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书录
东坡志林 [图书]
作者:
(宋)苏轼
/
(宋)陆游
…
京华出版社
2000
- 5
《东坡志林》五卷,宋苏轼撰。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东坡《手泽》三卷,注曰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者也。今观所载诸条,多自署年月者,又有署读某书书此者,又有泛称昨日今日不知何时者,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中如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穿龈,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穿掌四语,据《东坡外纪》,乃轼谪儋耳时,醉至姜秀才家,值姜外出,就其母索纸所书,今亦在卷中,自为一条,不复别赘一语,是亦搜辑墨迹之一证矣。此本五卷,较振孙所纪多二卷,盖其卷帙亦皆后人所分,故多寡各随其意也。
诸神的起源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何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
1986
- 5
《诸神的起源》是丛书中的一本。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近年大热,其中尤以通俗解读各种经典为当下学界趋之若鹜,一时间洛阳纸贵。荧屏坊问,触目滔滔,冷眼望去,宛如一个[学术评书]大超市。事实上,无论《论语》、《孟子》、《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还是《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抑或《史记》、《三国志》等封建王朝正史;;数千年来,解读注释之书,汗牛充栋,读不胜读。如何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前人解读的基础上,对上述古代经典加以科学阐释,发掘其内蕴,揭明其主旨,似乎更为紧要。何新先生向以研究领域宽广、观点大胆新颖、见解深刻独到而享誉学术界。
全像中国三百神 [图书]
作者:
马书田
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2
- 6
中国佛教图像解说 [图书] 豆瓣
作者:
绘图:张德宝 徐有武
/
撰文:业露华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2
- 9
《中国佛教图像解说》主要内容:宾度罗跋罗度阁、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堕阁、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迦理迦、伐罗弗多罗、戍博迦、半讫迦、罗睺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讬迦等。
第一章 序说
佛像的产生
佛像的传入和发展
佛像的种类和姿态
第二章 诸佛部
概说
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
阿弥陀佛
弥勒佛
笑口弥勒
毗卢遮那佛
阿阙佛
宝生佛
多宝佛
燃灯佛
第三章 菩萨部
概说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大势至菩萨
日光菩萨
月光菩萨
药王菩萨
虚空藏菩萨
地藏菩萨
维摩诘菩萨
第四章 观音部
概说
圣观音
千手观音
十一面观音
不空羁索观音
如意轮观音
准提观音
数珠手观音
水月观音
马郎妇观音
杨枝观音
白衣观音
善财
龙女
第五章 诸天部
概说
帝释天
大梵天
摩利支天
吉祥天
韦驮天
摩酰首罗天
毗沙门天
持国天
增长天
广目天
鬼子母神
迦楼罗
阿修罗
第六章 明王部
概说
孔雀明王
马头明王
不动尊明王
降三世明王
军荼利明王
大威德明王
金刚夜叉明王
无能胜明王
第七章 罗汉部
概说
宾度罗跋罗度阁
迦诺迦伐蹉
迦诺迦跋厘堕阁
苏频陀
诺矩罗
跋陀罗
迦理迦
伐罗弗多罗
戍博迦
半讫迦
罗睺罗
那伽犀那
因揭陀
伐那婆斯
阿氏多
注荼半讬迦
阿难
摩诃迦叶
第一章 序说
佛像的产生
佛像的传入和发展
佛像的种类和姿态
第二章 诸佛部
概说
