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Designing Reform 豆瓣
作者: Cole Roska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1 - 11
In the years following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architecture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country’s re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and capitalist world. Looking at the ways in which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 transformed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how, in turn, architecture gave structure to the reforms, Cole Roskam underlines architecture’s unique ability to shape space as well as behavior. Roskam traces how foreign influences like postmodernism began to permeate Chinese architectural discourse in the 1970s and 1980s and how figures such as Kevin Lynch, I. M. Pei, and John Portman became key force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educational ideologies and new modes of production. Offering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architecture’s relationship to the politics, economics, and diplomacy of post-Mao China, this unprecedented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examines architecture’s multivalent status as an art, science, and physical manifest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伯纳德•鲁道夫斯基 译者: 高军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作者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冲破了统御我们建筑历史感知的狭隘学术苑囿,讨论了作为普遍存在的建筑艺术现象。通过排除那些会干扰我们考察完整建筑“全景”的地理与社会偏见,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迄今无人知晓、也无从发现的世界一瞥——可容纳十万观众的美洲史前剧院区域、供数百万人居住的地下城镇和乡村(囊括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加以完善),他将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观揭示在世人眼前。
建造 豆瓣
作者: [印] 罗玛·阿格拉瓦尔 译者: 张依玫 2022 - 4
◎编辑推荐
百米高楼晃动导致集体恐慌
高层爆炸导致大楼大面积坍塌
双子塔被撞之后由火灾引发的多米诺悲剧
……
新加坡对雨水的回收利用
从达尔文树皮蛛身上获得的筑桥启发
加入细菌从而可以“自愈”的混凝土
……
建筑的浪漫表现力背后,是工程学对实际生活问题的朴素回应
工程师面对不可预料之风险的黑匣子思维,以及对未来建筑的野心与想象
——我们敢想的,工程师都能实现
◎内容简介
结构工程师罗玛·阿格拉瓦尔从专业角度,带领我们解析建筑的成形过程。她从最基础的结构和材料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在水下开凿隧道,如何在最宽和最深的河流之上架起桥梁,某些地区又如何驯服大自然中宝贵又难以捉摸的水资源。她生动地讲述了历史中充满野心和想象力的有识之士,介绍了万神殿的混凝土穹顶是如何完成的,摩天大楼如何一步步拔地而起,人类如何以更高的高度突入天际线。罗玛不逃避失败的案例,审视了多个建筑事故悲剧,反复强调工程师从灾难中学习的重要性。她与我们分享了见证自己第一个有形贡献的喜悦,也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工程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导向。书中还收录了罗玛的手绘说明图。
◎媒体推荐
阿格拉瓦尔是罕见的人才……她将激励那些正在考虑进入工程行业的年轻女性。人们可能羞于承认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天然喜好,而她在解释不起眼之物的魅力时大放异彩。
——《纽约时报·书评》
阿格拉瓦尔有一种天赋,她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现象……阅读这本书真是一种享受。
——《金融时报》
本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提供了个人洞察的生活和广泛成就的女性结构工程师的成就,并以平易近人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教授关键的工程概念。
——《科学》杂志
◎名人推荐
太棒了!这本有趣的书剖析了我们身边的结构,揭示了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结构背后的故事。
——盖亚·文斯(Gaia Vince)
作者用清晰的解释和引人入胜的插图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复杂的结构工程原理,这本书让我突然开始用一种新的视角关注我路过的那些建筑!
