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书录
我的前半生 [图书]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爱新觉罗·溥仪
群众出版社
1964
- 3
本书为溥仪自传。本版俗称“定本”,作者从自己的家庭背景写起,回顾了他在入宫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历史。他的写作即是个人的历史书写,也由于他的 特殊的历史地位,全方位地再现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迁。 1964年3月出版以来,广受欢迎,已译为英语、日语、德语等文字版本出版。文革前后,曾多次再版。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多个版本,计有:《我的前半生》油印本(上中下,1958);《我的前半生》(未定稿)(上中下,大字号、16开本,1959);1960年1月《我的前半生》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灰色封面,32开本,分上下册,共印7000套,规定“内部发行”,限当时的17级以上干部阅读。这就是俗称的“灰皮本”,这个版本是作者在之前基础上,修改、剪贴完成的;1962年3月,溥仪亲笔修改的“溥仪修正本”《我的前半生(清样)》出版,(上中下,16开大字本),分送各方面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李文达与溥仪三易其稿,九改九校(其中有被溥仪保存下来的1963年9月2日的修改本)后,于1964年3月先后于北京和香港公开出版发行,俗称“定本”。经历了“文革”,群众出版社并没有废弃李文达的那部未经删削的“全本”。 2007年《我的前半生》(全本)出版,该版除恢复因历史条件删去的内容外,也恢复了许多文学描写,当时有的历史学家强调真实,把这些芟夷殆尽。因此“全本”不仅内容远较“定本”丰富,读起来也更有兴味一些。2011年1月重新再版了《我的前半生(灰皮本)》;2013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溥仪在清样上批校的亲笔墨迹;2013年1月同时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图录)》,作为其他几个版本的辅助性读物。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多个版本,计有:《我的前半生》油印本(上中下,1958);《我的前半生》(未定稿)(上中下,大字号、16开本,1959);1960年1月《我的前半生》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灰色封面,32开本,分上下册,共印7000套,规定“内部发行”,限当时的17级以上干部阅读。这就是俗称的“灰皮本”,这个版本是作者在之前基础上,修改、剪贴完成的;1962年3月,溥仪亲笔修改的“溥仪修正本”《我的前半生(清样)》出版,(上中下,16开大字本),分送各方面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李文达与溥仪三易其稿,九改九校(其中有被溥仪保存下来的1963年9月2日的修改本)后,于1964年3月先后于北京和香港公开出版发行,俗称“定本”。经历了“文革”,群众出版社并没有废弃李文达的那部未经删削的“全本”。 2007年《我的前半生》(全本)出版,该版除恢复因历史条件删去的内容外,也恢复了许多文学描写,当时有的历史学家强调真实,把这些芟夷殆尽。因此“全本”不仅内容远较“定本”丰富,读起来也更有兴味一些。2011年1月重新再版了《我的前半生(灰皮本)》;2013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溥仪在清样上批校的亲笔墨迹;2013年1月同时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图录)》,作为其他几个版本的辅助性读物。
廿十二史劄记 [图书]
作者:
(清)赵翼
/
黄寿成 校点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 1
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书中对各朝历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考辨订正了重要史实。本书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白日美人 [图书] 豆瓣
Belle De Jour
作者:
[美]迈克尔•伍德
译者:
崔晓红
2014
- 8
“白日美人”的幻想是什么?
