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

半夜不睡觉又出来假扮王祖贤

半夜不睡觉又出来假扮王祖贤 @luobei

130 本书  

关于钱去哪儿了,以及将要去哪儿

文青之死 [图书] 豆瓣
7.9 (28 个评分) 作者: 赖香吟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所有日常的破碎挣扎,皆源自一份真心。
是对文青最初本质的寻回,也是对未来世代的寄语。
九歌年度小说奖、金鼎奖得主
吴浊流文学奖正奖作品,赖香吟短篇小说集初次引进。
▼编辑推荐
☆ 1987年,赖香吟发表小说《蛙》,夺得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短篇小说首奖;其后再以《翻译者》 荣获 1995 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崛起于文坛。她的创作,向内探索人类心灵,向外则触及时代、社会背后的隐微地带,细致的文字之间常见反复的思索,是当代重要的台湾六零后作家。
☆ 《文青之死》是赖香吟在短篇小说技艺上的一次自我突破,节奏、用字的转换受到众多肯定,如文学杂志《秘密读者》策划刊登的匿名书评,曾以此称赞:“赖香吟不只能写好缓慢,节奏该快的时候,也是能迅如奔雷,一箭红心。而这样的瞬间加速,往往都发生在靠近结局之处,留下一道漂亮的刹车痕。”
☆ “如今文青当然不是个干净的词,消费流行与装腔作态使它讨人厌,这本书回收该词,不是拥护,不在批判,而是想理一理文青这个词曾经干净的成分。”对于平凡泛滥的文青,赖香吟借由书写日常生活,如夫妻婚姻破裂、老年人身患重病,以各种看似离文青遥远的琐碎故事,侧面显露文青的珍贵特质。
▼内容简介
“九则故事,尽管角色、情节有异,但大抵是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症状表现为错误的情感、志业的彷徨——多数文青人生正是在这两者病去了大半。”
昔日文青,却已成我辈中年。但他们曾有理想与实践,对社会的感受、冲撞世界的步伐,皆远超众人。如今,那些过去种种,是否还留下些什么?疲于应付现实的文青们,又是否仍怀抱着什么?
对拥有敏感真挚之心的许多文青,《文青之死》是小说家给他们的安慰,也是走下去的期盼与祝福:“道阻且长,让我们一起继续”。
▼名人推荐
☆ 《文青之死》这些影影绰绰的人物,在时间的大幕间奔皇行走,绕不过的瓶颈,则始终是对生活的质疑。他们念兹在兹的,实乃反复思维或仍有“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之愿想,全书大抵见证这些看不见的抵抗与挣扎。在赖香吟笔下,生命的明暗光影曲折晦涩而细腻、沉郁凄楚而感伤。
——石晓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媒体推荐
☆ 赖香吟用非常简明的独白和对白,写出精醇的生活感。《静到突然》中叙事者与许耀仁相处时,双方既算计又似有温情的桥段;《天竺鼠》里的夫妻吵架、《小原》最后一段的情绪攻防,都能写得流畅、明快又有夹层。这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但却没有传统写实主义的枝芜。小说透过细节建构起来的立体感,仗恃的不是厚实而是精准。
——文学杂志《秘密读者》匿名书评
▼获奖记录
☆ 本书荣获 2017 年“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奖正奖与“金鼎奖”优良出版品推荐。
☆ 收录篇章《暮色将至》荣获 2008 年九歌“年度小说奖”。
鳄鱼手记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1 (133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邱妙津长篇小说处女作
震动整个台湾的同性爱情物语
开启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生命地带的边缘,同性情欲的纠结,在冷冷而又无助的人生旷野,倾听邱妙津——一只寂寞鳄鱼的真挚告白,一曲狂暴热烈的绝望恋歌……
对于这仿佛与生俱来、无法选择更无以更改的同性恋身份,是勇敢面对,还是纠结抗争?直面内心深处的爱和无处放置、无人理解的悲哀到底有多艰难,而再绝望创痛的故事,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刻,都会绽放出令人讶异的温情与美……
“尽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与折磨,我还是要述说爱是不灭的。”
《鳄鱼手记》是邱妙津完成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台湾20世纪末大学生迷惘与困顿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大部分章节以大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七个男女主人公的同性、双性恋的情感生活和心路历程,通过解放的性及性别观点,描绘了当时大学生全新的精神世界和得不到认同的感情经历给彼此的成长过程带来的痛苦和收获。其他章节则以一只拟人化鳄鱼的独白,另组合成独立于主要情节之外的寓言,讽刺、影射“鳄鱼╱性异常者”在人类社会孤独、受压迫的命运。这些彼此穿插的叙事线索以复调双声的结构牵动出同一主题的心理及政治层面。
