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

R ​:heart_pan:​ ​:heart_nb:​

R ​:heart_pan:​ ​:heart_nb:​ @deinon

313 本书  

-2023.7.8.

公正何以难行 [图书] 豆瓣
Unfair:The New Science of Criminal Injustice
作者: [美]亚当·本福拉多 译者: 刘静坤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 - 3
“不公正的结果不是悲惨的例外,而是常态,而人类心理是罪魁祸首”
人类心理和法律体系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读“不公正从何而来”的新知之作
*《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2017年美国法学-心理学学会年度图书
*Audible.com非虚构榜排名No.1
*Amazon月度非虚构图书
*Goodreads月度图书
*绿袋法律标杆写作奖(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
*社会科学新闻奖(Society Journalism Awards)
*正义社会媒体奖(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
本书通过引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剖析司法案件错判的成因。作者结合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指出: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在认知、记忆和判断上的天然缺陷,刑事司法系统的诸多基本假设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
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及案例支持下,本福拉多表明了:刑事审判体系并不是一个严密稳固的系统,而是一系列功能失调的部门集合。不公正的要素已经扎根在法律体系当中,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诉讼结果。
悲伤与理智 [图书] 豆瓣
On Grief and Reason
9.0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刘文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4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 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翻译出版的《悲伤与理智》是这部佳作的首个国内中文译本,在翻译文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小于一 [图书] 豆瓣
Less Than One
9.1 (4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黄灿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9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独家引进,简体中文版全译本在中国大陆首次面世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书)展现出作者用英语写作的高超能力,文笔灵动,饱含智慧……为人们了解俄国的文学传统、政治气候和俄罗斯当代诗歌与诗学,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
——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这些经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与艺术。
——英国《独立报》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图书] Goodreads
Die Welt von Gestern
8.8 (9 个评分) 作者: Stefan Zweig 译者: 徐友敬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二手时间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4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1 (102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时间的噪音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Noise of Time
7.6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严蓓雯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1937年5月,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一位三十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在电梯门前等待着,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他宁愿收拾妥当,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等着被捕。
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他把怯懦给了权力,把勇气给了音乐。本书是朱利安·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
这也是巴恩斯继《终结的感觉》后首部长篇小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入选《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观察家》年度好书!
回归故里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Retour à Reims
9.0 (320 个评分) 作者: [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Stories from Rwanda
9.1 (44 个评分) 作者: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制片人的钱包 [图书] 豆瓣
The Art of Film Funding,2e
作者: [美] 卡萝尔·李·迪恩(Carole Lee Dean) 译者: 王述恺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8
开机前必读的项目筹备、资金管理指南
成功制片人畅谈融资心得,各领域专家解析避险妙招
有策略地筹备一部影片,会省钱,也要会花钱!
◎编辑推荐
电影的生命并不始于拍摄,终于后期制作。
只有在获得资金的那一刻,一部电影才真正成为可能。
《制片人的钱包:融资和节约的艺术》是一本从行内人视角出发的影视项目制片管理指南。这里有融资经验丰富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有手握重权的资助基金评审、众筹网站创始人、发行公司CEO,还有预告片、档案资料、版权、法律、器材方面的业内专家……如果你是刚入行的新手,他们会告诉你启动一个项目必备的技巧与心态;如果你已是一名有经验的制片人,他们会助你查漏补缺、为项目开源节流。
★ 作者对谈数十位业内人士,全面梳理影视制片项目的前期筹备流程
★ 既谈能让电影项目获得融资的技巧,也谈电影工作者应有的融资心态
★ 详解制作预告片、提案阐述、商业计划书、私募备忘录等材料的行内规则
★ 分析组建公司、获取素材版权、购买保险、租赁器材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要点
★ 新版加入网络众筹指南,揭示如何利用平台推荐机制提升项目曝光率
★ 特别收录资金来源清单、跨媒体纪录片项目提案、曾获圣丹斯基金的影片提案
◎内容简介
像电影创作一样,为电影募集资金、节约资金也是一门艺术。作者借助自己在电影制片和基金申请方面的多年人脉,打造了这本关于低成本项目前期筹备的影视从业者经验谈。本书的访谈对象,有多次获得圣丹斯电影节基金的制片人、主流众筹网站的创始人,也有专注于娱乐领域的咨询师、律师和保险专家。从他们分享的经验中,电影工作者们既能学到如何为项目“开源”——准备提案阐述、撰写项目提案书、发起众筹、申请基金会的资助,也能学到如何为项目“节流”——有策略地获取音乐版权、规避法律风险、选取电影制片保险、租赁摄影棚和器材。
◎名人推荐
本书是当今独立电影工作者的必备书籍 ,它解答了你在融资过程中的问题。全书十分基础 ,但对所有领域,如众筹、资金申请书写作、预告片制作、法律概念和发行途径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卡萝尔给出了许多能帮助你的有效办法与核心工具。如果你想制作自己的下一部电影,就买下这本书吧 !
