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下載的書籍

Zeitgeist

Zeitgeist @Zeitgeist

170 本书  

需要下載的書籍To Be Downloade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Xiongnu Empire [图书] 豆瓣
作者: Diimaajav Erdenebaatar Munkhiin Useg Publishing House 2018 - 1
This book is a representation of a small part of the boundlessly prosperous heritage of intellect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great Xiongnu Empire, which once existed on the territory of present Mongolia and this catalogue is the true evidence that the Xiongnu’s were not "barbarians" of the steppe, but Xiongnu empire was a leading state in their level of development, both intellectual and economical that reached such a high level of development. The archeological finds excavated from the renowned Noin-Ula Mountai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id prove that the Xiongnu Empire did exist in the past; then now our archeological expedition and research prove that the Xiongnu Empire was a powerful state in Eurasia that served as the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bridg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the founder of the traditions of political ethics of the succeeding states that existed on the territory of Mongolia. This will definitely rejoice your eyes and delight your mind. The unicorn creature as a classical form of Central Asian zoomorphic arts clearly demonstrates, through the figures of powerful beast, antelope and goat, the unity and power of an entire nation ordained from Heaven. You will enjoy incomparably luxurious artifacts of Xiongnu material culture such as ancient Roman glass cup and the jade disk with motifs of mysterious powerful creatures created upon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Han Dynasty, which are the proof that the Xiongnu Empire wasn`t only powerful, but also had a clos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powerful states in Eurasia. This catalogue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Xiongnu Empire› was born in the world of book upon the merits and sincere efforts of many fellows who love, study and admire the ancient history of Mongolia.
Sino-Siberian Art in the collection of C.T. Loo [图书] 豆瓣
作者: Alfred Salmony Orchid Press 2006 - 8
First Edition in 1933 by C.T.Loo in Paris
Second edition ed. by Bruce L.Milker in 1998
Limited Edition. This important, profusely-illustrated monograph by the the eminent Sinologist, Alfred Salmony, traces the migration and evolution of animal style art, from its Scythian origins in the steppes region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through the shamanistic, nomadic tribes of Siberia to feudal China. Salmony illustrates and describes some 300 bronze objects from one of the most extensive private collections of nomadic art ever assembled. In this new edition, the plates have been greatly enlarged for ease of examination.
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 [图书] 豆瓣
Культура плиточных могил Монголии и Забайкалья
作者: (俄罗斯) 策比克塔洛夫 译者: 孙危 商务印书馆 2019 - 4
本书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流行于中央亚细亚及其邻近地区的石板墓文化的特点。进而提出了关于其年代和分期的新观点,认为该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13至公元前6世纪。作者对石板墓与同时期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的其他丧葬类遗迹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亦对石板墓文化与邻近地区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及关于石板墓文化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作者认为,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之交的中央亚细亚地区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态势,当时这里的各种民族文化传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互动,这些民族文化传统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即中央亚细亚地区的土著文化传统,还有来自西方的萨彦岭—阿尔泰文化传统和来自东方的东亚文化传统。
古代蒙古城市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C.B.吉谢列夫 译者: 孙危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古代蒙古城市》对20世纪60年代以前所进行的古代蒙古城市的研究工作做了总结。本书第一部分研究了两座产生于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城市。其中一座是西勒西勒城,它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尔封地的行政和经济中心。另一座古代蒙古城市——德尧-杰列克,它是1207年之后即蒙古人征服叶尼塞 河流域之后,作为当地的军事行政中心建造起来的。古代蒙古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史可以在本书中通过研究哈拉和林的时代较晚的文化层和发掘威廉·德·鲁布鲁克所描述的著名的窝阔台大汗宫殿而得到。本书第三部分叙述的是古代蒙古城市的晚期历史。这部分介绍了苏联科学院蒙古考古队在1957和1958年两次考察康堆村附近的古代蒙古城市居民点中心的14世纪宫廷花园的情况。对这些遗存进行研究所得的结论,可以说明蒙古帝国境内的水利建设工艺和建筑工艺都具有很高的水平。蒙古帝国晚期的建筑可以清楚地证明,在建筑技术特点、建筑物设计以及雕刻装饰等方面,当时的工匠既运用了传统建筑学的原则,同时又创造了很多新的形式。
------------------------
编辑推荐
★六十年前苏联考古畅销书的唯一中文译本,考古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浏览古代蒙古城市建设不可多得的全景视窗,填补帝国城市文明研究的空白