《白日美人》(1967)开启了布努埃尔五十年电影生涯的最后一个篇章。这部电影既含有尖锐的社会讽刺,又是现实与幻想、记忆与梦境的紧密结合。片中女主人公塞弗琳由卡特琳•德纳夫扮演。塞弗琳的丈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她却在下午偷偷跑去卖春。穿着伊夫•圣洛朗服装的德纳夫象征着欧洲的一个阶级,历史悠久,外表光鲜,却环绕着堕落的灵韵。但她还是一个与自己的过去和欲望作斗争的女人,她想把那些东西从头脑中清除出去,而它们却始终阴魂不散。
《白日美人》是布努埃尔最复杂的影片之一,迈克尔•伍德要通过这一研究解开里面若干谜题和悖论。影片中哪些东西根本不必深究?哪些是障眼法、谜语,或者讽刺?伍德一面玩味着《白日美人》的猜谜游戏,一面对晚期布努埃尔进行了分析。对他来说,拍摄《白日美人》的布努埃尔既不是一位安详的老人,也不是一个再生的超现实主义者,而是一名电影导演,他的远见卓识以这样轻盈而独特的方式传达出来,显得更为震撼人心。
《白日美人》(1967)开启了布努埃尔五十年电影生涯的最后一个篇章。这部电影既含有尖锐的社会讽刺,又是现实与幻想、记忆与梦境的紧密结合。片中女主人公塞弗琳由卡特琳•德纳夫扮演。塞弗琳的丈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她却在下午偷偷跑去卖春。穿着伊夫•圣洛朗服装的德纳夫象征着欧洲的一个阶级,历史悠久,外表光鲜,却环绕着堕落的灵韵。但她还是一个与自己的过去和欲望作斗争的女人,她想把那些东西从头脑中清除出去,而它们却始终阴魂不散。
《白日美人》是布努埃尔最复杂的影片之一,迈克尔•伍德要通过这一研究解开里面若干谜题和悖论。影片中哪些东西根本不必深究?哪些是障眼法、谜语,或者讽刺?伍德一面玩味着《白日美人》的猜谜游戏,一面对晚期布努埃尔进行了分析。对他来说,拍摄《白日美人》的布努埃尔既不是一位安详的老人,也不是一个再生的超现实主义者,而是一名电影导演,他的远见卓识以这样轻盈而独特的方式传达出来,显得更为震撼人心。
苏北人在上海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韩起澜
译者:
卢明华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
- 10
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
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
什么是“苏北”,“苏北人”又是谁?
他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知名海外中国研究学者韩起澜教授的代表作品,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韩起澜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 丰富的历史细节,记录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历经磨难的群体,“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
🟢“苏北”的范围有多大?究竟是谁界定了“苏北人”?他们为何前往上海,又何以遭受长久的偏见?面对偏见,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学者韩起澜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具宏观的族群理论和微观的社会考察,分析苏北人作为族群的历史及其自身的族群认同,解答“苏北人”称谓背后的诸多谜团。
🟢真实记录苏北人的生活百态。无论是故纸堆里的历史文献,还是生动的口述访谈,如拼图般补全苏北人在上海的生活图景。一本描述扬州风景的书,为何引来扬州人的抗议?家园不保,棚户居民将如何面对?面对“通敌”指控,苏北人会怎样反击?为何一说自己是苏北人,找对象就成了难题?从方言、饮食、穿着、居所,到地方戏、同乡会、职业、婚姻……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细节,记录耐人寻味的来沪苏北人往事。
🟢知名学者李天纲、苏智良,知名文史作家张明扬、资深书评人维舟诚挚推荐!“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著者简介】
韩起澜(1953—2023)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性别、比较劳工史、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和口述历史。曾获1986—1987年度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代表作有《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等。
【译者简介】
卢明华(1938—2024)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译有《美国史:1933—1973》《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等。
【各界评价】
大都市内部的族群问题值得关注,只因为它是真实存在(过)的。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叙述,增进理解,旨在消除偏见,促进融合。我曾参与和见证韩起澜教授的上海苏北人研究,其作品堪称范本!她和其他几位学者一起,构成了海外“上海学”的主力,值得钦佩!
