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下載的書籍

Zeitgeist

Zeitgeist @Zeitgeist

170 本书  

需要下載的書籍To Be Downloaded

南俄罗斯的伊朗人与希腊人 [图书] 豆瓣
Эллинство и иранство на юге России
作者: M.罗斯托夫采夫 译者: 卓文静 商务印书馆 2021 - 5
本书讲述了南俄地区自史前时期至古罗马时期的历史。着重介绍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和萨尔马泰人同希腊人、罗马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互动,明确游牧民族在古代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作者是利用考古材料撰写历史的先行者。他以南俄丰富的考古发现为依据,让在古典文献记载中模糊不清的游牧民族有了自己的历史,也将南俄的经济生活画面生动地呈现于我们眼前。
全书视野开阔,论证缜密,简明扼要,虽然成书较早,但并不过时。
青册金鬘 [图书] 豆瓣
作者: 乌云毕力格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4
本书稿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探讨蒙古部落到部族的形成和演变发展历史,特别是蒙元时期至清代的部族形成及其构造,包括喀喇沁、阿苏特、和硕特、扎鲁特、东土默特、喀尔喀蒙古等著名部族的兴替和变化。共分七章,前三章的内容涉及蒙元时期外来人口形成的三个蒙古部在北元和清代的演变,四至七章探讨北元时期南、北和西蒙古若干部的形成与构造。下编为蒙古文化史研究,前三章探讨了16世纪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格鲁派信仰后的西藏文化影响及其表现,第四至第七章谈了藏传佛教影响下南、北、西蒙古佛教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片段,第八、九章考述两位清代蒙古文人的事迹,第十至十二章关乎畏吾体蒙古文文字遗产及其研究的点滴。这些内容虽不足涵盖蒙古文化史的各方面,但运用珍贵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对于蒙古部族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和全新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价值。
海贝与贝币 [图书] 豆瓣
Cowrie Shells and Cowrie Money:A global history
作者: 杨斌 译者: 杨斌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21 - 11
★ 尚未上市即引起媒体热议,入围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 穿过传统中国史的缝隙,书写一部藏在海贝里的全球史
栖息在马尔代夫群岛周边海域的软体生物——海贝,从史前时期开始,就被货贸至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区域,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货币。作者从这一微小的海洋生物着手,把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一个奇妙且引人入胜的贝币世界,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荣誉】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有关海贝的传奇,还是一部由贝币交错串联起来的全球史。这是杨斌教授的一部世界史力作:它既向我们展示了贝币在全球体系内作为支撑性基础货币的区域和地方性特色,又揭示了它在东半球传播的广度。从海贝本身到其作为货币的兴衰,本书描绘了一幅它在东半球六个区域内传播的历史画卷。
——帕特里克·曼宁,
匹兹堡大学安德鲁·W. 梅隆讲席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
杨斌的《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是迄今为止对这种主要货币(贝币)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它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资料之上,必将与万志英的《财富之泉:11~18世纪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等作品一样,成为货币史上的经典。《海贝与贝币》应被放在全球历史学家和货币史学家的书架上。
——丹尼斯·O. 弗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研究人员和教员若在他们的书目和课程大纲中加入这一研究成果,定会有很大收获……世界史的学生和教员在用海贝拼凑我们全球历史的碎片时,会从这部重要的作品中获益匪浅。
——埃里克·施皮雷尔,美国马萨诸塞州格罗顿学校助理教师
不尋常的邊界地圖集 [图书] 豆瓣
Atlas of Unusual Borders: Discover Intriguing Boundaries, Territories and Geographical Curiosities
作者: 佐蘭.尼科利奇(Zoran Nikolić) 译者: 林資香 春山出版 2020 - 7
★奇特豐富的邊界故事,顛覆對地理的認知與想像
★2020年愛德華.斯坦福旅行寫作獎(Edward Stanford Travel Writing Awards)
年度旅行圖文好書(Illustrated Travel Book of the Year)
#全世界最有趣的、最殘酷的、人為算計的、自然力量的、心理隔絕形成的不可思議邊界地圖集
#奇異的地域趣味,透過一幅幅精緻地圖與曲折線條,展現世界各地邊界百態,以及不同的領土治理形式
#細數邊界背後複雜的政治、歷史、社會、文化與自然因素
◎義大利的坎波內(Campione d’Italia)必須經過瑞士十五公里才能到達最近的義大利領土!
◎當一棟房子被邊界穿越時怎麼辦?甚至是一張在旅館裡面的床,竟被邊界穿越了?(荷蘭vs.比利時、法國vs.瑞士)
◎河流中有分屬兩個不同國家的個別島嶼,但泥沙堆積卻讓兩個島連起來了!該歸誰管呢?(阿根廷vs.烏拉圭)
◎撒哈拉沙漠中有一道二七○○公里的沙石建築?
◎世界上竟存在著「未被定義的國家」?
世界並不總是如我們認為的那樣。本書作者將全世界最古怪、最有趣、最不可思議、最不尋常、最不合邏輯的各種邊界現象,透過精要趣味的文字與簡潔清晰的地圖,一一解謎。各種內飛地、外飛地、分裂的、不存在的城市和島嶼……,將使你重新思考「邊界」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大多數人認為一個國家的邊界是明確定義的,然而,卻有想像不到的例外,而每個例外都有它奇特且複雜的原因。
荷蘭南方的一座小城鎮巴勒(Baarle)鄰近比利時邊界,雙方的邊界在某些街道數次交會,有趣的是,當邊界穿越一棟房子時,這棟房子的「國籍」會根據前門面對著誰的領土來決定,有時在門牌號碼旁,還會插上一支旗幟。法國與瑞士邊界上的小村莊居赫(La Cure),最知名的建築就是阿赫貝茲旅館,法瑞邊界將其中的好幾間房間一分為二,使得這個旅館成了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士兵可以駐留在旅館屬於法國(被占領)的一側,但被嚴禁跨越到屬於瑞士的另一側,因此,當德國士兵在法國這一邊的餐廳用餐之際,法國抵抗運動的成員可能正在瑞士那一邊的房間留宿備戰!
當一個國家分裂或瓦解了,邊界劃分可能成為戰爭源頭,甚至釀成歷史悲劇。例如,蘇聯解體與眾多中亞共和國宣布獨立後,因民族複雜與政策錯誤(人口遷移與劃界問題)導致許多內飛地與領土紛爭,血腥戰事難以平息。而在民族文化多元的巴爾幹半島上,征戰始終頻繁,戰地百姓為了求生,越過邊界逃往歐盟鄰國,這些非法移民與難民,常導致鄰近國家陷入應管控邊界或提供人道保護的兩難。
此外,有兩個非常獨特的「自治」區分別存在俄羅斯以及希臘。俄羅斯唯一自治州──猶太自治州(JAO)被預見為猶太復國主義之門戶、如今俄羅斯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是什麼歷史因素使它存在此處?希臘北方亞陀斯山,又稱「聖山」,由二十間修道院共組成神聖社區,依希臘憲法成立聖山修士國,傳統以來女性不得進入。為何「聖山」違反兩性平等的普世原則呢?
