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电影海报艺术史 豆瓣
Selling the Movie: The art of the film poster
作者: 伊恩·海顿·史密斯 / Ian Haydn Smith 译者: 杜盈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
《电影海报艺术史》以110个专题和579幅图片从创意和商业的角度介绍了海报的设计、风格的发展、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商业在电影海报发展中的作用等,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一个多世纪的电影海报发展史。这部结合了电影、艺术和商业的图文书,以经典海报串起电影史的图像记忆,以经典案例为设计师展现海报设计潮流,对电影主题、电影类型、地区电影、艺术潮流等进行专题呈现,并对设计师、导演、演员等具体案例进行专项研究。翻开本书犹如走进赏心悦目的画廊,大开本和全彩印刷呈现出的绝佳视觉效果将为读者开启一段迷人的艺术之旅。
The Book 豆瓣
作者: Keith Houst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16 - 8
“Everybody who has ever read a book will benefit from the way Keith Houston explores the most powerful object of our time. And everybody who has read it will agree that reports of the book’s death have been greatly exaggerated.”―Erik Spiekermann, typographer
We may love books, but do we know what lies behind them? In The Book, Keith Houston reveals that the paper, ink, thread, glue, and board from which a book is made tell as rich a story as the words on its pages―of civilizations, empires, human ingenuity, and madness. In an invitingly tactile history of this 2,000-year-old medium, Houston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printing, the art of illustrations, and binding to show how we have moved from cuneiform tablets and papyrus scrolls to the hardcovers and paperbacks of today. Sure to delight book lovers of all stripes with its lush, full-color illustrations, The Book gives us the momentous and surprising history behind humanity’s most important―and universal―information technology.
71 color illustrations
革命与历史 豆瓣
Revolution and History: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里夫·德里克 译者: 翁贺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以1920—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战时的第三帝国 豆瓣
The Third Reich at War
9.3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陈壮 / 赵丁 九州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透过宏观的战争描绘与普通人的战时经历,细致讲述纳粹的军事征服与毁灭。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直到1945年5月投降为止,德国以闪电战攻势横扫欧陆,占领法国、丹麦、挪威、荷兰等国,进攻英国、苏联和北非。从波兰战役、冬季战争、突出部之役、巴巴罗萨行动,到大不列颠空战、斯大林格勒战、诺曼底战役等,埃文斯以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分析,娓娓道来一场场决定二战走向的关键战役,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深入探讨纳粹的种族灭绝与优生政策,从参与者、动机、手段、地点、人数、各界反应等面向完整剖析纳粹罪行。从纳粹重建欧洲种族秩序的企图,对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劣等民族”的偏见,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人的意识形态,种族转移与清洗对战争经济与资源分配的影响,杀害精神病人和残疾儿童背后的“净化”心理,奥斯维辛、比克瑙等集中营内的惨无人道,大规模枪杀与毒气室建立的计划,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人数,以及德国民众对此的支持或反感,全面理解这场20世纪人类最大的浩劫。
★打破过去聚焦在战役或集中营的单一视角,全方位揭露第三帝国的战时体制及其运作,洞察纳粹自我毁灭的根源。本书以战争的推进为时间轴,鞭辟入里地探讨德国如何全面动员内政、外交、经济、殖民、人口管理、武器研发、企业合作、媒体宣传、宗教信仰、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如何控制擘画帝国的方方面面,倾全国之力投入“总体战”。
