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下載的書籍

Zeitgeist

Zeitgeist @Zeitgeist

170 本书  

需要下載的書籍To Be Downloaded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 [图书] 豆瓣
The End of Empire:Attila the Hun and the Fall of Rome
作者: [英]克里斯托夫·凯利(Christopher Kelly) 译者: 李寒冰 重庆出版社 2020 - 5
西方世界被他所震颤
罗马历史因他而改写
阿提拉与罗马皇帝的智力博弈
匈人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命运对决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横扫世界的游牧民族首领、蒙古帝国缔造者成吉思汗,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上帝之鞭”之名并不是成吉思汗所独有的,罗马帝国时期同样有一位几乎改变了欧洲历史、至今令西方人畏惧的游牧民族首领——“上帝之鞭”阿提拉。
可以与成吉思汗比肩,阿提拉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但相比成吉思汗,阿提拉的传奇人生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徒留残暴的名声。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夫•凯利一直致力于研究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在研究和梳理古籍文献、考古成果以及*的学术著作的基础上,写就了《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危险而精明的国际政治玩家,更探究了罗马帝国覆灭的真正原因。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的几大看点:
一、快速了解罗马帝国晚期历史的*读本。
如果有读者不想面对一串串枯燥的日期、历史人名和历史名词,又想全面了解某段历史,那读历史故事吧。读懂了《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中的三个故事:一个未遂的暗杀计划、一桩荒唐的婚约、一段与奸诈的罗马将军的友谊,不仅会重新认识 “野蛮人”阿提拉,也会对罗马帝国覆灭的原因有一个全新认识,绝非蛮族入侵如此简单。
作者文笔娴熟,有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生动的历史叙事中潜藏着高度的学术张力,以故事来串起罗马后期的历史,好读,好看。
二、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和耳目一新的观点。
通过史学家普利斯库斯讲述自己随同出使匈人帝国,面见阿提拉,和阿提拉一起宴饮,见证了匈人贵族生活富足,穿戴华丽,饮食讲究,喜好香料,宴饮时的会吟诵诗歌,家里还有罗马式的浴室……这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匈人的生活完全不逊色罗马贵族的。与之相比,生活奢靡、争权夺利、道德败坏的罗马人似乎更像野蛮人。正是这样一些对比性的细节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引得人们去探究历史真相。
作者凯利在书中厘清了很多历史争议,比如蒙古的匈奴是欧洲匈人的祖先吗?“野蛮人”是两条腿的野兽,他们没有城市和宗教,也没有教育和文化,长相丑陋,从不洗澡,服饰怪异?匈人不需要火,也不吃煮熟的食物,常年居无定所?匈人为何不一鼓作气攻占罗马?匈人为何与罗马时战时和?等等,《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中皆有阐述分析。
三、再现了阿提拉的传奇人生。
看过199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金狮奖的黑色喜剧《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顿之死》(脱胎《哈姆雷特》故事)的读者,一定能读得懂“未遂的暗杀计划”的关窍。阿提拉就像猫捉老鼠那般戏弄着罗国帝国的皇帝、宫廷权臣和使者,他用上帝视角、利用罗马人的傲慢驱使着罗马人慢慢走进他的陷阱。阿提拉还会用宗教信仰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牧人的故事和失而复得的神剑使阿提拉肯定,他就是上天属意之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能登上王位绝非偶然,用宗教宣扬统治的合法性方面,阿提拉不输君士坦丁、狄奥多西二世。
