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

半夜不睡觉又出来假扮王祖贤

半夜不睡觉又出来假扮王祖贤 @luobei

130 本书  

关于钱去哪儿了,以及将要去哪儿

白轮船 [图书] 豆瓣
作者: [吉尔吉斯斯坦]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7
火车梦 [图书] 豆瓣
Train Dream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丹尼斯·约翰逊(Denis Johnson) 译者: 兰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5
丹尼斯·约翰逊的《火车梦》是一部微型史诗,是他最动人、最凄美的小说之一。这是二十世纪之初那不平凡的时代,一个凡人罗伯特•格兰尼尔的故事。他在美国西部以打零工为生。遭受丧失至亲之痛,格兰尼尔挣扎着寻找在这陌生的新世界活下去的意义。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他个人遭受的种种惊 心动魄的苦难,也见证了他一生中美国的巨变。
小说仿佛让读者置身于美国西部丰富的历史与风貌之中——那里有奇异的动植物,有强健的伐木工和造桥工——捕捉到一种独特的美国生活方式的消失过程。
《火车梦》于2002年在《巴黎评论》首次发表,翌年获得欧·亨利奖。2011年,FSG出版社推出由丹尼斯·约翰逊修改过的单行本,2012年小说入围普利策小说奖。
盲刺客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Blind Assassin
9.0 (4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韩忠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7
这是一部结构奇巧、故事里套故事的小说。小说有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劳拉,小说一开始就在车祸中死去;另一个是她的姐姐艾丽丝,生活在死者的阴影中,回忆着 快被湮没的往事。有关盲刺客的故事是劳拉生前写的,描述了在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一个富家小姐和一个在逃的穷小伙子的恋情。同时,这对恋人想象出了发 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这个虚构的故事里充满了爱、牺牲与背叛。而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艾丽丝嫁给了富商理查德,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桩美满的婚姻,殊不知,理查德将魔爪伸向了小姨子劳拉,于是,劳拉的车祸令人产生了怀疑……
不可能性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Impossible
7.8 (29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曹丹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这三个“异质”文本通过明显或隐秘的线索相互联系着。巴塔耶意图以此来“描绘真实”,但并不借助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将小说人物置于色情、消失、死亡、毁灭等情形的考验之下,或者将诗歌推至一种 “暴力状态”,以此来获得意义,唤醒主体意识。
————————
—————————
————————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出版了这本书。那时我给它起了个晦涩的名字:《诗之仇恨》。当时我觉得,只有仇恨才能抵达真正的诗。诗只有在反抗的暴力中才能获得强烈的意义。然而诗只有在召唤不可能性时才具有这种暴力。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第一个书名的意义,这是我最后选择谈论不可能性的原因。
诗是一种简单的迂回:我通过诗逃离话语的世界,这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世界。我与诗一起进入某种坟墓,其中可能性的无限性诞生自逻辑世界的死亡。
——巴塔耶
刺槐树 [图书] 豆瓣
L'Acacia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 译者: 金桔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4
《刺槐树》是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1913—2005)的一部小说作品。该书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西蒙运用档案、口述、信件和想象,在其中融入了祖先、父母及自身的大量真实经历。全书共分为12章,每章以一个具体的年代或时间段作为标题,对应所涉及的大体时代,而叙事的红线却不经意地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自由穿梭。一战、二战、法国大革命、西班牙内战、苏联游记……一个个片段拼贴出一个家族一个半世纪的悲欢离合和一个二十世纪儿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在个人命运中交杂着的是永无止息的战争、动乱和革命,而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受的创伤相对应的是自然界对人世纷争的冷漠和它亘古不变的兴衰枯荣的节律。