★不仅聚焦希特勒、戈培尔等少数纳粹高官,还扩及希特勒盟友、政府官僚、军事将领、普通民众,呈现更完整更真实的第三帝国。通过大量官方文件、会议记录、电报、信件、报纸、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埃文斯不但细腻地还原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领导的心理、决策,更描绘影响帝国存续的装备部部长施佩尔、波兰总督府总督弗兰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B集团军群指挥官博克、党办公厅主任博尔曼、元首办公厅主任鲍赫勒、帝国首席新闻官迪特里希、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霍斯等等,立体且全面地展现纳粹德国的内部机制。
★《时代》《出版人周刊》《卫报》《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埃文斯行云流水的文字,展现他对第三帝国历史及其浩瀚的文献资料的透彻理解……埃文斯对第三帝国最终覆灭的描述,扣人心弦的精彩程度堪比当年盟军对德国步步逼近的包围。……无论是历史学者或广大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都会为作者的叙事能力而倾心。
——《出版人周刊》
为什么如此渴望秩序和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却毫不犹豫地跟随史上最鲁莽的罪犯走向灭亡?《战时的第三帝国》,理查德·埃文斯完成的历史杰作,几乎回答了这个问题的每个可能的面向。……这段历史已如此熟悉,但埃文斯凭借智慧、良好的架构与令人钦佩的清晰文笔,对这过去几十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最好和最新的总结。
——《时代》周刊
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的結局,但理查德·埃文斯的三部曲更精妙地引領我们看清全貌
——《卫报》
鲜少历史学家敢尝试这样的宏大叙事,难以想象还有谁能改善这部作品,更遑论超越。
——《华盛顿邮报》
埃文斯将纳粹种族政策、内部党争和外交政策等传统研究方向和文化生活、教育政策和经济掠夺等更晚近的学术焦点结合在了一起;利用的材料五花八门,既有盖世太保文件和社民党秘密报告等经典的官方信息,也有当时德国人的信件和日记等一手记录,毫无遗漏地将纳粹德国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谓包罗万象。
——《德国历史》
埃文斯避免了许多第三帝国历史著作的缺点:将第三帝国的历史等同于希特勒的个人传记,而普通的德国人不是希姆莱恐怖统治的受害者,就是戈培尔宣传狂潮的无脑容器。在他的笔下,第三帝国的历史没有主角,有的是一群被一视同仁的恶棍,他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更加饱满而真实的第三帝国。
——《纽约时报》
“第三帝国三部曲”是现今所有语言中有关纳粹德国的最全面的历史作品。
——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作者
“第三帝国三部曲”全面描绘了希特勒政权起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读起来令人叹为观止。它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衡量相关著作的标杆。
——罗伯特·奇蒂诺,美国历史学会学者
内容简介
直到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仍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一场全面战争,相信希特勒在重振德意志荣光时会通过外交手段维系和平,但这一丝希望在9月1日150万德国大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彻底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德国开始以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第三帝国实行新的种族秩序和优生计划,对象从犹太人、波兰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逐步扩展到“反社会者”、精神病人、残障儿童。从“安乐死”计划到种族灭绝,纳粹一步步实行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谋杀。
从冬季战争、大不列颠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理查德·J. 埃文斯结合战争进程的宏观叙事与各阶层、各种族民众的个人陈述,揭示德国如何点燃欧洲战火,洞察希特勒的野心与动机,完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他更聚焦纳粹党的普通成员、一般德国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经历与心境,细腻地描绘在这段悲惨的烽火岁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书融合了叙事、描述和分析,从战役、政策、党内斗争、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宣传、武器研发、科学研究到种族屠杀,完整而精确地展现第三帝国从1939年全面开战到1945年彻底覆灭期间的各个面向。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
7.8 (36 个评分) 作者: [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孙唯瀚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觉醒年代 (2021) 豆瓣 TMDB
觉醒年代 Season 1 所属 : 觉醒年代
7.9 (222 个评分) 导演: 张永新 演员: 于和伟 / 张桐
