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下載的書籍

Zeitgeist

Zeitgeist @Zeitgeist

170 本书  

需要下載的書籍To Be Downloaded

萨拉热窝100年 [图书] 豆瓣
戦火のサラエボ100年史
作者: 【日】梅原季哉 译者: 张大维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1座城市,3个民族,100年,3次战争。
*20世纪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以萨拉热窝的宏大历史为经,以居住其中的三个家族的历史为纬,展现“欧洲的耶路撒冷”——萨拉热窝历经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南斯拉夫、波黑的百年激荡。
*日本重量级媒体《朝日新闻》十年欧洲观察。
这本书讲述了被称为“欧洲耶路撒冷”的萨拉热窝这一亚欧大陆交通要道,这一宗教、民族、文化交汇之地*近100年的历史。该书作者以萨拉热窝的宏大历史为经,以居住其中的三个家族的历史为纬,既展现了萨拉热窝历经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南斯拉夫、波黑的百年激荡,又通过三个家族的命运呈现了大时代下个体生命的真实经历。作者梅原季哉,日本重量级媒体《朝日新闻》欧洲分社社长,十几年间一直围绕巴尔干地区的历史和战争进行采访。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三 [图书] 豆瓣
Postwar: 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作者: Tony Judt 译者: 黃中憲 左岸文化 2012 - 10
這是一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歐盟」的身世史:歐洲各地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族群記憶、貧富差距 ,甚至彼此仇恨,他們如何擺脫戰爭的惡魔,至少取得和平,在這基礎上繼續前行
【封面圖片說明】一九八六年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災變,大批蘇聯紅軍的直升機、坦克、卡車共搬運了二千四百噸的鉛塊和一千八百噸的沙,前往撲滅反應爐大火。此次意外使戈巴契夫的改革更加刻不容緩,間接加速東歐共產政權的瓦解。二十年後,這些救災器具依然散發高度輻射值。
告別繁榮樂觀的六○年代,七○年代迎接歐洲的是一連串的舛錯。越戰之故,美國漸次放棄布雷頓森林協議,穩定世界金融秩序的美元固定匯率被埋葬,歐洲貨幣匯率跟著浮動,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接續而來,兩次石油危機火上加油,引發失業潮、進出口貿易下滑,雖然這是亞洲的機會,但歐洲如何面對此困境?
政治方面,原先由左、右派主導的政治生態,為單一議題取代:稅賦、婦女、環保等議題足以成為組黨的理念,例如一九八○年代綠黨發展成西德大黨。財政方面,私有化的浪潮打上歐洲灘頭,例如:英國保守黨柴契爾、法國社會黨密特朗變賣公營事業;這不只是一場所有權的轉換而已,而是戰後的社會共識被徹底改變。
東歐經歷一九五六匈牙利事件、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到了一九七○年代,異議分子不再直接對抗當權者,選擇從「權利」、「自由」議題切入,形成另一種質疑共黨統治的方式。公害汙染、環境議題在敏感的政治氛圍中,如何張開保護傘,使得集體輿論、「公民社會」成為可能?
一九八○年代末,共產東歐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引發「蘇東波」的動力學如何發生,又如何進展?戈巴契夫從權力核心的改革如同震源,啟動了骨牌效應,電視轉播推波助瀾,使諸衛星國迅速且平和地脫離共黨統治;各國因應各自獨特的社會實況,如何有不同程度的秩序重組?「返回歐洲」的願望又如何達成?
********************
《戰後歐洲六十年》全套共四卷。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家;
從彼此間鉤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合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歷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寫作計畫,耗時十多年,相對於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史,這部作品提供了真正「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史。Judt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電影、音樂、服飾等等各面向,將二戰之後,歐洲複雜的歷史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呈現,寫作功力深厚,將如蜘蛛絲般糾纏的歷史事件,重新串連,煉鑄成一部有意義、有個人見解的歷史著作。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四 [图书] 豆瓣
作者: 東尼.賈德 译者: 黃中憲 左岸文化 2013 - 1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2012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歐洲聯盟
「歐盟是對歷史的回應,但永遠無法取代歷史。...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一九八九年,蘇聯解體,東歐從鐵幕走出,在歐洲大門外張望,極力想重返歐洲,貧窮的東歐,讓四十多年來,偏安一隅的富裕西歐開始動搖,不斷詢問:歐洲人是誰?什麼能代表歐洲?
頻繁的交通網、流行的英語促成各地更密集的交流。一九九二年馬斯垂克條約之後,歐元和歐盟正式將歐洲凝聚一體。這個充滿活力的組織,將戰爭的歐洲,帶向和平的歐洲,因而獲得二0一二年諾貝爾和平獎。歐洲不只是地理上的名詞,還升級成一種生活方式,比美國更值得學習 。
但是,隨著時日漸長,這個深入到乳酪上的標籤都能管的超國家組織, 並沒有激發歐洲人的熱情。繁複的決議過程,還有大國操控,令議案常常停滯不前。由於不具備國家特有的徵稅和開戰的合法性,使人民仍舊效忠自己的國家;在後民族國家的時代裡,養老金的發放和保衛國民的安全仍由國家擔此重任。
歐洲大地上的裂痕,除了國與國間的戰爭,還藏在對待猶太人的罪愆裡,各地樹立起紀念碑,象徵對往事的整頓和釋懷。只不過,這場與過去的和解反而提出了另一個難解的疑惑:誰是受傷最深的民族?尤其對東歐來說,受到共產主義迫害的人,難道會比猶太人來的少,來得輕嗎?
