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一点儿北京·大栅栏 豆瓣
作者: 李涵/胡妍 2015 - 9
《大栅栏》,是继“中国最美的书”《一点儿北京》之《三里屯》《七九八》《南锣鼓巷》后,全新的城市绘本作品。以更优美的画面,更生动的情节,图解北京“大栅栏”胡同里最有趣的10个空间。
全景式的轴测图将大栅栏更新计划里10个精妙的空间翔实生动的呈现出来,其中有建筑师所熟悉的胡同改造,也有大部分市民陌生的宗教场所,有餐馆咖啡厅这样的休闲消费空间,也有设计师和技师的私人工作室。本书也是一部精美的建筑童话。10个空间背后10段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提炼而来的或俏皮或深刻的故事,带领读者跨越建筑而接近最真实的生活,在方寸之间,凝聚了城市无尽的“掌故”。
书中所建构的北京大栅栏,包括漫画描绘的大栅栏今天的小故事,和文字记述的大栅栏的前世今朝。通过细腻精美的画面和朴实平和的叙述,作者希望能够呈现胡同的美好与诗意,同时也借此唤起大家对有关旧城改造的城市话题的更多关注。
寄生之廟 豆瓣
作者: 賴伯威 译者: 林晏生 野人 2017 - 10
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
無神不拜、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奇不有
市場廟、地下廟、電話亭廟、打帶跑廟……
從36+1款台灣廟怪奇典型,窺見108種適應都市變遷的韌性與變形


稱作
寄生之廟
大多沒沒無聞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隱身街頭巷尾,你家我家之間
是最常民的建築,直接效率經濟是最大特色
長時間在都市的水泥叢林自然繁殖,有機演化的生物
當慾望能以空間呈現時,是台灣人真正想要也需要的有形產物
這些廟,多處在荒謬離譜基地,是不刻意設計的設計
這些廟,展現了台灣人合法或不合法適應環境的韌性
這些廟,生活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或選擇視而不見
這些廟,扮演著某年代的台灣人、社區與鄰里的核心
這些廟,是宗教場所,亦扮演著社區生活的集會場所
這些廟,視整個都市為宿主,寄生台灣的都市環境中
這些廟,拓印台灣社會都市的縮影,現實生活的反映
極少符合現代建築美學標準,卻絕對切中都市供需之必然
並非模範般的文化大廟,卻最能赤裸地反映台灣都市的獨特性
在都市夾縫求生中的廟,是台灣城市有別於世界其他地方最顯而易見的與眾不同,這些廟在日益變遷的都市環境下越顯越小,收縮到只占據了最極限的都市空間:
在橋下、在圓環中、在屋頂上、跨越街道……
小到一個箱子、大至一棟高樓,甚至有的長出輪子……
從起心動念、實際田調行動到歸納整理研究,歷時七年多,成員有建築師、學生、台灣人、外國人……的WillipodiA都市研究團隊,觀察、記錄、蒐集了「廟與都市的結合關係」108種類型,書中選介36+1種典型,呈現台灣微型宗教空間的多元寄生現象。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豆瓣
7.5 (6 个评分) 作者: 赵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本书记录了赵扬十余年的建筑实践及求学生涯,可以看到一位青年建筑的成长历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又重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师不应该固守理念,要放下对作品的执念,让建筑不断地向现实敞开心扉,自然生长出它该有的样子。好的房子,是建筑师和主人共同的作品,它不抗拒生活,而且因为生活,变成了更完整的场景。
这本书是建筑师赵扬自我解剖、反省的成长笔记,真实记录建筑师琐碎、幸福的日常以及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平常而真实的日子中去感知尺度和分寸,明辨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彻底荒谬的。
长安的烟火 豆瓣
作者: 唐克扬 40.00元 2019
本书是建筑学者唐克扬的一部文学作品集,收录了《画境》《古花》《升平古镜》等十来篇短篇作品。作为建筑和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者,作者视角独特,文笔出众,故事构思巧妙,反映了其对生活、对世界的独到观察。作者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之中,为文字增添了独特的空间感,兼具智性与历史的厚重。
山水都市化 豆瓣
作者: 郑曦 2018 - 11
城市存在于自然之中,自然资源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天然的环境并不完全适于人类栖居,所以人工对自然的持久干预,能够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有效的梳理并重塑自然,向着利于人居方向进行引导与建构,形成区域景观系统。主要包括了自近郊延伸至城市的浅山体系、经人工干预整理沟通城市内外的水网河湖体系等,构成了城市发展的生态本底。城市依托于区域景观系统发展,主要包括了选址、分区营建以及进行城内园林和城外风景营造。这样的区域景观系统称为“山水”, 山水环境向着利于城市发展的方向演变,并促进城-郊一体化营建的过程称为“都市化”, “都市化”表达了城市发展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建构,并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做出调试以应对新的挑战,人工构建与自然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
本书从区域视角审视人居环境的发展,解释区域景观系统的构成、演变及构建在其上的城市营建过程,并把这一过程称为“山水都市化”,通过解析蕴含其中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品格,表明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山水都市化”促进形成了山-水-城一体化模式的诗意景致、韧性结构与持久的生命力。
肌肤之目 豆瓣
The Eyes of the Skin
9.3 (6 个评分) 作者: (芬兰)尤哈尼·帕拉斯玛 译者: 刘星 / 任丛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 2
