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下載的書籍

Zeitgeist

Zeitgeist @Zeitgeist

170 本书  

需要下載的書籍To Be Downloaded

東南方的國度 [图书] 豆瓣
A Dragon Apparent: Travels in Cambodia, Laos and Vietnam
作者: 諾曼.路易斯(Norman Lewis) 译者: 胡洲賢 馬可孛羅 2019 - 11
這裡,是最後的印度支那。
彷彿暗示著未來的命運,諾曼.路易斯趕在雨季刷洗走一切之前,記錄下殖民主義在這片土地上的黃昏。
「中南半島,在世界的地圖上,它不過是一長條的沿海地帶,到底部隆起,即成東亞的臀部。它純粹是一個政治體,原本是法國征服安南帝國及其附庸國後對應的殖民統治。然而這個聯邦,正在解體當中。」——《東南方的國度》〈背景〉
一九五〇年,前往西貢
二戰結束後,亞洲的變革迅速蔓延開來,所有國家都在戰勝氣氛與民族主義的支持下,迅速展開反殖民行動。不同於鄰近的英屬印度在戰後旋即獨立,法國人並不想放棄印度支那,並與蓬勃的抗爭勢力「越南獨立同盟會」進行長期戰事。除了越南本土的戰爭之外,柬埔寨與寮國的局勢也不穩定,槍林彈雨下的土地,失去了以往的肥沃與壯闊。在這樣的局勢下,諾曼.路易斯決定前往西貢一探究竟,展開這場動盪與危險的旅程。
不為人知的半島內陸
除了西貢與越中地區,沿著當今柬埔寨、寮國國界的高山地區,住著一群芒族、占族、嘉萊族、埃地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他們與越南人的關係疏遠,且在獨立的抗戰中,常常成為被犧牲的對象。然而,華麗的鼓鑼文化、盛大的宴客酒會、古老的習俗,叫路易斯讚嘆不已。他接著更跨越山脈,前往柬埔寨吳哥窟,觀賞在古城前表演的傳統舞蹈。然而,這片土地還是逐步現代化,只剩寮國,還有法國人刻意保護、略保山林的野性。
「你應該見見越南知識分子!」
在旅程往返之中,路易斯有幸跟一位年輕的越南學生閒聊,這才發現,自己聽到的幾乎都是法國人的片面之詞。於是旅程尾聲路易斯才透過線民的引導,認識一批越盟分子。他們大多一貧如洗、裝備簡單、規矩森嚴,但獨立的願望強烈。此時,戰事仍吃緊,面對法屬印度支那的未來,只能等待命運的裁決,希望這個潛伏在叢林的文明,再度光芒萬丈。
波斯人 [图书] 豆瓣
The Persians
作者: Geoffrey Parker 傑佛瑞.帕克 / Brenda Parker 布蘭達.帕克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7 - 9
西元前兩千年與一千年,被認為擁有眾多成員的遊牧民——亞利安人,向外移民出走來到了歐亞大陸的邊陲。其中一支抵達了裏海南岸,在上古史時代,這些早期移民者建立了當時一個最強大的文明:波斯帝國。
波斯人將告訴我們關於古代社會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
本書將描寫新移民者波斯人所遭遇的環境艱難,而且就在這樣的艱難條件下創建了阿契美尼德帝國。它將與希臘人展開對於東地中海霸權的殊死戰,雙方的競賽將決定古代世界的地緣政治。
本書也將生動地描繪許多偉大的波斯城市,並且說明這些城市是如何以包容的政策讓不同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的各族群被吸引至此,而在融合下共同打造了一個卓越的文明混合體。我們將仔細品味這個文明令人讚嘆之處,這包括四通八達的皇家大道,以及為了克服乾旱而發明的供水系統(卡特納)。
《波斯人》將提供啟發式的眼光,深入理解其早期波斯人文明的影響、傳統與歷史,探究波斯人的過去依然在今天形塑當代的伊朗與整個伊斯蘭世界。
新月与蔷薇 [图书] 豆瓣
THE PERSIANS: Ancient, Mediaeval and Modern Iran
作者: [伊朗]霍马·卡图赞 译者: 王东辉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先后与希腊、阿拉伯、蒙古等多个文明发生碰撞与交流,近代以来又多次发生激烈的变革。作者从波斯文明自身的视角出发,将文学与政治交织,文化与社会相融,既展现了“新月”上的杀伐纠葛,又流露出“蔷薇”下的温婉柔情。
这是一部文明冲突与更迭的历史。从古代波斯到现代伊朗,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本书里栩栩如生。
伊朗前传 [图书] 豆瓣
SHADOWS IN THE DESERT:ANCIENT PERSIA AT WAR
作者: [英]卡韦赫·法鲁赫(Kaveh,Farrokh) 译者: 高万博,李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指文图书出品:波斯金狮奖年度历史图书,挑战西方学术霸权的波斯视角中东史,解密现代中东乱局的历史渊源。
古代伊朗人创建了延续一千多年的波斯帝国,对东、西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世界的历史记忆中,波斯帝国一直是令欧洲人感到敬畏与恐惧的东方强权。阿契美尼德王朝与希腊-马其顿争雄,帕提亚王朝与罗马帝国鏖战,萨珊王朝则是拜占庭帝国的劲敌。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早期,波斯人一直站在 东西方对决的风口浪尖,直到被阿拉伯人取代。本书从军事史角度叙述波斯这个千年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分析波斯人博采众家之长的战争艺术,也涉及波斯的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探讨了伊朗保持强盛与对抗西方的秘密。
斯基泰时期的有色金属加工业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联]T.b.巴尔彩娃 译者: 张良仁 / 李明华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斯基泰时期的有色金属加工业——第聂伯河左岸森林草原地带》由Т.Ь.巴尔采娃著,张良仁、李明华译,本书借助光谱分析法研究了第聂伯河左岸森林草原地带的有色金属器。目前,这片区域出土了数量较多的一批年代为公元前7至前4世纪的金属器;在苏拉河流域和沃尔斯克拉河流域,随葬品丰富的墓地尤为集中,它们出土了大量的斯基泰时期的有色金属器。
