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

半夜不睡觉又出来假扮王祖贤

半夜不睡觉又出来假扮王祖贤 @luobei

130 本书  

关于钱去哪儿了,以及将要去哪儿

单身男子 [图书] 豆瓣
A Single Man
7.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译者: 禹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0
汤姆•福特执导,科林•费尔斯主演,电影《单身男子》原著小说
一个单身男人失去挚爱后的二十四小时
《单身男子》是著名英裔美国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代表作,2009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多项国际大奖。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1962年的洛杉矶,一位失去挚爱的单身男人在一天之中的生活。
男主角乔治是位大学教授,他一方面沉浸在失去恋人的痛苦中,另一方面又以冷酷如照相机的目光扫视周遭,假装一切如常,行尸走肉般上班、授课、赴宴、探病、搭讪,扮演着一个体面的“正常人”角色,内心却已掀起惊涛骇浪。伊舍伍德以克制而不乏戏谑的笔法,勾勒出整个六十年代初期美国社会保守、伪善、令人窒息的氛围,书写人们被固化的社会角色压抑的情感,内心与外在的断裂,尤其是不受社会接纳的边缘群体的内心世界。
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 [图书] 豆瓣
Christopher and His Kind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译者: 陶凌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0
英美文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杰作,
伍尔夫、毛姆、福斯特推崇的小说家伊舍伍德代表作,
妙趣横生的欧洲文艺轶事录,
BBC改编为同名电影,"神秘博士"马特•史密斯主演,
《单身男子》作者笔下的“少数派”群像,纳粹阴影笼罩下的末世狂欢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作为小说家、剧作家,受到到英美文学界和好莱坞评论家的广泛赞誉,被誉为“最好的英语散文作家”。伊舍伍德在英美文艺界交游广泛,毛姆与伍尔夫称其“掌握英国小说的未来”,奥登是其一生的挚友,麦卡勒斯视其为偶像,卡波特以其作品为灵感写出了《蒂凡尼早餐》。伊舍伍德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歌剧,并获多项国际大奖。
《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是伊舍伍德的自传体代表作。小说记录了伊舍伍德在一九三〇年代游历欧洲的见闻,以“外乡人”“少数派”的冷静边缘视角,记录下二战自酝酿到爆发期间的种种乱象。包括纳粹阴影笼罩下沸腾着各种罪恶、混乱、暴力,一派末世景象的柏林城;与工人男孩海因茨的一段甜蜜而无望的感情;与奥登同行,在中国生死悬于一线的战地见闻;以及浪迹欧洲期间在文学圈、电影圈的趣闻轶事,与毛姆、福斯特、伍尔夫、托马斯•曼一家、布莱希特等名人的交游。
伊舍伍德极为擅长精确地捕捉人格特质,这一切构成了专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人物图谱。其作品带有浓郁的自传色彩,构成绝妙的社会讽刺寓言。伊舍伍德与著名诗人奥登为一生挚友,本书也记录了两人之间的独特牵绊。
伊舍伍德一生喜欢记日记、写自传,他的小说也往往带有浓烈的半自传色彩,《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是一份对自己十年岁月的记录。作者笔下的各色人等,每一位都无比鲜活地浮沉于乱世之中,选择各自的生活之道:除了文化圈的毛姆、福斯特、伍尔夫、托马斯•曼一家、布莱希特等名人,还有以海因茨为代表的纯洁而无望、不断逃离纳粹控制却最终失败的工人阶级男孩,游走在犯罪边缘、黑白两道通吃的灰色人物杰拉德,故事被改编为著名音乐剧《歌厅》的经典交际花形象莎莉,带有悲情主义英雄色彩的犹太富商……伊舍伍德极为擅长精确地捕捉人格特质,这一切构成了专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人物图谱。乱世之下,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最终饮恨离散,各自飘零。
作者作为“少数派”“外乡人”,始终关注着少数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时代加诸他和他的“同类”的不公。他以实际行动和文字反抗这种不公,以清醒的讽刺和人道主义贯穿始终。而他那些真正的“同类”,在历史浪潮中的种种际遇,也在书中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并打上了伊舍伍德独特的烙印。
被BBC改编为同名电影,由“神秘博士”马特•史密斯主演
红丝带 [图书] 豆瓣
Slammerkin
作者: [爱尔兰] 爱玛·多诺霍 译者: 周嘉宁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红丝带》是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背景为18世纪的伦敦,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孩为了一根红丝带,出卖肉体,沦为妓女,阴差阳错被人追杀,后来又为一件漂亮衣服杀死了自己的恩人。这个故事把人性的冷漠、自私、无情写得淋漓尽致,世界是残酷的,女孩最终面临绝望,但是它并不让人窒息,反而让人读得很痛快,因为年轻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十足的叛逆,她的目标虚无缥缈,她的武器是她的肉体,她的追求注定落空,但她实实在在地用生命和世界进行了一场战争,捍卫了自己“爱的权利”。
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 [图书]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奥]利奥波德·范·萨克-马索克 译者: 康明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 11