★用严谨专业的态度考证历史,还原蒙元文明真相,探究帝国真实社会组织与日常生活
★内文配图73幅,后面附录黑白图版139幅、彩色23幅,丰富的插图以及严谨的参考书目、拓展资料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
------------------------
学界推荐
二十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著名考古学家吉谢列夫领导的考古队,在漠北草原发掘了哈剌和林等几座蒙古时期的城址,就此揭开了漠北蒙元考古的序幕。60年过去,经几代人努力,《古代蒙古城市》中译本终于倾情出版。这批珍贵资料的面世,弥补了中国学者对蒙古国发现的十三至十四世纪的考古材料长达半个世纪无法利用的缺憾。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今天,本书将成为蒙元历史文化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的案头必备!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魏坚
《古代蒙古城市》一书涵盖了漠北草原地区的西勒西勒河岸边古城、德尧-捷列克古城、康堆古城这三座地方城市和蒙元首座都城哈拉和林,该书中译本的出版,能弥补中国学者对蒙古国境内蒙元时代城址材料和相关研究成果了解的不足。尤其是对于哈拉和林这座蒙元首都的详细介绍,在考古研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是蒙元史、宋元考古、古建筑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2015级博士生 郭荣臻
蒙古考古 [图书] 豆瓣
Археология монголии
作者: D.策温道尔吉 / D.巴雅尔 译者: D.莫洛尔 / 潘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本书采用教科书式体例,系统介绍了蒙古国境内从史前到蒙元时期的考古遗存及考古发现和研究简史。全书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古代国家时期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下再以时代为序细分若干章。本书原版是2002年出版的新蒙文《蒙古考古》,中译本据2008年出版的《蒙古考古》俄译本翻译,俄文版增添了2003—2008年间蒙古考古新发现的内容,是目前最新的系统、全面介绍蒙古考古遗存的专著。本书是中国考古学者了解蒙古考古的基础性著作。
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潘玲 2007
本书概括介绍了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两处重要匈奴遗存——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的考古发现,在充分的科学依据基础上,综合运用国内外考古资料判断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的主体年代在西汉中期至中晚期,并且分析了当地以西汉中期为主体和以东汉前期为主体的两个时期匈奴遗存的器物群的时代特征。在年代分析的基础上,对以伊沃尔加遗址群为代表的外贝加尔地区匈奴遗存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对南、北匈奴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并且对中国境内的主要汉代匈奴遗存进行了具体分析。本书的附录部分对矩形动物纹青铜牌饰进行了类型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文物、博物馆工作者和高校历史、考古专业学生阅读、参考。
古代卡尼什 [图书] 豆瓣
Ancient Kanesh: A Merchant Colony in Bronze Age Anatolia
作者: [丹]莫恩斯·特罗勒·拉尔森 译者: 史孝文 商务印书馆 2021 - 2
从早期青铜时代直到罗马时期,安纳托利亚的古代城市卡尼什(今土耳其屈尔台培)一直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50年间,这座城市处于繁荣时期,是当时古亚述贸易的前哨,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被证实的商业社会。人们在商人的私人住宅中发现了23,000多块精制的泥板,这些泥板为我们提供了从中亚到黑海和爱琴海地区的长途贸易体系诸多细节的生动描述。这些文献记录了卡尼什与阿舒尔城邦之间以及亚述商人与当地人之间的贸易等共同活动,向我们展现了经济、文化、语言、宗教和个人的生活,可以从中识别出这些个体的姓名、职业甚至个性。本书通过揭示卡尼什居民的日常生活,深入阐释了这一青铜时代充满活力的安纳托利亚社会。
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 [图书] 豆瓣
作者: 塔拉 / 恩和图布信 编 2008 - 9
《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2005-2006年)》为“蒙古国蒙境内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成果之一,是中蒙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考古调查报告。是2005年、2006年度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前杭爱省、布尔干省、中央省、肯特省、苏赫巴托省、东戈壁省、南戈壁省、中戈壁省等10个省市的40余个苏木进行考古调查的成果展示。《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2005-2006年)》重点介绍了蒙古国境内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匈奴、突厥、契丹、蒙元和明清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内容涉及到岩画、赫列克苏尔、鹿石、四方慕、城址、碑刻、庙宇等诸多种类,基本上包括了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一号墓园发掘报告(全二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5 - 8
《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一号墓园发掘报告》为“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成果之三。2006~2007年,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胡拉哈一号墓园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1座匈奴墓、6座漠北回鹘汗国时期墓葬及17座蒙元时期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文物,并确认该墓园建于漠北回鹘汗国时期。本报告对墓园的布局、结构、出土遗物以及各个时期的墓葬进行了详细介绍,结合考古发现资料进一步探讨了一号墓园、墓葬及相关遗迹的年代关系,阐释了漠北回鹘汗国墓园制度及不同时期墓葬的形成背景,并对出土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分析。胡拉哈一号墓园的发掘,获得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信息,真实地再现了漠北回鹘汗国的建筑技术、葬俗葬制、生产力水平,为研究匈奴时期、漠北回鹘汗国时期及蒙元时期经济文化、丧葬礼仪制度等相关问题增添了一批非常重要的考古资料。
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 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 2008 - 9
《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2006年)》为“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成果之二,是中蒙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考古发掘报告。2006年,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地区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石筑祭台与回鹘大型砖室墓一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本考古报告对此四方形遗址的布局、结构以及砖室墓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对这种四方形遗址的性质、相对年代、历史背景进行了阐释,推断这种四方形遗址为8~9世纪活动于蒙古高原的回鹘文化遗存,根据发掘墓葬的规模、形制、地望及出土的器物分析,确定这种奇特的四方形遗址应为回鹘贵族或可汗的陵寝。
顛覆世界史的蒙古 [图书] 豆瓣
モンゴルが世界史を覆す
作者: [日] 杉山正明 译者: 周俊宇 八旗文化/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4 - 3
真相不在歷史課本上。你的「世界史」和「中國史」圖像,實際上謬誤多多。
13-14世紀的蒙古時代,顛覆了世界史,而《顛覆世界史的蒙古》,則無情挑戰了我們的歷史常識。