海东五百年 [图书]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丁晨楠 漓江出版社 2021 - 5
明清两朝的海东邻国——朝鲜王朝(1392-1910)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王朝?它是怎样逐步摆脱了前朝国教佛教的影响,转变成一个以程朱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国家?这个王朝在漫长的五百年中,经历了哪些挑战与波折,又与明清两朝有过怎样的故事?本书将以14世纪晚期以来东亚与朝鲜内部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线索,讲述朝鲜王朝自身以及它与明清两朝的往事。
The Heritage of Persia [图书] 豆瓣
作者: Richard N. Frye Mazda Publishers 1993 - 9
The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Persia was among the most splendid, powerful and long lasting of the great historical cultures. But our knowledge of it is all too often confined to a few masterpieces of early Persian art and the Persians' role of Goliath to the Greeks' David. The Heritage of Persia is based on a firsthand study of the sources archaeological, documentary and linguistic and provides a scholarly, readable and absorbing account of 2,500 years of Per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追寻黑暗时代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 迈克尔·伍德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3
在罗马人到来之后,在诺曼征服之前,英格兰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次黑暗中的旅程,作者、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试图在一个个名字中找到斯堪迪纳维亚半岛的印记逐渐消逝,欧陆之风越来越强劲的理由。在BBC纪录片的镜头之下,从布迪卡到亚瑟王,从萨顿胡到麦西亚的奥法、阿尔弗雷德大帝,再从光荣者埃塞尔斯坦、血斧埃里克到决策无方者埃塞尔雷德和征服者威廉,这些传奇性的君主串联起了古代英格兰的历史。
《追寻黑暗时代:古英格兰诸王纪》要做的就是带领读者走近看似混沌的黑暗时代,翻看那些薪火相传、口述传奇与历史血肉相融的神秘英国故事。
歐亞帝國的邊境 [图书] 豆瓣
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 From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Empires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作者: Alfred J. Rieber 里博 译者: 李易安 貓頭鷹 2020 - 6
帝國邊緣,天高皇帝遠,
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都爆發在帝國的邊緣,
最終讓國祚數百年的五大帝國在短短十多年間一一崩解。
✽邊境是各大帝國的第一道防線,卻也埋下帝國崩解的第一道陰影
✽本書從地緣文化重新解讀帝國邊緣的歷史,縱橫比較近代五個大陸型帝國
✽不只關注帝國向外擴張的性格,還有國家治理的實物層面
✽當邊境衝突提升成意識形態衝突,個人的國家歸屬該如何決定?
◎榮獲世界史學會圖書獎(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
◎延請專家審定導讀:政大民族學系趙竹成老師(俄國)、政大歷史系廖敏淑老師(清帝國)、輔大歷史系陳立樵老師(伊朗)、中正歷史系杜子信老師(哈布斯堡王朝)
來自邊境的警告
你知道嗎?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為止,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全都爆發於帝國的邊緣。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之間,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韓戰,皆爆發在這些邊境熱點,甚至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也是如此。
歷史悠久的大帝國
近五百年來,歐亞大陸上曾有過五個大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伊朗帝國以及清帝國,他們在不斷變動的軍事邊境上進行擴張,並以戰爭、外交和文化手段彼此對抗,而受統治的臣民也努力維繫自身文化、捍衛自主權。這些帝國的統治相當實際且有彈性,懂得利用征服、移墾、改宗與收編菁英來讓帝國延續。不過,既然各大帝國能在歐亞邊境上彼此對抗好幾世紀,又為何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短短十年間一一崩解?