寥寥几笔,几个故事,借助他人之口,阿提拉巧妙地利用罗马帝国的弱点,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危险而精明的国际政治玩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不仅是一部阿提拉的传记,也是对罗马帝国、对人类历史的反思。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历史将不断修正我们的假设,破除傲慢与偏见,促使我们从全新的视角看待历史。
多变的性格、残暴的名声、离奇的经历和神秘的死亡。一生只活了四十七年,却令当时*强盛的东、西罗马帝国臣服在自己的铁骑之下。令欧洲闻声丧胆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本书中,我们将循着阿提拉及匈人的足迹,从哈萨克斯坦干草原到匈牙利大平原,从君士坦丁堡的宫廷到法国香槟省的富饶地带,通过一个未遂的暗杀计划、一桩荒唐的婚约、一段与奸诈的罗马将军的友谊,看这位“危险而精明的国际政治玩家”如何巧妙地利用罗马帝国的弱点,创建了横跨欧亚的匈人帝国,重构了欧洲格局,进而影响了世界。
通过阅读罗马帝国与蛮族冲突、斗争的故事,我们得以再次反思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阿提拉留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于此。
布匿战争 [图书] 豆瓣
The Fall of Carthage: The Punic Wars 265-146 BC
作者: [英] 阿德里安·戈兹沃西 译者: 李小迟 2022 - 4
追寻三次布匿战争的轨迹与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权力斗争
◎ 编辑推荐
重现三次布匿战争中的经典战役和军事天才。
讲述罗马与迦太基这两个地中海古代大国在此期间的百年兴衰。
◎ 内容简介
公元前3世纪,罗马和迦太基展开了对两国之间的战略要地——西西里岛的争夺,布匿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在接下来的百余年里,双方把战场扩大到了非洲、西班牙、意大利,展开了改变古代地中海地区政治格局的三场宏大战争。许多军事史的经典篇章在此期间诞生——从汉尼拔率领十万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通过坎尼一役把罗马推到毁灭的边缘,再到西庇阿在扎马之战大挫汉尼拔……布匿战争最后以迦太基屹立了三百多年的帝国在公元前146年的覆灭告终。
布匿战争是西方历史的转折点,如果罗马战败,那么罗马帝国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造成的政治、语言、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小得多,甚至罗马帝国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布匿战争》兼具可读性和学术严谨性,生动地呈现了这场战争,也讨论了它深远的影响。
◎ 媒体推荐
生动还原了罗马与其非洲劲敌争夺地中海控制权的三场大战。
——《BBC历史》
一部能同时吸引专业人士 以及喜爱精彩故事的大众读者的出色作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的军事行动,描绘了主要历史人物,兼具信息量与深度。这些故事以前也被讲述过,但是都没有这本书讲得好。
—— 美国图书协会《书目》
安纳托利亚勇士 [图书] 豆瓣
Warriors of Anatolia: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Hittites
作者: 〔澳〕特雷弗·布赖斯 译者: 蒋家瑜 2022 - 4
※赫梯历史和文明的可靠读本,穿越时空的土耳其古代文化之旅
※国际知名赫梯学学者毕生研究成果,突破传统叙事框架,25个专题立体再现赫梯文明
※考古发掘和楔形文字泥板揭示的赫梯人世界
※战争与外交,迄今所知最早的国际条约
※解析近东两大帝国赫梯与埃及的卡迭什之战
※赫梯王族和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青铜时代晚期,赫梯人成为古代近东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但是他们的帝国是脆弱的:强敌的侵扰,本土没有可以航行的水路,在海上被阻隔。更严重的是,长期人口不足,有时会发生瘟疫。如何理解这个古代帝国在如此困境下的崛起和成就?