◎世界史圖像以十九世紀的歐洲為核心,其根基是善惡的對立,進步和落後的分野。然而遊牧民與其國家所創造出來的歷史,堪稱是「另一個世界史」。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世界帝國,便處於這「另一個世界史」的頂點。
◎歐洲史觀認為:世界是在西方地理大發現後才一體化的。錯了!事實是,十三世紀末,人類史上首次圍繞著歐亞陸海循環的交通網絡,是蒙古人在和平狀態下形成並掌控。若無「蒙古時代」,便不會出現西方人的「地理大發現」。
◎蒙古人掌握的帝國大體上都是寬鬆的,而帝國變得接近嗜血、鎮壓、歧視、戰爭,乃是西歐殖民海外之後的現象。特別是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的各種帝國,幾乎都取法歐洲。
◎遊牧民推動的世界史,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匈人西遷,壓迫日耳曼各族並導致羅馬崩解,比較少知道的是,遊牧帝國貴霜王朝連接起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在佛像的誕生和佛法的北傳、東漸中具有關鍵地位。
◎蒙古對伊斯蘭很不友善嗎?錯!在蒙古帝國的擴展中,穆斯林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調查、外交、勸降、謀略活動中,必有穆斯林參與,特別是徵稅和財務,幾乎全部委任穆斯林官員。其結果是:蒙古與穆斯林以軍事和通商的結合為主軸,形成了共生共存關係。這種完美折中調和,比今日的世界帝國美國與伊斯蘭打交道的方式智慧得多。
◎「資本主義」、以「銀本位制」為背景的紙幣政策,這些早於近代的經濟樣貌,是在蒙古主導下出現的!蒙古帝國治下,還創造出形式統一的施令公文系統,以及負責翻譯不同語言的機構,這是非常具有「近代」性質的事情。
◎蒙古殺伐無數?又錯了!蒙古軍整體而言乃是一直不戰的軍隊,重視情報戰和組織戰。目的不是使他人降伏,而是使之「成為夥伴」(蒙古術語:成為伊兒il)。只要成為夥伴,就沒有敵我之分。蒙古之所以令人驚駭的擴展,可以說是這個彈性自如的、豁達的國家觀使然。
再從蒙古等遊牧民國家的角度看中國史,結論也令人大跌眼鏡。
◎關於漢朝和匈奴,事實上,匈奴讓漢王朝屈服,將之作為事實上的「屬國」將近七十年。而漢武帝的北征,其實是為了推翻自己的「臣屬」狀態。漢匈戰爭由漢主動發起,長達七十年,結果在漢武帝殴後,由漢一方提出和平要求,才結束戰爭。我們一般持中國本位觀,將漢朝視為善良的被害者,而匈奴是邪惡的加害者,這種解釋實在是不可思議。
◎被歸類為中華王朝典型的隋唐,無論王室還是國家,其實都和之前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鮮卑拓跋部一脈相連。坦白說,與其視為中國式的朝代國家,不如以拓跋國家之名來涵蓋北魏到唐的五百年,才更符合歷史事實。
◎契丹帝國和北宋王朝兩國皇帝簽署的和平條約——澶淵之盟,使得契丹成為北宋的保護國,雙方和平共存長達約百年。這否定了所謂「中華帝國只有一個」的刻板看法。而從近現代的眼光看,澶淵之盟也推翻了前近代亞洲不存在國界和條約關係的謬論。
◎就中華地區而言,形成統合的力量幾乎都來自外部:蒙古人的大元汗國,實現了南北的再統合,而之前統合中華地區的,是隋唐這兩個鮮卑系遊牧國家。中間的幾百年,則是遼、五代、北宋、金、南宋、西夏等分裂、多級、縮小版的「中國」。
◎忽必烈政權擁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型艦隊,實行以穆斯林商人為主軸的國際通商和自由經濟政策。十三世紀末,從中國東海經印度洋到中東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掌握於蒙古人之手,這一點在過去都被抹殺。也因為此,才有明初的穆斯林鄭和下西洋。
◎青花瓷的鈷藍染料是伊朗特有,但瓷器則是中華特產,串聯起這兩種技術的,是同時控制了中華和伊朗的世界帝國蒙古。深藍和白是蒙古的品味,青花瓷因此歐亞普及,調和成所謂的「時代的品味」。
◎從秦到清的歷代王朝,通常被理解為是以中國為名的持續二千年以上的整體國家。其實若以各個政權為單位檢視,就會發現這些王朝的規模、結構、內容、形態,彼此差異頗大。有的是北亞型、有的是中亞型、甚至還有包含北亞和中亞的巨大帝國蒙古,而不只局限在中華地區。
種種挑戰歷史常識的結論,在《顛覆世界史的蒙古》一書中比比皆是。作者杉山正明指出,蒙古,是理解世界史的重要元素。一則因蒙古時代本身,乃是世界史上游牧文明的頂點;二則蒙古時代是世界史的分水嶺,它開啟了通往近代史的門扉;最後,蒙古時代在「世界史」上的意義,則是彌補了現有世界史圖像的不足和結構性缺陷。
忽必烈的獵豹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reat State: China and the World
作者: 卜正民 译者: 馮奕達 聯經 2023 - 7 其它标题: 忽必烈的獵豹:八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卜正民重磅鉅作★★
一部創新的、顛覆傳統的歷史論述
爬梳中國與世界之間近八個世紀以來的關係
了解中國對外擴張背後的「大國」邏輯
「本書是第一本中文版,說不定也將是唯一的版本。」
「……我主張我們不要再把『中國』當成是始於西元前二二一年、終於一九一一年的大一統帝國;我主張我們不要再把『中國』當成隨著一個又一個世紀、一個又一個朝代複製貼上再生的政權,好像船過水無痕一樣。」——卜正民,〈臺灣版序〉
「卜正民教授以他淵博的學識、辛勤梳爬各國史料的功力以及對圖像資料的解讀,述說著一個個精彩的天方夜譚般的故事,為我們編織出一個光彩斑斕的大國與世界的嶄新圖像。」——李孝悌(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講座教授)
繪於1280年的〈元世祖出獵圖〉,這幅畫蘊含著忽必烈希望世人如何觀看他的涵義,不同於以往正襟危坐、死氣沉沉的中國皇帝畫像,忽必烈特地請人畫了他在打獵的肖像,呈現出他威風的英姿和旺盛的統治企圖心,而「大國」(great state)觀亦自此成形,並深植中國。
過去八百年來,中國與外界的關係紛亂不斷。這段歷史始於忽必烈建立大元國,派出麾下蒙古大軍征服中國,將中國與整個世界鎖在一起,改變了整個亞洲的權力與服從規則。正如卜正民所強調,十三世紀蒙古占領中國一事,不僅徹底打亂中國的體質,其影響可說至今仍然能感受到。而擾動的關鍵,就在於蒙古人改變了中國人設想國家權力的方式。中國由此搖身一變,化為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描繪的全球大國。中國的疆域大致在元朝立朝時確立,儘管此後朝代依然遞嬗,但中國仍繼承前朝掠奪之疆域至今日,並對「失土」虎視眈眈。
卜正民以忽必烈的肖像畫、伊兒汗國的青王妃、瘟疫、朝鮮馬商、海盜、傳教士、喇嘛乃至通敵者等十三個切入點,捕捉橫跨七個世紀的十三個瞬間,重新建構出元到民國的大國圖像,以及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歷史互動。這是一段前所未聞的中國歷史,也是一部以中國為軸心的世界史。
媒體讚譽
卜正民⋯⋯對資料的掌握令人欽佩,而他不時表達對於中國歷史常見誤解和晚近中國外交政策的批評時,最是出色。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教授
卜正民提出了一個優雅而令人信服的論點,解釋為什麼我們應該關注中國人心態中世界主義的那一面。
──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教授
用別出心裁的手法,窺探一個飽受誤解的國家。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閱讀這一本重要而獨特的書令人非常愉悅,它以一種非正式、時常閒談但始終學術的風格,涵蓋了近千年的中國歷史。
──《泰晤士高等教育報》(Times Higher Education)
卜正民在書中展現了扎實的學術基礎,又巧妙地使用各種地圖⋯⋯以此說明他對中國自古代以來與世界事務交織的描述,這些描述沒有爭議;但也說明了他對當今中國國家真正起源之觀點,這個觀點卻顛覆傳統。
──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歷史的跫音之所以在每一個國家裡,每一種文化中迴盪,泰半是因為天註定的人類本能,讓他們以特定方式回應類似的境遇。但卜正民在這本絕佳的新作裡主張,如果場景是在中國,除了適才提到的人類天性,還有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層面影響了歷史的共鳴。本書之所以能夠服人,多少是因為卜正民表達論點時分寸拿捏得很好。他雖然沒有高聲疾呼,沒有主張「中國當前採取的行動從歷史中便可見一斑」,但有心的讀者想必不會漏掉古今之間的雷同處。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段令人目眩神迷、雀躍莫名的旅程……。理解今日世界的關鍵,在於理解中國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中國如何為其行動提供理據。這本書為今日,也為所有人的未來提供了無法忽視的教訓。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西伯利亞鐵路 [图书] 豆瓣
To the Edge of the World: The Story of the Trans-Siberian Express, the World’s Greatest Railroad
作者: 克里斯汀‧沃爾瑪 (Christian Wolmar) 译者: 李政賢 光現出版 2019 - 11
它曾經拖跨一個帝國的財政,
亦曾締造新政權與新霸權。
◎英國鐵道史大師的最新鉅著!西伯利亞鐵路的大歷史
從近代到現代、從沙俄到蘇維埃俄國,歷經俄日戰爭、十月革命與兩次大戰;橫跨七個時區的西伯利亞鐵路,被認為是世界最長鐵路,也是史上最偉大的鐵路。它行經歐陸俄羅斯心臟地帶、世界最深的貝加爾湖、地震頻繁的永凍層地帶,到達太平洋彼岸的海參崴。現今東亞與遠東地區的局勢與政治面貌,可說與西伯利亞鐵路的興建以及影響息息相關。在本書中,除從提案到決定興建,以及興建這條偉大鐵路的過程中歷經的困難與經過,英國鐵道史大師克里斯汀‧沃爾瑪並將細數這條鐵路在這一世紀以來對東亞與遠東地區政治、外交、戰爭、經濟和文化活動與造成的衝擊與影響。