《肌肤之目》自1996年第一版问世,便成为经典的建筑理论著作。对每一位初次习读尤哈尼·帕拉斯玛经典文章的学生来说,《肌肤之目》是一种启示,它具说服力地为建筑文化提供全然崭新的见解。《肌肤之目 建筑与感官(原著第三版)》新加入了建筑作家和教育家彼得·迈克凯恩斯(Peter MacKeith)的文章,以便读者深入理解帕拉斯玛思想的来龙去脉。这些文字将帕拉斯玛的个人传记与建筑思考的概要相结合,后者包括其起源,与北欧及欧洲古今思想的关系。这篇文章关注的重点是帕拉斯玛从根本上对待建筑人性、深刻、敏感的态度,并使读者了解他。这些配图来自帕拉斯玛的草图和他自己的摄影。
A Place of My Own 豆瓣
作者: Michael Pollan Penguin Books 2008
Michael Pollan's unmatched ability to draw lines of connection between our everyday experiences - whether eating, gardening, or building - and the natural world has been the basis for the popular success of his many works of nonfiction, including the genre-defining bestsellers The Omnivore's Dilemma and In Defense of Food. With this updated edition of his earlier book A Place of My Own, readers can revisit the inspired, intelligent, and often hilarious story of Pollan's realization of a room of his own - a small, wooden hut, his "shelter for daydreams" - built with his admittedly unhandy hands. Inspired by both Thoreau and Mr. Blandings, A Place of My Own not only works to convey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all human building, it also mark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our bodies, our minds, and the natural world.
中国园林 豆瓣
The Chinese Garden: History, Art and Architecture
作者: [英]玛吉·凯瑟克(Maggie Keswick) 译者: 丁宁 2020 - 6
本书初版于1978年,是国外研究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性专著。2002年,由汉学研究者夏丽森女士修订,她是明代计成的著作《园冶》的英文译者。本书讲述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园林与中国哲学、绘画、建筑、文学的互动关系,通过中国的园林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
作者玛吉·凯瑟克在中国长大,从小浸淫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挚爱中国园林。她尝试在纵深的历史和宽阔的对照中把握中国园林的精粹,既有追本溯源的梳理,也有典型个案的描述与分析。本书堪称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园林导览,也是我们了解西方人如何欣赏中国园林的一种重要参照。借此,更能体味中国园林本身所包含的精彩的精神意蕴。
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 豆瓣
作者: 宗明 主编 2020 - 9
本书是《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出版计划中的普及本,是突出普及性、可读性、传播性的城市建筑文化读本。本书共收录上海地区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打造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必读书和伴手礼。本书服务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集中展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精神品质;通过对建筑文化的图文呈现与诠释,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传递上海城市厚重的文化、怡人的色彩、时尚的气息;通过全面系统展示上海城市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时代新颜,助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让世界了解上海,让上海走向世界。
普及本内容主要包括“文”、“旅”、“声”三个部分。主体内容为建筑图文,建筑数量仍为56处,仍分春申古风、中西交汇、都会映象、梧桐深处、海上华章五个篇章,仍按精装本建筑顺序排列,较完整地再现精装本文字内容。以别册形式,添加10+101条建筑微旅行路线内容,体现“以脚步丈量人民城市”的精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将建筑文字与城市旅游结合。随书印刷“建筑可阅读”音频有声版的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码欣赏本书音频内容。
普及本为裸脊装,便于全书摊开阅览,又体现传统气息,护封设计采用年轻化、现代感设计,寓意上海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繁华都市面貌下深厚的历史积淀。整体分量适宜,幅面小巧精致,图文排版整饬富有创意、新鲜感,版式舒朗活泼,字体字号典雅大方,便于携带阅读,更能突出体现“文旅融合”、在行走中阅读、用脚步丈量城市的精神。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豆瓣
Welcome to Your World: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Shapes Our Lives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 译者: 丁丹 / 张莹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 4
建筑不仅是我们栖居之所,更是我们观照世界的角度。
我们在医院出生、在校园学习、在公寓安家、在写字楼办公......