如今我已四十五岁,距我和邱妙津相识,或我们那么年轻(而两眼发光、头顶长角),几次争辩但又同侪友好,脚朝上踮想象可以、“应该”写出怎样怎样的小说,已经二十年了。我仍在不同时期,遇见那些小我五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的拉子,仍和我虔诚地谈论邱妙津……我感觉她已成为台湾女同志“拉子共和国”、某张隐秘时光货币上的一幅肖像。 ——骆以军
她的作品被大家传颂、引用、讨论、研究,她的生平、事迹甚至她阅读欣赏的小说、作家、电影导演,所有一切都成为女同志世界里一座无论在何处都可以眺望的高山,成为那一代文艺青年效仿参照的对象,甚至有人直接就说,“邱妙津是我的神。”
——陈雪
蒙马特遗书 [图书] 豆瓣
7.4 (40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7
【内容简介】
“人生真的没有拯救吗?我不相信。”
一九九五年夏天,台湾作家邱妙津在巴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蒙马特遗书》的二十一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邱妙津的这些文字,记载了她的勇气与奔赴,也记载了她的困惑、碰壁与绝望。她以真切沉痛的身心经验思考并重建爱的法则,思考爱与死、生命与艺术的关系。《蒙马特遗书》提及的大量西方艺术电影与经典文学,构成一条条幽深的秘密小径,展示了邱妙津精神世界的成长谱系,是台湾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映照,透过它,亦可见证深邃的时代风景。
《蒙马特遗书》已成为华语世界一部女性文学经典,对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唯有最真诚的艺术精神才能安慰人类的灵魂。
“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末华文世界绚烂传奇的女性作家邱妙津最后的书信体小说,二十一封向世界告别的忏情书信。蒋勋、骆以军、陈雪、赖香吟诚挚推荐,“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邱妙津是震动台湾的一代传奇,用生命创作的天才,她以凌厉激烈的才华横空出世,又决绝惨烈地毅然与人世告别。她的作品被大家传颂、引用、讨论、研究,她的生平、事迹甚至她阅读欣赏的小说、作家、电影导演,所有一切都成为一代文艺青年效仿参照的对象。《蒙马特遗书》是她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以青春生命与浓烈情伤锻铸的忏情书信。如巴洛克音乐赋格般,展示一个青年艺术家关于爱与死、生命与艺术的璀璨星空描图,其中如花般灿烂的意志让人深深震动却又如此难以承受。
★“人生真的没有拯救吗?我不相信。”一位青年艺术家对爱与生命的终极探索,一部震撼人心的爱的圣经,青年们心中的经典。——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以强悍的勇气重建爱的法则,以死亡的决绝与纯粹,见证爱的不朽不灭。“爱不只是情感、情绪、热情,爱其实真正是一种‘意志’。”一位青年艺术家纯粹而炽热的爱欲渴望,一个年轻人的自我建构与自我毁灭。她誓言用一生来证明自己的爱与美,最终永恒回归了艺术家与爱人者身份。
★“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一部灵魂的复写本,一种炽烈迫人的激情,“也许自三岛由纪夫之后,没有其他作家如此毫无怜悯地撕掉真实自我的面具了。”——关于爱,关于忠诚,关于背叛,关于艺术,关于心灵,关于命运,一个年轻人对生命深邃、高密度的挖掘,一部纯粹的作品。唯有最真诚的艺术精神才能安慰人类的灵魂。“人生何其美,但得不到也永久得不到,那样的荒凉是更需要强悍的。”永恒的爱情追求已不可得,如今她只追求永恒,展现自我。
★精装纪念典藏版,金鼎奖年度推荐优良好书,《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开卷八分钟》推荐,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出版,备受赞誉。——《蒙马特遗书》已被翻译为英语、法语、德语、土耳其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2014年,《蒙马特遗书》列入《纽约书评》“经典重现”( NYRB Classics)出版,邱妙津是该书系继张爱玲之后第二位华语作者。作家骆以军和赖香吟分别以小说《遣悲怀》《其后》缅怀与致敬邱妙津。
我的名字叫红 [图书] 豆瓣
Benim Adım Kırmızı
8.4 (49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沈志兴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 最会讲故事的诺奖得主
帕慕克的小说最好地体现了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一个故事有多重的欣赏角度和发展脉络,既可以满足单纯读故事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更深度的思考和审美。
◆ 大师代表作
《红》是奠定帕慕克国际文坛大师地位的作品,几乎获得了世界所有重要文学奖项。
◆ 经典文学中的畅销小说