《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是一部文学小说,主人公塞弗林是一个欧洲贵族,独爱穿裘皮大衣的女人,并甘愿成为她们的奴隶。他爱上了年轻美貌的旺达,认为她就是自己理想的对象。塞弗林乞求旺达做他的主人,并且甘心被她鞭笞侮辱。旺达在挣扎后接受了这个“奴隶”,并且与他签订了主奴合同。最终旺达忍受不了与塞弗林的畸形关系从而选择了背叛,而塞弗林也走出了自己的妄想,重新认识爱情。 《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中讲述了一段深情的爱恋,两个青年男女明明深爱,却相互羁绊,相互折磨。在这段爱情中,热情和冷漠并存,快乐与痛苦共生,最后在爱恨纠葛中寻觅最终的情感归宿。
大象席地而坐 [图书] 豆瓣
8.8 (47 个评分) 作者: 胡迁 译林出版社 2019 - 11
拍电影时,他叫胡波;写小说时,他叫胡迁。这两个身份如同两条平行线,一直贯穿其创作生涯,构置了两条独具魅力的创作轨迹,直到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中交叠重合。本书完整收录了这部非凡遗作的三万字电影拍摄剧本,从中可以看到胡迁对文学语言和影像语言敏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书中还收录 了 胡迁完成于2011年却从未发表的长篇处女作《小区》:小区的下水道污水横流,住在三单元的女人赵湘被杀,车棚管理员黄枪被当成了替罪羊,他不得不开始关注小区的变化,并慢慢发现了藏在每个住户身上的秘密……正是这部小说开启了胡迁的文学创作之路,犀利的社会洞察、别具匠心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手法都呈现出高度浓缩的戏剧张力,而压抑的基调也铺垫出胡迁在其后小说写作中不断强化的主题:世界是一片荒原。
阅读本书犹如观看一场无声电影,他的才华他的锐利他的锋芒,字字句句都是绽爆在白纸上的生命能量。虽然距离胡迁离开已经两年过去,但他仍在以他的缺席、对我们和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为了向这部非凡杰作表达敬意,随书还特别制作了36页电影纪念别册,收集了百余幅《大象席地而坐》电影幕后花絮照片,供喜爱这部电影的读者珍藏。
————————————
我们常拼命做电影,燃烧自己,把整个生命投到电影里,不敢说点亮世界,可是想把我们的心分享给观众,《大象席地而坐》就是最好的说明,创作者把生命放在电影里,非常动人。
——李安,著名导演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迁留下的非凡遗作,故事的严肃性和悲剧性融 于利落而不矫情的对白中。近四小时的时间超过了传统的影院格式,但没有一分钟厌倦。
——特蕾莎·韦纳 Teresa Vena,柏林电影节评审
胡迁非常珍视那个陷在苦难里的自己,他非常珍视那个苦难,那是他创作的土壤。他让我看到一种存在,原来现实生活中,就有那么高纯度的生命状态,一个人真的可以这样活着,也真的可以这样死去。他以他的缺席对世界(我们)造成影响。无论如何,《大象席地而坐》已经是无法磨灭的存在。
——章宇,《大象席地而坐》主演
一个心灵如精密仪器的青年,多半会因人世各种避无可避的粗暴的碰撞而时时震动,为了不被损毁,难免必须长久出力压抑着位移,那压抑的能量终要在他的写作中,如棉花一般,雪白地爆绽了。
——黄丽群,作家
我们找着了黄玲家的拍摄场景。他骑摩托车载我往回开,正很高兴,远远看见一只狗躺在马路正中。然后他停车,从路边捡了一块废弃的泡泡纸开过去,我去把狗包起来。那是只泰迪,还有呼吸。我们又捡了一只残破的纸箱,把泰迪放进去,我坐在后座一手抱着箱子另一只手抓着摩托后座。路边大爷领路把我们带到胡同里小诊所给它打抗生素。胡波接着勘景,我把它带回剧组观察。那天晚一点跟副导演讲这事。副导演说这太神了,这是老天知道我们剧本里有狗狗的戏,才让你这么捡着一条,要是开机前治好了就演戏吧!胡波说,这么想就太功利了。
——瑶瑶,《大象席地而坐》导演助理,字幕译者
大裂 [图书] 豆瓣
7.8 (160 个评分) 作者: 胡迁 九州出版社 2017 - 1
王小帅 骆以军 黄丽群 陈雪 小野 联袂推荐
华语世界实力名家力荐 新生代写作者中头角峥嵘的一支笔
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胡迁
迷人、离奇、惊奇、爆裂、令人惊叹的中短篇小说集
他的故事和文字竟散发出一股迷人和离奇的氛围,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失落和伤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经抖落了出来。
——王小帅(先锋导演、柏林银熊奖、戛纳评审团奖得主)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国版的威廉·高汀的《苍蝇王》,但空间不是被大人遗弃的小岛,整篇小说充满哥雅画作般暗色调的油彩,作者掌握文字、调度光影与运镜的能力都极具水准。
——骆以军(台湾中生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中每一抹淡到几近透明的草灰蛇线都有繁复意象,语言平静,一丝滥情自溺的赘肉都没有,落在地上,望似滚珠,若去拈起,才发现是水银,凝重荒暴能让人从头裂开到脚,剥掉了一身的皮。
——黄丽群(台湾小说家、散文家、媒体人)
对生活意味天生敏感,熔风趣和决绝于一炉,行文不羁,收放自如,胡迁是个手艺高超的家伙。
——李师江(诗人、小说家、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整部小说的生命是活的,站上竞技擂台上,是有实力直接KO对手,而不只是用情节、写作技术来积分取胜。青春残酷,配合荒漠意向,以及满满的荷尔蒙,情境诡异却合情入理,虽然多有象征,但放到中国这块广袤苍老而醋栗的土地上,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林靖杰(台湾导演、编剧、演员)
我要看清楚那头大象为什么要一直坐在那儿,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困惑。/《大象席地而坐》
上帝经常会让你一无所有,再给你一点甜头,这点甜头就是在闭上眼睛的一瞬间,让你错觉拥有了很多东西。/《漫长地闭眼》
我们始终坚信荒原上的藏宝图,能指引我们挖出黄金,走向黄金的大道,那个 入口感人肺腑,低吟浅唱着通向云层的歌谣。/《大裂》
……
《大裂》书如其名,彻底是一本伤害之书。
15个中短篇小说,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
北回归线 [图书] 豆瓣
Tropic of Cancer
7.8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米勒 译者: 袁洪庚 译林出版社 2013 - 4
【我的书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国出版,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解禁。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旅居巴黎的变形生活 遭禁二十多年的自传体启示录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