族群的爭端並未停歇,全球化下,許多外來移民來到歐洲,形塑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會,但是,當經濟困境一來,歐洲白人便開始排外,極右派種族主義成為足以挑起選民激情的新主張。
借用德國詩人海涅的說法,如果愛歐洲的心,能夠像十九世紀民族主義剛萌芽時,法國式的愛國心那樣,具有延伸性,能超越歐洲,超越白人,擴及世界,也許歐洲能成就另一番新局;那是歐洲的機會,也是挑戰。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林博文(中國時報專欄作家)、甘逸驊(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郭崇倫(《中國時報》主筆)、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張鐵志 推薦
得獎與推薦記錄 實際的東歐經驗,和捷克語的學習,使得賈德不同常人,他同時兼具東、西歐的知識,這些優點都表現在《戰後歐洲六十年》。福山,《紐約時報》
很少有歷史學家能處理這麼大的題目,只有已成熟的學者,才能依據二手閱讀和對當代史的觀察,成就如此龐大的歷史著作。當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隨著時事演進被埋沒在書海裡,但如果兼具敘事的誠意、機智的巧辯和獨特的風格,這樣的著作就能一直被傳頌。-霍布斯邦,《倫敦書評》
賈德以別具一格、不同於傳統的觀點貫穿全書……
賈德時時謹記宏觀的觀照或跨文化的主題探討。文筆流暢、優美、引人入勝;全書八百多頁,幾乎每一頁都能予人樂趣和啟發。-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泰晤士報》
我得大力推崇賈德的《戰後歐洲六十年》……它擺脫了陳腐的冷戰模式,合理評價歐盟的角色,為理解歐盟提出嶄新、富啟發性的觀點。-麥可.霍華德爵士,《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綜合、分析、反思的上乘之作。它把這分裂大陸的歷史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提醒我們一九六八年是既巴黎且布拉格。-提摩西.加頓-艾什,《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他敢於以渾然一體的敘述闡明一九四五年後歐洲的總貌……
這是具有慧思與人性的歷史書寫……短期內不可能有人能超越賈德的成就。-諾曼.戴維思,《衛報》
描述一九四五年後的歐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
是精彩且引人入勝之作。-伊恩.博斯特里吉,《衛報》年度好書
精湛剖析今日的歐洲如何從一九四五年的灰燼和疲憊中站起來。-J. G. 巴拉德,《新政治家》年度好書
一旦了解這本書的卓絕出眾,你會大吃一驚……書中幾乎每一頁
都使四十歲以上的讀者想起他們所曾感受、盼望、參與或逃離的東西。-尼爾.艾斯徹森.《倫敦書評》
這本書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薦;還應作為全歐陸學校的必備教材。一部曠世巨著。《蘇格蘭週日報》
一部精彩巨著,文筆有力,闡述清晰,
具有許多來自個人在政治、社會領域之敏銳親身觀察的深刻洞見。
全書涵蓋的範圍之廣令人驚嘆……賈德?熟運用形形色色的資料,全書展現出對已發生、正發生、且需要予以面對和了解的改變之深刻理解。- 瑪莉娜.華納,《觀察家》年度好書
《戰後歐洲六十年》是歷史研究的傑作,帶我們綜觀過去六十年東方與西方、文化與地緣政治,無縫交織在一塊的歐洲……權威之作。-約翰.格雷 《英國獨立報》
賈德以勤奮精神和淵博學識走過一九四五年後歐洲的大路和偏僻小路……他不只探索了這個現代大陸的what和when,而且最重要的,探索了why。-博依德.通欽,《英國獨立報》年度歷史好書
一九四五年後的歐洲復興史和那過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講述過許多次,但少有人講得像賈德那麼清楚,那麼從容自信……對賈德來說,以如此易讀、公允的方式敘述這段錯綜複雜的歷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來多年裡仍將是標竿之作。-《BBC歷史雜誌》
决胜波罗的海 [图书] 豆瓣
A Warrior Dynasty
作者: [挪]亨里克·O.伦德 译者: 汪枫 2019 - 11
本书研究了瑞典如何单凭军事技能便跻身强国之列,并支配北欧长达一个世纪。以瑞典的行动为主线,讲述卡尔马战争、三十年战争、瑞波战争(“大洪水”)、斯堪尼亚战争和大北方战争的历史。回顾瑞典军队如何踏上欧洲大陆、浴血沙场、崛起为军事强国,直至与庞大的俄国进行较量时走向毁灭。分析瑞典帝国的兴衰原因,探索战争、经济、地缘政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视角新颖,一定程度上填补17—18世纪的中欧、东欧、北欧军事史的空白。
三十年战争和大北方战争在欧洲近代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前者塑造了新的欧洲,后者直接导致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并永远改变了波罗的海的局势。本书从瑞典视角讲述这段历史,补上了长期缺失的一片“拼图”。
※从17世纪瑞典帝国的兴衰探索战争、经济、地缘政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方面看,瑞典没有成为大国的潜质,然而仅凭借其领*者的军事才能,它一度崛起为军事强国,将波罗的海化为自己的“内湖”,直至折戟波尔塔瓦。征俄失败后,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霸权迅速衰落。个中原因及经验教训,对思考今天的国家发展及国际关系,也有借鉴意义。
※线索清晰、细节丰富、语言平实、译文准确流畅
像纪录片一样,回顾瑞典帝国的崛起、衰落、崩溃,带你迅速领略那段历史的精彩,进入近代早期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1919 [图书] 豆瓣
The Wilsonian Moment: Self 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
作者: 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 译者: 吳潤璿 八旗文化 2018 - 3
台灣獨立、阿拉伯之春、庫德族獨立、伊斯蘭國問題……
一切的理論和歷史,都從1919年、無可迴避的「威爾遜時刻」開始。
威爾遜式國際性主義,共產黨式國際主義,在1919年就展開對決,
直到今天。
不想要達爾文的殘酷競爭,
就接受威爾遜世界的理想平等。
加泰隆尼亞、庫德族人、台灣、蘇格蘭、北愛爾蘭、威尼斯(意大利北部聯盟)獨立運動,近期這些遍布全球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在國際關係領域,它們共同的理論根基是什麼?歷史起點又在哪裡?
