说,《下沉年代》以前所未有的清晰揭示了一个问题,但让读者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但是,这既是一个绝望的故事,也是一个坚韧的故事。帕克的角色们会做出或好或坏的决定,享受意外好运和不幸,他们竭力维持,他们屈服于生活,接着又更加努力。他们的生活值得被细细讲述,不仅因为具有启发性,更因为它们是如此美丽动人。——《华盛顿月报》
近代山区社会的习惯、契约和权利 豆瓣
作者: 杜正贞 中华书局 2018 - 8
龙泉司法档案不仅完整记录了近代法律制度的基层实践,也记录了法律与社会经济生活、民众观念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变迁过程,包括人们怎样用法律的语言来陈述自己的生活和遭遇,为自己的行动辩护和创制意义。在异姓承嗣、祭田纠纷和族谱编纂等问题上,地方宗族主动应对继承法律改变带来的挑战。在抱告制度废除、男女平等原则确立和诉讼规则改变的背景下,女性仍然受制于宗法伦理,同时又积极地利用这套规则和话语;她们更多地现身于包括法庭在内的公共空间中,但同时又受困于制度中更为隐蔽化的性别不公。诉讼中的契约使用显示,法律制度、国家财政、地籍整理运动和地方原有的社会矛盾、权力结构共同作用,对地方上“凭契管业”的传统发生影响。在民国时期的基层社会中,“礼”、“俗”仍然与“法”一起是建构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但是,随着法律的改变,“礼”和“俗”也被重新分类和定义了。民国时期的民众和基层法律官员的决策、行动和表达,是在这样一个规范被重新分类和定义的过程和环境中进行的,同时他们也都参与塑造了这个过程。
古罗马的笑 豆瓣
Laughter in Ancient Rome: On Joking, Tickling, and Cracking Up
作者: [英] 玛丽· 比尔德 译者: 王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什么会让罗马人发笑?谁在笑?什么时候能笑,什么时候不能笑?谁在制定笑的规则和文化?笑在罗马人生活、权力和意识层面扮演了何种角色?
本书既是一部“笑史”,又是一部罗马社会文化史。作者在广博的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考古学知识的基础上,以幽默诙谐但又不失严谨的笔触讨论了古罗马“笑”的关键主题——从开着玩笑的演说家、弄臣,到可笑的猴子,重现了古罗马社会运作方式和权力体系,揭示笑在古罗马的核心地位和文化意涵。本书不但为了解古罗马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跨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
媒体推荐
(比尔德)让罗马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并借此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最基本、最独特的能力——笑。了不起的比尔德女士写就的又一部佳作,我认为这是她最棒的作品之一。
——《独立报》
对于一向在我们心目中雄伟庄严的罗马,她让喧闹的笑声幽幽重现。……极尽敏锐,又不避其繁。
——《每日电讯报》
她的论述给了人们新的视角,乃至能以此看待她未探讨的作品。
——《纽约书评》
《古罗马的笑》就像一部考古学巨著,让我们透过古老文化一面有裂缝的镜子,瞥见自己的模样。
——《华盛顿邮报》
近代上海都市之心 豆瓣
作者: 万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本书利用现存的1855、1865、1876、1947等年代历史地图及不同时期历史照片,通过扫描、拼合、描绘、复原等技术措施,针对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空间分析、示意图纸,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演进进程进行了研究。该书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初期发展进行了城市规划解读,根据经整理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分别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城市功能、住宅布局、空间形态、道路桥梁、市政水系等空间元素的历史变迁进行阐述,反映了外滩地区空间形态的来龙去脉及其缘由。
地方在中央 豆瓣
作者: [美]白思奇 译者: 秦兰珺 / 李新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如果你在1900年访问北京,都很可能会震惊于那里的同乡会所,它们数目众多,服务于从地方远道而来的学者和官员。那么,什么是同乡会所,它们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融入并塑造北京的城市生态,又如何促进同乡关系(Native Place Ties)的发展?带着这些思考,作者审视了以下几个问题:同乡关系如何充当地方行省和政治中心间的沟通渠道;利用同乡关系,帝都的旅居者们如何团结临近行省,笼络作为整体的士人阶层;国家又如何借此维持帝都秩序,控制帝国官僚系统;与此同时,同乡关系又如何改变了都市面貌和城市的社会结构;最终,那场把大清引向覆灭的政治革新又如何重塑了以上所有功能?同乡会所常被引证为畛域观念(Particularistic)下的联系之典型,不仅是旧中国的特征,也阻碍建立在国家忠诚这一观念之上的现代国家的诞生。本书作者却认为,地方会所通过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政治精英团体的一员,反而培育了他们的国家归属感,正是这份归属感,促成了20世纪早期的改革。
元周记 豆瓣
作者: 杨早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学者杨早“置身历史现场”系列的第二弹,《民国了》的续篇。
作者花了一年时间,摘抄了1912年《申报》的各版新闻,从上百万字的媒体的描述和报道里,抽丝剥茧,化身为民国报馆记者,带领读者穿越回民国元年的大小历史现场,实景呈现1912年的中国与世界。
★推荐语
全书十二章就是1912年的12个月,从1912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起,以1912年岁末防治鼠疫而终,杨早真的就像一个在场名记一样,全年无休地奔波在民国的大小历史现场,大到孙袁总统之争,小到上海电车涨价,上天入地,史家心迹。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体例,充满了现场感和历史张力。
—— 张明扬(历史写作者)
这本书是辛亥百年后的一次个人化显影。杨早以百年前的新闻作为“虚拟在场”之基石,创造出一栋雕梁画栋的幻想楼阁——这阁楼里面有江山鼎革,断桥荒寺,英雄肝胆;也有书生意气,喧哗市井,升斗小民。
—— 易小荷(资深媒体人)
本书的笔法正像一位记者穿行在民国历史风雨之中,进行有趣而犀利的记述。又像是陶潜一样的农人,在那渐渐荒芜的历史田园之中,清理整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六神磊磊(自媒体作家)
《元周记》是杨早抄《申报》一年之所得,抄报的过程既是对历史全局的观察,也是对历史细节的爬梳,通过这本书,我们发现一段原本被遮蔽的共和历史。
—— 绿茶(资深书媒人)
▎内容简介
作者化身为民国报人,在文字构成的旧世界老中里穿行报道,带领读者穿越回1912年,见证民国元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细节。相比于1911 年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 1912 年着实是平凡又令人焦虑的年份:科技全无进步,社会更加混乱,经济乏善可陈,学术亦少创新。然而,破败之下,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却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作者用文字重现了 1912 年的中国与世界,描绘了一幅完整生动、极具烟火气的社会图景。
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研究 豆瓣
作者: 张瑞德 2020 - 5
《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是台湾学者张瑞德早年的著作,曾由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91年出版,列入该所专刊(第63号)。本书分为五章,由政治环境入手,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探讨1876年至1937年间铁路事业的组织运作、人事管理等相关问题。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国铁路史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