——莫琳•瑞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创意制片完全手册》作者
在本书中,卡萝尔•李•迪恩不仅谈到了为影片筹资的方法,更延伸到了成功制作一部影片的方方面面。卡萝尔将她在商业和逻辑方面的知识,与电影人的心态和动机——这虽然更难以捉摸,却同等重要的方面结合起来。
——吉兰•斯毕茨米勒,圣丹斯电影节基金获得者
在新一版中,卡萝尔•李•迪恩将‘草根’制片人的经验与专家的智慧融合在一起。迪恩不仅能教会了读者怎么做,还会为读者带来力量。迪恩拿出了最最重要的‘胶片头儿’——相信你自己。
——切尔•阿尔瓦雷斯,纪录片工作者
《制片人的钱包》为读者提供了经过验证的策略、有价值的洞察力,以及对电影的艺术、科学和商业的深入理解。
——大卫•瓦西里,炫目娱乐公司总裁
《制片人的钱包》为你提供了美梦成真所需的工具。卡萝尔•李•迪恩把电影融资称为一门艺术是有充分理由的。电影融资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途径,但最终,你会创作出自己的杰作。这本书将帮助你实现这一点!
——鲍比•马蒂斯,制片人
如果25年前,我能有一本这样的书,我就能写剧本、拍片子了。在《制片人的钱包》中,卡罗尔•迪恩用简单、有趣、饱含信息的语言阐述了如何克服创作过程中最难的障碍——如何筹集资金,把你在纸上和在键盘上创作的东西拍出来。
——理查德•考夫曼, ComtelProMedia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图书] 豆瓣
映画を撮りながら考えたこと
8.9 (69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褚方叶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9
本书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本书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我们一起拍片! [图书] 豆瓣
Un Cinéma Nommé Désir
作者: [波兰] 安杰伊·瓦伊达(Andrzej Wajda) 译者: 刘絮恺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7
奥斯卡、柏林、威尼斯终身成就奖,戛纳金棕榈得主
波兰国宝级大师瓦伊达的实战拍片指南
◎ 编辑推荐
安杰伊·瓦伊达是波兰国宝级电影大师,“波兰电影学派”领军人物,囊括奥斯卡、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作品《铁人》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灰烬与钻石》位列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罗伊·安德森影史十佳,《乐团指挥》位列英格玛·伯格曼影史十佳。
◇◆◇
这是38堂大师电影课
★ 瓦伊达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总结而成
★ 面向新人创作者,从片场实战出发,以拍摄流程为纲,给出诚恳建议
★ 涵盖剧本、演员、摄影、服装、剪辑、配乐等方方面面,适合起步阶段低成本制作
◇◆◇
瓦伊达将解答拍片实战中的诸多问题,如——
★ 如何抓取记录偶发片段,瞬间交代冗长无趣的戏?
★ 为何要时刻关照演员,如何捕捉他们“身不由己”的真实表演?
★ 讲戏时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 为什么开拍第一天要拍最重要的场次,而终场戏不能留到最后拍?
★ 自己组拍摄团队有什么好处?
★ 如何通过打光将观众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部分?
★ 导演如何在看取景器和关照现场中做取舍?
★ 年轻导演如何避免因自以为是而回避基础工作?
★ 如何克服面对审查的恐惧,创作出剪刀手使不上力的作品?
★ 理想的电影教育是什么形态?