——李天纲(复旦大学教授)
美国学者韩起澜从地理、方言、习俗、文化等角度,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讨论苏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并就上海人歧视苏北人的原因和程度,提供了精彩的、令人信服的史料和案例,引起我们的兴趣,更促进了我们的深思。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是“苏北”,什么又是“江北”?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看完这本书,我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苏北人身份了。
——张明扬(知名文史作家)
看似“天生”的群体身份,实质上也是被建构起来的。既然苏北人的形成是特殊经历的结果,那也可能逐渐消亡。小群体的成员竭力摆脱原本被污名化的身份标签,通过模仿、隐匿、伪造、通婚等各种方式实现向上流动,融入大群体。可以说,这是一段隐秘的历史。
——维舟(资深书评人)
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
什么是“苏北”,“苏北人”又是谁?
他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知名海外中国研究学者韩起澜教授的代表作品,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韩起澜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 丰富的历史细节,记录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历经磨难的群体,“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
🟢“苏北”的范围有多大?究竟是谁界定了“苏北人”?他们为何前往上海,又何以遭受长久的偏见?面对偏见,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学者韩起澜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具宏观的族群理论和微观的社会考察,分析苏北人作为族群的历史及其自身的族群认同,解答“苏北人”称谓背后的诸多谜团。
🟢真实记录苏北人的生活百态。无论是故纸堆里的历史文献,还是生动的口述访谈,如拼图般补全苏北人在上海的生活图景。一本描述扬州风景的书,为何引来扬州人的抗议?家园不保,棚户居民将如何面对?面对“通敌”指控,苏北人会怎样反击?为何一说自己是苏北人,找对象就成了难题?从方言、饮食、穿着、居所,到地方戏、同乡会、职业、婚姻……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细节,记录耐人寻味的来沪苏北人往事。
🟢知名学者李天纲、苏智良,知名文史作家张明扬、资深书评人维舟诚挚推荐!“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著者简介】
韩起澜(1953—2023)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性别、比较劳工史、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和口述历史。曾获1986—1987年度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代表作有《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等。
【译者简介】
卢明华(1938—2024)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译有《美国史:1933—1973》《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等。
【各界评价】
大都市内部的族群问题值得关注,只因为它是真实存在(过)的。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叙述,增进理解,旨在消除偏见,促进融合。我曾参与和见证韩起澜教授的上海苏北人研究,其作品堪称范本!她和其他几位学者一起,构成了海外“上海学”的主力,值得钦佩!
——李天纲(复旦大学教授)
美国学者韩起澜从地理、方言、习俗、文化等角度,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讨论苏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并就上海人歧视苏北人的原因和程度,提供了精彩的、令人信服的史料和案例,引起我们的兴趣,更促进了我们的深思。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是“苏北”,什么又是“江北”?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看完这本书,我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苏北人身份了。
——张明扬(知名文史作家)
看似“天生”的群体身份,实质上也是被建构起来的。既然苏北人的形成是特殊经历的结果,那也可能逐渐消亡。小群体的成员竭力摆脱原本被污名化的身份标签,通过模仿、隐匿、伪造、通婚等各种方式实现向上流动,融入大群体。可以说,这是一段隐秘的历史。
——维舟(资深书评人)
饮食的怀旧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马克·斯维斯洛克
译者:
门泊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
- 10
在《饮食的怀旧》出版之前,西方世界还没有一部学术著作能系统性地探讨中国人赋予本国地域饮食文化(包括被“规训”的西餐文化)的丰富历史意义。作者将上海这个美食天堂作为观察中国人实践都市生活、探寻地方身份、构建国家认同的田野,认为各种“风味”在这里的此消彼长,既是上海风云变幻中最灵敏的风向标,也是世事沉浮里赓续城市精神的定海针,为研究者观察中国都市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从最早记载上海地区物产的文献,到当下汇聚在这座城市中的地方菜品和风味餐馆,本书不但史料翔实厚重,更确立了一种原创性的研究框架,系统剖析了饮食何以成为中国人追忆过往、活在当下、想象未来的载体,中国人又如何通过对一饮一食的书写和想象,与故土、城市、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联系。