轉型失敗的後果
在波羅的海東岸及南岸地區、多瑙河中下游地帶、東歐大平原、高加索地峽、外裏海地區及內亞草原,帝國在這些邊緣交錯之地遭遇軍事上的失利,各自開始進行無數改革。為了維持統治,帝國開始接受西歐的憲政思想、軍事改革、文化實踐和經濟滲透,也建造超越族群的帝國意識型態,但接受新思想的人民卻無法再認同帝國的統治和制度,最終導致它們都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三年間因為革命和戰爭而相繼瓦解。
生活在帝國的邊緣
有帝國就有邊緣,我們生活的臺灣,也長期處於帝國的邊緣,從明、清到中國皆可說是如此。在邊緣地帶有文化交流,更有許多文明衝突,在一次次的軍事征伐裡,不見得能促使族群的融合,而可能把各具特徵的族群區隔開來。舊帝國已經在上世紀崩解,新的無形帝國仍在繼續,邊緣究竟等同於失去資源,或是更具彈性與生存力,都值得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一一驗證。
◎專業好評
近年來臺灣已有些學者關注中亞與內亞的發展,出版界也有多本翻譯作品,但在中亞與內亞觀點之外,我們也應該再多一些有關西亞,甚至到巴爾幹地區的認識,本書就是個很好的選擇。他大量運用近人研究,把學術性質的議題以較為大眾化的方式來呈現,可使讀者理解大面向的歐亞歷史,也可做為大學歷史學門的教科書。
——陳立樵/輔大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突破過去普遍以各國國家邊界觀點的角度而出發的嶄新論點,可謂在當今研究全球史及國際關係史的一大突破,對於歷史研究視野的擴大與觀察角度的多元化,無論如何都帶來了革命性的創舉,實在非常值得提供從事歷史研究工作者的參考及省思,咸信也能帶給對歷史類書籍抱持高度興趣的讀者極大的閱讀樂趣。
——杜子信/中正歷史系助理教授
作者以比較性的寬廣視野進行爬梳,不只對國際衝突的起因提供了洞見,對於那些為了更有效掌控邊境地區而實施的內部改革動態,也給出了非常深刻的見解。
——沃特曼,哥倫比亞大學歐洲法律史榮譽教授
里博採用他稱為「地緣文化」的分析模式,在詮釋歐亞大陸的政治和社會史時,認為特定幾個邊境地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能為我們提供不少資訊。完全可以說,讀過這本書的人,絕對不會再用原本的方式看待邊境。
——文科維茨基,西門菲莎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任何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以新的視角看待近代史,更不用說今日在歐洲和亞洲不斷發生的危機。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邊境回來了。從波羅的海到巴爾幹地區,從烏克蘭、高加索再到中亞,舊帝國遺留下來的斷層線,再次於世界政治中變得至關重要。
——《美國歷史評論》
里博所寫出的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政治史。書中充滿令人驚艷的史料和比較分析,而大量的腳註裡則有來自各種語言的二手文獻,幾乎涵蓋了和帝國崛起與衰亡有關的一切重要問題。
——《Ab Imperio》期刊
本書創新之處在於,作者採取全觀式的視角,探看那些由複合、交織而流動的邊界所決定的衝突模式……它將成為一本權威著作,對學術專家和歷史專業的學生而言都同樣受用。
——《英國歷史評論》
這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相當複雜,也非常全面的著作,反映出一個學者畢生的學術研究成果,聚焦於大陸型帝國之間的邊境地帶。本書對於帝國和邊境地區這個主題來說,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取徑。
——《近代史雜誌》
伊斯蘭的世界地圖 [图书] 豆瓣
Atlas de l’islam : Lieux, pratiques et idéologie
作者: 安洛爾.杜邦(Anne-Laure Dupont) 著 / 紀永.巴拉瓦(Guillaume Balavoine) 製圖 译者: 陳秀萍 / 王紹中 無境文化 2019 - 8
本書為【方輿】世界地圖叢書的第三冊,收錄120幅地圖與表格,加上各種文獻與數據,呈現當代伊斯蘭世界的全貌概覽。介紹的主題包括:
‧全球十數億穆斯林的人口組成與分佈
‧穆斯林社群共享的有形無形資產:儀式、寺院學校、聖城、建築典範
‧伊斯蘭世界的政治:伊斯蘭共和政體、聖戰、穆斯林兄弟會、沙里亞法
伊斯蘭是一種心態、一個宗教、一群國家、也是一塊文化圈、有時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本書希望能為有意認識伊斯蘭世界的讀者,提供一種詳實且持平的觀點。
這不是一本描寫「單一穆斯林世界」的書,那就更不是一本「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書。我們始終希望這是一本關於伊斯蘭宗教的地圖集。為了能夠一目了然,同時如果可能的話,以公允持平的視野來展現伊斯蘭宗教,於是我們從符合一己知識與所受訓練的歷史觀點出發,試圖展現當今伊斯蘭宗教的面貌。
這本地圖冊要回答三個問題:信奉伊斯蘭的人都分佈何處?
