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秀下架或隐去SS编号的条目

一册

一册 @atreides

222 本书  

作为一个基于图书馆馆藏情况的图书出版信息聚合网站,读秀一直是广大读者搜寻图书借阅资源的重要工具。但读秀收录的图书条目经常发生变动,有些图书一度收录(曾经有过读秀编号)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搜索到,或是读秀编号被隐去,容易被误认为不存在,给广大读者带来了一些不便。这种现象被一些朋友用图书馆管理术语戏称为“下架”。本书单收录一部分被读秀“下架”的图书,以便各位读者查阅出版信息,避免因读秀无条目而误认。 内容部分来自表瓣的一个豆列:SS编号发生过显隐变动的读秀书籍条目

中国近代法理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程波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本书《中国近代法理学》(1895—1949)的研究,希望通过理清晚清至民国种种《法学通论》教科书资源,从大规模的译介引入到自行编撰,考察各个时期《法学通论》教科书的编纂方法及内容如何与中国法理学学科门类相融合,以至形成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法理学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辨析已经刊出的诸多《法学通论》教材版本以及学脉渊源、学术成就并不同一的民国法学学者、法律教员,面对异域法律资源和法学理论,哪些是暗渡陈仓,哪些是移花接木,哪些与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与思想发生碰撞、融合。
中国近代刑法的肇端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少元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中国刑法近代化肇端于清末新政时期,《钦定大清刑律》是中国近代意义的第一部刑法典,它借鉴西方刑法最新成果,无论体例结构,还是原则内容都对中国近代乃至于当代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刑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先河地位。本书研究填补了中国刑法史的空白。
本书以清末变法修律的成果之一——《钦定大清刑律》为视角,研究中国社会近代转型与刑事法律变革的关系,揭示了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的普遍性,以及在这一背景之下,《钦定大清刑律》对于中国传统刑法继承较少,而移植西方尤其是大陆法系刑法内容颇多的事实,告诉人们:《钦定大清刑律》的出台,是历史的选择;然而,变法之中也有对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固守。
回顾中国近代刑法史,清末立法者在处理“国粹”固有法与异域继受法的冲突与融合时,采取酌法准情、折衷至当的基本态度,对于中国当代解决新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资源的关系仍具有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
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 [图书] 豆瓣
作者: 段秋关 2018 - 3
《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是一部宏大叙事性著作,将中国现代法治及中国古典“法治”联系一体,从而使读者可由今溯源古典政治法律思想。将现代法治思想与古代“法治”交相呼应,唤起读者以现代法治诉求的视角回眸中国传统法文化根基,以此坚定中国法文化自信,让中国法学由西方视野回归中国境遇。
本书历史跨度长达数千年,涉猎法律思想可谓群星璀璨,仅法律人物就多达几十位,可谓一册在手,便知中国法律思想之人物与著述脉络。同时,本书在论述中还试图厘清中国主要法律思想流派,如法治主义、近代民主主义法治,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法家与儒家、宋明理学与清末民初修律建制等,这些法律思想人物鲜活、思想理论深邃。尤其将中国法治传统定性为初级形态、常规形态,清晰地阐明了中国古代法治,经先秦法家由法治国达致礼法合治的主干脉络。
本书对于墨家的“天法”信仰与平民情怀,“无为而治”与简政放权的治国方略,也有颇多着墨并立足于法治理念的社会性与法治固有的控权、限权发展观,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话语与时代价值追寻到了历史的意蕴。当代在深层中延续着历史,历史在隐蔽处稳固着当代。
中国近代行政法(1901-1949) [图书] 豆瓣
作者: 程维荣 2018 - 1
中国近代行政法,始于清末新政,经民国,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行政法部门涉猎国家行政管理门类诸多、专门而具体,本书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分章铺陈,资料详实,层次分明。全书共八章,从中国近代行政法综述、行政立法制度、政府人事法、部门经济行政法、教育文化文生行政法、社会管理法,以及行政监督与司法等,体系性地介绍了中国近代行政法制的客观情况,弥补了学术留白,增添了法史理论的新内容。本书与《中国近代法制史》(1901-1949)一样,都归属中国法史的断代著作。
本书立足客观主义的历史态度,尽力还原中国近代行政法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行政法的新视角。