◇◆◇
安杰伊·瓦伊达精彩语录
「我想到的建构情节的最佳办法是在心中将某个场景走过一遍又一遍……只要是记不起来的,都算次要的东西,就可以从剧本中拿掉。」
「再没有比当场看着演员肯将情感释放更迷人的时刻了,尤其是在演出过程中,不管他们多么努力地去控制,情感仍一步步地浮现之时。和语言不一样的是,动作永远是泄密者。」
「任何人事都可以出差错——天气、演员的健康情况、工作条件——只有导演不论晴雨,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站得笔直,为处理可能的问题做好准备。」
「真正的审查来源于作者自身想要超越礼仪、时代品味及社会道德规范时,油然而生的恐惧。」
「在本书中从头到尾我一再提到电影与“公众”之密切关系,我总试着去体会别人的感受。萨特的话——“他人即地狱”——对我而言并不适用。唯有与所谓的他人在一起才是我唯一的力量来源、唯一的希望。」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伊达写给年轻电影人的拍片指南。瓦伊达凭借数十年创作经验,通过梳理一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过程,提炼出极具操作性的实战心得,诸如在剧本阶段发掘故事、构建情节、使人物可信的要领,在拍摄时调度演员、协调服装摄影、指挥团队的方法,以及在后期阶段为影片增色的关键,甚至失去灵感时的应对方式。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大师的导演理念,体会影像与声音背后的深层逻辑,同时也能收获一种适合起步阶段低成本作品的创作模式。
这同样是一部充满激情的导演自述与精神自传,清晰彰显了瓦伊达作为一名“作者”的独创性及在艰难环境下维护尊严的个人抗争——他坚持“艺术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致力于用虚构的故事传达历史真相。鉴于波兰当时的局势,这也是一本勇敢的书,一种付诸行动的信念,字里行间凝结着艺术家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 名人推荐
瓦伊达作为榜样提醒我们所有电影人:历史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对我们的勇气提出很高的要求;观众会需要我们精神上的引领;为了捍卫人民的生活,我们可能需要赌上自己的事业。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瓦伊达是一位平易近人、喜欢和大家一起工作的人,随时准备与大家探讨。在那个时代,很少看到电影导演像他那样不辞辛劳,为影片布置如此真实的场景。他对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认真,这深深影响了我。
——罗曼·波兰斯基
瓦伊达的所有电影都令我印象深刻。当我想让演员或摄影师理解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们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的波兰电影,我经常请好莱坞制片人观看瓦伊达的电影,他们都感到难以置信,因为他们以前从未看到过类似的影片。
——马丁·斯科塞斯
我深爱瓦伊达的《灰烬与钻石》,它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媒体推荐
一本引人入胜的、针对拍电影方方面面的亲身指导。
——《纽约时报》
一本关于电影创作的温暖、智慧的入门读物……在同类书中可读性最高的作品之一。
——《综艺》
希望为电影 [图书] 豆瓣
Hope for Film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特德·霍普 译者: 沈旦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1
「一个穿着风衣、手拿塑料袋、外表谦和的亚洲人走了进来。
我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来。
说道,打扰了,我是李安。
再不拍电影我就要死了。」
他发掘了李安,他是《综艺》“全球娱乐业影响力五百人”之一,现任亚马逊影业制作部主管
听“纽约无成本制片之王”特德·霍普畅谈电影制片风云史 —— 一部有干货、有远见、有真心、有八卦的制片人手记
...................
※编辑推荐※
身为电影制片人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从在《席德与南茜》的片场打杂开始,特德·霍普已经在美国独立电影圈里磨练了近三十年。如今,他已走在电影界数字变革的前端,名列《连线》杂志“25名正为打造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世界’而努力的天才”、《综艺》杂志“全球娱乐业中最有影响力的500位商业领导者”。“做电影”这份工作从来都不那么简单,不那么稳定,甚至不那么“体面”……可他却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工作了!
