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

R ​:heart_pan:​ ​:heart_nb:​

R ​:heart_pan:​ ​:heart_nb:​ @deinon

313 本书  

-2023.7.8.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ducated:A Memoir
8.7 (399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拉·韦斯特弗 译者: 任爱红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10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醒来的女性 [图书] 豆瓣
The Women's Room
8.9 (5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莲·弗伦奇 译者: 余莉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我们来认识一下米拉。
她是一位喜爱读书的小镇女孩,从小就是个独立而聪明的孩子。她十四岁读尼采和潘恩,开学第一天就学完了全部课本,学校只得让她跳级。可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女性最常见的职业是“打字员”,人生的主题则是“家庭”。母亲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嫁个好人家”。在 一个封闭的小地方,她的聪明和独立却使她成为异类。久而久之,她屈服了。她像其他女孩一样草草结婚,穿紧身褡,学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生下两个孩子,努力让自己做一位“贤妻良母”。丈夫有体面的工作,她也住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房子。她举止优雅,总是面带微笑。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生活的平静表象之下,她正在默不作声地崩溃……
《醒来的女性》是一部反映了整整一代美国女性生存境遇,令每一位普通女性心生共鸣,潸然泪下抑或热血沸腾的小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出版22种语言版本,堪称“小说版的《第二性》”,甚至间接推动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无数女性认为这本书写出了她们一直被压抑的内心世界,甚至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醒来的女性》曾被改编为电影,并获艾美奖3项提名,之后又被英国BBC改编为广播剧。
有媒体称“你常常会忘了这是一本小说,书中所写的都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书中十余位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女性,仿佛就是我们的母亲和长辈,是身边的朋友,也是你我自身。《醒来的女性》中是我们不曾深想的生活,是那些我们只有和最亲密的知己才会谈论的话题。你不会和人谈起婚后与另一半无法沟通的苦闷,无法说清有时“母亲”和“妻子”这两种身份会让你觉得失去自我,更不必说作为母亲,即使深爱自己的孩子,但也并不像主流讴歌的那样伟大,其实有很多厌烦甚至痛苦的时刻——因为怕被人说“想太多”。阅读书稿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探索精神独立之旅,仿佛自己经历了书中人物的一生般,喜乐参半、五味杂陈,时而为作者的洞察力叹服,醍醐灌顶,觉得找到了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的心理根源;时而对书中女性的命运感同身受,难以自抑地泪流满面。
知晓我姓名 [图书] 豆瓣
Know My Name
9.5 (108 个评分)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译者: 陈毓飞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
第二性Ⅰ [图书] 豆瓣
Deuxieme sexe. Ⅰ, Les faits et les mythes
9.1 (115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第二性Ⅱ [图书] 豆瓣
Deuxieme sexe. Ⅱ, Expérience vecue
9.7 (72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第二性2》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女权主义的思想导师和旗手”。书中援引大量实例,翔实生动,一改普通理论著作的枯燥晦涩,读来趣味横生。波伏瓦作为思想家是超越时代的,她在《第二性2》中指出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还是社会的顽疾,有些甚至愈演愈烈。在原著出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本书,更能引起切身思考。《第二性2》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8.9 (162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译者: 章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言辞犀利、精彩至极!