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
阿弥陀佛
弥勒佛
笑口弥勒
毗卢遮那佛
阿阙佛
宝生佛
多宝佛
燃灯佛
第三章 菩萨部
概说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大势至菩萨
日光菩萨
月光菩萨
药王菩萨
虚空藏菩萨
地藏菩萨
维摩诘菩萨
第四章 观音部
概说
圣观音
千手观音
十一面观音
不空羁索观音
如意轮观音
准提观音
数珠手观音
水月观音
马郎妇观音
杨枝观音
白衣观音
善财
龙女
第五章 诸天部
概说
帝释天
大梵天
摩利支天
吉祥天
韦驮天
摩酰首罗天
毗沙门天
持国天
增长天
广目天
鬼子母神
迦楼罗
阿修罗
第六章 明王部
概说
孔雀明王
马头明王
不动尊明王
降三世明王
军荼利明王
大威德明王
金刚夜叉明王
无能胜明王
第七章 罗汉部
概说
宾度罗跋罗度阁
迦诺迦伐蹉
迦诺迦跋厘堕阁
苏频陀
诺矩罗
跋陀罗
迦理迦
伐罗弗多罗
戍博迦
半讫迦
罗睺罗
那伽犀那
因揭陀
伐那婆斯
阿氏多
注荼半讬迦
阿难
摩诃迦叶
关于电影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科克托
译者:
周小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8
科克托与查理·卓别林同时出生于1889年,所不同的是,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平民的家庭,而科克托则降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家庭,自幼便浸润于上流社会的氛围中。六岁的时候,科克托便观看了卢米埃尔兄弟早期的影片《水浇园斗等,并接触到了戏剧和马戏。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开枪自杀。父亲的死成了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魔咒,悲剧主题在他日后的创作中循环出现,死亡与血追随着他的作品,如《诗人之血》、《双头鹰》、《永恒的回归》、《俄耳甫斯的遗嘱》等。极具艺术修养的外祖父每个周末都带他去听音乐会,他因此发现了贝多芬、李斯特、瓦格纳等,音乐的熏陶对他一生的创造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尽管他涉足的艺术领域甚广,真正留下来的,或许正如弗朗索瓦·佩里耶所说,“还是他的电影”。他的艺术声誉主要来自于电影,他甚至被认为是法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不仅与雷诺阿、布莱松等人齐名,更作为不受教条约束、进行自由创作的艺术家典型,得到戈达尔、特吕弗、雷乃、德米等后来的新浪潮年轻导演们的仰慕。
其实,科克托直到1927年才尝试电影拍摄,而这部与一些朋友一起拍摄的、题为《让·科克托拍电影》的16毫米影片已无处找寻。当诺阿耶家族在1929年底建议他拍摄一部动画片的时候,可以说,他对电影拍摄知之甚少。然而,他很快在电影里找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新空间、新语言,最初的动画片最终在1930年变成了传世先锋派影片《诗人之血》。
如果说令超现实主义者们反感的《诗人之血》成了心理学家和电影爱好者感兴趣的典型,那么1943年拍摄的《永恒的回归》终于为他赢得了观众,这部以中世纪特里斯唐和伊泽的传说为原型的现代故事,重新燃起了他对电影的激情。而大获成功的《美女与野兽》则可以说是幻梦剧作中最杰出的一部影片。
科克托将电影作为表现自我的方式。他借古希腊神话中的诗人俄耳甫斯之名,唱出了诗人之歌《俄耳甫斯》和《俄耳甫斯的遗嘱》。他说:“《俄耳甫斯》曾经是我的‘总和’,我将我全部的生活都放了进去。”而“《俄耳甫斯的遗嘱》将是我对电影的告别”,“将是人们在船或火车消失之前挥动的手帕”。
于科克托而言,电影应该是以诗的形式来探索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他对于电影的独到见解,在《关于电影》一书里,有着详尽的论述。他向来强调电影的艺术性,将电影称为第十位缪斯,虽然年轻,但也应像其他缪斯一样拥有高贵的身份。他多次引用穆索斯基临死时惊人的预言:“未来的艺术将是那些会动的雕像。”会动的雕像即电影,电影即艺术。他厌恶以商业为目的的电影,急功近利使电影误解它作为缪斯的神圣使命。他崇尚黑白电影,彩色就像“吸引昆虫的假花”,将淡化电影的神话色彩,使电影里会动的雕像接近现实,变得庸俗。