◎ 李安早期制片人详谈“李安电影”工作方式的形成
◎ 中小成本电影制片人必读的项目开发指南、片场管理经验集、发行备忘录
◎ 从亲历者角度,娓娓道来一段上世纪末美国独立电影圈简史
◎ 附有《独立电影的141个问题与机遇》,一则关于互联网时代电影生态的从业者沉思录
◎ 特德·霍普特意为中国读者撰写前言,袒露从卖方到买方的心理变化,公开在亚马逊影业的项目甄选原则
◎ 相信我!读完真的会对电影充满希望!
...................
※内容简介※
这是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特德·霍普的一次“自白”——它既是一本职业生涯回忆录,又是一本制片人工作手册,还是一本展望电影界未来的宣言。
在这本书中,霍普记录下了世纪之交的纽约电影圈。尚未成名的李安、爱德华·伯恩斯、哈尔·哈特利、塔玛拉·詹金斯、托德·索伦兹、米歇尔·贡德里等人携带自己的佳作和猛料纷纷登场,让霍普尝尽了身为制片人的酸甜苦辣。霍普也记录下了电影界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答案。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一窥这位幕后英雄的精神:热情而专业、独立且团结、为求新而叛逆、兼顾艺术与商业……还有,最重要的是——永远对电影抱有希望。
...................
※名人推荐※
特德·霍普是独立电影界绝无仅有的人物,本书的每一页间都闪耀着他的智慧与真心。
——李安,奥斯卡金像奖导演
特德·霍普多年来一直证明着他的企业家才能,他制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并为独立电影业界描绘了一幅强有力的未来图景。
——克里斯·凯利,Facebook前任高管,Fandor董事会成员
特德·霍普杰出的职业生涯给这本书带来了魅力。霍普对独立电影所面临的挑战和进程颇有见解。无论你是学电影的学生,还是独立电影的影迷,你都可以从中一瞥那些“偏门”的电影是怎样被拍出来的、卖掉的、发行的。
——爱德华·伯恩斯,《麦克马伦兄弟》导演
有志拍电影的人必读——在把十几万糟蹋在电影学校上前,先读读这本书!
——托德·索伦兹,《欢迎来到娃娃屋》导演
这本书里满是发生在幕后的趣闻轶事,它们混合着勇气、魄力和魅力……《希望为电影》证明了:只要有像特德·霍普这样的激情倡导者、深度局内人、长期思考者,电影这一艺术就会有希望,电影制作这一行就会有未来。
——《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本局内人视角的有益指南,出自一位多年的实践者之手,它毫无保留……对学习电影的学生来说,它是无价之宝。
——《科克斯书评》
对于参与制作了超过70部电影的特德·霍普来说,他已经将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独立电影。
——《连线》杂志“25名正为打造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世界’而努力的天才”推荐语
樱桃的滋味 [图书] 豆瓣
Lessons with Kiarostami
9.3 (44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 [伊朗]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译者: btr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9
阿巴斯是伊朗新浪潮电影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一生拍摄了22部电影,受到黑泽明、戈达尔等电影巨匠的一致推崇。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后《何处是我朋友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等作品均获国际大奖。
阿巴斯的电影,用镜头凝视平凡人 世,纯粹、简朴的故事给人以最单纯的感动。影像风格简洁而富有诗意,洋溢着人文情怀与哲学思考。《樱桃的滋味》是阿巴斯一生导演历程的珍贵总结,详尽而深刻地呈现了阿巴斯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一部兼具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电影沉思录。
如何做导演 [图书] 豆瓣
A Sense of Direction
作者: [美] 威廉·保尔 / William Ball 译者: 孙菲 / 蔡骁颖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6
美国戏剧学院(A.C.T.)创始人
托尼奖、奥比奖、剧评人奖获得者
威廉·保尔四十年舞台经验首次结集出版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年轻导演的剧场常识和技巧,主要针对剧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林林总总的实际问题,因而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可以帮助年轻导演少走弯路。书中内容来自美国戏剧学院创始人威廉·保尔在美国戏剧学院导演课的讲义,也是威廉·保尔四十年舞台经验与教训的系统梳理。
☆ 作者以与学生对话的口吻,汇总并解答了剧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诸多观念或实操问题
☆ 作者帮你从观念上避开导演思考问题时常见的思维误区并找到判断作品时常用的审美依据
☆ 从试戏选角、读本排练,到彩排首演,每一环节所遇问题皆可在相应章节找到答案
☆ 全书专设一章讲述舞台语言的言外之意,帮助导演更高效地使用舞台语言来丰富场面调度
☆ 书中附有表演专用术语表和导演在现场常用句子集锦,帮助导演更好地与演员沟通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戏剧学院创始人威廉·保尔四十年舞台经验的系统梳理,整合自他在美国戏剧学院导演课上的授课内容,也是专门写给年轻导演的剧场常识和技巧。作者保留了与学生对话般的轻松言语,坦率解答了创作中会遇到的林林总总的问题,例如:在观念上,导演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影响其做出重大决策 的原则是什么?应该避免哪些思维误区?在导演工作中,从试戏、选角到排练、首演,与演员沟通、解读剧本有哪些技巧?需注意哪些问题?此外,作者还专设一章,介绍了标志性调度、标志性道具等高效率的视觉叙事手段。
...................