——埃伦·斯托芬(Ellen Stofen),NASA前首席科学家
尧风舜雨 豆瓣
作者: 王军 2022 - 3
尧风舜雨,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而古代中国的营建与规划,其思想正在于达致这一理想。
本书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全书分两篇,甲篇为《齐政楼名称方位考》,对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加以考证,揭示了其取义《尚书·尧典》的意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继道统而新治统”的包容性与稳定性,其思想支撑了中国多元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乙篇为《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结合古代天文律历数术之学,说明元大都作为古代中国营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义。
忽必烈的元大都,以一座城市的建造,证明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渊源以及重大意义,以不朽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小家,越住越大3 豆瓣
8.6 (24 个评分) 作者: 逯薇 中信出版社 2019 - 10
√ 针对中国家庭生活方式,贴合主流中小户型,中国人的居住宝典
√ 国民住商启蒙书,居住专家逯薇倾力打造,帮你建立完整的居住知识体系
√ “小家,越住越大”系列全新力作,系列书已畅销800,000册,已输出9个不同语种
√ 有逻辑、有标准、有数据,可以照书装修装饰的实用指 南
√ 40%颜值搭配内容,破译小家颜值密码,小白也能轻松学会的万能搭配法则
√ 直击功能痛点:封闭式厨房vs开放式厨房、拯救鸡肋飘窗、打造懒人洗衣阳台、避坑网红“三分离卫生间”
√ 解析未来趋势:开拓收纳蓝海领域,定义中国式厨房布局
√ 漫画形式展现,笔调轻松愉快,读者上至99、下至小朋友
√ 随书附赠精美家居贴纸,在书里玩起来吧~
《小家,越住越大3》延续“小家”系列的可爱画风,本书的重点是“家的颜值密码”。逯薇颠覆了传统以“风格“为主的家居搭配方式,提出了更简单、更易上手的“三乘三要素搭配法”、“一加一配色法“、“视平线组合法”等一系列全新实操方法,帮你瞬间破解家的颜值密码。
同时,针对封闭式or开放式厨房、飘窗、中国特色小阳台、三分离卫生间等功能难题及超薄收纳领域,也提供了细致解读。常见误区解析、实操改造指南、“避坑”宝典,干货十足!
本书的重点是“家的颜值密码”。逯薇颠覆了传统以“风格“为主的家居搭配方式,提出了更简单、更易上手的“三乘三要素搭配法”、“一加一配色法“、“视平线组合法”等一系列全新实操方法,帮你瞬间破解家的颜值密码。
此外,《小家3》忠实记录了逯薇自己的小家,并提出中国小家的四大空间趋势:可分可合厨房、鸡肋飘窗利用、懒人洗衣专区、超薄收纳体系。
在本书中,作者首次以大篇幅介绍家的颜值内容,浓缩出小白也能学会的解题思路,3×3法则、1+1配色法、视平线法则,掌握了这些万能解题公式,小家搭配超简单。
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 豆瓣
作者: 赖德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历史研究的图片不仅取决于新材料的发现,还取决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史学史研究就有助于提高学者们方法论方面的自觉。国内建筑界以往比较重视的是历史研究,而对史学史的反思还比较少,《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正弥补了此方面的空白。
《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由七篇文章构成,分别分析了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三位近代杰出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者所著的文章、设计的作品、持有的观点等背后的背景、目的、方法、动机等。
本书是一项建筑史学史研究。不同于以历史遗物和历史过往为基础研究材料的建筑史,也不同于围绕着一部史书的编纂过程对相关人和事的记述,建筑史学史关注的是“史学”,即包括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等问题在内的历史认知模式的发展历史。史学史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历史的书写或文本,建筑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即是建筑历史叙述本身的建构方式及其背后的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历史关联和历史过程。如果说建筑史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建筑的本体论问题,那么建筑史学史研究的则是建筑的认识论问题。
读者对象:建筑院校师生,建筑理论研究人员,建筑文化爱好者
筑业中国 豆瓣
Building in China
作者: [美] 郭伟杰 译者: 卢伟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 第一个在近代复兴中国古典建筑的建筑师是美国人,他也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老板、朋友与合作者,而他的生涯长期隐没在历史之中,无人深挖,他探索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详细记述茂飞建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金陵女大、湘雅医学院……并出任国民政府首都计划(南京)顾问的具体过程,客观评价茂飞的建筑遗产和影响力,填补历史空白。
☆是建筑史,也是近代史:从建筑项目切入,详细呈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中,教会、买办、美国外交官、国民政府、民族主义……几股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一个特别复杂的近代中国跃然纸上。揭示建筑背后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之间盘根错节的相互关系。
☆通过建筑,理解权力、文化、身份、形式、空间;理解近代中国;理解全球化。
从清华园里的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到燕园的博雅塔和贝公楼,到南京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到上海的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大来大厦和圣玛利亚女校(张爱玲母校),到长沙的湘雅医院及医学院早期建筑,到福州的福州协和大学;从设计中山陵的吕彦直,到中国建筑师学会首任会长庄俊,从“大上海计划”主持人董大酉,到设计美琪大戏院的范文照;从清华周诒春校长、复旦公学李登辉校长、燕京大学司徒雷登校长,到孙科、孔祥熙、王正廷、宋子文和蒋介石,亨利·K. 茂飞不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却是与中国渊源最深的一位。