本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风雨横渡 豆瓣
Rough Crossings:Britain, the Slaves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作者: 西蒙·沙玛 译者: 李鹏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1772年初夏的一个早晨,伦敦城内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威斯敏斯特厅,静静等待王座法院大法官做出一个决定人类未来的判决:黑人奴隶是否应该获得自由?判决的消息犹如一阵旋风刮过大洋,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无数黑人间点燃了一场希望之火。他们挣脱奴役的锁链,从此奋身于追求自由的斗争中。
在本书中,西蒙·沙玛以激情澎湃、超群绝伦的叙事艺术,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众多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为解放奴隶而斗争的故事。他们认为,自由是属于全人类的权利,不因肤色有别。废奴者们在法庭上为遭人绑架的黑人慷慨陈词,带领他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北美战场,横渡风暴肆虐的大西洋,最终重返非洲故乡,在野蛮荒芜的塞拉利昂开创新的国度。蓄奴者的阻挠、革命者的虚伪、英国政府的干扰,甚至黑人同胞见利忘义的背叛行径,种种艰难险阻,都无法泯灭他们追求和捍卫自由的决心与勇气。
前朝梦忆 豆瓣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7.5 (4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宫崎市定人物论 豆瓣
中国史の名君と宰相
6.8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林千早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4
★史学泰斗、“汉学诺贝尔奖”儒莲奖得主 知人论世力作
★皇帝 名臣 财阀 儒家 文人 画家 盗贼……
★以司马迁之磅礴笔力,重现历史叙述的摄人心魄
★读懂中国史,从读懂这些人开始
------------------------------------------------------------------------------------------------
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为基础,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文风,对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料”的人物之魅力、功罪和时代进行描绘,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与想象力飞扬的叙事融合无间,重现了司马迁以降摄人心魄的历史叙述。
宫崎市定毕生致力于中国史的研究与教学,治学方法与中国“知人论世”的史学传统如符若契,又对司马迁顶礼膜拜,晚年曾计划将“人物论”的代表作品《史记·列传》全译为日文。
本书正是宫崎本人的“人物论”,也是他的著作中最为通俗好读的一部,收录了他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重点关注过的人物,包括“大帝与名君”(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康熙、雍正),“乱世宰相”(李斯、冯道、贾似道),“资本家与地方官”(晋阳李氏、宋江、蓝鼎元),“儒家与文人”(孔子、朱子、张溥、石涛),涵盖各个时代和阶层,极具代表性。
------------------------------------------------------------------------------------------------
宫崎市定先生是东洋史学界的巨擘。他对中国史书有广阔博通的视野,研究对象涉及中国史的全部时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东西交流史等所有领域。通过个别的实证研究,先生对中国史重新系统地加以认识,并将之置于世界史的发展中……能将精密的个案实证研究与阔达雄浑的通史叙述紧密结合,堪称稀有。
——岩波书店
宫崎市定以及京都学派的中国史观确实应当重新认识,作为杰出的亚洲史学者,宫崎市定的视野常常超越中国,而涵盖了整个“东洋”即亚洲。
——复旦大学 葛兆光
宫崎市定先生是国外学界中为数不多的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通识的学者,而且其通识是以实证为根基,以亚洲和西洋为参照的。
——北京大学 刘俊文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豆瓣 Goodreads
刘勃
8.2 (45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0 - 11
★打捞《史记》中消失的《今上本纪》,追寻汉武盛世的真实面貌
★还原司马迁作为历史见证人的视角,看尽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
★刘勃最新作品,论文般的历史考据,侦探小说般的阅读快感
这本书写汉武帝时代,但不是全面介绍汉武帝时代。作者刘勃从《史记》的叙述之中,还原司马迁的处境,理解他对许多事件的视角。
在司马迁的见证下,汉武时期的儒臣、名将、酷吏、后宫、游侠、平民命运各异,他个人也成为舞台中的角色。
今人可能怀疑司马迁的视角和书写不够客观,但一个生逢盛世的品格正直、才华横溢、感情充沛的优秀人类的私人记忆,也仍然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家園何處是 豆瓣 谷歌图书
8.5 (8 个评分) 作者: 王賡武 译者: 林纹沛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 9