伊斯蘭的重鎮都在哪裡?在具有穆斯林傳統的國家,宗教和政治之間維持了什麼樣的關係?因此,本書第一部分呈現穆斯林生活的地區,並說明何以他們分布於某個地區或是飄洋過海。第二部分則是介紹傳承伊斯蘭信仰的地點和體制機構:清真寺、麥加城的聖殿、陵墓和朝聖中心、教育學院、修會社團、當代興起的伊斯蘭組織。
伊斯蘭合作組織(l'Organisation de coopération islamique)是本書第二部分最後一個主題,用以導出第三部分,也就是一系列關於「穆斯林國家」此一概念的思索,旨在介紹當代某些國家的起源和它們與伊斯蘭宗教的淵源,例如,伊朗是一個典型,而在鄂圖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大英帝國瓦解後所建立的國家(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塔吉克)則是另一個典型。如此一來便凸顯出,當今某些伊斯蘭世界的重大爭端,實來自於當初前殖民帝國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例如,巴勒斯坦和喀什米爾問題。最後我們將討論,這些二十世紀重組形成的國度裡興起的運動,往往自稱是伊斯蘭的全球化版本,但有時將其抗爭理念升高到發動聖戰(jihâd)的程度。
綜觀而言,我們並不奢望能夠面面俱到。每一節的主題就是左上方的標題,然後我們再用鉅觀或微觀的圖示來闡明要義。本書選擇了對於大多數穆斯林具有意義、切合時事、我們又有所涉獵,並且必須是我們專業能力所及的主題。筆者的專長並非伊斯蘭宗教或宗教史,而是以伊斯蘭為主流宗教之地區(尤其是阿拉伯地區)的文化和思想史,並對一般可姑且稱之為「穆斯林改革」此一現象的思想主張和具體作法略有所知。本書縱有些許漏失,我們仍期待能夠提供一些看待伊斯蘭的參考基準和客觀公正的角度,畢竟,伊斯蘭是人類偉大的精神旅程之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洛爾‧杜邦(Anne-Laure Dupont)
歷史學者,研究專長領域為十九及二十世紀之阿拉伯世界。Paris-Sorbonne大學講師。與Catherine Mayeur-Jaouen 及 Chantal Verdeil 合著有 Le Moyen-Orient par les textes XIXe-XXIe siècle (Armand Colin, Paris, 2011) 一書。
繪者簡介
紀永‧巴拉瓦恩(Guillaume Balavoine)
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資訊圖表部門負責人之一。
外邦圖 [图书] 豆瓣
外邦図――帝国日本のアジア地図
作者: [日]小林茂 译者: 林詠純 光現出版 2019 - 4
要成為「帝國」還是「殖民地」?
日本--對國家命運的選擇。
◎什麼是「外邦圖」?
「外邦圖」指的是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間,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所製作的地圖。當時的近代日本正面臨抉擇:未來是要躋身在海外擁有殖民地的「帝國」之列,還是成為被殖民的對象?日後日本就以製作外邦圖為起點,開始邁向歐美的「帝國」型國家之路。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戰爭可說是無可避免的課題,只能積極製作本國之外的外邦地圖,做為面對戰爭的準備。
◎「外邦圖」的作用是什麼?
在海外未知的土地戰鬥時如果沒有可靠的地圖,不僅找不到攻擊目標,也看不見盟友的所在,甚至,可能輕則白費工夫,重則全軍覆沒;此外,若成為帝國的日本希望在戰爭中獲得的殖民地施行近代化的行政管理,就需要地圖輔助。換句話說,戰爭與殖民地統治都需要地圖,日本也因此成立製作地圖的機構,製作各式各樣的地圖。
◎「外邦圖」為什麼消失?
首先,戰場或可能成為戰場的區域的地圖屬於軍事情報,必須嚴加管理,並對外部人員保密。此外從測量到印刷為止的製作過程,也一直都被視為機密。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累積的地圖與航照圖因為保密的關係被大量銷毀,使得外邦圖變得更加神秘。另一方面,海外殖民地的地圖,尤其是初期的地圖也因為失去管轄單位,而幾乎成為被遺忘的存在。
然而,雖然整理留存下來的外邦圖的工作持續在進行,但仍因為數量龐大,所以進度非常緩慢,直到二○○○年才加快整理速度,這一段被塵封的戰爭、殖民往事,才又系統性的回歸到眾人面前。
◎「外邦圖」,也包括台灣?
本書中除中國、韓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也提到台灣的「外邦圖」;其中提到的不只是甲午戰爭前後台灣戰略用地型圖的測量過程,也談到甲午戰後日本如何重新丈量台灣土地,整理稅負,是日台史中比較少提及的一個環節。
然而,「外邦圖」反映出來的,不僅只是日本的帝國藍圖,也是日本在對自己的命運做出選擇時,無可避免的殫精竭慮與代價。透過本書,我們不但可以看見日本如何走向帝國之路,以及面對可預見必將來臨的戰爭時如何進行備戰,也能夠從一個過去難以著手的角度重新省視近代日本參與的幾個重要戰爭,以及帝國日本如何做好統治殖民地的準備。除了呈現出日本發展與進入戰爭時期的進程外,也可說是從不同於過去的角度,呈現日本與亞洲太平洋在這段時期的關係。
★《地理課沒教的事》系列暢銷書作家 廖振順 專業導讀
歐亞帝國的邊境 [图书] 豆瓣
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 From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Empires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作者: 里博(Alfred J. Rieber) 译者: 李易安 貓頭鷹 2020 - 6
帝國邊緣,天高皇帝遠,
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都爆發在帝國的邊緣,
最終讓國祚數百年的五大帝國在短短十多年間一一崩解。
✽邊境是各大帝國的第一道防線,卻也埋下帝國崩解的第一道陰影
✽本書從地緣文化重新解讀帝國邊緣的歷史,縱橫比較近代五個大陸型帝國
✽不只關注帝國向外擴張的性格,還有國家治理的實物層面
✽當邊境衝突提升成意識形態衝突,個人的國家歸屬該如何決定?