尼克松录音带(1971-1972)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道格拉斯·布林克利 编注 / [美]卢克·尼切尔 编注 译者: 张静 校译 2019 - 10
1971 年,在自己第一个总统任期里的尼克松决定在白宫的主要场所及电话线上安装声控的录音设备。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此事。这一决定的直接结果是超过3700 小时的“尼克松录音带”。
本书内容即根据解密的录音带整理而成。通过这些录音,我们可以知道尼克松在他最重要的事关重大国际关系和国内问题的私下谈话中都说了哪些实话——与苏联人的争斗和谈判,与中国(包括台湾地区的)的关系,越南战争,印巴战争,金本位制的终结和总统连任竞选;当然,录音中也包括了尼克松对甘地夫人、泰德·肯尼迪(Ted Kennedy)、亨利·基辛格和犹太人、同性恋者以及其他人说的“坏话”。
《尼克松录音带》是了解美国总统在现实中如何决策以及他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的绝好材料。
一册: 上册一度曾经有过DX编号000018664116,大概在2022年5月10日前后该条目消失。下册14892204还在。
谁在掌控俄罗斯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索尔达托夫 / 伊琳娜·博罗甘 译者: 吴俊 中信出版社 2011
《谁在掌控俄罗斯?:普京与俄联邦安全局的权贵之路》内容简介:9•11之后,当西方的目光已从克里姆林宫转向更为紧迫的恐怖主义威胁时,联邦安全机构已经进化成一支残酷、暴力、强权的势力——已经与现代俄罗斯国家的统治模式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众所周之作为前克格勃的一名普通军官,昔日的普京上尉,已经成为俄罗斯政治、经济权力的中枢——无论他身为总统还是总理。在普京崛起的同时,俄联邦安全系统也成功拜托了克格勃没落时代的悲凉,逐步成长为普京权力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经济、政治、反恐等诸多领域的渗透,如今的俄联邦安全局如同一条巨型章鱼的触角,协助执政者勾连着俄罗斯政治、经济生活的几乎全部重要领域。
五四事件回忆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占彪 2014 - 5
陈占彪编著的《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基本内容有六部分:1.“和会秘辛”通过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伍朝枢、西园寺侯爵、重光葵等巴黎和会参与者,以及当初在法国发动同胞阻止中国代表团签字的李宗侗的文章,让读者大致可以了解巴黎和会上中国所处的困境,是为北京学生五四游行的直接动因。2.“现场存真”是从当时的书信、日记、密电、呈文、报纸中将五四当时游行的现场呈现出来。3.“亲历者忆”收录了日后台湾地区“五四青年”的回忆,民国报刊中关于五四事件的叙述,这些亲历者的五四回忆,这也是本书最主要的内容。4.“日本五四”收录了关于1919年5月7日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游行示威,以及被日本警察和民众阻挠、殴打、镇压的记述,这个事件向为人忽略,但也是五四事件的一个向度。5.“五四演义”收录了蔡东藩、蔷薇园主、周瘦鹃、程生、汪静之等人数篇关于五四事件的“文艺创作”。6.“告日人书”辑录了当初各界人士,如北京学生、林长民、张继、何天炯、戴季陶、李大钊等人,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地劝说日本放弃侵略的“讲理”之辞。
尸检报告 [图书] 豆瓣
Past Mortems: Life and Death Behind Mortuary Doors
7.4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拉·瓦伦丁 译者: 马楠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8
卡拉·瓦伦丁为死者工作。
在成为世界上“超恐怖”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就是BBC剧集《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做实验和跳楼的那座博物馆)的馆长之前,她做了多年的尸检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
从尸体的第一个切口开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着手进行尸体的外部检查,随后依次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单独的器官,直至最后的尸体缝合。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尸检的过程和知识,了解人类生与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了解生命究竟是什么。
她对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发生什么,有生动的洞察。书中的每一章除详细描绘尸检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描述了作者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节目、剧集上看到的关于尸检的错误认知。她的文字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性和死亡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北洋海军官兵回忆辑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孙建军 整理 2017 - 7