答案是1919年——國際關係領域中無法迴避的「威爾遜時刻」。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和平原則,主張殖民地有權追求獨立、自由和權利,而從帝國手中解放出來。
關於1919年國際社會的西方書寫中,焦點全部是在巴黎和會,也全部側重於強權之間的交易、歐美諸國(談判主角)的各自優先事項,並藉此重建以西方為中心的一戰之後的國際秩序。然而,本書力圖去掉歐洲中心論的濾鏡,給1919年的國際世界重新打上燈光。在1919年,從埃及、印度、中國和韓國等殖民地世界中所浮現的歷史,存在一個「威爾遜時刻」。也就是威爾遜總統的主張,強調無論大小,人民都有權利以自決的方式建立民族國家。
威爾遜因此代表了一個正面的、理想化了的美國形象。而1919年,意味著一種國際關係的轉換,從「舊世界」過渡到「新世界」,從帝國的時代過渡到民族國家的時代。當他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並決定親自前往歐洲時,他似乎已經準備好要把世界帶往國際事務的新時代。
本書講述了四個新崛起的國家對「威爾遜時刻」的回應。印度、埃及、中國、韓國,這四個國家的精英,以新興的民族認同的概念去推動自己的主張,尋求自決。一九一九年春,幾乎在這四個社會中同時爆發了反帝抗爭:中國是五四運動,印度是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埃及是一九一九年革命,韓國是三一運動。
1919年,甘地還堅定地支持印度留在大英帝國內,為什麼到了1920年便發對,並發起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背後,列寧和威爾遜誰的影響比較大?為什麼在追求民族自決的道路上,列寧取代了威爾遜的位置?中國的五四運動實際受了韓國的三一運動的影響,你知道嗎?本書講述了李承晚、胡適、顧維鈞、甘地、札格廬勒的故事,這些精彩的反殖民民族主義分子的故事,穿插在1919年春天爆發的這些大型抗議運動之間,並在觀念和歷史的國際脈絡中演進。
以往中國近代史對五四運動的解釋,只是簡單提及它由巴黎和會的失敗所引發,迅速把矛頭指向反帝。卻很少討論它的意識形態來源(恰恰也是帝國主義),更不大提及它是全球大潮在遠東礁岸的餘浪,內部讀者幾乎不知道五四運動有如此廣深遠泛的國際脈絡。
然而,「威爾遜時刻」最終以羞辱性的崩解告終,其承諾逐漸消退,帶來痛苦的幻滅。但,即便如此,1919年開啟了國際關係中「威爾遜世界」之門,組建的國聯演化成後來的聯合國,達爾文式的國際秩序逐漸讓步給以法律、條約所維繫的世界新秩序,大量民族國家從帝國中解放,逐漸獨立自主,而這波民族國家誕生的潮流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沒有終結。
被隱藏的帝國 [图书] 豆瓣
How to Hide an Empire: A History of the Greater United States
作者: 丹尼爾.因莫瓦爾 译者: 林玉菁 臉譜 2021 - 3
▰獲選《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書籍▰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推薦年度好書▰
▰亞馬遜書店四點六顆星好評,廣大讀者熱情推薦▰
➢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者丹尼爾.因莫瓦爾引領讀者
踏上美國本土外的帝國領地巡禮,揭露令美帝成為美帝,歷史上備受忽略的關鍵少數
➢看高舉「反帝國」大旗起家的美國怎麼從建國之始,
一步步掠奪土地與資源,逐步積累殖民與帝國實力
➢到了二十世紀,美國又如何借助地緣、外交、強權政治、軍事力量與科技創新,
將散布全球的海外領地和據點,轉變為自身影響力的籌碼,成為事實上的「美帝」
┤各界人士盛情推薦├
李可心(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李濠仲(《上報》主筆、作家)
沈榮欽(約克大學副教授)
涂豐恩(聯經出版總編輯、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暨執行長)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黃春木(台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多數人都熟悉封面中央那張「經典」美國本土地圖;或許也都知道,美國以共和國之名自我標榜,
同時卻大行「帝國擴張」之實,如今,它的世界霸權影響力依舊顯見。
但在本土之外,星條旗高揚的還有那些散落全球、住著許多「美國人」的島嶼、環礁和群島,卻一直以來備受忽略。
從建國以來,除了向西擴張,美國人也積極將觸角伸進中美洲,
甚至拿下如波多黎各、美屬維京群島等地。而在靠近遠東地區,更有知名的太平洋領地,
包括夏威夷、關島,以及二戰中至關重要的中途島、威克島、豪蘭島等多個軍事基地。
上述這些地方,有的是遭到殖民式資源掠奪,有的則是當地原住民承受來自本土白人的欺壓,甚至是被推上世界大戰的戰場。
長久以來,這些地方籠罩在美帝陰影之下,且常常為美國歷史所忽略,或不被承認為「真正的」美國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家丹尼爾.因莫瓦爾要為讀者講述的,
正是美國自建國以來在這些地方崛起、擴張、活動的種種事蹟,
這是美國成為「美帝」的關鍵,卻從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美國在海外領地的活動事蹟如何影響美國,遠遠超過大家想像──
★十九世紀北美人口爆增,導致本土居民必須為了肥料,前往海上極偏遠的地方占領、開採「鳥糞島」的鳥糞,
而這些小島正好成為數十年後二戰中美國戰機所仰賴的重要空軍基地。
★珍珠港因為白人較多,更被認為是「美國」而得到政府與民眾認同、挺身捍衛,
珍珠港事件也獲得今日的歷史地位;但當時菲律賓的美國領地其實死傷更為慘重,卻遭到忽略和遺忘。
★二戰期間,日軍兵臨城下,占領了阿拉斯加附近三座島嶼長達一年以上。美國靠著武裝阿拉斯加原住民,
再加上加拿大默許美方興建連接阿拉斯加與本土的大規模公路工程,才抵擋了日軍對西北美洲更進一步的攻勢。
★一九五○年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發動七天暴動,後演變為暗殺總統杜魯門的行動,四年後同一批人還會在國會開槍掃射。
然而波多黎各民族主義領導者阿爾比蘇之名卻從不見於正史,甚至多數美國人都不知道波多黎各就在美國。
本書的歷史敘事與資料爬梳深入淺出,卻不失宏大的國際政治史觀。
作者不忘把他力圖解答且貫穿全書的問題意識連結到現在與未來:帝國與殖民主義真的已成過去了嗎?
我們現在心中想到的美國,是怎樣的政治實體?而鮮少有人關注的「另一些美國」呢?那些地方為何存在?