地圖上的邊界界線標示出你我的位置,卻也是一種傷疤,因為人類始終致力於使「『我們的』比『他們的』更大」,要更多的利益與資源。這本引人入勝的地圖書,透過奇特的邊界故事,除了讓人巡遊全球,得知背後的歷史典故、政治情勢、民族問題與隱含的人道關懷,更在沉浸地理趣味之餘,重新思考疆界的意義。
審訂:
張峻嘉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與推薦(依文章順序):
張峻嘉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崔琳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卓忠宏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藍冠麟 新竹女中地理教師
楊念慈 永春高中地理教師
本書特色
★主題多元、篇篇皆可獨立閱讀:全書共有四十七篇不同主題的邊界故事,皆可獨立閱讀。
★圖文並茂,兼具趣味性、娛樂性與知識性:精緻清晰的線條地圖,配合深入淺出的文字,充滿趣味性、娛樂性與知識性。
★疆界廣大,反映時局:本書論及的地理疆界遍及各大洲與海洋,甚至河流。北美、南美、歐洲、非洲、亞洲、澳洲、南極洲,特別是俄羅斯與中亞、東歐、巴爾幹半島、北非、阿拉伯半島等,呈現國際情勢的複雜度。
★題材豐富,跨領域爬梳脈絡,深具啟發:豐富的題材包括內外飛地形成的各種原因、全世界有名的鬼城及其背景、四境交界處、共管地、爭取獨立的自治區、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地方、最短的陸界、最大的飛地、政治對立區成了生態繁境、選擇與世隔絕的無國者等,從文化、歷史、政治、戰爭、自然環境、災害等跨領域角度爬梳其內涵,深具啟發。
名人推薦
卓忠宏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崔琳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張峻嘉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陳靜茹 萬華國中地理教師/曹潔英 國立科學園區實驗中學地理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楊念慈 永春高中地理教師/葉瓊琪 新竹香山高中圖書館主任/劉志強 萬華國中教師/藍冠麟 新竹女中地理教師
(依筆劃順序排列)
好評推薦
「臺灣做為一個海島型國家,對邊界概念可說相當陌生。這本書展現出世界各地特殊的邊界現象、不同的領土治理形式以及有趣的地理奇觀,可以滿足大家對邊界的好奇。作者在不尋常的邊界中敘述著有趣的典故,從地圖看世界,充滿趣味且深富歷史意涵。」──卓忠宏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這本書令我聯想到,許多學科的應用其實可落實於真實情境之中,這也符應108課綱素養導向的精神,本書的作者,正是建構了這樣的學習情境。不同主題的獨立篇章,內容有趣卻不長篇大論,適合中學生閱讀,更適合老師們在課堂活動中,啟發學生探索、豐富學習觸角,並把老師與學生從枯燥的課堂中解放出來,成為真正關心世界的地球公民。」──藍冠麟 新竹女中地理教師
「民族和祖國都是想像的共同體,其中糾結著文化差異、歷史恩怨和各自主張的政治正確。正是這些軌跡,讓我們在今天看到了東歐與前蘇聯地區政治地理的改變以及不尋常的邊界故事。」──崔琳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穆罕默德 [图书] 豆瓣
Muhammad: A Prophet for Our Time
作者: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 译者: 黃楷君 八旗文化 2018 - 3
穆罕默德
他是全球十六億穆斯林所仰望的心靈寄託;
是繼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後的最後一位先知;
是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文明的奠基者。
最重要的是,
他也是身處21世紀危機當中的我們最佳的精神啟發。
全球最素負眾望的神學家──凱倫.阿姆斯壯
講述她心中最充滿爭議、最被扭曲,但也最值得世人重新認識的偉大導師
本書出版於2007年,乃當代全球最重要的宗教學者凱倫‧阿姆斯壯書寫的第二本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傳記。第一本出版於1993年,中間相隔不僅長達14年,更經過了九一一事件與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兩個伊斯蘭國家發動的大規模反恐戰爭。有感於西方世界對伊斯蘭宗教的誤解與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衝突與日俱增,阿姆斯壯女士在此以不同的角度與觀點來詮釋伊斯蘭宗教的奠基者的生平與訓示。
阿姆斯壯大膽宣稱,伊斯蘭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比過去更符合當代的需求……
穆罕默德作為一個典範人物,不只為穆斯林,更為西方人帶來重要的教誨。他的一生就是一場「吉哈德」(jihad):我們應當理解到這個字的意義並非「聖戰」,而是「奮鬥」。穆罕默德賣力揮汗,只為了替被戰爭撕裂的阿拉伯半島帶來和平,如今,我們也需要一群準備好這麼做的人。穆罕默德的一生是一場奮力不懈的戰役,對抗貪婪、不公與傲慢。他意識到當時的阿拉伯半島正站在轉捩點,舊有的思考方式已不再足夠,於是他竭盡所能,以他具有創造性的成就,孕育出嶄新的解答。九一一之後,我們進入了另一個時代,也必須付出同樣的努力,發展出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
奇特的是,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上發生過的事件,竟然可以教導我們當代事件的意義及其背後的重要性──事實上,甚至比政客們輕率的言論更深具啟發性。穆罕默德並不想打造一個宗教正統──他對空洞的理論不大感興趣──而是想改變人們的內心和思想。他將那個時代的普遍精神稱之為「蒙昧」(jahiliyyah),穆斯林通常認為他所指的是「蒙昧時期」,也就是阿拉伯半島的前伊斯蘭時代。然而,近期的研究顯示,穆罕默德並不是用「蒙昧」一字來指稱一段歷史時期,而是一種在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引發暴力與恐慌的心智狀態。我認為,到了今天,蒙昧的心智在西方依然顯而易見,在穆斯林世界亦然。
雖然看似矛盾,穆罕默德之所以成為永不褪色的典範,正是因為他深根於自身的時代。如果我們不能領會他的起身反抗,就無法理解他的成就。為了瞭解穆罕默德能為現下的處境帶來何種貢獻,我們必須走入近一千四百年前,那個使他成為先知的悲慘世界,一處聖城麥加郊外的荒涼山頂。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序
蔡源林(政大宗教所所長)
專家推薦
陳建守(「故事」網站創辦人)
彭書穎(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博士)
劉柏君(玄奘大學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
廖雲章(《獨立評論》在天下主編)
麥加,伊斯蘭千年聖城 [图书] 豆瓣
Mecca: The Sacred City
作者: Ziauddin Sardar 佶亞伍丁‧薩爾達爾 译者: 高平唐 聯經 2017 - 11
只限伊斯蘭信徒進入的天堂入口──麥加,當石油財富湧現,金錢成為麥加人的新真主
台灣第一本關於麥加的書!要了解伊斯蘭,必須先從麥加開始!
伊斯蘭專家、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張中復專文推薦
當全世界都在討論伊斯蘭,伊斯蘭的信仰中心卻為世人所忽略!
你一生無法踏足的禁地,讓穆斯林、《遠見》雜誌(Prospect)英國百大智者、全球最知名伊斯蘭文化專家佶亞伍丁•薩爾達爾,在《麥加,伊斯蘭千年聖城》為你細說從頭。出版後,引起全球震撼,顛覆世人對聖城的刻板印象。
‧對飽受摧殘、「迪士尼化」的麥加提出沉痛批判
‧從麥加出發,深入探討伊斯蘭文明的發展歷程
麥加──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城,穆罕默德的出生地。穆斯林每天朝這裡祈禱,一生至少到麥加朝聖一次,是伊斯蘭信徒最大的想望與榮耀。《麥加,伊斯蘭千年聖城》指出,麥加的重要性不只在於宗教。麥加發生的事,以及穆斯林對麥加政治和文化歷史的看法,對世局影響巨大,一直持續至今。
然而,這個穆斯林認為地球上最神聖的地方,如今竟已面目全非……
例如:
‧到麥加朝聖是伊斯蘭五功之一,麥加如何奠定神聖地位?
‧從小對麥加抱持崇敬的穆斯林,深入走訪聖城後,為何憧憬幻滅?
‧先知穆罕默德之後,派系分裂與內戰何以綿延長達千年?
‧因石油致富的紹德家族,致力將麥加面貌現代化,帶來哪些新問題?
薩爾達爾是首屈一指的穆斯林文化研究學者,在《麥加,伊斯蘭千年聖城》一書中探討伊斯蘭中心────麥加的歷史發展,剖析其重要性與影響,並勇於對現況提出批判。他從頭說明麥加從沙漠荒谷變成貿易城市,以及突然崛起為宗教中心的過程,並檢視形塑穆斯林文化的內部鬥爭。
他在書中穿插自己親身前往麥加朝聖的經歷,以獨到眼光呈現麥加的精神層面以及傳統和現代之間的衝突。他揭開麥加的實體、社會、文化面向,並且透過過往西方旅行家對麥加的紀錄與評價,進一步揭示西方人長期以來對麥加的奇異想像與吸引力,藉此探索對麥加未來的影響。
這部震撼人心之作兼具知識性與感性,既像報導文學又似回憶錄,發人深省且耐人尋味,帶領我們走進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個地方。
※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令人佩服……薩爾達爾對歷史研究精深,應予讚揚……對於任何想要了解伊斯蘭發源地的人,這本書不可或缺。
──英國《獨立報》
敘述伊斯蘭誕生之前到現在的麥加歷史。書中呈現他對麥加的喜愛和憧憬幻滅。──《經濟學人》
薩爾達爾是伊斯蘭主題的多產作家,善於說故事。他以智慧、判斷力和一些離經叛道,呈現歷史有趣與沉悶的部分。
──美國《時代》雜誌
薩爾達爾揭露聖地並記錄穆斯林的朝聖史。一開始描述一名老人跋涉到麥加,並在那裡往生,挑起讀者興趣;中間穿插自己到麥加的感受;越到後面越對麥加現況表達不滿。
──英國《每日電訊報》
鮮有人以如此內在視野與熱情來描述麥加的故事……由一名理性、可親、明智,並對先知抱持溫和懷疑態度的信徒口中,優美地描繪出穆斯林版本的歷史過程。