《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畅销作品,06年的中文版是国内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销量最好的之一。
故事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此时,为爱情离乡12年的青年黑在恋人父亲的召唤下终于回归,迎接他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
一位细密画家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苏丹命令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作者通过说书人的方式,让全部角色都现身说法: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死亡,甚至凶手自己。在他们的倾吐中,除了侦破凶案的蛛丝马迹,还有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心灵之相,对幸福与意义的不同渴求。
【评论】
“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用整整10天的时间,看一个人的小说,这在我生平还是第一次。这10天,我在精神上像贵族一样富足而充裕。帕慕克先生不仅是个了不得的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导游。——阎连科
“《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获诺贝尔名副其实”:在阅读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中,我被作者的智慧深深折服。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载入史册的伟大小说,而作者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伟大作家。——蔡骏
“解画的艺术”:我认为他以六年功夫写出来的这部小说,应是二十世纪末最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之一。——李欧梵
“废墟的美感——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所特有的“废墟的忧伤”,既来自于帕慕克自我陌生化的姿态,也同时诞生于西方作家作为局外观察者的目光。——吴晓东
“无用之用”帕慕克逆流而上:简直是文学上的反动,他慢,很慢,极其慢。他对铺排细节有如此超常的耐心,所以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一般人难以具备的好奇。——徐则臣
达洛卫夫人 [图书] 豆瓣
Mrs Dalloway
8.4 (28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孙梁 / 苏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著名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家的代表之一。《达洛卫夫人》是她的代表作。 《达洛卫夫人》描写了一位议员夫人一天的活动过程。全书以主人公为核心,以她的生日晚宴为枢纽,突出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代表上流社会及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布雷德肖和平民出生的史密斯;同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上层阶级中形形式式的人物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让读者领略到典型意识流小说的各种特色,并以其“一天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的艺术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同时还告诉人们,意识流小说并非仅仅是艺术技巧的创新,它们也可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海浪 [图书] 豆瓣
The Waves