——《纽约书评》
如果还没读过这本小书,你真应该找来看看:它依然惊人地紧贴当下......拉斯告诉我们,如果不先问问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我们就没法明智地讨论哪些作品最重要、质量最高。如果我们不先思考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以及几百年来文学准则的形成,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文学价值。
——《卫报》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作品,它蔑视传统,打破成见。书中罗列了所有会导致我们漠视甚至抛弃女性艺术作品的错误态度和观念。拉斯如此清晰简洁地界定了这些模式,如同将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安妮特·克洛德内,美国文学评论家
···
【编辑推荐】
◆鼓舞一代人的女性主义宣言、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新增由美国批评家、《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者杰莎·克里斯宾(Jessa Crispin)撰写的导言。
◆后Metoo时代值得回顾的经典作品:乔安娜·拉斯带领读者在书中重拾一种被埋葬的文学传统,她那深具独创性与反思性的文字今时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丝毫不过时,甚至出人意料地关照当下。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重识那些被遗忘的作家,重思那些充斥偏见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边缘群体的激励之作,除去女性,拉斯也鼓励读者拥抱所有曾是或依然是文学正典之外的“圈外人”——黑人艺术家、同志作家、“地方主义小说家”,等等。拉斯真诚地指出,“只有在边缘地带,发展才有可能。”而把目光投向所有曾被贬抑过的边缘艺术家,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关注他人的境况。
◆金牌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艳翻译。文字流畅优美,最大程度还原拉斯原作的锐利与愤怒、幽默与力量。
◆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再版上市后,封面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文版封面延续原版的创意思路,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通过罗列那些充满敌意的陈词滥调,直面女性写作所遭遇的重重阻力。
女性与权力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OMEN & POWER:A MANIFESTO
8.6 (170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刘漪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3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对性别议题的探讨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
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 编辑推荐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 媒体推荐
眼光犀利且机智幽默,这个自封的“吵吵嚷嚷的女人”证明了公共言说不再只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愿她拥有更多的力量。
—— 劳拉·加梅森,《金融时报》
来自一位热诚女性主义者的衷心呼喊,“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女性应真正被聆听,这一完全合情合理的吁求提得对极了。
—— 《科克斯评论》
特别让人开眼…… 解释了“厌女症”的机制及它为何如此富有活力。
—— 艾莉芙·夏法克
一份耀眼而有力的宣言。
——《纽约时报》
清晰,料足,颇具颠覆性且机智幽默。
——《旧金山纪事报》
厌女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1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德里克·沃尔科特诗集 [图书] 豆瓣
The Poetry of Derek Walcott: 1948–2013
作者: [圣卢西亚] 德里克·沃尔科特 译者: 鸿楷 翻译、评注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20 - 3
本诗集依据的版本为格林·麦克斯韦(Glyn Maxwell,1962-)编选的《德里克·沃尔科特诗集:1948-2013》(Faber & Faber,2014)。编者麦克斯韦是当代英国著名诗人,曾就读于牛津大学,是沃尔科特的学生和好友。这部诗集是对沃尔科特诗歌生涯最为 权威的总结,收录了除《奥马罗斯(荷马)》之外的几乎全部经典诗作,尤其是节选了另一部奠定沃尔科特诗名的长诗《另一生》和沃尔科特最后一部长诗《提埃坡罗的猎犬》,全文收录《纵帆船“飞翔号”》和《星苹果王国》,以及《幸运的旅行者》《世界之光》《阿肯色圣约》《恩赐》等代表作;其中还修改了之前版本的不少文字。但其中最后一部诗集《白鹭》已在国内出版,遵照版权,本诗集未收,但题目仍保持原版标题的年代“1948-2013”。