◎榮獲世界史學會圖書獎(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
◎延請專家審定導讀:政大民族學系趙竹成老師(俄國)、政大歷史系廖敏淑老師(清帝國)、輔大歷史系陳立樵老師(伊朗)、中正歷史系杜子信老師(哈布斯堡王朝)
來自邊境的警告
你知道嗎?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為止,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全都爆發於帝國的邊緣。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之間,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韓戰,皆爆發在這些邊境熱點,甚至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也是如此。
歷史悠久的大帝國
近五百年來,歐亞大陸上曾有過五個大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伊朗帝國以及清帝國,他們在不斷變動的軍事邊境上進行擴張,並以戰爭、外交和文化手段彼此對抗,而受統治的臣民也努力維繫自身文化、捍衛自主權。這些帝國的統治相當實際且有彈性,懂得利用征服、移墾、改宗與收編菁英來讓帝國延續。不過,既然各大帝國能在歐亞邊境上彼此對抗好幾世紀,又為何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短短十年間一一崩解?
轉型失敗的後果
在波羅的海東岸及南岸地區、多瑙河中下游地帶、東歐大平原、高加索地峽、外裏海地區及內亞草原,帝國在這些邊緣交錯之地遭遇軍事上的失利,各自開始進行無數改革。為了維持統治,帝國開始接受西歐的憲政思想、軍事改革、文化實踐和經濟滲透,也建造超越族群的帝國意識型態,但接受新思想的人民卻無法再認同帝國的統治和制度,最終導致它們都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三年間因為革命和戰爭而相繼瓦解。
生活在帝國的邊緣
有帝國就有邊緣,我們生活的臺灣,也長期處於帝國的邊緣,從明、清到中國皆可說是如此。在邊緣地帶有文化交流,更有許多文明衝突,在一次次的軍事征伐裡,不見得能促使族群的融合,而可能把各具特徵的族群區隔開來。舊帝國已經在上世紀崩解,新的無形帝國仍在繼續,邊緣究竟等同於失去資源,或是更具彈性與生存力,都值得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一一驗證。
◎專業好評
近年來臺灣已有些學者關注中亞與內亞的發展,出版界也有多本翻譯作品,但在中亞與內亞觀點之外,我們也應該再多一些有關西亞,甚至到巴爾幹地區的認識,本書就是個很好的選擇。他大量運用近人研究,把學術性質的議題以較為大眾化的方式來呈現,可使讀者理解大面向的歐亞歷史,也可做為大學歷史學門的教科書。
——陳立樵/輔大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突破過去普遍以各國國家邊界觀點的角度而出發的嶄新論點,可謂在當今研究全球史及國際關係史的一大突破,對於歷史研究視野的擴大與觀察角度的多元化,無論如何都帶來了革命性的創舉,實在非常值得提供從事歷史研究工作者的參考及省思,咸信也能帶給對歷史類書籍抱持高度興趣的讀者極大的閱讀樂趣。
——杜子信/中正歷史系助理教授
作者以比較性的寬廣視野進行爬梳,不只對國際衝突的起因提供了洞見,對於那些為了更有效掌控邊境地區而實施的內部改革動態,也給出了非常深刻的見解。
——沃特曼,哥倫比亞大學歐洲法律史榮譽教授
里博採用他稱為「地緣文化」的分析模式,在詮釋歐亞大陸的政治和社會史時,認為特定幾個邊境地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能為我們提供不少資訊。完全可以說,讀過這本書的人,絕對不會再用原本的方式看待邊境。
——文科維茨基,西門菲莎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任何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以新的視角看待近代史,更不用說今日在歐洲和亞洲不斷發生的危機。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邊境回來了。從波羅的海到巴爾幹地區,從烏克蘭、高加索再到中亞,舊帝國遺留下來的斷層線,再次於世界政治中變得至關重要。
——《美國歷史評論》
里博所寫出的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政治史。書中充滿令人驚艷的史料和比較分析,而大量的腳註裡則有來自各種語言的二手文獻,幾乎涵蓋了和帝國崛起與衰亡有關的一切重要問題。
——《Ab Imperio》期刊
本書創新之處在於,作者採取全觀式的視角,探看那些由複合、交織而流動的邊界所決定的衝突模式……它將成為一本權威著作,對學術專家和歷史專業的學生而言都同樣受用。
——《英國歷史評論》
這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相當複雜,也非常全面的著作,反映出一個學者畢生的學術研究成果,聚焦於大陸型帝國之間的邊境地帶。本書對於帝國和邊境地區這個主題來說,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取徑。
——《近代史雜誌》
墨洛温王朝 [图书] 豆瓣
Before France and Germany: The 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rovingian World
作者: [美]帕特里克·J.格里(Patrick J. Geary) 译者: 郭建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0
琉球的時代 [图书] 豆瓣
琉球の時代:大いなる歴史像を求めて
作者: 高良倉吉 译者: 盧荻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4
了解琉球,看見東亞文明歷史文化的進程!