※作者的话※
导演必须去相信
我们能制造信念
导演是第一个去相信的人
不仅相信剧本里发生的故事
还相信该剧所承载的意义
相信自己
能够站在角落看着这部剧卖出去
相信它有市场
并且能让观众相信它的美丽
——威廉·保尔
冰雪纪行 [图书] 豆瓣
Vom Gehen im Eis : München-Paris 23.11. bis 14.12.1974
8.2 (11 个评分) 作者: [德] 沃纳·赫尔佐格 译者: 倪璞尔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7
1974年,天寒地冻的冬天,德国导演赫尔佐格得知电影界前辈洛特·艾斯纳在巴黎病危。放 下电话,他立即抓起一件夹克、一个指南针、 一个帆布袋、一些必需品以及一本记录旅程的笔记本,从家乡慕尼黑徒步前往巴黎。只因他相信 “我踏上了通往巴黎的路,我坚 信如果我靠双脚走去,她就能活下来。除此之外,我也需要一段属于自己的安静时间。 ” 这不是什么自我放逐之旅,也不是出于挑战自然和人力的狂妄,而是为了一个人。这个人对赫尔佐格而言是如此重要,让他觉得自己必须、不得不向命运提出恳求。
千刃千眼 [图书] 豆瓣
千のナイフ、千の目
8.0 (6 个评分) 作者: [日]蜷川幸雄 译者: 詹慕如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3
日本戏剧舞台的半壁江山
“世界的蜷川”回忆录
蜷川实花的父亲
岩井俊二最崇拜的导演
栽培过藤原龙也、小栗旬等众多实力派偶像
与铃木忠志、浅利庆太并称“日本剧坛三雄”
◎ 编辑推荐
「希望我的舞台能够成为一个磁场,讲述人们说不出的梦想。」
蜷川幸雄 ,一个坏脾气的导演、一个叛逆的天才、一 个孤独而狂热的逐梦人。
书名“千刃千眼”取自书中的“假如观众席里坐着一千名青年,他们手里就等于握着一千把利刃”这样一句话。蜷川曾说,时至今日他已七十七岁,却仍旧无法逃离这句诅咒。这本随笔集,承载的正是他年轻时沸腾喷溅的决心与热情。蜷川发自真心写下的这些文字,也使得本书中所记载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魅力,耐人寻味。
* * *
☆ 按时间顺序梳理了蜷川戏剧生涯的开端与发展,从做演员时期的点滴到成为畅行世界的著名导演。
☆ 深度访谈多角度呈现蜷川的性情与戏剧理念,详细讲述了代表作《蜷川麦克白》的创作过程。
☆ 抒发了其对于商业戏剧的独到见解,分享了在这一领域的奋斗历程和心得体会,极具启发意义。
☆ 记录了与艾伦·里克曼、冈本健一等优秀演员的幕后合作故事,并阐述了“扔烟灰缸导演”标签背后独特的演员培养观点。
☆ 举着菜刀大吼大叫,自制报纸怒怼剧评人,率性的生活随笔,用细腻敏锐的文笔,编织出另一个引人入胜的舞台。
* * *
#蜷川语录#
关于戏剧理念,他说:
“我想要打造出一个一切都被舞台吞噬的戏剧世界。从路上的泥泞到天空,无一不包。”
“对处于生活中的人来说,戏剧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忘记现在。”
关于导演的作用,他说:
“将背负着形形色色不同日常的观众带进戏剧的时间,也就是进入非日常的时间和空间中,这就是导演的工作。”
“假如观众席里坐着一千名青年,他们手里就等于握着一千把利刃。我想,我得打造一个足以对抗千把利刃的舞台。那就是我的使命。”
关于职业生涯,他说:
“我已经上了年纪,当导演也过了 22 年,但还是持续地被戏剧这种病魔侵蚀。而这种病恶化的速度渐渐加快,一路奔驰倒数,直到终点。不过大家总笑着说:‘蜷川先生才不会有终点,等大家都死了,你还是会继续做戏吧。’”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导演蜷川幸雄的回忆录,由自传性随笔和表达戏剧理念的短篇文集组成。全书从他的戏剧生涯发端开始追溯,呈现了日本 20 世纪 60 年代小剧场运动的氛围,与后来成为知名演员和剧作家的同僚们的过往点滴,以及转型进入商业戏剧后所面临的挑战,并回忆了如何开启世界各国的巡演之门。书中所涉话题包括为何起用明星、如何让戏剧舞台进入“非日常”的世界、如何培养演员等重要观点。
蜷川幸雄的舞台风格充满激情,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在长达半世纪的导演生涯中,他执导了超过百部作品,将歌舞伎的表演形式运用于西方经典戏剧的演出中,形成了独特的戏剧美学,并凭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刻诠释获得国际声誉,被称为“世界的蜷川”。而他炽热的文字也像戏剧作品一样,直率犀利、不拘一格,从这里出发,同样可以走进蜷川幸雄燃烧的艺术世界。
贾想 I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9.0 (107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万佳欢 编 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2017 - 6