9.4 (59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曹元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海浪》是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力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出版于1931年。这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倒更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构建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致的散文诗,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跟在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氏的、高度形式化的人物在各自相应人生阶段——从儿童时代、学生时代、青春时代、中年时代直到老年时代——的瞬间内心独白。引子与正文互相映射,为读者的感官辟开前所未有的、细致入微的通道,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时间、意识以及感觉的实质。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的殿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时至今日,仍以其精美绝伦的文本结构和诗意盎然的笔调激荡着我们的灵魂。
到灯塔去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o the Lighthouse
9.0 (189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瞿世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奥兰多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Orlando: A Biography
8.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侯毅凌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 9
◤伟大的灵魂总是雌雄同体◢
奥兰多原本是深受女王宠爱的贵族少年,热爱诗歌,却遭遇文学和爱情的双重背叛。一场大火之后,他忽然变成了女人……
伊丽莎白时代的恣意青春,维多利亚时代的潮湿情欲,400年的风吹来吹去,女性的天空越来越低。到了当代,奥兰多也不得不顺应时代风气,成为 了妻子和母亲,却始终没有忘记找寻自己。
《奥兰多》是伍尔夫为虚构的人物奥兰多创作的传记,语言轻松幽默,是伍尔夫作品中最容易阅读的一部。它被誉为女性主义经典,是从文学视角讲述“第二性”的先驱之作。伍尔夫借奥兰多之口,机智大胆地嘲讽了性别偏见,细腻描摹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自我觉醒。在作者笔下,世界浩瀚繁复,时间流变不居,性别并不对立。无论男女,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小说版《第二性》,李银河作序推荐◢
◈这本书是女性挑战传统写作事业的一个杰出典范。——李银河
早在1928年,伍尔夫就在《奥兰多》中用文学的语言表述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一理念,超前于波伏瓦的《第二性》。这本小说穿越了400年的时光,细腻而深刻地呈现了女性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女性浩瀚多彩的心灵世界。
◈惊世骇俗的玩笑之作
像鲁迅说他自甘庸俗才写了一本油滑的《故事新编》,像老舍说他因为吃多了才写了一部《猫城记》,这本包含性转、永生、穿越等时髦故事设定的《奥兰多》也是“玩笑之作”,作者自己不太重视,没想到读者啧啧称奇,感慨“原来你是这样的伍尔夫”!
◈写给每个人(包括男人)的精神觉醒之书
伍尔夫先锋的地方在于,她的女性主义观点超前于她的时代。她敏锐地察觉到,性别偏见伤害的不只是女性,男性也深受其害。每个人身上都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西班牙画家海伦娜·佩雷斯·加西亚绘制7幅全彩插图,欧洲古董书装帧
◈北京外国语大学侯毅凌教授倾情献译,三审老师一致被其朗读级别的诗意语言折服

奥兰度的观察视角和生活世界既是男性的,又是女性的,两相比较,相映成趣。或许在作者的潜意识中,男女两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你我合二为一,方能达至圆满。
——李银河
.
在《奥兰多》中,伍尔夫指引着读者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男人喝的是酒,而女人喝的是水?为什么一种性别可以大富大贵,而另一种却一贫如洗?贫穷对小说和诗歌意味着什么?创作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
.
毫无疑问,这部小说是伍尔夫最有分量的小说,也是我们时代最独特、最不令人不耐烦的小说。书中的主人公生活了400年,有时她也是英国的象征,特别是象征着它的诗歌。在这本书中,魔幻、痛苦、幸福交织在一起。
——博尔赫斯(他酷爱《奥兰多》,曾将其翻译成西班牙文)
.
伍尔夫在《奥兰多》中写出的句子“爱就是脱下衬裙”曾让我激动不已。
——马尔克斯(他称《奥兰多》为影响他的24本书之一)
.
我读《奥兰多》时像服了致幻剂一般相信,这就是我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蒂尔达·斯文顿(《奥兰多》同名电影女主角)
.
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活在《奥兰多》这本书里,有魔法,有旅行,有风景!