诗集分翻译和评注两大部分,评注部分70万字,由中译者撰写,涉及了诗人生平、写作缘起、题解、异文、字句、修辞、格律、典故、自然风物、影响、诗意等若干方面,译者参考了几十种权威和最新的国外学者研究著作、评注和论文,也利用了多种必备的工具书,尤其是与加勒比的英语法语方言和西印度宗教文化相关的词典。
夜的命名术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Poesia Completa De Alejandra Pizarnik
7.9 (70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译者: 汪天艾 作家出版社 2019 - 10
《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翻译自西班牙语原版《皮扎尼克诗全集》,收录了皮扎尼克生前以“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署名结集出版的全部诗作,以其六本诗歌单行本为分辑之界:《最后的天真》(1956年)、《失败的冒险》(1958年)、《狄安娜之树》(1962年)、《工作与夜晚》(1965年)、《取出疯石》(1968年)和《音乐地狱》(1971年);另有辑七从原书附录所列生前未结集出版的诗作中挑选了诗人生命最后三年的部分作品。这是汉语语境里首次完整译介这位西语世界最富传奇魅力的女性诗人之一。同时,这部涵盖皮扎尼克一生作品的诗合集也渴望逾越“被诅咒的自杀诗人”神话,展现出其中饱含的艰巨劳作:她的诗歌是一座用智慧与耐心建筑的高楼,以大量阅读造就了坚定批判、跳脱传统的笔触与目光。
皮扎尼克的人生是一个热切的、被诗歌点燃的故事。终其一生,她不断撞击着那堵名叫“诗歌”的墙,在她几乎全部的作品中都饱含着一种提纯、精炼、不断向中心靠近的意愿和努力。自创作生涯伊始就围绕内心阴影写诗的她以无可否认亦无可比拟的生命烈度燃烧出女武神的声音,写出“准确得恐怖”的诗歌。在文学和生命之间,她选择了前者。到最后,这场旷日持久的缠斗,是她自己放弃了拯救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诗歌用词语命名不可言说之物的本质。她全部的努力在于把诗歌视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她想成为一位完全的、绝对的诗人,毫无裂缝与伤口的诗人。某种程度上,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完全,而《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旨在呈现这一完全。
白鹭 [图书] 豆瓣
White Egrets: Poems
8.4 (11 个评分) 作者: [圣卢西亚] 德里克·沃尔科特 译者: 程一身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图书简介】
《白鹭》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的代表作,被艾略特诗歌奖评委们认为是一部“动人的、技术上无懈可击的作品”。《白鹭》是一部完美的短诗集,共54首短诗,包括组诗11首。在这些诗中,诗人以一种罕见的热望和强烈的生命力,回忆他生涯中独特的主题——加勒比海复杂的殖民遗存、他对西方文学传统的热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的智慧、新的爱情中总是奇异的快乐,以及自然界有时令人恐惧的美丽。诗人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的无穷中,置身于老之将至后爱的消失和死亡的临近,在过去与现在、神话与现实、永恒的古典之美与当下的衰败之间穿行,随物赋形,极力捕捉广阔世界的斑斓之美;同时,他令人着迷地重复主题和意象,创造了一种近乎冲浪的节奏,拓宽了韵律、诗歌形式和语言的可能性——沃尔科特写出了一种对时间消逝、人生虚无的胜利,“一个成熟而又不满足的无穷无尽的老年”。
【大师推荐】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在视力敏锐方面,这位诗人很像约瑟夫·班克斯,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将目光固定在一株“被自己的露水锁住”的植物或固定在一个物体上,他完成了任何博物学家都未能完成的事情——他赋予它们生命。
——[俄] 约瑟夫·布罗茨基
通过清除戏剧性、主题和任何完结性的花饰,沃 尔科特把详端细察的全部重量都压在了诗行之上。这样的诗艺没有任何东西在其后隐藏——没有机巧的把戏,没有声东击西的假象。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而它成功了。
——[美] 斯文·伯克兹
沃尔科特的诗歌已超越了自我置疑、自我探索、自我诊治的阶段而变成了一种公共的资源。他不是鼓动家。他所能鼓动起来的是宽宏大量和勇气。我相信他会赞同霍普金斯的观点:感情,尤其是爱,是诗歌的伟大的动力和源泉。
——[爱尔兰] 谢默斯·希尼
奥麦罗斯 [图书] 豆瓣
Omeros