茂飞在中国的二十年间,设计的建筑遍及大江南北,尤其以校园建筑和规划最为著名。他参与制定的建设南京的《首都计划》受阻于战火,他成立的公司早已关门歇业,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已经几经沧桑。但是在五四运动开启的“中国文艺复兴”潮流中,这位外国建筑师提倡的“中国建筑的适应性”和“中国建筑的复兴”,无论在理论思辨还是在建筑实践中,都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因为这不仅仅是建筑,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化都要面对并且给出答案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中国为中心,重点介绍了亨利·茂飞的建筑和城市规划。这位鲜为人知的美国建筑师最初于1914年来到中国为雅礼协会设计校园,但后来他发现自己被持续二十年的专业和文化挑战所吸引:如何保护中国丰富的建筑传统,同时使用最新的西方技术设计新建筑。茂飞的建筑是一种妥协——他曾称之为“旧瓶装新酒”——本书从这些“瓶子”的视角出发,理解茂飞为自己在中国的建筑找到一个中间地带的追求,同时也审视了一个未来难以预料的动荡社会。茂飞建筑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美学或技术,它们无意中成为一种政治象征,因为中国的统治者,如蒋介石和孙科,都要求他提供城市规划建议,以满足他们对城市改造的期望。
针对20世纪非西方背景下执业的西方建筑师的严肃研究很少,少数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或荷兰的殖民地建筑上。因此,该书对美国和中国的建筑史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 豆瓣
作者: 缪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0
汉代画像研究是中国美术史中的显学。武氏祠及其所属的孝堂山祠—武梁祠派画像,同时也是汉代研究的显学。
缪哲教授近年的研究集中于利用考古出土的墓葬材料,重建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早期的汉代帝国艺术,对现存汉代画像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历史诠释,本书是其集成之作。
书中在集中探讨了《天帝图》《祥瑞—灾异图》《孔子师老子》《周公辅成王》《楼阁拜谒图》与《车马(卤薄)图》等一系列核心主题之后,更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早期艺术史上,商周纹样传统向汉唐状物传统的转折,完成于两汉之交;转折的外部动力,是汉帝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此后以人物叙事为主要内容的状物性绘画,成为统治近千年的新艺术传统。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卷 元、明建筑 豆瓣
作者: 潘谷西 2009
《中国古代建筑史》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分为五卷。《中国古代建筑史(第4卷):元、明建筑》为其中的第四卷,内容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的第三次发展高潮,元明时期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主要供建筑届人士、建筑院校师生及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豆瓣
作者: 张剑葳 2015 - 11
金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一类,其形式、技术、物质、艺术,以及蕴含的象征、文化、社会意义,都使其成为以材料视角切入建筑研究的必要课题。《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展现了此项以多学科交叉为方法,以创新性成果为目标的探索工作。作者以金属材料为切入点,实地考察了现存全部可考的50余处金属建筑实例,首次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金属建筑,提出:象征意义与适应性技术是推动金属建筑出现、发展的两项内在动力。围绕此线索,《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分为上篇“金属建筑发展史”、下篇“金属建筑专题研究”进行论述,同时呈现了作者绘制的大量测绘图、分析图。
中国造园艺术 豆瓣
作者: 曹汛 北京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是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曹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本书收录《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石涛叠山“人间孤品”,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等曹汛先生的代表性文章,材料翔实,证据充分,纠正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破旧”之外更长于“立新”。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进行了精到的介绍,还将园林建筑纳入艺术的视角加以审视,对园林建筑艺术进行总结,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国际地位,奠定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对一些造园名家加以介绍,本书收录的对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造园名家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蓬勃气象,议论精湛,见解高妙,从中可领略一代学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淳雅古风。
首都计划 豆瓣
作者: [民国] 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编 / 王宇新 点校 南京出版社 2006 - 9
《首都计划》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所编写的建设首都南京的计划大纲。《首都计划》吸收当时古今中外的建设理念,对抗日战争前的民国南京城的各项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图解<<营造法原>>做法 豆瓣
作者: 侯洪德//侯肖琪 2014 - 7
《图解<营造法原>做法》主要作者侯洪德先生从事古典园林建筑三十余年,是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级项目经理,一直在施工现场做管理工作,对于《营造法原》,无论是研读体会,还是实际运用,均有很深刻的领悟和独到的见解。全书正文共计15万余言,插图805幅,以《营造法原》为蓝本,以香山帮传统做法为基础,结合作者三十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用图解的方式对《营造法原》中有关木作、瓦作、石作方面的内容,作了全方位的解读和补充。全书图文对照,严谨实用,通俗易懂。
小菜场上的家4:田林新村共有空间中的溢出及共生 豆瓣
作者: 张斌 / 王方戟 2018 - 10
“小菜场上的家”是同济大学建筑系三年级实验班的课程设计题目,本书是系列书籍的第四本。