甲午海战时,卢毓英任广东水师“广丙”舰管轮。他的回忆手稿,系由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金云铭先生发现并收藏于馆内,原稿无题,叙述了卢氏自年少入马尾船政学堂至离开海军的经历。其中,卢氏参加甲午大东沟海战、刘公岛保卫战的经历为关键,而大东沟海战部分曾以《卢氏甲午前后杂记》为题,节录发表在《方伯谦问题研讨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大东沟海战部分当然非常重要,但其他部分仍有存史的价值。故将全文点读,并根据内容代拟题《卢毓英海军生涯忆旧》。点读过程中,只做简单的技术性注释,以保持原作原貌,不代为读者作判断。
“北洋海军军官禀帖”部分,系转录自陈旭麓等编纂的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中日甲午战争》(下),该书早在1982年即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呈文,根据时间来看,应是当时北洋大臣王文韶下令征集的,故呈文分为“海军失利缘由”和“重整海军要略”两个部分,这可以从张哲溁呈文中看出。当然,除张哲溁之外,大多谈前者少,而谈或者多,敢言与不敢言,固因人而异,但避丑扬善亦属人之常情。这些“禀帖”是否是全部?亦不可知。为何那些被日军遣返的舰长们无一份发言存世?今已不可考。
“平远”舰三副林韵珂的报告,分为两个甲午、甲申两个部分。系池中祐在民国海军部负责编纂海军史时征集的,目前仅见此一份,转录自1997年台湾出版的《海军官校五十年》一书。显然,这不应该是全部,当时参加过甲午海战的北洋舰队军官健在的很多,相信池中祐都会向他们函调,难道其他人的“报告”均已泥牛入海了?实在令人不解。
《萨上将军会见记》一文,出自《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田汉先生于1941年的采访,刊于1941年4月15日的《海军建设》第2卷第1期。田汉先生热衷于甲午海战研究,曾撰文《关于中国海军的几个问题》载于民国三十年出版的《海军整建月刊》第一卷第十~十二期,解放后又撰《甲午海战》电影剧本。因本文中有萨镇冰对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杨用霖等人的评价,乃萨镇冰的一次发言,弥足珍贵,故一并收录。
“北洋舰队水兵回忆”这个部分,全部出自戚其章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调查。戚其章先生于1981年出版《北洋舰队》一书,曾选录4篇公开,而后又全部发表在戚海莹《甲午战争在威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前后的遣词少有不同,但意思仍然一直。水兵因所处的地位和见识,其回忆中有不确的地方,不必苛求,若与其它资料参照使用,仍不失其重要的价值。故一并收录。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上下)/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 2016 - 11
本书主要选编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方面的档案文献,主要包括国民政府战时军事组织制度,抗日作战军事方针、计划与部署,拱卫大后方持久抗战概况,抗日战争胜利与各地受降等几个方面,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军事概况。
宪政与民主/萧公权文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萧公权 2014 - 6
《宪政与民主》收录萧公权先生1932年移讲清华大学起,至1949年去国止,关于宪政和民主的一系列著述,计22篇。曾于1948年题为《宪政与民主》,合集刊布。所论既有宪政与民主的一般原理,对于外域政制的介绍,更多的还是对于当日中国的实际所作的阐发,特别是对于当时中国施行宪政和民主的现实途径的剖析,而寄希望于批评,寓建议于分析。作者文风平实,运思细密,将实证与学理沟通,解释与建构合为一体,足堪垂范后世;其思其虑,不仅有助于省思过去,而且裨益于措置当下,瞻望将来。
清代刑事裁判司法论证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洪启 2017 - 1
《清代刑事裁判司法论证研究 以刑部命案为中心的考察》以清代刑部“驳案”与“说帖”中的人命案件为基本材料,对清代刑事裁判的司法论证过程及特色进行微观考察。除导论与结论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通过对清代律典中人命犯罪的罪名体系的考察,分析传统律在逻辑结构、犯罪分类等方面的特征;第二章分析清代司法官员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第三章分析清代司法官员在适用法律时如何解释法律;第四章分析清代司法官员法律推理的“形式”因素;第五章分析刑事司法官员法律推理中的“实质”因素;最后的结论部分对清代刑事裁判的司法论证特色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增强当代裁判文书说理性的借鉴意义。
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 [图书] 豆瓣