9.0 (5 个评分) 作者: [圣卢西亚] 德里克·沃尔科特 译者: 杨铁军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奥麦罗斯》是一部现代人的史诗巨构,对沃尔科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歌之一”。全诗共七卷八千余行,以圣卢西亚黑人渔民赫克托和阿喀琉争夺美丽的女仆海伦为主要线索,通过一群生活在圣卢西亚的当代人物以及众多来自现实、梦中、历史、经典 的人物,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奥德修斯漫游记。诗人以加勒比海为轴,纵贯美洲、非洲和欧洲,以当代为坐标,上下五百年,在空间和历史中自由穿梭,把殖民历史、个人记忆、希腊神话、现实政治、加勒比海地区的生活经验交织为一体,用多元声音和多重线索的后现代手法,在魔幻色彩、厚重历史和后殖民语境之间形成了广阔的诗意空间,是一个蒙太奇一般眩目的文本。《奥麦罗斯》涉及真实的历史,也是内在流亡者的痛苦所塑造的心灵史诗,它更让我们认识到,所有这一切都关乎我们自身。
【媒体推荐】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歌之一。”
――约翰·卢卡斯,《新政治家和社会》
“在幽默、情感深度、语言的丰富创造性,以及表达人物思想并迫使读者跟随他们的思想和形象的快速变化的能力方面,没有哪一位诗人与沃尔科特先生相匹敌。这个奇妙的故事以螺旋的方式传播、复制了人类的思想,最后,令人惊讶的是,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属于我们。”
――玛丽·莱夫科维茨,《纽约时报书评》(1990年最佳图书)
“人物在沃尔科特手里栩栩如生;当黑人和白人走复杂的路时,他们会得到同等的理解和同情……机智和语言游戏……活跃在这首非凡的诗的每一页……从一节到另一节,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惊喜来源,这种音乐如此微妙,如此多样,如此细腻,以至于它从未在超过8000行中出现过错误的音符。”
――伯纳德·诺克斯,《纽约书评》
雪落香杉树 [图书] 豆瓣
Snow Falling on Cedars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伽特森 译者: 熊裕 全本书店|作家出版社 2017 - 6
编辑推荐:
1995福克纳奖得主
占据《纽约时报》畅销榜首数月
美国书商协会年度之选
被译成30余种文字,全球畅销500万册
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超级畅销获奖经典
全美大中学文学课堂读本,被列入大学文学课程考试大纲
拥有哈罗德•布鲁姆和Cliff Notes等众多导读本
恢弘精妙,融爱情、战争、历史、悬疑和成长小说于一体
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同名电影由伊桑霍克和工藤夕贵主演
内容简介:
一位默默无闻的美国中学教师,用十年时间写下令自己一夜成名的故事,虚构了西雅图附近一座香杉积翠,草莓遍地的海岛,一处被海水封闭的小型人世,交织上演着爱情、战争、种族歧视和悬疑谋杀案……
日裔少女初枝的生活中先后到来两个男人:邻居男孩伊什梅尔是她的初恋,他们气息相通;暗恋她并*终成为她丈夫的日本同学宫本天道,他们血脉相连。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矛盾空前激化,日裔居民被遣送去西部荒漠中的集中营。男人们走上战场。战争粗暴地打断了爱情,交错了命运……
多年以后,在一桩疑是谋杀案的庭审现场,无法求取公平的爱情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再次汇聚在命运的交叉点。一座海岛的灵魂和一位日本疑犯一起面对着法庭的审讯:善与恶、爱与宽恕、公正与偏见,仁慈与冷漠的主题交织奏响在每一颗莫测人心的键与弦上,组成一部恢弘精妙,洞彻灵魂的人性交响曲。
小说一出版即获福克纳奖,并被选入全美大中学泛读书单,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畅销500万册,是屈指可数的当代文学经典。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Prawiek i inne czasy
8.9 (191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易丽君 / 袁汉镕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 12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国际布克奖得主、
波兰文学女王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成名作
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碎片化小说,
八十四块时间的裂片,
拼贴出历史的斑斓大梦。
◎ 编辑推荐
☆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为 201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19 年 10 月颁发),本书是她的成名作。
☆ 20 年间被翻译为 22 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 108 次,是入选波兰中学课本的国民小说,也是打动评论界的口碑之作。
☆ 故事的中心是一座位于宇宙中心的虚构小镇和一个蕴藏造物之谜的游戏棋盒。小说通过不断转换视角,以八十四块时间的裂片,拼贴出历史的斑斓大梦。
☆ 太古是一个地方,它的四个边界由四位天使守护。这里有玩物丧志的地主、痴心不改的孤独集邮者、触摸时空边界的少女、与月亮结仇的老妇,也有天使、水鬼、哈巴狗,乃至咖啡磨……这是一部以魔幻现实主义书写东欧百年历史的巨作,也是一首观照人性、慰藉灵魂的童谣。
☆ 关于特殊时期平凡人的尊严,关于爱、欲望和徒然的失去,关于早已谱写的命运和冲破束缚的灵魂。