在本书中,特雷弗·布赖斯教授对赫梯勇士,赫梯人的社会、宗教和政治文化,都提出了新的阐释,对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借助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他对赫梯人的世界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重建,论证了对帝国扩张和生存至关重要的军事征服和其他手段,展示了多面的赫梯人社会。
特雷弗·布赖斯的整个学术生涯致力于重建土耳其前古典时代的赫梯文明。在这本书中,他凭借这一经验,对这支令人着迷的古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通俗易懂的概述。当现有证据不足或不清晰时,他会邀请读者去思考他或她自己的方法,从而解决历史困境。
——加里·贝克曼(Gary Beckman),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
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 译者: 陈贵星 2022
1907年11月10日,一支由俄罗斯著名的中亚考察家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带领的考察队离开了莫斯科,准备前往中国西部,计划在这次为期两年的考察中,对蒙古的中部和南部、青海湖地区以及西藏东北部和四川北部地区进行考察研究。与科兹洛夫同行的还有莫斯科大学的地理学教授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纳帕尔科夫、地形测绘员彼得·雅科夫列维奇·纳帕尔科夫、植物和昆虫类收集家谢尔盖·西里维尔斯托维奇·切蒂尔金,以及十名护卫队员。当列车离开凌冽的北方,载着这十四人去往中国西部的戈壁沙漠之时,大概没有人能预料得到,他们的这一次中国之行,将带来一次人类考古学历史中的重大发现,揭开一座被尘沙湮没的古城——黑城哈拉浩特的全部秘密。
在《蒙古、安多和死城哈拉浩特》一书之中,我们除了获悉科兹洛夫的考古发掘成果之外,还可以在他的考察记中,看到对当时当地民族学与社会学的调查、地质学与地理学的勘探、生物学的采集与研究、生态学的考察等方面的详细记载。是我们了解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描写20世纪中国西北自然生态景象与人文风貌的生动记录。
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 [图书] 豆瓣
作者: 皮國立 時報出版 2022 - 2
全球第一本中國大流感史專書
揭露近代中國流感疫情之全貌,
探索疾病歷史上的「失語」,
重拾中醫於東亞醫療知識網絡內的發言權。
1918-1920年的全球大流感被稱為「所有大流行病之母」,粗估全球至少五億人受到感染,死亡人數更上看五千萬,是人類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相對於眾聲嘈雜的西方,東亞世界對於這場奪去千萬人性命的瘟疫史研究,卻異常安靜。2019年底開始肆虐世界各地的新冠肺炎(COVID-19),與全球大流感有許多相似之處,引起人們再度關注這段幾乎要被遺忘的疾病史。
今日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1918年爆發的全球性流行瘟疫,其源頭正是H1N1型流感。這波疫情當時也衝擊到中國本土、日本、臺灣、東南亞等地。在許多既有的西方研究中,都未曾對中國的疫情做出全面的介紹與評估,反而多帶有偏見地認為,大流感造成中國難以估計的人口死亡與損害,而且該病的散播源頭正是中國,一如新冠肺炎爆發後那樣。
過往史家在研究中,或多或少的指出1918年大流感的影響,但多偏重世界疫情的論述,對中國疫情則僅有片段之著墨,缺乏基礎、深入的研究,難窺疫情全貌。 日本學者飯島涉曾坦言:「我們對中國當時流感擴散的狀況並不太清楚。」 是以我們目前需要一個對當時疫情全面考察的研究。
皮國立的這本《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在新冠肺炎仍肆虐不止的此刻,不僅「躬逢其盛」,得以和許多談論西方全球大流感歷史的名著對話,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中國與臺灣之歷史經驗,更為歷來僅從西醫角度討論或分析的書寫主流,另外開啟一扇中國醫學的視野,剪影這場流感大戲中許多過去未曾深究的細節,頗能讓人耳目一新,並體現了「疫病的危機其實就是轉機」,值得讀者省思。
本書中,作者交錯運用歷史文獻與取自民間日常生活的個案或報刊記載的實例,從而突顯了上層社會與基層大眾所構成的文化現象、歷史記憶,其中「對疾病文化的多元解讀與認識」尤其值得今日的我們給予關注與反思。
專文推薦
余新忠|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兼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劉士永|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Global Professor
誠摯推薦
皮國立教授的這本新作首次揭露了上個世紀初「大流感」狂潮下,中國醫師與人群被遺忘的抗疫故事。當時不受主流重視的傳統醫學,現在也提出成績,參與了國際抗疫的行列。目睹這些最近發展的我們,更能從這本書所娓娓道來的舊事中找到了新的意義。畢竟在席捲全球的瘟疫之前,人類不管是居住在哪個地域,彼此的命運都是環環相扣。—— 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兼所長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作者