作為臺灣第一本面世的琉球史,《琉球的時代》不僅是我們認識琉球的起點,也引領我們思考臺灣的歷史定位。
琉球最著名歷史學者高良倉吉力作
「故事」網站創辦人涂豐恩專文導讀:《琉球的時代》最精彩,也具魅力的地方,在於作者將琉球放入了一個更為廣大的歷史框架中,極具說服力地論證琉球王國的歷史,是「透過對外交易的形式,和東亞史、世界史一同連繫並進的歷程;其範圍之廣闊,區區狹隘的『鄉土史』藩籬根本不足以容納其中」。
沖繩並非一開始就是日本一員。
在古琉球時代,沖繩是有別於日本的獨立國家「琉球王國」。
位於亞洲海洋中的琉球王國,它的全貌籠罩在一片迷霧中,彷彿一個神話般的世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古老的琉球王國曾建立宏偉的海上貿易路線,有過一段值得誇耀的輝煌文化。
在沖繩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古琉球所占的分量,遠比我們一般認知的還要更加重要。然而相當遺憾的是,就實際上來說,能夠供我們一窺這個時代具體形象的史料,可說少之又少,在僅存的史料當中,足以信賴的更是稀少至極。這個時代的歷史意義,和殘存的史料篇章完全不成比例。然而它是日本國家形成史中,一個獨一無二的重要關鍵。故此,儘管有著史料的嚴重制約,古琉球仍然是一個值得傾注心力探討其深遠意義的時代。
琉球最著名歷史學者高良倉吉的《琉球的時代:偉大歷史的圖像》,從琉球時代的傳說談起,直到1611年琉球被日本薩摩藩控制為止,敘事主軸著重於古琉球王國在什麼樣的形勢下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他希冀以島嶼的古代歷史喚起今日「沖繩人」的自覺,強化「琉球人」意識。並能還「琉球」這個辭彙,以及它所包含的活潑多彩世界一個真面目。當然,更進一步希望能為現在還活著的沖繩縣民,取回「琉球」這個辭彙的詮釋權。
琉球與臺灣存在許多相似性,同樣都是海島國家並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也同樣歷經被殖民時期,並在國家主權議題上存在情境相似的糾葛。觀看琉球的歷史,可讓我們回頭審視自己,思考我們自身的歷史定位。對於「臺灣」這個辭彙,我們是否也能自行掌握詮釋權?這個問題,需要更多元的討論。不妨先以琉球作為他山之石,從觀看他者的歷程裡,回過頭來審視自身。
日中關係1500年 [图书] 豆瓣
作者: 岡本隆司 译者: 郭清華 麥田出版公司 2019 - 3
中日「友好」的口號背後,代表雙方的關係存在著險惡的因素
欲消除中日緊張關係,要先從認識彼此的歷史開始
務實史家岡本隆司對中日歷史最大眾化的解說
中日關係始終疏離的內情
●遣唐使的時代,日本在東亞屬於孤立的狀態。
●元日戰爭中的江南軍是「貿易船團」嗎?
●日本「漢語化」、中國「日本化」。
日本與中國的關係一向疏遠,即使經濟上的交流頻繁,也未因此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從中國的角度觀之,「遣唐使」是從「敗戰國」來的朝貢使節。那個時代,日本在東亞是孤立的。日本選擇性地接受來自中國的影響。「元寇」以後,日本與中國北方的關係以政治、軍事為中心,和中國南方的關係則以文化、經濟為中心。之後,日本雖然開始漢語化,但也只是庶民可以在「寺子屋」學習漢文,並非全盤接受中國文化;而中國雖然也有向日本的學習的時期,但對日本的理解卻很表面。
在漫長的中日關係史中,「政冷經熱」是一貫的主題。這種政治與經濟的不協調,已經是歷史性的構造。這樣的構造源自於「近世」之後中、日各自的社會構成,至今仍然持續著。二○一五年出現的「爆買」現象,其實就是「政冷經熱」的一種變體。日本人長久以來對中國懷抱著憧憬之情。但不管是人還是國家,也不分古今東西,這樣的心理可以說這是很常見的。對四面環海,幾乎不知道外國的日本人來說,地理上離自己最近,又擁有悠久而強大文明的中國,確實值得仰慕。
與中國的關係變深,日本更清楚地看到中國的樣貌的近代、二十世紀的前半,也是西洋逼近日本的時代。日本人學習了西洋的技術、制度,也學會了西洋的人種差別待遇。但過度嚮往西洋的結果,就是轉變成凡事以西洋的文明為標準,於是日本人開始蔑視中國。
二次大戰之後,戰敗的日本不再對中國懷有強大的輕蔑之心。尤其在冷戰時期,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雖然有所隔閡,但憧憬中國的念頭再起。但是雙方的關係其實存在著險惡的因素。「友好」的熱情一旦消失,接著就是「反日」與「厭中」的情緒。本書以不同於過去的視角,解讀中日的歷史源流。
jp
馬賊的滿洲 [图书] 豆瓣
馬賊の「満洲」:張作霖と近代中国
作者: 澁谷由里 译者: 賴庭筠 光現 2018 - 9
最被低估的「匪類」、「東北王」,
北洋政府最後一任掌權者──張作霖,
與他的「馬賊」霸權!