◎ 内容简介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是波兰当代著名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成名作。小说共84个章节,每一个章节以“xxx的时间”命名,通过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太古之中各种人物,甚至动物、植物和东西的故事:触摸世界边界的少女、沉迷解谜游戏的地主、寂寞的家庭主妇、咒骂月亮的老太婆,乃至天使、水鬼、哈巴狗、菌丝、小咖啡磨……以三代人的人生故事,折射了波兰二十世纪动荡起伏的历史命运。
太古是一个地方,位于宇宙的中心。它的四个边界由四位天使守护。太古之外的世界并不存在,自以为走出太古的人,其实站在边界上做梦,梦见自己走到了外面的世界。等他们苏醒过来,便回家去,把自己的梦当成了回忆。边界也会生出现成的人,如同他们从外面的世界而来……
◎ 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
本书深深扣动了读者的心弦,特别是对20世纪波兰的崭新呈现手法令读者眼前一亮。
——《经济学人》
在这本史诗小说中,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创造出了一个既弥漫着古老神话,又坚实扎根于当下的世界。
——《法兰克福汇报》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的散文风格具有强大的抚慰效果。安静而有力量,这是一个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故事。
——《今日世界文学》
本书交织民间传说、史诗、神话与波兰生活景致,形成一个充满符号、隐喻的世界,令人从容反视生命、爱情和意义的种种。
──《中国时报开卷周报》翻译类十大好书推荐词
◎ 获奖记录
★ 作者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2019年授予)
★ 获1997年获波兰权威文学奖“尼刻奖”
★ 获1996年波兰Paszport Polityki奖(由波兰ZUI大的周刊纸媒Polityka评选的年度奖项)
★ 获1997年波兰Kościelski奖(创始于1962年的独立文学奖项)
★ 获2003年《中国时报开卷周报》翻译类十大好书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图书] 豆瓣
Dom dzienny, dom nocny
8.8 (99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易丽君 / 袁汉镕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国际布克奖得主、波兰文学女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代表作,大陆首次引进出版。
魔幻现实主义的碎片化小说,人的世代更迭,是土地的瞬息一梦。
◎ 编辑推荐
☆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为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19年10月颁发),本书18年间在2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83次。还获得1999年“尼刻奖”读者选择奖,英译本入围2004年都柏林文学奖。
☆ 与《百年孤独》《檀香刑》共同被台湾大学“魔幻写实专题读书会”(骆以军指导)列入十本推荐书目。
☆ 被诺贝尔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作者)称为“辉煌壮丽的作家”,并视为叛逆的同路人。
☆ 这是一部由一百多个特写、故事、随笔片段集结而成的一部多层次、多情节的小说。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错综复杂的叙事方法带给读者解谜一般的阅读乐趣。
☆ 既易懂而又深刻,既简朴而又饱含哲理,既意味深长而又不沉郁。在托卡尔丘克的小说中,日常生活获得了少有的稠度,充满了内在的复杂性、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耐人寻味的转折和动荡不安的戏剧性。
☆ 马尔克斯式的历史,辛波斯卡式的时间,耶利内克式的文化身份,在托卡尔丘克的笔下融合。
☆ 护封采用正反两面印刷,一面是“白天的房子”,一面是“夜晚的房子”。
◎ 内容简介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讲述了一个边境小镇,从第一位拓荒至此的制刀匠人在此安居,到女主人公与丈夫迁居这片乡野,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间不同的历史瞬间、不同的人生流徙。各种传奇人物在此粉墨登场: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千年之间人世沧桑变换、起起落落,但对于土地而言,人的悲欢离合、人的世代更迭,不过是土地的瞬息一梦。
这是一部多种文体交杂、多条故事线相互穿插的奇妙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圣徒传记,甚至菜谱、笔记,交错呈现。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
◎ 名人推荐
辉煌壮丽的作家。
——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
梦境,梦境中人的梦境,或梦外真实世界却闪耀着梦之光辉的街道,从外面、里面、上面、下面,编织补缀了这样一幅让读者被拉至上帝视觉位置,俯瞰群梦汹涌此起彼落发生、绽放或黯灭的奇书。
—— 骆以军(《西夏旅馆》作者)