古代蒙古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联]Э.A诺夫戈罗多娃 译者: 杨军涛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7 - 6
研究古代蒙古的主要史料、蒙古的自然条件和气候对游牧经济特征的影响、石器时代的蒙古遗址、次新石器时代等。
Xiongnu Archaeology [图书] 豆瓣
作者: Ursula Brosseder (ed.) / Bryan K. Miller (ed.) Vor- und Frühgeschichtliche Archäologie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2011
辽金风俗 [图书] 豆瓣
作者: 宋德金 2018 - 1
《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丛书》系列丛书本次修订改版,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值得探索的热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宋德金著的《辽金风俗(精)》是其中一本,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新版辽金与西夏分别立卷。本卷与初版相较,主要是增配图片,做到图文并茂。文字部分,除改写导言之外,原则上一仍其旧,未作太大变动,只是改正个别谬误,重新核对引文及做若干增删。本应借此次再版及辽金、西夏各自成卷之机,吸取新近研究和考古成果,充实内容。
西突厥與隋朝關係史研究(581-617) [图书] 豆瓣
作者: 朱振宏 稻乡出版社 2015 - 5
西突厥汗國,地處歐亞樞紐地區,曾是中亞第一強大的草原帝國。本書旨在探究西突厥與隋朝關係發展上爭議較大或是討論不足的幾個重要問題,試圖從遊牧民族的視角,嘗試利用不同學科理論,重新看待與中原農業政權的互動,以及分析同一時期西突厥與波斯、東羅馬之間的交流往來,提出適切合宜的新解,以供學界參考。
仙那度 [图书] 豆瓣
In Xanadu: A Quest
作者: [英] 威廉·达尔林普尔 译者: 兰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1
“仙那度”(Xanadu)是西方文化中对元上都的称呼。英国著名“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在一个夏天梦到马可·波罗描述的忽必烈的宫殿,于梦醒后写下抒情诗《忽必烈汗》,使“仙那度”成了一个象征华美与富饶的西方著名文学意象。1980年代,还是大学生的英国知名历史作家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出于从小就有的对仙那度和冒险的憧憬,利用暑假时间,踏上了追寻马可·波罗足迹的仙那度“朝圣之旅”,而这本书就是关于这次巡礼的游记。
这趟文化之旅从作者在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求取马可·波罗所谓的“长明灯圣油”开始,到他最终把灯油倒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忽必烈夏宫遗址的土里结束,横跨了夏秋两季。一路上他不断探访《马可波罗行纪》中提到的地点或风物,经历了一次次文化冲击与冲突,克服了一道道阻碍他达成目标的难关,因此书中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与凭吊,又有对沿途现实的反思与调侃。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图书] 豆瓣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作者: 邵式柏(John R. Shepherd) 译者: 林偉盛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6 - 5
本書嘗試建立一個綜合框架,以理解十七及十八世紀荷蘭、鄭氏及清朝統治者企圖治理臺灣邊疆時,在更大範圍上遭遇的戰略、控制及收益問題,並形塑出社會及經濟的發展脈絡。此外在政權更迭的轉移下,其行政體系如何影響政府、漢人及原住民三者之間的互動模式。 作者的主要論點,在於指出清代前期對臺治理政策,並非傳統的「忽略說」及「流離說」,而是基於戰略考量、稅收及開支的平衡等政治經濟因素,且經過朝廷激烈攻防討論後,形成的「理性」決策過程。邵式柏進而提出對於臺灣早期歷史發展的解釋架構,並以此做為討論清代國家性格、比較邊疆政策,及族群與文化互動等重要課題的理論視角。
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 [图书] 豆瓣
Visions of Empire: How Five Imperial Regimes Shaped the World
作者: 克里杉.庫馬(Krishan Kumar) 译者: 胡訢諄 聯經
──巴林頓.摩爾圖書獎(Barrington Moore Book Award)得獎作品──
★一本講述帝國的集大成之作★
歐盟就像哈布斯堡帝國再生?
鄂圖曼帝國的宗教制度可以解決現在多元文化的社會問題?
講述帝國的書多如繁星,但你也許只需這本作明燈。
「我們時代的帝國壽命不長,但永遠改變世界;滅亡是他們最不重要的特徵。」──奈波爾(V. S. Naipaul)
「當代世界面臨的迫切問題,甚至新世界秩序誕生而產生的陣痛,許多都可以透過帝國的稜鏡來檢視。無論我們在哪裡轉彎,遇到任何問題、任何情況,歷史上的帝國似乎都有先例。」──第一章 帝國的概念
★為什麼這麼多人著迷於帝國、研究帝國?