我们生命中90%的时间都栖息在建筑之中,
我们无意识地感受着建筑对我们的影响,却从未真正理解我们与建筑的关系:
为什么在开阔的空间中,我们更具有创造性?
为什么自然光照和绿植会让我们心率变慢、体质变强?
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类似的情绪和行为,或景仰、或宁静、或喜悦、或狂热?
……
此刻,让我们跟随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莎拉教授的脚步,一同“走进”我们身处的世界。本书融合了建筑学、认知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和设计的跨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有趣的认知体系,建立起建筑与我们身体、心灵的连接,帮助探索建筑环境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情绪、认知和幸福,我们又可以如何改造我们身处的世界,让它变得丰富而友好。
我们塑造着建筑,建筑也塑造着我们。
从雅典帕特农神庙到曼哈顿世贸中心;从法国亚眠大教堂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圣殿到北京798艺术区。
170多幅建筑图片,开启一次跨越全球的建筑美学体验和人文探索之旅。
图像中国建筑史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英文原著 / 费慰梅 编 译者: 梁从诫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 1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椅子与身体 豆瓣
作者: 黑川雅之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黑川系列的《日本八个审美意识》,雅信第二版销量为28000册。
《椅子与身体》为日本建筑名家兼设计师黑川雅之设计系列图书的第四本,是关于椅子的设计哲学书。椅子可看作很小的设计空间,本书是由人体机理与椅子设计而引发的对于日式美学的深层次探讨,更进一步带领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很多建筑师在人生中都会设计一把椅子,究其原因,是因为椅子能够体现建筑师的哲学。为什么人要坐在椅子上?黑川雅之认为,椅子不仅仅是为了休息而坐的存在,人类是为了创造而坐在椅子上的。人类是什么?人体又是什么?在本书中,黑川雅之指出,只有了解了人本身,才会更好地了解椅子的构造。而反过来悟透了椅子的设计,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类本身。椅子是一件物品,也如同一个空间,它具有很强的两面性,和人类一样。通过这本书对于椅子设计的诠释,了解人类本身,追溯文化设计的源头,领悟日式美学的理念与其中蕴含的哲学。
走进建筑 走进建筑史 豆瓣
作者: 赖德霖 2012 - 10
本书由十五篇专题论文组成,围绕中国的近现代化追求与建筑的关系、民族国家与建筑的个性化命运、中国当代建筑中的西方元素与当代社会文化、现代政治空间中的中国建筑、中国现代建筑的总体风格研究等五个主题展开论述。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西学东渐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否是以往历史上中外交流的又一次重复?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古代和现代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为什么中国建筑长期发展缓慢,直到近代才有较大的进步?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近代建筑史对我们的借鉴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学者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遇到,并要对之做出自己的解答。
词语与建筑物 豆瓣