弗兰德公路 [图书]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克劳德·西蒙 译者: 林秀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0
《弗兰德公路》是克劳德•西蒙的成名作,曾获得一九六〇年《快报》文学奖。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在弗兰德地区被敌军击溃后仓皇撤退为背景,万花筒般展现了三个骑兵及其队长的痛苦遭遇和大地深受的蹂躏。作者将绘画艺术引入小说描写中,描述了战争对大自然的破坏、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畸形;用色彩斑驳陆离的画面绘出了时间的迁移、季节的变化、死亡的阴影、战神的狰狞、饥寒的折磨、爱情的渴求、情欲的冲动、土地的抽搐、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既有诗情画意,又不乏幽默嘲讽,使人含泪而笑;既有人生哲理,又有对人心的解剖。组成小说的无数画面像现代派的画,色彩浓郁,光影对照强烈,使人眼花缭乱。
在西蒙的小说中我们首先是通过语言和记忆看到生命的成长、创造的活力和坚韧力,通过我们似乎不是其主人而是其工具的语言文字和叙述使现在和过去复苏起来并具有灵魂和生命。西蒙的小说艺术可以视为活在我们身上的某种东西的表现,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是否理解,是否相信——这就是某种怀着希望的东西,尽管我们生存的环境充满各种残酷和荒谬的事实,这一切是如此清晰、深刻、丰富地表现在西蒙的小说中。——瑞典皇家学院
看不见的城市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5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热与尘 [图书] 豆瓣
Heat and Dust
作者: [英] 露丝•普拉瓦尔•杰哈布瓦拉 译者: 张兵一 重庆出版社 2015 - 3
五十年,两代女性,
印度的溽暑与烟尘中,
相异而别样的爱与纠葛。
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获奖作品
2014年与《红楼梦》共同获评“亚洲十部最佳小说”
四十周年纪念版。
19世纪20年代,作为英国政府派驻印度公务员道格拉斯的妻子,美貌娇纵的奥利维拉很快迷上了印度,并且做出了令小镇居民震惊的举动——与一位印度土邦王私奔。
50年后,道格拉斯与其第二任妻子的孙女安妮,因好奇奥利维拉的传闻,来到印度追寻她的神秘故事:印度土邦王是何许人也?为何因他而抛下丈夫?她后来的人生如何?
当安妮带着奥利维拉的信和旅行日记,来到她曾经生活的小镇,寻找奥利维拉在印度的秘密时,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灵魂兄弟 [图书] 豆瓣
Frère d'âme
7.3 (9 个评分) 作者: [法]达维德·迪奥普 译者: 高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1
※2021年国际布克奖,2018年龚古尔中学生奖 ,首届龚古尔“中国之选”
龚古尔“中东之选”,“巴西之选”,库鲁马文学奖……
※入围龚古尔、美第奇、雷诺多、费米娜等法国重要文学奖
※“词语音乐家” 达维德·迪奥普代表作
※幽暗、疯狂、直觉、纯真的混合物
战争鼓励人发疯,又把发疯的人都杀死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个早晨,阿尔蒙上尉吹响进攻的哨音,战士们冲出战壕,其中包括阿尔法·恩迪亚耶和马丹巴·迪奥普。他们来自塞内加尔,以土著兵的身份为法国而战。就在离战壕几步远的地方,马丹巴被炮弹击中,他胜似兄弟的兄弟阿尔法亲眼目睹了他的死亡。阿尔法自此陷入了疯狂,在战场上散 播暴力与恐怖。终于,上尉将他调到后方。后方的宁静拉开了非洲回忆的序幕。那是一个既已失落、又将醒来的世界,是对现代世界第一次屠杀的最终的、最灿烂的抵抗。
“我是阴影,吞噬岩石、大山、丛林、河流、人和兽的血肉。我把它们的皮剥掉,把头颅和身体挖空。我砍掉它们的胳膊、腿和手。我敲碎骨头,吮吸骨髓。我也是在河面上升起的红月亮,我是夜里晃动金合欢嫩叶的微风。我是胡蜂和花朵。我也是静止独木舟上跃出的鱼,是渔夫的网。我是囚犯,也是囚犯的守卫。我是树和让树扎根发芽的那颗种子。我是父亲,也是儿子。我是杀人犯,也是法官。我是播下的种子,也是收获的颗粒。我是火,也是被火吞噬的树木。我无罪,又有罪。我是开始,也是终点。我是造物者,也是毁坏者。我拥有双面。”
——《灵魂兄弟》
*************************************
这部小说是对真正之恶的独特反思,对人类灵魂的深刻探索。
—— 勒·克莱齐奥
一个人的独白,两个灵魂的抗争。诗意的心理呈现,战争的残暴和沉重。
—— 毕飞宇
它对我们施了咒。
——国际布克奖评委会
凭借天真的、口述的风格,以及咒语般的重复表达,迪奥普的小说显然超越了传统的战争小说。
——法国《费加罗文学周刊》
一种挥之不去的、歌唱般的语言,充满隐喻和譬喻。
——法国《新观察家报》
它是关于背叛和忠诚的哲学质疑,但也是一段关于移民的文字,是选择离开的人的悲伤心碎之旅,关于“返回”的不可能性的壮丽寓言。
——《摇滚怪客周刊》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图书] 豆瓣