★為何過了千百年,我們還必須向帝國討教?
★帝國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和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有什麼連結?
本書特色
.精選6個帝國,重點串聯世界史。
.以歷史社會學角度,探究帝國為何能超民族、超地域、超國家?
.比較探討「陸地/海洋」、「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帝國/民族」的框架,解答帝國、帝國主義、殖民、民族與民族國家間的關係。
.羅馬帝國:如何以信仰、教化、公民制度成為所有帝國的父母?
.鄂圖曼帝國:來自東方的外來者,如何統治了文化與宗教皆不同的歐洲?
.哈布斯堡帝國:爬梳最複雜難解、最令人嚮往的帝國始末。
.俄羅斯與蘇維埃帝國:帝國何以變得無疆界?又如何成為戰爭的伏筆?
.不列顛帝國:與國際密切相關的海上帝國,如何行走在既分裂又凝聚的道路上?
.法蘭西帝國:帝國如何演變為民族國家?
現代國家、全球化困境的解藥,竟是──帝國?
帝國千百年的治事經驗,能教導我們如何駕馭現在的世界。
回看規模宏大、超民族、多文化的治理方式,思索從帝國到國家的進程。
.「帝國克服許多今日難倒我們的問題,這點千真萬確!」
光輝榮耀的帝國在20世紀初始曾一度殞落,成為帶有貶義的侵略者、殖民者代名詞,如今卻再度躍升人們研究、探索的對象。究竟帝國有何魅力,吸引後世不斷重新了解?帝國又有何祕密,能解決當今的問題?
.透過6個帝國,看世界的版圖如何被塑造
社會學者庫瑪以獨到的眼光,從羅馬帝國開始,書寫鄂圖曼帝國、哈布斯堡帝國、俄羅斯與蘇維埃帝國、不列顛帝國、法蘭西帝國,以宏觀角度描繪其多面向,梳理其承繼羅馬與創新處、擴張的方式,以及更重要的──統治方法。帝國統治者眼中的帝國目標為何?是創造財富、傳播理念,還是有其宗教的使命?他們又是如何尋求能夠一統世界的普遍秩序?
.要真正明白帝國的價值,必須超越一切歷史觀點
庫瑪指出,帝國造成宏亮的當代迴響,我們應超越歷史看待。它是現代國家形成的源頭,其精神與治理模式,深深影響後世。在日益全球化、各地更為緊密聯繫往來的現在,包含多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的帝國,無疑是絕佳參照。
各界推薦
「就理解帝國這一主要寫作目的而言,本書的主要原創貢獻並不在於發掘稀見史料與新興個案,而是透過消化和整理歐美學界的先行研究,作者進而以歷史縱深的視野出發,提出對帝國概念化與模式化的見解。」──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精彩佳作。」──安東尼.帕格登,《帝國的負擔:一五三九迄今》(The Burdens of Empire: 1539 to the Present)作者
「本書實為佳作。洞見獨到,深入帝國歷史與統治者及捍衛者的論述。儘管研究材料龐大,庫馬的文筆生動淺顯,清楚剖析了複雜的主題。」──羅納德.吉爾格.蘇尼(Ronald Grigor Suny),《「他們能住在沙漠,但不能住在別的地方」:美國種族屠殺史》("They Can Live in the Desert but Nowhere Else": A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作者
「在這部精彩的巨作中,庫馬帶領我們暢遊數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帝國,指出帝國重要的概念與意識形態,用以了解他們的治理形態與遭遇的衝突。同時,他深入民族主義與帝國互相競爭的場域,並探討帝國身後的遺產。」──馬克.貝辛格(Mark R. Beissinger),普林斯頓大學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 译者: 顧雯 / 謝燕 聯經出版社有股份有限公司 2020 - 1
本書透過大英博物館典藏的陶瓷、玉器、書畫、織品及裝飾藝術,來貫穿陳述7000多年中國華夏文明發展史。作者以豐厚藝術史學底蘊,以流暢文詞深入淺出的闡述古代藝術的歷史社會發展脈絡、時代和地域風格、流派及技巧及其影響。讀者可借此建立藝術專業素養及深入了解古代歷史、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的關係。
──林秋芳(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