◎史上最偉大的鐵路,只花了十三年就完成?代價,是一個帝國的傾覆
西伯利亞鐵路在沙俄時期定案並施工,雖然歷經政治、經濟以及實際工程上的許多波折,但仍奇蹟似地只花了十三年多一點就完工。不但從此改變西伯利亞地區的人文地貌、戰略價值,也改變前仆後繼湧入西伯利亞的移民者命運。
然而,這條最偉大鐵路的奇蹟,卻也牽動俄國改朝換代;雖然由十九世紀沙皇原始構想、皇太子破土開工,也因此而使英國的煤氣火車頭、破冰船,美國的鐵橋工程技術、建材套件得以被引入俄國,帶動俄國的工業發展。甚至跨越國界撼動區域乃至世界歷史,形塑現今地緣政治面貌。但這條鐵路也引發俄日戰爭、對俄國造成重創;其昂貴的造價也引起十月革命,致使沙俄走向敗亡末路。
◎建造這條鐵路的人、使用這條鐵路的人,他們發生了什麼事?
除了歷史、國家與政治外,沃爾瑪也在本書中細數那些建造西伯利亞鐵路的人、透過這條鐵路創造影響力的人--謝爾蓋‧維特為什麼被視作為西伯利亞鐵路興建的推手?他有什麼樣的背景與想法,又下了什麼樣的政治決斷?阿納托利‧庫洛姆津,又如何透過西伯利亞鐵路引進移民,不但改造西伯利亞的人口構成,他又如何使西伯利亞「俄羅斯化」?還有那些各區段工程總監的施工故事、政治或軍事人物,曾經因為這條鐵路提出過什麼樣的想法與作為。除此外,沃爾瑪並透過大量的資料,考據出那些早期的旅行者,透過這條鐵路而看見什麼樣的世界,經歷了什麼樣美好的,或是驚恐的旅程。
直至現代,西伯利亞鐵路仍在持續運行當中。
這條通往世界盡頭的鐵路,在運送過血腥與屠戮、移民與罪犯後,
現代的俄羅斯,又賦予其什麼樣的樣貌?
又如何持續影響經濟發展,以及當代的地緣政治?
好評推薦
「大開眼界的精彩敘事,沃爾瑪引領讀者飽覽這條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鐵路……全書詼諧機智、流暢俐落,春秋之筆鞭辟入裡、精準獨到,向讀者展示了,這條世紀大鐵路背後,俄羅斯民族令人陶然神往的人民、歷史、思維……。」
《泰晤士報》
「素以論理清晰見長的沃爾瑪,此書精闢論析這條鐵路在地緣政治史上的重大地位,套用他亦莊亦諧的文字風格,『就一條默默走過百餘年滄桑歷史的鐵路來說,這負擔實在不是沉重兩字可以一語帶過。』……全書夾敘夾議,評述公允,令人信服。」
《週日郵報》
「超絕非凡的世紀工程奇蹟,精采絕倫、引人入勝的全面綜覽考察。」
《每日快報》
東歐百年史.冊1-3:共同體的神話(3冊合售) [图书] Goodreads
臺灣商務 2023 - 8
帝國邊陲的小族群如何擺脫壓迫與集權的殘影,對抗自我消亡的恐懼?<br /><br />從「我是誰」到「我能是誰」的具體實踐,一段值得臺灣人民借鑑的百年追求<br /><br /><br />二十年後的今日,東歐依舊難免於民粹浪潮,普丁侵烏後,更是再度成為民主與法西斯的理念衝突之地。若對東歐一無所知,人們將無從知悉當代,我們也將無從構思未來。<br /><br />── 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蕭育和<br /><br /><br /><br />民族主義的激情,來自於強烈感受到族群命運的召喚,並不惜以流血衝突的極端手段,呈現最大的戲劇張力。<br /><br />──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伍碧雯<br /><br /><br /><br />─✧─✧─套書附贈別冊─✧─✧─<br /><br />【特別收錄1】臺灣版獨家作者序:中東歐民族主義與烏克蘭戰爭帶來的啟示<br /><br />【特別收錄2】中東歐歷史學家夏克勤專文導讀:歷史學家如何看待族群衝突引爆的大屠殺<br /><br />【特別收錄3】中研院臺史所吳叡人專文導讀:政治學家與歷史學家關於東歐民族的對話<br /><br /><br /><br />✧一個無意識的政策,帶來攪動歐洲版圖百年的民族恐懼<br /><br />1780年代,哈布斯堡君主約瑟夫二世頒布法令,將德語做為領土內的官方語言,意圖從龐大而分散的疆域中建立一個現代化國家,但他的行動卻產生了極端的反效果:當在一個融合了多族群、缺乏民族意識的土壤上,種下民族主義的種子,帝國勢必面臨分裂與內戰的局面。<br /><br /><br /><br />各個族群在這塊大陸上拔地而起、彼此相互競爭,擔心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會在這波統一浪潮中消失。混亂的意識形態促成了賽拉耶佛暗殺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哈布斯堡王朝瓦解、民族自決興起,中東歐人民從和約製造者手中拿到了民族自決的資格,但這些新興國家不過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縮影,族群衝突的問題更加激化,導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種族滅絕。<br /><br /><br /><br />1949年後,共產鐵幕隔絕了中東歐,史達林主義席捲當地,戰前的民主自由成了極權政體,散落在中東歐的國度紛紛變成極為相似。但在這段鐵壁之後的日子,對文化與民族消亡的恐懼卻從未消失,他們在既有的框架之下尋求民族主義的殘影,激發了匈牙利革命、布拉格之春、羅馬尼亞西奧塞古的轉向以及諸國內政的改革。<br /><br /><br /><br />✧忽略歷史對東歐的號召,將無法理解當代歐洲的困境<br /><br />長年夾在帝國邊陲的中東歐民族,共享了西歐鮮有的歷史經驗,兩百多年來的自治呼聲常常在相互交織的民族中種下血腥的結果。十八世紀統治者所預想的多元國度從未在東歐真正扎根,反帝國的意識、對被遺忘的恐懼、被煽動的種族意識與排外主義,構成了這塊土地的主要敘事。<br /><br /><br /><br />這種動盪經歷讓東歐人對歷史的不穩定有著敏銳的感受:他們崇敬民族英雄的歷史故事,時時害怕自身民族從土地上消失。這種獨特的情緒讓東歐人與眾不同,即便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自由民主的風吹進了這塊土地,東歐人依然無法擺脫民族主義的殘影,促成了民粹主義的興起、對極權過去的懷念,就連種族滅絕的槍響都仍未消散。<br /><br /><br /><br />歷史的進程所帶來的恐懼是如何影響至當代?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康奈利教授追溯了民族主義如何在東歐各地拔地而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國家的建立以及如何被納粹帝國和蘇聯集團吸收;共產主義崩潰後民主和分離主義運動重新出現後的發展;以及最近整個地區的民粹主義政治浪潮。<br /><br /><br /><br />想要了解歐洲,就不能遺忘東歐的歷史;想突破歐洲共同體的神話,就必須從東歐開始。
共同體的神話:東歐的民族主義與社會革命的崛起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From Peoples into Nations
作者: 約翰 康納利(John Connelly) 译者: 羅亞琪 臺灣商務 2023 - 8
1780年,哈布斯堡帝國君主約瑟夫二世發布飭令、決心建立以德語為主的現代化帝國,他始終沒有料想到這個毫無民族意識的政策,卻意外點燃民族主義的戰場,破碎了帝國疆土、撕裂了團結意識,多元民族便在殘敗的帝國間拔地而起,波動了歐洲歷史的發展。<br /><br />1848年來自西歐的自由主義聲浪,激化了東歐族群的民族權利訴求,他們站上歷史舞台對抗帝國的「殖民政策」,希望能奪回自己的歷史和語言。然而,當這些小民族試圖對抗擁有優勢地位的德意志文化時,卻赫然發現敵人不只是中央統治者,更是原本和平共處、使用不同語言的左鄰右舍。<br /><br />從馬扎爾同化運動、反猶主義到塞爾維亞對穆斯林的歧視,當這些宣稱被壓迫的族群起而抗爭之時,卻也在民族神話與歷史的戰場上你爭我奪,誰是誰的民族英雄、誰又是誰的國家叛徒?當多元的社會在一夕之間被迫區分成自我與「他者」(Other),任何激發暴力與種族思惟的行動,都被合理化成保衛民族的手段。<br /><br />哈布斯堡帝國決心維持的多元疆土,卻諷刺地誕生了族群民族主義,人們似乎不再有理由與「他者」共存,即便在一百年前他們曾經相安無事。1914年,來自南斯拉夫的普林西普刺殺了斐迪南大公,這齣源於族群衝突的暗殺行動,最終卻引爆了血腥大戰與種族屠殺。夾在帝國之間的東歐人民,原本希望能在自己的民族之下擁有自由,為何走到這個境界?<br /><br />從多族群共榮到民族意識的崛起,位處歐陸邊緣、帝國環繞下的東歐,如何對抗遺忘?<br /><br />長年夾在帝國邊陲的中東歐民族,共享了西歐鮮有的歷史經驗,斯洛伐克人、波士尼亞人和無數其他人在其中並肩生活,兩百多年來的自治呼聲常常在相互交織的民族中種下血腥的結果。十八世紀統治者所預想的多元國度從未在東歐真正扎根,反帝國的意識、對被遺忘的恐懼、被煽動的種族意識與排外主義,構成了這塊土地的主要敘事。<br /><br />這種動盪經歷讓東歐人對歷史的不穩定有著敏銳的感受:他們崇敬民族英雄的歷史故事,時時害怕自身民族從土地上消失。從哈布斯堡王朝、鄂圖曼帝國到納粹德國與蘇聯,夾雜在帝國邊陲、被帝國形塑的東歐是如何發展?民族主義浪潮如何席捲東歐大陸,點燃一次大戰的戰火、成為種族滅絕的暗流,更形塑了今日的價值判斷?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康奈利教授追溯了民族主義如何在東歐各地拔地而起、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族群衝突淵源於何處,以及這股力量如何影響後續的種族屠殺和滅絕。<br /><br />想要了解歐洲,就不能遺忘東歐的歷史;想突破歐洲共同體的神話,就必須從東歐開始。
【東歐百年史‧冊2】共同體的神話:極權暴政的席捲與野蠻歐陸的誕生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From Peoples into Nations: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作者: 約翰 康納利(John Connelly) 译者: 黃妤萱 臺灣商務 2023 - 8 其它标题: 共同體的神話:極權暴政的席捲與野蠻歐陸的誕生