★ 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陈丹青
★陈丹青称他为“不一样的动物”。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获得者,首个获得该奖的华人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贾樟柯
★“邮政绿”皮面软精装设计,适合随身携带,细细品读“柯长”对电影艺术、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在人物无休止的交谈、乏味的歌唱、机械的舞蹈背后,我们发现激情只能短暂存在,良心成了偶然现象。
这是一部关于现实的焦灼的电影,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们面对坍塌,身处困境,生命再次变得孤独从而显得高贵。
<导演的话>(“1998年,小武”)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在法国的一家影院,我观看了文德斯的最新纪录片《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这部主要拍摄于古巴、讲述几个老爵士乐手生活的影片也是用数码技术拍摄,而后转为胶片的电影。银幕上粗颗粒的影像闪烁着纪录的美感,而数码摄像机灵巧的拍摄特点,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丰富的视点。观看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观众热情的掌声,不禁让我感慨,一种新的电影美学正在随数码技术的发展而成型。数码摄像机对照度的低要求,极小的机身,极易掌握的操作,极低的成本,都使我们看到一种前景。
<有了VCD 和数码摄像机以后>
这些年来,我目睹了太多朋友想拍一部电影而经历的遭遇。有的人怀抱一叠剧本,面对“推销者勿入”的牌子,艰难地推开一家又一家公司。在各种各样的脸色面前,自尊心严重受挫,理想变成了凶手。有的人将希望寄托在人际关系之上,千方百计广交朋友,在逢场作戏中盼望碰到大哥,能帮小弟一把。但大哥总在别处,希望总在前方。有一天突然会有“老板”拿走你的剧本,一年半载后,才发现“老板”也在空手套白狼,而且不是高手。也有人在向外国人“公关”,参加几次外交公寓的party 后,才发现洋务难搞,老外也一样实际。大小娱乐报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北太平庄一带遛遛,心里依旧凄凉。机会看起来很多却无从入手。于是电影研究得越来越少,社交能力越来越强。几个同病相怜的朋友偶尔相聚,在北航大排档喝闷酒,猜拳行令时开口便是:“人在江湖漂呀,谁能不挨刀呀!一刀,两刀……”
<东京之夏>
后来有人跟我说,你选择小偷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主要人物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你记录这个时代的创作意图。我觉得要谈一个作品里的角色有没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对这个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
我之所以会对小偷这个角色感兴趣,是因为他给我提供了这样一种角度,通过这个角度去切入可以表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关系转换。譬如小武的朋友小勇,他本来也是个小偷,通过贩私烟、开歌厅,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有头有脸的“民营企业家”。这里就有一个价值关系的转换:贩私烟→贸易,开歌厅→娱乐业,像小勇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如鱼得水地变来变去,不断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小偷,到什么时候他也只是个小偷。
我的这种美学偏好,可能多少来源于我对博尔赫斯小说的阅读经验。当然我读的是中文译本,所以我没有办法去判断他原来的文字。通过译本,我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个不带修饰成分的具体的文字意象,博尔赫斯用这样一种简洁的文字通过白描为我们构筑起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想象世界—这正是我在拍电影的时候非常想去实现的。像《小武》里梅梅吻了小武以后那一组镜头的安排,画外配上了吴宇森《喋血双雄》里的音响,目的是想制造这样一种间离的效果:使我们的感知能够来来回回地在现实和非现实的两个层面上自由地进行穿梭。