《小菜场上的家4》主体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2015年秋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级实验班三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活动,以及围绕这个活动所进行的教学讨论的梳理和总结。该实验班由张斌、王方戟和庄慎三位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组织指导,内容包括任务介绍、成果展示和教学讨论。其二是张斌老师及其研究生团队对田林新村共有空间的调研,包括其历史沿革、空间物理特征、居住状况、社群结构等多个方面,试图发现日常生活是如何以一种微小、临时、往复的方式,最终重塑整个城市空间面貌的。
路易斯·康传 豆瓣
You Say to Brick: the Life of Louis Kahn
作者: [ 美 ] 温迪·莱赛 译者: 王扬 湖南人民出版社·浦睿文化 2021 - 5
《路易斯·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
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康是一个脸上带着严重伤疤的6岁男孩,从小就需要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他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 卷。他不断发挥画画的天赋,在高中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此后50年,他一步步跻身于建筑大师的行列。在生命的最后15年,他完成了10余件杰作,成为美国建筑界的尺度和标准,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的发展。
康被同事、同行、学生评价为一个温暖、迷人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隐藏在一系列面具之下,周旋于3个家庭之间,过着多重生活的男人。通过和康的家人、客户、同事、同行、朋友的深入访谈,作者还原了康复杂的一面。
在康的生平故事之间,作者穿插介绍了康的5座经典建筑。通过极具现场感的笔触,作者带领读者穿行于这些静谧而有力的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一、他的建筑,将颠覆你对现代建筑的所有想象。
康留下的建筑不多,但几乎每一座都成了建筑爱好者的“麦加圣地”。它们以纯粹的几何造型、裸露坦诚的材料、由光创造的优雅空间,给人绝美的震撼感受。
获奖作家温迪敏锐地捕捉每一座建筑的核心精神,用极具现场感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行于康的代表性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他的故事,串起了20世纪美国的建筑史和文化史。
6岁举家移民美国费城,因脸上的伤疤被嘲笑为“刀疤脸”,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打好几份工;在建筑行业苦苦挣扎30年,一直默默无闻,在生命的最后15年用10余座杰作,跻身一流建筑师行列,深刻影响美国建筑发展……
康的人生故事,激荡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理想主义,糅合着20世纪初移民的“美国梦”、“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高歌猛进、5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等社会背景,勾勒出一段精彩纷呈的美国往事。
出现在书中,与康的人生故事交织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罗伯特·文丘里、弗兰克·盖里、丹下健三、贝聿铭……
三、这本传记,国内外都好评如潮。
⭐️ 本书生动而翔实地展示了路易斯·康的人生以及代表性建筑,揭示了路易斯·康是如何成为路易斯·康的。 ——童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本书平实细腻,是关于路易斯·康的最好的传记。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本书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康的生活,带我重温了和路相处的美好时光。 ——巴克里希纳·多西(印度首位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康生前好友)
⭐️ 很少有建筑师传记能够同时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又振奋人心,这本书做到了。——保罗·戈德伯格(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2017年年度选书
⭐️ 本书以详尽的研究和诗一般的语言,向这位致力于为公共空间带来美的建筑师致以恰如其分、亲切无比的礼敬。——《出版人周刊》
⭐️ 无疑是对康的生平和事业最完整的描述,调研翔实,文笔优美。——《纽约时报》
⭐️ 优美而引人入胜。书中出现的康生命中的女人,并不仅仅围着康转。这本传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从根本上接受了人类生活的混乱。——《华盛顿邮报》
⭐️ 杰出的传记,深刻洞察了康的内心世界和其建筑的内在生命。——《科库斯书评》
⭐️ 研究非常深入,精准捕捉到了康的魅力。——《经济学人》
⭐️ 优秀的作品,作者尊重康的信念:如果一个人花时间聆听手头的材料,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穿越时空的土楼 豆瓣
作者: 谢小振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2021 - 5
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民居很有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每年中国家长带孩子常去的旅游打卡地。 作者谢小振具有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和扎实的水彩绘画功底,这本《穿越时空的土楼》中,是“走近中国传统建筑”系列的一本,带领孩子领略了12种不同样式的土楼建筑(群),用通俗简介的语言和细致的水彩画介绍了土楼从何而来,建造过程、为适应外部环境发明创造的建造工艺、如何防御外敌以及土楼里几百人、几代人安居乐业和睦生活,为孩子展现中国传统建筑——土楼静谧又粗犷的美,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民居的建造智慧以及中国人向往和平自由生活的处世哲学。
此时此地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刘家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9
收有“丹鸿工作室”、“犀苑休闲营地”、“群星美术学校”、“鹿野菀石刻博物馆”等建筑设计作品。
城市 豆瓣
CITIES: Brennpunkte der Menschheit
作者: [奥] 马库斯·艾斯尔 / 格拉尔德·曼斯贝格 译者: 边超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1 - 4
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决定一个城市的历史道路?