──威廉‧達林波(William Dalrymple)
說明沙烏地阿拉伯如何將伊斯蘭最神聖的城市迪士尼化,並加以摧毀。
──威廉‧達林坡,《觀察家》,年度選書
擲地有聲,讀後獲益良多……很少作品能像本書這樣歌頌生命,歡樂與悲傷並陳。
──《新政治家》
一篇文字優美的敘述……薩爾達爾以熱誠和失望及失落感交織的觀點探索現代麥加,據此完成的著作是重大成就,也是關於這個偉大城市的重要研究,令人回味無窮。
──《觀察家》
內容充滿趣味、資訊豐富……不論是穆斯林還是異教徒,有知識的讀者很少會反對薩爾達爾的結論。
──《文學評論》
真主大道上 [图书] 豆瓣
In God's Path: The Arab Conquests and the Creation of an Islamic Empire
作者: 羅伯特.霍伊蘭(Robert G. Hoyland) 译者: 周莉莉 廣場 2019 - 6
有一則中東地區流傳的古老傳說,說在西元三世紀中葉,一群年輕的基督徒,為逃離羅馬異教徒皇帝的迫害,遠離家鄉出走避難。逃到一處可藏身的山洞裡,這幾個年輕人很快便入睡了。隔天醒來,驚訝地聽到山下傳來教堂鐘聲,跑出洞外,只見所有高聳的房舍上全都掛著十字架。一夜之間,異教徒世界竟然變成了基督教世界。殊不知,上帝為了保護他們免於異教徒的迫害,讓他們在山洞裡沉睡了兩百年,待浩劫過後,才讓他們在基督的世界裡甦醒過來。
類似的驚訝也發生在研究七世紀中東歷史的人身上。西元六三○年之前的中東地區,一片基督教世界景象,基督教義甚至傳到了非洲沙漠、波斯帝國,更遠至中國。但就在西元六三○年之後,翻閱穆斯林所寫的中東歷史,赫然發現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傳教範圍遍佈中東地區。藉由阿拉伯大軍的力量,伊斯蘭教以驚人的速度向四處傳播。從穆罕默德出生的阿拉伯半島西部(麥加),一路跨越了整個中東,不僅前波斯帝國,還有拜占庭帝國南部和東部的省份,都歸阿拉伯人統治。短短幾年之間,阿拉伯大軍所到之處,處處旗開得勝,非阿拉伯人則處處屈服:阿拉伯人統治的地區都強制信奉伊斯蘭教;非阿拉伯人被迫低頭,不是改信伊斯蘭教,就是被殺。這是第九世紀穆斯林學者所描繪當時的景象,也是從那之後最廣為世人所知的中東歷史。
以上這種敍事法,並不能說它不對。但全然從勝利者立場來說歷史,這樣的做法會產生缺點。這會將勝利者理想化,而且都是單方面的描述:真神(God)與伊斯蘭教(Islam)的角色被誇大了,而非穆斯林們(non-Muslims)卻多半被輕忽了。本書的目標,就是對伊斯蘭崛起這改變世界的大事件,嘗試做更全面性的研究。
為達目標,我採用的策略很簡單,我把研究重點放在第七、第八世紀的史料文獻上,而不是後面年代較晚的資料。現存有關穆斯林的資料,我們拿到年代最早的,是第九世紀留下來的。當時的作者雖說是根據較早的材料書寫,但他們不可避免地用自己的認知描繪早年的世界。史學家向來都這麼做。可是在第九世紀的中東,用這種做法,問題就大了。因為第九世紀中東的政治情況和宗教規模,與第七世紀是截然不同的。
再者,讓我從古早資料中找出來應該回歸歷史的材料是,被征服者以及非穆斯林征服者的聲音。九世紀的學者為了突顯阿拉伯穆斯林獨特的歷史,他們貶低非阿拉伯人和非穆斯林的角色,將真主阿拉、穆罕默德、以及穆斯林推上舞台正中央。序幕就由穆罕默德首次出擊拉開,隨之而來是全面的勝利,這一切都是真主阿拉所應允的,穆斯林學者如此認定:這是真神允許伊斯蘭教義在世上傳播的方式。一位穆斯林大將對基督教僧侶說道,「這是真神對我們的愛,衪對我們的信奉十分滿意,所以衪讓我們征服所有宗教,管理所有的人。」 但這其實是將史實簡單化、理想化,並且同質化。阿拉伯大軍征服事實上是十分複雜且多樣貌的。戰事紛亂,參戰的理由不一而足,甚至有的還會改變。然而發動戰爭和記錄戰爭的人,卻只想將之簡化,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描繪成一場信教者對異教徒,善良對邪惡,自由正義對抗高壓暴政的戰爭。
第三點我想強調的研究重點是,阿拉伯大軍征服之前的歷史。穆斯林資料向我們描述的是,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們創造了一個新世界;其實,他們只是將舊有世界重新改造。為說明此點,我們需要熟知中東文化,尤其是被阿拉伯人強佔的地區,佔領之前的生活文化是何樣態。這下子,非穆斯林的資料就派上用場了。他們可以讓我們知道在阿拉伯大軍征服之前發生了什麼事。由此,我們可以探究西元六世紀到八世紀之間,看事件如何發展,看變化如何生成。要是我們不這麼做,而照一般慣例跟著九世紀伊斯蘭歷史學者的資料進行研究,我們碰到穆罕默德時期就會撞牆,最後只能做出與中世紀穆斯林相同的結論,誤以為伊斯蘭文明是一夕之間就從阿拉伯半島西部誕生。
最後,我想試著擴大研究範圍,不要侷限在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西部的動態,也不只觀察他繼任者的活動。在第五、第六世紀時,為數不少的阿拉伯部族在拜占庭和波斯帝國裡從軍,有些勢力強大的氏族還能在兩大帝國境內佔個角落經營自己的城市。到了第六世紀後期,有股新勢力誕生,在波斯和中國之間,一支土耳其聯合大軍占領了大片土地,並不時對波斯發出攻擊。六世紀中葉,有著一千五百年歷史文明的葉門被擊潰了,阿拉伯半島東部和西北部許多古老的村落變小了。長達廿多年的時間,中東地區的兩大強權:波斯和拜占庭,都得全力應付戰事,直到第七世紀初期。我無意貶低宗教在其中所扮演的份量,其實我十分看重它的影響力;伊斯蘭帝國的壯大以及多次征服的成就,確實是源起於宗教。然而,宗教表現的意義不只是虔誠和忠心,尤其是在第七世紀,它還意味著武力、精神感召,以及悍衛正義的行動。
為了減少用前述伊斯蘭觀點來詮釋歷史的缺點,我在本書會稱「阿拉伯的征服」,而不說「伊斯蘭的征服」。其實兩種說法都不完全精確,因為征服者並不完全是阿拉伯人,也不完全是穆斯林。在本書中,征服者們的動機才是我研究的重點。今日阿拉伯人的國度,全部或大部分是穆斯林世界,其實,當中有很大部分是被人占領之後很久才被當地穆斯林所征服;或是經由商人、傳教士、或行腳苦行者的影響,後來才慢慢變成伊斯蘭世界;而他們的祖先並非全都是阿拉伯裔的。
歷史學家在描寫距離遙遠的事件時,往往將事情簡化、濃縮、系統化和理想化。我們現在對於阿拉伯征服的了解,全是依照第九世紀作家對第七世紀事件的描寫。他們的敘述,不斷地強調大軍征服的驚人速度和成就,十分強調征服者信仰的力量。本書的目標是,重新詮釋這些征服,找回它們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反駁那些將它們視為超乎常情、近乎神奇的言論。我希望能將它們回歸到可以解釋的,是合乎人類行止的範疇。阿拉伯征服者是很厲害,但惟有把他們如何克服困難和挫折的情形一併考量進去,才能真正了解阿拉伯征服者的確很了不起。
好評推薦
「羅伯特‧霍伊蘭在這本新書中,對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史料做了十分清楚、持平的判讀,其寬廣的視野甚至對周遭民族都做了觀察。這本新書闡明伊斯蘭的興起,論述完整清晰讓人容易理解。」──格倫‧博威索克(G.W. BOWERSOCK),《阿杜利斯王座》(The Throne of Adulis)作者
「這本書可以說是目前對伊斯蘭世界阿拉伯征服最好的介紹…。深具原創性、權威性,讀來讓人十分愉悅──強力推薦,推薦再多也不為過。」──亞當‧希爾維斯坦(ADAM J. SILVERSTEIN),《伊斯蘭歷史:非常簡短的介紹》(Islamic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作者
「(一部)精彩的阿拉伯大軍征服的歷史新書…。霍伊蘭…真是貢獻卓著。在未來好幾年內,這本書都還會是對阿拉伯征服最完整可靠的解析。」──湯姆‧荷蘭(TOM HOLLAND),《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真主大道上》是一部思慮周全、觀察細微的歷史指南,引領我們進入一個難以想像無比複雜的年代,那年代錯綜複雜的程度,超過以往我們所認識的…。這絶佳的故事,霍伊蘭說得鏗鏘有力。」──菲利普‧詹金斯(PHILIP JENKINS),《圖書與文化》(Books & Culture)
「這份針對歷史中精彩斑斕年代的研究,內容詳盡,具啟發性,讀來趣味十足。」──彼得‧萊瑟特(PETER LEITHART),《第一件事》(First Things)
「《真主大道上》,對中東史上這段充滿變革的百年歷程提供一個全面的、令人折服的、切合時宜的觀點。不論是否專攻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都會感興趣。」──哈里‧蒙特(HARRY MUNT),《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
「《真主大道上》,內容簡單明瞭,若想了解這些今日人人都想一探究竟的歷史事件,非常推薦來讀這本引領入門的書。」──彼得‧韋伯(PETER WEBB),《時代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這是一本文字簡明、頗有見地的歷史指南,對各家宏觀理論皆能慎思明辨。」──史都華‧凱利(STUART KELLY),《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
從東南亞到東協 [图书] 豆瓣
入門 東南アジア近現代史
作者: [日]岩崎育夫 译者: 廖怡錚 商周出版公司 2018 - 5
從西方殖民地到動盪的民族國家 從多元地域到東協經濟共同體
通盤理解東南亞的最佳入門書,終於問世
日本 AMAZON 史地類排行榜No.1 「清晰易懂」讀者一致好讀推薦
參與現在,打造未來,一本掌握東協區域核心特質
→ 三種角度,專文介紹
吳象元│《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資深編輯
林開忠│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 專業人士,多元推薦
宋鎮照│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
阿 潑│文字工作者
林韋地│季風帶文化董事
胡金倫│聯經出版總編輯
張慧慈│作家,著有《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
陳夏民│出版人,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黃宗鼎│獨立評論@天下「東南亞風輕史館」專欄作者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西方列強、印度、中國一帶一路,外來勢力如何影響東南亞?
排華暴動、羅興亞人衝突、伊斯蘭教激進派,族群的多元性如何牽動地緣政治?
戰後東南亞各國的獨裁統治,跟經濟開發主義之間如何取捨?
ASEAN如何形成?東協十國未來如何統合?亞洲共同體真能實現?