Words and Buildings: A Vocabula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作者: [英]阿德里安·福蒂 译者: 李华 / 武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 2
这是一本历史理论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使用范围最广的研究现代建筑种语言和建筑关系的专著。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主题和历史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层面上梳理了建筑中语言的意义、作用和演变;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形成现代主义建筑话语的一些重要语汇,追溯了它们的起源以及历史演变过程。
玩乐时间 (1967) 豆瓣 TMDB Min reol
Play Time
8.8 (372 个评分) 导演: 雅克·塔蒂 演员: 雅克·塔蒂 / Barbara Dennek
其它标题: 嬉戲時間 / 遊戲時間
去巴黎办事的于勒先生(雅克·塔蒂 饰)刚到巴黎就被超级现代化的世界博览会大楼震惊了。于勒先生很快就迷失在这座叹为观止的高科技大楼中,精妙绝伦的最新先进设备、流光溢彩的博览会景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顾客,都让于勒先生大开眼界。当于勒先生终于想起要去找办事的人时,天已渐黑。谈完公事,于勒先生来到了刚刚装修好的夜总会。午夜魅影,恍如白昼,里面的男男女女兴致正高。自然,于勒先生也加入了他们的狂欢队伍。于勒先生更一时兴起,把刚刚装修好的屋顶装饰弄了下来,屋内一片狼藉。怎知客人们非但没有觉得扫兴,反而玩得更加疯狂……清晨,狂欢一夜后的巴黎别有一番韵味。
在名建筑里吃午餐 (2020) 豆瓣
名建築で昼食を
7.3 (25 个评分) 导演: 吉见拓真 演员: 池田依来沙 / 田口智朗
是以建筑和美食为主题的新类型剧集。故事讲述梦想开咖啡店的春野藤(池田依来沙)是个公司职员,她在社交网络认识了中年建筑模型士植草千明(田口智朗),他喜欢「少女建筑」,会走访不同的名建筑物,本身在工作及恋爱烦恼的春野,在和他一起四处走的时候,会因为人生经验丰富的他的一言而醒觉,得到勇气向前走。
剧集将会拍摄日本多座著名建筑物,例如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啤酒馆「BEER HALL LION银座七丁目店」,有机建筑大师法兰克·洛伊·莱特设计的「自由学园明日馆」,以文化人酒店见称的「山上酒店」,白洲次郎夫妻的旧邸宅「武相庄」等,两位主角会在这些建筑物中享用美味的午餐。拍摄以4K高清进行。
故宫新事 (2017) 豆瓣
8.7 (11 个评分) 导演: 张志成 / 宗雨萱 演员: 李永兴 / 杨泽华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一个“故”字,将紫禁城昔日的兴衰离合封存在了历史的另一端。但故宫之中仍有新事——启动于2016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让这座古老宫殿内凝滞了百年的时间再次流动了起来。十八座古老建筑,两千余件稀世文物,这样一处梁宇繁杂的宫殿,将如何在故宫匠人们的手中复旧如初;五年的闭门修缮,又会有哪些隐没在百年尘土下的秘密重见天日?关于养心殿,旧的故事并未结束,新的故事,正娓娓道来。
在北海道盖面包屋 豆瓣
パン屋の手紙
作者: [日] 中村好文 [日]神幸纪 译者: 孙雅甜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 2020 - 6
2009年3月,建筑家中村好文收到一封亲笔所写的信,写信的是一个住在北海道开面包店的师傅神幸纪,他想委托中村帮他设计一间兼具生活与工作用途的面包小屋。这封充满手感温度的信感动了中村,因而展开一个为期近两年的设计案,以及一段至今仍持续的友好情谊。
在这期间,中村与神幸纪不断透过书信往来分享理念、沟通想法,双方的默契与信任也从中慢慢滋生。而面包屋就在这一笔一语中从梦想转化成雏形、落实为设计图,最后真实矗立在北海道的土地上。如同中村所言:“这些平淡的书信往返累积,也许就像堆石头盖房子一样。那一颗颗看似平凡的石子,终有一天,会凝聚为坚固又充满存在感的房子。”这栋面包屋的完成,记录的是一段建筑师与委托人的书信往来,共同打造梦想建筑的真实过程。
........................................................................