Sei personaggi in cerca d'autore
作者: [意大利] 路易吉·皮兰德娄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 - 7
这本书包括《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和《亨利四世》两个剧本。《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是皮兰德娄的经典剧作,作品运用“戏中戏”的形式,平行地展开了两个主题:“角色”的故事是主要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为了讲述一个陈旧的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而是为了对造成“角色”悲剧的原因进行探讨:最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人性和人本身的存在。另外一个主题即对于戏剧本质的探讨,一举澄清了舞台与真实、形式与本质的关系。该作品既有心理深度,又富于哲理内涵,具有强烈的感官上和思想上的双重刺激性。《亨利四世》讲述了一个青年绅士在化装游行中被情敌暗算受伤,失去理智,以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自居。12年以后,他清醒过来,试图恢复原先的生活,然而已不可能,注定要永远装作疯人生活下去。现实给他铸就了这具疯人的“假面”。
海仙女的馈赠 [图书] 豆瓣
The Largesse of the Sea Maiden
8.6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丹尼斯·约翰逊 译者: 应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11
《海仙女的馈赠》是因《耶稣之子》成为美国当代文学偶像的丹尼斯·约翰逊时隔二十五年出版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他2017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部由五个篇幅较长的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延续了丹尼斯·约翰逊几十年来深受读者喜爱的奇诡风格,幽默而富有诗意,故事中的人物大都六十多岁,既怪异又令人怜惜。他们历经沧桑回顾过往:婚姻、邂逅、改变人生的事件,挥之不去的主题则是衰老与死亡。
人到晚年的丹尼斯·约翰逊面对渐近的死亡,没有以幻灭感审视生死,却通过这些苦乐参半、优美而真挚的故事,让他那些挣扎于痛苦的人物走进读者心中,读者因而不知不觉忘了故事主题的沉重,沉醉于丹尼斯·约翰逊这最后的文字馈赠。
天使,望故乡 [图书] 豆瓣
Look Homeward, Angel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乔志高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小说以南方小城石匠甘德家的小儿子尤金从出生到十九岁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甘德一家几代人动荡而矛盾重重的生活,铺陈细腻,笔力澎湃,仿佛波浪层层漫涌般以时序推进,众多复杂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纷然杂呈。年岁与学识渐长的尤金感到小城天地的偏狭与庸俗。与他相契的哥哥阿宾去世后,他离开令他爱憎交织的故乡与亲人,去哈佛求学开始新的生活。
在这部自传性小说里,二十九岁的文学天才·沃尔夫以无比的真诚进行着自我曝露与探索,以超越年龄的成熟讲述人世悲欢,讲述青春的困顿与迷惘,如歌如泣,喷薄着生命的激情,影响和感动了无数读者,被许多人引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书。
裸体午餐 [图书] 豆瓣
7.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威廉·巴勒斯 译者: 马爱农 作家出版社 2013 - 5
●一个混乱而迷幻的世界,“垮掉一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毒品文学”的最高境界。大卫•柯南伯格经典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译者马爱农,《哈利•波特》系列的译者之一。
【内容简介】
《裸体午餐》被文学史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书名来自凯鲁亚克的 一个提议,意为在正午凝固的时刻,每个人都看见每把餐刀尖上插着什么。它不仅重新界定了文学的定义,也重新界定了美国文化。《裸体午餐》描述一个毒瘾者漫游纽约、墨西哥、摩洛哥的丹吉尔等城市的令人胆寒的故事,可以 把它看做一段关于堕落、暴力、残酷和妄想的游记。将这些碎片汇集在一起的是成瘾这一主题,巴 勒斯称之为“需求的代数”,他用对海洛因越来越强的需求来比喻各种对控制的需求,无论是性、政治还是社会性的控制。
作者使用了一种称为“剪裁法”的写作手法,风格新颖独特,并夹杂了大量典故、方言、俚语、黑话、双关语、文字游戏等,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该书被评为《时代周刊》英文百大小说,并于1991年被大卫•柯南伯格翻拍成同名电影。