——伊达·维塔莱(乌拉圭诗人,2018年塞万提斯奖得主)
繁花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7 (281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繁花》让人为之一震,小说的好处自有高人评说----程永新
优雅之野心,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文体----张辛欣
近年来最有看头的小说---吴亮
旱魃 [图书]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朱西甯 九州出版社 2018 - 10
莫言心中的文学先驱——朱西甯先生长篇小说经典大陆首次出版
“我庆幸现在才看到《旱魃》,否则我将失去写作《红高粱》的勇气。”
【编辑推荐】
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序——朱先生是我真正的先驱。我庆幸现在才看到《旱魃》,否则将失去写作《红高粱》的勇气。《旱魃》是一部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宝贵的白描传统的杰作。
2、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长篇经典大陆首次出版——永远超前一步的小说家,现代主义文学探索的“先行者”。对一个少小离家、浪迹天涯的小说家来说,他用语言寻找故乡,他用语言创造故乡,语言就是他的故乡。
【内容简介】
“这样的语言需要奔跑着阅读,这样的语言扔到水中会沉底。”
《旱魃》是朱西甯先生的长篇小说经典,以遥远世界里的华北老黄河为背景,讲述乡里闹旱灾,到处缺水,唯独唐家油坊的那口水井源源不绝地涌着清泉,村里传言出了旱魃怪物……作家从当地的古老传说取材,以杂耍班女子佟秋香和土匪头子唐铁脸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感情的热和天地的旱燥互为呼应,成就了这部悍厉的小说。《旱魃》是一部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宝贵的白描传统的杰作。人物的话语,都是闻其声如见其人,那个寄托了朱先生全部理想的金长老,那杀人如麻而又能迷途知返的土匪头子唐铁脸,那勇敢泼辣、有胆有识的佟秋香,那虽然穷困落魄、依然顽强保持着自己尊严的杂耍班主佟老爹,人物群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朱先生的语言强悍、饱满、意象丰富,像从李贺的诗里化出,犹如乱石砌成的墙壁,布满尖锐的锋芒。这部写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先行之作,是朱西甯先生现代主义文学探索的代表作。
钥匙 [图书] 豆瓣
7.7 (40 个评分) 作者: (日)谷崎润一郎 译者: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1
这篇小说围绕一对年龄相差悬殊的夫妻的性生活展开。男主人公是位五十六岁的大学教授,妻子郁子四十五岁。面对体态丰满且性欲旺盛的妻子,体力衰弱的教授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于是夜里起来点灯观看睡熟妻子的裸体。这时,他想起了经常到家里来的年轻力强的学生木村。他希望用木做村对郁子的情欲催化剂,也希望他把自己力量重新激发起来。不料郁子在木村身上第一次体验到了新鲜、强烈而多变的性,结婚二十几年来蕴藏在肉体深处的那尚未觉醒的热情被一下子唤醒,并一发不可遏止……随着故事进展,女儿敏子也加入进来,扮演深沉而诡谲的角色。丈夫在性斗争中死亡,妻子、女儿与木村的三角关系依然持续上演,并留下不解之谜。《钥匙》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小说全篇由教授和郁子两人的日记组成。两部日记有鲜明而扭曲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日记本是隐私,但男女主人公记日记初始就希望对方能够读到,所以时不时流露出是为对方而写的心态;既希望对方能够揣测自己的隐蔽欲望,又不希望对方猜到后给予明确的反应。谷崎润一郎将四人的多角关系的暗潮汹涌、心计伪装描写得淋漓尽致,揭示了人的欲望亦创造亦毁灭的双面性。它在卫道人士眼“道德丧失”、“伤风败俗”、“假借文艺之名”的猥亵作品,但日本作家后藤明生曾说,《钥匙》在谷崎润一郎的经典之作中排前三名,它脱离了“日本式”的特殊氛围,置于世界文学之中,亦属佳作。
[图书] 豆瓣
作者: 朱西甯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5