◎課本不會告訴你這件事I:現代的「滿州」,從一個「馬賊」政權開始
歷史上的滿州,曾是女真諸部角逐競爭的戰場,也曾經是清代的「龍興之地」。是俄國期待已久的出海口,也是日本虎視眈眈的跳板。然而,這個地區卻一直要等到「東北王」張作霖的時代,才正式開始發展。
張作霖何許人也?他被稱做「東北王」,也是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國法統的政權──北洋政府的最後一個掌權者。他一方面鎮壓革命軍,一方面支持袁世凱稱帝。一方面壓制滿清復辟,一方面阻擋日本勢力進入東北的進程。他是近代中國「統一」的最後一個阻礙,也強力打壓共產主義發展。他取得東北的主導權後,採用王永江的改革政策,開展工業、開設銀行,整理內政,可說是東北現代化真正的起始。
被視為亂世梟雄,可說是近代中國發展與二次大戰關鍵人物的張作霖──他的起點,其實就只是一股盤據在東北的馬賊勢力而已。
◎課本不會告訴你這件事II:東北王收服的「匪類」群像
本書並從「奉天視角」出發,介紹淹沒在史冊中的「匪類」群像。
‧日後加入抗日戰爭的「老北風」張海天、
‧夾官溝的馬賊首領韓登拳,與他背後盤據在吉林、奉天兩省,掌握金礦的「金匪」韓家、
‧縱橫熱河,創立「仁義德綠林會」,被稱為「仁義鬍子」、「高老梯子」的高鵬振、
‧土匪出身,日後成為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的馬占山等人。
他們大多因為自保而建構武力,日後落草為寇。有些人最後被「東北王」張作霖收服,甚至在張作霖死後仍維繫他抗日的意志。透過作者建構的「奉天」視角,我們不但可以觀察到當時張作霖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群雄割據的綠林社會;也可以了解這些一方之霸透過什麼樣的系統運作、維繫,又如何被收服(或被消滅),日後成為張作霖掌握東北的關鍵。
◎課本不會告訴你這件事III:脫離「北京」、「南京」史觀的「奉天」視角
過去我們讀的歷史,不外乎出自南京、廣州的國民政府,或北京的共產黨政府;「北伐」的對象也好,壓制共產黨發展的軍閥勢力也罷,都像是隔著一層紗,去看張作霖與他建構的王國。
本書作者從張作霖崛起的背景──缺乏中央政府保障的邊境之地出發,先告訴讀者:在這樣的環境下,自保得靠自己來。民間發展武力的過程,與抵抗惡質官員的需求,就是馬賊勢力產生的溫床。再告訴讀者:張作霖如何從一介貧窮農家子弟成為馬賊,他如何收服其他馬賊、組織勢力、接受清政府招安,最後擴展勢力,成為東北真正的主宰。甚至被其他軍閥勢力擁立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他的存在,又如何阻擋日本的戰爭腳步,讓關東軍非殺他不行,布署下「皇姑屯事件」。
而他的死,又對中國近代史發生什麼樣的決定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起點為何可以追溯到他的死與他的馬賊兄弟?本書作者捨棄「北京」、「南京」史觀,脫離中央政府的思維,嘗試由「奉天」視角重新檢視這一段歷史。
義和團 [图书] 豆瓣
The Boxer Rebellion: The Dramatic Story of China’s War on Foreigners That Shook the World in the Summer of 1900.
作者: 黛安娜‧普雷斯頓(Diana Preston) 译者: 周怡伶 光現出版 2019 - 10
中國式的「抵禦外侮」,
從殺中國人開始。
歷史課本不會有的角度I
從「八國聯軍」的角度,來看義和團事件--
「八國聯軍」一直以來都被視作為中國的國恥,列強侵略的代表作。但為什麼會有「八國聯軍」出現?歷史課本上輕描淡寫地帶過的「天津教案」「庚子拳亂」「德國公使被殺」,實際 上是什麼樣的情形?對歐美各國來說,又代表什麼樣的意義?
本書作者黛安娜•普雷斯頓(Diana Preston)蒐集了來自牛津大學圖書館、大英圖書館、英國國立陸軍博物館、國立海軍博物館;美國胡佛圖書館、美國海軍歷史中心;澳洲的馬歇爾圖書館等重要的研究機構或圖書館所提供,事發當時的外交人員與軍官、眷屬的書信、日記、記錄,從國際事件的角度,還原義和團事件與八國聯軍的始末。
歷史課本不會有的角度II
「義和團事件」,其實是國際人道、衝突事件?
而透過當時外交人員與軍官、眷屬的書信、日記、記錄,本書不但詳實且生動地還原當時這些外國人遭遇的險惡情況(無分老幼老女與身分被大規模攻擊、殘殺等等)也回顧當時中國的基督徒,基於什麼樣的實際與政治需求被認定「不是中國人」,因而遭到大規模的迫害與屠戮。
我們會發現:中國式的抵禦外侮,就從迫害有了其他選擇的中國人開始。再加上各式各樣政治上的、個人的企圖與私慾,以及歐美各國的錯誤判斷,現代根本無法想像的大規模國際人道、衝突事件,荒謬卻又慘絕人寰地在近代中國上演,進而引發各國雖然互相對立,但被作者界定為「聯合國維安行動雛形」的「八國聯軍」。
歷史課本不會有的角度III
一百二十年後,「義和團事件」真的過去了嗎?
二○二○年將是「義和團事件」的一二○週年。一九○○年時,任職大清海關總稅務司的愛爾蘭人羅伯・赫德(Sir Robert Hart)曾經認為「西元二千年的中國,將會跟一九〇〇年的中國,大不相同!」這會是真的嗎?