形式、图案、色彩、结构,多样的城市样貌如何折射人类对其影响?
金融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工业中心……为何一些城市具备重要功能?
城市如何如同生物一样源源不断的交流运转?
山间、水上、沙漠,那些非同寻常的城市如何建设如何维护?
如何迎接当前的挑战?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城市的未来何去何从?
·崛起、衰落和新生 ·色彩和结构 ·聚光灯下的城市 ·活力城市 ·非同寻常的城市 ·未来的城市
6大板块,跨越时空
全方位展现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的——城市
☆ 编辑推荐
◎绝美典藏品质
百余幅优质卫星图像,大开本精装高清展现; 高档太空梭哑粉纸全彩印刷,还原每一处细节
◎科技与美学交融
从数十万米高空俯瞰地球,欣赏全球特色城市超乎想象的壮美图景; 如“外星人”一般的崭新视角,开启非凡的太空视域
◎覆盖全球范围特色城市
无论无比繁闹的国际大都市,还是罕有人迹的安第斯“金城”拉林科纳达 让人看见即使亲临当地也无法领略到的独特视角,展现多元而震撼的人类文明印迹
◎深切的人文关怀
直观记录人类生存环境的急速变化及对自然的影响, 呼吁公众关注环保,反思究竟应如何做到“诗意地栖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展示了世界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并用言辞优美的文字简要介绍了当地自然条件、城市特点及风土人情。从距离地球400千米到900千米的高空俯瞰地球,无论是流光溢彩的国际大都市伦敦、巴黎,还是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脉中的“金城”,抑或是空无一人的“鬼城”普里皮亚季,城市的丰富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视域,在人类文明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大开本的图集也集中展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公众反思自身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并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建筑日本 豆瓣
作者: [日]五十岚太郎 译者: 寇佳意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近现代日本建筑中,流淌着“日本的国家意识”。从世博到奥运,从天皇系谱到民众关照,每个日本象征性建筑的背后,都是有关“日本特质”的争论。奥运场馆、国会议事堂、皇居等备受瞩目的国家项目,规划建造时都会回望关照伊势神宫、桂离宫等传统建筑,这体现的恰恰是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生相克的纠缠。
建筑中的“日本性”是怎样一步步建构并不断转变的?
穿梭于一个个建筑大师与一次次理论浪潮中,在西方现代性与地域传统互动碰撞的图景里,找到日本建筑被世界认可的答案。
本书不是简单地按历史顺序梳理具体事件以还原客观的“建筑史”,而是一场对“什么是日本建筑”的深度考问。
***
【编辑推荐】
1、高密度知识+大视野书写,一部价值含量极高的深度著作
什么建筑能代表日本?
为何日本建筑家的作品能够征服世界?
建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如何凸显国家性与民族性?