這是一個極權吞噬弱小民族的黑暗時代。
從納粹到共產,穿越離散人群,踏過染血大地,
近代東歐如何從浩劫中重生?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畫下了句點,散居中東歐的小民族在和約締造者的手上紛紛完成獨立建國,哈布斯堡帝國宣告瓦解,多元價值從中東歐急忙撤退。一次世界大戰後,中東歐新興國家以自由民主建立政權,卻在建國後沒多久紛紛拋棄了自由民主的理念。在經濟殘破的戰間期,收復領土與同胞成為了中東歐共譜的曲調,無法忘懷那些在疆土之外的「同胞」,解救他們成為團結國民的唯一方式。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侵略波蘭,開啟中東歐最殘忍的「東方總計畫」。這位人稱「波希米亞下士」的納粹元首,他對斯拉夫人與猶太人的恨意,就萌生自族群衝突不斷的中東歐。這股黑暗仇恨點燃了種族屠殺的戰火,數百萬平民遭難,卻無法將破碎的中東歐重新凝聚,夾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國際情勢,反而讓他們利用戰爭的苦難來奪回土地。當希特勒入侵東歐唯一的民主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時,周圍的國家睜大了雙眼,看清與納粹合作可以帶來的領土好處。

  二戰後,共產鐵幕隔絕了中東歐,史達林主義席捲當地,戰前的民主自由成了極權政體,散落在中東歐的國度紛紛變成迷你版的蘇聯,運行類似的共產主義、五年計畫與監控系統。史達林誓言建立社會主義國度,卻沒想到東歐各地的民族情懷從未散去。

  從多族群共榮到民族意識的崛起,
  位處歐陸邊緣、帝國環繞下的東歐,如何對抗遺忘?

  長年夾在帝國邊陲的中東歐民族,共享了西歐鮮有的歷史經驗,斯洛伐克人、波士尼亞人和無數其他人在其中並肩生活,兩百多年來的自治呼聲常常在相互交織的民族中種下血腥的結果。十八世紀統治者所預想的多元國度從未在東歐真正扎根,反帝國的意識、對被遺忘的恐懼、被煽動的種族意識與排外主義,構成了這塊土地的主要敘事。

  這種動盪經歷讓東歐人對歷史的不穩定有著敏銳的感受:他們崇敬民族英雄的歷史故事,時時害怕自身民族從土地上消失。從哈布斯堡王朝、鄂圖曼帝國到納粹德國與蘇聯,夾雜在帝國邊陲、被帝國形塑的東歐是如何發展?歷史的進程所帶來的恐懼如何影響至當代?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康奈利教授追溯了東歐各國建立後的民族主義浪潮;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種族屠殺源自於何方;鐵幕落下後中東歐人如何在暗流之下保存民族意識;以及中東歐的民族主義如何突破社會主義的枷鎖,重新主導中東歐的歷史敘事。

  想要了解歐洲,就不能遺忘東歐的歷史;想突破歐洲共同體的神話,就必須從東歐開始。

  ─✧─✧─【東歐百年史】套書限定別冊─✧─✧─
  【特別收錄1】臺灣版獨家作者序:中東歐民族主義與烏克蘭戰爭帶來的啟示
  【特別收錄2】中東歐歷史學家夏克勤專文導讀:歷史學家閱讀東歐的多種方法
  【特別收錄3】中研院臺史所吳叡人專文導讀:政治學家與歷史學家關於東歐民族的對話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收錄在套書別冊)
  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歷史系助理教授  夏克勤

  好評推薦(依來函順序排列)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葉浩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伍碧雯
  作家  林蔚昀
  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蕭育和
  歷史作家  謝金魚
  作家  許菁芳
  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

  本書讓打造東歐民族國家的政治鑿痕歷歷在目,且同時戳破了民族是同文同種以及民族必須走向獨立建國的兩大現代政治神話。──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葉浩

  民族主義的激情,來自於強烈感受到族群命運的召喚,並不惜以流血衝突的極端手段,呈現最大的戲劇張力。約翰.康納利將東歐民族主義的激情展現,耙梳為肌理清晰的敘述,帶領讀者冷靜地掌握近代東歐歷史的重要面向。──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伍碧雯