這個在赤道上歧異曖昧的地域,地理環境或歷史發展都跟臺灣極其相似,繁複而顛沛動盪。如今東協成立,躍昇全球第三大市場,坐擁 6 億 4 千萬人的巨大經濟潛力;與東南亞共生共存的台灣,必得正視此一趨勢,站在高度同質的基礎上尋求兩地合作。
作者是日本知名區域研究權威,研究東南亞發展逾三十年。本書以「什麼是東南亞」為核心意識,以獨特的人文俯瞰視角切入近代歷史脈動,歸納政經關鍵特色,遙指東協未來趨勢。唯有先掌握地域整體特質,才能順利進入各國脈絡;要理解什麼是東南亞,就從「存異求同」的概念開始──在保存各自多元性的前提下尋求統一(Bhinneka Tunggal Ika)。
非軍事區之北 [图书] 豆瓣
North of the DMZ:Essays on Daily Life in North Korea
作者: 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 译者: 陳湘陽 / 范堯寬 麥田 2019 - 5
我們這時代的「最強大腦」,兩位神級讀書人,
二十多年閲讀長河中,淘金之金粒篩選下來的精選書單。
重點文學人文新書系——書癮PLUS
童偉格‧房慧真 聯合選書
駱以軍 特別推薦
首波強打:《非軍事區之北》
童偉格 選書‧房慧真 專文導讀
我們人生黃金期二十年,可能擁有時間、智力、真正思索的好書,也就兩百多本。沒有我們以為的多,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東讀讀西摸摸,有那麼多的「時光點數」。我覺得這兩位長期安靜認真閲讀的神級讀書人,願意幫我們開一兩書單,那真是我們極幸福之事啊。
──駱以軍
這個書系是一個平台,計畫邀請文學創作者,將他們各自喜愛、也從中受益的書,以兼顧個人化與普及性的角度,介紹給讀者。——童偉格
/關於本書《非軍事區之北》
關於我所選擇的《非軍事區之北》一書。過往幾年,我讀著各種關於北韓的著作,倒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只是想對這個陌生鏡像,有多一點的了解:在同一個冷戰框架的兩邊,有關北韓的既驗史實,說不定,也對照性地解釋了關於台灣,隱密的未知。而我猜想,反之亦然。
《非軍事區之北》以素描簿般的簡樸形式報導現場,不獵奇、亦不渲染地,直述了北韓民眾的所謂「日常生活」,提出了一種平實的見證。——童偉格
世界如果真的存在瘋狂,北韓一定是那個杜鵑窩,也是最孤立無援的那個星球。
研究北韓近三十年、曾在北韓生活多年的俄裔北韓研究專家,
有關北韓社會及人民日常生活最素樸真實的第一現場記錄。
●北韓的男孩女孩滿十二歲時,便須將金日成徽章佩戴在身上,每次出門都必須戴著,若沒有,通常下場不會太好。
●北韓金日成和金正日的肖像無所不在,每間客廳、辦公室、鐵路和地鐵車廂都必須掛上。
●當一個北韓家庭喬遷到新居時,第一件事便是將金氏家族的肖像掛在牆上。官方不時會進行突擊檢查,確保每一幅肖像都得到應有的照料。
●在北韓,每位成年人都隸屬於某個「組織」,而所有的集會都由「組織」安排。每次的集會都是強迫性的,從小學生到退休的農婦都必須參加。
●北韓人民還須參加一些政治讀書會,以學習(通常是死背)偉大的領袖的箴言為目標。
●在北韓的書籍中,你/妳可以讀到根本沒發生過的偉大戰役與重大會議。
●若你有機會在北韓跟當地人說話,你一定會注意到,他們對一部電影最棒的評語就是「裡頭沒什麼思想教化呢,特別有意思」。
●一個母親哭泣對著被監禁身亡的兒子說:「你怎麼這麼快就走了?你為什麼要離開這個被詛咒的世界呢?」但當這位母親發現被監視後立即改口:「你為什麼要離開這個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變得如此幸福的世界呢?」
……
這是一個傾斜的國度,一群人茫然無向,不知道是否有可能扶正的一天。原本以為並沒有看見什麼恐怖或壓迫的畫面;原本以為所看到的,和一場活生生的歐威爾式夢魘天差地遠。而原來我所看見的這些或那些,只是他們的日常。——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
1984 年九月的一個晴天,本書作者安德烈・蘭科夫抱著複雜的心情,首次踏上北韓領土。他說:自從我第一次踏上北韓領土,我就對它充滿興趣,當時(1984年)世界對北韓幾乎漠不關心。
本書不談國際政治,不談核武議題,不揣測兩韓是否會統一或何時統一。這本書想談談北韓的社會、這個社會裡的習俗和規範,以及它數十年來的歷史變革。書中詳細介紹作者在北韓生活所看到接觸到的人民日常,以及他多年研究所發現的這個國度裡的生活事物——從火車票到廣播節目;從娛樂時尚到婚姻愛情;從脫北者到生活在北韓的外籍人士;從各個城市裡分配食物的方式到這個國家的體制以及它實際上的運作……
本書英文原著出版於二○○七年,是較早的一本有關北韓的著作。作者廣泛書寫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它近數十年的歷史變革。全書旨在訴說這個國家的人民如何度過他們的生命,有些情節如今仍在上演。
所有的社會中,統治階級的菁英都亟欲控制歷史,這彷彿是個定律:當一個政權愈嚴厲,就愈渴望掌控過去,而且操弄得更加露骨。這本書所帶給我們啟示,縱使事隔多年,現在仍值得反思——世界仍然以相同的模式在運轉著,強勢政權爭奪權利,平凡百姓只能載浮載沉,人類真正的平等與和平,仍需有賴繼續的反思與努力。
◎書癮PLUS書單——
《非軍事區之北——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North of the DMZ:Essays on Daily Life in North Korea)/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著/陳湘陽‧范堯寬/譯
【以素描簿般的簡樸形式報導,不獵奇、不渲染地直述北韓人民的「日常生活」】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Días y noches de amor y de guerra)/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著/汪天艾‧陳湘陽譯
【烏拉圭文學大師最重要的記實散文,充滿殘酷血淚的時代記憶之書】
《內心活動》(Inner Workings: Literary Essays)/柯慈(John Maxwell Coetzee)著/黃燦然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十年文學評論精選】
《小於一》(Less Than One)/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著/黃燦然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經典散文集】
《短暫的一生》(Novelas de Santa María)/胡安‧卡洛斯‧奧內蒂(Juan Carlos Onetti)著/葉淑吟譯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特別推薦:拉丁美洲文學最具大膽實驗和原創性小說,媲美二十世紀最優秀說故事高手作品】
《薩哈林旅行記》(Остров Сахалин)/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著/鄢定嘉譯
【契訶夫畢生至為自豪的作品;索忍尼辛在本書啟發下,寫出了煌煌巨著《古拉格群島》】
伊朗 [图书] 豆瓣
Iran: Empire of the Mind: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
作者: 麥克‧安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8 - 8
關於伊朗(波斯)我們不僅知道的太少,而且大部份是誤解!
當人們提起「波斯」時,聯想的圖景是那個浪漫的國度:優雅花園中的玫瑰和夜鶯,矯健的駿馬,奇幻的故事,挑動情慾的美女,寒光四射的彎刀,像是嵌了寶石一樣發光的彩色地毯,詩歌和憂鬱的音樂 。然而在西方媒體營造出的「伊朗」則是另外的一番圖景:眉頭緊鎖的教長,黑色的石油,黑袍後面露出蒼白臉色的女子面無表情地凝視別處,兇殘的人群點燃旗幟,嘶嚎著「XX去死」的口號。這是同一國家與文明嗎?