◎ 作品看点
★ 台湾文学家朱西甯短篇小说经典《狼》大陆首次出版,以精纯之笔召回古老中国。——朱西甯公认经典代表作,《狼》续接《铁浆》《旱魃》中北方农村集镇的传奇人物与古老事件,锲刻乡土的原力、蛮荒的人性、义士的慈悲、市民的素朴。朱西甯以一支精纯之笔,将失落的古老中国一点一滴召唤回来。
★ 莫言心中的文学先驱,白先勇、刘大任、戴锦华赞誉,“居然在台湾发现了鲁迅与吴组缃的传人”。——《狼》勾勒出蛮荒原始的人性,近乎永恒。在人与狼、人性与兽性相互颉颃之间,一颗纯洁童心,称出“爱”与“宽恕”的重量。
★ “从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看《狼》,它是一座东方式的、色彩明艳的高塔。”司马中原、李静长文解读,深刻完整呈现朱西甯独特小说美学。——朱西甯是中国文学沉默谦和的先行者,他的小说朗澈悲壮,又温厚素朴,传统与现代并观,寻求人类灵明的觉醒。“他精神深处站立着一个神秘、谐和、无限展延、不息流动的玄色宇宙。”(司马中原)“他为中国小说贡献了一种全新的东西——关于‘爱—牺牲—救赎’的肯定性叙事,让我们久违地想起了‘重要的事物’。” (李静)
◎ 作者简介
朱西甯(1926-1998),台湾小说家,作家朱天文、朱天心之父。
生于江苏宿迁,祖籍山东临朐。本名朱青海,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肄业。一九四九年随军赴台,曾任《新文艺》月刊主编、黎明文化公司总编辑、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教授。一生专注写作,以小说创作为主,兼及散文、评论。著有短篇小说集《狼》《铁浆》《破晓时分》《冶金者》《现在几点钟》《蛇》等;长篇小说《猫》《旱魃》《画梦记》《八二三注》《猎狐记》《华太平家传》;散文集《微言篇》《曲理篇》《日月长新花长生》等。
【理想国·朱西甯作品】
铁浆
旱魃
破晓时分

华太平家传(即将推出)
◎ 内容简介
欲念从天而降,人的千万种悲剧即是这样省力而来,方便而来。
《狼》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短篇小说集,收录九部短篇经典,首次在大陆出版。《狼》续接《铁浆》中北方农村集镇的传奇人物与古老事件,雕镂深刻,人物与故事均从那个“纯纯粹粹的中国”流淌出来:《偶》中被欲念困恼的独居老裁缝,《生活线下》中天人交战后选择守护素朴信念的三轮车夫,《再见,火车的轮声!》中沉溺于研究“无声铁轨”的痴狂留德博士,《蛇屋》中遭受内外困厄后终寻得真正信心的民族负轭者萧旋,《狼》中在蛮荒环境里持守东方传统恕道的大毂辘……传统的原貌、生存的情境、原欲的引诱、人心的重压,古老中国遭遇现代文明,永恒人性渴望遭遇现实压抑,每一篇都蕴蓄坚实丰盈的光彩和迷人韵味。
在朱西甯铸造的文字原乡,人在日月山川里行走,愚昧暴力不曾缺席,而仁爱信义光光朗朗、正大坚实。他是文字锲刻者,用一支精纯的笔,将失落的古老中国,一点一滴召唤回来。
◎ 名人推荐
你的作品除了我最欣赏的比地方色彩更深一层的乡土气息外,故事性强,相信一定有极广大的读者群,将来还会更扩大。
——张爱玲致朱西甯
提起朱西甯,很容易使人想起日本的川端康成来,都是那么干干瘦瘦的,都有对大眼睛,目光如炬,闪着智慧的光芒。对于文学的执著和写作态度的严谨也一样。川端的作品几乎一色取材自大和民族,而朱西甯的小说故事也绝大多数发生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
——林海音
从朱西甯的作品,我不难发现他精神深处站立着一个神秘、谐和、无限展延、不息流动的玄色宇宙;他以那样的宇宙和他生命中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感受相对照、相比重,建立了他的观念。从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看《狼》,它是一座东方式的、色彩明艳的高塔。对于朱西甯本身而言,这是他宗教精神、内在蕴蓄表露得最深的一篇作品。
——司马中原
朱先生是我真正的先驱。我在家乡听说过的故事,朱先生早我几十年就听说了。我使用的素材,朱先生早我几十年就使用过了。作者使用的素材虽然是乡土的,但作者注入到小说中的思想,却大大地超越了乡土。他异想天开,视万物皆有灵。这样的语言是诸多小说家梦寐以求的,我大概地可以想象出朱先生用这样的语言,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上造成的震荡。
——莫言
居然在台湾发现了鲁迅与吴组缃的传人。
——刘大任
朱西甯先生占据着一个非常奇特的位置,他的作品唤起我们很久以来中国寻根文学的一种民族寓言的书写,而这种民族寓言又是台湾本土的。他的事业、他的气度、他的文学和人生的诉求,又是此后的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戴锦华