故园风雨后 [图书] 豆瓣
Brideshead Revisited
8.3 (46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夫林·沃 译者: 王一凡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伊夫林•沃是一位在汉语文学界被严重低估的作家,他的《故园风雨后》有着深沉的怀旧意味和深厚的历史感,以一种缓慢的叙述节奏描写了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那种感觉简直就像是在阅读《红楼梦》。
——————
本书是一部关于责任与欲望的迷人小说,也是伊夫林•沃最深沉、最富有怀旧意味的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赖德对青春岁月的回忆,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反映了英国贵族阶层的世代荣光在“二战”前夕的消退与幻灭。
故事的主人公查尔斯•赖德和贵族出身的塞巴斯蒂安的是牛津大学的同窗好友, 通过塞巴斯蒂安的介绍,赖德逐渐进入到对方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这个居住在布赖兹赫德庄园内的家族种种鲜为人知的往事。塞巴斯蒂安的父亲老马奇曼抛弃妻子,移居国外;他的母亲表面端庄贤淑,其实过着自私奢靡的生活,不负责任的父母给几位子女的生活留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塞巴斯蒂安受不了压抑的家庭氛围,离家出走,终日借酒浇愁。赖德与马奇曼的女儿朱莉娅虽然互生情愫,但宗教的原因使得这两个年轻人终究没能走到一起。赖德也因此认识到了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精神信仰上与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距离。
——————
《故园风雨后》讲述了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想象力丰富。伊夫林•沃是个艺术家、天才,在准确与清晰方面,不输给同时代任何一个用英语写作的作家。
——《纽约时报》
一部永恒的、迷人的作品……《故园风雨后》有一种当代文学中少有的魔力。它自成一个世界,读者可以栖居其中,并且在翻到最后一页时仍会不愿离开。
——《星期六评论》
伊夫林•沃最成功的小说……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
——英国文学评论家 弗兰克•科莫德
伊夫林•沃是我这一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格雷厄姆•格林
自萧伯纳以来英国出现的唯一一位第一流的喜剧天才。
——爱德蒙•威尔逊
比利时的哀愁 [图书] 豆瓣
Het verdriet van België
作者: [比利时] 雨果·克劳斯 译者: 李双志 译林出版社 2020 - 6
“我,路易斯•塞涅夫,在梦里,在重重时代迷雾之后,
看见一个伟大的民族正从这气势磅礴、狂澜汹涌的战斗中昂扬崛起。”
----------------
◎ 比利时的灵魂传记,一部进入比利时心灵的绝佳之作
☆ “战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库切)。
☆ 《铁皮鼓》在比利时的变奏,《百年孤独》再添一色哀愁。
☆ 书写了一个人在特定年代的成长与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整体命运。
◎ 欧洲现代文学巅峰之作
☆ 复旦大学青年学者、翻译家李双志倾力七年之重量译作。
☆ “期待译成中文的十部小说之一”(《中国图书评论》)。
◎ 弗拉芒文学巨擘、“比利时国宝级作家”雨果•克劳斯一生之作
☆ 青春与战火交织的画卷,恢弘跌宕的家族史诗,时代命运下的衰败千面与苍茫众生。
☆ 雨果•克劳斯以路易斯这个少年的眼光,跨越了二战前后并透视欧洲腹地“痛点”,再度检验这段伤痕履历。与战争暴力碾压下人性的异化与扭曲相伴随的,是那不能被毁灭的精神的幸存与成长。
◎ 哀愁,战后全世界的共同宿命
☆ 它为我们预示了今天的欧洲,预示了今日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破碎的欧洲并未愈合,其碎片遍布我们生活的世界。
☆ 战争会终结,哀愁却是无视时空的亘古存在。哀愁何止是比利时,哀愁是战后全世界的宿命。
◎ 两位文学大师的相遇
☆特别附赠:《克劳斯之国:雨果•克劳斯与塞斯•诺特博姆谈〈比利时的哀愁〉》
(含:对谈,珍贵照片,亲绘插图)
◎ 顶级的装帧设计
☆ 著名设计师王志弘装帧设计,全套进口日本竹尾纸。
----------------
【内容简介】
《比利时的哀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借十一岁少年路易斯的视角,勾勒出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画卷与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雨果•克劳斯以率直与激情混融的强韧,借助讽谑的微妙,创造出光怪陆离的塞涅夫与伯塞茨两大家族及时代群像,笼罩在战时和战后的氛围下,家族及身边人因私利与欲望深陷修罗场,上演兴衰起落。堕落发酵,谎言滋生,背叛横行,哀伤的氛围漫入世态人情。倔强的路易斯,目睹这一幕幕惊奇的情节发展,观察周遭变迁,出入不同阵营的同时也经历自己青春期的躁动与身体的变化。种种情欲与死亡的试炼面前,他能否获得最终的救赎?