存在的確切意義又是什麼?在本書中,能找到值得深省的歷史真相,
同時,還能以此反思當前國際現勢、大國角力的權力布局,以及全球地緣政治未來的可能性。
┤盛情推薦├
美國是不是帝國、應不應該是帝國,長久以來是學界爭論的重大議題。
這本書用豐富的史料、生動的故事,再搭配各種地圖及插圖,描繪出美國的擴張過程。
書本內容包括殖民地和海外領地的擴張,各時期的關鍵發展事件,
而且是包括軍事、經濟、科技、社會、政治、外交等不同方面的事件,
主要告訴我們美國本土以外的這些海外領地,對美國的發展都有長遠深刻的影響。
作者用各種有趣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來談美國,我們更能看到美國如何與世界其他國家互動,且形成了這樣一個帝國。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這是一部新美國史,從兩個事實切入分析,一是相對於「本土」,散布海外大大小小以「領地」為名的殖民地,這是常遭忽視的美國;
二是相對於「共和國」,在世界各地以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力量操控侵奪的「帝國」,這是常遭否認的美國。
誰會忽視或否認這等事實呢?不僅「主流」美國人,許多在國際現勢中遭受美國制約,或主動迎合者,也常沆瀣一氣。
對於長期身陷大國角力中的台灣人而言,本書提供的反觀和反思,值得仔細參考。
──黃春木/台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弗格森在《巨人》中以帝國的視角詮釋當代美國,並主張缺乏美利堅帝國的自覺,對美國及世界都是損失;
但是只有因莫瓦爾直視美國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殖民帝國的歷史,才能真正回答弗格森「為何美國人缺乏帝國自覺」的大哉問。
本書對於美國人如何理解美國疆界,做了極為精采的爬梳。
明白了這段歷史,我們才能真正了解美國人的「世界觀」,進而理解美國介入國際事務與否的心理因素。
──沈榮欽/約克大學副教授
哈布斯堡的滅亡 [图书] 豆瓣
A Mad Catastrophe: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
作者: Geoffrey Wawro 喬福瑞‧瓦夫羅 译者: 黃中憲 左岸文化 2014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榮耀與安全
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紀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守護歐洲文明;當拿破崙軍隊在歐洲無往不利時,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勢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歐洲,這個以多民族著稱的「帝國」,如何能夠繼續保有共主的地位?
當北邊的說德語的人脫離原來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控,躍升成為新興強國普魯士;往西南邊,與義大利的衝突又敗下陣來,哈布斯堡寄望在巴爾幹半島展現最後的帝國餘輝,只不過哈布斯堡能突破土耳其和俄羅斯在巴爾幹背後的外交運作和軍事算計嗎?
作者分析,這個古老帝國昧於現實,自不量力地走入與德國聯手向全歐洲宣戰的窘境。原來自十九世紀後半的幾十年來,帝國的軍力、國力,早在底下諸民族的威脅、瓜分裡四分五裂了。當在塞拉耶佛的行刺事件發生時,哈布斯堡還自信滿滿地選擇用武力解決,而不是尋求外交斡旋,對危機的來臨絲毫不覺。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徑,剛好正重歐洲各國的下懷,各國對戰爭早已躍躍欲試,只差沒有引信點燃。這印證邱吉爾說過的:歐洲的榮耀與安全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
開戰時刻,奧匈帝國轉眼間便潰不成軍,炮彈不足、訓練過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時代的打法、估算錯誤的戰略、失去現實感的戰術,種種因素導致奧匈帝國只是把自己境內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機,連生病無法上戰場者也無例外。
有位戰場上的士兵在日記裡寫下,「這場戰爭最令人費解的地方,乃是我們漸漸不恨敵人……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有同樣的遭遇;我們都是被迫去做最違反人性的事:殺害同類。」
史家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人類等於在二十世紀初又經歷了一場「三十年戰爭」。一般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理解多半局限於西戰線。本書作者試圖結合軍事史和外交史專長,呈現東戰線錯綜複雜的經過。一戰之後,世界局勢發生鉅變,兩個古老的帝國崩解——鄂圖曼土耳其和奧匈帝國,這本書從戰敗者的角度來閱讀一戰,也揭開少有人研究的東歐與巴爾幹的面紗。
大英帝國衰亡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西輝政 译者: 王敬翔 廣場 2017 - 7
榮獲第6屆山本七平賞、第51屆每日出版文化賞雙重肯定的名著!
大國,究竟如何從主導世界的位子上墜落?
今日國際情勢詭譎多變之下,更加值得一讀
●本書關注維繫數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國」現象,概述其光輝的歷史。並特別將大英帝國自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中葉戲劇性的衰亡作為一大主軸。探討它作為世界大國的本質何在,衰亡的原因又為何,是什麼導致了大英帝國遭到消失在歷史洪流中的命運。
●大英帝國是一個「威信的體系」,而且是由精英主導的社會——「精英與其精神」。
●大英帝國可以長治久安、而不步上歷史中帝國衰亡的宿命嗎?