科克托的影片通常曲高和寡,这也许与他对电影的艺术要求吻合。他希望电影能跟其他缪斯一样,做一只母螳螂,吞噬它爱的人,让爱人的作品代替爱人活着。伟大的艺术品通常在艺术家死后获得价值。科克托影片的价值,在电影史里才充分显现出来。应该不要忘记的是,科克托还为众多法国著名导演编写了剧本,其中就有布莱松的杰作《布洛涅树林里的女人们》。因此,这位诗人电影艺术家在法国电影里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他涉足的艺术领域甚广,真正留下来的,或许正如弗朗索瓦·佩里耶所说,“还是他的电影”。他的艺术声誉主要来自于电影,他甚至被认为是法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不仅与雷诺阿、布莱松等人齐名,更作为不受教条约束、进行自由创作的艺术家典型,得到戈达尔、特吕弗、雷乃、德米等后来的新浪潮年轻导演们的仰慕。
其实,科克托直到1927年才尝试电影拍摄,而这部与一些朋友一起拍摄的、题为《让·科克托拍电影》的16毫米影片已无处找寻。当诺阿耶家族在1929年底建议他拍摄一部动画片的时候,可以说,他对电影拍摄知之甚少。然而,他很快在电影里找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新空间、新语言,最初的动画片最终在1930年变成了传世先锋派影片《诗人之血》。
如果说令超现实主义者们反感的《诗人之血》成了心理学家和电影爱好者感兴趣的典型,那么1943年拍摄的《永恒的回归》终于为他赢得了观众,这部以中世纪特里斯唐和伊泽的传说为原型的现代故事,重新燃起了他对电影的激情。而大获成功的《美女与野兽》则可以说是幻梦剧作中最杰出的一部影片。
科克托将电影作为表现自我的方式。他借古希腊神话中的诗人俄耳甫斯之名,唱出了诗人之歌《俄耳甫斯》和《俄耳甫斯的遗嘱》。他说:“《俄耳甫斯》曾经是我的‘总和’,我将我全部的生活都放了进去。”而“《俄耳甫斯的遗嘱》将是我对电影的告别”,“将是人们在船或火车消失之前挥动的手帕”。
于科克托而言,电影应该是以诗的形式来探索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他对于电影的独到见解,在《关于电影》一书里,有着详尽的论述。他向来强调电影的艺术性,将电影称为第十位缪斯,虽然年轻,但也应像其他缪斯一样拥有高贵的身份。他多次引用穆索斯基临死时惊人的预言:“未来的艺术将是那些会动的雕像。”会动的雕像即电影,电影即艺术。他厌恶以商业为目的的电影,急功近利使电影误解它作为缪斯的神圣使命。他崇尚黑白电影,彩色就像“吸引昆虫的假花”,将淡化电影的神话色彩,使电影里会动的雕像接近现实,变得庸俗。
科克托的影片通常曲高和寡,这也许与他对电影的艺术要求吻合。他希望电影能跟其他缪斯一样,做一只母螳螂,吞噬它爱的人,让爱人的作品代替爱人活着。伟大的艺术品通常在艺术家死后获得价值。科克托影片的价值,在电影史里才充分显现出来。应该不要忘记的是,科克托还为众多法国著名导演编写了剧本,其中就有布莱松的杰作《布洛涅树林里的女人们》。因此,这位诗人电影艺术家在法国电影里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斜塔瞭望 [图书] 豆瓣
作者:
戴錦華
遠流
1999
- 10
第四代電影藝術家是失去了神話庇護的一代。他們登場於新時期大幕將啟的時代,他們的藝術是掙脫時代紛繁而痛楚的現實/政治,朝向電影藝術的純正、朝向藝術永�的夢幻母題的一次「突圍」。他們貢獻於影壇的是一种藝術氛圍,憂傷而又欣悅。那是在掉頭不顧而去之前,對「文革」時代、逝去的社會災難與心靈廢墟的最後一瞥深情而悠長的注視。這使他們所選取的姿態,在某种意義上,成了背對著歷史、現實與大眾的姿態,使他們的藝術成了一種斜塔式的藝術,使他們對社會與自我的關注歷史地成了「在傾斜的塔上的瞭望」。八○年代的中國電影藝術與八○年代的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相關之處,不在於一種經濟/生產、再生產的事實,而在於一個共同的的記憶夢魘與心理參數: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事實與歷史表述。在第五代的藝術中,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呈現為一個巨大的「在場的缺席」。第五代的藝術是子一代的藝術,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規定他們痛苦地掙扎在無法撼動的父子秩序與無「父」的文化事實之間。於是,八○年代,中國第五代的藝術便成了一種超越歷史/文化裂谷、而終於陷落的斷橋式的藝術,使他們創造一種全新的語言與歷史表述的努力成了子一代的精神流浪的傳記。
