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秀下架或隐去SS编号的条目

一册

一册 @atreides

222 本书  

作为一个基于图书馆馆藏情况的图书出版信息聚合网站,读秀一直是广大读者搜寻图书借阅资源的重要工具。但读秀收录的图书条目经常发生变动,有些图书一度收录(曾经有过读秀编号)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搜索到,或是读秀编号被隐去,容易被误认为不存在,给广大读者带来了一些不便。这种现象被一些朋友用图书馆管理术语戏称为“下架”。本书单收录一部分被读秀“下架”的图书,以便各位读者查阅出版信息,避免因读秀无条目而误认。 内容部分来自表瓣的一个豆列:SS编号发生过显隐变动的读秀书籍条目

走向最后关头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柯博文 译者: 马俊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6
日本问题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是本书的主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种政策在“西安事变”中并没有中断,直到1 937年8月在上海爆发战争,它才被完全放弃。作者在民族国家建设的分析框架下,用国民党、共产党叙事之外的“第三只眼睛”审视国民党政权建设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一致与冲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南京十年建国时期”(1927~1937)的认识。
最后的乌托邦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塞缪尔•莫恩 译者: 汪少卿 / 陶力行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今天,象征着某种国际正义的“人权”正为无数理想主义者们所青睐。它为我们带来了一幅更美好的人道主义社会的图景。尽管人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植根于历史与文化深处的普适价值,塞缪尔·莫恩却指出,这一激发了诸多社会运动的理念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渐为人熟知的。在《最后的乌托邦》这部颇具开创性的作品中,莫恩试图阐明人权观念如何登上历史舞台这一问题,并对人权在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和不确定的未来做出了有益的追问。
对一些人来说,人权的理念必需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或至少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抑或二战后问世的《世界人权宣言》。然而,在重新审视了充满戏剧色彩的人类道德史之后,《最后的乌托邦》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人权是在1968年之后才开始作为正义的诉求对民众产生影响的。无论是在东欧还是西欧,北美抑或拉美,作为某种社会行动主义与政治辞令的人权,在短短几年内便穿过联合国的走廊来到了世界的最前沿。
莫恩认为,正是在早期政治乌托邦的幻灭之后,人权才得以实现其当下的成就。当国际法逐渐代替人民斗争和流血冲突之时,个体权利的道德观也将取代政治幻想。但是,当“人权”超越人类希望的标语而进入充满纷争的政治议程时,我们必须持有更为警惕和审慎的态度。
公正的审判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戴维·J.博登海默 译者: 杨明成 / 赖静 2009
该书追溯法律演变的历程,并将其与更为广泛的社会发展相联系,论述集中于刑事被告权利的理论方面和地区、州级联邦法院的司法实践,以及权力语言所进入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对话的其他任何场合。
通过对美国历史上有关实行被告权利的浩瀚的、不完整的,有时是模糊不清甚至经常是有些神秘的文献加以综合与阐释,从而对一般读者和学生给予指导。
迷信与暴力 [图书] 豆瓣
Superstition and Force
作者: [美] 亨利·查尔斯·李 译者: X. Li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为撰写《迷信与暴力》一书,亨利•查尔斯•李从欧洲购买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和手稿等资料,现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亨利•查尔斯•李”分馆作为特殊藏品(special collection)珍藏。