海外华人史学大家王赓武在年近九旬之际写下自己「长年半游牧生涯」的故事。他的人生以殖民时代的东南亚为起点,历经殖民、战争、动乱、革命,大半生在三大洲间迁徙,构成二十世纪的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流浪史。
回忆录共两卷。上卷《家园何处是》回望王赓武充满不确定性和转折的少年经历,这段岁月对他影响至深,成为他治学和人生的底色。
王赓武1930 年在南洋出生,自小接受古典中文教育和正统英文教育。因日军入侵东南亚,他不得不辍学,数年间在街头游荡,以少年人本真的好奇心学会广东话、马来语、客家话、闽南语,并对殖民地错综复杂的「华人性」有了最初的领会。凭藉奇迹般的机缘,他在日本战败前夕重拾学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却亲身见证父母谆谆教导的那个故园中国终归于幻灭。然而,青年王赓武对「家园何处是」的困惑与不安在此际渐渐抚平。站在儿时经历为他塑造的「多重世界」交汇处,他「开始感到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
下卷《心安即是家》由王赓武与太太林娉婷合著,继续述说他们在情感和知性上的探索旅程。
~~~~~~~
「王赓武是一位在马来西亚、中国、英国、澳洲和新加坡广受赞誉的伟大的中国历史学家。本书是他的自传,讲述了他的童年和在中国内外辗转求学的生涯,动人、亲切而又谦逊。」
—傅高义(Ezra Vogel,哈佛大学Henry Ford II社会科学荣休讲座教授)
「作为中国研究和东南亚华人研究的老前辈,王赓武以最亲切的方式书写了他在英属马来亚和中国的早年回忆。这种生命的起点有可能让他过漂泊不定的混乱生活,但他却航向了更恢宏的世界。」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杜克大学Oscar Tang讲座教授)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羽田正 译者: 毕世鸿 / 李秋艳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跳出文明、国别、地区的局限,通过东印度公司的兴亡,再现全球两百年的激变。这些17世纪初期成立的“公司”,在世界一体化之初耀眼登场,用船只和贸易连接全世界,并在一体化完成时黯然退场。它们在亚洲之海赚取利润、掠夺权力、掌控土地,势力俨然如帝国一般。香料、茶叶、纺织品,则将这片被当地统治者视为边陲的海洋变成世界中心。作者以海洋为中心,打破欧洲中心论和东亚疆土观念,勾画出独特而饶有趣味的历史新图景。
西洋镜:一个英国皇家建筑师画笔下的大清帝国 豆瓣
作者: [英] 托马斯•阿罗姆 / [英] 乔治•N. 怀特 译者: 赵省伟 台海出版社 2017 - 7
本书由彩色版《中华帝国图景》以及附录两部分组成。
阿罗姆没有到过中国,他是以威廉•亚历山大等人的画作为蓝本,创作了128张西方早期艺术史上最经典的中国影像。再配以怀特的说明文字,出版不久便成为英国乃至西方最早、最著名的绘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当时的欧洲人,尤其是欧洲上层社会关于中国的知识大部分都源自这本书。
编者收集到了124张手工上色的阿罗姆版画,数量之多在国内尚属首次。
附录部分收集了1682—1880年间欧洲出版的38 张中国主题彩色版画。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4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七河之地 豆瓣
Land of the Seven Rivers: A Brief History of India’s Geography
作者: 桑吉夫·桑亞爾(Sanjeev Sanyal) 译者: 拉妮 廣場 2019 - 4
作者在書裡一再強調,說這是一部獨特的印度地理史。這話基本上不錯,因為它從印度次大陸的形成講到眼下遍及全國的城鎮化建設,從喜馬拉雅山的高度測量講到保克海峽(Palk Straits)的長堤,內容涉及到了地理、歷史、民俗,以及幾乎所有的重要歷史人物、傳說中人物和神仙。這麼大一個題目僅用三百頁文字完成,並且做到了有條不紊引人入勝,如果沒有貫通一切的脈絡是很難做到的。那麼,這條主線是什麼呢?
大家知道,但凡涉及印度歷史必定會提到西元前1500年的雅利安人入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印度文明被看成了入侵者征服土著的產物。我手頭這幾本有名的印度歷史書就都是這麼寫的,就連這些年倍受推崇的那套全球通史也不例外。
然而,自上世紀二十年代起逐漸挖掘出來的規模宏大的印度河文明一直在挑戰這種理論,因為那些古城的年代比所謂的雅利安人入侵至少要早一千年,並且,在那些遺址上也沒有發現外族入侵的痕跡。不過,如果我沒弄錯的話,首先發難的並不是歷史學家,而是一個名叫蜜雪兒•達尼諾(Michel Danino)的年輕人。小夥子出生在法國,老家在摩洛哥,完成大學學業以後他選擇了在印度定居,開始翻譯、編輯和出版印度精神領袖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1872~1950)的著作,儘管在大學裡他學的是自然科學。
1996年,蜜雪兒•達尼諾用英文寫了一本小冊子,« The Invasion that Never Was(從未發生過的入侵)»,指出史學界歷來就有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說法是子虛烏有。十年後,他又把這本書的內容加以擴充,用法文寫了一本四百多頁的專著, «l'Inde et l'Invasion de Nulle Part:le Dernier Repaire du Mythe Aryan(印度與無從談起的入侵:雅利安神話的最後巢穴)»。這兩本書好像都沒受到重視,於是達尼諾又寫了第三本 :«The Lost River:On the Trail of the Sarasvati(消失了的河流:尋蹤薩拉斯瓦蒂河»(2010年)。後來,這本書在普通讀者中引起了很大反響。我猜想,桑吉夫•桑亞爾之所以寫《七河之地》或多或少也是受了他這位朋友的影響。達尼諾的《消失了的河流》我只讀了一半,因為它學術性比較強,有很多細緻的考證,不知不覺就放下了。相對來說,《七河之地》更適合普通讀者,它更像是作者在某個沙龍裡跟什麼人臉紅脖子粗地辯論,也許出言不夠審慎,可是感情和氣勢卻很足。那麼,這種情緒又是從何而來呢?