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大多數非伊朗人都覺得這是一個遍佈炎熱沙漠的國度,但伊朗是有高聳、寒冷的群山環繞的,它擁有富饒的農業省份,其它的地方則充滿了茂盛的亞熱帶森林,因為有各種氣候類型,這裡有多元又多彩的動植物分佈。伊朗位於伊拉克和阿富汗,俄羅斯和波斯灣之間,這裡的人在普遍說阿拉伯語的中東地區說著印歐語系的語言。伊朗一般被誤認為是一個具有強大民族文化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例如亞塞拜然人、庫德人、吉拉克人、俾路支人、土庫曼人等等各種少數族裔人口構成了伊朗人口的一半。自1979年革命以來,伊朗的女性要遵守整個伊斯蘭世界中最為嚴格的著裝法規,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伊朗家庭讓家裡的女孩外出讀書和工作,伊朗現有百分之六十的大學生是女性,很多女性(即便已婚)都擁有自己的工作。一個將神權與共和國結合的國家,一個高喊反美卻羨慕美式生活,1979年伊朗大學生攻佔美國大使館的同時,也沒關閉美國企業的可樂工廠。
波斯曾經打造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包容多民族、尊重各民族傳統與信仰的大帝國。後來即使在阿拉伯人征服下,信了伊斯蘭,然而大部份時期是以什葉派為國教(其中有人為刻意的因素在裡頭),這不僅獨樹旗幟,讓它不同於其他伊斯蘭政權,而且做為少數是註定無法爭奪伊斯蘭世界的共主地位。
本書有一獨到的見解:波斯—伊朗是中東世界的晴雨計、風向雞,觀諸歷史上伊朗的動向,因為其地緣與文化魅力,後來常常成為周邊國家發展方向的預告。伊朗究竟是一個好戰勢力還是一個受害者?伊朗在傳統上是一個擴張主義國家,還是一個傳統上被動又防禦性的國家?伊朗的什葉派究竟是一群靜默主義者,還是一群暴力、持有革命性和新紀元幻想主義的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從歷史中才能得到一些啟發。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拉丹・阿卡巴尼亞 / 維內齊雅・珀特 译者: 苑默文 聯經 2020 - 7
精選大英博物館中四百件珍貴藏品,
呈現輝煌奪目的伊斯蘭文明,
一本書就把博物館帶回家!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為讀者提供了新鮮的切入方式來瞭解伊斯蘭世界從起源至今天的歷史。本書以六章的篇幅,既按照歷史順序排列,又有主題編排,並使用精彩的圖片加以輔助,給讀者提供洞見與了解,透過藝術、工藝、族群及其地理方位,讓讀者領略從西非一直到東南亞的廣闊地域中創造出的物質文化。
本書的討論始於給伊斯蘭藝術打下基礎的前伊斯蘭時代作品,再到偉大帝國創造出的傑作,一直延續至今天的器物,範圍如此廣闊的檢索過程追溯了一個位於哲學思想、科學思想、美感、文學乃至技術創新的最前沿文明的發展歷程,與讀者在這一過程中領略豐富的文化財富。
用各種實物的照片搭配文字,包括建築裝飾、陶瓷器、珠寶、金屬器、書法、紡織品、樂器、錢幣、手抄本細密畫和現當代藝術,所有的這些物品都讓我們看到了伊斯蘭世界在過去和今天釋放出的奪目光彩。伊斯蘭文化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之一,同時也是內部最多元的文化之一,任何對此感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靈感和啟發。
本書配有超過四百張的實物照片。
帶你進入古老的神祕世界,欣賞獨一無二的伊斯蘭藝術:
• 書法:傳統的書法體一直延續至今。包括圓潤的納斯赫體、用來書寫紀念建築物銘文的三一體、用在詩歌的書寫上的懸掛體、奧斯曼的檔案文件專用的官署體,以及中國穆斯林書法家的中國體。
• 手抄本:最早的手抄本是出自宮廷書坊,製作手抄本是一項集體的努力,其中包括造紙、抄寫和裝訂,在更為奢侈的手抄本例子中還有書法家、上色師、畫家、測量師和洗金箔和青金石的師傅等等。
• 金光彩瓷器:讓瓷器呈現出光亮的金屬色澤的金光彩技術,是伊斯蘭世界的陶瓷工匠給世界陶瓷帶來的最重大貢獻。達到金光效果的複雜方法一直被視作神祕莫測,具體工序被每位陶匠當作機密守護。
• 鑲嵌金屬器:12世紀時,伊斯蘭的重要文化中心赫拉特崛起,為最早生產金、銀、銅鑲嵌金屬器城巿。這種鑲嵌技術將普通的金屬基底轉變成金燦燦的表面,能夠將平淡無奇的器物轉變、升華成可以跟金銀相提並論的地位。
• 刺繡:刺繡在奧斯曼世界中的地位非常高,相比一門工匠手藝,刺繡更被看作是一門藝術。大多數的刺繡使用彩色的絲和棉,縫製在棉布或亞麻布上,但也會使用金屬線和用玻璃、珊瑚、綠松石和珍珠製成的亮片和珠子。
本書特色
• 台灣第一本伊斯蘭藝術史專書。
• 四百多件珍稀文物以精美照片呈現,彷彿置身大英博物館中。
• 專業穆斯林譯者苑默文,譯文流暢通順。
• 以物觀史,從藝術及用品的角度引領讀者進入伊斯蘭文化。
熱情推薦
包修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林長寬 伊斯蘭研究學者,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張育軒 FB粉專「說說伊朗」創辦人
趙錫麟 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各界好評
透過不同時期器物與書畫的收藏,為讀者勾勒出伊斯蘭世界歷史的多樣性。
——包修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伊斯蘭文明史』的入門書,其內容可讀性相當高,透過大英博物館伊斯蘭文物專家的文筆,以該館豐富的伊斯蘭收藏品為內涵,言簡意賅敘述了伊斯蘭文化與文明發展歷史。
——林長寬 伊斯蘭研究學者,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吸納多個文明的伊斯蘭在歷史中不同區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色,書中每件物品背後都有豐富的故事。我們像被帶領進入一棟塞滿寶藏的庫房,這本書就是簡明又引人入勝的導覽。
——張育軒 FB粉專「說說伊朗」創辦人
本書使用數個編年表,從不同角度臚列了複雜的伊斯蘭歷史,讓我們能夠宏觀的了解伊斯蘭文明發展的來龍去脈,進而更明確的認識文明發展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資產,鑒古識今,我們更要慎重思考應當如何正確生活。
——趙錫麟 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精美的藏品照片,從最精緻的藝術品,到日常生活用具的珍貴考古發現,為讀者展開一個全新的視角……對伊斯蘭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閱讀此書。
——《Timeless Travels》
出乎我的意料,本書的紀年不僅一直更新到現今年代,還包含了當代的作品,讓內容更為豐富。
——《The Big Issue》
全書的企劃、設計、裝禎極為精美,內容引人入勝、充滿啟發、處處驚喜,讓人獲益良多。
——《藝術象限》
西班牙的靈魂 [图书] 豆瓣
Spain: The Root and the Flower: An Interpretation of Spain and Spanish People
作者: 約翰·克勞(John A. Crow) 译者: 莊安祺 八旗文化 2020 - 4
這片土地有個崇高的未竟之夢,
這裡的人有顆熱情而憂愁的心。
當其他民族留下了創新的體制與充滿智慧的書籍,西班牙人則留下了靈魂。
一個國家的靈魂往往因時代的革命而改變。但當摩爾人強勢入主伊比利半島,並在此逗留長達八世紀,使西班牙步上其他歐洲國家不曾體驗過的漫長征戰後,其人民的性格便從此與歐陸人民迥然不同。
本書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西班牙語系教授約翰・克勞認為,西班牙的靈魂像山巒一樣古老且屹立不搖。1492年,當摩爾人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盤據之地格拉納達遭基督徒入侵而陷落,西班牙版圖統一的宏願終得實現之時,這個國家的靈魂彷彿永遠停滯在這最光輝的時刻。當其他國家接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及啟蒙運動對政治、科學與道德價值的影響時,頑固地堅守信仰的救贖與過去的榮光的西班牙,儘管變得一身襤褸,在嚴峻考驗與困頓中也絕不妥協。
《西班牙的靈魂:宗教熱情與躁動理想如何形塑西班牙的命運?》是克勞對西班牙文明的過去與未來的省思。他以精煉的語言,爬梳西班牙從史前居民的遺緒、羅馬帝國的治理、西哥德的占領、摩爾人的入侵、基督徒的再征服運動、伊莎貝拉與斐迪南的治世、哈布斯堡王朝的興衰、波旁王朝的紛亂、第二共和的理想、西班牙內戰,一直到強人佛朗哥獨裁與垮台的一段不凡過往。
但在回望歷史之時,克勞超越了政治上的紛擾興衰,而是藉由這片土地上無處不在的文學、藝術與建築,挖掘並強調歷史浪潮下西班牙人的思緒、情感與行為模式的重要性。他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過美麗非凡的哥多華清真寺,娓娓道來阿爾罕布拉宮的前世今生、朝聖之路與聖地亞哥大教堂的起源、艾斯科里亞王家修道院的修建,以及烈士谷的爭議;從《席德之歌》、《塞萊斯蒂納》、《堂吉訶德》及「九八年代」的寫作之中,窺見作家與思想家對國家、民族與個人生命的探問;除了在格雷考的畫作裡觀察西班牙人信仰的矛盾本質,也從哥雅的版畫裡見證戰爭中人類的殘酷暴行。
曾在1930年代於西班牙留學的克勞,以豐富的學養、多次旅行累積的見聞及對這個國家一以貫之的深情,從歷史的細微之處解讀西班牙人的驕傲、無比的意志與不可思議的動力從何而來,如何帶領國家既走向世界強權,卻也逐漸深陷僵化與分歧。克勞主張,迷人的西班牙其實是舉世最不浪漫的國家之一。如果注視西班牙的時間夠長,就會發現西班牙人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之間的艱鉅拉扯,一直持續到今日仍未休止。
★★西班牙人的自我剖析★★
☆「再征服運動是織布機,西班牙的歷史就在其上編織。」──西班牙文化史學者卡斯特羅(Américo Castro)
☆「在西班牙,變化的只有表面,而非其下層。」──波旁王朝復辟時期首相卡諾瓦斯(Antonio Cánovas del Castillo)
☆「過去對西班牙現狀的引力是無解矛盾的結:因為一個民族既不能放棄過去,放棄它基本性格的基礎,也不能活在歷史的邊緣,因為要適應現在就意味著要不斷地革新。現在,也就是生命,是既由過去也由未來所構成。因此,停頓的國家──正如希望西班牙停滯的傳統主義者那樣,注定要失敗或死亡。」──小說家加爾多斯(Benito Pérez Galdós)
☆「在西班牙靈魂之中運作的,不僅是我們自己的靈魂、現代人的靈魂,還另外包括了我們祖先的靈魂。我們自己的靈魂,也就是生者的靈魂,在西班牙靈魂中僅僅只是存在著,因為我們的靈魂要一直到它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要一直到我們暫時死亡,才會進入我們國家的靈魂。」──哲學家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