朱西甯先生的小说,表面像铜绿斑驳的古镜,内里却是透射人之五脏的X光机。朴旧、中国、严正而温柔,却又现代、普世、精准而酷烈。 最重要之处在于:他为中国小说贡献了一种全新的东西——关于“爱—牺牲—救赎”的肯定性叙事。
——李静
朱西甯的小说可以上接鲁迅,乃至三、四〇年代沈从文、吴组缃等人的原乡视野;而下接王祯和、黄春明的本土情怀……甚至对照八〇年代大陆寻根作家,从郑万隆到贾平凹,从莫言到刘恒……实为寻根作家亟应寻回的海外根源之一。
从《铁浆》过渡到具有明白宗教企图心的《旱魃》之前,朱西甯的《狼》值得一提。朱西甯安排了一个年幼孤儿的天真观点,来看成人世界的情欲纠纷,是一妙著。朱西甯借此阐明了人的救赎,全系于爱恨一念之间。心中之“狼”怯除,我们乃得以和平关爱之心,稍补世间缺憾。
——王德威
朱西甯的《狼》和《铁浆》等作品在今日读来仍让我感动。那里边有乡土却不是台湾的乡土,虽说存在于大陆但也都沾染了许多变形、扭曲和想象的成分,因此,对我它更具有传奇或志怪般迷人的氛围、巴赫金的嘉年华精神,它给当时的台湾生活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与国度。像《狼》,更勾勒出蛮荒原始的人性,是更接近永恒的。
——郝誉翔
铁浆 [图书] 豆瓣
8.7 (34 个评分) 作者: 朱西甯 九州出版社 2018 - 10
他是张爱玲心目中“沈从文最好的故事里的小兵”
最后一位民国小说家 朱西甯先生作品大陆首次出版
阿城专文赏读,白先勇、莫言、王德威赞誉的白话小说经典
【编辑推荐】
1、他在张爱玲心中,“永远是沈从文最好的故事里的小兵”——文学史上的一页传奇、最后一位民国小说家朱西甯先生作品大陆首次出版。书中附赠张爱玲致作者的第一封信件手稿,原版复刻,首次曝光。
2、“居然在台湾发现了鲁迅的传人”,白先勇、莫言、王德威激赏的短篇小说经典——《铁浆》复活了战国时代的血性,和我们不大知道的民族性(张爱玲语),收录九部短篇小说,还原一百年前北方农村集镇的传奇人物与古老事件,无不是震慑心魂的悲剧,却比鲁迅先生多了谦冲温和的淑世精神。
3、阿城专文赏读——从《诗经》到《金瓶梅词话》,从汪曾祺、李劼人到朱西甯,《铁浆》接续自然主义的文学传统,是现代汉语文学中强悍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胭脂的化石,泪的化石,一个古老的世界,一点点的永恒;依样照出一个朦胧的现代,和后世”。
《铁浆》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九部短篇经典,首次在大陆出版。作品写于台湾的六〇年代,接续五四的白话小说传统,还原民国初年北方农村集镇的传奇人物与古老事件。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时刻,乡土成为勘探人性善恶的舞台:争盐运生意而灌下铁浆自戕的孟昭有、在酒楼上吃炒人心的屠夫傅二畜、自学医书而接连害死家人的能爷……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人物复活了战国时代的血性,和我们不大知道的民族性,演绎着仇杀与救赎、侠义与温情,愚昧与文明,无不是震慑心魂的悲剧。阿城先生作跋:《铁浆》是现代汉语文学中强悍的代表作。
迷楼 [图书] 豆瓣
7.5 (24 个评分) 作者: 刘以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 8
本书是刘以鬯先生的小说精选集,收入了 3 题中篇、15 题短篇和 12 题微型。作品展示的时间背景,倘着眼于执笔,则跨越了将近一个甲子(1942—2000年),自 40 年代始,每个 10 年,都结有硕果;倘着眼于想象,则贯穿现当、观照古今。而涵盖的空间背景,则包括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甚或某些乌有之乡。你若有心驰骋其间,咀嚼之余,比较归纳之后,想来必会看出这位香港现代杰出作家之一,在创作上的重要特点。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图书] 豆瓣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9.0 (14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李靖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6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主要讲述了:这是乔伊斯第一次运用意识流手法写就的长篇小说。它宣告了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到来。读完《尤利西斯》,或许需要某种勇气,而读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你需要的仅仅是打开第一页。因为正像所有浩瀚河流的源头,它清澈,纯净,宛如新生。