在九○年代幕啟時分的短暫沉寂之後,脫穎而出的是一道且陌生且稔熟、危機四伏且生機勃勃的文化風景線。間或是為八○年代精英主義所遮蔽的邊緣文化顯影;更重要的是,八○年代末為劉小楓君預言為「遊戲的一代」人,以並非遊戲的姿態與方式全線登場。然而,這些呈現於文化鏡城之間,出演於雙重或多重舞台之上的劇目,不斷為縱橫交錯的目光所撕裂,又不斷地為某種權力話語所整合,成為不斷被文化命名的樂觀之帆所借重、所掠過,卻拒絕承載的文化現實。所謂影壇「第六代」便是這九○年代的一處霧中風景。
在九○年代幕啟時分的短暫沉寂之後,脫穎而出的是一道且陌生且稔熟、危機四伏且生機勃勃的文化風景線。間或是為八○年代精英主義所遮蔽的邊緣文化顯影;更重要的是,八○年代末為劉小楓君預言為「遊戲的一代」人,以並非遊戲的姿態與方式全線登場。然而,這些呈現於文化鏡城之間,出演於雙重或多重舞台之上的劇目,不斷為縱橫交錯的目光所撕裂,又不斷地為某種權力話語所整合,成為不斷被文化命名的樂觀之帆所借重、所掠過,卻拒絕承載的文化現實。所謂影壇「第六代」便是這九○年代的一處霧中風景。
超越大銀幕 - 資訊時代的好萊塢 [图书]
作者:
Janet Wasko
译者:
魏玓
遠流出版公司
1999
- 10
位居美國娛樂事業的心臟(當然,在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也是一樣),是一群通常被統稱為好萊塢的企業。這些公司主要是投入在美國本地以及海外的電影生產與發行事業;許多人仍然是這樣看待好萊塢的。
不過,在今天,看電影已經不只是在戲院裡了,更多是在人們家中的螢光幕上,透過電視台的無線電波、電視網路、有線電視或是付費電視頻道,以及家庭錄影帶收看的。還有在飛機上、醫院中、一般學校、大學、監獄,甚至是坐在牙醫診所的椅子上看的。受歡迎的電影往往帶動一連串永無止境出現的其他文化產品。一部電影的點子或是角色,經常帶動其他電視節目、各種相關商品、影像遊戲和唱片的出現。周邊商品的銷售還包括玩具、電腦遊戲、T恤、紀念卡、清潔用品、零嘴、主題遊樂園的遊戲、圖畫書、雜誌、製作幕後祕辛大公開專輯……等等。
這些好萊塢的主要公司都是跨國企業集團,通常也都參與上述的所有產品與活動。也因此我們愈來愈難將電影工業與其他媒體或娛樂工業區別開來。事實上,好萊塢──或者說那些總和起來被稱做好萊塢的企業──作為文化工業──源自法蘭克福學派被廣泛使用的詞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已經不光是從事於傳統上電影的製作、發行與映演了。感謝科技的發展、感謝在商言商的動機、感謝全球化的趨勢,好萊塢已經……超越了大銀幕。
不過,在今天,看電影已經不只是在戲院裡了,更多是在人們家中的螢光幕上,透過電視台的無線電波、電視網路、有線電視或是付費電視頻道,以及家庭錄影帶收看的。還有在飛機上、醫院中、一般學校、大學、監獄,甚至是坐在牙醫診所的椅子上看的。受歡迎的電影往往帶動一連串永無止境出現的其他文化產品。一部電影的點子或是角色,經常帶動其他電視節目、各種相關商品、影像遊戲和唱片的出現。周邊商品的銷售還包括玩具、電腦遊戲、T恤、紀念卡、清潔用品、零嘴、主題遊樂園的遊戲、圖畫書、雜誌、製作幕後祕辛大公開專輯……等等。
這些好萊塢的主要公司都是跨國企業集團,通常也都參與上述的所有產品與活動。也因此我們愈來愈難將電影工業與其他媒體或娛樂工業區別開來。事實上,好萊塢──或者說那些總和起來被稱做好萊塢的企業──作為文化工業──源自法蘭克福學派被廣泛使用的詞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已經不光是從事於傳統上電影的製作、發行與映演了。感謝科技的發展、感謝在商言商的動機、感謝全球化的趨勢,好萊塢已經……超越了大銀幕。
五灯会元(全三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释普济
译者:
苏渊雷
中华书局
1984
- 10
《五灯会元(套装上中下册)》分为上中下三册。安吉州武康县崇仁乡禺山里正信弟子沈净明,幸生中国,忝预人伦。涉世多艰,幼失恃怙。本将知命,遂阅华严大经、傅灯诸录,深信此道不从外得。切见禅宗语要,具在五灯。卷帙浩繁,颇难兼阅。谨就景德灵隐禅寺,命诸禅人,集成一书,名曰五灯会元,以便观览。爰竭己资;及慕同志,选工刻梓,用广流通,续如来慧命,阅列祖圆机,灯灯相傅,光明不断。普愿若僧若俗,或见或闻,开悟本心,咸跻觉地,出生功德。谨用祝延圣寿,保国安民。次冀施财助力,共获休祥。普报四恩,用资三有。劫石有尽,我愿无穷。
中国禅宗语录大观 [图书]
作者:
袁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2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