☆「當今的西班牙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沿著歷史的公路奔馳之後揚起的塵埃。」──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
☆「西班牙已沒有多少歡樂,但正如你所看到的,我們抱著希望。」──詩人塞拉亞(Gabriel Celaya)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張淑英(清大外語系教授及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攜手推薦——王儷瑾(西班牙中文官方導遊、《巴塞隆納,不只高第》及《西班牙,再發現》作者)、李珮慈(《一走上癮!理想的旅行》作者)、陳雅雯(「西班牙小婦人」版主)、劉卓宜(瓦倫西亞中文官方導遊)、謝琬湞(中興大學外文系西班牙語教師、《西班牙北部美麗城鎮》作者)
媒體好評
「一本出色的指南,真摯的賞析。」──《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的獨特之處確實在於作者針對西班牙的風俗習慣、共享土地與歷史的西班牙人根本的內在心理、以及他對不足以被政治上曇花一現的人事物掩蓋、絢爛傑出的西班牙文化所提出的深入洞見。本書涵蓋所有基本的政治事實,但對作者或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是這片土地自古流傳下來的知識,現在他將這些他從一九二八年首次造訪西班牙以來,在多次旅行中打探並蒐集而來的智慧與體認,以生動的語言傳達給我們,而這正是西班牙語文研究者的美好傳統。」──《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十字軍 [图书] 豆瓣
The Crusades: Islamic Perspectives
作者: 卡蘿.希爾布蘭登(Carole Hillenbrand) 译者: 高慧玲 廣場 2017 - 10
「開創性的著作。」 —Jonathan Riley Smith
「為東西兩方關係的歷史帶來卓著貢獻。」—Anne-Marie Eddet
這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它的價值,不只在於詳細的實地報導,還有卡蘿‧希倫布蘭德為西方學者指引史料來源的方式,無論是他們所不知道的,或是只有部分翻譯的史料來源,還有她引導她的讀者進入中世紀穆斯林的心態、提供能更藉以觀察十字軍運動的、完全不同的視角。本書將現代觀點擺進脈絡裡,以使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讀者們,都能夠更佳地了解在某個程度上形塑當下現狀的這些事件。——Jonathan Riley Smith, 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
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觀點下的十字軍,已經生產出非常豐富且大量的文獻。另一方面,關於穆斯林對十字軍的回應,已經面世的研究卻非常少。在這裡,頭一次有人處理這項主題,並企圖深入分析阿拉伯文史料,藉此說明穆斯林的動機與目標…這份著作──它非常清楚地凸顯,十字軍在伊斯蘭的領土上所帶來、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的衝擊──為東西兩方關係的歷史帶來卓著貢獻。——Anne-Marie Eddet翰斯大學
十字軍拿下耶路撒冷九百年後,對於十字軍的現象,在當時與現在、在軍事上、文化及心理上,如何影響穆斯林,這樣的反思來得及時。本書討論幾項主題,其用意係在凸顯,對於十字軍戰士出現在傳統伊斯蘭領土核心的外來身影,穆斯林作何反應。
它並且檢驗意識形態上的考量,並在聖地之逐步收復、十字軍戰士之逐步驅逐的脈絡下,評估聖戰的概念。其中兩章,以成文史料及現存藝術作品為基礎,投入戰事的分析──武器、戰役、圍城、防禦工事──為人忽略的面向,也就是海軍,也見得天日。
其中一章,處理穆斯林與十字軍戰士之間,在某種既定社會、經濟與文化條件下互動的複雜議題。結語則大略總結十字軍對於穆斯林的意識所造成、直至當今的豐沛衝擊。
這不是針對西元一○九九年至一○九九年間、甚至在這一年以後種種事件的編年考證,因為,已經有許多人寫過這樣的作品了。相反地,這是一本通俗著作,其目的在於,從穆斯林的觀點,引介十字軍歷史更廣大的面向。因此,其刻意的書寫策略是,嘗試在此完全透過中世紀穆斯林的稜鏡,來看待十字軍的現象。這做法,自然帶有成見,不過,考量到這個領域裡,歐洲中心論的學術研究長久累積的衝擊,這種成見是有利的,它也將有助於,針對這個迷人且重要的、基督徒/穆斯林對峙及互動的期間,創造出更加均衡的圖像。
偉大的海 [图书] 豆瓣
The Great Sea: A Human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
作者: David Abulafia 大衛.阿布拉菲雅 译者: 宋偉航 廣場 2017 - 11
Mountbatten Literary Award
2011年英國國家學院傑出成就獎
《星期日泰晤士報》2011年年度選書歷史著作榜首
這裡是著孕育古代文明的海洋,也是信仰衝突、種族衝突之海
----在我們這個藍色星球上,社會交流最為活潑的地區或許就是地中海;這片大海在孕育人類文明史扮演的角色,遠非其他海洋所能企及。
繼1949年布勞岱爾的《地中海史》之後,最重要的一部關於地中海史的作品。「地中海」不只是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也是最複雜的海域,其中有航海做生意的商人、打劫維生的海盜、有虔誠的朝聖者與騎士團、冒險深入異域的旅行家。有城邦類型的共和國,也有領土型的帝國,例如羅馬、鄂圖曼土耳其、西班牙,雅典、斯巴達、狄洛斯、腓尼基、迦太基、羅馬、君士坦丁堡、伊比利半島、亞歷山卓、泰爾、阿卡、羅德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馬爾他島、阿瑪菲、比薩、熱那亞、威尼斯、亞拉岡、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等等地中海沿岸城市接連在歷史扮演角色,有如你方唱罷我登場。
地中海周邊的城市要是拿得到基本民生物資或是其他重要物產,就有機會壯大,上古時期不論科林斯、雅典或是羅馬,中古時期不論熱諾亞、威尼斯還是巴塞隆納,無不如此。但是,這些城市──許多其他城市也一樣──萬一遭到敵人封鎖,拿不到基本的民生物資,可就會像是活遭扼殺了。維護海域安全因此成了政府重要的職責。像古羅馬人用的手法,便是發動一連串戰役,極力壓制海盜的勢力,然後巡行海域維持治安。要是沒有哪一方有實力在大片水域稱雄,商船船隊就可以要求武裝船隊護航,像威尼斯人的「護航艦隊」。擁有地中海的控制權,說的是擁有穿行過地中海的重要航道控制權。要握有這樣的控制權,就一定要建立幾處基地,既供船隻有地方可以補給新鮮的飲水和食物,也供巡航的戰艦有地方駐紥可以出海追擊海盜暨其他闖入海域的外船。地中海的歷史也是周邊港市的歷史。各處的港市政治效忠的對象形形色色,在所多有;聚居、往來的商旅和民眾,也來自地中海區內、外四面八方。有一座港市,在書中便一次又一次成為要角:埃及的亞歷山卓。亞歷山卓從建城之初,有的便是薈萃雜處的性格,而且始終如此,直到二十世紀後半葉才告消失,因為這時國族主義勃興,摧毀了地中海區的國際大家庭。地中海的各處港市也形同思想傳播的媒介,宗教信仰也包括在內,所以希臘的神祇因此得以來到伊特魯利亞的塔奎尼亞;之後很久,又再變成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向外傳播的中心,而教這三支宗教同在地中海周邊陸地的諸多社會,留下格外深刻的烙印。
異域來的商人在中古時代的地中海世界隨目可見,而且出現教人稱奇的現象:限居猶太區的商人隨意進出伊斯蘭或是拜占庭的領土,而伊斯蘭或是拜占庭的領土又是劃定在一家小客棧或是商館當中,這樣的客棧或是商館,同時也充當他們的倉庫、教堂、烘焙作坊、澡堂,每一支人多勢眾的「民族」各有自己的客棧:熱諾亞人、威尼斯人、加泰隆尼亞人,依以類推。由於埃及還是會擔心異邦來的商人可能污染在地的宗教信仰,進行政治顛覆,所以,入夜便鎖上這類客棧的門戶,不准進出(鑰匙交由外面的穆斯林保管)。這樣卻只教這一群商人更加團結,同病相憐的感覺更加強烈,同時卻也襯托出分別來自義大利、加泰隆尼亞各地的一支支族群,彼此分歧的地方;他們所在之處,對立為敵的幾位穆斯林大公競相爭雄,但他們有一身周旋游走的功力,自然也就左右逢源。十二世紀期間,拜占庭一樣把城內的義大利半島來的商人集中在一處大宅院,建起高牆圍住,再加上煽動仇外情緒,終至於引爆醜陋的反拉丁人大屠殺。既然將特定的族群隔離在高牆之內不是新鮮的事,亞拉崗國王在西元1300年前後首度將馬約卡島的猶太人和其他居民隔離開來,也就不算稀奇了。再到1516年,威尼斯官方將猶太人隔離在「新猶太區」的時候,甚至算是相當有面子的事。這樣的商人社區為猶太區提供了很有用的模範。住在高牆圍起來的區域裡面,不論是猶太人還是歐洲商人都是有一些特權的,像是自治權、宗教禮拜的自由權、稅賦減免等等;不過,還是會因為有束縛而抵銷掉不少,例如自由行動受限,必須仰賴好惡多變的官府保護。
要是把地中海說成是「信徒之海」就必須考慮地中海的水面穿行的人群不僅是貧窮、無名的朝聖客而已,另外也有傳教士,渾身散發強烈的感召力。例如拉蒙‧柳利,他在1316年逝世之前寫下好幾百本書籍、小冊,向世人說明帶領穆斯林、猶太人、希臘人皈依真正的信仰應該用怎樣的手法──在此必須一提,他生前其實沒有真的讓誰皈依天主教的基督信仰的。不過,柳利的生平事蹟倒可以提醒我們,宗教的摩擦和衝突只是全貌的枝節。他學伊斯蘭蘇非教派的詩歌寫文章,也不避諱和[猶太教]卡巴拉學者把酒言歡。他一度熱衷傳教,也亟力傳揚老派的伊比利亞和平共存思想,認為三支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信奉的是同一位神。西班牙為了鞏固國家的天主教性格,境內的異教徒自1492年起大舉遭到驅逐或是強迫改宗,這些人──馬拉諾人、摩里斯科人、猶太人、穆斯林──他們心裡的和平共存,可就是不同的意思了;他們於外最好要有信奉天主教的樣子,但於內,卻也未必一定信奉祖上傳下來的宗教。西法拉猶太人於現代初期在地中海縱橫天下,在好幾方面都教眾人自歎弗如:他們可以拿身份作變裝,要穿要脫隨心所欲,以「葡萄牙」的身份到伊比利亞半島,以猶太人的身份定居利佛諾或是安科納;他們跨過文化、宗教、政治界線的能耐,恰似六百年前開羅的老祖先,書閣商人。把地中海的範圍拉大,這般多重身份轉換使用算是極端的情況:有的地方是不同文化在交會融合,有的人則是不同的身份在交會融合,往往還混得不太好。
葉門戰爭 [图书] 豆瓣
The Last Refuge: Yemen, Al-Qaeda, and America's War in Arabia
作者: 格雷戈里 D. 約翰森(Gregory D. Johnsen) 译者: 唐澄暐 光現 2019 - 11
這個發生在葉門的戰爭,從來都不只是內戰。
而是與美蘇對立、圍堵共產主義,
以及蓋達組織的興起、衰頹與再興,
對抗美國、美國總統的決策,
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然而,不管是誰對抗誰,對葉門人來說,
那些反抗的人、或是被反抗的對象,他們帶來的,有時,其實是一樣的困境。
◎先知指定的「最後避難處」,為何會落入連年內戰、飢荒的悲慘境地?