英格蘭還有其他的「帝國選擇」。第一是當帝國衰退徵兆逐漸明顯的一八八〇至一九〇〇年代,如同年代歷史家西利所提倡的,為何放棄更加整合散佈於世界的帝國殖民地,而成為二十世紀超大國這個選擇。且許多研究也都提及此點,因此我們便必須從後世的觀點,再度思考此一狀況。
第二點則是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為何英國如此積極地甚至可說過度地在以外交手段建立「德國包圍網」,結果是否釀成一場導致帝國復甦的可能性喪失的大戰。本書中已提及,主因在於對德國的文化偏見,以及固執於傳統的勢力均衡政策所致。但若考慮到第一次大戰造成許多重大破壞與俄羅斯革命等許多「二十世紀的悲劇」,那麼英國領導者的責任(當然是在所有交戰國之中的評價)具有重新檢討的價值。
最後關於二次大戰,關於第十一章所提到的「一九四〇年夏季的選擇——邱吉爾的選擇」,或許也有重新思考的必要。也就是重新懷疑二十世紀這個「整體戰爭」的時代,處於危機之中時,國家又如何讓「未來的可能性」這個國家與國力的基礎平衡,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問題在二十世紀這個「極端的世紀」(霍布斯邦所言)之中,高喊「不計任何代價」的精神構造已不合時宜的這個時代,我們應該以「未來歷史家」更寬容的眼光來重新思考。
本書第一章預先概述帝國史的全貌與盛衰的概況,第二章與第三章則從帝國的本質,來分析以衰亡為前提的「興盛」。第四章以後進入衰亡史的主軸,例如第五與第八章主要討論經濟實力,第七與第九章為對外政策與戰略,每章各探討一個重點。但儘可能將各章整合起來,成為一部綜合性的帝國衰亡史。
我們的海 [图书] 豆瓣
Pacific Worlds: A History of Seas, Peoples, and Cultures
作者: 馬特‧松田 / Matt K. Matsuda 译者: 馮奕達 八旗文化 2022 - 11
自從十六世紀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的篇章,人類群體在太平洋的交會雖然理由各異,但無論是探險、貿易、殖民或戰爭,不可抹滅的事實就是,太平洋徹底從一片人類無法抵達的遠洋,成為如今聯繫各種文明與不同世界觀的現場。
作者馬特‧松田長期研究太平洋歷史,本書就是松田爬梳太平洋五千年發展歷程的重要成果。他從古代南島語族駕駛獨木舟出航說起,一路談到全球暖化導致諸多島嶼隱沒於洋面下的今日;並結合口述史、傳記、史料檔案、考古證據等,採取多中心的觀看視角,以全球為分析脈絡,將散布各地的歷史敘事編織交融。
本書敘事是以東南亞、馬來半島與印尼、中國、日本的歷史為框架,以澳洲、紐西蘭、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歷史為船錨,再由南、北美洲之間的人流與物流相連接,從浪花起落的環帶流向深海,終於勾勒出變幻莫測、坐擁複數意義的太平洋世界。
城牆 [图书] 豆瓣
Walls: 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Blood and Brick
作者: 大衛.弗萊(David Frye) 译者: 韓翔中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0 - 5
從羅馬帝國到蘇聯、從秦始皇到川普
城牆有多老,文明就有多久,人類的故事就是劃界的歷史!
美國BookAuthority權威書評網站評選2020年最佳歷史書籍!
泥沙終將沖刷一切,兩河流域諸王為何花一生築牆?
戍衛邊塞多勞苦,羅馬傭兵為何只在乎啤酒夠不夠喝?
嚮往城內資源,成吉思汗為何嚴禁後代建造城牆?
明知擋不住德軍,法國為何執迷於馬其諾防線?
要認識人類文明,先從了解如何劃界開始,
歷史從未終結,柏林圍牆倒下的那一刻,新的隔閡早已興起!
古今東西的城牆總伴隨城市、國家與帝國的興起。每當有人說築牆是對人民的壓迫,總會有人呼籲要打造更新、更高、更長的屏障。
築牆熱潮在21世紀復興,號稱是為了防堵恐怖主義、大規模移民、非法毒品。在這個全球無國界的數位時代,各地卻出現70多座邊界壁壘,將人群分隔得更加徹底。
美國杜克大學歷史學博士大衛.弗萊結合史料文獻與考古經驗,帶領讀者漫步牆頭,走入這場古今城牆巡禮。爬梳5千年歷史長河中,城牆如何左右政經局勢、思想文化、日常生活,並形塑現代社會的樣貌。並思考在新保守主義盛行的當代,我們該如何自處?
或許,築起藩籬的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好評推薦
李修平|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專文導讀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周惠民|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蔡慶樺|作家、外交官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神奇海獅|歷史說書人
「從西元前兩千年到川普的美墨圍牆,一部完整的邊界城牆簡史。」──《BBC歷史雜誌》(BBC World History)
「牆不只阻敵在外,歷史顯示它也形塑了城內的人。」──《時代雜誌》(Time)
「大衛.弗萊辯才無礙……擅長將史料和考古證據化為動人文章,他的書寫和城牆上留下的銘文一樣明晰。」──《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探訪城牆及其建造者(也包含他們的不滿)的精實歷史之旅。發人深省、字字珠璣,針對如今這個星球上處處高聳的城牆,完全一語中的。」──《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從外而內翻轉了四千年的歷史。他關注的不是文明的中心,而是闡明文明碰撞的邊界。從上古的美索不達米亞、古羅馬,再到如今的美國總統川普,大衛.弗萊的史觀巧妙獨特,為今日的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傑克.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國際暢銷書《蒙古帝國三部曲》作者
「幽默奧妙的探索,直探歷史角力的中心──我們對安全與自由的渴求。以新穎的視角搭配精彩的情節,弗萊描繪了人類對城牆的矛盾之情:雖說是恐懼建造了城牆,但唯有在牆後,文明才得以發展。」──拉爾斯.布朗沃思(Lars Brownworth)|《中古歐洲三部曲》作者
俄羅斯:一千年的狂野紀事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Russia: A 1, 000-Year Chronicle of the Wild East
作者: 馬丁・西克史密斯Martin Sixsmith 译者: 周全 左岸文化 2021 - 1