  東歐從二十世紀伊始就是理念激烈交鋒之地。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在此催生新品種的共同體,無論是泛化的血濃於水共同體還是無產階級,世紀最優秀的法學家曾經在此追求最完美的憲法,初生的法西斯主義也在這裡紮根茁壯。東歐更是秩序理念激烈碰撞之地,帝國秩序的瓦解沒有帶來民族共容的和平,兩大極權的生存空間野望將它染成一片血色,曾經東歐是蘇維埃全球共產革命的堡壘,世紀之交的它是歐洲共同體理念的試煉。二十年後的今日,東歐依舊難免於民粹浪潮,普丁侵烏後,更是再度成為民主與法西斯的理念衝突之地。若對東歐一無所知,人們將無從知悉當代,我們也將無從構思未來。── 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蕭育和

  作為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東歐千年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卻鮮少能讀到從東歐視角出發的歷史,這是本不能錯過的書。── 歷史作家  謝金魚

  全面而清晰的論述,值得收藏。──作家  許菁芳

  如果你想要了解為什麼反自由民主不是新穎的想法,或是為什麼匈牙利、波蘭和巴爾幹半島會出現一系列領導人,且這些領導人似乎呼應了歐洲歷史上的黑暗時期,那這本涵蓋東歐兩百年的書會是很好的開始……最近很少有作品能讓過去與現代如此相連。── 維克托.謝別斯琛(Victor Sebestyen,《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作者),《星期日泰晤士報》

  康納利出色地捕捉了他筆下那些民族的分歧與競爭:他們彼此之間的一致性如此稀少、對「共同困境」認知又如此缺乏。── 羅伯特.埃文斯(Robert John Weston Evans,牛津大學教授),《文學評論》

  一部豐富的中歐和東歐史。── 達米爾.馬魯西奇(Damir Marusic),《華盛頓評論家》

  本書無疑將成為研究民族主義如何作為東歐政治力量的一個里程碑。──《生存:全球政治與戰略》月刊(Survival: 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

  作者不僅為讀者提供了關於東歐人民如何形塑國家的詳細「速成課程」,更進一步提供了沉浸於知識的路線圖。康納利的專著是對更廣泛地了解東歐的一個寶貴貢獻,也是一本關於這個地理空間的介紹性教科書,在那裡,二十世紀發生的好事和壞事都特別多。── 帕維烏.馬凱維茲(Paweł Markiewicz),《斯拉夫與東歐評論》(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一部關於東歐史的鉅著,有力地提醒我們現代歷史中民族激情的持久性和適應性所帶來的力量。不可否認地,康納利是研究中歐和東歐歷史的專家之一,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比較歷史學家。在進行任何廣泛的全球比較之前,我們需要豐富,嚴謹和權威的區域歷史,這本書提供了我們路徑。── 馬烏戈塔.馬祖雷克(Małgorzata Mazurek,哥倫比亞大學波蘭研究副教授),《H-Diplo》

  康納利寫了一部範圍廣泛、內容豐富的東歐史。作為一個處於學術巔峰的熟練歷史學家寫下的作品,此書無疑將在該領域內,以及在未來幾年得到討論與辯論。── 荷莉.凱斯(Holly Case),《問題時代》(The Age of Questions)的作者

  本書將宏大的敘事與具有揭示性(且往往是感人)的細節結合,康納利的寫作充滿激情、活力、博學和洞察力,為東歐歷史的關鍵問題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在一個民族主義產生如此悲慘後果的地區,為什麼民族主義仍然成為政治和文化的組織原則?我想我怎麼推薦都不為過。── 葉禮廷(Michael Ignatieff),布達佩斯中歐大學校長

  在這本強而有力的書中,康納利為新一代讀者闡明了歐洲最複雜的地區之一的歷史。本書常常令人感動、引人入勝,將吸引那些熟悉東歐舊事的人,或是那些想了解二世紀歐洲政治行動和思想中心的讀者。── 艾利森.強森(Alison Frank Johnson),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是由一位了不起且高度引人入勝的作家,所寫下的一如往常有趣和生動的作品,康納利所做的不僅僅是講述當代東歐的形成過程,他是一位通過解釋來幫助讀者理解事件脈絡的大師。──諾曼.內馬克(Norman M. Naimark),《種族滅絕:一部世界歷史》(Genocide: A World History)的作者

  在這本強而有力的東歐歷史綜述中,康納利闡明了該地區的共同問題以及其豐富的多樣性。每個對歐洲過去和現在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閱讀此書。── 詹姆斯.希恩(James J. Sheehan),史丹福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

共同體的神話:柏林圍牆的倒塌與意識形態的洗牌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約翰 康納利(John Connelly) 译者: 楊雅築 / 蔡耀緯 臺灣商務 2023 - 8
1780年,哈布斯堡帝國君主約瑟夫二世發布飭令、決心建立以德語為主的現代化帝國,他始終沒有料想到這個毫無民族意識的政策,卻意外點燃民族主義的戰場,破碎了帝國疆土、撕裂了團結意識,多元民族便在殘敗的帝國間拔地而起,波動了歐洲歷史的發展。<br /><br />1848年來自西歐的自由主義聲浪,激化了東歐族群的民族權利訴求,他們站上歷史舞台對抗帝國的「殖民政策」,希望能奪回自己的歷史和語言。然而,當這些小民族試圖對抗擁有優勢地位的德意志文化時,卻赫然發現敵人不只是中央統治者,更是原本和平共處、使用不同語言的左鄰右舍。<br /><br />從馬扎爾同化運動、反猶主義到塞爾維亞對穆斯林的歧視,當這些宣稱被壓迫的族群起而抗爭之時,卻也在民族神話與歷史的戰場上你爭我奪,誰是誰的民族英雄、誰又是誰的國家叛徒?當多元的社會在一夕之間被迫區分成自我與「他者」(Other),任何激發暴力與種族思惟的行動,都被合理化成保衛民族的手段。<br /><br />哈布斯堡帝國決心維持的多元疆土,卻諷刺地誕生了族群民族主義,人們似乎不再有理由與「他者」共存,即便在一百年前他們曾經相安無事。1914年,來自南斯拉夫的普林西普刺殺了斐迪南大公,這齣源於族群衝突的暗殺行動,最終卻引爆了血腥大戰與種族屠殺。夾在帝國之間的東歐人民,原本希望能在自己的民族之下擁有自由,為何走到這個境界?<br /><br />從多族群共榮到民族意識的崛起,位處歐陸邊緣、帝國環繞下的東歐,如何對抗遺忘?<br /><br />長年夾在帝國邊陲的中東歐民族,共享了西歐鮮有的歷史經驗,斯洛伐克人、波士尼亞人和無數其他人在其中並肩生活,兩百多年來的自治呼聲常常在相互交織的民族中種下血腥的結果。十八世紀統治者所預想的多元國度從未在東歐真正扎根,反帝國的意識、對被遺忘的恐懼、被煽動的種族意識與排外主義,構成了這塊土地的主要敘事。<br /><br />這種動盪經歷讓東歐人對歷史的不穩定有著敏銳的感受:他們崇敬民族英雄的歷史故事,時時害怕自身民族從土地上消失。從哈布斯堡王朝、鄂圖曼帝國到納粹德國與蘇聯,夾雜在帝國邊陲、被帝國形塑的東歐是如何發展?民族主義浪潮如何席捲東歐大陸,點燃一次大戰的戰火、成為種族滅絕的暗流,更形塑了今日的價值判斷?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康奈利教授追溯了民族主義如何在東歐各地拔地而起、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族群衝突淵源於何處,以及這股力量如何影響後續的種族屠殺和滅絕。<br /><br />想要了解歐洲,就不能遺忘東歐的歷史;想突破歐洲共同體的神話,就必須從東歐開始。
黑甲山的微光 [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Terror Capitalism: Uyghur Dispossession and Masculinity in a Chinese City
9.6 (5 个评分) 作者: 戴倫.拜勒(Darren Byler) 译者: 鄭煥昇 臉譜 2023 - 7 其它标题: 黑甲山的微光:中國恐怖資本主義統治下的新疆,從科技監控、流放青年與釘子戶一窺維吾爾族的苦難與其反抗
黑甲山,烏魯木齊又一處因「貧窮」與「落後」被剷平的穆斯林社區