<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对谈)>
但电影开演后,我一下跌进了杨德昌细心安排的世俗生活中。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中年人、关于人类处境的电影。故事从吴念真饰演的中产阶级扩展开去,展示了一个“幸福”的华人标准家庭背后的真相。我无法将这部电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为整部影片弥漫着的“幸福”真相让人紧张而心碎。结尾小孩一句“ 我才七岁,但我觉得我老了”更让我黯然神伤。杨德昌的这部杰作平实地写出了生之压力,甚至让我感觉到了疲惫的喘息。我无法将《一一》与他从前的电影相联系,因为杨德昌真的超越了自己。他可贵的生命经验终于没有被喧宾夺主的理念打断,在缓慢而痛苦的剥落中,裸露了五十岁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这个落雨的下午看到了2000 年最精彩的电影。
<谁在开创华语电影的新世纪>
我的方法是根本不介入那个所谓的圈子之中,更对其中的恩怨不感兴趣。在北京,相对来说我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虽然多少有些封闭,但我在其中可以焦点集中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从一开始我就对自己的创作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希望能够逐渐在电影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方法,让我能不太在意创作之外的事情,包括影展的得失和票房的好坏。因为这两者都不是我的终极目标,让我焦灼的永远是艺术上的问题,而艺术问题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圈子无关,与他人无关。
<经验世界中的影像选择(笔谈)>
我特别喜欢安东尼奥尼说的一句话,他说你进入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这几乎是一直以来我创作的一个信条,我只有站在真的实景空间里面,才能知道如何拍这场戏,我的分镜头差不多也是这样形成的,它对我的帮助真是特别大。在空间里面,你能找到一种东西,感觉到它,然后信赖它。
我拍了很多空间。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舞厅、卡拉OK、台球厅、旱冰场、茶楼……后期剪辑的时候,因为篇幅的限制,好多东西不得不去掉,我在这些空间里面找到了一个节奏,一种秩序,就是许多场所都和旅途有关,我选择了最符合这条线的东西。
电影是一种工业,拍电影是一个非常有计划性的工作,一个导演独立制片的方法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工业带来的捆绑和束缚。那种束缚不单是制片人的压力,电影审查的控制,电影制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规范,DV 带给人一种摆脱工业的快感。在拍公共汽车站的时候,当地的向导先带我们去煤矿拍了一个工人俱乐部。出来以后,就是电影里那个地方,正好有一些人在等车。太阳已经开始下来,一下就有被击中的感觉。我就拍这个地方,一直拍,一直拍,拍了很多东西。当我拍那个老头儿的时候,我已经很满意了,他很有尊严,我一直很耐心地拍他,当我的镜头跟着他上了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女人就闯入了,我的录音师说我那一刻都发抖了。我注视她的时候,她的背景是非常平板的工人宿舍区,那时候我特别有一种宗教感,就一直跟着拍;然后又有一个男人突然进入了,他们什么关系,不知道,最后两个人都走掉了。整个过程里面,我觉得每分钟,都是上帝的赐予。
<《公共场所》自述>
我还是习惯下午在黄亭子见人:约朋友举杯叙旧,找仇家拍桌子翻脸,接受采访,说服制片,恳求帮助,找高人指点。酒喝不多话可不少,我的家乡汾阳产汾酒,常有名人题词。猛然想起不知谁的一句诗:有酒方能意识流,大块文章乐未休。于是又多了一些心理活动。在推杯换盏时心里猛地一沉,知道正事未办,于是悲从心起。话突然少了,趴在桌子上看烛光跳动,耳边喧闹渐渐抽象,有《海上花》的意境。于是想起年华老去,自己也过上了混日子的生活。感觉生命轻浮肉身沉重。像一个老男人般突然古怪地离席,于回家的黑暗中恍惚看到童年往事。知道自己有些醉意,便对司机师傅说:有酒方能意识流。师傅见多了,不会有响应,知道天亮后此人便又会醒:向人赔笑,与人握手,全然不知自己曾如此局促,丑态百出。