只有分崩离析的时代,才懂得如何抚慰精神,而又预示一切曙光来临前的疯狂。战争会终结,哀愁却是无视时空的亘古存在。哀愁何止是比利时,哀愁是战后全世界的宿命。
----------------
【媒体与专家推荐】
《比利时的哀愁》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格拉斯的《铁皮鼓》等量齐观。
——文学批评网
《比利时的哀愁》是一部道德和诗意方面极具深度、内容极为充实丰富的长篇小说……他对人物的刻画就像普鲁斯特一样出色。
——《纽约时报书评》
《比利时的哀愁》在篇幅和野心上都让人印象深刻:“成长小说”和史诗,它就像一部《尤利西斯》规模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独立报》
雨果•克劳斯像施了魔法一样,以尖锐才智、绚烂语言、生动意象带领读者回到那个时代……这部极佳的自传体小说毫无疑问是杰作。
——《洛杉矶时报》
雨果•克劳斯的长篇小说《比利时的哀愁》书写了一个人在特定年代的成长,与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整体命运,这两者的结合构成了这部作品在规模上的气势宏大和细部的优美精微。一部进入比利时心灵的绝佳之作。
——邱华栋
我把《比利时的哀愁》放在离书桌最近的书架上,以便随时伸手就能拿到。与它比肩而立的是《堂.吉诃德》《静静的顿河》《铁皮鼓》和《爱与黑暗的故事》。
——徐则臣
《比利时的哀愁》是一部长河式的少年成长小说,延续了现代派小说的传统,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开启一个近乎无限的世界。
——赵松
这部描绘特定时代和风土的巴洛克风味的“成长小说”,让人想起二战后涌现的一些创作,也都采用家族编年史的框架,如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之子》、阿摩司•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等。
——许志强
雨果•克劳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触将他的同胞——弗兰德小市民的愚昧、自私、庸碌、冷漠、麻木和缺少安全感与归属感描摹得淋漓尽致。克劳斯自己虽然永远是不动声色、若无其事,但写出来的东西却往往触目惊心,这一点令人想起马尔克斯。
——陆大鹏
耶稣之子 [图书] 豆瓣
Jesus’ Son
6.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斯·约翰逊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作家中的作家中的作家”丹尼斯•约翰逊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经典短篇小说集
“肮脏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入选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书目
-
短篇小说集《耶稣之子》以看似混乱的叙述风格,描绘了梦想家、瘾君子和失落之人梦幻一般的生活,映射了美国几个乡镇青年的精神状态。叙 述者看似好几个在相同地方出现的、麻烦缠身的年轻人,实则可能是同一个人。故事述及悲伤、惶然、走投无路和救赎、失去、寻找和再度失去。
《耶稣之子》是美国作家丹尼斯•约翰逊最著名的小说作品,具有一种天然之美和直击心灵的力量,自1992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学界和读者欢迎,经常被大学创意写作课程选为范本,对当代许多美国作家有深远影响,堪称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集。
1999年,《耶稣之子》被改编为同名影片,受到影评人广泛好评。
-
关于《耶稣之子》,有意思的一点是,最开始,我给朋友讲了一两个故事,他们说,你应该写下来,于是我写了几个,但根本没想把这些故事变成书。
大概在三十五岁时,我写下第一个故事。我听到了一种混杂的声音,年轻人的声音,但同时也是一个回望过去的人的声音。我喜欢这种双重幻景。
——丹尼斯·约翰逊
诱惑者 [图书] 豆瓣
Mefisto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译者: 金晓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爱尔兰“严肃小说(Literary Fiction)”作家约翰•班维尔的“科学四部曲”(Science Trilogy,前三部分别为《哥白尼博士》《开普勒》《牛顿信札》)”的最后一部,主人公是一位虚构的出身贫寒、性格孤僻的数学天才盖布里埃•斯旺。
小说以斯旺的自述形式展开,以一场发生在“大房子”里的地陷而引起的火灾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斯旺的成长历程和遇到诱惑者菲利克斯并与之在“大房子”里交往的经历,后一部分介绍了差点被火烧死的斯旺的恢复过程,以及受菲利克斯介绍而从事无所成的非法数学工作,并为爱人非法提供药物,最后逃离的经历。