作者旁征博引,记述了西欧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宣誓断讼、决斗断讼、神 判断讼、刑讯逼供等各种古老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介绍了相关著名案例,同时对西方法学充斥着迷信和暴力的、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以往更加清晰地阐明一些渐趋消亡的旧俗和迷信的来源。
尽管作者已逝世一百多年,但作为历史和法学的重要参考书,《迷信与暴力》依然不断被再版和重印,其学术和文化价值可见一斑。
◎ 编辑推荐
◆ 梅特兰:我们彻底地信任亨利•查尔斯•李及他的作品;
◆ 轰动一时的宏篇巨作,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亨利•查尔斯•李代表作,百年来不断再版和重印;
◆ 诠释人类从原始野蛮向文明开化迈进的过程,揭示人类思想中某些最离奇的迷思;
◆ 中文首译本,文辞典雅风趣,底本为1878年表达更清晰、内容更丰富的英文第三版。
◎ 名家推荐
李博士的荣誉就在于,他是少有的勇于挑战欧洲大陆的法律及法律文献的非英国学者之一。他用肉眼直视它们而不是透过眼镜来评判它们,后者是一种更为简单的工作。我们彻底地信任他,是因为他仅把视角固定在中世纪,而且他也从不引用那些带有冲突和争议的观点。我们不能把这种研究方法推荐给一般人而只能推荐给意志坚定者,而李博士正是一个拥有坚定信念、冷静客观、谨慎细心的人。
——费雷德里克•威廉•梅特兰(剑桥大学教授)
他在美国最有名的著作是《迷信与暴力》。大部分律师都熟知这本书,因为受到职业的影响,他们对这本书比那些执法者有更多的兴趣。这本书已经再版四次并仍在继续再版。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哈佛大学教授,中世纪史权威)
◎ 译者推荐
恐怕在那个时代,对宗教、神明、权威者等等的任何质疑,哪怕有理、有据、有节,都还是有风险、有争议的。然而,作者的先进性正在于此,我们在今天,仍可看到,这本写于百年前的书,几乎没有任何屈从于“时代局限性”的错误评论,甚至哪怕用今人的眼光看,都依然有点未卜先知的意思。——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历史学者的样态。
——X. Li(《迷信与暴力》译者)
产权与中国变革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其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收入本文集的文章最早一篇写于1986年,最近一篇写于2017年,作者始终依托中国改革的实际经验研究产权与制度变迁。
在开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一文中,作者对“既不时髦也不流行”的科斯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了阐释——到引人入胜的真实世界找问题、重点研究约束条件以及努力把认识一般化。以此方法论为引领,接下来的文章都是关于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涉及农地改革、国企改革、医疗改革、城乡关系、货币制度以及管制改革等领域。在结尾的“体制成本与中国经济”一文中,作者在重新厘定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及其转变的经济逻辑给出了新的解释。
阅读这本文集,读者不但可以跟随作者由微及著,纵览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也可为研究和理解中国的现实问题拓宽思路。
家国天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恒均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
如果在政人员看了,可能有帮助,对人民有好处……
著名独立学者、网络评论家、作家杨恒均博士汇集多年博文精华,首度出版简体字本!
才学兼备,媲美龙应台、林达的力作!
杨恒均潇洒、睿智、俏皮、机锋的笔锋,尤其是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出人意外的结论,都让读者有极大的惊喜。
本书情文并茂、庄谐并重,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以小见大,丝丝扣紧安邦治国之道。细读这些文字,可以感染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可以感触与世界共振的中国新时代脉搏,可以感受求道、闻道、行道的刚毅与睿智。
●封面创意:
本书封面创意来自唐德刚先生“历史三峡论”。唐教授把人类历史发展比作水过三峡,在历史的潮流中,必然有其转型期,此转型期就是瓶颈,是为“三峡”。“三峡”从不是顺流直下的,但“三峡”过后,百川归海,大势却是任谁也无法扭转的。
●推荐语:
我是杨恒均的粉丝。他见多识广,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揭示怎样的制度先进,怎样的制度腐朽;读着,读着,就让你点头信服了。现在初露锋芒,了得!要得!
