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书录

脉望

脉望 @MAIWANG

607 本书  

风吹哪页读哪页

中国电影百年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佐藤忠男 译者: 钱杭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 6
本书的国际眼光把中国电影置于世界电影史的宏观背景下,与美国、日本电影进行比较,眼光独到、观点独特。本书既是一部电影史,更是一部超长的纸上电影。作者以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电影的无数个精彩镜头。本书也是一部写真集,其中既有大量影人照片,更有大量剧照,为你展开一部中国电影的百年图史。
艺术哲学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6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伊波利特·丹纳 译者: 傅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 1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插图珍藏本分图本与文本两卷,图本共精选五百二十二幅,其中彩图四百八十四幅,全部由老一辈摄影家,八十高龄的陈渊先生精心翻拍而成。
文字游戏 [图书]
作者: 周渊龙 / 周为 团结出版社 1999 - 3
文字的玄妙,自有奇趣,初看时不知所云,一旦找到门径,自然悟其妙趣,游戏其间,恰然自乐,并收益颇丰。本书是一把引领大家进入文学妙境的金钥匙,是一本别开生面、雅俗共赏的文学欣赏集。本书博访遐收,集精荟萃,辑录古今奇文、趣诗,编者对各篇诗文均作了简练习的评析,对较难理解的词语、典故作了注释。既奇特又有趣,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饶有兴味。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引人入胜,值得一读。
[图书]
作者: 陈洪治 北京 2004 - 3
书分为四编,第一编略述赋之演变历史,以求清其脉络;第二编选辑名家名赋,以求详其枝叶;第三编介绍赋体常识,以求正其声名;第四编选录近世学者之赋学论文,以求显其学之深广。由于辞赋之作篇幅宠大、字词生僻,体例所限,不能全篇具引,详细注解,至于论辩疏舛之处,所在多有,遗失不检之交,绝非少数,敬祈读者原谅。
雍正传 [图书] 豆瓣
作者: 冯尔康 人民出版社 1985 - 9
本书是国内首部雍正评传,全面系统地评述了清朝雍正帝的生平政绩,试图通过研究雍正来概括雍正生活时代的历史。作者认为,雍正帝敢于“振数百年颓风”,革旧除弊,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是应该肯定的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并为过往对雍正帝不够中肯的评论 和诬枉作了辨析,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山海经新探 [图书]
作者: 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 - 7
全国第一届山海经学术研讨会(成都)的会议论文集《山海经新探》
中国神话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袁珂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神话史
中国古代神话,一向以零散不成体系著称,致使我们这个拥有神话资料最丰富的国度,国一度被外国人误解为缺乏神话、乃至没有神话,袁珂先生首次将散落在群籍中的吉光片羽遴选、缀集起来,用简练、通达、优美的文字将从上古迄于明清时代的神话材料,作了纵贯的系统的论述。对少数民族神话则联系汉族神话,作了横向的分类的鸟瞰式介绍,勾勒了中国神话的历史全貌。此外,本书还专章叙述了中国神话研究的历史状况,神话对历代文学的种种影响,等等,材料丰富,剖析透彻。
在本书中,袁珂先生的广义神话学的观念拓展了神话学的空间,他指出:“在混沌状态综合体中和宗教结合紧密具有原始性的神话,一般可称之为狭义神话;从混沌状态综合体中脱离出来,走向神话本身固有的文学因素的文学道路以后,我们就可称之为广义神话了。”他认为,广义的神话从原始神话以后,沿着两个方向演进:一是文学化,成为神话小说和有神话意味的说唱文学。二是与宗教和民俗相结合,成为仙话中的神话和民间神话故事。这样,神话史的编撰有了重大突破,神话史也一直写到了近现代。
天公不语对枯棋 [图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姜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
本书以游记为载体,重新探讨晚清历史与人物的一批历史散文。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大多是地以人名,‘胜迹’之‘胜 ’,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挥之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该书倾注于发生在彼时彼地历史旧事和历史人物的追索,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书中穿插图片更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题的著作众多。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来写这一内容,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赵启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专业,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北京掌故,史学行家写的散文作品。发旧思而有新意。
——茅海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流连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书中涉及的人物事物相当复杂,也相当有趣,作者又很会讲故事,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舒服。不过,这部书的好处不止是消闲破闷,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写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锋芒。
——小宝 书评专栏作家
古書通例 [图书] 豆瓣
作者: 余嘉錫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 7
讀古書若不明古人著作體例,難免有似是而非之論。本書為作者三十年代在北京各大學講授校讀古籍時所寫的講義,一名《古書校讀法》。本書分辨真偽、明體例、論編次、辨附益四卷,就漢、魏以上古書通例詳加詮釋。
關於閱讀古書,前人大都從文句和詞語的解釋著眼,余先生則注意到古書的體例問題,以為“一時有一時之文體,一代有一代之通例。參互考校,可以得其情;排比鉤稽,可以知其意”。“當知古書著作之體,然後可以讀古書”,故對漢魏以前古書通例詳加詮釋。書中對古書的認識已有不少為出土簡帛書籍所證實。周祖謨先生以為此書雖篇章不多,“而探微索隱,足以解疑釋惑。讀者據此舉一反三,所知自多”。
走出中世纪 [图书] 豆瓣
作者: 朱维铮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随想和短论的缀合;第二部分是若干具体历史材料或文学作品的考证;第三部分是在考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遭遇以后,在走出中世纪过程的不同时期,在中国引起怎样的碰撞和变异。
统一与分裂 [图书]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葛剑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 10
统一与分裂在中国历史上交替出现,于是先人留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老话。分合的背后是宿命的轮回?地理环境、人口的增长与迁徙、生产方式、经济水平、文化制度、关键人物的作为、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各种因素制约着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本世纪即将过去的今天,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回顾过去,领语历史给予的启示,放眼未来的天下。重新讨论这个古老话题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知道什么应该继承,什么应该抛弃。
创建日期: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