作者: 赵晓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圣经》中译及其在华传播的语言文化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该书从追求“言文一致”的圣经白话翻译实践、“欧化白话”的形成及结构特点、用罗马字母“拼写汉字”的各种尝试与努力,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等多个方面,展开对上述主题的探讨,其内容丰富、全面而系统,就其整体性把握与研究而言,在学术界尚属首次。书中对许多内容的呈现,都具有新鲜性;对不少具体问题的考察与分析,均具有探索性。作者对于圣经多种文本积累丰厚,尝试融合历史学、宗教学和语言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将在华基督教史的研究带入到一个更为宽广的视域中,拓展出了一片学术的新天地。
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 [图书] 豆瓣
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 金子修一 译者: 肖聖中 / 吳思思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金子修一先生在皇帝祭祀研究方面的通论作品。从郊祀、宗庙、明堂、封禅及即位礼仪等具体制度入手,对汉唐间的皇帝祭祀进行了通贯性的考察。重视汉唐间各王朝对皇帝祭祀的不同运用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如西汉后期郊祀与宗庙制度的成立,南北朝时期在郊祀方面突出的正统之争,唐代皇帝祭祀中祝典性质的强化等,均显示了皇帝祭祀与时代传统之间的密切互动。作者自1970年代以来致力于从国家祭祀和礼制层面,探究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乃至东亚王权的特质所在,在日中学界均有深远影响。
公民权研究手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恩靳·伊辛 / [英]布雷恩·特纳 译者: 王小章 2007 - 5
从原住民权利、妇女权利、民权、男女同性恋者的性权利,到残障者权利、语言权利,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西方民族国家的人们经历了主张一系列新要求的重要潮流。这股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回应。各种政治和社会运动正在公民权的名义下形成和展开。公民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轴心。
本书凭借丰富的跨学科知识资源和对上述社会潮流的前沿性评论,成为目前这个领域最权威和最全面的指导用书,是研究者了解和进一步探索当代公民权问题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介绍
1.公民权研究:导论
恩靳·F.伊辛(Engin F.Isin)
布雷恩·S.特纳(Bryan S.Turner)
第一编 基础
2.政治公民权:权利的根基
托马斯·雅诺斯基(Thomas Janoski)
布雷恩·格兰(Brian Gran)
3.经济公民权:变化和全球化的威胁
安东尼-伍迪威斯(Anthony Woodiwiss)
4.社会公民权:社会变迁的基础
莫里斯·罗奇(Maurice Roche)
第二编 历史
5.古代公民权及其继承者
戴维·波切尔(David Burchell)
6.现代公民权
罗格斯·M.史密斯(Rogers M.Smith)
7.东方主义之后的公民权
恩靳·F.伊辛(Engin F.Isin)
第三编 取向
8.自由主义公民权
彼特·H.舒克(Peter H.Schuck)
9.共和主义公民权
里查德·达格(Richard Dagger)
10.社群主义与公民权
格拉德-德兰惕(Gerard Delantv)
11.政治理论和地缘分布中的激进民主公民权
克莱尔·拉斯莫森(Claire Rasmussen)
米切尔·布朗(Michael Brown)
第四编 形式
12.性公民权
鲁斯·里斯特(Ruth Lister)
13.公民权与印第安人:内部殖民主义的暧昧遗产
爱伦·C.凯恩斯(Alan C.Cairns)
14.文化公民权
托比·米勒(Toby Miller)
15.多文化公民权
克里斯蒂安·乔帕克(Christian Joppke)
16.宗教与政治:公民权的基本形式
布雷恩·S.特纳(Bryan S.Turner)
17.通向后民族的和去国籍化的公民权
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
18.生态公民权
迪安·克定(Deane Curtin)
19.城市、民主和公民权:历史意象与当代实践
恩靳·F.伊辛(Engin F.Isin)
20.世界公民权
安德鲁·林克莱特(Andrew Linklater)
索引
译后记
为了世界更美好 [图书] 豆瓣
作者: 钟之成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 7
本书记述了江泽民同志从1989年到2002年共出访了70多个国家、行程约60万公里的纪实。
为了世界更美好 [图书] 豆瓣
作者: 钟之成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 7
本书以客观、翔实的史料记录了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期间,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开拓进取,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反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展示了江泽民同志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智慧与风范。
创建日期: 2022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