曾經唯有在這裡,他們才是自由的

《新疆再教育營》作者、人類學家戴倫‧拜勒歷時8年以上

記錄21世紀中國恐怖統治下的維吾爾族男性

在一座城市裡的流亡、夢想及抵抗

關注推薦──

艾賽提‧蘇來曼(Eset Sulaiman)│維吾爾文學博士、獨立學者,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前教授

侍建宇│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安所副研究員

阿布都瓦力‧阿尤普(Abduweli Ayup)│維吾爾語言學家及詩人

阿潑│媒體工作者

喬舒亞‧弗里曼(Joshua L. Freeman)│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訴說他們的故事,讓人知道他們是如何自知會被捕、被『消失』,

讓我們能一面看著他們的社會生活崩解,一面仍勉力將之抓住。」

新疆區域研究、科技監控的知名學者戴倫.拜勒,在這本既宏觀又兼具個人感性的民族誌中,一方面透過全球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研究視野,探究新疆地區的極權治理與大規模監控體系,如何借鏡於美國科技產業的發展,並挪用全球反恐主義論述,以合理化對穆斯林族群在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剝奪。一方面則細緻描述了在恐怖統治之下,逃離鄉間科技監控與再教育營的年輕維吾爾族男性,流離於烏魯木齊這座城市短暫的自由、友誼及夢想。

2010年以來,除卻大規模發展的科技監控與數位圍場,受國家政策所鼓勵「西進」的漢族移民,在政策的保障下,逐步過上有車、有房、有孩子的「美好生活」。在這十幾年間,北京政府也透過漢族移民體現殖民體系的微型政治,用以展現好的「素質」,對比「不夠中國」與「現代化」的穆斯林傳統文化與生活。以反恐戰爭為名,年輕的維吾爾族更被迫要做出一個二擇一的決斷:他們要麼效力於國家當局,在國家警察的嚴密督導下擔任協警、再教育營講師、情資工作者,要麼就得被送進營區或工廠體系,成為監控體系的一員。

然而,在如此天羅地網的監控與剝奪之中,亦有少數人試圖活出「中國夢」之外的生命樣態。他們是刮去鬍子、身穿符合都會風衣著,試圖在都會安身立命的學徒、業務、廣告從業人員,在以漢族為中心發展的經濟政策中載浮載沉,相濡以沫;是花數十年記錄郊山穆斯林社群的漢族攝影師;在都會郊區的黑甲山社區最後一個牧羊人;是努力以友誼及網路社群延續穆斯林宗教、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年輕穆斯林男性。

在土耳其茶館、以清真寺為中心發展的街區或維吾爾朋友的自家住宅中,作者與他們交談、閱讀,跟著他們一同面臨被拘捕的壓力,試圖在壓迫之外,透過書寫他們的困頓、掙扎與慾望,展開「生命不至無足輕重」的敘事工作,留下他們被消失前,追求有限的自治的最後一抹身影。

國際讚譽──

《洛杉磯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加拿大文學評論》

《環球郵報》、《歐亞地理與經濟學》短評

提出了對於國際人權中最重要和爭議的議題之一的關鍵洞察力。拜勒基於大量的一手研究資料庫,深入詳細地探討了維吾爾族的迫害和文化滅絕。對於人權、監控、中國、穆斯林、伊斯蘭恐懼症、資本主義等方面的研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資源。

──劉大衛(David Palumbo-Liu),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對於維吾爾族遭受剝奪一個全面性的解讀。在滿是暴力與恐怖的人類學脈絡之下,取得了在政治熱情與學者研究之間的平衡,同時也具備重要的反身性。目前維吾爾族經歷了如此之多,但我們卻了解極少。本書是少數能夠對於新疆局勢帶來這樣複雜理解之作。

──莉莎‧洛菲爾(Lisa Rofel),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戴倫.拜勒的民族誌研究是一個寶貴的貢獻。他提供了過去十年一個針對維吾爾生活,稀有、微觀且基層的視角。他的故事寫作巧妙地讓讀者深入了解人物內在生活,並提供了對維吾爾體驗的非凡洞見。

——方文莎(Vanessa Frangville),《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

如果墾殖者殖民主義的特徵是被剝奪土地/財產的原住民他者,將其身體移除和置換為新的墾殖者社會,那麼當代的新疆或許是二十一世紀墾殖者殖民主義的前端,令人不安。

——麥可.克拉克(Michael Clarke),《族裔和種族研究》(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幾年以來,戴倫‧拜勒孜孜不倦且深刻地描述了維吾爾社會被剝奪的過程,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當代的墾殖者殖民主義、維吾爾遊子的生活,以及在維吾爾故鄉繼續發生的危機。拜勒以感人的筆觸,具說服力地揭示,一個政權不能阻止一個被邊緣化的社會創造新形態的社會意義。

──喬舒亞‧弗里曼(Joshua L. Freeman),亞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雖然許多關於「維吾爾族被剝奪」的學術討論通常圍繞其系統性的元素展開,但拜勒呼籲我們從微觀、個人層面來檢視其毀滅性的影響。因此,其理論和方法框架的強度是清晰明確的:他透過詳細的民族誌研究對恐怖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去人性化進行了剖析,敦促讀者記住,抵抗始於重新肯定受壓迫者的人性。