【编辑推荐】
★ 中村好文,日本知名建筑家、作家,被称为“最会享受工作的生活家”“最会书写的建筑大师”,曾为村上春树的住宅操刀设计,荣获多项建筑设计大奖:吉冈奖、吉田五十八奖特别奖等。
★ 精选30封来往书信、121幅彩色插图,历经两年的设计案,见证了一座理想面包屋的诞生,也续写了一段相见恨晚的情谊。
★ 一个建筑家与委托人共同实现彼此梦想、构筑幸福的动人故事,真实而美好,献给每个追求踏实生活和简朴住宅的人的生动一课。
★ 在本书,中村以最独特最完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建筑理念与生活美学,该书是每位对建筑、手工造作等感兴趣的读者,以及“中村粉”不容错过的精彩力作。
日本营造之美(第一辑) 豆瓣
日本人はどのように建造物をつくってきたか
作者: (日) 西冈常一 宫上茂隆 等著 / (日) 穗积和夫 绘 译者: 张秋明 王蕴洁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青山周平、李长声倾情推荐;畅销日本多年,简体中文版终于问世
·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亲自操刀,近千幅手绘图精准还原历史场景与建造过程
·西冈常一、宫上茂隆等9位专家联手打造,融合建筑、历史、美学与文化的经典巨作
·探寻日本空间美学观念,直抵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辑精选:
日本国宝级木造建筑 法隆寺
日本庭园美学代表 桂离宫
日本独创的陵墓形式 巨大古坟
国际大都市东京的前身 江户町
——————————————
◎内容介绍
《日本营造之美》是融合日本建筑、空间美学及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由日本国宝级宫殿木匠、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日本建筑插画泰斗联手打造。第一辑精选四处富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建筑(群),包括日本国宝级木造建筑——法隆寺,日本庭园美学的代表——桂离宫,日本独创的陵墓形式——巨大古坟,以及国际大都市东京的前身——江户町的建成与发展。书中收入近千幅手绘图,以细腻的笔触精准还原历史场景与建造过程,使得日本空间美学的奥秘跃然纸上。
◇《法隆寺》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法隆寺是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建筑之一,也是日本第一个登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宝级文物。法隆寺汲取唐代建筑之精华,其镇寺之宝“玉虫厨子”堪称中式建筑的“活化石”。与此同时发展出云形斗拱、立柱收分、非对称布局等日本独创的建筑样式,直至今日仍影响着日本的寺院建筑。
本书由曾参与法隆寺“昭和大修理”的日本国宝级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与建筑史专家宫上茂隆联手打造,由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绘制插图,以一手权威资料精准还原法隆寺完整建造过程,生动剖析精妙绝伦的建筑结构。
◇《桂离宫》
桂离宫——这里是《源氏物语》故事发生的舞台,是王公贵族魂牵梦绕的桃花源,更是传统日本建筑与庭院文化的象征。它将江户时代简素朴拙的审美趣味发挥得淋漓极致,不仅对日本后世庭院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得到了勒·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等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一致推崇。然而,多年来桂离宫高贵神秘的建造工法一直是一个秘密。
在本书中,曾参与桂离宫“昭和大修理”工程的建筑学家斋藤英俊,以其珍贵的一手资料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的妙笔转化,更使得错综繁复的建筑结构和三百多年前的美学奥秘跃然纸上。
◇《巨大古坟》
大山古坟——东亚规模最大的人造陵墓,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古坟时代中期出现的前方后圆坟是日本独创的形式,其雄伟壮美的外观彰显了政权的兴盛和皇室的权威。大山古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秦始皇陵并称世界三大陵墓。
本书作者森浩一教授长年钻研前方后圆坟,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巨大古坟营造的技术面与文化观;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则以细腻的笔触图解庞大的古坟,揭开了日本古坟时代的神秘面纱。
◇《江户町(上)》
一部令人惊叹的城市建设史,看德川幕府如何融合“奥”的建筑美学及中国风水的“四神相应”,将杂草丛生的荒地打造成与伦敦、巴黎比肩的国际都市。
江户町大胆采用前所未有的“の”字形城市布局,不仅巧妙利用了山丘、河流等自然地形,还可以不受限制地不断向外扩张。历经五十年光阴,曾经荒芜的江户发展成为热闹非凡的日本第一大都市。然而,明历三年的一场大火,却使江户城大天守和江户町毁于一旦。
◇《江户町(下)》
一部令人赞叹的城市发展史,看江户如何在灰烬中浴火重生!德川幕府以一套崭新的计划完成重建工程,同时应对每个大型都市容易遭遇的都市清洁、治安等诸多问题。引进西洋测量术、绘制出闻名于后世的《江户大绘图》,辟建“防火区”、设立消防队,大力兴建教育机构,架设自来水管道与两国桥,这一系列建设使得江户成长为一座首屈一指的国际都市。
江户的市民文化也由此蓬勃发展,无论是歌舞伎、大相扑,还是浮世绘、浮世风吕,在传承与发展中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谱写出一部至今不褪色的“江户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