幾千年來,在印度這塊土地上,不但文化被看成是泊來品,就連居民也說不清來路。曾經有初到印度的人問我:「印度人,不黑也不白,他們算哪個人種?」事實上,絕大多數印度人對此會含糊其辭,因為說不清楚。「雜種」這個詞在漢語裡,大家都知道,是罵人的話。印度人是否有過自卑我不知道,但是,《七河之地》一書的作者所表現出來的自豪感,因哈拉帕文明的發現而產生的自豪感,的確如烈火般熾烈,就好比一個生來受人欺辱的窮孩子,忽然得悉自己原本是一個非常顯赫的古老家族的後裔,自身的血統不但純正而且十分高貴,他們的快樂和驕傲無疑會是爆發式的,如果不是這樣那倒奇怪了。哈拉帕文明,照目前普遍接受的說法,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元前3500至前3000年,也就是說,與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克里特島上的古文明差不多同時期,更比黃河流域的商文化要早一千年。同時,現代人類學基因分析也逐漸傾向於這樣一種看法,即印度人口的主體源自印度次大陸上的原始種群,而非「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由此得到的推論便是:印度文化的精髓,吠陀文化,完全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自己的精神創造。有人在印度走過一遭以後得出結論說,印度人是世界上最「自戀」的民族。我以為這些人很膚淺。印度文化的確有著驚人的凝聚力,但也只有古老的印度河文明才能夠解釋這種凝聚力。事實上,自中世紀起,包括殖民時期,但凡有些學養的外國人只要一踏上這片土地無不受到這個古老民族的吸引,他們熱烈地讚揚她的文化,有不少人甘願傾盡畢生精力去研究它。
巴金《家》中的历史 豆瓣
Fact in Fiction: 1920s China and Ba Jin’s Family
作者: [美]司昆仑 译者: 何芳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由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学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司昆仑(KristinStapleton)所着,研究1920年代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学术专着。
该书采用社会历史方法分析了巴金“激流三部曲”(特别是第一本《家》)作品的社会背景,即20世纪早期中国西部城市——成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发展变革。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考据,从不同社会层面(婢女、上流社会、成都经济、城市贫民、抗议活动和战争、新女性、革命改革)进行描述性研究,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成都社会家庭和城市的变革面貌;从“激流”小说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入手,探讨五四时期成都多层次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现实图景,同时批判性地审视巴金在小说中对他生长之地的社会阐释存在的缺失。
本书受到成都历史研究专家王笛的倾力推荐,“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外国学者研究五四时期中国内陆城市的一个参考,进一步拓展了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
★司昆仑的新作《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通过分析巴金的经典“激流三部曲”,从历史资料中去寻找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新颖的考察方法,来揭示了1920年代成都的历史,特别是这个时期社会变化的方方面面,从下层的奴婢,到精英知识分子,还有手握实权的军阀,等等。这样,从这部小说中家族的各种角色出发,揭示了他们所代表的阶层、思想乃至文化。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
——王笛 澳门大学
★这本书写得很漂亮,读起来引人入胜。它给《家》这本著作提供了一份补充,让读者可以理解巴金著作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涵义。它也是一个指导性的范例,展示如何通过动机和历史背景来解读文学材料。
——Henrietta Harrison 牛津大学
★这真是文学与世界历史进程的令人惊叹的资源!司昆仑为我们带来她对巴金著作《家》的极具价值的洞见。这本书写得很漂亮,它吸引学生们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学,并探索小说如何描摹出历史认知。非常出色的贡献!