都柏林人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ubliners
8.8 (11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王逢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尤利西斯 [图书] 豆瓣
作者: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萧乾 / 文洁若 2018 - 6
《尤利西斯》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文本以时间为序,描述了男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1天18个小时之内在都柏林的生活经历。乔伊斯通过描述一天内发生的单一事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人类社会的缩影,通过对一个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变化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悲与喜,英雄与懦夫的共存以及宏伟与沉闷的同现。
鸳鸯六七四 [图书] 豆瓣
8.5 (47 个评分) 作者: 马家辉 花城出版社 2020 - 9
“每个人都可能会摸到烂牌,把手上的烂牌打好,是我们一生唯一能做的事情。
==============================================================
“鸳鸯六七四”,牌九局里最烂的四张牌,拿到它,九成九输钱。“鸳鸯六”, 是两只花色不一样的六点。“七四”,是一只七点和一只四点。
马家辉以烂牌为喻,写尽人世的无常以及各路江湖男女乘风破浪的魄力——跟时机赌、跟爱情赌、跟命运赌,被按在时代的碑碣上啼笑、吟唱、呼号,在逆境中守住真情、不负自己。
============================================================
夜幕下的香港,人们在渴望最后一场放肆的快乐。龙头老大哨牙炳的“沐龙大典”即将开宴,兄弟、吧女、洋人、港警、政商名流无不到齐。一张张面孔,就像昨日戏台上的一个个角色,推搡着阿炳,从“小炳”到“炳哥”。老婆阿冰,人称“汕头九妹”,也曾怪他没有大志、恨他拈花惹草,有过短暂的迷途背叛,却终是 “鸳鸯同命”,陪他渡过人生一关又一关。
此番大宴,阿炳本想宣布江湖隐退,谁知却在当天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答案,就藏在摸到的三把牌里……
轻舔丝绒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ipping the Velvet
7.6 (6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萨拉·沃特斯 译者: 陈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11
因为一朵抛掷而来的玫瑰,海滨少女从此远离家乡,追随心爱的男装丽人;
因为一场毫无预料的背叛,演员南希从此堕落沉沦,把自己放逐在伦敦阴暗的街角。
在这部关于情欲也关于自由,关于成长也关于蜕变的小说中,萨拉·沃特斯检阅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剧院文化、男装丽人风潮、女权运动的雏形、贵族的地下情色会所,再现彼时的伦敦百态。
指匠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Fingersmith
8.7 (104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拉·沃特斯 译者: 阿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9
禁欲又放浪的维多利亚时代,坐拥家财的千金小姐莫德,日日被迫抄写舅舅的藏书,禁于深宅不得自由。直到某天,觊觎金钱又洞彻人心的“绅士”、出身贼窝却心思单纯的苏,携惊天骗局来到。
一部反转又反转的哥特式悬疑,一部充满十九世纪珍闻的纯文学,一部洋溢着生命体验的女性书写。
创建日期: 202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