葉門,這個在西元七世紀時,被當時遭遇困厄的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指定為「當災禍降臨時的避難處」,為何會在一千多年後,落入連年內戰、飢荒的悲慘境地?
二次大戰後,美蘇對峙,對峙勢力甚至分別進入南北葉門。一九七九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沙烏地人奧薩馬‧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前往阿富汗,協助美國建立基地與軍事訓練。在對抗蘇俄的過程中,賓‧拉登成為了伊斯蘭的「聖戰」英雄,並建立誓言打擊社會主義勢力、以逐出異教徒為目標的蓋達組織。而當時仍由社會主義主導的南葉門,便自然在蘇俄對阿富汗停戰後,成為賓‧拉登的主要戰場。
◎「最後避難處」,為何會成為誕育「恐怖組織」的溫床?
本書中,作者不但從頭梳理為什麼先知指定的「最後避難處」最後卻成為「恐怖組織」的基地,各項資源(人力、物力)的補充來源(在葉門,捐款給蓋達?再自然也沒有!)也娓娓道來賓‧拉登如何從美國的朋友,轉變為矢志將美國勢力驅除出阿拉伯半島的「恐怖份子」。他如何躲過美國與美國盟友的追殺,如何調停或周旋極端勢力之間的齟齬與對立。他與他的蓋達組織,如何在葉門獲得最大的支持,以及最大的反對。他與他的後繼者,如何說服葉門人,他們應該在這個「最後避難處」引發攻擊行動?以及,他說服了誰,又有哪些人反悔了,與始終反對他的主張。
◎美國的總統們如何對付「恐怖主義」?
九一一事件後,蓋達成為美國的頭號反恐目標。本書作者整理的大量的資料與訪談,描述出美國如何以大國之力,在葉門進行各種「反恐行動」。除了特種部隊、無人機狙殺這類技術類或戰術面的描述外,本書作者也在本書中描述美國的總統們如何對付「恐怖主義」──用錢控制北葉門總統薩雷斯的小布希,如何讓薩雷斯主動提議讓美國的戰鬥機自由來去、打擊鎖定目標;歐巴馬又是如何審視思考是否狙殺賓‧拉登,相關行動,其實只由五十名不到的美軍特種部隊進行?
本書並同時提到,美國著名軍事將領、前任國防部長,最後與川普在敘利亞問題上衝突而下台的「瘋狗」馬提斯,他在歐巴馬任內,為什麼已經能夠預言葉門會成為下一個阿富汗?他在當時碰到什麼樣的問題?以及採取什麼樣的決斷?美國的總統們,到底是在消滅「恐怖主義」、「恐怖組織」,或是助長這些敵對勢力的發展?
◎「恐怖組織」,如何培養「恐怖份子」?如何養成自殺炸彈客?
一對兄弟,哥哥成為蓋達的一份子,弟弟成為自殺炸彈客,他們如何選擇並堅持自己的人生?成為自殺炸彈客的弟弟,犧牲前使用的自殺帶,甚至是親生哥哥替他「開發」的?除了國際與葉門之間的連結,本書作者也透過介紹數個著名的極端組織成員,讓讀者更能了解到:要說服甚至培養一個自殺炸彈客,或者是極端組主義成員,並不單純只是靠信仰。然而促使他們下定決心的是什麼?
「亡國感」的來源,有時候並不只是來自大國的欺壓。對葉門人來說,那些反抗的人、那些站在大國那一邊的人,他們帶來的,有時是一樣的困境。
南、北葉門的對立,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的各有所圖,以及蓋達組織的崛起、破滅與再興,導致葉門戰爭註定無法結束。
畢竟,在大國爭利、宗教對立與族群衝突下,人道與否,從來就不會是最重要的事。
好評推薦
「關於蓋達在葉門的興衰歷程,《葉門戰爭》是一本權威且文字敏銳的著作。本書有著龐大的恐怖分子系譜,然而也活生生地描繪了美國政府在了解並影響一個全然陌生文化時的舉步維艱。他這本從一九八○年代寫起的記事,隱約地將葉門放到了全球聖戰運動的中心附近;這裡可能不是蓋達的起始點,卻總是替運動提供了眾多步兵,而它現在繼承了阿富汗,成為美國政府在反恐中最迫切顧慮的地方。」──羅伯特‧R‧沃斯(Robert R. Worth),《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一部分是當代史,一部分是解釋敘述……強森純熟地在數十年範疇、全球各大陸與各種語言間來去自如……《葉門戰爭》針對美國過去二十五年的行徑,有著令人信服的洞見──鳥瞰那些成功與失敗,望穿它們令人不悅的灰色陰影。」──海莉‧施威特蘭‧艾德華斯(Haley Sweetland Edwards),《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
「格雷戈里‧強森寫下了二○一二年有關蓋達的最佳新書,也是近年來有關葉門的最佳書籍……《葉門戰爭》是一本與(蓋達在阿拉伯半島)之發展相關的詳盡敘事記錄。本書讀來引人入勝……」──布魯斯‧里德爾(Bruce Riedel),《野獸日報》(Daily Beast)
「從第一頁開始,《葉門戰爭》就像小說一樣展露事物面貌,毫不費勁地引導讀者穿過大串複雜狀況和陌生人物,讓他們的故事活靈活現……(強森)在現場付出的歲月展現於豐富而引人入勝的大量細節,而這種特色鮮少會出現在恐怖主義相關書籍中……其成果便是一本豐富的記事,以及一張有說服力的人物像,描繪的不只是葉門的聖戰主義趨勢,也描繪了葉門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雷赫的崛起與其沒落之起點,他引人爭論且矛盾的人格不時躍然紙上。」──J‧M‧柏格(J.M. Berger),《Intelwire》
「(強森)可能是本國面對這塊上帝所遺棄、因部族撕裂而一貧如洗之地的第一流專家。」──布魯斯‧霍夫曼(Bruce Hoffman),《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扣人心弦而眼光獨到。」──《書目》(Booklist)
「文筆結合了學術和新聞風格,且多半基於作者於葉門進行的口頭採訪,這本書十分好讀且應能啟發不熟悉葉門政治的人……十分推薦。」──M‧葛蕭維奇(M. Gershovich),《選擇》(Choice)
「傑出的歷史發展記錄……敘事方式讀起來與其說像歷史教科書,不如說更像吸引人的虛構故事……對於想要更了解成為蓋達最後避難處之國的人,本書是極有價值的資源。」──麥可‧克洛普(Michael Kropp),《邏各斯》(Logos)
「格雷戈里‧強森,這位葉門兼聖戰極端主義的權威,在《葉門戰爭》中,針對唯一持續對西方造成真正威脅的蓋達分支,交出了文筆一流、採寫深入的作品。」──彼得‧L‧柏根(Peter L. Bergen),著有《追緝:從九一一到阿伯塔巴德,奧薩瑪‧賓‧拉登十年搜索記》(author of Manhunt: The Ten-Year Search for Osama bin Laden from 9/11 to Abbottabad)
「格雷戈里‧強森為後九一一時代最缺乏報導且最受誤解的一些故事,寫下了一本突破之書。《葉門戰爭》有著扣人心弦的文字以及對細節不可思議的專注,而具備動作小說的速度。但這些故事又太真實。如果我們忽視葉門逐漸擴大的隱蔽戰爭,又無法從其複雜歷史中學習,我們就得自行承擔後果。接下來的幾年裡,強森會被視為少數搞清楚狀況的人。」──傑瑞米‧斯卡希爾(Jeremy Scahill),著有全球暢銷書《黑水內幕︰私人保安公司如何崛起為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公司》(author of the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Blackwater: The Rise o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Mercenary Army)
「《葉門戰爭》難能可貴地,讓人得以一窺蓋達在葉門的行動史。格雷戈里‧強森解釋了該國現況、威脅所在,以及我們為何該關注的理由,而讓我們大家獲益良多。」──阿里‧H‧蘇芬(Ali H. Soufan),著有《黑旗軍:九一一內幕與對蓋達戰爭》(author of The Black Banners: The Inside Story of 9/11 and the War Against al-Qaeda)
「蓋達主題的最佳書籍之一。」──智慧精選(Selected Wisdom)
「強森……產出了蓋達(葉門)行動的第一本全史:針對讓美國如此頭疼的諸多行動、人物和動機,寫下了引人入勝的記錄。」──《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伊朗(二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威廉·波爾克(William R. Polk) 译者: 林佑柔 光現 2019 - 8
被消滅的帝國,
被出賣的主權,
被低估的革命,
被詛咒的石油,
以及今日的--伊朗。
本書涵蓋過去兩千年的伊朗歷史。從*早可追溯的中亞民族開始,涵蓋土耳其(突厥)、波斯、蒙古、伊斯蘭教等影響,直到今日西方世界與伊朗的核武爭執。全書脈絡紮根於「什麼構成伊朗人?」細述種族、宗教、文化、科技如何影響這片土地,和如何孕育出成近代的伊朗建國及政變,*終導致當前的核武問題,並結於可能的解決之道。
◎主流媒體不會告訴你的事Ⅰ:伊朗的石油,英國拿到*多好處