江南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中砂明德
译者:
江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
- 11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它也是富庶、秀美、欢乐的代名词。那句著名的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说明了古人对江南的向往。从南宋到明末,江南在科举、学术、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逐渐领先,并对整个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南文化是如何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江南的地域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通过书画古董热潮的兴起、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朱子学的兴盛、通鉴家族的繁衍、应对不断出现的外敌、南人向外的活动等方面,向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以上问题,揭示了醇厚又绮靡的都市文化所孕育出的中国史上“南”的丰富性。
江南文化是如何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江南的地域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通过书画古董热潮的兴起、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朱子学的兴盛、通鉴家族的繁衍、应对不断出现的外敌、南人向外的活动等方面,向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以上问题,揭示了醇厚又绮靡的都市文化所孕育出的中国史上“南”的丰富性。
来份杂碎 [图书] 豆瓣
CHOP SUEY: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德鲁·科伊
译者:
严华容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
- 3
原版《来份杂碎》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俗学术书,记录了中华饮食文明随大量中国移民到达美国后的发展历史,立场中立,可读性强,视角独特,资料详实,对读者了解近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中餐对美国本土的影响,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爱好历史的读者甚至可以在本书中发现许多具有娱乐性的文献。
书中提及的各类史料、文献、插图,均来自纽约公共图书馆、且林士果广场图书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小弗兰克·梅尔维尔纪念图书馆、班克罗夫特图书馆等多家美国著名图书馆藏,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
自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带着贸易代表团到达中国广州起,中国的饮食文化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眼帘。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中餐与中国文化随着一波又一波华人移民的到来,在美国的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美国文化不断融合,最终演变成一种中国人并不熟悉的美式中餐文化。时至今日,美国的中餐馆已经超过了40,000家。
从食物的角度看,中餐在美国经历了从“舶来食品、穷人食品、快餐食品”到“本土食品、精细食品、文化食品”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华人群体在美国也同时经历了从“外来人、开荒人、边缘人”到“华裔美国人、文明人”的过程。作者安德鲁·科伊正是将中餐在美国的历史与中国移民在美国200多年的奋斗过程相结合,呈现出一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未曾想见却又真实动人的历史画卷。
--------------------------------------------------
本书从多个角度讲述了美国社会与中餐的相互影响,并囊括了一系列迷人的美食轶事与历史趣闻。
——《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探讨了美国人的中餐情结,予人知识,发人深省。
——巴诺书店评论
根据美食作家科伊所述,美国人对于中国茶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以前,而我们对于如何拿筷子的困惑也持续了同样长的时间。在这部简短而浩瀚的著作中,科伊讲述了美国人与天朝上国及其民众,以及中餐之间的曲折故事。该书与它的主题一样,针对一个大话题所做出了全面丰富且掷地有声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科伊的历史故事总是出乎人的意料,其间充满了大量的逸话趣闻。
——《书单》
作者参考了许多在美国的资料,研究很有力度,内容也有趣且充实,尤其是尼克松访华那一部分。
——《图书馆报》
美国人对于中餐的爱恨纠葛都在这部研究透彻、生动易读的书中铺陈开来。其中一些美国人对于华人及中餐的误解令人捧腹,还有一些则让人震惊。
——《金融时报》
书中提及的各类史料、文献、插图,均来自纽约公共图书馆、且林士果广场图书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小弗兰克·梅尔维尔纪念图书馆、班克罗夫特图书馆等多家美国著名图书馆藏,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