★ 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在巴黎的孤独吟唱
★ 荒诞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离经叛道、凤凰涅槃的完美文本呈现
★ 入围《时代周刊》“1923——2005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 入列《1001本死前必读之书》
★ 入围美国现代图书馆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 入围《卫报》2009年“1000部大众必读小说”
★ 入围Esquire杂志2011年“75本大众必读之书”
《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描写了米勒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同时通过对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的内在精神世界,诘问了在这个杂乱无序、肮脏的世界生存的意义。该书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19 61年在美国解禁后更是成为畅销全球的文学名著,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欧美文坛。
————————————————————————————————
一本十分卓越的书……一部相当辉煌的作品……在洞察力的深度上,当然也在实际的创作上,都比《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好得多。
——T. S. 艾略特
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书。
——埃兹拉•庞德
亨利•米勒的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成形的人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
——冯唐
我从来没有读过像亨利•米勒这样的作家。他的身上有惠特曼、老子的影子……
——詹姆斯•弗雷
这个时代或任何时代最出众、最具原创力的作家之一。
——《星期六评论》
使米勒在现代作家中鹤立鸡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审美功用和预言功用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赫伯特•里德
米勒是现代作家中能让读者感动落泪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仅仅是出于他个人的情感压力。
——罗伯特•奈
米勒完全掌控了对人性的解读,他因描写性欲横流、杂乱无章的世界而感到快乐。
——《卫报》
今日之美国文学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义而开始,也以此而告终结。
——劳伦斯•达雷尔
现代写作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塞缪尔•贝克特
我们这个世纪十或二十部伟大的小说之一,其在意识领域的革新足以媲美《太阳照常升起》。
——诺曼•梅勒
读《北回归线》而洞察人类之无助、人生之悲怆者,智者也;不细察个中原委,惺惺作态,混淆艺术与人生,无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者,庸人也。
——译者 袁洪庚
酒店关门之后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王凌霄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莫西里酒吧被抢、“小猫小姐”的账本被偷、狄乐瑞太太被杀,三个当事人都请马修出面帮助查出真相。在一条条线索被发现之后,三个案件的零碎拼图慢慢被拼在了一起,所有真相水落石出。马修自会有他的解决办法……
关于他人的痛苦(全布面精装) [图书] 豆瓣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8.7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4
苏珊•桑塔格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苏珊•桑塔格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并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日记”两卷),共16卷,280余万字。“苏珊•桑塔格全集”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家的作品全集,而且是独家版权,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评论界、文学和文化界以及出版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本书另全文收入桑塔格名篇《关于对他人的酷刑》一文。
论摄影 [图书] 豆瓣
On Photography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4
苏珊•桑塔格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苏珊•桑塔格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并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日记”两卷),共16卷,280余万字。“苏珊•桑塔格全集”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家的作品全集,而且是独家版权,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评论界、文学和文化界以及出版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论摄影》初版于1977年,是苏珊•桑塔格最重要、最著名的论文集之一,主要包括《在柏拉图的洞穴里》、《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忧伤的物件》、《视域的英雄主义》、《摄影信条》、《影像世界》等论文和随笔,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创建日期: 202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