本书瞄准日本上百处象征性建筑,深度剖析战后日本建筑特质,探讨建筑与民族、国家的紧密关系。
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或梳理日本建筑物,而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将叙述时间锁定在“战后”,将讨论重点放在“传统”与“现代”在建筑领域的呈现上。可以说,本书以建筑为切片,联结民族传统旨趣与西方现代性,从中一窥日本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
中国建筑同样纠缠于“西方现代性”与“地域传统”之中,本书同样对此有所回应,可为读者提供极具启发的参考意义。
2、上百处著名建筑插图+无数建筑大师,一卷内涵丰富的日本建筑地图
伊势神宫、桂离宫、日光东照宫、出云大社、国立代代木竞技场、广岛和平纪念馆、太阳之塔、原爆堂……
岸田日出刀、丹下健三、坂仓准三、冈本太郎、白井晟一、黑川纪章……
本书从轰动日本的重大历史事件——奥运会场馆建设谈起,围绕日本近现代建筑的“日本性”,以“传统”和“现代”为轴,深入肌理地剖析了日本上百处著名建筑。
这些建筑,连同纷纷登场的多位日本建筑大师,以及伴随而来的一次次建筑界理论思潮,都被作者用“日本性”串联起来,顺着这条线索阅读,如徐徐展开长卷,读者将逐渐体会到建筑背后的日本精髓。
3、小书不“小”,一趟全方位、有深度的日本建筑之旅
本书采用32开小开本,轻便小巧易携带;精选优质内文纸,阅读手感舒适。
全书共10个章节,每章都是一个独特视角,从奥运会体育场、世博会场馆,到皇居、国会议事堂,大到国家项目建设,小到屋顶上的一砖一瓦,既有经纬纵横历史,又有切入核心的观点,更兼有丰富的文化解读,帮助读者在纵览日本建筑之际,获得专业的、深度的、高价值的阅读体验。
无论你是日本爱好者,还是建筑爱好者,抑或只是想要寻找干货满满没有水分的日本建筑相关知识,这本书都将是一部令你视野大开的杰作。
贝聿铭全集 豆瓣
I.M.PEI
作者: [美] 菲利普·朱迪狄欧 / [美] 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 译者: 黄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贝聿铭工作室同事撰文,图文并茂展现其各时期代表作和思想
唯一得到贝聿铭生前认可并亲自作序的作品全集
贝氏同事兼学生林兵审校并作序推荐
全新译本,增添多幅照片,成就更加完善的版本
◎ 编辑推荐
☆ 全新译本,遴选贝聿铭的50个建筑项目,以权威视角全面展示其超越时代的建筑思想
以时间顺序选择了贝聿铭各个时期担任负责人或建筑设计师的50个建筑项目,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氏接受委托的项目,从具体建筑项目中展现贝聿铭的内在建筑思想。书中图片包括建筑实拍图、设计平面图、剖面图、建筑过程图等等;与贝聿铭共事近20年的同事撰写文章,从独到的视角到我们理解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全新版本邀请新译者重新翻译,译文力求专业而流畅,不仅订正了外版原稿中的错误,还将此前译本中未译的参考文献、贝聿铭作品名录等,悉数译出,提供给读者更全面翔实的资料信息。
☆ 贝聿铭的同事、学生林兵为新版本进行审校,并作序回顾贝氏建筑生涯
木心美术馆的设计者林兵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曾作为贝聿铭的同事和学生,参与贝氏晚期的几个项目的设计建造,对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林兵对新版本做了精心的审校,确保其权威性,并且为本书作序,回忆了一段贝氏鲜为人知的往事,添加了此前版本不曾提及的内容。
☆ 增加多幅珍贵照片,带我们领略此前少见的贝氏风采
新版本从多家机构购得版权,添加了多幅贝聿铭珍贵照片。新添照片包括贝聿铭的早年家族合照、在香山饭店工地与著名建筑家陈从周的合影,以及此前版本中没有提到的贝氏最后一件作品美秀美学院圣堂的相关照片。此外,新版封面也采用了最能代表贝聿铭晚年气度的照片,雍容典雅,庄重大方。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权威、全面的贝聿铭作品集,遴选了贝聿铭各个时期以主要负责人或建筑设计师承担的50个建筑项目,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氏接受项目委托的背景、进行项目设计和建造时的构思与具体实施过程,所经历的种种波折和项目完成后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等。这50个建筑项目按时间顺序排列,时间跨越60年,串联起来就是一部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史,展示了贝聿铭一众卓越的建筑作品和其超越时代的建筑思想。书后附有贝聿铭全部作品名录,包含创作时间、项目地址、参与人员等重要信息。贝聿铭晚年时的同事、木心美术馆的设计者林兵先生特为此书写了纪念性的序言,回顾了贝聿铭先生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 名人推荐
对喜爱贝氏建筑的人们来说,他给予世界太多的经典和感动。经常有人问贝先生他后期的作品是否将是他的“封山之作”,他大多笑而不答,对他来说,设计与生命是共存的。
—— 林兵(建筑家,木心美术馆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