二十世紀初期,俄國與英國持續在伊朗進行角力,派出他們各自的代理人,企圖在伊朗的獲得*大的利益。一次大戰後,這樣的角力不但白熱化,而且聚焦到石油資源上,並且引起國民對皇室的不信任。在英國取得上風後,由英伊石油公司透過出口石油獲得的利潤,伊朗*多只佔十七%%,伊朗人只能擔任非技術性工人。而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合作的阿美石油公司呢?是五五分帳,而且製造沙烏地阿拉伯的中產階級、企業家與建設者。
◎主流媒體不會告訴你的事Ⅱ:由美國一手打造的「邪惡軸心」
二○○三年,小布希指責伊朗是「邪惡軸心」,美國政府提出這項指控的重點之一在於伊朗的核子武力。美國輸出的各式影集、電影中,恐怖主義往往與伊朗有關,連伊朗政府都總是「企圖顛覆世界和平」。但不會有人告訴你:在尼克森總統時期,美國賣給伊朗的新式武器就超過一百億美金。國務卿季辛吉並指示:讓國王買到所有他想要的(武器)。猜猜看其中包括什麼?
核子武器設備與設施。
而這也就是三十年後,小布希所謂「邪惡軸心」的起點。
◎從世俗化到「神」的國度
一次大戰前,伊朗曾在禮薩國王的主導下進行一連串的現代化措施,其中也包括為西方價值觀所推崇的解放婦女。然而,在一九七九年,主導現代化的巴列維王室終結,革命政權--「真神的政府」的實際領導者,何梅尼上台,重新把伊朗帶回伊斯蘭的教義下。
為什麼伊朗要走回頭路?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但這真的是「回頭路」嗎?在現代化、西化、解放婦女的背後,是國王穆罕穆德.禮薩過於追求現代化建設而導致的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國王的現代化建設也沒有能夠有效改善伊朗人的生活,大多數的伊朗人依然貧窮、失意並且缺乏教育與知識。經濟危機則造成更多人失業,這讓伊朗人轉而投向與他們生活更貼近的宗教集團--烏里瑪。一度被流放在外的宗教領袖何梅尼也因此獲得機會,跨海主導超過四百萬名*眾參與的*活動,結束伊朗的君主政體,也開啟了延續至今的「真神的政府」,何梅尼打造的伊斯蘭國度。也開始了伊朗與歐美世界的對立時代,直到歐巴馬解除對伊朗的禁運。
「國王的理想」與「人民的期待」之間產生的落差到底有多大?宗教對伊朗人的影響到底有多深?本書作者透過實際接觸伊朗人,甚至伊朗國王穆罕穆德.禮薩、參與美國對伊朗的政策運作,深入分析伊朗局勢的變化。
◎*不西方的觀點
本書作者威廉.波爾克(William R. Polk)不但是美國的中東歷史與政治專家,外國政策顧問,曾參與古巴飛彈危機處理小組。主持第二十屆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核武會議。此外,他並曾接觸伊朗*後一個國王,巴列維王朝的末代君主穆罕默德-禮薩,與其討論國政。他雖然是美國學者,但能夠在*大限度內跳出美式視角,除了帶讀者看盡伊朗從帝國到共和國的興衰。也因為他曾經參與美國對伊朗的政策執行與歸化,因此也更能夠細數歐美諸國對伊朗的影響、甚至壓迫。
◎一個普通伊朗人的視角
你能夠想像,當一個伊朗留學生到美國,他將面臨開戶時獲得「不能把錢匯回伊朗,否則是犯罪」這樣明確的警告嗎?生活在川普時代的美國,一個普通的伊朗人又希望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與自己的國家?本書同步收錄中文版「一個普通伊朗人的視角」,讓讀者能夠接觸到更真實的伊朗,以及一窺生活在歐美世界的伊朗人懷抱的期待與遭遇的困境。
◎川普做了什麼?什麼又是革命衛隊?伊朗的十個關鍵字!
二○一九年的新版《伊朗》!除了全面校訂外,並因應美國在進入川普時代後,對伊朗政策的各種轉變,請到台灣少數的伊朗研究者,輔仁*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陳立樵,針對十個伊朗關鍵字進行解說,讓讀者除了掌握本書沒有提到的古代伊朗外,也對現代的伊朗、以及伊朗與這個世界的連動,有更多深入了解。
剑桥早期内亚史 [图书]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9.4 (7 个评分) 作者: 丹尼斯·塞诺 译者: 蓝琪 商务印书馆 2021 - 1
本书由国际内亚史权威丹尼斯•塞诺主编,由世界各国著名的内亚史专家集体撰写而成。他们率先对历史记录极少的内亚地区进行了探索,并按时间顺序追溯了不同人群在内亚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其中包括了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匈奴、匈人和阿瓦尔人,俄罗斯草原民族、突厥帝国、回鹘人、吐蕃帝国、契丹和女真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将内亚更加密切地融入世界历史的结构之中。
本书介绍了内亚地区的地理背景,追溯了从旧石器时代到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的内亚史,认为从人类历史的早期开始,内亚就与欧亚大陆各定居文明发生了联系。在前近代时期,内亚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而非地理实体来定义的,它的边界随着力量平衡的变化而改变。与普遍存在的观点相反,该书作者认为这些游牧民族并不单纯是对农耕居民发动攻击的敌人,他们不仅索取,而且也给予邻人许多。由于游牧的机动性,内亚游牧民在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起到了媒介作用,他们是世界历史中发生的许多事件的催化剂。
《剑桥早期内亚史》是以任何语言讲述蒙古帝国统治之前內亚居民的政治史中最好的一部。没有任何其他集体著作能接近其眼界的综合性;也没有任何一部单一作者的著作能声称掌握了这些集体作者所展示的诸多领域。它聚焦于这个广阔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区历史中最重要的方面,这个地区是游牧民族、森林猎人和定居的绿洲居民的家园。——《亚洲历史杂志》
……一部迫切需要且期盼已久的著作……,我们应该感谢它的主编和作者们。——《亚非研究杂志》
本书是叙述史和分析史的精彩综合,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权威著作。
——《选择》
萨珊波斯 [图书] 豆瓣
Sasanian Persia :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作者: [伊朗] 图拉吉·达利遥义 译者: 吴贇培 2021 - 9
公元3—7世纪,萨珊波斯是亚洲西部最重要的强大力量,与罗马帝国并驾齐驱。其领土鼎盛时期西起亚美尼亚、东至印度河流域、北起高加索、南达波斯湾。西欧、非洲、中国都可见其文化流播的遗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萨珊波斯时期关于善/恶、光明/黑暗的哲学、宗教思想,直至今日仍影响着全世界的心灵。本书清晰、系统地介绍了萨珊波斯的政治、军事、宗教、经济诸方面,使读者得以一窥湮没已久,但却异彩纷呈的萨珊历史。
三十年战争史 [图书] 豆瓣
Europe’s Tragedy A New 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作者: [英] 彼得·威尔逊 译者: 宁凡 / 史文轩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获奖作品
当下最全面、最前沿的三十年战争史研究专著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英语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史、中欧史、军事史权威专家,本书荣获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全书分开端、冲突、后果三部分,细致全面地将三十年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斗过程全景展现
☆批评了以往三十年战争研究的粗疏错漏之处
◎ 内容简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 媒体推荐
一部杰出、全面且详细的著作。
——蒂姆·布兰宁,剑桥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
一部权威、明智、视野广阔的著作,研究得极为细致。
——劳罗·马丁内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极为成功,作者的学识令人钦佩,文笔轻快优雅,持论公正。
——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一直以来,人们都需要这样一部博学多识……一锤定音的历史著作。现在彼得·威尔逊提供了这样一部作品。
——杰弗里·科林斯,《华尔街日报》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