我們不僅可以透過文字材料理解歷史,物質、視覺材料本身也可以述寫歷史。尤其在到處充斥視覺、物質訊息的當代社會,它們的重要性甚至超越文字。……不但強調了大英收藏之重要精彩作品,又輔以其他非館藏的重要相關作品。更重要的是,還讓我們看到許多過去不曾發表的資料(例如宋代的彩繪磚、元代的漆螺鈿盤等),讓深藏庫房的重要材料重見天日,促進了跨領域的對話。
帝国的伙伴 [图书] 豆瓣
Partners of the Empire : The Crisis of the Ottoman Order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s
作者: [土耳其]阿里·亚伊哲奥卢 译者: 宋宁刚 2022 - 9
18世纪和19世纪初,改革的浪潮席卷了全球,包括落入转型危机的奥斯曼帝国。为应对政治动荡、体制危机和民众叛乱,奥斯曼帝国设计了各种改革方案。帝国成了一个政治剧场,其中各种政治行动者发起了斗争、合作和竞争。
本书研究了三种相互竞争的秩序,“帝国的新秩序”“显要的秩序”和“ 社群的秩序”,或者说集权–官僚的、分权–契约的、参与–民主的。为了解决危机而签订的《同盟誓约》则意味着奥斯曼历史中的一种激进的、基于“伙伴关系”的可能性。这些探索在不脱离全球史框架的同时,对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叙事提出了质疑,放大了过去被忽略的地方政治文化实践,为我们进入土耳其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路径。
*媒体/名人推荐
不仅是那些对奥斯曼帝国、巴尔干地区和中东历史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目,对关心全球史的读者来说也不容错过。——谢夫凯特·帕慕克(Şevket Pamuk)奥斯曼帝国经济史领域的研究先驱
《帝国的伙伴》是一部卓越的学术作品,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点。作者不仅吸收了大量的第二手文献资料(包括有时被英语世界历史学家所忽视的土耳其文献),还天衣无缝地整合了自己的第一手学术成果。——《布斯坦:中东书评》
《帝国的伙伴》在档案处理和概念构建方面体现了杰出的学术性,研究了人民主权和欧洲政治发展之相似性的基本问题。作者着重讲述了奥斯曼帝国的“外省阿扬”及其设想的“伙伴关系”,这对我们的知识做出了重大贡献。——《匈牙利历史评论》
帝国的边界 [图书] 豆瓣
The Limits of Empire: The Roman Army in the East
作者: [美]本杰明·亨利·艾萨克 译者: 欧阳旭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4
本书首次对罗马帝国在近东地区的军事存在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作者艾萨克教授使用大量或为人熟知或鲜为人知的材料,重新评估了罗马在近东取得并维持其统治的手段。不同于那些将罗马对东方的控制仅仅归因于罗马君王的权力和罗马军队的残暴的简单化理论模式,本书考察了帝王的想法、当地民众的配合、帝国的法律和社会规范,以及该地区在军事占领下的实际状况等诸多方面。
寻路阿富汗 [图书] 豆瓣
The Places in Between
8.6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瑞·斯图尔特 译者: 沈一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8
2000年,27岁的罗瑞·斯图尔特开始他徒步穿越亚洲的计划,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9·11”之后,随着美军侵入阿富汗以及塔利班政府的垮台,使得与世界隔绝长达24年的阿富汗向西方世界开放了。在阿富汗还未陷入又一段军阀林立的混乱之前,罗瑞·斯图尔特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窗口,开始他长达36天、从赫拉特径直向东前往喀布尔的徒步旅行。在穿行途中,斯图尔特不仅要面对山地与暴风雪等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遭受营养不良与肠胃感染等病痛折磨,还有可能面临被部落民射杀、被狼群分食的危险。即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斯图尔特依然坚持徒步行走,记录下这一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