到了下午,又在等人。客人迟迟不来,心境已然没有了先前的躁动,配合下午清闲的气氛,站起来向窗外望。外面的人们在白太阳下骑车奔忙,不知在追逐什么样的际遇。心感苍生如雀,竟然有些忧伤。突然进来一位中年女子,点一杯酒又让小陈放张信哲的歌,歌声未起,哭声先出。原来这酒吧也是可以哭的地方。
现在再去黄亭子,酒吧已经拆了,变成了土堆。这是一个比喻,一切皆可化尘而去。于是不得不抓紧电影,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
<有酒方能意识流>
贾想II [图书] 豆瓣
8.0 (65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万佳欢 编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8 - 1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宿。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放下摄影机,拿起笔,烟雾氤氲中,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细节、对抗遗忘和反思历史的初衷。
◎作品看点
延续《贾想I》的深刻思索,更多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不一样的动物”贾樟柯、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殊荣获得者,用电影去面对:无论哪一个时代,所有人都要经历的那些不可回避的艰难时刻。
贾樟柯说:“我所处的时代,满是无法阻挡的变化。拿起摄影机拍摄这颠覆坍塌的变化,或许是我的天命。”“行走和遐想,会帮我们清空身外之物,发现自我之小。持续的学习和思考,一直在帮助我压抑自我的膨胀。”
贾樟柯的最佳时刻,不是来自他的深思熟虑,而是他的敏锐与穿透力,他能意识到崭新的时代情绪,并且准确、迅速地表达它。——许知远
2000 年我正式回国定居,赶上贾樟柯在拍《站台》。他半夜三更把我和阿城叫过去,看他新剪出来的这部电影。那是夏天,马路上热得走几步汗都黏在一起。此后我陆续看他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电影——最近看到的就是《三峡好人》——我有幸能看到一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和此后十年之间的作品。——陈丹青
“邮政绿”皮面软精装设计,适合随身携带,细细品读“柯长”对电影艺术、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布雷顿角的叹息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No Great Mischief
8.2 (26 个评分) 作者: [加]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 文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2
两百多年前,苏格兰高地麦克唐纳家族的“红头发”卡隆带领妻儿跨越千山万水,从苏格兰来到遥远的新大陆,在那片拥有茂密森林与漫长冬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红头发卡隆的后裔们陆续离开布雷顿角这座海岛,散落在加利福尼亚的海滩、南美洲的矿区、非洲的沙漠……但无论走多远,布雷顿角始终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永恒的牵挂。那对着巨头鲸歌唱的夏日,少年追逐彩虹的背影,那些有关忠诚与背叛的传说,在岁月的狂风暴雨中,幻化为一声温存而沉重的叹息:
“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好。”
《布雷顿角的叹息》故事穿梭于“现在”和“过去”之间,主人公亚历山大•麦克唐纳早已离开家乡,对往事的记忆也已模糊,但与哥哥、妹妹的交集却让他时常在不经意间回想起童年生活和祖辈的故事,他最终理解了血脉情深与那超越一切伤痛苦难的故土情怀。
这也是一部有关文化溯源的作品,是一部缩小版的苏格兰移民史。透过个人成长与家族变迁,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展现了两个世纪以来动荡的加拿大文化版图,探索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相斥共生的历程。
创建日期: 2023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