◎ 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
托卡尔丘克的散文式书写简单朴实。她以一种很自然的口吻讲故事,将其笔下世界的希望、单调与荒谬轻松道出。她使想象与真实的生活交织,梦境掺杂进现实,回忆与当下重叠,并且做得天衣无缝。
——《观察家报》
2002年,她的第一本译入英文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同样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她所有的小说都反映了经过再度想象的波兰复杂的历史,她的现实主义是极其魔幻的现实主义。
——《卫报》
◎ 获奖记录
★ 作者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2019年授予)
★ 获得1999年“尼刻奖”读者选择奖
★ 英译本入围2004年都柏林文学奖决选名单
云游 [图书] 豆瓣
Bieguni
8.9 (79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于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新晋诺贝文学奖得主 托卡尔丘克 长篇力作
2008年尼刻奖、2018年布克国际奖获奖作品
移动是神圣的,不要停下!116个片段组接为漫漫旅途
如粒子穿行在世界之中,成为一切时空里的奔游者
✈ 编辑推荐
◎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 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巧合的是,得知这一消息时,作者正开车跨越德国边境。
◎ 由116个速写、随想、当代故事、历史传说组成,一部兼具组诗与史诗特质的奇妙作品,展现一个无比开阔的、多层次的世界,轻与重在此交织,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阅读。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之后,作者以更具哲思的视角进入现实与历史,不断行动的同时不断观察,如记录一位也许正在记录“我”的邻座游客:我们互为互文。
◎ 2007年《云游》问世,次年获尼刻奖(波兰最高文学奖);2018年英译本出版,当年获布克国际奖,次年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作者走出波兰迈向国际,奠定世界声誉的力作。
◎ 从波兰语初版到英译本问世,用了十年,从布克奖到诺贝尔文学奖只用了一年。本书已授权四十余国。
◎ 被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称为“辉煌壮丽的作家”,并视为叛逆的同路人。
✈ 内容简介
《云游》是一部星群小说,用托卡尔丘克自己的话说,“星群组合,而非定序排列,蕴含了真相。”是一部源于候诊室的书,作者找医生验血,候诊时突然意识到对自己的身体几乎没有认识。然后研究开始了,作者甚至为此一整年在阿姆斯特丹研究解剖学。是一部由116个或长或短章节组成的长篇小说。围绕两个不断交织的主题——旅行和人体保存——虚构的故事、发生过的真事、思想性的片段,一圈圈地排布,身体、旅行、飞行及运动的隐喻性和形而上等问题,随着人的身体在世界中的运动这个主线而展开。
✈ 媒体推荐
托卡尔丘克独具辨力的目光让事物都变了样,以同样的敏锐,她的作品颠覆了传统的形式。正如她笔下旅行的角色,书中的叙述视角一直在游移,一直在观察、阐释,总是精彩透彻。
——《纽约客》
《云游》美妙而零碎地观察着人类对于永恒的渴望。
——《华盛顿邮报》
在这个动荡、狂热的时代,没有比本书更好的旅伴了。
——《卫报》
116段旅途组成的翱翔之书。
——《芝加哥书评》
如果你喜欢在地图的边缘徘徊,《云游》就是你需要的旅程。
——国家公共电台
国际布克奖获奖作品《云游》是一本奇崛、超现实的作品,拥有极其少见的美感。它能带给你其他任何作品都不具备的阅读体验。无论是从最好乃至最疯狂的意味上来讲,《云游》都携有梦一般的特质;你会几乎感到需要把自己的头脑弯曲为一个侧影,才能跟随上它的“刹那、琐碎、一闪而过的格局”的踪迹。当这本天才的小说引领读者双脚离地,它充满魔力——激动人心,奇异,在知觉层面上活力四射。
——《娱乐周报》
✈ 名人推荐
我试图用一种新的语言方式来叙述旅行经历。旅行并非是线性的经历:我们从一个飞机场到另一个机场,从一个公交车站到另一个公交车站,这样的经历像是在不同的陆地穿梭。……读者……可以在机场、火车上读这本书。这本书很容易阅读,读者可以根据其喜好的顺序随意阅读书中的章节,可以从一个短故事跳跃到另一个短故事,从一个人物跳跃到另一个人物,当然最终,读者会感觉到这本书的完整性。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辉煌壮丽的作家
——S.A.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奖得主)
一部卓越的小说,作者堪比塞巴尔德。
——安妮·普鲁(《断背山》作者)
✈ 获奖记录
2008年,获波兰最高文学奖尼刻奖。
2018年,获布克国际奖。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 [图书] 豆瓣