自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带着贸易代表团到达中国广州起,中国的饮食文化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眼帘。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中餐与中国文化随着一波又一波华人移民的到来,在美国的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美国文化不断融合,最终演变成一种中国人并不熟悉的美式中餐文化。时至今日,美国的中餐馆已经超过了40,000家。
从食物的角度看,中餐在美国经历了从“舶来食品、穷人食品、快餐食品”到“本土食品、精细食品、文化食品”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华人群体在美国也同时经历了从“外来人、开荒人、边缘人”到“华裔美国人、文明人”的过程。作者安德鲁·科伊正是将中餐在美国的历史与中国移民在美国200多年的奋斗过程相结合,呈现出一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未曾想见却又真实动人的历史画卷。
--------------------------------------------------
本书从多个角度讲述了美国社会与中餐的相互影响,并囊括了一系列迷人的美食轶事与历史趣闻。
——《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探讨了美国人的中餐情结,予人知识,发人深省。
——巴诺书店评论
根据美食作家科伊所述,美国人对于中国茶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以前,而我们对于如何拿筷子的困惑也持续了同样长的时间。在这部简短而浩瀚的著作中,科伊讲述了美国人与天朝上国及其民众,以及中餐之间的曲折故事。该书与它的主题一样,针对一个大话题所做出了全面丰富且掷地有声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科伊的历史故事总是出乎人的意料,其间充满了大量的逸话趣闻。
——《书单》
作者参考了许多在美国的资料,研究很有力度,内容也有趣且充实,尤其是尼克松访华那一部分。
——《图书馆报》
美国人对于中餐的爱恨纠葛都在这部研究透彻、生动易读的书中铺陈开来。其中一些美国人对于华人及中餐的误解令人捧腹,还有一些则让人震惊。
——《金融时报》
消失的名菜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廣州博物館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4
- 04
近代以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廣州城市經濟的繁榮,食肆數量激增,加上廣府人對美食的追求,推動著粵菜趨向品質化發展。至辛亥革命以後,粵菜日臻成熟,其精緻的工藝、豐富的選材,及海納百川的優良傳統,令「食在廣州」的招牌享譽海內外。 百年之後的今日,由於市場環境及諸多因素的改變,當年不少享譽羊城的傳統菜品已然失傳或即將失傳。廣州博物館保存著眾多從秦漢至民國反映廣州飲食發展演變的文物,時間跨度達兩千多年,從炊煮用具、餐飲器皿,到農業生產、飲食遺存,尤其是民國老菜單、老菜譜和食品廣告。為了把這些古老文物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將歷史信息傳遞給觀眾,充分展現民國廣州美食的歷史文化意涵,廣州博物館與嶺南集團旗下中國大酒店共同研發出以「消失的名菜」為首的一系列文物活化項目。項目團隊廣泛搜尋歷史文獻、挖掘菜品背後典故、訪談粵菜泰斗、不斷試驗、反覆研發、數次請業內人士品鑒,終於高度還原了那些已經消失的菜式,實現了文物從靜態展示到活化利用、從紙上到餐桌上的轉化。 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讓更多人瞭解粵菜的過去與現在,讓文物從博物館走向公眾,讓大眾更瞭解嶺南飲食文化,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魅力。同時,也期待能在傳承與創新中挖掘和重塑傳統粵菜的現實價值,讓其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春游琐谈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伯驹
中华书局
2021
- 5
春游社为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在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任上,同一些意趣相投的文人学者的雅集。内容有关金石、书画、历史、轶闻、风俗、游览、考证、掌故等内容,成员为卢慎之、叶恭绰、恽宝慧、沈曾荫、于省吾、张伯驹、陈器伯、李大翀、黄君坦、单庆麟、阮威伯/、周汝昌等三十多位先生。张伯驹先生将雅集后诸位先生的文章录之成册为《春游琐谈》,自行油印,共编成7册在圈内流传。北京出版社曾将1-6结集出版,旧书市场有1-6册油印本流传,几乎未见第7册。近年,第七册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薛永年捐给家属。家属授权中华书局出版。
本选题将《春游琐谈》7册完整重出,补充稀见的第七册,应该能被文史爱好者所关注。
本选题将《春游琐谈》7册完整重出,补充稀见的第七册,应该能被文史爱好者所关注。
魔都 [图书]
作者:
[日]村松梢风
译者:
徐静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本书是一部编译作品,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所著的多部作品中选择与上海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主要为作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历见闻。在本书中,村松梢风深入感受了上海的繁华街区、娱乐场所,参观了中国的新式教育机构,与中国进步文人进行了密切来往,游览了杭州、苏州等地的园林风景,其惊讶于国际大都市上海包罗万象的特质,使用了直观、生动的文字来描绘自己在上海的见闻,第一次使用了“魔都”这一意象指称上海,体现了旧上海复杂多样的历史面貌。全书分为四辑,配有插图多幅。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图书]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本书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的经典?《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个理发店的招牌。白谦慎教授借这两幅作品,思考书法的本质问题。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 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被作为临习的典范。但为什么有些书法家把古代 “穷乡儿女” 的字迹奉为圭臬,对当下类似的书写却不闻不问?我们究竟以什么来界定“书法”?又如何看待书法中的“经典”?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但却涉及许多社会文化的层面。比如,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和修辞策略的关系等等。本书通过描述和分析古今书法中的一些现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绘画史 [图书]