——中山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知名近代史专家 袁伟时
杨恒均先生的文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立下了一个标杆。常识、优美、智慧和担当是这些文字给我的最为基本的感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于建嵘
杨恒均穿行体制内外的经历,游走世界各国的阅历,是大多数写作者不可能具
备的,但成就他最根本的,除了天赋的悟性,我以为是两点:一是坚守真诚善良正直的良知。二是勤勉。
——知名公共知识分子,著名杂文家、时评家 鄢烈山
中国土地问题调查 [图书] 豆瓣
Investigation on China's Land Issues:Land Rights from the Civilian Perspective
作者: 刘守英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4
《中国土地问题调查》的成书得益于作者和一众同仁30年来对中国土地问题不停歇的调查、思考、研究和记录,尽管调查对象不一,时期有别,但汇集到一起颇能看出中国土地制度的一些本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收入本书的案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农村土地问题,另一部分是城市土地问题。作者采取的是一贯的笨办法:一手抵近调查。农村土地案例主线围绕集体所有制何去何从和农业经营制度的演化展开,探讨了包产到户以后中国农地制度的成员权集体所有制性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制度实施的效果,以及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服务主体规模化等农业经营制度的收益成本结构与制约。城市土地问题的研究分析了南海集体土地上的工业化、郑各庄集体土地上长出的城市、浙江的土地财政与城市化、陕西的以地质押与城市扩张,揭示了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特征与问题。
这些鲜活案例的结集出版不仅是作者与同仁为这场不同段马拉松调查所付出的心血凝结,更是记录了充满争议的中国土地改革背后的真实变迁片段。
思辨与立场 [图书]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理查德·保罗 / 琳达·埃尔德 译者: 李小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9
风靡全美的思维方法、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的扛鼎之作
带给你对人类思维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内容简介
风靡全美的思维方法、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的抗鼎之作,带给你对人类思维最深刻的洞察和最佳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作序推荐。
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未知的世界需要审辩式思维,复杂的世界需要审慎式思维。无论你当下在做什么,你想要什么,也无论你的感受如何,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而思维的品质将决定你未来是富裕还是贫穷、强大还是弱小……
没有看透纷繁复杂问题的智慧,就不能对问题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也不能界定和获取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信息,我们就会像漂浮于茫茫大海般晕头转向。强大的理性思维工具,能够助你提升思维的品质,理清自我,洞悉他人,看透世界!
心灵的3个基本功能
·思维的功能是产生意义
·情感的功能是监控或评估思维所能产生的意义
·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并与我们所认定的渴求保持一致
批判性思维者的6个成长层级
·无思维反思意识者
·有思维反思意识者
·起点上的思维提升者
·行进中的思维提升者
·有所成的思考者
·集大成的思考者
成功思考者的6个特质
·优秀的思考者总是在思考他们的思维过程
·优秀的思考者都有明确的目标
·优秀的思考者使用一些思维“工具”来提升他们思维的质量
·优秀的思考者能够将他们的思维与感受、需求相分离
·优秀的思考者常常分解、剖析事情
·优秀的思考者经常评估自己的思维方式
▎编辑推荐
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未知的世界需要审辩式思维,复杂的世界需要审慎式思维。无论你当下在做什么,你想要什么,也无论你的感受如何,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而思维的品质将决定你未来是富裕还是贫穷、强大还是弱小……
▎专家推荐
《思辨与立场》一书最让我欣赏的就是书中“认知美德”的观点。作者告知人们批判性思维是具有人格品性的,高品位批判性思维应具有公正无偏、兼容并蓄、信赖推理、认知谦逊、思维自主、认知勇气、认知坚毅、知行合一等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许燕
传统和固化的思维方式会禁锢我们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不断学习、经常反思,定期评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思辨与立场》一书为那些愿意自我培养思辨能力的人提供了科学的指南,也为广大师生和朋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王立非
保罗和埃尔德将培养出具有公平心的批判性思维者作为他们致力奉献的事业。在《思辨与立场》一书中,他们分享着其有关思维的深刻洞察力,这是他们对思维的最佳思考。这本书向我们发出了挑战,它让我们通过接受它的挑战而在每个方面都变得更好,运用我们最佳的思维作为工具来寻求社会公正。
——安莉芳里德尔航空大学领导关系学部主席 达里尔•沃特金斯
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最近的合作提倡进行有意识的思维和选择,《思辨与立场》一书中有丰富的举例,为揭示错误的思维过程、检查传承的价值观以及增强我们追求一个和平世界的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式。
——纽约城市大学布朗克斯社区学院学术评估理事 理查德•拉马纳
理查德•保罗博士和琳达•埃尔德博士开发了一种方法,这种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必需品予以接受的倾向与曾经对批判性思维的模糊诠释形成了鲜明对比。《思辨与立场》一书激励它的读者从涉猎广泛的例子中抽取出各种方法,以便针对各种困扰人类的挑战展开有效的推理。
——密苏里中央大学西班牙语教授 朱莉•史提芬•德乔格
西方史学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恩斯特 ·布赖萨赫 译者: 黄艳红 / 徐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对西方史学的综合性回顾。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写就了这一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作者以深厚的功力和熟稔的笔触,展现了西方史学自古希腊至现代的发展脉络,系统讨论了西方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学派源流,尤其注重揭示历史学和历史学家在西方文化的不同社会和发展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对西方史学中的重要人物、作品和思潮信手拈来,阐释精当。第三版增加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妇女史、非裔美国人史、微观史、文化史等反映西方史学新动态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变革中国 [图书] 豆瓣
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