8.8 (3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译者: 李笠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一本诗集,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全集,收录了诗人从1954年至今创作的《17首诗》《途中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等13部诗集近200首诗歌,囊括了特朗斯特朗姆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还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译者序言和作者创作于1993年的回忆文章。译者李笠是旅居瑞典的中国诗人,曾于2001年在国内翻译出版过《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该书收录了1999年前诗人的作品。本次出版的全新版本增录了新作60余首,此外,李笠还对一些旧作的中文译文内容进行了修订,以前有些误译的地方,这次已经修改过来,译文打磨上也更为精致。
我们生活的故事 [图书] 豆瓣 豆瓣
8.6 (1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克·斯特兰德 译者: 桑婪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1
马克·斯特兰德,影响一代美国诗人的桂冠诗人,一生获奖无数,其诗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他被称为“深沉的异化哀悼者”,他机敏、克制,以深刻的智慧讲述我们被遮蔽的生活故事:有关现代生活的孤独、被异化、焦虑,以及面对广阔世界时的无力感。
《我们生活的故事》完整收录了斯特兰德前半生6部重要的诗集,辑录的108首佳作包括广为流传的《食诗》《新诗歌手册》《美好生活》《献给父亲的挽歌》《来自漫长而悲伤的聚会》《保持事物的完整》等名篇。该诗集是当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作品、《波士顿环球报》年度好书。
最后的对话(套装共2册) [图书] 豆瓣
Conversations
作者: [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 [阿根廷] 奥斯瓦尔多·费拉里 译者: 陈东飚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光,博尔赫斯在布利诺斯艾利斯城市电台中与作家奥斯瓦尔多·费拉里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对谈。这既是博尔赫斯生前后三年的大规模的谈话,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采访、访谈,这是博尔赫斯一生中难得的、两位作家之间的平等对话。博尔赫斯的谈话,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充盈着深邃的人生智慧和广博的学识,含义隽永,历久弥新。这百余场对谈,涉及话题繁多:关于身份、文学、哲学、爱情、梦、东方、佛学、旅行、探戈、好莱坞……所有的话语,都萦绕着博尔赫斯的灵性,令所有读者“都将以他的眼光来观察万物,并且或多或少,成为博尔赫斯”。能够拥有博尔赫斯,能够阅读他、走进他的智慧世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幸运。本书中文版的引入,让我们有机会来走近博尔赫斯本人,走近他终身奉献和驱策的拉美文学。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7.7 (35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王玫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2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掀开拉美百年孤独的历史真相,深入审视拉美的政治经济环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一本罕见的历史记述与调查。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用大量富有说服力而鲜少被披露的材料,剖析了拉丁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五百年来得崎岖历史,揭露了这片大陆贫穷与动荡的根源。这也许是自马克思以来对原始资本积累的最好描述。
★本书自问世以来,曾被拉美数国独裁政府列为禁书,但仍不断再版,并陆续被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巴拉圭前总统费尔南多·卢戈、约翰·伯格、法国《世界报》等推荐。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依附理论”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本书试图揭开拉丁美洲孤独百年的真相,也让我们聆听失败者的声音:那些追求拉美独立富强的英雄和他们失败的革命。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与书中所揭示的历史被官方掩盖和篡改一样,本书在出版之后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却以几十种语言的译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长久地当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论断带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命运却已经融入历史。
创建日期: 2023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