事實上,透過作者的梳理與回顧,我們會發現:一九○○年後,義和團仍持續受到多方肯定,其中不但包括中共政府及其重要人物(如周恩來),就連被視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也曾公開肯定義和團的「愛國情操」。
帝國的思考 [图书] 豆瓣
帝国の思考: 日本「帝国」と台湾原住民
作者: 松田京子 译者: 周俊宇 衛城 2019 - 7
這個時代,原住民居然是不被當「人」看待的
在這種偏見背後,是由怎樣的「思考」所支持著?
殖民的暴力,除了肉眼可見的直接暴力,還有隱微難見的間接暴力。
所謂支配,不只是制度的支配,更包含文化與知識的支配。
本書從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治理,窺探帝國主義「力量」與「學知」如何交織。
「當今臺灣同時蒐集數千年來活歷史於一島地內,其統治之複雜,超乎想像。」——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一九○一
自從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簽訂,臺灣正式成為日本「帝國」第一塊海外殖民地。然而,一如後藤新平所言,治理這塊殖民地既複雜也並不容易,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數千年來活歷史於一島地內」。對於當時的統治者日本人來說,臺灣既有著漢民族系的住民,還有著另外一群在文化上截然不同的臺灣原住民。對於前者,在治理初期尚可以藉由「同文同種」之類的論述作為切入點,然而對於後者,來自帝國的殖民者勢必得要採取一套全然不同的統治策略。
總督府對原住民的統治方針,歷經最初消極的「撫綏」主義,轉為以「取締」為中心的積極介入政策,再到投入大量兵力的「討伐」作戰「五年理蕃計畫」,以武力強迫原住民服從;而在一九三○年的霧社事件之後,原住民政策再度轉變,當時的日本在台知識份子也對原住民的文化有了不同的看法及論述。本書徹底檢討了領臺的一八九五年,乃至總力戰體制成形的一九三七年,這總共四十餘年間的原住民治理,並分別從政策面、法律面、學術面、文化面等,細緻考察不同領域間論述的互動,從中挖掘出深層的「帝國的思考」。
所謂治理,從來都不是只有政策與制度,而且就連看似平穩的表面,底下依舊潛藏著帝國的暴力。過往對於臺灣殖民統治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把焦點放在漢人族群身上,然而,往往必須要在最邊緣的族群身上,才能看見統治者最深刻的矛盾。也正因為本書把焦點放在原住民這個絕對少數的弱勢族群身上,故能在武力之外,從殖民帝國主義的再現策略中,在法律、學術、藝術文化這些層面的深處,看見共通的「帝國的思考」是如何彼此交織、合謀,最終完成殖民地支配。
本書特色:
◎重要研究成果
松田京子教授繼《帝国の視線》之後,累積十年之研究成果,替相關研究立下新的基石。松田教授在前書關注1903年的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本書延續前書路線,持續探討殖民帝國主義之文化支配,但視野則更加開闊,時間歷程拉長,考察面相也更為廣泛,故能匯聚既有相關研究之精華而更進一步。
◎填補知識空缺
本書關注臺灣原住民在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三七年間的情況,而相關的主題,先前也已經有兩部重要著作翻譯出版,分別是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與松岡格《「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這兩本書,一本討論戰時下(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臺灣的殖民地統治,另一本討論三○年代至九○年代間臺灣原住民政策的轉換與繼承。而《帝國的思考》關注的年代正好補上前兩部著作之外的空白,替相關研究描繪出更全面的面貌。
◎史料徵引廣泛
由於原住民卻乏文字書寫系統,史料也相對缺乏,連帶也增加了相關研究的難度。為克服此點,本書廣泛徵引當時各種不同角度的文獻資料,以對照、批判的精讀手法,鋪陳出日治臺灣原住民統治政策史以及其背後的「思考」。
◎反思當代世界
本書雖然是歷史研究、關注上個世紀初的「帝國」日本型態,然而在當代世界,這種類似「帝國的思考」仍並未消失。以科學之名、以理性之名,看似中立客觀,背後卻可能隱藏著高低階序與種種歧視。本書考察史料,透過種種矛盾來深入分析帝國意識形態,在我們面對今日世界的種族議題、邊緣族群議題、弱勢者議題時,亦能有所啟發,成為反思借鏡。
各界推薦:
瓦歷斯‧諾幹(作家)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孫大川(監察院副院長、臺灣大學臺文所兼任副教授)
陳計堯(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偉智(臺灣史研究者)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 [图书] 豆瓣
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青年団と地域の変容
作者: 宮崎聖子 译者: 郭婷玉 臺大出版中心 2019 - 3
臺灣的青年團是對被統治者之教化政策的一環,以「社會教育」之形式進行,並與公學校同為灌輸臺人日本價值觀的場域,在戰爭末期時轉型遣送特別志願兵之基礎,最後則成為選拔青年送往為實施徵兵制而設立之訓練所,或是管理進入青年學校前之年輕人等,是具有社會教化與軍事動員目的之組織。
本書藉由文獻資料、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為基礎,闡明青年團做為殖民地政策的產生、展開以及告終,觀察臺灣人地方領導階層所扮演之角色,同時探討個人行動、團體制度及地域狀態在1910年代到1945年之間,在青年團政策實施的影響下產生何種質變。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