本书是经典诗剧《浮士德》的现代版诠释。斯旺想通过数字探寻世界的模式,可他为之工作的那位教授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这个世界没有这样一种模式。菲利克斯,一位长着狐狸似的脸的狡猾男青年正是他的魔鬼梅菲斯特,引导斯旺去做各种事情。但比起《浮士德》,本书的基调则更加黑暗,塑造的角色形象也更加阴郁。
本书充斥着各种奇妙的想象、符号以及精彩的语言。作为一位语言大师,班维尔的这部作品中的每一句话也都非常优美,像一首首散文诗,并为情节增色。
总的来说,本书是《浮士德》的一部优秀的现代版改编作品,在原创性、文学性和故事性上都十分优秀。
媒体评论:
“寓言,需要智力的惊悚小说,哥特式的狂放之作,象征主义的 谜题……本书中的一个符号绝不仅仅是个符号……像一个无法解 决的文学魔方……小说本身相应地体现了自己的主题,即体认一 个明确的象征主义秩序的冲动,不断地受挫于文学文本因偶然性 及可能的结构而变化着的条件……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星期日独立报》
“《诱惑者》使得一切最高级的形容词都远不足以表达对它的赞美……无可争议的语言大师,简洁的停顿和黑色的幽默,班维尔 是一个最别具匠心的作家……他是一名魔术师……这位极富天 赋、几乎是有邪恶的天赋的艺术家又一次令人期待的惊人而大胆的展示。”
——《消费导刊》(TIME OUT)
“文笔优美……构思精妙……你不得不阅读一遍以上的书……这本优秀的小说。”
——《笨拙》杂志(PUNCH)
“现今在爱尔兰很少有几个作家的新作能受到如此大的期待……一位热爱文字的人所展示的深刻优美的文字……班维尔的伟大雄心没有动摇……一口气读完《诱惑者》,它值得你这么做。”
——《爱尔兰时报》
[图书] 豆瓣
The Sea
9.2 (8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译者: 王睿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艺术史学家马克斯•默顿回到了他儿时的海滨小村。如今的他,既要逃避人生新的离愁,又同时要面对往昔记忆的折磨。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格雷斯一家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马克斯被格雷斯家的双胞胎姐弟克洛伊和迈尔斯深深吸引,很快卷入了他们的生活——既充满诱惑,却又狂躁不安。接下来的故事却困扰了马克斯的余生……
“《海》运用了约翰•班维尔精准而优美的散文体语言,既包含着对人生确实的妥协,也有对记忆和认知的非同寻常的反思。它完全令人信服,又有着深刻的感动与阐述,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语言大师最好的作品之一。《海》对悲痛、记忆和冷静的爱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在班维尔的作品中,你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乔伊斯、贝克特和纳博科夫的影子。”
——英国布克奖评委会
流俗地 [图书] Goodreads
9.1 (128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4
《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小说 华语文学的惊喜收获
王德威×王安忆 倾力推荐 “黎紫书为当代马华文学注入几分少见的温情”
《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讲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迂回曲折的情节,仿佛召唤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小事。
在“楼上楼”的他们如风中之烛,看似脆弱实则强韧,一旦离开,便流落于人海各自漂流;仿佛走的那一日也意味着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宽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热带国度的风土民情、政治时局,人们追忆往事,每翻开一页象是自己被时光推到了局外,旁观着当年的自己。
这里的雨下得频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马来锡都世俗小城里的平淡生活,数十年历史深处的一众卑微生命。
个人命运的创伤与徙家流落,不同族群关于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交融。每一种悲凉的生存底色中,都高昂着人性的倔强。每一个个体的浮沉,都渗透着作者对历史饱含关怀的回望,对现实政治有距离的观望,对海外华人民族身份的复杂情结。
裹尸布 [图书] 豆瓣
Shroud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译者: 郭国良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8
范德是一位杰出的年长学者。然而,他不是他表面上的那个人。一天,一封信不期而至,信里威胁说要将他的秘密和他小心掩藏起来的身份公之于世。于是,范德赶赴都灵去见信的作者,一个名为凯瑟琳的神秘女人……
创建日期: 202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