8.5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纳德·哈里·科斯 / 王宁 译者: 徐尧 / 李哲民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它展现给读者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基于作者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的跟踪观察和研究,从毛泽东时代谈起,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的国度,成功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的全球经济重镇,以及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波澜,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提出了诊断和预测。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的创始人,科斯教授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大师之一,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国内众多的顶尖学者也深受其影响,诸如张五常、吴敬琏、周其仁、张维迎、盛洪、向松祚等,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2008年,科斯遍邀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如蒙代尔、诺斯、福格尔,以及中国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等,组织了“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张五常著名的《中国的经济制度》,即根据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论文整理而成。
可以说,《变革中国》是经济版的《论中国》,文字通俗,可读性极佳。相比于国内作者,科斯教授的立场更独立,叙述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相比于国外的其他经济学家,科斯教授长期以来跟踪研究中国经济,他的叙述更全面更深刻。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澳】乔.厄.莫里循 著 / 【澳】骆惠敏 编 译者: 刘桂梁 / 邹震 知识出版社(上海) 1986 - 11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选辑了1895~1912年莫理循任《泰晤士报》记者期间,先后从暹罗、缅甸和中国发出和收到的来往信件530封。下卷为1912~1920年任袁世凯政府顾问时的往来信件。
清代律学名著选介 [图书] 豆瓣
2009 - 7
《清代律学名著选介》一书为介绍清代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律学研究著作而编录许多青年法律史专业研究生的论文集。内容涵盖了法律、解例、刑名幕友之术、清代司法检验、刑狱等多方面,书中所介绍的著作作者或为清代司法官吏,或为刑名幕友。此书为研究清代法律史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明晰的史料探寻路径,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西医来华十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精 中华书局 2020 - 3
近代西方医学来华已有两百多年。本书以第一个百年(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相关的人与事为论述对象,并利用第一手史料,如来华西医及学习西医的中国人的书信、档案和报告作为论述的主要基础,其中不乏前人论述未及、不尽正确,甚或有误的内容。
本书含十篇文章,大致按照内容或人物年代先后排序,主要是基督教传教医生的活动。关注中国人对西方医学的反应,记载十九世纪学习西医的中国人,如中国第一位留学英国的医学博士黄宽、上海第一位中国人西医黄春甫,以及一些学徒出身的中国西医的生平行止,讨论他们习医的经过、学成后的生涯,和面临的文化适应等各种难题;同时,留意中国人对西方医学的态度与行为,试图从施与受双方互动的视角,观照西医来华过程中人与事交织而成的各种现象与意涵。
吴宓与陈寅恪 [图书] 豆瓣
作者: 吴学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本书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二人哈佛同窗、清华共事、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鸿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细致入微地叙述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核心是对中华文化终身抱持极其坚定的信念,并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王化与山险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所撰关于中古时期边疆族裔问题的论文二十九篇,充分结合简牍、石刻与传统史料,分“边裔与中心”“发现与想象”“名号与传统”“墓志与历史”四个主题,对于汉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历史变迁、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入北族的政治发展与文化转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调查与研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精当的论说。全书材料充实,论述明晰,既有对于史料的深入挖掘、严谨考证,也有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合理想象,展示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动人的史家情怀。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 [图书]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丽莲·威伦斯 译者: 刘握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1927-1952
丽莲·威伦斯 著 刘握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921 定价:48.00元
作者见证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经济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对上海的占领、国共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她在书中回顾了这段岁月,以大量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当时上海不同阶层和不同种族的生活状况,尤其对居住于上海的外国人群体(如俄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等等)的工作、家庭、教育、娱乐、心理和文化观念等进行了深描,并表现出中国人和享受治外法权的租界侨民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关于上海近代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录。
全球史学史(第二版) [图书] 豆瓣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2nd edition
作者: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 【美】王晴佳 译者: 杨豫 / 王晴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将18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史学的发展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不仅研究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亚洲、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学发展,并提供了关于全球化时代历史书写现状的最新叙述。第二版更新了有关拉丁美洲史学、非洲史学、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以及俄罗斯史学的内容。
创建日期: 2022年2月23日