地球上最大的國家,擁有八分之一以上的陸地面積,西至波羅的海,東至太平洋,南至黑海和裏海,北至北冰洋,橫跨十一個時區,上百個民族,一百五十多種語言。她曾經是歐亞大陸最顯赫的皇族之一,她也曾經是工農兵最驕傲的代表,她的名字叫做「俄羅斯」。<br /> <br />英國首相邱吉爾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看俄羅斯時,他說:「我沒辦法向你預測俄羅斯會怎麼做。她是包裹在謎中之謎裡面的一個謎。」那麼,俄羅斯人又怎麼看待自己的國家呢?哲學家彼得.恰達耶夫這麼說:「我們的歷史開始於野蠻和落後之中,接著是殘暴羞辱的外來壓迫,而其價值觀已被我們的統治者吸收過來。我們異常的命運將我們阻隔在其餘人類之外,導致我們未能汲取諸如責任、正義和法治等等的普世價值。……在西歐地區蓬勃發展的新理念,於是無法穿透我們受壓迫和被奴役的狀態。」<br /> <br />自從在九世紀迎來第一位王公,十世紀採用西里爾字母與信了東正教之後,俄羅斯一步一步地脫離狂野的東方。然而十三世紀蒙古鐵騎的入侵,帶來了兩百年的破壞、死亡與奴役,也在俄羅斯留下了具有蒙古特色的政治體制。十七世紀展開的羅曼諾夫王朝,試圖透過西化政策打開一扇面向西方的窗戶,但是拿破崙戰爭又把俄羅斯往東方給推回去。三百年的沙皇統治,歷經改革與暴力,鞏固專制與人民反抗,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先是被資產階級的二月革命,接著被布爾什維克的十月革命給終結。<br /> <br />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奪權成功,但俄羅斯並沒有得到平靜,人民也沒有得到民主參政的權利。列寧用恐怖手段剷除異己,繼承者史達林也不斷清算政治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讓俄羅斯有了團結一致對外戰鬥的理由,但戰爭結束後,在冷戰結構中,人民又落入政治鬥爭的危機裡。共產黨從來沒有實現人民專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生命如同蚍蜉,不斷被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勢力掃蕩,直到戈巴契夫的開放政策導致蘇聯的瓦解,俄羅斯人似乎終於得以呼吸自由的空氣了。<br /> <br />  然而取代戈巴契夫領導俄羅斯的葉爾欽,並沒有完成讓俄羅斯成為一個西方式民主國家的期待。繼他而起的普京儼然復辟的新沙皇,他大權在握,當完了總統當總理,當完了總理當總統,2020年春天更是提出憲法修正案,要讓他自己可以再選兩次總統,每任六年,總共十二年的任期。獨裁者的進化:他讓人民可以有選舉,但無論怎麼選,最後的領導人都是他。<br /> <br />俄羅斯將近一千年來都是一個擴張的帝國,起先受到獨裁君主們,然後受到一個獨裁政黨統治。其面積和實力既是對鄰國的挑戰,也是一種警告。其歷代統治者要求並且獲得了百姓的服從,百姓則反過來從自己國家的遼闊土地和豐富文化得到慰藉。然後帝國土崩瓦解,留下了萎縮殘破的俄羅斯。
戰爭的滋味 [图书] 豆瓣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作者: 莉琪‧科林漢 (Lizzie Collingham) 译者: 張馨方 麥田 2021 - 1
蛋白質與卡路里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
第一本從帝國糧食供需、殖民及戰地飲食角度出發,
全方位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與後果的歷史專書。
莉琪‧科林漢繼《帝國的滋味》之後又一重磅著作。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本書顛覆我們對於看似老調重彈且眾所周知的議題的看法,而莉琪.科林漢這本著作就是一例,它出色地描述了食物(及其短缺)在二戰期間扮演的角色。現在,我們不可能再從舊有角度去思考戰爭了。——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野心勃勃,說服力強大,令人大開眼界。——《衛報》(The Guardian)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本書顛覆我們對於看似老調重彈且眾所周知的議題的看法,而莉琪.科林漢這本著作就是一例,它出色地描述了食物(及其短缺)在二戰期間扮演的角色。現在,我們不可能再從舊有角度去思考戰爭了。——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劇力萬鈞、舉足輕重之作。——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院士黛安.帕基斯(Diane Purkiss),《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不可思議……這本書推出後,歷史學家都必須著重於糧食生產與消耗的各方面議題,才能構築出二戰的完整歷史。——英國歷史學家安德魯.羅伯茲(Andrew Robert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莉琪.科林漢的作品極具原創性……〔她〕串起多條脈絡,探討一個橫跨全球範疇的重大議題。作者提醒了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人類與政治行為無不息息相關。——軍事歷史學家克斯・哈斯汀斯(Max Hastings),《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糧食供需影響政治外交、國際關係,成為未來人們如影隨行的夢魘。此刻的人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讓饑荒再次成為人們的集體記憶?
近幾年來,人造肉等未來食物的市場興起,饑荒的問題時有所聞,甚或因武漢肺炎的影響,導致各國爭搶食物。這些都和糧食不足有所關聯,加上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糧食戰爭一觸即發。
只是,糧食不足的問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作者將時序更往回推進,早在工業革命之後,農業人口大量移往都市,都市人口遽增,糧食供需問題便已蟄伏,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逐漸突顯,不但造成許多人飽受飢餓所苦,甚至有許多人活活餓死,進而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作者梳理這段歷史的過程發現,當大英帝國享有大片殖民地資源、美國正值開闢大片疆土、物產豐饒之際,歐洲的德國以及亞洲的日本,正苦於國內糧食缺乏的窘境。於是,英、美兩國順理成章成為典範:德、日兩國認為,唯有奪取廣大土地,保障國內糧食供應無虞,才是成為世界強國的唯一途徑。結果,納粹興起,緊接著便是對蘇聯人、猶太人的迫害,而日本,則在亞洲興起大東亞共榮圈的念頭,名為共榮,實為壓榨。
在糧食短缺驅動德、日兩國向外侵略的同時,以英、美為主的同盟國,在糧食供需上,是否做錯了什麼,否則,何以在二戰結束後,原以為所有問題都解決的當下,卻見世界各地盡是挨餓的人、餓到死的人,尤以印度、非洲、中國最為嚴重?即便在屬於英國占領區的人民,「一天也只吃兩片抹了薄薄一層人造奶油的土司、一匙稀飯和兩顆馬鈴薯——馬鈴薯還經常缺貨。」作者一一透析造成這個結果的失當政策。
書名為《戰爭的滋味》,意在人們已嚐過戰爭所帶來的各種苦澀滋味,尤其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之下,連想像食物的滋味都太過奢求,瀰漫四周的,只有煙硝味和營養不良的人全身所散發的將死之氣。而鑑古知今,解決糧食不足問題,爭地、搶糧以及戰爭,顯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我們必須為人類、地球的永續而思考,找出更人道,也更有效率的因應之道,避免再讓饑荒成為人類的集體記憶。
帝國的滋味 [图书] 豆瓣