——大衛.R.史特普(David R. Stroup),《PoLAR》
伊朗 [图书] 豆瓣
Understanding Iran: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From Persia to the Islamic Republic, From Cyrus to Khamenei
作者: 威廉‧波爾克(William R‧ Polk) 译者: 林佑柔 光現出版 2017 - 6
被消滅的帝國,
被出賣的主權,
被低估的革命,
被詛咒的石油,
以及今日的--伊朗。
本書涵蓋過去兩千年的伊朗歷史。從最早可追溯的中亞民族開始,涵蓋土耳其(突厥)、波斯、蒙古、伊斯蘭教等影響,直到今日西方世界與伊朗的核武爭執。全書脈絡紮根於「什麼構成伊朗人?」細述種族、宗教、文化、科技如何影響這片土地,和如何孕育出成近代的伊朗建國及政變,最終導致當前的核武問題,並結於可能的解決之道。
◎主流媒體不會告訴你的事Ⅰ:伊朗的石油,英國拿到最多好處
二十世紀初期,俄國與英國持續在伊朗進行角力,派出他們各自的代理人,企圖在伊朗的獲得最大的利益。一次大戰後,這樣的角力不但白熱化,而且聚焦到石油資源上,並且引起國民對皇室的不信任。在英國取得上風後,由英伊石油公司透過出口石油獲得的利潤,伊朗最多只佔十七%%,伊朗人只能擔任非技術性工人。而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合作的阿美石油公司呢?是五五分帳,而且製造沙烏地阿拉伯的中產階級、企業家與建設者。
◎主流媒體不會告訴你的事Ⅱ:由美國一手打造的「邪惡軸心」
二○○三年,小布希指責伊朗是「邪惡軸心」,美國政府提出這項指控的重點之一在於伊朗的核子武力。美國輸出的各式影集、電影中,恐怖主義往往與伊朗有關,連伊朗政府都總是「企圖顛覆世界和平」。但不會有人告訴你:在尼克森總統時期,美國賣給伊朗的新式武器就超過一百億美金。國務卿季辛吉並指示:讓國王買到所有他想要的(武器)。猜猜看其中包括什麼?
核子武器設備與設施。
而這也就是三十年後,小布希所謂「邪惡軸心」的起點。
◎從世俗化到「神」的國度
一次大戰前,伊朗曾在禮薩國王的主導下進行一連串的現代化措施,其中也包括為西方價值觀所推崇的解放婦女。然而,在一九七九年,主導現代化的巴列維王室終結,革命政權--「真神的政府」的實際領導者,何梅尼上台,重新把伊朗帶回伊斯蘭的教義下。
為什麼伊朗要走回頭路?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但這真的是「回頭路」嗎?在現代化、西化、解放婦女的背後,是國王穆罕穆德‧禮薩過於追求現代化建設而導致的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國王的現代化建設也沒有能夠有效改善伊朗人的生活,大多數的伊朗人依然貧窮、失意並且缺乏教育與知識。經濟危機則造成更多人失業,這讓伊朗人轉而投向與他們生活更貼近的宗教集團--烏里瑪。一度被流放在外的宗教領袖何梅尼也因此獲得機會,跨海主導超過四百萬名群眾參與的示威活動,結束伊朗的君主政體,也開啟了延續至今的「真神的政府」,何梅尼打造的伊斯蘭國度。也開始了伊朗與歐美世界的對立時代,直到歐巴馬解除對伊朗的禁運。
「國王的理想」與「人民的期待」之間產生的落差到底有多大?宗教對伊朗人的影響到底有多深?本書作者透過實際接觸伊朗人,甚至伊朗國王穆罕穆德‧禮薩、參與美國對伊朗的政策運作,深入分析伊朗局勢的變化。
◎最不西方的觀點
本書作者威廉‧波爾克(William R‧ Polk)不但是美國的中東歷史與政治專家,外國政策顧問,曾參與古巴飛彈危機處理小組。主持第二十屆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核武會議。此外,他並曾接觸伊朗最後一個國王,巴列維王朝的末代君主穆罕默德-禮薩,與其討論國政。他雖然是美國學者,但能夠在最大限度內跳出美式視角,除了帶讀者看盡伊朗從帝國到共和國的興衰。也因為他曾經參與美國對伊朗的政策執行與歸化,因此也更能夠細數歐美諸國對伊朗的影響、甚至壓迫。
◎一個普通伊朗人的視角
你能夠想像,當一個伊朗留學生到美國,他將面臨開戶時獲得「不能把錢匯回伊朗,否則是犯罪」這樣明確的警告嗎?生活在川普時代的美國,一個普通的伊朗人又希望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與自己的國家?本書同步收錄中文版「一個普通伊朗人的視角」,讓讀者能夠接觸到更真實的伊朗,以及一窺生活在歐美世界的伊朗人懷抱的期待與遭遇的困境。
名人推薦
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陳立樵
專欄作家、《茉莉花開》作者 陳婉容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副教授、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楊三億
「若你想了解伊朗,本書是絕佳的入門書。」——法里德・札卡利亞(CNN主持人及《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威廉・波爾克針對伊朗歷史及波斯文化的演變撰寫出精湛而富洞察力的歷史記述,對所有參與伊朗政策制定的人及那些有意了解這個關鍵國家及社會的人來說,《伊朗》是必備讀物。」——安東尼・辛尼(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將領,及《新時代指揮官》及《為和平而戰》的作者之一。)
「一位偉大的學者對伊朗文化及歷史所做出的出色評鑑。」——霍達達德・法爾曼法爾馬博士(伊朗前副總理)
「必讀之物……這是一份對伊朗深入而清晰的研究。」——特雷爾・阿諾德(美國國家戰爭學院的國際研究系前系主任)
「簡明易懂且令人獲益良多的一本書——使讀者細緻入微的了解伊朗這個複雜的社會,透過深入淺出的歷史、宗教傳統及近代經歷來了解伊朗人的觀念及政治是如何形塑而成。波爾克的作品廣博而切合現實,他的文字清晰易懂並展現出他的政治經驗。如果你認識在美國政府中負責伊朗及中東事務的人,請推薦他《伊朗》這本書,如此一來,美國政策成功的機會將會大幅度的提高。」——查斯・弗里曼(美國大使,前國際安全事務助理部長。)
「《伊朗》的巨大價值在於本書以深思熟慮而清晰的視角來看待美國和中東事務的糾葛。本書是波爾克針對美國理解不足的區域新近寫就而成的睿智分析,其中所提到的內幕消息說明了美國和伊斯蘭共和國的關係有多麼接近戰爭,但更重要的部分在於讀者可以透過這本書深刻理解伊朗的歷史及文化,波爾克講述了一個關心美國和伊朗的人都應該坐下來好好一讀的故事。」——大衛・伊格內修斯(《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增量》一書的作者。)
「引人入勝而富有穿透力,一部我們迫切需要的出色作品。」——威廉・麥克尼爾(美國歷史協會的前會長,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伊朗》是一本名符其實的作品。」——羅伯特・基雷(前美國大使,寫於《外交學報》)
「《伊朗》一書完全沒有辜負它的標題,波爾克以伊朗這個迅速成為中東地區主導力量的社會為主題,為我們帶來一番周密而生動的介紹,這本書提醒我們,現在的伊朗人不只是置身於現在的領導人的統治枷鎖中,同時還受到英國、俄羅斯及美國的間諜活動、入侵及主導等痛苦回憶的束縛,我們往往可以從過去的歷史中汲取經驗,而波爾克自漫長而豐富的歷史中梳理出這些重要的教訓,他強調在現在及未來的幾十年中,真正去了解伊朗是至關重要的大事。」——羅伯特・基雷(前美國大使,寫於《五和十通訊》)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