——Roberta Martin 哥伦比亚大学
★司昆仑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深刻的研究,展示了巴金如何抓住了五四时期的理想主义的学生们的情感真实而非过度简化历史。这本书很好地证实了历史研究可以提升我们对小说的理解,小说也可以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Paul S. Ropp 克拉克大学
丈量世界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拉 • 巴克斯特(Sarah Baxter)著 译者: 刘芳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虽然确实存在铁路或车道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约公元前600年迪欧科斯和科林斯地峡之间的轮船辙痕,但要花上几千年的时间,到19世纪初,人们才初次享受了首个付费铁路客运服务。再过200年,人们才有可能乘坐火车前往世界上一些最偏远和最非凡的目的地旅行,并追踪在地球悠久的历史中留下的许多奇怪而美好的自然或文化遗产。本书会带你穿行于从史前岩层到摩天大楼的不同场景,搭乘从慢速蒸汽机车到高速子弹头列车的各种火车。
本书提供了500条令人惊叹的铁路旅行,配以精美的插图,你可以据此绘制自己横贯大陆的行程。吱吱嘎嘎地驶过峡谷,喷着蒸汽路过古老的纪念碑,飞驰电掣穿过城市,在总统车厢或者皇后乘坐过的火车上尽情享受,或者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或史诗般的时代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关联——阅读本书可以拥有上述一切。旅客、铁路迷和历史爱好者必读,在提供给你无限灵感的同时,也让你获得等量的知识
一个人和一群人 豆瓣
作者: 沈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本书是作者讲述自己祖父——中共老党员、白区地下工作者、剧作家、左翼文化运动领导者、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先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包括夏衍在周恩来领导的白区工作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尤其在对左翼文化人的宣传、统战上,更是成果卓著。作者对这位有着辉煌革命历史、也有被批判关押多年惨痛经历的老一代革命者,除了深厚的亲情外也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她用自己观察到的大量细节,呈现出了一位有原则、有才华、有个性、有魅力的革命政治家形象。出于作者自身的专业范围和兴趣,她接触更多的是祖父在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例如所谓“二流堂”的艺术家们,对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群,作者的描述生动而传神。本书所述虽然是一个家庭里女孩子眼中看到的种种情景,但由于所涉及人物本身的特殊性,她的所见所闻仍然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价值。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豆瓣 Goodreads
中国共産党成立史
9.2 (5 个评分) 作者: [日]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2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共创建史的进一步研究均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所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搜集了中、日、俄等国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成产时期的马列主义传播渠道,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形成以及中共成立的时间和出席中央“一大”的代表等等问题,都是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作者还力图表明,中共成立史的研究,应联系国际大环境,打破“自我封闭”的研究状况;应纠正以回忆录邓代原始资料的研究方法。
Revolution on My Mind 豆瓣
作者: Jochen Hellbec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 5
"Revolution on My Mind" is a stunning revelation of the inner world of Stalin's Russia. We see into the minds and hearts of Soviet citizens who recorded their lives during an extraordinary period of revolutionary fervour and state terror. Writing a diary, like other creative expression, seems nearly impossible amid the fear and distrust of totalitarian rule; but as Jochen Hellbeck shows, diary-keeping was widespread, as individuals struggled to adjust to Stalin's regime. Rather than protect themselves against totalitarianism, many men and women bent their will to its demands, by striving to merge their individual identities with the collective and by battling vestiges of the old self within. We see how Stalin's subjects, from artists to intellectuals and from students to housewives, absorbed directives while endeavouring to fulfil the mandate of the Soviet revolution - re-creation of the self as a builder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 Thanks to a newly discovered trove of diaries, we are brought face to face with individual life stories - gripping and unforgettably poignant. The diarists' efforts defy our liberal imaginations and our ideals of autonomy and private fulfilment. These Soviet citizens dreamed differently. They coveted a morally and aesthetically superior form of life, and were eager to inscribe themselves into the unfolding revolution. "Revolution on My Mind" is a brilliant exploration of the forging of the revolutionary self, a study without precedent that speaks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 mass movements of our own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