The Hungry Empire: How Britain’s Quest for Food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莉琪.科林漢(Lizzie Collingham) 译者: 呂奕欣 麥田出版公司 2019 - 1
《衛報》、《金融時報》好評推薦
二○一八年飲食作家公會大獎
十六世紀英國,為尋找食物開始探索海洋、同時建立帝國。在此過程中,英國人消滅原住民人口,改變地景與農業系統;殖民地的精英餐桌上,擺滿宣揚國族威信的工具;植物的遷移,促成新舊大陸農作物的哥倫布大交換,這些發展所交織的食物網創造出真正的跨全球系統,連結五大洲,塑造出現代世界的飲食樣貌。
本書要訴說的故事,正是英國尋找食物的過程如何促成大英帝國的誕生。每章開頭會先提到一頓膳食,之後探索是什麼樣的歷史讓這膳食得以成真。比方說,為什麼在一六九八年,一名法國男子會與一名漂亮的非裔葡萄牙女子共享鳳梨?為什麼在一九〇一年到英屬哥倫比亞探勘銅礦的團隊,最後會吃澳洲兔肉?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促成非裔蓋亞那的鑽石礦工在一九九三年烹煮咖哩鬣蜥?每則故事固然是單獨篇章,然而串連起來,便能看出食物是帝國的驅動力。
作者在跨度四百五十年的時間裡,從遠東到新世界,透過二十多道餐點,解釋非洲人如何教導美國人如何種植稻米,東印度公司如何將貿易商品由鴉片轉變為茶葉,以及美國人如何成為在世界上最能自給自足的人們。在《帝國的滋味》中,科林漢精闢地表達出,只有檢視自十六世紀的紐芬蘭漁業到現在的飲食習慣,我們才能充分了解英國的全球食品體系歷史,並從而充分了解我們的資本主義經濟及其在現代化飲食中所扮演的角色。
這本極具巧思的歷史書,說明了我們認為相當個人的食慾,其實多是由帝國謀劃而建構。本書以生動的餐食寫照,訴說英國追尋食物、推動帝國雄心壯志的故事。作者如同人類學家西敏司(Sidney Mintz)或瑪格麗特・維瑟(Margaret Visser)帶領讀者踏上動人的旅程。作者對食物的書寫其實在談論人性,討論衝突與文化、經濟與政治。她的文筆與著作令人增長見聞,也讓我飢腸轆轆。——碧‧威爾森(Bee Wilson),著有《食物如何改變人:從第一口餵養,到商業化浪潮下的全球味覺革命》
這本有創意、精彩絕倫的書中,巧妙安排二十頓餐點,時間橫跨四個半世紀,地點有住家、船、遠離祖國的軍營⋯⋯若以英國的知名人事物來類比,作者是社會調查先驅亨利・梅修(Henry Mayhew)與大眾觀察(Mass-Observation)紀錄資料庫的結合,是個對日常生活的優秀觀察者,也是具有非凡才華的社會歷史學家。——《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本書是充滿豐富知識的學術著作,又精彩好看。雖然作者並未迴避帝國殘暴的一面,卻沒有部分現代歷史學家用自以為是的態度,一味指責。——路易斯・瓊斯(Lewis Jones),《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許多軼聞不僅啟發人心,更趣味十足⋯⋯就和作者所有的作品一樣,她閱讀重要的事情,並以慧黠的眼光挑出例證⋯⋯她解開線索,帶領讀者穿越迷宮⋯⋯明快闡述印度淡色艾爾啤酒的由來,就是一例。——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ández-Armesto),《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作者的研究題材甚為廣泛,又發揮巧思,以親切的家庭用餐來安排。原本可能無聊抽象的材料,頓時深深引人共鳴⋯⋯讀者一定會喜歡這趟旅程。——凱瑟琳・休斯(Kathryn Hughes),《星期天郵報》(Mail on Sunday)
食物史是個蓬勃發展的領域,而本書堪稱其中最優秀、好讀的實例。——瑪雅・賈莎諾夫(Maya Jasanoff),《泰晤士報週日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帝國歷史有其隱藏面:菜單,以及它如何改變世界。莉琪‧科林漢揭開一篇史詩,內容涵蓋家庭喜劇與恐怖片,又訴說稻米送到美國、玉米傳入非洲、及茶傳進印度的種種驚人變化。內容好讀,融合大量的經濟故事,與生動明確的歷史生活片段。若知道餅乾鐵桶在祖魯戰爭的用途之後,絕對會對這東西另眼相看。——麥克・派伊(Michael Pye),《世界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World)作者
引人入勝、研究詳實,令人大開眼界⋯⋯這些值得紀念的餐點橫跨諸多時空,成為每一章最好的背景,而在精彩的事實之間,還穿插食譜。——美國大學圖書館學會《Choice月刊》
構思有創意,寫作嚴謹。作者建構出英國貿易的樣貌,層次細膩,環環相扣,每個細節清晰明顯⋯⋯書中訴說帝國的陰暗面,讀者能看出作者的憤怒,並受到感動。——《Oldie雜誌》書評
一般認為,大英帝國出現後,才有英國的食物貿易,把大量的茶、麵粉、糖、牛肉、克羅斯與布萊克威爾(Cross & Blackwell)醃菜,送到世界各地的帝國疆域。科林漢顛覆這個概念⋯⋯文字段落有大量的日期與數字,宛若布丁上的葡萄乾。這些細節實在有趣,毫不令人厭煩。恐怕找不到其他書籍,教讀者「如何製作鴉片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精彩⋯⋯這本書對帝國食物的見解相當新穎,讀起來暢快⋯⋯是了不起的成就。——《衛報》(The Guardian)
精彩絕倫的一本書。想探索大英帝國歷史的讀者,別忘了搭配這美味的配菜。——麥克斯・哈斯汀斯(Max Hasting),《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阿富汗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Afghanistan: A History from 1260 to the Present Day
作者: [英] 乔纳森·L. 李 译者: 钱镇 / 李勤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 - 5
阿富汗位于亚洲和中东的交汇处,几千年来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阿富汗是一个文化和种族多元化的国家,但又因冲突、政治不稳定和人民大规模流离失所而分裂。在这部权威插图历史书中,乔纳森·L. 李讲述了一个在政治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动荡不安的地区的小型部落联盟如何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故事。
李经过四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把当前阿富汗面临的冲突放在历史背景中考察,并对西方关于这个国家先入为主的观念发起挑战。李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这个地区的君主统治和杜兰尼王朝,集中关注了该地区的每个统治者和他们在平衡部落、种族、地区和宗教的各个派系上所做的努力,进而考察了社会和宪法改革中的挣扎以及伊斯兰和共产主义派别的崛起。他通过考察波兰历史,阿富汗政府官员回忆录,英国政府和印度办事处档案文件,最新公开的中情局报告和维基解密文件,提出了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新洞见。李还为该国的对外关系,内部权利斗争以及类似“反恐战争”的外国军队干预提供了新的线索。
★三年翻译,两年审校,历时五年,终于出版!