作者:
潘天寿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
- 11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介绍上至远古,下至清末民初的中国绘画史,将中国文化、哲学、个性、风俗融入其中,正式提出中国画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双峰的观点,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美术史专著。
全书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编,介绍24朝、1600余位画家及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画派源流、特点等,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界画、墨戏画等,介绍了美术史上“南北宗论”“吴浙之争”的重大争议,并对对西域、古印度、西洋宗教画等外来画派对本土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书初版于1924年,原稿因淞沪战火焚毁,经作者撰写修订,于1936年重新出版,被列入“大学丛书”。书中观点受到包括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推崇。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的演进发展,迄今为止,潘天寿仍然是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最远的人之一。
全书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编,介绍24朝、1600余位画家及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画派源流、特点等,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界画、墨戏画等,介绍了美术史上“南北宗论”“吴浙之争”的重大争议,并对对西域、古印度、西洋宗教画等外来画派对本土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书初版于1924年,原稿因淞沪战火焚毁,经作者撰写修订,于1936年重新出版,被列入“大学丛书”。书中观点受到包括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推崇。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的演进发展,迄今为止,潘天寿仍然是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最远的人之一。
秘戏图大观 [图书]
作者:
佚名
1992
夷坚志 [图书]
作者:
(宋)洪迈
中华书局
2006
- 9
《夷坚志》书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大意是指《山海经》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了。可见洪迈是以夷坚自谓,将其书比作《山海经》。全书原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按甲、乙、丙、丁顺序编次。著成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三甲至三癸各一百卷;四甲、四乙各十卷。(今仅存二百零六卷)《夷坚志》之繁浩,为后人叹为不可及。《四库全书总目》说?quot;小说家唯《太平广记》为五百卷,然卷帙虽繁,乃搜集众书所成者,其出于一人之手而卷帙遂有《广记》十之七八者,唯有此书。"《夷坚志》是洪迈所经历的宋代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面镜子,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小说发展史上看,《夷坚志》又是宋代志怪小说发展到顶峰的产物,是自《搜神记》以来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醉翁谈录》载:当时的"说话"艺人中,"《夷坚志》无有不览"。明清拟宋市人小说,有不少取材于其中,仅凌濛初的"二拍"、正话、入话出于《夷坚志》的,约有三十余篇。
娇红记校证 [图书]
作者:
(元)宋远
中华书局
2024
- 3
《娇红记》,我国中篇文言小说之滥觞,叙述了申纯、王娇娘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与《西厢记》合为“元代戏曲小说史上的双璧”。本书上承唐宋传奇,下启明代中篇文言传奇,并对《红楼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明、清三朝据此改编的杂剧、传奇、京剧等数十种,其中最著者乃与汤显祖《牡丹亭》媲美的孟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如此重要的文言小说,罕见点校整理本。今林莹博士点校《娇红记》,以单行本《评释娇红记》为底本,校以《艳异编》、林近阳编《燕居笔记》(林本)、何大抡编《燕居笔记》(何本)、《花阵绮言》,并参校《绣谷春容》、《风流十传》等版本,略作考辨,并附“集评”和“释义”,力求提供一部文字可靠、资料详备的小说《娇红记》整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