★兰州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彪教授审校!
★史诗般的皇皇巨著,讲述阿富汗人近千年的苦难与彷徨!
★在阿富汗,伤痛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冬眠。
★一本书读懂阿富汗800年来所有冲突与动荡的根源!
★完整讲述阿富汗建国以来的所有历史,把阿富汗的所有问题一次说清。
★通过800年来阿富汗历史的叙述,精准预言美国撤军后阿富汗面临的乱局。
★了解塔利班的来龙去脉,了解帝国坟场的前世今生,必须要读这本书!
★全书约60万字,近800页,大16开本,精装,印装精美。
★本书理应成为英语世界标准的阿富汗历史,也理应成为中文世界标准的阿富汗历史!
本书所涉这段历史,讲述的是一个由部落和政治团体组成的联盟结合在一起,随时面临解散的国家的命运……任何想要理解世界上纷繁复杂,甚至令人困惑的问题的人们,都将从乔纳森·L. 李的严谨叙述中获益。
——《柯克斯书评》,美国权威书评杂志
本书是一项史诗般的成就,同时也是清晰、准确和平衡的写作典范,也是乔纳森·L. 李对阿富汗问题终生研究和博学的证明。《阿富汗:冲突与动荡800年》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是一部英语世界经典的阿富汗史。
——威廉·达尔林普尔,苏格兰历史学家和游记作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英国皇家地理学学会成员、英国皇家亚洲学学会成员、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
本书是记录从中世纪至今的阿富汗最全面的权力和政治历史,是一部关于阿富汗的百科全书。
——迈克尔·森普尔,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乔治·米切尔全球和平、安全与正义研究所研究员
《阿富汗:冲突与动荡800年》,这是一部关于阿富汗历史的皇皇巨著,也许是书写阿富汗历史的终结者,我毫不犹豫地推荐它!
——克里斯·怀亚特,伯明翰大学教授、《保卫帝国中的阿富汗》作者
从如此纷繁杂乱的材料中精心构思出一个连贯的故事……可以说这本书是阿富汗历史的经典英语版本。
——《国家报》,阿联酋
乔纳森·L. 李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这个动荡的地区,他对阿富汗权力转移和冲突历史的描述令人眼花缭乱……这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
——华盛顿独立书评
乔纳森·L. 李的《阿富汗:冲突与动荡800年》写得太好了,细节丰富,对任何对阿富汗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读物。
——《今日历史》
这是从中世纪到现在关于阿富汗最全面的政治史……乔纳森·L. 李的《阿富汗:冲突与动荡800年》有一个吸引人的特点,那就是阿富汗人是他讲述的故事的核心。
——《悉尼先驱晨报》
本书(英文版)出版伊始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众多知名学者和学术机构的一致好评,如今已多次再版更新。该书起笔于阿富汗苏丹王国,收笔于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前夕,对1260年至今的阿富汗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记录了一个在政治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动荡地区的一个小部落联盟,如何努力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痛苦挣扎历程。本书内容非常丰富,除记录了王朝更迭的宏伟叙事,还绘制了将阿富汗800年政权更替串联起来的世系图和图表。另外,一幅幅关于地形地貌、丰富物产、历史遗迹和人文环境的配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阿富汗这片特殊土地上所孕育的独特文化。
——朱永彪
撒马尔罕的荣光 [图书] 豆瓣
Samarcanda centro del mondo. Proposte di lettura del ciclo pittorico di Afrasyab
作者: [意]康马泰 (Matteo Compareti) 译者: 李思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 6
1965年,在修建连接中亚历史古城撒马尔罕和塔吉克斯坦公路的过程中,被世人称为“阿夫拉西阿卜壁画”的遗迹重见天日,尽管它被部分损毁,但仍是粟特传统绘画中极富意趣的杰作。
意大利学者康马泰博士以历史学者的洞鉴和图像学者的敏锐,通过重点解读阿夫拉西阿卜遗址1号房址“大使厅”的壁画环带,多层次、多角度讲述了粟特地区的历史,勾勒出一幅中亚文化多样性的全景画卷。
★让我们一起追寻基于多语种史料,解读独特、多元的粟特文明,揭开撒马尔罕城阿夫拉西阿卜遗址的神秘面纱!
作者以专业的文本、图像和风格分析,巧妙穿梭于来自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这些时空交错、主题叠印的视觉表达,无不折射出相同的王权威仪。
——《拜占庭学:拜占庭与斯拉夫研究》
这是一部关于粟特壁画的集大成之作,正如作者所热情指出的,粟特壁画展现出了粟特人对其周邻国家和地区伟大文化的非凡意识,以及粟特人自身在这个共享世界中的位置。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报》
Traders and Raiders on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 [图书] 豆瓣
作者: Jennifer F So / Emma C Bunk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5 - 10
An important, original study of the (previously denied) cultural contribution of the barbarians to China, and of the trade northward. Focuses on the Han period. The artifacts, abundantly and well- illustrated (200 illus., 40 in color), document the goods and support the argument.
The Golden Deer of Eurasia [图书] 豆瓣
作者: Aruz, Joan (EDT)/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N. Y.)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0 - 10
Spectacular works of art have recently been excavated in Filippovka, Russia. They were created from about the fifth to the fourth century B.C. by the nomadic people who lived on the steppes of the southern Ural Mountain region. The objects include wooden, deerlike creatures overlaid with sheets of gold and silver, as well as gold attachments, with representations of animals, for wooden vessels, leather, and fabric. These unique works of art are the focus of this stunning book. The subjects represented in the Filippovka works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animal repertoire of contemporary Scythian art, but the exuberant and highly ornamental Filippovka style is unmatched in the area and resembles that of artworks found much farther east, in the frozen tombs of the Altai Mountains region of Siberia and in western China. 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by Ann Farkas and essays by Russian authorities explain the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of the nomads of Eurasia, the Filippovka kurgans, cults and rituals of the steppe nomads,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Filippovka finds. The volume also includes a catalogue of the more than two hundred objects, both Filippovka work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Museum in Ufa and related Scythian, Sarmatian, and Siberian art from The State Hermitage in Saint Petersburg.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